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心得 《看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8W

讀書筆記是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爲您準備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看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讀書筆記心得 《看見》

《看見》,沒有浮華的封面,沒有彩頁的銅版紙,沒有知名人物的推薦,一如書中的柴靜,真實,不矯揉造作。如果可以拋開現實的種種,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也希望自己像柴靜一樣,當一名記者,去與那些人相遇,去抽絲剝繭地發現事實真相,去感受理解那些人的悲與喜。

《看見》記錄了柴靜的十年,蛻變的十年。前些年,她的節目風格是做猛題,烈度高,對抗強,再配以尖銳的問答、犀利諷刺的結語,以爲這樣的她會更受觀衆的喜歡。到後來在陳虻的指點下才醒悟過來,明白記者要提供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斯賓諾莎界定“觀察”的實質是: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真正的記者應該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不應有太多自己的主觀評價,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將更深層的真相呈現在觀衆面前,讓觀衆去做評判,正如那首歌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就夠了,而不要當觀衆的心或腦。雖然我們並不是記者,但是工作中、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有記者一樣的思維,就事論事,以事實說話,對事不對人。

《看見》的二十個章節裏,散落着幾十個柴靜所經歷的故事,什麼非典、兩會、山西煤礦等等,許多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這裏我無法一一列舉各個故事帶給我的衝擊和啓發,只是想針對“看見”二字談談自己的感想。《看見》在行文中詮釋了幾個問題,即爲什麼看,看什麼,怎麼看。

首先,爲什麼看。有人說柴靜採訪時,眼睛裏放着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我認爲是慾望。雖然柴靜心裏知道什麼樣的題能拿獎、被表揚,但她只想做那些打心眼裏有慾望的話題,那些能觸動她內心的話題。正是這種慾望,帶着她冒着生命危險進入非典病區,帶着她從美國返程回國進入汶川地震災區,帶着她頂住人身被威脅的壓力探尋真相。一個記者,是爲了獎金、虛榮心、收視率、恐懼而工作,還是爲了最簡單的東西而工作,這決定了他看見什麼,報道什麼,而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在爲什麼而工作呢?

其次,看什麼。陳虻在第一次見面時,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麼”,柴靜回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十年的新聞記者經歷,讓柴靜對人性的理解和感悟更加透徹,《看見》中的故事也到處體現着人性的光輝與矛盾,體現着人性的善與惡。當人們清一色地在聲討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個由於不同悲劇而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在瞭解了悲劇背後的悲劇後,也許我們的憤怒有所消退,更多地抱以理解。現在許多電視節目習慣地把一個人塑造爲好人,另一個人爲壞人,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並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經歷經驗不同,對好壞的判斷標準也不同,要做出評判需要更多地去看人性,看動機。管理工作也一樣,最終是做人的工作,對人性的把握決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

最後,怎麼看。十年,柴靜從起初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後來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未經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以自己的道德審視一切,以自己以爲的標準看待世界,缺乏對複雜的剖析。只有在“清水裏嗆嗆,血水裏泡泡,鹹水裏滾滾”,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的體會,纔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出更合理的判斷、更公正的評價。剛從象牙塔出來的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在大學裏學到的更真切更刻骨銘心,也許我無法像柴靜一樣去接觸那麼多的故事,但是試着去經歷那些不一樣的人、事、物,才能更快地成熟。

除了經歷,在認知的道路上,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獨立思考。在信息氾濫的今天,要像柴靜一樣,“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在循環往復的反思中剝開表相,深入內裏,建立屬於自己的認識體系,方能成長。

十年,柴靜成長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風格。未來的十年,我會怎樣?

更多精彩的讀書筆記盡在讀書筆記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