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三轉》讀後感(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2W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

在暑假期間,我有幸讀了“羅曼?羅蘭”的《巨人三轉》,看了以後,有了很大的感觸,也明白了很多本文來自:放放假。生活是廣闊的,但並非處處都開滿鮮花,更不能奢望處處有林蔭小道,有的地方會是崎嶇陡峭的小路,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荊棘叢生。文章裏的三位名人,不是在戰場上英勇奮戰的英雄,而是具有着偉大靈魂的人。他們就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他們在人生艱難的征途上,爲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爲了能創造出不朽的傑作,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們有的飽受病痛的折磨,有的遭遇了許多悲慘事件,有的內心惶恐矛盾,沉重的苦難,幾乎快抑制了他們的呼吸,毀滅了他們的理智,但他們還能堅持着自己的原則。開始了他們的艱苦的人生……

《巨人三轉》讀後感(精選17篇)

貝多芬的一生大都是在磨難中度過的,然而所有的磨難只是讓他變得更加堅強,他貧窮,卻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以一顆真誠的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過歡樂,卻創造了歡樂給全世界。摔倒了並不可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因爲這一次跌倒而一撅不振。我記得以前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青春就是瘋狂的奔跑,然後華麗的跌倒,最後幸福的微笑。

米開朗琪羅,一生都爲擁有過自由,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爲教皇們的虛榮忙碌終生,他在精神上比貝多芬更受折磨。

托爾斯泰輕視它所擁有的一切,渴望擁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諦,他的偉大就在於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用造福於人類來實現生命的價值。

這三位英雄,雖然出身,經歷,性格迥然不同,但爲實現生命的價值,同樣需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磨難和挫折。我們要像貝多芬,一樣扼住命運的喉嚨.

人生就是需要奮鬥,奮鬥過後,等待你的就是幸福。不經過奮鬥而得來的幸福是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的快樂的,只有戰勝種種艱難困苦以後,才能攀登上生命的頂峯!人生的價值都是由自己是否去奮鬥過有

關。人生就是需要奮鬥!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2

20世紀初,有感於歐洲資產階級日趨頹靡,法國青年作家羅曼。羅蘭一度希望藉助“英雄”人物來感召人們變革現實,先後創作了多部名人傳記,其中《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被稱爲世界“三大英雄傳”,又稱“巨人三傳”或《名人傳》。

無論是音樂大家貝多芬,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還是文壇泰斗托爾斯泰,在那閃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後,卻是一個個的孤獨者,精神上的孤獨者,像是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們在不斷地探索。

這是一種偉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讓他們變得決絕,思想上的那種既受壓抑又想衝破束縛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內在爆發力,成就了他們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上的絕對的孤獨,偉大的藝術作品該如何產生。音樂、雕塑、文學領域將平庸無奇,所謂的藝術再也不能稱之爲藝術。

貝多芬的孤獨讓人感動,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尋找一個個突破口,希望能鑿開一個小孔,他用音樂與外界的人溝通。

米開朗基羅,他的腳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遠是不停息地在撫摸着那一塊塊光潔的大理石,然後,在狂熱的目光的注視下將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擊一鑿雕刻成一尊尊美麗的塑像。

托爾斯泰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孤獨者,在精神的沙漠中爲了創造一片片綠洲而努力開墾的行人。他永遠渴望着人與人之間的愛,退讓、寬刷微笑、質樸、明淨,這是一種柏拉圖式的美麗。

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證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們卻創造了人類藝術的輝煌,他們的作品流傳千古。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3

在春節來臨之際,疫情席捲了神州大地,病毒無情,我們看見同胞承受病痛,我們看見昔日小城,變得安靜孤獨,可我們也看見有一羣逆行者成爲我們的英雄。但是她不是人們口中,心中的白衣天使,她也不是電視媒體報道的抗疫英雄,她只是澤醫感染科保潔員——申書平。

春節前夕,疫情逐漸蔓延擴大,醫院便指定兩人輪崗,如果出現病例,吃睡便與醫護人員同步。接到這一指令,申書平以及王戍桃毫不猶豫,主動請戰,她說:“本來就沒人願意來這裏,現在又有疫情,還是讓我們上吧!這幾句簡短的話語,沒有過多的想法,卻彰顯出她們的擔當與勇氣,她們能夠充分認識到疫情的複雜性和嚴峻性,每天衛生打掃的比往常更仔細,更乾淨。

