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

孫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千年來已成世人口語,足見其深入人心,並將其作爲日常工作中的感悟與指南。但較爲系統地閱讀全書十三篇,並有名師指導評點,還是第一次,雖屬初涉,但書中要文經反覆揣摸領悟,越覺其深奧而又貼切於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精選18篇)

孫子兵法的開篇爲“始計第一”講到在軍事上必須“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體現出孫子用兵之道乃“以計爲首”。現代社會戰爭已較爲少見,但“商戰”卻愈加無情與慘烈,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同樣是“不得不察也”。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經濟處於賣方市場,很多商品均呈現短缺狀態,企業愁的是資金與產量不足,無需太顧及市場的反映。而隨着經濟迅猛發展,企業間的競爭遍及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等各個方面,而要使企業能夠適應這種競爭,經營者必需從產品選擇定位,內部各種機制的建立,市場的開發與跟蹤等各方面都要彈精慮竭,針對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計策,因時而變,因地而變,甚至因人而變,稍有不慎,則禍及企業,與“兵道”比較,實際上現代商業角逐同樣是智慧之爭了。

現代商業機會不可謂不多,但並非每個機會都能創造財富而利於企業。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機會呢?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未戰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和謀劃,“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現代的商業機會多,誘惑大,但如果不經細緻的分析策劃,對於經營目標、經營的計劃、方針以及實施程序、各項監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謀劃,做到心中有數,操之有度,才能使這些機會真正成爲企業經營的利益。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對現代企業的領導人同樣也是根本素質上的要求。試想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懂經營,不知趨利避害,那麼這個企業絕對難以生存與發展。同時,企業的領導人必需在人才的蒐羅選擇與使用上有深刻的認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我們選擇與使用人才,現在都講究以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作爲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異,因才而用,以適當的人選去承擔適當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企業才能因這些人才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而得益。同時,企業領導人也應努力提高自己選人用人的技巧,提高駕馭企業的能力。“將者、智、信、仁、勇、嚴”。“智”能發謀:有智者,當能多謀善斷,抓住機遇,做出戰略安排,使企業這艘船能沿着正確航向駛向發展。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

孫子兵法作爲中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鉅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讓多少戰爭神話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將誕生!讀來蕩氣迴腸,發人深省。禁不住總結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站在人類的生死存亡高度來定義戰爭,宏觀大義,發人深省,可見孫子是深惡戰爭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戰爭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戰爭,故其修兵書絕非是贊成戰爭。

二略,孫子言略歸於形勢虛實之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算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可見孫子反覆強調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戰爭要創造出戰略上的優勢而使敵虛,反覆變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實。從後代無數百站百勝的名將的用兵來看,創造不存在的優勢和飄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三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毫不避諱的提出戰爭就是耍詐,這與春秋時期堂堂之鼓,陣陣之旗,兵對兵將對將兵車對兵車的戰爭形式背道而馳,卻引領了之後數千年的中外戰爭。

四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深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戰爭最終目的是使敵人不與我爲敵,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戰爭。多麼先進的軍事思想啊,歷史的長河中不就掛滿了那麼多因謀而息的戰例嗎?

五行軍作戰,孫子在針對具體的行軍作戰中提出了諸如糧草、地形、道路、士氣、對待俘虜、軍令的如一、優勢與劣勢的辯證變化等等一系列軍事細節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指出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決定無數生靈的生與死。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爲一體的恢宏鉅著,前無古著,後無來者呀!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3

《孫子兵法》之所以幾千年來魅力經久不衰,是因爲它是一部智慧之書,如果要是融會貫通了孫子兵法,可以將它的內涵運用於許多領域,甚至你的生活中的某個細節。所謂“兵者,詭道也”,而非窮兵黷武之作。單純的排兵佈陣,在軍事科技從長矛弓弩進化到立體化、信息戰爭時,必定會淪爲古董藏品。但是《孫子兵法》中關於人心、關於戰略的論述,對我們直到今天始終有着其深刻的指導意義。

---是最喜歡研究歷史的偉人,特別是對歷代的兵書,頗有研究。他對孫子兵法此書具有高度的評價。“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站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然而,歷代的儒家對法家的軍事人物和兵書總是加以貶值。

而當時儒家很多弟子大力攻擊孫子兵書,其言:舍正而鑿奇,背義而依詐”等等傳言和攻擊隨之邇來。 但現在的我們已經深知孫子兵法的重要意義。

這次的選修課,可以說是我第一次比較系統的學習孫子兵法,雖屬初涉,但書中要文經反覆揣摸領悟,越覺其深奧而又貼切於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

