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6W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內容梗概。今天夏天終於有機會讀它。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精選15篇)

夏爾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他莫名其妙地通過了醫學考試,成了一名醫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中年寡婦,妻子死後,他又娶了鄰村的一個農民的女兒愛瑪。他開始行醫就名聲大振,在治好了愛瑪的父親的病後,愛瑪稀里煳塗地嫁給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後愛瑪生活孤寂,她開始思考愛情和男人。她認爲自己的丈夫應該有異於其他一切男人,他應該是漂亮的、有靈性的、出類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卻粗俗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應邀參加一個舞會,她見到了一些上流社會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開心。回到家後,她還想念着她的舞會。包法利見他整天鬱鬱不樂,便決定搬家。

他們從道特到了永鎮。她懷孕了。到了永鎮,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個文書。她和他談戀愛。女兒出生後,交由木匠的妻子餵養。她有更多的時間和雷宏談情說愛。不久雷宏離開了永鎮,她要跳樓,被夏爾發現並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羅道夫,羅道夫叄十出頭,有和女人交往的豐富經驗。他們相愛了,偷偷交往了叄年。最後愛瑪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愛瑪失戀了,她病得要死。夏爾細心照顧她,她慢慢恢復健康。在魯昂看戲時,她又遇到雷宏。雷宏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們在一起了。她愛得太瘋狂,不停地給情人送禮物。以至最後負債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動產。她的情人幫不了她,她服毒自殺了。在她死後不久,夏爾發現了她兩個情人寫給她的情書。他說這是命。再後來他也死了。他們的女兒被送給一位姨媽撫養,姨媽生活窮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個小說寫得就是一個女子企盼更絢麗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慘結局,不能怪她喜歡幻想。她一開始就錯了。她年輕還讀過書,不應該按着父親的意思嫁給沒有才學而又粗俗的夏爾。她並不瞭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氣。婚後才感覺和他生活並不幸福。她內心孤獨,渴望有激情的生活。當她遇到比夏爾好得多的男人,她就開始外遇。夏爾粗心大意,什幺都發現不了。爲了向情人表達愛意,她大肆揮霍錢財,欠了很多賬。於是就有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歸根結底,她失敗的塬因有兩點。第一,她不該嫁給夏爾。第二,她不應該給情人送禮物。約會中應該男人付賬,女人不應該爲錢煩惱。外遇沒有什幺,她那幺漂亮、又聰明,怎幺甘心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只不過什幺都得有個度。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2

合上了散發着悲傷的氣息與淚水的《包法利夫人》。美麗、多情的少婦愛瑪在虛榮心的支配下,在不甘平庸的享樂中,在無比的絕望中,在萬般的悔恨中,痛苦地掙扎着死在了自己的牀上,耶和華的天堂裏,又多了一隻溫順的羔羊。

在入春以來的閱讀、寫作中,我之所以從癡迷的詩歌意象、意境中走出,步入充滿愛恨情仇和生命傳奇故事、情節、人物中,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要放下無邊的虛無和幻想,重新撿拾起生活的真實,體驗日子裏的美好及快樂。因爲我相信謝有順那句話,小說就是對生活場景的還原和複製。因爲我所崇拜的王小波說,小說是可以這樣寫的。因爲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小老頭。

當每一個生命,每一個飲食男女,從呱呱墜地來到塵世那一刻,兩隻光亮,水晶一般的眼睛就對人間充滿了好奇和驚訝,力圖把空無一物的肚皮,填飽塞滿;力圖在一張白紙似的腦袋上,描繪出最爲精彩的圖畫;人生不過百年,慾望卻無邊,人們總是企圖趕走內心的無知、淺薄、直白,讓自己變得強大、淵博、威猛起來。美麗多情、衣食無憂的包法利夫人愛瑪也不過是凡人一個,享樂主義在她的身上顯露無遺,她的墮落她的死亡與她那不安於現狀的心密不可分。她是一朵鮮豔、誘惑的虞美人,悲哀的命運在前方等待着。