就這樣,在滿懷希望的“晉城守住,武漢加油”聲中,她們站上了前沿陣地,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在一天下午,有一位確診病人住院治療,正好當時是申書平值班,所以只能被一起隔離,原本以爲她會焦躁,會抱怨,可是,她卻平靜的說:“遇上了,那就不回了,沒事!"申書平義無反顧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不退縮。不僅如此,還每天與患者近距離的接觸,她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而是有可能被感染病毒的恐懼和焦慮,雖然,每天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她依然毫無動搖地堅守崗位,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她就是多日奮戰在抗“疫",診療一線,身着防護服,護目鏡,手握拖把,拿着毛巾的英雄——申書平。像申書平默默無聞的人有很多,他們與常人無異,但他們有一個異於常人的心,一顆堅強,善良心繫他人的純潔之心。她們纔是真正的英雄!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護生命是她們用執着和堅守詮釋着愛的奉獻,我們由衷的向她們致敬。隔山,隔水,不隔愛,封城,封路,不封心。雖然我每天在家裏上課,可我時刻關注着疫情,憧憬着未來,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攻克疫情,迎來美好的春天。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4

“書是人進步的階梯。”我相信同學們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那麼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書名字叫《淘氣包馬小跳》。

在這本書中,也讓我體會到了小主人公的喜、怒、哀、樂。

喜的是;書中馬小跳的爸爸是玩具廠的人,不光自己玩,還會帶着馬小跳一起玩,所以馬小跳也在玩中得到了不少道理。

怒的是:馬小跳的同爲路曼曼是老師讓她看管馬小跳的。所以馬小跳經常被老師批評。

哀的是:馬小跳經常進老師辦公室他進去的時候一點也沒有精神,出來時卻歡天喜地。可不一會他又進去了。

樂的是:從來不看他一眼的夏林果竟然要請他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你說他能不高興嗎?

怎麼樣這本書很好吧?那就來看一看吧!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5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是我買的第一本育兒書。吸引我的是書名,還不是作者孫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這個術語是看央視寶貝一家親節目中瞭解到的。後來在噹噹網上看到這本書,想都沒想就買下來了。六月底買的,斷斷續續地看,直到現在纔算是看完。由這本書瞭解到孫瑞雪,然後是蒙氏教育,又在網上搜了幾本書入貨,結果麥爸笑我除了武俠書和漫畫書,只有育兒書能吸引我。

這本書嚴格的說是由孫瑞雪編著,而不是由她寫的。書的內容由200多個家長和蒙氏教育機構老師寫的案例加上孫瑞雪的點評組成。案例是按兒童0-10歲的順序編排而成。

第一次泛讀的時候,我有點失望,習慣了看定義、總結的理論模式書讓我想象這本書會解釋定義什麼是敏感期,什麼年齡就會經歷什麼敏感期,會有什麼具體表現,成人應按什麼步驟來解決應付。拿到書發現不是這樣的時候就有點失望。

第二次精讀後,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其實兒童的敏感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後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爲如此,這本書沒有按傳統寫書模式,觀點+事例+總結來傳授方法。而是以豐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論事的分析告訴成人如何解讀兒童的行爲,從而進入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不用按章節來讀,因爲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尤其適合翻閱型讀者。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也在於它的分散性特點,習慣直接接受理論,喜歡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點來看書的人不適合閱讀這種書,也許會覺得這本書不知所云。

總的來說,這本書看起來輕鬆,但要吃透其中的觀點則需要靠個人的悟性。

我個人觀點是這本書值得擁有,且需要反覆閱讀。

摘抄其中一些論點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該放棄自己走路的節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細膩的,只有當我們儘可能細膩起來的時候,纔會有機會感受到孩子細膩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讓兒童學習他年齡不能承受的東西,用成人的學習方法和強制手段給孩子灌輸知識。

永遠不傷害孩子,相信他們都是好樣的。遇到問題就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一種人性的、科學的解決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愛和自由的問題,這是另外一本書所談到的,還在閱讀中。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6

