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3.91K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敘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裏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看見》讀書心得大綱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裏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說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瞭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說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銳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裏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彷彿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麼的世風日下,發達國家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着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爲什麼?答大家都這麼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爲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說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爲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爲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爲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爲全民公敵,這樣我們纔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隻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纔開始能夠說“我不會,我需要幫助”。

以前只要有事情我必須得會啊!無論任務多麼艱鉅自己就是要給老闆一個滿意的答卷。自己很辛苦,答卷交的越漂亮,活也就越來越多,一天24小時誰也無法改變,老闆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最終是自己不堪重負。還好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不算晚,所以學會了去做哪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但這個認識還只是表面。

一次做項目,新來的一位大學生一起參與,由於不是她熟悉的業務,看到項目組的人都忙得很辛苦,她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幫忙又常幫倒忙。無意一次加班我分配任務,分工時我說後勤保障工作交給她來負責,她滿口說“好的,請大家放心”果然,那72個小時我們封閉工作,但是每頓伙食生活起居都非常的舒適到位。項目結束後,她對我說“謝謝您,讓我感覺到了我存在的價值”。這對我又是一次觸動,每個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的價值,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如果自己沒有感受到價值,內心都是一種折磨。像往常一樣自己做完每個事情,自己親力親爲大夥是不是會感覺到自己的不信任,感覺不到他們自己的價值,那這樣的合作,不也相當於自己在浪費旁人的時間。這是我認識的更深一層。

看了盧安克的故事,自己不禁感慨,承受的力量!多麼的準確,你能承受多少也決定了你的天地有多寬廣,你能承受的力量也決定了你的夥伴對你敞開的心扉。這也許是教育的方式不同,這也許是思考的方向不同,但這承受的力量正是我們自己在成長中積累的能量。盧安克的承受我看來並不代表逆來順受,是一種更大的正能量,來改變內心的力量。

謝謝,盧安克。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每個面都有他自己的情況。

公平、公證!?談何容易。我們一個不算大的公司,處理一件小小的事情,不同當事人各自描述的情況都合情合理,幸好自己現在有給每方面發言的習慣,不然這些小小的事情都很難處理的適度合理。

看到書中這個章節,不僅感慨誰是犧牲品?誰又讓自己成爲犧牲品?追求利益還是原始動力。如果一切都是誠信的,我看我們就不用合同了,一切都是信守承諾的,我看也不需要法庭了。對於利益追求很多人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這兩面都是做好充分準備的。但是這準備是不是能分好情況的準備和壞情況的準備呢?由終而始,你的終的定義更加重要。拿書中提到的房地產商,自己的錢打給了政府,政府又沒實現承諾,也沒有退錢導致了最後的結果,讓我看來還是被利蒙了眼。

天下熙熙皆爲利而來,追利沒有問題,無非還是想過更好的生活,但是逐利有個大前提就是有命花,要是沒了這個前提那一切也等於是霧裏看花。

多一面去體會自然就會多一面的收穫多一面的準備。好的產品經理,設計產品都會有一個場景模擬的過程,要考慮自己產品的各種場景的適用性這樣才能出來經典的產品,做任何事情也是這樣,多去看到另一面的情況肯定是更好的。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也有很多的障礙出現,但是無論是何種情況,去探尋去了解的心要是都沒有,那這個自然也不會有機會獲得。

這三個章節對我的觸動很大,書中還有很多讓自己看了有感觸的章節,“雙城故事”、“虐貓事件”、“非典”等等,這一切的“看見”讓我有了一種自己很淺薄的感覺,眼前看的好像只有報表,這一切對於柴靜的《看見》差太多了,我要看見的更多,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承受力量,再將這些轉化成爲更大的行動力量,從而履行一個公民的責任。

謝謝,柴靜《看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