現代商業機會不可謂不多,但並非每個機會都能創造財富而利於企業。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機會呢?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未戰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和謀劃,做到心中有數,操之有度,才能使這些機會真正成爲企業經營的利益。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對現代企業的領導人同樣也是根本素質上的要求。試想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懂經營,不知趨利避害,那麼這個企業絕對難以生存與發展。同時,企業的領導人必需在人才的蒐羅選擇與使用上有深刻的認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我們選擇與使用人才,現在都講究以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作爲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異,因才而用,以適當的人選去承擔適當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企業才能因這些人才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而得益。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企業和領導人素質的提高助益良多。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4

春節前的那幾天,我被爸爸書櫃裏的6本《孫子兵法》系列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套叢書圖文並茂,有原文、譯文和古代引用兵法的典型戰例,通俗易懂,使我們能在生動活潑的圖文之間瞭解歷史,陶冶美好情操,樹立遠大志向。

從書中我瞭解到《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專著,從它誕生起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全書共有“計篇”、“作戰篇”、“謀攻篇”等13篇。裏面有許多精彩的戰例,像計謀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師滅殷商”,作戰篇的“商鞅立法獎軍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孫子兵法》中的謀略規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流傳至今的真理,更說明了孫武是一個非常偉大、傑出的謀略家與軍事家。

孫武出生的年代和孔子同時,是春秋晚期齊國樂安人,孫武所出身的田氏家族是一個具有兵學淵源的軍事世家,這使孫武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軍事文化薰陶,爲他日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孫武還被譽爲“兵學鼻祖”呢!

《孫子兵法》中的各種戰術、策略不僅在軍事有着重要貢獻,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業經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爲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當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孫子兵法》,甚至把它視爲兵法謀略經典。

《孫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國的瑰寶,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5

曾經,有人告訴我,一本書的好壞不是由別人評論出來的,而是由自己看出來的。而我卻覺得書的好壞是“感受”出來的!

《孫子兵法》寫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全書共分十三篇,分別是: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主要論述的是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但是我覺得他的思想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鑑。

自古以來哪一位志士,不期望自己有深謀遠慮的本領;哪一位仁人,不盼望自己在複雜的角逐中扶搖直上;哪一位經濟工作者不渴求自己得心應手,一本萬利。孫子的思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戰略戰術,許多計謀良策,不但對軍事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各個方面都有相當有效的啓發性和借鑑作用。看完後給了我很大的啓發,何不把孫子的思想引導在教學中呢?所以我又把《孫子兵法》讀了幾遍,也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孫武對戰爭的基本思想把握教學。

(一)不擇手段探知敵情

進行戰爭,事先摸清敵人的情況,這是自有戰爭以來任何軍事家首先必須周密,細緻地考慮的問題。即使是兩個人的搏鬥,也要事先看對方的架式,纔好動手。孫武在《謀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未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就是說幹一件事情特別是大事情要儘可能的瞭解相關的情況。

教學就如戰場,要使這節課上好,也就是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作爲教師的你,就必須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知識結構,對於什麼事物感興趣等。這樣知己知彼才能讓這節課上的生動活潑,而且效率高。如果僅僅是明於知彼而暗於知己,或者明於知己,而暗於知彼,都是沒有把握戰勝敵人的。如果在教學中這樣,學生的思想很活躍,學生的想法和所提出的問題卻讓教師感到無法解答或講解,就會讓學生感到失望。

能用什麼手段讓你知己知彼?在戰爭中軍事家爲了知己知彼,間諜是他們常用的手段。在教育,教學中,可以主動找學生談心,派學生做“間諜”等來了解學生。瞭解自己,可以通過同事的觀察以及學生所期望的教師等來了解。

(二)有備無患常備不懈

戰備是孫武對戰爭的另一種基本觀點,總的來說,他是建立在“無恃而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這個最根本的考慮之上。就是說,把希望寄託在敵人不會來的想法是靠不住的,最有效的是自己對待的辦法;把希望寄託在敵人不會進攻的想法也是靠不住的,最有效的辦法是自己具備有敵人不敢進攻的準備。

常言道“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也就是說: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考慮。在教學中也是一樣的,在教學之前教師應準備好滿滿的一桶水去教學生,而不是用半桶去灌溉他們,這樣可以防止學生提出一些疑難問題。而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這一點來,教師也可用其它方法來講解問題。這樣準備滿肚知識,就能讓孩子得到高質量的知識和能力。就不會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必須做好“有備無患,常備不懈。”

二、孫武的戰略戰術思想指點教學

(一)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的問題,《孫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以逸待勞”。如何才能做到在戰場上以我的安逸來對待敵人的疲勞呢?這就必須掌握主動權,集中力量,一切搶先一步。

