三體讀書筆記文章(精選2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23K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

編程冬令營回來後,正好遇到下雪天,是個讀書的好時候,我一下子讀完了《三體》3本書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精選29篇)

三體主要是講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以及另外一些高等文明(歌者)之間的交流。

第一部是對後面兩部的鋪墊,主要講--時期地球文明被三體文明發現。

第二部主要是三體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龐大的宇宙艦隊直撲太陽系,對此地球制訂了神祕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祕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三體人自身雖然無法識破人類的詭譎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展開智慧博弈。但除羅輯外的面壁者都被破壁人一一擊敗,最後羅輯發現了黑暗森林的真相,與三體文明間建立起相對穩定的關係。

第三部主要是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個恐懼的孩子,熄滅了尋友的篝火,在暗夜中發抖。自以爲歷經滄桑,其實剛剛蹣跚學步;自以爲悟出了生存競爭的祕密,其實還遠沒有競爭的資格。使兩個文明命懸一線的黑暗森林打擊,不過是宇宙戰場上一個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際戰爭沒人見過,也不可能見到,因爲戰爭的方式和武器已經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目睹戰場之日,即是滅亡之時。宇宙的田園時代已經遠去,曇花一現的終極之美最終變成任何智慧體都無法做出的夢,變成遊吟詩人縹緲的殘歌;宇宙的物競天擇已到了最慘烈的時刻,在億萬光年暗無天日的戰場上,深淵最底層的毀滅力量被喚醒,太空變成了死神廣闊的披風。太陽系中的人們永遠不會知道這一切,最後直面真相的,只有兩雙眼睛。(以上參考三體介紹)

《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不僅探討了人類的理性,還從人類本性中最高的愛出發,探討本性,而故事的數次轉折只說明瞭愛作爲人類的最高感情對於人類種族本身,並不一定是好事,而也因爲如此,最終導致了毀滅。所以,《三體》也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

最後來說說之前提到的那許多小說中的技術硬傷。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科幻小說,又不是學術論文,這麼較真幹嘛。 但,請看下面這個故事:

著名的科幻、科普小說家(同時也是物理專業人士)卡爾·薩根在寫一部太空史詩的科幻小說的時候,爲了讓自己的“星門”的設定和性質更加真實,請教了自己的理論物理朋友,廣義相對論大師索恩(當然,當時還不是大師……)。索恩在開車前往親戚家的時候看了這部小說,然後提議用廣義相對論中的“蟲洞”概念來構造“星門”,卡爾·薩根採納了。但,更重要的是,就是因爲索恩看了薩根的這部小說,開始認真地對蟲洞的各種行爲和性質進行思考,最後和霍金一同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蟲洞的猜想、理論和定理,並且後來結合自己關於時間機器的思考,與霍金一同提出了許多很有意思同時也很認真的猜測與限制。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科幻與科學互動的例子。

這裏並不是說要讓劉慈欣等國內科幻寫手找個物理或者別的學科的專業人士搞科研,而是要說:科幻大師們對科幻小說中的技術細節是很看重的,而且副作用是這點會促使專業人士思考,達到雙贏——當然,這是副作用。而且,充分的合理的技術細節可以將幻想中的場景渲染得更真實,從而讓讀者有更強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就好比如果出現這麼一個場景,恐怕你會感到很彆扭把:一塊一公斤重的小石頭,其強大的引力在一米的距離上就可以把一塊鋼板扭曲成廢柴。

如果沒有傳統信道中的信息,那量子信道中的信息什麼都不是,因爲真實信息本身是由這兩個信道同時負責的。所謂量子信息的安全性,就是量子信道的信息絕地安全,不可複製,你一旦複製了信息就被破壞了。這和傳統信道中的信息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說智子的量子通訊可以讓相隔四光年的人實時通訊,是極度不合理的。而且,相對論已經說了:任何有意義的信息傳遞速度都不可大於光速。所以,在沒有任何附加的情況下說這是量子通訊,是對兩者的無用。

修正方法:說這是“超量子通訊”,以某種特殊的方法(名字隨便起,比如什麼“量子無失真退相干法”)使得量子塌縮本身就可以完整地傳遞信息。至於相對論的限制,就說三體人發現相對論限制對微觀的量子效應無關——這點其實和現有物理有一點點衝突,但是雖然主流物理選擇保留微觀定域性,但這點並沒有說死。貝爾不等式發現以後也有一些非主流物理學家選擇了拋棄微觀定域性。

所以,說相對論對微觀量子效應不適用是可以的。然後還是智子:智子是低維展開的質子,所以質量等性質不變,所以低維展開以後不可能“停”在那裏讓你刻電路,因爲量子效應決定了質子必然是出於位置-動量不確定的狀態的。

你要它在位置上固定,那麼速度就是無窮大的隨機性,從而下一個時刻不知道會在哪裏;如果你要它的速度固定爲零,那麼這質子就不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瀰漫全空間。畢竟,不確定關係是位置和動量的不確定關係,就算質子現在已經通過低維展開成宏觀尺度的物質,其質量還是沒有變,所以不確定性不會受到絲毫影響。在量子不確定性中,判斷是否是宏觀的標準不是東西是否夠大,而是東西是否夠重。

修正方法:用某種未知的特殊力場固定質子,或者說維度展開以後量子不確定關係被修改了——總之不能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說就是說滿足現有理論,那就錯了。

依然是智子,干擾地球上的物理實驗的時候必然是要和物質發生作用的吧?那它自己就消失至少也是改變了(這點比較專業一點)。這是因爲現代物理中,特別是控制高能物理的場論中,所謂發生相互作用,就是一個東西

A和另外一個東西B通過交換某些成分(規範媒介粒子)來發生性質的變化。特別是弱相互作用,粒子的組成都會被修改。而如果智子是要破壞高能物理,就不能避免弱相互作用。而且,智子本身是個質子,會通過弱作用變成中子——至少在相互作用的海夸克過程中是純在的。所以,保證智子本身不變是個問題。

修正方案:說智子裏有某種特殊的力場保護着智子。反正,遇到搞不定的東西,就說有某種力場——但是,這招用多了也會讓人乏味的。

關於智子的最後一個問題:智子本身是質子,但是質子是有內部結構的,這個在智子構造中沒體現出來。這個有點信息誤傳遞的意思。

三體I中的硬傷差不多就是這樣——當然,還有一個是天文的,那就是比鄰星的的三星系統,事實上是視三星,它是一個雙星系統和一個單恆星系統構成的複合系統,只不過這段時間(天文學意義上的“這段時間”)裏看起來三顆恆星貌似在一起罷了,所以叫做“視三星系統”,也因此不可能存在三體中的三星運動場景。當然,這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就說在一個平行宇宙裏,那裏太陽系旁邊的比鄰星是一個三星系統好了。而且,太陽附近15光年裏的三星系統有三四個,大不了改一個名字就好了。所以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三體II中的問題其實不多,關鍵就是黑暗森林打擊,是有一點邏輯問題的:

黑暗森林原則是建立在猜疑鏈和技術爆炸上的,其根本思想就是不要暴露自己,暴露了就會被打擊。但是,打擊這件事情上是有問題的,因爲如果是如書中所描述的光粒打擊的話,那通過被打擊星體的座標被廣播的時間,星體的位置,以及該星體被打擊的時間,我們可以估算出打記者距離被打擊者的大致距離——兩個時間差的一半乘以光速。當然,由於打擊者會由於種.種原因而耽誤,所以這個距離是上限。隨後,光粒打擊的話,會通過留下的痕跡(比如恆星爆炸時候的極化方向等)來給出打擊者相對被打記者的角度。有了角度和距離,打擊者的位置就可以鎖定在兩個宇域內,從而暴露自己。

因而,如果是採用光粒攻擊(或者別的任何需要從自己所在位置發動之間攻擊的方式)都會使自己暴露,那麼按照黑暗森林原則,我就不應該打擊。

從而,陷入悖論。

因此,一個合理的設定,應該就是打擊者派出艦隊去打擊目標。該艦隊具有光速巡航能力(如果是翹曲引擎,那就可以超光速巡航)。

所以,這一點在三體III中就直接衝擊了黑暗森林打擊原則中的“廉價”性。

而且,如果只有發展出了(超)光速巡航能力了纔會出來打擊,那事實上就陷入了這麼一個情況:具有(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與不具備這種能力的文明構成兩個等級,前者對後者具有絕對奴役的力量,從而前者可以進行跨星系殖民,並且前者的各不同陣營之間將爆發戰爭——這就表示,用黑暗森林原則來解釋費米悖論是不可能的。