我在看書之前先讀了大師村上春樹和張悅然爲這本書做的序,一開始我對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是他們做的序讓我對這部小說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原來它是這麼一部經典之作啊!所以對於這本書我不會寫任何讀後感的,我的這種感覺自己也描繪不清楚。講一個村上春樹說的故事,也許我的感受和他有那麼一點相通之處吧。他在序中寫到:我在高中時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記得我深深地嘆息“這麼好的文章我如何也寫不出來啊”。我在29歲之前都沒有試圖寫小說,就是因爲數次經歷了這種體驗。因此我一直認爲自己沒有寫作才能。我在高中時代對於卡波特的文章的感受,即便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也幾乎沒有變化,只不過如今我的態度變爲……

我恐懼寫任何關於這篇文章的讀後感的感覺,就和村上春樹當年恐懼寫文章的感覺一樣。通過村上春樹寫的序,可以看到他對卡波特本人,對卡波特的作品,對卡波特所處的歷史背景都是瞭如指掌的。所以不管是讀後感還是爲書作序,都不可以隨便寫的,對作品一定要有很深厚的瞭解和積澱才行。既然我並不瞭解,我就只能通過村上春樹和張悅然的眼睛向大家展示一下這部經典之作了。

村上春樹說:在寫蒂凡尼的早餐時,卡波特經歷了長期的呻吟痛苦,因爲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他經歷了“戰略”的轉化,由青年時代的卡波特自然而然的編寫自己的故事,轉變爲創造新小說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新文體。很顯然他成功了。正像諾曼梅勒曾預言的那樣,蒂凡尼的早餐成爲了一部絕妙的古典,並廣爲流傳。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7

母愛是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是行駛的車輛前方的幸福,母愛是爲了兒女犧牲自己性命的義不容辭。

今天,我讀了《黑天鵝紫水晶》一文,紫水晶就是這樣的一位母親,她爲了自己的孩子,獨擔大任,擔起單親媽媽的責任,付出比正常家庭雙倍的辛勞。作者則擔當天鵝丈夫,他親眼目睹了紫水晶用自己的生命來排除外敵,而他本意想完成祖先的旨意,殺了四隻黑天鵝,但因爲受紫水晶感動,他正色決定把紫水晶的孩子養大,而紫水晶也完成了一個母親的義務——與襲擊自己兒女的楔尾鷹同歸於盡。

我看完後,悲喜交加,心裏有說不出的滋味,悵望灰天,想到從前,人類對黑天鵝的誤解,認爲它們是魔鬼,大量捕殺它們,使它們瀕臨滅絕。可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動物也有母愛,它們應和我們享有平等待遇,而不是沒有生存的權利。褻瀆這最美最壯烈的母愛詩篇,真是厚顏無恥!動物的慈母心絕不因流言扉語斷絕。

我看過一個故事,母熊出去狩獵,小熊差點被靈貓吃了,“我”收養了它,小熊竟把我當作媽媽,母熊回來,把小熊接回去了,小熊卻身在曹營心在漢,屢次跑回家。母熊要殺掉“我”,因小熊干擾而無法進行。有一次,母熊因爲和獵物爭鬥被抓破了腸子,腸子四處流淌,她忍痛堅持抱着腸子來到我遙遠的家,把小熊託付給我。這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母愛呢?

所以說,人類不要自以爲是,要保護動物,動物也有母愛,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黑天鵝也是生命,爲了它們,也爲了人類的明天更美好。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8

讀完《小團圓》,放下書,忍不住爲張愛玲嘆氣。才女身世可憐,生在那樣一個末落貴族之家,父母早年失和離婚,母親做着國際旅行家的夢,渴望有人來愛她,卻從不把子女放在心上,從來沒有給過她和弟弟母愛的溫暖。父親養着幾個女人、只要有大煙抽,日子就過得。紈絝子弟有花不盡的家當,可是孩子卻窮得只能在修道院借住,白蹭別人房租。

九莉心中最看重的兩個人一個是母親、一個是那男人。可是這二人卻將她傷得體無完膚,命運由不得她選擇,就只是命定了的。

讀完一聲嘆息,可憐的缺少關愛的女人。縱然才女,也只是一個需要人來愛惜的小女子。童年缺失的愛,一輩子都補不過來,更何況成年之後,依然被自尊與自卑的、對愛的渴望所迷惑,卻從未曾得到過真摯的愛情。