先發制人的精髓在於掌握主動和集中力量。其實這在教與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知識面前,不能讓知識圍繞學生,應讓學生主動的迎接知識,集中精神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樣就能在問題出現之前用創新的思想去解決準備發生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事倍功半。

(二)速戰速決

孫武在《作戰篇》提出:“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東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這是說:“發動戰爭,動員十萬大軍,財力、物力耗費大,可想而知。因此,必須採取速戰速決的方針,戰爭如果持久,就會挫傷軍隊銳氣,要是進攻城池,就損失更大,軍力就更會衰竭;而且大軍長久滯留國外,不能解決戰局,經濟就無法維持。

這種現狀在教學中表現的尤其突出,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暫的,要讓學生能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就必須在這短暫的時間內速戰速決,不然,時間久了,學生的精神就會衰竭,而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用各種手段在有效的時間裏,高效率的完成教學內容、重點以及難點,讓學生在這短暫的時間裏得到最好的發展。

(三)靈活機動

《孫子兵法》中關於靈活機動的論述,如《形篇》中“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這是說,採取防禦,是因爲自己力量不足,或是時間或是地點都不利,沒有戰勝敵人可能,這樣呢就防禦;根據條件可以戰勝敵人,這樣呢就進攻。總之自己力量不夠就守,力量充足就攻。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6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爲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規劃。這是全書的綱要。《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發動。《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礎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火散集結、包抄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爲直”、“以患爲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依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察看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爲普遍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爲“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普遍地運用於軍事、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高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爲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20xx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War)還早2320xx年。

《孫子兵法》有豐盛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牴觸的對峙和轉化,如敵我、主客、衆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牴觸及其轉化條件的基本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爲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普遍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7

讀書,就像是談戀愛。

當你遇到一個人,有了餘生要執子之手的覺悟,那纔是真正地發生了感情;

當你讀到一本書,有了餘生要與書偕老的感悟,那纔是真正地發現了好書。

第一本被筆者列入人生必讀、常讀、精讀的書籍,著於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走過戰國的烽火,經歷秦漢的紛爭,穿越唐宋元明清;從竹簡,到帛書,到宣紙;從卷軸,到線裝,到平裝。

該書爲《孫子兵法》。

一.愛其苗條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

如果以書比人。厚可當枕之書,是豐腴之人,卻不免有肥頭大耳之憨;薄如蟬翼之書,是瘦削之人,卻難有風姿綽約之態。

而《孫子兵法》,堪稱綽約多姿,有多一分則贅,少一分便瘦的妙處。

好書不在於字數多少。

《孫子兵法》十三篇、五千言。不過大部頭小說的一個章節,甚至比一篇論文的字數還少。但是,就是這麼五千言的著作,自成書之日起,便歷久不衰。堪稱傾國傾城傾天下,讓無數人盡折腰。如三國時的梟雄曹孟德,爲之作注,成爲《孫子兵法》注家第一人。這位“觀兵書戰策多矣”的梟雄稱《孫子兵法》“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如南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鉅著《文心雕龍》中提到:“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爲習武而不曉文也。”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孫子兵法》:“但用孫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諸如此類的盛讚,不勝枚舉。

《孫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數十種翻譯本,流傳至世界各地。國外人士亦是視之爲奇書。

如被譽爲“經營之神”的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對《孫子兵法》極度膜拜:“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興旺發達。”如美國共和黨主席阿特伍德,自稱“《孫子兵法》是我一生中僅見最博大精深的戰略文件”,並且,阿特伍德“每兩天就會讀一次”,每讀一次便會“肅然起敬”,“而益發覺察自己的藐小”。篇章只有十三篇,字數只有五千言,而如此簡約瘦削的著作,卻在兩千五百年間深得衆人欣賞與熱愛,這十三篇五千言中必有魅力。

豈是顏如玉可媲美?

二.愛其多姿

縱觀古今對《孫子兵法》的讚譽,橫看中外對《孫子兵法》的致用。《孫子兵法》的意義已經突破了作爲兵書的範疇了。

《孫子兵法》在世界上已經滲透到經濟、商業、教育、管理、體育、醫療、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以及我國港臺地區的企業管理者,率先將《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推廣到企業間競爭和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出現了許多巧用兵家謀略,獲得成功的企業與企業家。

如日本兵法經營塾的塾長大橋武夫,1957年便用《孫子兵法》的理論指導其公司的經營管理,開始了他的“兵法經營生涯”,後來,大橋武夫發表了專著55部,多處引用《孫子兵法》的內容。日本中國臺灣南朝鮮的經濟界中,一些知名人士、工商巨擘,如石阪泰山、土光敏夫、王永慶、孫法民等人,大多想當熟悉《孫子兵法》。