所以,打擊出現這件事情本身就與黑暗森林原則違背。但是,如果打擊不出現,那就不可能形成黑暗森林狀態——只有在局部(天文學意義上的局部)文明羣恰好處於差不多的科技水平,而且彼此發現彼此的時候,纔會建立黑暗森林狀態。這也就是三體和地球的狀態。

而,如果堅持使用光粒打擊,那就說明打記者根本不怕黑暗森林狀態,從而費米悖論一樣無法解釋——三體II中費米悖論得以解釋識的唯一理由,就是宇宙整體處於黑暗森林狀態。

當然,如果不要求對費米悖論進行解釋的話,那其實就無所謂了,黑暗森林狀態可以作爲初級星際文明所要面臨的狀態,而高級星際文明(擁有光速巡航能力或者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則對初級星際文明可以隨意奴役——這很類似國外著名網頁遊戲OG中的情況。高級星際文明之間還可以處於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戰爭狀態。

但如果是這樣,那三體II的意義與內涵將大幅度降低。因爲三體II最大的價值就是讓人類意識到宇宙整體是一片黑暗森林,那種極度孤寂又充滿危機與緊張,時刻都擔心自己暴露在森林中別的獵人的狙擊鏡中的感覺。因此,如果放開了黑暗森林狀態,那三體II就和一般的星際題材科幻小說沒多大區別了。

三體III中,問題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楊東和綠眼鏡之間的討論。楊東的問題本身是:是否存在上帝。而綠眼鏡爲了說明生命的存在不是上帝所安排的而進行了模擬。但是這個模擬本身有問題——生命能否被簡單地勾劃掉?事實上,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生命的出現是給定環境的必然結果,還是偶然結果?而無論選擇是哪個,都不能派出上帝的存在——如果生命的存在是某個環境的必然結果,那這個環境的出現就能體現上帝的安排;而如果生命的出現是某個環境中的隨機現象,那這種隨機性就能體現上帝的存在。所以,綠眼鏡用何種方式來說明上帝不存在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如果無論環境怎麼變,生命都必然存在,那就和上帝無關了——但這顯然不是事實。

然後,人類在末日戰役以後的威懾紀元中,將藍色空間號和青銅時代號定個反人類罪是不應該的。考慮到三體人可能的打擊(比如通過某種方法--了威懾平衡),給人類留下一點火種是應該的。所以人類在這裏作出的選擇有點無厘頭。當然,這不是技術細節問題。

下一個技術問題,是關於四維碎塊。

如果出現文中所描述的四維碎塊,那麼任何進入其中的三維生物都見死亡。

以人體來說,人體血管對血液是有血壓的,在四維空間裏,血管不再可以完全包裹住血液——血液可以從第四個方向上逃走。因而,在血管壓力作用下,進入四維空間的人體內所有的血液應該瞬間噴射出去而死。同理,此而高維也需要低維的資源。最簡單的,就是低維下能量的聚集性更好,可以參考點電荷、無窮長線電荷、無窮大面電荷產生的電場。

事實上,不同維度的生物之間並不存在“高級”和“低級”的區別,這有兩層意思:一,智慧的進化和你是幾維生物是無關的,和自身的能力以及進化速度有關;二,並不一定高維就更復雜,低維就更簡單,這點數學家已經多次證明了,有的問題維度越低越容易,而有的問題維度越高越容易,比如彭加萊問題,三維沒答案,四維看情況,五維及以上則早就解決了。

另一方面,在四維碎塊(或者說“翹曲點”)的“邊緣”,文中的描述也有問題。比如在萬有引力號的船艙裏就出現過一些描述,但是這個描述是有問題的。

首先,進入四維碎塊的物體不應該看不到,至少不可能一進入就看不到。這個道理很簡單,部分進入四維碎塊的肢體肯定與外面的肢體處於“同一個第四維高度”上,這樣它發出的光線可以按照“原路”離開四維碎塊進入人的眼睛。

另一方面,對於部分在碎塊裏部分在碎塊外的那些分子原子等離子,由於外面的部分還是按照三維的物理定律,而裏面的部分是四維的物理定律,而且四維中能量散逸速度更快,從而將存在一個能量差,因而引起各種能量激射——尤其對於強相互作用,如果一個強子一半在裏一半在外,那色禁閉將打破,從而引起極大的強相互作用。同樣的,對於生物來說,內部的生物電流將完全開放在第四維方向上,從而散逸掉,於是生物體在四維碎塊(翹曲點)內的部分將神經失調,而且感到很冷。

當然,這部分你可以用各種手段來彌補,比如說三維到四維是漸變的(那和肢體突然就看不到矛盾),或者說有特殊力場保護——又是特殊力場。

之後是程心醒來阻止維德的曲率引擎計劃的部分,這裏關於微黑洞的計算是明顯錯誤的。

文中說,環日對撞機產生了很容易蒸發掉的微黑洞,然後讓這個微黑洞吸收了木衛十三(5.68×10^15千克),從而形成了一個21納米大的黑洞,其壽命爲半個世界。但是,這裏三個數據彼此都相互矛盾。

假定黑洞半徑21納米,那麼這個黑洞的質量爲1.4×10^19千克,遠超木衛十三,因而這個黑洞在吸收木衛十三以前就是這麼重了。而這麼重的黑洞的壽命爲1.5×10^66秒,也就是4.8×10^56個世紀,因此完全沒必要擔心蒸發過快的問題。

而如果假定黑洞的主要質量來自木衛十三(這樣才需要擔心原始微黑洞的蒸發問題),那這個黑洞的半徑爲8.4×10^(-3)納米,而壽命爲3.1×10^46個世紀,也不是文中的半個世紀。

所以,這一段的數據是完全錯誤的。

另一方面,這裏寫到高Way落入黑洞,然後很科普地告訴我們,從他看來他已經通過黑洞視界接觸到了奇點已經死亡了,但是從外界看來他仍停在視界面上,而且還能看到他,還有人擔心如果現在做實驗刺激黑洞的話會讓他真正跌入黑洞而死。

這段描述也是完全錯誤的。

首先,落入黑洞的物體會反過來影響黑洞的視界面,使得它隆起,然後隆起的部分接觸到落入物體,最後他進就如黑洞了,所以從外界看來他也已經進入黑洞了。

其次,物體停留在視界外的話,附帶的效應是引力無限紅移,所以發出的光不但顏色變了,而且能量極微弱,所以事實上是看不到的。第三,後來的刺激必然位於高Way更外的地方,所以不用擔心會刺激到黑洞而殺死高Way。

而黑域的描述也是錯的。修改光速的本質,其實是修改時空的幾何結構。最明顯的就是史瓦西解(劉慈欣也提到了)中視界位置爲r=2GM/c^2處,c如果發生變化,視界位置也就發生了變化。所以黑域不是隻吸引光,而是一個真正的黑洞。因而,後來在已經進入黑域狀態的DX3906恆星系中,程心、關一帆、AA和雲天明私人根本就只能朝一個方向移動,不可能活得如此瀟灑。

另一方面,修改光速c以後,量子理論也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物質結構的變化,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現在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強度會發生改變,因而生物根本不可能在c變化後的時空裏生存下去——當然,c小小地變化是沒問題的。

二向箔的問題前面說過了,這裏再說一個三維物體二維化的問題。劉慈欣說:1,二向箔其實是維度蜷縮以後的空間;2,三維物體二維化以後沒有任何細節被遺漏;3,二維化以後的三維物體不重疊。

從1和2可以推出,三維物體的細節是以蜷縮維的尺度爲極限的,只能比這個尺度小,不能比這個尺度大,因爲大了二維膜“放不下”,就成三維的了,和二維化這個大前提矛盾。同時,從2單獨出發可知,物體的尺寸不能被任意修改,否則就會有細節遺漏。而由3可知,不同粒子所佔的位置不同,或者更準確一點,三維的費米子在二維還是滿足費米統計。

好,以這個前提出發,我們可以計算一下(當然,蜷縮爲的尺度,因爲文中多次提到以弦論爲基礎,所以就取弦論中的尺度,Planck長度),一個邊長爲一米的正方體,按照上述條件二維化以後,其面積將爲驚人的692平方光年。

所以,這裏索性不說保留所有細節和不重疊。

當然,所有的作爲都可以交給那個特殊的“力場”來完成。

在DX3906星域,發現那些石板的過程也有問題。文中說降落的位置不變,而石板就在他們腳下,這是不可能的。一百八十萬年的時間,地質會發生巨大的變動,所以那些字的位置不應該還在他們的腳下。這種運動不單是板塊運動(以地球爲例,每年1~6釐米左右,一百萬年可以移動十到六十公里),還包括各不同岩石層的運動(地震)和土層的移動(比如南極洲的冰面滑移,當然,土層的話這個效應非常小)。既然這裏最後石塊已經到了地下二十二到二十八米這樣的深度,這表明這一百萬年裏地質活動還是比較活躍的,所以岩石層的運動帶來的影響就不能忽略。