愛瑪出生在富裕的莊園,自由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幽閉的生活一旦被打開,浪漫的情調就會像塞納河水奔騰不止。

分析包法利夫人墮落的原因,我這個行政管理系畢業的學生想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驗證一下。試想我們每一個人在從自然人轉化爲社會人、有用人的漫長過程中,不外乎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等等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追求,與此同時,在滿足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之外,人們開始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讀書、學習、交流等等。加之人是能夠思考高級動物,在加上出身、血型、性格、生長環境、教育程度的存在,角色體現、角色互動,爲自身的社會化豐富了許多,譬如是在當今這個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極爲發達的地球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遍地是低頭蟻族,扣扣聊、微信聊、公衆號、頭條玩、抖音玩、火山小視頻等手機娛樂至死的時代,傳統的紙質媒體、讀物交流、學習,已經退居到幽暗偏僻的角落,自己卻如一位民國社會的藍袍先生,獨坐斗室,耐得住萬般的寂寞與孤獨,嚼菜根、啃“磚頭”,苦辣酸甜、悲歡鹹淡,自我感知。宋朝皇帝說: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入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回過頭來再談談包法利夫人,這位可悲的美少婦的命運。愛瑪生長在十九世紀的法國鄉村貝爾託,父親魯俄老爹是位莊園的主人,殷實的家庭爲天真浪漫、美麗多情的女兒提供了衣食無憂、富於幻想的童年少年生活。

一次魯俄莊主病了,於是身着飄逸藍袍的愛瑪姑娘有幸被年輕的鄉醫包法利邂逅。愛瑪姑娘纖細的指甲,明亮的眼睛,烏黑的睫毛,瀑布般的頭髮,紅撲撲的臉蛋兒,給已婚的包法利留下了驚鴻一瞥。好事成巧,又過了沒多久,包法利的第一位老婆,二手女人,四十多歲的寡婦愛洛伊絲在家被公婆氣死了。年輕、漂亮、單純的愛瑪姑娘便在父親魯俄老爹的的極力撮合下(魯俄老爹對包法利醫生能夠治好自己的病,非常感謝,對年輕的鄉醫十分看好、器重),成爲了真正的包法利夫人(這是一樁標準包辦的婚姻)。

婚後的愛瑪應該是幸福,美滿的,怎奈丈夫包法利是個老實本分、沉默寡言、不會哄自己女人的男人,他早出晚歸不斷出診給患者治病,時間長了便冷落了家中的小美人。愛情需要不斷保鮮,二婚男人包法利的欠缺讓心比天高、愛慕虛榮、不甘平庸的妻子愛瑪感到生活的孤獨、乏味,整日一副抑鬱寡歡的樣子,叫人見了十分心痛。爲了滿足妻子嚮往美好生活的慾望,包法利醫生便離開居住的道斯特搬到了較爲熱鬧繁華、熱鬧的永維鎮。

以上這些是小說的第一部分,故事的開端。接下來福樓拜進入了故事的發展、高潮部分的敘述。

包法利夫人在永維鎮在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先後認識了藥店老闆奧梅、布商件高利貸商勒樂、見習生萊昂、有錢的主兒羅多爾夫,就是這幾位小鎮上的頭面人物徹底改變了愛瑪的生活,萊昂是大學生風流倜儻、羅多爾夫是情場老手、獵豔專家,沒有多久愛瑪就背丈夫包法利先後與他們在自己的家庭後院頻頻幽會,幾番外出私奔,愛瑪風流成性、夜不歸宿、淫慾、揮霍無度,商人勒樂有機可乘,主動上門送衣服、布料、胭脂、梳妝檯、沙發、帷帳等等一切生活用品。最後愛瑪手頭虧空甚至賣了自己家的土地,勒樂的自私、奸詐、多謀,唯利是圖,步步爲愛瑪設圈套,甚至讓她把整個房產做了抵押,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羅多爾夫是個裙釵堆裏的老搶手老司機,是個喜新厭舊、無情無義的傢伙,最後擯棄了愛瑪,萊昂是個外邊斯文,內心虛僞懦弱的傢伙,迫於自己的名聲迫於家庭的阻擾,斷然離開了愛瑪,包法利夫人最終被他倆推上了債臺高築、走投無路的地步。