在美國和日本的體育界中,棒球足球等體育競賽也普遍採用了《孫子兵法》的競爭原則,許多運動員對《孫子兵法》中的精妙警句脫口而出。在醫學界,有人將《孫子兵法》的理論與治病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效果。日本還有許多人應用《孫子兵法》的原則,寫出了《孫子與人際關係》《孫子與大學聯考戰略》《孫子兵法與戀愛》等大衆讀物。

未讀《孫子兵法》時,對各界各人士的吹捧,半信半疑。

讀罷《孫子兵法》,其短短五千言,真理俯拾即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五千言,實在不能言其瘦削如槁木,實則別有天地。

三.愛其親切

即使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書,然後,時間的悠久,歷史的變革,並沒有讓這本兩千五百歲的書籍與我們產生隔閡。然後,《孫子兵法》對筆者而言是親切的。印象中,與權謀有關、與兵法聯繫的文字,必定帶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讓人難以啓齒的陰險。

然而作爲“世界三大兵書”之一、“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的《孫子兵法》是熱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勵人心的。

作爲兵法,《孫子兵法》倡導“慎戰”,第一篇《始計篇》便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戰思想。第二篇《作戰篇》便講述了“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的戰爭與經濟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第三篇《謀攻篇》道明瞭“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的至上兵法。

諸如此類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導戰爭的進行,實則處處彰顯和平的思想。

在軍事領域,世界處於和平狀態,莫不因爲《孫子兵法》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偉大兵家理論,纔有不單純以武力解決紛爭的國際局面。而對筆者個人而言,《孫子兵法》是良師是益友,其書五千言,包羅萬象,深入淺出。將許多對個人發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來。生活就是戰爭——同人爭,同天爭,同萬物爭,同疾病爭,還有同自己內心不合真理的意念爭。中國臺灣學者林英華在《孫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條原理,作爲人生的座右銘。

而在閱讀《孫子兵法》的過程中,筆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讀一次便會肅然起敬”,“而益發覺察自己的藐小”,於是愈發激勵着自己前行。

四.與書偕老

在處事之先,《孫子兵法》告訴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讓我凡事先有計劃。

在困境之中,《孫子兵法》告訴我,“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讓我明白,在難以戰勝的困境中,要自強,達到不可被戰勝,以待時機。

在憤怒之中,《孫子兵法》告訴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不可因爲憤怒而下不理智的決定。

在順境之中,《孫子兵法》告訴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讓我不敢放下前進的腳步,步步爲營……

一個人回顧自己的感情歷程,最難忘的,便是自己最深愛的。

一個人回顧自己的讀書歷程,最難忘的,便是自己最深刻的。

對我而言,在讀書的歷程中,這苗條不失綽約,深入不乏淺出的《孫子兵法》,最是讓我難以釋卷了。

爲此,如何能不執起這五千言的書卷,與書偕老呢?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8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企業和領導人素質的提高助益良多。

---說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兵,狹義說就是戰爭,廣義包含政治軍事等等。我們可以把它分爲戰術、戰役、戰略3大層次。---說:"戰術上重視敵人,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的勝利,也許能扭轉一時的局勢,但是,戰略上的失誤,確往往導致身死國滅的慘劇。古來有迦太基對羅馬,項羽對劉邦,都是戰無不勝,一戰而身死國滅,圖爲古人扼腕!比較近現代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更加感性的認識到《孫子兵法》裏的智慧。拋開意識形態和民族感情不論,單純的從"爲兵"角度評論二戰時的德日兩國,都是戰術上不無可取之處,但是戰略上的短視確導致了它們的徹底失敗。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孔子曰:"過猶不及。""中庸之道,忠恕而已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一個國家,一隻軍隊,小至一個公司、家庭,不能脫離自己的實際,盲目的追求過分的目標,從而導致失敗。

真正的戰略家往往可遇不可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無自己的戰略家,往往決定了它們的命運。衆所周知,---是舉世公認古往今來不世出的戰略大師。其戰略戰術在積弱百年來的中華民族從新崛起的作用這裏先不提。我們可以類比一下一些缺乏自己的戰略家的民族的悲慘命運。有人說:"阿拉伯人還在呼喚自己的---,而印地安人確已經永遠失去了擁有---的機會了。"當今世界命運最多舛的兩個民族是庫爾德和阿拉伯人,他們都在爲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而苦苦奮鬥。我們這裏不妨把視線拉向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焦點的阿拉伯。二戰以後,正像在印度那裏做的一樣,阿拉伯也被老牌帝國主義者人爲的分成了多個國家,但是,同樣的歷史輝煌,同樣的文化信仰和同樣的民族使阿拉伯的民族統一難以遏抑。細心的人可以注意到阿拉伯國家很多執政黨都是"阿拉伯社會復興黨",他們的綱領都是致力於阿拉伯的統一。