除了上面所說的,還有許多細節問題。比如太空城中的風層,文中看來太空城裏似乎天氣不錯,但事實上會出現類似科里奧利力的效應,從而使得不同“高度”的空氣之間存在風層。

還有,木星等類木行星附近的太空城,從文中“靠近木星的一側”這句話可以看出,太空城的轉軸是指向木星的,因而太空城轉軸與木星自轉軸垂直。這樣的話,由於潮汐鎖定效應,太空城其實會多消耗不少能量,因爲太空城會自然地產生一個與木星自轉同方向的轉矩。當然,這個方向的好處是方便調整高度,但是爲此付出的可能比較大。

所以,一個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轉軸與木星自轉軸同向平行,然後在中段的一些支撐位置建造不旋轉的固定環,環上有推進器,用這個推進器調節高度。或者就是不構造這樣的支撐環,就在旋轉的外表面安裝可以改變方向的推進器,然後計算好旋轉的角度來控制方向和推進器的開關。後面一個方案比較適合無中軸(也就是無骨架型的太空城)。

而且,事實上,考慮到太空城最終在打擊到來的時候需要作出各種不可預知方向上的規避動作,這種建築在環(或者球等各種不同形狀)上的多方向推進器本身也是必須的,不然規避動作只靠兩極附近的推進器是很難完成的。

而對於太平洋一號這種當作衛星在運動的,就更加應該和木星的自轉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鎖定效應會對整體造成極大的影響(包括導致無謂的機械金屬疲勞)。而且,就算太平洋一號不自轉,在木星強大潮汐力下還是會自轉的,這就是潮汐鎖定的威力。木星對其衛星的潮汐鎖定效應就是造成其衛星表面冰層裂縫、地下火山活動和高溫的一個重要影響源,所以不能小看。

當然,這依然是小問題,因爲說不定未來科技的推進器完全不用考慮能耗、機械疲勞和方向問題。

比較好的技術設定,就比如說通過將空間降到零維,然後“再降低”來實現全部十個維度都廣延的“新世界”。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3

首先說一下《三體》真的是非常讚的小說。

整個故事大氣輝宏,天體物理知識與曲折的情節完美結合,看完讓人大呼過癮。

當一個世界用光年來表達距離,用億年來表達時間的時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進程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東西。

當然,除去那些超讚的情節,我更欣賞小說裏面對人性的討論。

當葉文潔向未知的三體世界發送信息,讓他們來取代地球文明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她對人類或者說是對人性的絕望,我沒有經歷過--也想象不了-,但是從葉文潔身上,還是可以看到這場浩劫給人性的重創——多次失望到最終絕望。想到我的一個朋友也跟我說過,單純並不難,難的是你經歷了許多事情,卻還能保持單純。

文中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瘋狂面前,理智是軟弱無力的。”關於這個,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個喜歡理性的人,儘管理智在瘋狂面前是多麼的無力,但是,如果能在一個瘋狂的環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羅輯,一個被選中爲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壓力下,運用自己的智慧,震懾住了三體人,保護地球免受侵佔。之後又作爲地球的執劍人保護了地球幾十年,被奉爲神靈。

可是最後,他又被控訴多年前他的一次暴露一個星系位置的試驗可能毀滅了一個文明。這裏我不得不感嘆人的善變,當別人需要你的時候,可能會客客氣氣的,當你不再有作用了,便形同陌路。另外,這裏羅輯被控訴毀滅了一個文明。

那麼,我們是否有權利去毀滅一個文明,甚至只是剝奪生命?我想到了之前微博上@ 能靠點兒譜嗎的一個討論“按下一個按鈕,地球上的某個和你不相關的會死去,然後你會得到許多許多的錢。問題是,你會按下嗎?”,也想到前幾天泛讀課老師問的,(二戰期間)你(一個德國少年)會不會去射殺一個俄國的俘虜(他是你的敵人)。

我想了很久,我覺得我還是不會去剝奪別人的生命,非要給出理由的話,第一是換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爲被奪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說中也有提到的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樣的地方就是 人 有愛。

上面我說的關於人有愛的這一點,在另一個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體現,她的兩次抉擇“不暴露三體文明的位置、讓星環城投降”,就是一種人性的體現。

當然,她的選擇,一次讓人類面臨被三體文明侵佔的危險,另一次讓人類失去造光速飛船,避免滅掉打擊的機會。看起來出於人性的選擇卻導致了悲劇的結果,是不是她的選擇錯了呢?我想不是的,微博上@奶牛denny說過“做你所堅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會有人來認可你,讚賞你。更不會被幾百人、幾千人在公共場合讚許。

人生沒有任何決定是錯誤的,因爲你永遠無法知道另外一個選擇是否是正確的。但是,總有一天,有人會很誠心地告訴你,你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我覺得,我們要審慎地做出決定,然後,就去堅持它。

再看小說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包括我自己都會犯這種錯誤,有時候總會習慣地自以爲是。現在我看來,謙虛而不失自信,是一種好的姿態。

三部小說非常的長,有些東西看完就忘了,一些當時的感想也沒留下來。還是非常推薦《三體》這三部小說的。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4

《三體》世界的前篇球狀閃電是一個小段篇,它只是切入《三體》的一個小小的預熱,還沒有觸及《三體》的時空觀。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下《三體》的主要,也是核心的猜想。接下來也包含劇透,所以閱此文甚。

《三體》中的外星文明“三體”文明是一個擁有三顆恆星的文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是科技相較人類先進很多。

《三體》的核心思想是貫穿一二部的主角,面壁者羅緝,根據第一位向外星文明“三體”發送信息的人,葉文潔,的啓發:“每一個文明第一需要都是生存,但宇宙總物質一定”,而構建了一個宇宙社會的模型:整個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在發現另一個獵人後,因爲總物質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須通過互相廝殺來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只要一個文明的位置一旦被公佈,就會立刻被攻擊。羅緝依靠這個信息使得外星文明“三體”不敢輕舉妄動。之後人類開始了與“三體”文明互相交流發展的歷程。第一二部結束。

《三體》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雖然從劇情內容上來說,超越前兩部,但是我認爲作者還是收筆太心急,前兩部的部分伏線來不及收。

《三體》的第三部講述的是人類文明還是被其他高級文明發現了,太陽系受到未知文明的未知攻擊,毫無反抗之力,攻擊方式是使太陽系整個三維空間轉換爲二維空間,三維空間在二維中崩壞釋放,最後整塊三維空間消失爲二維。

只有達到光速的飛船才能逃逸成功,倖存的少數人類也逐漸的窺見宇宙殘酷的真正面目:宇宙一開始是是高維的,可能是十維或者更高,而不同的文明之間戰鬥,最有效率的攻擊方法便是維度攻擊,將維度降低,爲了使這種攻擊不波及自身,使用這種技術的文明通常會把自身整個種族的維度降低。在這樣不間斷的戰鬥中,宇宙的維度不斷降低,當維度回到0維時,宇宙將重新迴歸到十維。重新開始新一輪輪迴。

《三體》這部科幻小說從第一部開始,一步一步的把一個完整的時空呈現在讀者面前,當我看到書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時,不禁想到,霍金曾經警告人類不要盲目的尋找外星文明,外星文明對人類文明將是一個災難!也許當時我不理解,在看完《三體》後,我身懷恐懼的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

我被作者嚴謹的羅緝思維所震撼,星空也許並不是人類想象的那麼美好,人類文明還只是一個孩子,如果宇宙中真的有大量的不同文明,我想,過早的暴露人類文明的存在對人類文明將是滅頂之災!