故事的高潮和結尾,愛瑪面對上門的公證人,無奈之餘只好重新求救於萊昂和羅多爾夫,一個避而不見,一個冷酷無情、見死不救,絕望之餘的愛瑪、包法利夫人跑到藥店老闆奧梅的儲藏間,吞食了白色的粉末砒霜後,回到家中,躺在自己的牀上,悔恨之餘,只有等待死亡。

尤其在對服毒後的包法利夫人愛瑪最後死亡過程的描寫中,作者細膩、真實的文筆深深觸痛了閱讀的神經,死亡是多麼的可怕,多麼地恐懼。譬如,書在第三百零一頁寫道:

她的胸脯立即開始急劇起伏,舌頭完全伸到嘴外,眼珠子亂轉。像兩盞玻璃燈,漸漸變暗,最終熄滅。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3

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年代:農民,工人,商人,資產階級......

包法利夫人--愛瑪,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式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的主義色彩的小說,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愛情.一個農民看起來有身份的醫生--包法利.查理,於是成了愛瑪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既無才能,又無雄心,舉止沒有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所以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書.她的偷情沒有爲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爲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他揮霍殆盡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這就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作家居斯塔天.福樓拜的第一篇作品<<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愛瑪原是一個農家的女兒,父母卻讓她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進資產階級貴族的生活圈子.即使她有美麗的外貌,佼好的素質修養,但在那個身份等級嚴明,人們極重視家庭背景的年代,他們的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正是愛瑪所接受的這種教育,感受到的貴族生活的奢侈糜華與她現實生活矛盾,而造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如果沒有接受這種教育,沒有親身感受到奢華,她的期待嚮往和夢幻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她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希望有一個風度翩翩的勇猛的男子愛她,給她所憧憬的甜蜜浪漫愛情.但她卻不清楚她所期待的精神生活需要貴族式的物質(花園別墅馬車)作爲後盾,最後她的精神追求變成了物慾和淫樂.

對愛她的,把她當作高高在尚的女神的丈夫,她有內疚與自責.曾經試圖努力成爲一個賢妻良母,但是她的自責與內疚只是小河的涓涓細流,而物慾與淫樂是大海的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猛烈撞擊總是使她不顧一切去追求,連最後殘留的一點婦道都丟棄了.

她本來可以有一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一個愛她的丈夫,只因爲她不切實際的浪漫追求而把一切毀滅掉了.在她臨死的時候,她有留戀她的丈夫和女兒,但她更期待快點離開喧囂的人世,去天國.也許只有那一刻她做到了無牽無掛(她從沒真正牽掛她女兒和丈夫,牽掛的只是她的愛情),只希望早點結束她痛苦的生命.

愛瑪的悲慘命運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衝突的結果,自她進修道院的那天起,她就無法擺脫這個悲慘的結局.

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豐富,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就越大,走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兩個星期華濃四個跳樓自殺案子就引人深思,即使不明其中原因.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爲是我所不認同的(除精神病患者外).

當人處馬斯洛'五需求層次理論'的最低需求--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他們日夜奔波勞碌只爲解決溫飽,希望生存下來.沒有生命的來源,不用自殺也會自己走向死亡.要處於高層次的人向低層次的轉變是一件極難接受的事,但有時也不妨去看一下身處比自己低層次的人的生活,可能你就會發現自己比較幸福.