從納賽爾、薩達特到而今的薩達姆和拉登都如接力一般扛起這杆不無沉重的大旗,其間也有無數的襄助者,如利比亞的卡扎非,敘利亞的阿撒德,約旦德侯賽因等等。他們的成績,小有進展,也曾一個個的推翻了爲美英所扶植起來的反動腐朽的封建王公,如埃、利、伊、敘等等。也曾初步建立起來一個當時包括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的聯合共和國。但是,也正是由於在戰略戰術上的失誤而步履維艱。客觀的說,從人口和經濟力量的角度,也只有埃及有這個能力和實力來實現阿拉伯的統一。納賽爾沒有成功,薩達特也沒有成功,那麼,後來者還有成功的希望麼?90年代初,薩達姆做了最後一次嘗試,可是也失敗了。這次失敗的影響,也許只有阿拉伯人自己才能體味其中的苦澀,但是不妨礙我們來討論其中的得失。客觀的說,從天時的角度,90年代之前的美蘇爭霸時期是最佳時機,那時,阿拉伯統一的最大阻力,美軍在半島並無駐軍。進入90年代,最佳時機已經失去,但是當時薩達姆如果真的能夠審時度勢,掌握《孫子兵法》的精髓,也還有成功的可能。"兵者,詭道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在當時,埃及已經投入美國的懷抱,可以不計。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加起來佔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大部分,所以,薩達姆向他們開刀的政策並沒有錯。在蘇丹、約旦尤其是巴勒斯坦的人民在窮苦中掙扎的時候,那些王公們卻一個個窮奢極欲,花天酒地,他們收進天下的財富,金銀珠寶,甚至在那裏收藏飛機!在那時,科威特國小不提,沙特王族在國內已經是聲名掃地,在當時美國還沒駐軍的情況下,就像一個紙糊的空殼,一推既垮。當時薩達姆應該在沙特積極扶持反對勢力,就像本拉登的"基地"組織這樣的勢力,首先推翻這樣的反動政權。試想,如果當時薩達姆以阿拉伯世界最強大的裝甲力量,首先揮兵沙特,在沙漠開闊地帶,美軍來不及反映、調兵的1個月內掃平那些人間垃圾,順手收拾也門、阿聯酋、卡塔兒、阿曼和科威特這幾個彈丸之地,"兵貴神速"。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9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爲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爲“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爲《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爲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史上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結果,以獲得最大的利益纔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說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爲我已經在課堂上把老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最大的學習效果,這纔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翻書,再怎麼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說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結果。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0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規劃。這是全書的綱要。《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發動。《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礎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火散集結、包抄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爲直”、“以患爲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依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察看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爲普遍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爲“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普遍地運用於軍事、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高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爲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20xx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War)還早2320xx年。

《孫子兵法》有豐盛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牴觸的對峙和轉化,如敵我、主客、衆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牴觸及其轉化條件的基本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爲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普遍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1

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可是往往理解不夠深入。首先,所謂“兵家”,其實是一種世界觀,講的是一種競爭關係。競爭是自然界的常態,一旦有競爭,就必然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的區別,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這本來是不爭的事實。很可惜,許多人給它賦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見,把本來簡單的局面模糊化了。其結果,是犯了錯誤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十分和諧的一面。萬物生長,互利共贏,生生不息。關於和諧與循環,另外一本書講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經》,暫不詳述。有人認爲,《易經》偏陽,《孫子兵法》偏陰。本質上,這兩者都是關於“信息是否對稱“的運用。與人相處共事,以和諧爲目的,必須以誠相待,儘量雙方交換的信息對稱、透明,雙方共贏。與人競爭關係,以鬥爭爲目的,必須以詐爲立,儘量使雙方信息不對稱,讓對方掌握自我的虛假信息,而自我卻掌握對方的真實狀況,在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錯誤,恰恰是搞反了,與家人相處時使用了兵法模式,與競爭對手的相處過程中選擇了不設防的和諧模式。