一部好的小說將影響人的一身,在這學期的課外閱讀中,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十分大,作者環環相扣,並且會提及許多十分專業的知識,而流暢的敘事和淺顯易懂的描述使得就算是大一的學生也能理解深奧的量子物理知識,天文學,等等十分專業的知識,併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就在看到關於量子態的劇情後,專門上網查了一些量子物理的基本定理。

《三體》每一部的主線並不同,但是我認爲它的隱藏主線都是完全相同的,就是“科學”!科學改變世界,改變人類,改變命運!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便是作者希望傳播一個核心思想,同時,我也希望把那份震撼傳達給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三體》給人心靈的洗滌與昇華,所以,我在這裏再次鄭重推薦這本書!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5

我這個人,讀書就是讀書,一旦陷進去了,在讀完之前,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在讀長篇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熬夜,爆痘,腦袋疼的情況。如今,我又頂着滿臉痘準備碼感想了。

科幻題材是我從未接觸過的一個類型。就今年讀的小說題材來講,也新見識了聖經題材、諜戰題材、都市犯罪題材,但讀完那些以後,也僅僅是覺得,恩,不錯,增長了知識面,甚至可以評說哪哪寫得妙,哪哪有功力。但是《三體》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它一下將我的視野和思維極大拓展,拓展到在宇宙尺度體會情節,在光速層面體會情節,在四維角度或者二維角度體會情節。這是宏大立體的思維拓展,我只能說我是在體會、消化作者的思想,是遠遠無法讀完後站在和他一樣的高度俯瞰、評價整部作品的。

看《三體》的過程中也記了三頁的隨想,但是真等讀完後再整理思路,卻發覺三頁的隨筆是沒法碼在讀後感裏的---小說中可討論展開來講的細節太多。所以有厲害的讀者續寫三體,能將其中的一部分細節再展開成一部部小說。

三體這個系列,一部比一部構架宏大,而且前面的鋪墊後面也能接上,甚至有一次又一次的反轉。按往常大多數科幻作品的套路(我只看過科幻大片),地球危在旦夕,但總能千鈞一髮力挽狂瀾;又或者以留白的方式讓觀衆想象。但三體就是有這個能力往細節處寫,正面剛;地球毀滅了,太陽系毀滅了,甚至最後站在宇宙盡頭,整個宇宙都毀滅。按說寫下這些話從字面上看是很幼稚的,也無法想象的,但作品中發生的這些就是能讓你信服。所以讀完後我非常佩服劉慈欣這位作家。我原先就認爲,能在一本小說裏把時空架設好,並能順利寫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時空跨越越大,架構越大就越難寫。三體系列三部是從地面寫到地球,再寫到太陽系,銀河系,整個宇宙。將讀者的視野思維一次次拓寬,一次次擴大,能框住這麼大還寫不崩並寫得恢弘大氣,真是令人驚歎

上黨課的時候聽老師講過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刻,“千年的文化成就百年的世家,百年的世家成就一世的淑女。”文化的沉澱是由時間累積的,是需要一代代人傳承的。百年家族的言傳身教爲族人搭就的平臺和形成的三觀是遠高於普通人窮極一生靠自身經驗教訓沉澱下來的人生感悟的。普通人一生的經驗教訓也侷限在自身一輩子能接觸到的一畝三分地,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知識是未曾想象的。所以就我們普通人來說,只能盡力作爲百年家族的“先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能力,願後人平臺越來越廣。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見識是狹隘的,越覺得自己的知識是斷代的,斷層的,不同文化間是不連貫的(讀完三體能衍生出這樣的感慨也是醉了哈哈,又一次證明三體極大拓寬了我想象力的廣度,認爲自己之前的世界觀還是太小了)。也要承認周圍人確實有見多識廣的人才(現在覺得博而不精也是一種能力,畢竟很多人只是一方面精通或深入,博且樣樣精通的人才很少)。深度閱讀是必要的,但多讀泛讀也是增長見識的手段。自己在泛讀這個領域還從未涉及,希望以後能有所突破吧。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6

這個寒假,我閱讀了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復活》。

在此書中,男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爲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不料,從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現在聶赫留朵夫眼前:當時他還是一個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的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莊園裏寫論文,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一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瑕。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衛軍團,路過姑媽莊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慾佔了上風,在臨行前他佔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現在,他意識到自己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朵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爲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爲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爲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西蒙鬆結爲伉儷。聶赫留朵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的啓示。

《復活》的藝術特色:廣闊的生活畫面,高度的藝術概括;心靈描寫:描寫內心的矛盾鬥爭,懷疑、探索的痛苦。豐富多樣的對比手法,揭示心靈世界的肖像描寫,辛辣的諷刺。

1、結構,流浪漢小說結構,聶赫留朵夫的奔走,情節隨聶赫留朵夫的所見所聞展開,不同於《戰》、《安》。

2、非小說因素佔了很大比重,經常中斷情節,進行長篇大論的議論,類似《悲》的手法。

3、大量精巧的細節描寫,如對監獄的描寫。

4、三種形式的批評方式,非小說因素正面批評,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靈感受,通過人物的命運批判,大大加強了小說的批判性。

《復活》的寫作背景是1905年革命前夜的俄國社會,在這個人吃人的黑暗社會中,“審判者”代表着資本主義、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貴旅代表。這些統治階級最上層掌握生死大權,制定法律,控制着整個俄國,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作者在書中適時地對統治階級及其人物進行諷刺:統治階級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大腹便便的”、“纖細的雙腳”。

此書名爲“復活”,但這不是肉體上的復活。作者通過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正如書中說的“人吃人並不是從森林裏開始的而是從各部、各委員會、各政府衙門裏開始的。同樣是人,卻有高低貴賤,出生在官僚貴族中,天生便有了肆意吃喝玩樂、壓榨底層人民的權力,就如森林中兇猛冷酷的虎豹,書中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爲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於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爲所欲爲,那還要法院幹什麼呢?這法院不正是統治階級剝削百姓的平臺嗎?真是諷刺!而底層人民就只能聽天由命、苟延殘喘,任統治階級剝削壓榨,就如森林中不堪一擊的弱小動物,被肉食者任意宰割。瑪絲洛娃代表着這些底層人民,在法院中她只能聽着審判席上心不在焉的審判者扯淡、空發議論卻不得反抗,結果被錯判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她能做的只有失聲痛哭、大呼冤枉:“我沒罪,我沒罪啊!”“這是冤枉人,我根本沒那個心,連想都沒想過。我說的是實話啊!”但無人理睬。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7

《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8

學校組織最近我讀了《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後,心裏的感想有很多。

雨來爲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無論日本鬼子怎樣誘供,雨來都不說出李大叔的下落。鬼子看軟的不行又開始對雨來實行暴打,把雨來的臉扭得青一塊、紫一塊的,還用刺刀對着雨來的頭作出要劈死雨來的狀態,以次來嚇唬雨來,妄想着雨來能供出李大叔,可是雨來就是堅決地回答“不知道”“沒看見”。氣急敗壞的鬼子就把雨來拉到河邊準備槍斃。雨來趁鬼子不注意的當兒,一頭扎進河裏遊走了……

我非常欽佩勇敢、機智的雨來。是啊,作爲中國人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當家作主並過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因爲抗戰時期有千千萬萬個雨來這樣的少年以及無數的革命先輩們,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出生入死,浴血混戰,同日本鬼子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可雨來那種面對兇殘的敵人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的精神仍然激勵着我們,鼓舞着我們,我們要以頑強的意志去克服學習上的每一個困難,認真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本領建設祖國,報效祖國,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

今天我們和雨來一樣,同樣都是十來歲的孩子,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環境中,而雨來是生活在戰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裏;雖然時代不同了

讀完《小英雄雨來》這本書,我爲雨來感到自豪與驕傲。因爲,雨來這麼小的年紀就那麼勇敢,他爲了保護革命同志寧死不屈。我一定要向雨來學習,長大後儘自己的努力報效國家。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9

幾乎是一口氣把《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讀完,坐在書桌前,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這種感覺不是單單“震撼”二字所能囊括的。尤其是當我再次仰望星空之時,頭頂的星空早已不是兒時那個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浪漫銀河”了。此時,心中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這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嗎?”

看似一個最簡單最幼稚的感性疑問,實際上卻已經不自覺地與“費米悖論”[1]聯繫到了一起。費米悖論闡述的主要是對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和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按照費米的觀點,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換言之,“費米悖論”表明了這樣的悖論: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學推論可以證明,外星人的進化要遠早於人類,他們應該已經來到地球並存在於某處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爲止,人類並未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費米悖論”在天文學界廣有市場,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對此持贊成的態度。

然而,費米所提出的這種矛盾真的是無懈可擊、無法解答嗎?實則不然,劉慈欣就在《黑暗森林》中爲這個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可能性的答案,即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爲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不管是嬌嫩的嬰兒還是步履蹣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還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在“黑暗森林法則”下,技術等級較高的文明傾向於隱藏自己,使其他文明難以探查;而暴露自己的文明在黑暗森林打擊中被消滅。生存選擇的結果是所有的文明都變得難以發現。這也就是小說中歌者的職責——“隱藏自己,做好清理”。

劉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極大地震撼了我的神經系統和認知體系,難道這宇宙中沒有愛嗎?難道這宇宙,他們真的等於地獄嗎?難道在蒼茫寥廓的宇宙叢林中不存在着更高等的秩序嗎?帶着這一系列的問題,我情不自禁地想要近距離地窺探這個黑暗、殘酷法則的裏裏外外,看看它究竟是怎麼回事。