世上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唯心主義有時是不科學的,但也許會令你活得開心.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4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着,在水裏淹死了。自殺?失足?其實魯迅這裏探索的並不是範農那天夜裏的死因這並不重要,範愛農不是拿破崙,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纔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一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爲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衝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一次根本性變化,纔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一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着,昏着,瘋着,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一些痛。一讀書,就會多一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一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一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游泳。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5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當他站在生命的邊緣才能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並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6

我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心裏已是熱血澎湃,彷彿自己置身於硝煙瀰漫的北平……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着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爲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爲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爲了升官發財,虛僞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悅,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本書的再一個亮點在於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爲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讓她出去,一直做着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爲慢慢感到疑問,爲什麼,爲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講的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爲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讀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熱愛我的祖國,這部小說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大家只要心連心就能戰勝一切!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7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本書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作文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8

從古至今,書籍便是文人墨客謳歌的對象。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今有“書籍是飢餓的人的一塊麪包”的名言。作爲一位惜書愛書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讀名家著作,是愉悅的享受,而總衆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族少女安妮·費蘭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安妮被迫全家遷至荷蘭避難,二戰爆發後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成員後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們8人被捕並被關進集中營,最終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父整理並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即爲《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鮮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個性格活潑的花季少女,她的父親謙虛隨和,母親語言誇張,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內斂端莊,溫柔懂事……,性格迥異的8個人,構成了這本日記式小說的主體,更觸動我內心的是,讓我對生命、對二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使人們認識到_、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人性內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爲現代業界的精神象徵。

《安妮日記》給我帶來了太多感悟,對親情、對友誼、對人生……

暢遊書海,愉悅心靈;寧靜歲月,唯願與書香常伴……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9

短篇小說《邊城》,是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爲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爲背景,以“小溪”渡口爲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爲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j女也爲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j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衆,但做爲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爲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爲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爲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衆舉爲“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爲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爲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0

歲月悠悠,古老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飛逝而過的五千年中,這龍的故土上出現了多少傑出的人物。如酒仙詩人李白;地動儀的發明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偉大的設計師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學術精湛的學者,他的許多有見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們無法忘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就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寫出了響譽世界的《論語》。下面是我讀孔子《論語》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爲,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爲非作亂或者驕奢_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爲,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孔子這些思想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愁吃穿的年代,作爲學生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被學習中的困難嚇倒,搞好學習,報效祖國。

孔子一身以仁德爲道,一生安貧樂道。而我們現在呢?亂扔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讓我們來見證一下吧,國慶期間,全國各主要旅遊景點遊人散去後留下的是可觀的垃圾,神聖的天安門廣場,留下了九噸垃圾:香口膠,零食袋,紙屑等遍佈廣場。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三公里海灘遍佈五十噸生活垃圾;長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像香港這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遊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國家,人們無論在大街還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紙屑。作爲深受儒家學派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我們的傳統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爲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給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想想別人,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悅悅事件的發生,震撼人心,全國上下議論紛紛。她被車撞倒後,有十八個路人陸續經過,竟然都視而不見。他們本來可以挽救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可他們都選擇了放棄。然後,小悅悅又被一輛車二次碾壓之後,才被在路邊撿垃圾的陳阿婆發現,並把她送進醫院搶救。幾天後,小悅悅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夏洛能編織出愛的大網,孔子爲了見患了嚴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後一面,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微。這不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些怕被人說而不管小悅悅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給小悅悅來承受?孔子教導我們要心善如水,我想請問:對奄奄一息的小悅悅熟視無睹就是善嗎?

孔子的一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詩、禮、樂修身成性。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學習德、智、仁、美樣樣精通的孔子!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並讓之發揚光大。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1

看着您的頭像,雙眼放射出自信的亮光,卻又不失幾分深遂和堅持定的信念,直視前方,這雙眼睛應該時常出現在那些鐵路工人的眼前吧!當遇到困難時,有一雙眼出現了,那是堅定的眼神,這點困難算什麼?繼續。

看着您圓圓的腦袋,不知這裏面有多少智慧,我總覺得那像一個計算機,那麼精準,要不怎麼能夠建成京張鐵路呢?