言歸正傳。很多人以爲《孫子兵法》講的就是“兵者,詭道也“。滿肚子陰謀詭計,就能夠天下無敵了。恰恰相反,《孫子兵法》講的謀略,常常是公開的陽謀,並且潛藏在公開的事物之中。孫子認爲,獲得勝算的方法,靠的是八個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很多人以爲原文裏面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是誤解。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說,知彼比知己重要,瞭解對手比了解自我重要,這樣打起仗來纔不會有危險,而不是盲目追求什麼“百戰百勝”。然後,有了實力,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想不贏都難。

從實踐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話概括《孫子兵法》,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勝”,“出其所必趨也”。如果只能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如果只能用一個字概括,那孫子兵法的妙處就是一個字:“無”。敵方有形,我方無形。敵方呆板,我方計謀變化無窮。

孫子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夠經過謀略,而不是“打打殺殺”,那是境界。如果做不到,那就能夠經過交際、交流、軍事威懾、人事關係等等軟實力,解決問題,也是極好的。實在不行再打。打的時候萬一不能智取,最終纔是強弓硬弩攻城。所以必須慎戰,那裏面有三個原則必須遵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孫子用兵法,說要“以正合,以奇勝”。這個奇正法,有很多不一樣解釋。一般指正面軍隊迎擊敵人,用預備隊側翼襲擊。或者也能夠反過來,讓“正”和“奇”位置互換,側面的是正規主力,給敵人施壓後,突然從正面用預備隊襲擊。另外,還能夠引申開去,指戰爭打法的常法和變法,常規戰法和奇謀戰法互相交替無窮,最終法無定法,纔是最厲害的兵法。

至於具體怎樣打的問題,《孫子兵法》提出了最深刻的思想之一,就是隻在敵人最脆弱的時候發動攻擊,並且只攻擊最脆弱的敵人。這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東,在自然界裏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獅子和獵豹總是襲擊掉隊的羚羊和老弱病殘的斑馬,從來沒見過獵手爲了挑戰難度去冒險追逐身強力壯的獵物。可是人類是奇怪的動物,會爲了顯示自我水平之高,而故意以卵擊石,挑戰自我。競爭過程不是爲了生存,而是爲了追求“成就感”。多麼荒謬啊。孫子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真正善於打仗的將軍啊,反而沒有名氣,因爲戰勝的都是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能做到“勝於易勝”的纔是真正的高手。

真的要開打,必須要快!速戰速決,爲上策。並且,兵貴神速不單單指進攻快,也指撤退快。那爲什麼說“持久戰“也是一個法寶?因爲,選擇速戰速決還是持久戰,主要看雙方實力的比較,強者儘可能爭取主動、速戰速決,弱者儘量在鬥爭中壯大自我,必須採取持久戰思路,打游擊。但不論哪種策略,都要做好充分細緻的戰前準備。

“致人而不致於人”說的是要調動敵人,使自我處於主動的地位,使對方處於被動的地位。怎樣才能做得呢?有個小技巧:“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先打擊對方的要害,對方就乖乖聽話了。如果這麼做有困難,還能夠用利益去誘導對方。馬伯庸說:“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能夠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如果攻擊對方弱點的策略無效,就要用利益誘使對方露出破綻,聚而殲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對戰雙方都是讀過兵書的人,都有謀略,假設實力也相當,那最終什麼因素決定了他們的輸贏呢?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對敵方謀略的提前知曉和確認,那裏面能夠是邏輯推理和猜測演繹,也能夠是“策作形角”的實證式試探。如果確定準確,則必有相應的對策和行動,這個過程還不能讓對方明白自我已經明白。如果己方謀略泄露,則必然招致失敗。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贏在“信息不對稱”。這就解釋了軍方歷來重視情報工作的原因了。

爲了使敵人上當,必須運用戰略欺騙。而戰略欺騙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我方擺出一種戰略事實,誘使敵方獲知並取得自我的一種對我方意圖的戰略確定,並且深信不疑,並且採取了相應的行動(或不行動)。第二個層次是我方繼續實施另一種戰略事實,敵方可能知悉也可能不知悉,可是由於主觀確定被第一層的意識誤導,對我方行動會視而不見。第三個層次纔是我方對敵方的實質性打擊行動。

下頭再談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其實這句話不是叫你打仗的時候,“山高皇帝遠”,能夠隨便亂來,而是要隨機應變,該打則打,該退則退。並且,要勇於承擔風險,做人做事有擔當。這點尤其困難,很多戰例的失誤,就是栽在這一條上頭。所以說,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也是輸得其所了(能夠參考《人類星光閃耀時》)。好的將軍,必須“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作出了高風險的決策,然後不躲避,承當相應後果,這乃名將之風,國之大幸。