從科幻的維度來看,當然,這也是作者在小說中的推理過程,“黑暗森林法則”起源於宇宙社會學的兩條不證自明的基本公理:其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其二,文明不斷增長與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從這兩條基本公理出發,必然得出有限的宇宙資源與無限發展的宇宙文明之間的基本矛盾。此時,作者又別出心裁地引入了兩個重要概念:猜疑鏈和技術爆炸。前者是指兩個文明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而且在不同文明交流難度非常大的宇宙中,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具體的鏈條如下:“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認爲本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否會對本文明發起攻擊,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判斷自己對她是善意或惡意的……”[2];後者是指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進而威脅到後者的生存。這種超越可能由內因或者外因(例如宇宙文明的交流)引發。總而言之,在這種宇宙背景下,無論是讓你知道我的存在,還是讓你存在下去,對我的生存來說都是危險的,都是違反第一條公理的。因此,在有限的宇宙資源與無限發展的宇宙文明的基本矛盾之下,不同文明基於猜疑鏈的存在和對技術爆炸的恐懼,爲了自身文明的生存,必須會選擇“先下手爲強”,即在對方發現自己或者可能威脅到自己之前,先行消滅之!顯然,作者的論證邏輯是嚴絲合縫的、站得住腳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當羅輯帶大史推導出宇宙的黑暗森林圖景時,大史在領悟的那一刻脫口而出了一句話——“黑,真他媽的黑啊”。那麼,這個“黑”字是否同樣適用於當今的人類社會呢?當今人類社會與小說中處於黑暗森林狀態的宇宙社會到底有何不同呢?

首先,劉慈欣設定的兩條公理在當今人類社會仍然是適用的,所以,當今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宇宙社會的基本矛盾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各個文明發展的無限性與可利用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當今各國對諸如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的爭奪即體現了這一點。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各國之間是“你死我活”式的零和關係。現今世界雖然局部衝突不斷,但是總體上仍然是以和平與發展爲主流即證明了這一點。宇宙的黑暗森林狀態要想在當今人類社會完全複製,還需要猜疑鏈的建立和技術爆炸的存在。

其次,在當今人類社會,不同文明之間的競爭雖然激烈,但是處於競爭關係的不同地球文明之間並不存在猜疑鏈,或者猜疑鏈不會像宇宙社會中不同文明之間的那般牢不可破。談及於此,很多人會質疑宇宙社會中不同文明之間的猜疑鏈——認爲兩個文明之間完全可以通過交流來消除隔閡、避免生存死局的出現。其實,這是由於質疑者忽視了不同星系文明之間的生物差異、交流成本以及可能帶來的生存威脅。在宇宙社會中,兩個文明之間動輒以光年爲單位的距離間隔、不可想象的文化隔閡以及可能達到門甚至界一級別的物種差異,都使得交流的成本極大地增加,而且交流可能引發的毀滅,對於強調生存第一的宇宙文明來說,是永遠無法承受的巨大成本。因此,宇宙文明之間的猜疑鏈一經形成就堅不可摧;反觀當今人類社會的不同文明則不然,人類共同的物種、相近的文化、同處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圈、近在咫尺的距離,在這樣的環境下,猜疑鏈只能延伸一至兩層就會被交流所消解。

再次,在當今人類社會,各種文明產生技術爆炸的可能性與危害性相對於宇宙社會中的不同文明而言,都要小的許多。雖然目前人類所取得的技術成就在宇宙社會中可能是低級的,但是已經足以使得地球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這也就意味着,即使地球各個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於地球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聯繫日益密切,強大文明很難保持其文明的絕對先進性,弱小文明可能逐漸向強大文明靠攏卻也很難做到短期內迅速超越,進而威脅到其生存。整體而言,地球上不同文明的發展具有相對一致性,這從兩次工業革命在不同文明之間迅速傳播與蔓延即可看出。此外,對當今地球社會而言,由於全球範圍內現代文明與社會秩序的建立,技術爆炸導致的某一文明的領先也並不會對其他文明的生死存亡產生實質性的直接威脅。

最後,在當今人類社會,各種文明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基本上可以適用整個人類世界的基本道德規範和法律準則,並且存在特定的政治組織機構來保證其實施。而這種規則及其實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球上不同文明在生存、發展過程所產生的矛盾和摩擦,從而避免其陷入宇宙間那般只能通過“你死我活”的鬥爭來解決糾紛的不可控狀態。例如,國家主權和基本人權觀念在世界範圍內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強大文明不會隨意入侵或者毀滅弱小文明;二戰之後聯合國的建立,和平與發展的趨勢使得具有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基本上處於一個可控狀態。個人認爲,或許這是目前人類社會與小說中的宇宙社會最大的不同。顯然,後者是一個缺乏統一道德規範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矛盾發展成衝突甚至戰爭不可避免。於是,整個宇宙成爲一個充滿隱藏着的獵手的黑暗森林。

然而,人類卻沒有真正去珍惜這種規範和秩序所帶來的光明。小至缺乏規則意識的行人隨意闖紅燈,大至有的國家無視聯合會國憲章肆意發動戰爭,極至人類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踐踏人與自然之間脆弱的生態秩序導致自然災難頻發和大量物種滅絕,這一切的一切都揭露人性自大與貪婪的醜惡本質。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三體》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既然如此,在地球世界無視規則與秩序的傲慢人類,有何資格奢求在宇宙社會中繼續享受規則和程序所帶來的生存樂趣呢?那麼小說中歌者“要一張二向箔,清理用”,並以之隨手毀滅人類文明便沒有什麼值得惋惜與遺憾的。言及於此,我不得不也“跟風似”地承認——以科幻的故事來批判、警醒現實的人類,劉慈欣確實是個高手、高手、高高手!

總之,謝謝你,大劉!是你在我埋頭現實的路上,拍了拍我的肩膀,讓我仰望星空!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0

近幾日,我讀了一本名著《紅巖》。剛看到這個書名,心裏就有了疑問,爲什麼取名叫紅巖呢?我帶着這個疑惑認真品讀起來。

內容大概講的是地下黨抗擊國民黨時期的故事。當時爲此犧牲了好多共產黨。如餘新江、劉思揚、齊曉軒等人。他們的犧牲,都是因爲一些可恥的特務給暴露的。原本地下黨的行蹤是非常隱蔽的,如《挺進報》——地下黨想要鼓舞人們一起反抗的重要文件。沙坪書店——與地下黨的聯絡的一個小聯絡站。全都被甫志高、鄭克昌等奸細透漏給了徐鵬飛(國民黨的一個重要人物)。地下黨的“隊長”許雲峯面臨着這重重危機,理智克服。解放軍的號角響起了!餘新江、齊曉軒、許雲峯倒在了岩石上,岩石被他們的血液染成了紅色。所以書名叫紅巖。

我心裏有說不盡的想法,共產黨爲國家做出了太多的犧牲。他們憑着自己的毅力、堅強、機智克服了國民黨給他們製造的重重麻煩,他們不怕拷打,堅持不說出地下黨的祕密。

共產黨給我們創造了這一切,我們應該珍惜。我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1

“生命的意義”

好詞:欺凌、煎熬、退縮、火燒火燎、嚴峻、索取、厄運、如飢似渴

佳句:現在是一段艱苦的歲月,國內的戰爭結束了,外國武裝干涉也擊退了。

他知道他現在很難過,但這幾年來,他不只是在體格方面成長了,他的性格也變得更加堅強了。

感受:保爾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年少時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常常受到欺凌他也充分的瞭解到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人民生活的苦熬。但是保爾·柯察金並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只是默默的忍受,他抓住一切反抗的機會,和敵人作鬥爭。自從保爾·柯察金參加紅軍以後,他堅定了革命信念,找到了人生的地位。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2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3

我喜歡《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緣於它的內涵,精神。它的精神正是現在的我應該好好學習的。

《麥田裏的守望者》不僅生動地描繪了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同時更加激烈地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僞和做作。《麥田裏的守望者》寫的是美國的五十年代,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霾尚未散去又出現了冷戰。人們缺乏理想,渾渾噩噩的活着。

這時,“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滿口的污言穢語,開口就是髒話。他幾次被學校開除後,現在又被潘西中學開除,小小年紀的就學會了抽菸喝酒,無心讀書,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學校裏有裝模作樣的老師;假仁假義的校長,只巴結開汽車的家長;星期天家長來接孩子,於是每個星期六都會吃一道好菜,就是牛排;電影院的婦女會爲一場電影虛情假意地哭個死去活來。霍爾頓是個善良,有靈性的孩子,雖然他不文明,又下流。