看那一雙手和一雙腿,不知您走過多少路啊!手裏拎着經緯儀,扛着標杆,穿山越嶺,而不是坐在屋子裏,等着手下給你報告,給你地圖,讓您不到現場,安全的工作

您沒有,您一直把自己看成工人詹天佑爺爺,我想遇到這樣的事一定不少出現,據我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你是經常和工人去好好幹活,天天向上的,從不擺大架子,還和工人同吃同住。

塞外常常黃沙漫天,讓人不能看到路,很有可能進去就出不來了,而且還有峽谷深澗,如果一不小心,一腳踏空,後果……不光如此,還有大陡坡,弄不好就要坐一回滑滑梯,從上面摔下來,而且又冷的不行,但您還是憑着自己堅強的信念堅持下來,像我們現在的“小公主”“小皇帝”是堅持不了的,估計沒兩天就要跑回家吃香的喝辣的了。

您什麼也不怕,因爲他讓自己堅定了信念,爲了給那些帝國主義者們一個有力的回擊!爲了不受外國人譏笑,爲了讓中國工程師們充滿信心(衆人:標準的愛國工程師)!

當您接受任務時,有多少人冷嘲熱諷,“自不量力”“不過花幾個錢罷了”更有甚者,說您是“膽大妄爲”,您一定知道困難重重,但您毅然接受任務,體現了您愛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和民族責任心,讓那些想控制我國北部的帝國主義者望洋興嘆。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您親自帶學生和工人着,揹着標杆,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捲着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着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巖壁上爬下來。您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準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您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接着,您背起儀器,冒着風沙,又吃力地攀到巖壁上,認真地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您下來時,嘴脣都凍青了。

可見您對這次修建的重視,和對這次修建的負責。

詹天佑爺爺,您不愧爲中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不愧是“中國鐵路之父”,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鐵路事業,您是我們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于謙的《石灰吟》也正是您的精神寫照!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2

剛放暑假,在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前,我和好朋友去北京的孔廟參觀,在衆多的展品中,我不知爲何一眼看見了牆角極小,連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圖,而且一眼看見了其中的“郭巨埋兒”。正如魯迅所說,圖的確很清楚,可我還是不願意承認我理解的意思。圖上還有批註,字非常小,我又一眼看清了,而且後來發現也只能看清其中的一列字,“子可再有,母不復得”,不過我並不知道他爲什麼埋兒。直到八月,看了《朝花夕拾》,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們家窮,實在養不起那麼多人,只好先養活老人,把兒子活埋。

這二十四孝圖太恐怖了,爲了一個“孝”字,竟要那麼多講究,甚至把自己、子女等全部拋棄。更何況,有時還是爲了孝順並未養育過自己的後母!難怪過去人見父母都是跪下說“不孝兒來見爹孃,求爹孃„„”就這二十四孝圖,我與小時侯的魯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並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畫中的那個孩子還在她母親的懷抱中笑着玩呢,旁邊的他父親卻要。那小孩的母親似乎有些不捨呢,我記不清了,若是,這婆媳關係將來好不了,若不是,那這個小孩也是孝子了!一點也不反抗他父母!

舊社會真是萬惡,人們說的沒錯。而且我想,郭巨的母親會不會是故意的?她不會想不到郭巨會埋兒吧。因爲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順。

後來,我與我的朋友一同去首都博物館玩兒,,又看到了二十四孝圖,這次的圖很大,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她也深感恐怖。看來魯迅先生認爲的不錯,小孩子們都是可愛的,且心意相通的。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3

安妮·弗蘭克,是一位16歲的猶太女孩。二戰期間數百萬猶太人被殺害,理由只有”他們是猶太人“

因爲安妮是猶太人,就整天躲在後屋裏不敢出門,若稍不小心,就會被人盯上。他們做事還要輕手輕腳的,生怕弄出什麼聲音被人發現。他們有許多好朋友,時常會給安妮帶一些小禮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許多禮物,最讓她喜愛的就是她的日記本,她還給日記本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吉蒂寫信,向吉蒂訴說她的一切不幸,在後屋裏發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後屋裏他們所有人都很團結,從不爲一些小事而爭吵。安妮告訴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們會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寧!每當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蓋世太保抓走,就會引起她心中的憤怒與痛恨。她痛恨戰爭,是戰爭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於她的自由!