最終說點感慨:兵家的思維,以常常逆反爲可貴,雖可戰無不勝,但難養浩然之氣,終非順天理之舉,很可能過不好自我的一生。故,這類思維模式,不可或缺,卻也應屬不得已而爲之。或曰:用之有度。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2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裏,“商戰如兵”。如“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這裏提到了“奇正”。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孫子兵法》的魅力在於他是中華5000文明的結晶,他蘊涵了普遍的、樸素的、辨證的真理。在這裏我們不能把其視爲萬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壇。但是,我們現在又必須把他捧上神壇,這不僅是因爲數千年來《孫子兵法》和孫子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爲百戰百勝、決戰決勝的鋼鐵統帥的代名詞及其聖經,更重要的是,其文筆簡約,正因爲簡約,可以引申出無限的聯想和解釋,言簡意賅,內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就像“--”。其道理尚存,“法無萬古不便之法。”古時的聖經,現在很多以喪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與小人者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如“男女授受不親,嫂溺,叔援以手,權也。”如“蠻夷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

《四書》《五經》“六藝”,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寧所說:“歷史是客觀事物的排列,邏輯是主觀對歷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爲革命而研究歷史。”舊瓶裝新酒,使古老的東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適用,內涵其道理;“新的實踐產生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使新的理論有古老的外殼,讓其與中華文明完美的結合。正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現代,與古老,完美的結合,這也就是其真諦之所在。“中學爲體,西學爲用。”

“古爲今用,洋爲中用。”一個道理。用古文闡釋現代,用現代充實古文。《孫子兵法》有其長久適用的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解釋、指導現代的實踐,獲得成就。如商業和教育。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3

我這天讀了一本書,名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因爲書比較厚,所以我只看到了第十三篇,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最精彩的一篇吧!

那一篇講的是蜀爭奪漢中之戰: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益州,與佔據黃河流域的曹操、佔據江南的孫權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公元215年,曹操消滅了西北的馬超、韓遂勢力後,親率大軍進軍漢中的張魯,佔據了漢中。漢中地處益州,曹操的進軍漢中,使劉備感到自我在四川的統治權及其穩定性受到影響,而且,由於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於是,劉備爭奪漢中之戰發生了。劉備用“知迂直之計”轉敗爲勝,迫使曹軍退出四川。

我讀完十三篇之後,明白了打仗不僅僅要有兵力,還要有計策。

《孫子兵法》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明白自我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競爭謀個位置或者某個目標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你的同事中哪個有競爭力,對你最有威脅,他的長處是什麼,不足是什麼,然後衡量一下自我是繼續與他爭下去,還是另謀他就,還是韜光養晦,應對現實,調整爲其他更實際的目標。

《孫子兵法》說,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就是道義,就是要堅持正義,做官要正直,這樣你才能在道義上佔有優勢,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時,你時機沒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躍躍欲試,鋒芒畢露,欲速則不達,你時機到了,接把握住機會,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與位置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市委書記,重慶市委書記和上海市委書記的分量是不一樣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爭取下一個目標就有利的多,反之則很吃力或者根本沒有期望;將就是自身的潛力,沒有潛力再好的天時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費;法則是工作方法,如何團結同事,加強羣衆基礎。

《孫子兵法》說:“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工作中也要靈活機動,善於創新,善於思考。

《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間相處,要靠自我的品德讓別人信服自我,而不是靠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靠高壓政策更不可取。

《孫子兵法》說:“主不能夠怒而興師,將不能夠慍而致戰。怒可復喜,慍可復悅,亡國不能夠復存,死者不能夠復生。”工作中必須要制怒,想想經常在工作大怒,真就應好好改改了,因爲怒而興師最後失敗的例子太多了。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4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纔能有“謀”,而有了“謀”纔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裏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脫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麼時候跌什麼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孫子說,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這裏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裏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說,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5

據史書記載,在趙括率兵出征前,趙括之母曾勸告趙王千萬不要派趙括掛帥,此去必定失敗,因爲趙括“目空一切、視打仗如兒戲”。但趙王不聽,結果趙國兵敗,被坑殺將士40萬。

馬謖在出徵時也是立功心切,並自認是孔明第二,結果痛失街亭,使整個戰役功敗垂成。

美國二戰著名將領麥克阿瑟因對日作戰有功,同時憑藉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便驕橫跋扈,最終敗在裝備落後的志願軍手下。

所以,不用算命就可以通過將帥的情緒和性格看出未來的必然結果。

在《平漢錄》中記載了一段明代初年軍事家劉伯溫的一段戰前分析:

(陳)友諒剽而輕,其志驕;(張)士誠狡而懦,其器小。志驕則生事,器小則無遠圖。若先攻士誠,(陳)友諒必空國而來,使我疲於應敵,事有難爲。先攻友諒,(張)士誠必不能逾姑蘇一步以爲之援。