在飯店碰到兩個修女,他募捐了十元錢,爲了照顧貧窮學生的自尊心,他把自己的真皮皮箱放在了牀底下。霍爾頓又是個有想法的孩子,與人交談時,總有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面對虛僞的人,他會心裏罵個痛快,而表面卻鎮定自若。環境的錯誤讓他深陷不能自拔,把持不住自己,迷惘了方向,面對開除卻又不敢回家,在外荒廢時光。他希望自己會是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他唯一真正想當的,什麼事也不幹,離開現在的環境,做一個默默地守望者。

霍爾頓是叛逆的孩子,說髒話,抽菸喝酒……但同時,他又是個無助的孩子,他被潘西中學開除後,受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而不敢回家,只能在紐約閒逛……

其實,我一直認爲霍爾頓是個善良的好孩子。他一直厭惡學校老師的虛情假意,一直懷疑他最喜歡的老師所說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原爲某種事業卑賤的活着。”他討厭家長讓他上學是鑑於“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這樣一個目的。他討厭這個虛僞,無情,陰暗的社會。但是,他會遇到修女爲難者募捐便慷慨解囊,他對他的小妹妹真誠愛護、百般照顧,如同一個生活在地獄的天使。他的心柔軟的如同雲朵,輕輕一擠便會滴下晶瑩的水珠。

他這樣真誠的告訴妹妹“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這正反映了他對這個社會無聲地反抗,對這個迷茫的世界的抗議。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註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4

幼兒園時,老師就和我們講過小英雄雨來的故事。我一直深深地敬佩着雨來。現在爸爸給我買回來了這本書,我如獲至寶!捧着這本紅色皮子的書,我頁頁地翻閱着,細細地品讀着。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個小村莊叫蘆花村,雨來就生活在這個村莊裏,雨來不僅喜歡游泳,而且他的游泳本領在蘆花村中也算是名列前茅。之後雨來上了夜校,在老師的教導下他知道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樸實的話語。

在這個小英雄身上發生過許多意想不到的趣事。其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天,雨來趴在炕上念《識字課本》,不料,鬼子再次開始掃蕩,忽然,聽到街上有人大聲喊叫,雨來急忙把書放在懷裏想出去看看,他剛想邁出門檻,卻擠來一個人.他擡頭一看,是李大叔,隨後聽見鬼子嗚哩哇啦地叫着。

李大叔忙把缸搬開,跑進洞裏,雨來幫忙把缸搬回原處,雨來剛到堂屋,鬼子就闖了進來,雨來爲了掩護李大叔,被敵人抓住了。他在敵人嚴行拷打之下,還是不向敵人屈服,雨來把敵人氣的怒火中燒,嗷嗷地喊叫:“拉出去槍斃。”子彈飛出了蛋殼,之後傳來的就是一陣刺耳的槍聲。敵人走後,鄉親們來到河邊尋找雨來,雨來的朋友鐵頭等幾人都哭得泣不成聲,老人們都說:“有志不在年高。”鐵頭說,我們沿着河沿往下找雨來的屍體吧!就在這時,水面上露出了一個小腦袋,小聲問道:“鬼子走了嗎?”大家高興的叫起來“雨來沒有死。”原來槍響以前雨來趁鬼子不防備一頭扎進河裏,從河底游到了遠處。

這個故事很感人,小英雄雨來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去保護李大叔,而且,他用自己的勇敢機智將敵人騙去。

雨來僅僅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出生在那樣動亂的時代,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然而他卻能面對最強暴的敵人,勇敢地說:“不”。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幸福,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有老師長輩耐心的教導,我們生活在一個愛的港灣裏,不用害怕有什麼風雨來襲擊。然而我們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挑食,總是埋怨玩得不夠,電視看得還不過癮,電腦遊戲還不夠刺激……我們無休止地向父母要這要那,從沒想過爲家庭、爲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同雨來相比,我顯得多麼渺小和缺少責任心!

雨來還是個愛國的小英雄,不會因爲受到敵人的誘惑而去出賣中國人。

學習他的愛國行爲,也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像雨來一樣!在生活中,父母處處關心我們,不僅交錢供我們上學,還很寵愛我們。我們的學校又明亮、又寬敞,可有些同學們卻不好好學習,辜負了父母的一番苦心。跟那些同學相比之下雨來的學習環境極其惡劣,雨來學習卻很認真。雨來的故事讓我深刻地感到:要好好學習,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小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好品質也激勵了我。想起自己原來生病打針都怕得要命,摔着、碰着流點血我就嚇得哭叫,現在與小英雄雨來比一比真是感到臉紅。我要以小英雄雨來爲榜樣,做一個勇敢的強者。只有這樣,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纔會挺身而出。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5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本佳作時,心中感慨萬千。受《活着》影響,讀這本書之前,我便想到許三觀最終一定是賣血身亡。但作者餘華這次卻爲他安排了一個很好的結局。這本書有對於生命的思考,有時代的印記。歷經大躍進、_、改革開放三個階段,是舊時代的縮影。我認爲《許三觀賣血記》雖無《兄弟》般驚濤駭浪,也不如《活着》般深沉,但它卻給人不一般的會心一笑。

他是那個年代的背景裏最平常的小人物,沒有太多文化卻無私善良。在窮困的舊中國,大部分的人只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家中遇難時,他們只能想到賣血,也只能賣血,因爲他們什麼都沒有。故事中許三觀賣了八次血,爲妻子,爲三個兒子,從未想到過自己,精神的折磨,身體的摧殘,一次又一次,許三觀都將困難解決。

許三觀是個真男人,是個好父親。談起一樂,人們都說他長得像妻子許玉蘭的情人何小勇。因爲這事,許三觀覺得自己當了“烏龜”,他恨,他惱,他不再喜歡一樂,他也愁,爲什麼他最喜歡的一樂是別人的兒子。饑荒時,許三觀賣血帶妻子、二樂、三樂去吃麪條,卻唯獨不帶一樂去,這是他賣血的錢啊!他怎麼捨得讓別人家的兒子共享呢?在知道一樂無比委屈後,他心軟了,帶着一樂去吃麪條,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裏,對待一樂如親生兒子。最動人的是一樂患病時,他去籌集醫藥費,一路靠賣血艱難來到一樂作文治病的上海,而這其中的艱辛又有誰知道。他身子發虛暈倒醒來再賣,終於在上海見到思念至深的兒子,許三觀就是這樣散發父愛的光輝。

故事的最後,許三觀想爲自己賣一回血,他懷念以往賣完血後在勝利飯店吃炒豬肝,喝黃酒的時光,卻發現自己的血不再有人收了,妻子許玉蘭對他說:“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裏不缺錢了,你想吃什麼,我就給你要什麼!”

沒有華麗情節,《許三觀賣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聽餘華講述一個小人物的悲歡。感嘆許三觀這一生坎坷的命運,面對不同逆境,他選擇樂觀。全書以賣血爲主線,將許三觀的一生勾勒出來,也讓這個男人有血有肉,他隱忍善良,他人性的光芒體現出對四叔、對妻子劉玉蘭、對情敵何小勇和出軌的林芬芳身上。

哭着,笑着,看完這本書,心中早已悲喜交織,這樣的愛也很珍貴。世上像許三觀這樣的父親真的很偉大,儘管他們平凡或卑微,但是他們也很崇高,值得我們用一整顆心去愛戴。

法國的《讀書》雜誌介紹說: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特殊的年代,人們就有特殊的活法,那個時代困難無法想象,可許三觀並不遺憾而是滿足與幸福;處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滿足呢?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想,我們也該去尋找我們心底那個許三觀了。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6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爲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爲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

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爲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衆,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

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爲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爲“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爲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先生,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不得不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這財富,我們會慢慢挖掘的。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7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是讓我們互相關愛,可我卻從《安妮日記》中讀出了痛苦,但又發現了痛苦中的一絲微笑。雖然那微笑多麼渺小,但卻給猶太人帶來希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侵略了荷蘭,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清洗。當安妮的姐姐瑪格特收到了通知單,大家爲了安全,躲到了公司的小屋裏。在屋子裏,同爲猶太人的達思一家也躲了進來,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

在祕密的小屋裏,大家都無時無刻的擔心着,可是安妮卻總是用微笑面以戰爭,面對痛苦,面對全世界。雖然她也是個猶太人,但她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讀書。她在日記中說到: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進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那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也挺好嗎?不,不對。我們還想活下去,還想自由、幸福的活下去!看啊,安妮是多麼替人着想啊,但又多麼渴望活下去,不過,作爲猶太人,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在此,我深深地感到了希特勒犯下的罪惡和猶太人的無辜。安妮躲在祕密小屋時,她也會害怕,但她卻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和平的,只是她等不到這一天來到了……

所以說,我們是幸福的,是幸運的,可是當今世界上,能像安妮一樣樂觀的人又會有幾個呢?可是我就比較樂觀,爲什麼呢?事情是這樣的:

新學期新氣象,我們班來了一個轉學生,名叫來孔寧。我早就跟她打過交道了,發現此人“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算得上“女強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我們幾個好學生被“冷落”了,大家都有點不服氣。可是我轉念一想:既然多了一個對手,就又可以學“知識”了。所以我相信,也許我們不會成爲好朋友,但我們卻可以把優點放大,把缺點拋棄,成爲學習上的對手,充當別人的吸塵器,把好處“吸”過來

總之,《安妮日記》裏的安妮是個永不放棄的女孩,她堅定的微笑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含義,就是:痛苦像雪球,你越想遠離它,它就越滾越大,把你壓迫。只有陽光能融化它,這道陽光就是——微笑。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8

最近看了一點《瓦爾登湖》,說實話我不是什麼文藝女青年。所以這本湊單的書,讓我看得着實想打瞌睡。但這書確實是一本經典。

作者說的很多話,都能讓我們深思。“人們常常捱餓不是因爲缺少必需品,而是因爲缺少奢侈品。”他認爲我們原本的生活可以很簡單僕實。獲取一些生活必要的物品就可以了。不必要花費精神去追求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他這種過於簡單的生存方式,我是不太認同的。但我從廣義上認同理解他這種道理。生活不能一味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來讓自己滿足,而忽略身邊觸手可及的幸福。這個追求的過程所付的成本到最後會超出你的預期。

我這種想法是不是脫離社會了,纔會越來越不現實而偏向於精神化呢?要反醒一下!但如今自己確實有點難以理解現在的狀況了。QQ上面點亮的人頭攢攢,但多數是顯示正在移動設備上使用,而且有的還是一天24小時在線。我心情特好地跟人打個招呼,留個言,半天,一天過去都沒反應。如果不是爲了方便與人聯繫,爲什麼天天掛上面呢?QQ成了擺設?這也許是個好事,迫使大家聯繫必須使用通話手段才行。現如今大家的互動都喜歡在微博,微信上了?看來這個時代大家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圍觀。

“只能在市場的喧囂中汲取真理!”不知道爲什麼,這一句話經常在我耳邊響起。每次我都會心生出一絲擔憂,因爲一打開網絡各種真假信息,撲面而來。標題一個比一個吸引、一個比一個驚悚。這世界怎麼變成這樣了?還是原本就是這麼混亂不堪,只是因爲如今信息的傳播速度、透明度更高了。我擔憂我家兒子以後如何應對這樣的世界,我擔憂我不能教給他分辯真假的能力,因爲我也不太能分清了,有些新聞內容已經很顛覆我的以往觀念了。

算了,也許我是杞人憂天。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19

打開書本:不是還有明天嗎,都來得及,心想;從讀詩中。在讀詩中。可是又想,輕鬆一下。”反正當不了語文組長,所以我從小迷漫在書的海洋中。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更何況你如果有不會的書,我享受這世間的美景,我關掉電視,放學鈴響了,我便跑進了房間,我最近又迷上了《中華經典誦讀》這本書,怎麼也考不到第一;誦讀經典。

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慢吞吞地把作業做完了;經典,今晚看一下電視,還可以打電話問老師呢,回家要認真複習,媽媽問:“你這麼快就複習完了?留着明天做吧:“要在全組考第一才能當上語文組長:事到臨頭。

從讀詩中,我領略了江南水田美麗的風光——“更被鷺鷥千點雪!我拿着作業找媽媽簽字,媽媽摸着我的頭說:唉,這真是,誰知下午老師說:“你不復習。我剛拿出語文書準備複習,還不如看看電視!如果現在放棄了,不努力,我……

誦讀經典,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嗎,我感受這世間的真諦,從讀詩中我感受到時間的寶貴?”我跟媽媽說了緣由,彷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記得有一次,因爲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我收穫到“亡羊補牢,回房間做作業去了;誦讀經典?語文組長可是你這段時間夢寐以求的啊!複習還有什麼用。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師,只要及時想法彌補,不去試一試,不能拖到明天。”,未爲遲也,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語文組長,我都請了幾天的病假,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我病好剛回校上課,我體會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到頭禾黍屬他人。等考試結果出來了,破煙來入畫屏飛”。這不!聽媽媽一說。當我打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時:“同學們,明天能嗎,伴我成長:今日的事要今日做,明天要考試了,認真地複習起課本來,我分享這世間的真情,不知何處拋妻子”。”叮零零;從讀詩中。老師說過。於是,怎麼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我拿出書本準備做作業,腦子裏忽然想起了《中華經典誦讀》中的“《今日歌》”,它讓我徜徉在詩的海洋中。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0

看了這篇文章我很難過,也很惋惜,流下了難過的淚。

這篇文章寫的是詩人査海生自殺後母親痛苦的經歷。査海生在1989年3月26日凌晨躺在了山海關的鐵軌上,呼嘯而過的火車碾過他的身體,25歲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何等的打擊啊!而這一天母親還在鄉下煮了一鍋紅米粥爲在北京的兒子默默祝福。而他卻選擇了這一天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此殘酷的事情,讓一個母親如何去承受啊!海生15歲考進北京大學,畢業後留京成了一位詩人,當時母親是何等的驕傲自豪。一個國家可以失去一位詩人,一個母親根本就不能失去孩子,但卻失去了。海子把最疼痛的詩沒寫進他歌頌的土壤裏,而是嵌進了一個母親疼痛的血脈裏,心房中。懷念兒子對母親來說就是剜肉剔骨的酷刑。做兒女的人們請謹記:好好地活着就是對母親的最愛。再沒有比一個健康的生命,讓孕育生命的母親更幸福的了。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1

“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是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時經常對工程人員們說的話,可就是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對詹天佑產生了仰慕之心;就是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體會到了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體會到了中華人民不屈不撓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文中講到詹天佑不怕外國人的嘲笑。接受了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經過八達嶺、居庸關、青龍橋三大困難的考驗,終於將京張鐵路全線竣工,並比計劃提早了兩年。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這不但是詹天佑的內心獨白,還是支撐着詹天佑不被擊垮的“頂樑柱”,要是沒有這根“頂樑柱”,就沒有京張鐵路,就不會給貌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根“頂樑柱”讓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不被嘲笑,也不被輕蔑!

俗話說“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當今社會,也有很多像詹天佑一樣的愛國人民,不如現在的島,已快被日本強奪,那些愛過子民就開始走街串巷的遊行,有時看見日本車還會大打出手,把它擊毀,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日本貨中國人買來了,就是中國貨,我們不應該自己砸自己的車,自己砸自己的東西,不僅這樣,還會操心。

同學們,你們千萬不要的那些大學生們一起遊行,其實,愛國愛在心裏也是很好的。我們也可以讀好書,將來爲國戰爭光。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2

同一個安妮怎麼會有兩種不同的人生結局呢?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事情只有在文學作品創作中才會發生。我所讀到的安妮,恰巧就被安排進了兩種不同文學作品中,一個是日記體的《安妮日記》,一個是小說體的《樓上的房間》。

說來確實巧合,我竟然能在前後兩個毫無關聯的活動中,遇到描寫同一個人(安妮)的兩部作品,並同時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最先接觸到的是《安妮日記》,那是我幾周前在校園小蜜蜂讀書活動節上買到的一本書,封面上那個坐在窗前的女孩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大,一身淡藍典雅的長裙,一席烏黑光亮的長髮,單手託着腮,凝望着窗外,那憂鬱而期待的眼神一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斷定這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書。可是,恰逢期會考試,我剛看了個開頭,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就只好暫時將它束之高閣了。

近日,南京市國小生“找尋我愛的書”主題徵文活動如火如荼得開始了,瞭解完徵文信息後,就津津有味地收看起先鋒中國小生網上作文平臺裏的“好書導讀微視頻”,在277集好書推薦的視頻短片中,我隨手點開了第P089集視頻,南京市致遠外國語國小姚鑫老師在短片中向我們推薦了小說《樓上的房間》。隨着她將故事梗概一層層鋪展開來,我眼前再次浮現出窗前那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安妮!故事情節如此相似,竟然有如此巧合的兩本書嗎?帶着這個疑問,我迅速跑進書房,從書架中翻出了那本剛買不久的《安妮日記》,我捧着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如飢似渴地閱讀起來,讀完這本書用去我整整三個下午的閒暇時光,我終於弄明白了。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13歲時所寫,採用日記體形式,詳細記錄了她在兩年多時間裏躲避德國納粹搜捕的生活經歷,她終日躲在狹小的密室中,充滿恐懼、痛苦和煎熬,就連最基本的溫飽和自由都得不到保障,就連去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變得那麼奢侈,一旦被納粹發現,如花的生命就隨時可能被終結,但她始終保持着一顆樂觀的心,她把密室的生活變成了一場有趣的探險,危險變成了浪漫,恐懼變成了新奇,這裏發生的一切都成爲她筆下的日記素材。不幸地是,最終納粹還是發現並抓捕了她,這位猶太女孩16歲時死於納粹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的日記,後來成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歷史證據。