在後屋有時還會遭遇盜賊的偷竊,這時男人們就紛紛下樓查看,女人們則在樓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夜晚有時還會受到炮彈的轟炸,一聽到轟炸聲安妮就光着腳抱着枕頭哭喊着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裏去,因爲對她來說除了那裏她別無去處!

有些時候因爲憋悶,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場,可是她不能,她只能從這間屋子踱到另一間屋子。爲了發泄,她只能去找彼得,與彼得互訴苦衷,只有這樣她纔會快樂一些。在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裏,安妮竟說”一個快樂的人會使別人也快樂,只要有勇氣和信心,就不會被苦難壓垮。“說出這些話的安妮,她是多麼希望自己能夠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當形勢好一些的時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夠重回校園,與夥伴們共同玩耍。安妮的內心充滿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獨處,但這些渴望,善良、美麗、可愛的安妮都無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後屋的猶太人統統被英軍帶走,分散到各個集中營。1945年,安妮死於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軍解放了這個集中營!藏匿的8個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來!

可憐的安妮,如果當時沒有戰爭,你是不是會和我一樣,生活得很快樂呢?戰爭,一切都是戰爭惹的禍。如果世間沒有戰爭該多麼的美好啊!!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4

走進名著的世界裏,與它一起優雅,一起盪漾。——題記  法國大文豪——大仲馬寫過一本小說《三個火槍手》,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了友誼的真諦,感動,真情在書中很快就能找到。故事內容也十分精彩。  《三個火槍手》是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著作之一,又譯《三劍客》,《三統士》,《俠隱記》……該小說以路易十三時期爲法國宮廷爲背景,描述年輕的男主人公德·阿爾塔尼昂從法國鄉間,帶着父親的囑託,來到巴黎,最終成爲一名火槍手的故事。德·阿爾塔尼昂和“戰術專家”阿託斯、“大力士”波爾託斯、“美男子”阿拉米斯結成了生死之交,四個人捲入了路易十三和紅衣主教黎塞留以及其他國家和黨羽的較量。共同經歷了一系列冒險。  《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的成名作之一,100多年來被不斷翻譯成各種文字,書裏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如德·阿爾塔尼昂的機智勇敢、阿託斯的嫉惡如仇、波爾託斯的粗魯莽撞、阿拉米斯的文雅靈活……他們爲了和平,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在這期間,他們沒有一個人放棄,堅強不屈的品質怎麼不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是友誼、青春、膽略的象徵,演繹着善良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永恆主題。  他們四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友誼是多麼可貴呀!它能爲了別人捨棄自己的幸福;它能爲了別人用生命做;它能爲了別人而犧牲自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正是這樣,他們的冒險才得以成功。  世界上能有多少知音呢?能有多少像書中主人公那樣的“黃金搭檔”呢?所以真正的友誼是寶貴的、是無暇的、是純潔的、是善良的。如果你擁有這樣的友誼,那你一定要把它把握好,不然到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 篇15

近來,我們學習了名爲《詹天佑》的課文,學完之後,我才知道詹天佑是我國最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著名的京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築成功的。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

當我讀到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外國人的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時,我很佩服他!覺得他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我很爲他自豪!

哪裏要開山,哪裏要架橋,哪裏需要把陡坡剷平,哪裏需要把彎度改小,都要經過周密的計算。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這讓我覺得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很細心的人。而我想到我自己平時寫作業都是非常馬虎,有時連字也寫錯了,我覺得我很不應該,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也要做一個對工作,對學習非常細心的人。

詹天佑爲了尋找一條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要請教當地的農民。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矢掉信心。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關的三倍長。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決定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在分別向兩頭開鑿。外面兩端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

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樣才能爬上這陡坡呢?詹天佑順着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就到過來,原來推的火車頭拉,原來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

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這讓我覺得詹天佑是個非常熱愛祖國的人,也是一個愛動腦筋,善於思考的一個人。以後我一定要好好讀書,長大了才能好好地報效祖國。要像詹天佑一樣不怕困難,爲國爭光!成爲另一個“詹天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