此段話語中,沒有提及對方是否精通兵法,所分析的都是對方將領在性情方面的弱點。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可以作爲證明: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就幹起來;不用呢,就收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夠這樣吧。”子路說:“您假若率領軍隊,找誰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就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共事的。我要共事的,一定是面臨工作便恐懼謹慎,善於謀略而能完誠任務的人。”

另外,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所論的都是諸侯、統帥的志向和器量,而不是武器的精良和擁有軍隊的數量,只是對敵方龐大的軍力採取了謹慎的態度。在著名的“官渡之戰”前,曹操的謀士郭嘉所作的精闢的分析主要是針對袁紹性格方面的弱點和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優勢,最終促使曹操敢於與之決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縱觀歷史,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以上都能充分證明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領導者所具備的品格。因爲軍隊的命運全系在主帥一個人身上,主帥如果被喜、怒、哀、樂等情感所困,再好的計謀也是無用的,再強大的、擁有最先進武器的軍隊也是必定要失敗的。這說明:再高超的聰明才智都會被情感所壓制或埋沒!

現在經常有人在“人才”的概念問題上爭論不休,主要原因是在感情和公私原則方面概念不清楚。首先,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動物就是畜生,而能夠控制自己感情的動物纔是人,很有學問和本領而又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爲公)可以稱爲人才(廉頗、諸葛亮等人),很有學問和本領但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爲私)就會畜生不如(趙括、馬謖之輩)。只有從公共利益出發,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廉頗知錯必改,諸葛亮鞠躬盡瘁,百姓能夠蒙其福廕;如果從個人利益出發,必定助長傲慢情緒,趙括和馬謖就是爲了炫耀自己的才幹,以至斷送了全軍將士的性命甚至國家的命運,所以說“畜生不如”。同時,這也是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看到這裏,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認爲作者的見解過於偏頗。

其實不然,《孫子兵法·計篇》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火攻篇》又說:

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到百姓生死、國家存亡的重要領域和根本問題,是必須認真仔細研究體察的。”又說:“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考慮這一問題,賢良的將帥應該認真處理這一問題。沒有好處就不採取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用兵,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危急關頭就不用兵。國君不能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的怨恨而出陣交戰。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可以用兵,不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停止行動。因爲憤怒之後可以重新歡喜,怨恨之後也可以再有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便不可能復存,人死了就不會再生。所以,對於戰爭,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對待,優秀的將帥要小心警惕,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重要原則。”

那些“調和派”的論點,在《孫子兵法》面前就是小人之言!奸佞之言!亡國之言!

劉備爲替關羽、張飛報仇而引發的吳蜀彝陵之戰,就是“主以怒而興師”招致慘敗的典型例證。“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司馬懿寧忍諸葛亮所施“脂粉之辱”,兵不齊而不出戰,可謂典型。也是“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最好例證。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6

孫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論述了對待不同的敵人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而在商場中面隊不同的競爭對手,同樣也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對於強弱不同的競爭對手,要採取不同的商業策略,以求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戰中經常採用的“避實就虛”等策略就是孫子兵法思想的運用。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商場也是一樣,沒有永遠的勝利者,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沒有永遠的強大,也沒有永遠的弱小。在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在產品、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否則,任何一個實力強大的企業,都會因停滯不前而被市場淘汰。因時而變,因勢而變,“飽能飢之,安能動之”。總之只要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業的經營者是企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企業決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業的領導感情用事,將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從而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兵不厭詐”在商戰中,設下圈套,從而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正是孫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對於企業的經營者來講,一定要弄清對手的真實意圖,避免上當。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7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纔能有“謀”,而有了“謀”纔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裏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脫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麼時候跌什麼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孫子說,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這裏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裏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說,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這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智慧的書,大家平時也可以多讀一讀,增長知識。

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8

這是一本世界三大兵書之一,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卓越兵家的智慧結晶,是世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之一。

孫子兵法裏可分爲計篇﹑作戰篇﹑謀功篇﹑形篇……每篇文章都有講作戰的重要因素。“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戰爭想要大獲全勝必須具備天者,陰陽﹑寒暑﹑時制。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將軍也應該具備,智﹑信﹑仁﹑勇﹑嚴。也應該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意思是哪一方得國君政治清明,哪一方佔得天時﹑地利,哪一方的軍隊武器裝備﹑物資保障更好。

三十六計可分爲六套戰績。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都有經典的事例來告訴我們。

每一本書都可以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識。打戰靠得不是武力,而是智慧。要有勇有謀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