看完《安妮日記》,我對安妮的結局感到萬分的悲傷,雖然這是歷史事實,但我還是不忍心相信這樣一個年輕少女的生命被敵人無情地扼殺。我立刻讓媽媽幫我從網上預訂了新書《樓上的房間》,作者約翰娜·賴斯根據《安妮日記》寫就了這部小說,大概是出於美好的願望吧,他爲安妮重新塑造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雖然由於長期困頓於狹小的空間,導致她肌肉萎縮,行動艱難,但在小說的最後,安妮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她終於等到了盼望已久的和平與自由。我很喜歡小說的這個結局,它讓我深刻地理解了戰爭的殘酷和自由的可貴。

能夠對照着閱讀同一個故事不同體裁的作品,這實在是個巧合,留給我更多的則是收穫。通過這樣的兩本書,我既讀出了真實的歷史,也讀出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冀。閱讀,讓歷史上的人變得更顯得有血有肉,豐富感人,也讓現實中的我更懂得有情有義,珍愛生活。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3

老舍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倒是寫作背景得說說:話劇《寫於1956至1957年間,它是老舍一生中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在寫《茶館》之前,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寫了《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爲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爲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爲“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4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復活》於他71歲所作,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傑作。

我有幸讀了這部小說,深爲其細膩的手法,鋒利的筆觸所震撼。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上流社會的公爵,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正是曾經被他誘姦的一個姑娘,並造成她懷孕,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後將她掃地出門。瑪絲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嬰院的途中死掉,從此她逐步墜入墮落的深淵,落入妓院過起了淫蕩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聶赫留朵夫逐漸發現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走向了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也是爲自己減輕罪行的艱辛之路,就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都得以復活。

然而出自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之手的作品絕不可能只是一段悽慘曲折的愛情故事。《復活》花費了他從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內心已經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當時社會正處於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復活》一書是借托兩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中最爲普通的一員。一開始她是一個天真純潔活潑開朗的少女,結果遇上上層社會的聶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後拋棄,被趕出家門接着淪落爲妓女,最後又受人誣陷被告上法庭,由於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責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這一系列的打擊,經歷的種.種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和官僚主義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但是整個過程中瑪絲洛娃並沒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貴的善良,她關心監獄中受盡折磨的無辜的人們,並要求聶赫留朵夫去幫助他們早日離開監獄。並且在發現聶赫留朵夫的真誠之後也從心底裏原諒了他。最後從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鬥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復活。這些也代表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5

我非常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青少版的美繪本《安妮日記》。內容是德國人殺猶太人,一提到這裏,我覺得奇怪了,德國人爲什麼要殺猶太人?我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因爲德國納粹覺得日耳曼人是高貴的種族卻沒有應得的財富,猶太人的血統低劣卻掌更多

我非常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青少版的美繪本《安妮日記》。內容是德國人殺猶太人,一提到這裏,我覺得奇怪了,德國人爲什麼要殺猶太人?

我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因爲德國納粹覺得日耳曼人是高貴的種族卻沒有應得的財富,猶太人的血統低劣卻掌握了太多的財富。我認爲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世界應該是和平的,沒有戰爭的,請不要傷害自己的同類。

日記中的小女孩是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個性率直,同時又多愁善感。她有主見,愛思考,不會輕易受別人影響;她堅強,有毅力,在受到責備和委屈後,仍以微笑面對生活。她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應該向她學習。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6

《魯濱遜飄流記》好詞摘錄:

擱淺、兜底、吞噬、煙波瀰漫、泅水、山坳、恭順、驚魂甫定、斑斑印記

《魯濱遜飄流記》好句摘錄:

我簡直嚇壞了,呆呆地佔在那裏,就象捱了一個晴天霹靂。

看到這情景,我怒不可遏,早把恐懼置之度外。我在心裏發誓:下次再看到這種暴行,一定不放過他們!

《魯濱遜飄流記》好段摘抄:

這裏地上結滿了許多瓜類,樹上掛滿了一串串的葡萄,有數有大,還有黃燦燦的檸檬。我順着果園的斜坡望去,到處是一片清新翠綠的美景,這是我心裏充滿了喜悅,頓時感到自己成了這塊富饒的土地的無可爭辯的主人。

1. 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若不是預先計算一下需要多少代價,若不是預先對自己的力量做一個正確的估計,那真是太愚蠢了。

我的感悟

全篇着重描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賞的不是魯濱遜的勤勞與勇敢,而是他那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個孤零零的大活人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幾年,沒有人陪伴他,甚至於最基本的,與一個人簡簡單單地說會兒話都做不到。整個荒蕪的島上沒有房屋,沒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7

讀過許多次《孔乙己》然而在課堂上那安靜又有些詭異的氛圍下,仍不覺爲這個充滿笑聲的悲劇心頭一振,一個自認爲應有“用武之地”而始終守着那件破舊長袍的“君子”,卻成了連生死與否都讓人不屑知道的笑柄,怎能不令人扼腕。孔乙己的人生確是一場悲劇,不光是他坎坷的求仕之路,也是他在無能實現自己所願而自甘墮落時的自卑。本該是個從頭至尾都自命清高的人,卻也成了好喝懶做、偷偷摸摸的僞君子。那麼,如果孔乙己真成了秀才,成了舉人,他會同范進一般喜極而瘋麼?我想是會的,孔乙己受到蹂躪並無比范進少,可是否有人打得醒他呢?人情冷漠又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下,真懷疑那些酒客們會在孔乙己中舉而“瘋”後搶光了他的錢財。都說是鏡子總會反光的,而孔乙己卻是反不了光了,畢竟“之乎者也”令人聽不懂,還成了人前人後的笑料。

其實孔乙己也算是要向上爬的,或說他也是個熱衷於讀書的人。只是他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在一個赤裸裸的制度下,不得不說,他要爬的那根杆子太光滑,叫他如何攀得住呢?社會的腐朽和科舉制度的懨懨之態讓多少孔乙己這樣的人至死還活在他的君子夢裏。

有位子好像曰過: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魯迅先生卻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麼誰把孔乙己的路大約也的確堵死了呢?他的路還沒有走,就要隨着時代的沒落而結束了。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8

寒假閒暇時,我翻閱了魯迅先生的名著《朝花夕拾》,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發人深省,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是《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記錄了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在仙台醫專受到了日本學生的歧視、侮辱並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魯迅先生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魯迅先生認爲藤野先生是使他感激、給他鼓勵的一個。我想正是先生高尚的品格、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魯迅先生,當時魯迅先生獨自一人在日本留學,社會背景非常惡劣,他的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藤野先生給了他信心和鼓勵,雖然他做的一切很平凡,但卻讓人感激。

是啊,其實在我的生命中讓我印象深刻,讓我充滿感激的老師,她們盡心盡職、默默付出,在學習的園地裏辛勤耕耘,呵護着我們快樂成長,例如我尊敬的慎老師。

初見慎老師,感到這是一位溫文而雅的老師,說話總是不緊不慢娓娓到來,無論是面對調皮的同學,還是懶惰的學生,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教育他們,溫暖的話語感染着每一個孩子,大家都對慎老師充滿崇敬。

有一次,班上兩個調皮的同學跑到小操場那裏去玩,還被關在廢棄房子裏出不來。上課鈴響了,他們缺遲遲不來上課。慎老師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找他們,當她找到並瞭解了事情原委後,我們以爲慎老師一定要批評他們了,但慎老師絲毫沒有責怪他們,反而很着急地想辦法幫他們走出來,又是借鑰匙,又是找開門師傅。這時,我分明感到這兩位原本調皮的男孩子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好意思地低下來頭。

慎老師就是這樣用充滿愛的教育呵護着我們的成長,正如魯迅先生的恩師一樣,是學生最尊敬、感激的人。

三體讀書筆記文章 篇29

當我讀到“龍光年犧牲了”時,我一看就知道這準是被反動派的特務害的。他們特務中有個劊子手叫“貓頭鷹”,他已經殺害了我們三百多個同志了,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面對十指連珠,火燙,老虎凳——這些讓人生不如死的酷刑,我們的共產黨員們,爲了自己的目標,爲了真理,不畏兇險,他們用鋼鐵般的意志,忍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折磨和犧牲。

渣滓洞中的生活,有句話可以形容:兩個天窗——出氣,一扇風門——伸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