那男人是濫人。九莉知道的,也在不斷自省,卻身不由己,糾纏了二十年,爲她感到不值。

書的末頁,九莉那個關於孩子的夢,唯一一次的夢,使她幸福了好久。看得我都快要落下淚來,又是一聲嘆息。

她對於內心的剖析,也是客觀和不留情面。可見是站在一個高度俯視人世間的。一個悲劇的人生,在她的筆下重現。因此更能夠理解她的文學作品。從個人角度來說,更喜歡這一本自傳。對於作家本人的興趣大過她對小說的描寫。真實的人生,是最刺痛人心、也是讓人警醒的。

夜裏,我在反覆回想着這個迷樣女人的悲情一生,感慨萬千。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9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滋養心靈的書。

讀完此書後,我並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爲越逃避,隨着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衆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爲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佔有爲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於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0

寒假裏,我讀了本書—《藍鯨的眼睛》,這本書給我啓迪很深。這本書講述了4個小故事,它們分別是:藍鯨的眼睛、紅蜻蜓、孤獨的小螃蟹和花背小烏龜。

藍鯨的眼睛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把藍鯨的眼睛拿走,從而導致村子不得安寧。紅蜻蜓主要講述的是動物們住在已經幾百年不長紅草莓的紅草莓村,經過動物們團結友愛、互助合作,最終動物們用友情使紅草莓重新長出來,煥發了生機。孤獨的小螃蟹主要講了一隻小螃蟹和一隻青蟹之間的友誼。花背小烏龜主要講了一隻彩色殼的小烏龜在城裏的奇遇

我最喜歡藍鯨的眼睛和花背小烏龜這兩個故事。藍鯨的眼睛說的是因爲一個魯莽的年輕人,把藍鯨的眼睛拿走了,是藍鯨發怒,從而開始破壞整個村子,導致民不聊生,雞犬不得安寧。

這時一個善良的小女孩找回了藍鯨的眼睛,希望還給它,於是她就天天抱着藍鯨的眼睛坐在岸邊,最後感動了藍鯨,藍鯨拿回了自己的眼睛,從此人們過上了太平生活。

花背小烏龜因爲自己有彩色的殼,所以媽媽嫌棄它,把它扔掉了,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城裏,遇上了畫家浣熊,在花背小烏龜的幫助下,浣熊成了天下聞名的大畫家。它不但沒有捨棄花背小烏龜反而更加愛護他。

這幾則小故事都教育我們做人要有善心,愛心。做事要做善事,好事。好心有好報。只要你努力了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1

讀此書不由感嘆古代的三綱五常是如此的頑固與不人性。可笑的是芸做的事是對的,但在父爲子綱的背景下,老子就是王法。那個年代,對於男性去逛妓院貌似再正常不過,文人“騷”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不正社會風氣。

對於愛情?或許沈復和芸是真愛,但芸愛的更深一點。文中閨房記樂,從年代上看寫的都是新婚之樂,過了新婚之年,沈三白無了這份興趣,有的是逛妓院,游上玩水。對妻子,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讓妻子過上好生活,沒有和妻子一起分擔生活重擔;對孩子,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對父母,沒有做到孝敬父母;對自己,沒有好好鞭策自己,好高騖遠,浪蕩散漫。而芸的一生,顯示出古代女性偉大的'一生,爲家和孩子操勞一生。

沈復一生過的很瀟灑,遊山玩水,一生過的很多彩,但身邊的親人過的就很苦了,他這種性格適合做現在所稱的“獨身主義者”。

短短的《浮生六記》是沈復一生的濃縮,不由感嘆時光如白駒過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做人不可太自私,生活中扮演的每個角色的責任都要擔負起來。人不可無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共勉!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2

最近,我利用課後時間讀完了享譽全球的思想先鋒、演說家、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的是迷宮中,有兩個小矮人和兩隻小老鼠四個可愛的生靈尋找他們的奶酪的故事,圍繞“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故事裏的“奶酪”實際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各科學習的滿分,一份安逸的工作,一種精神上的寧靜,也可以是金錢、物質、健康、榮華······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心中都有自己的“奶酪”,我們追求它,渴望得到它,但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如果我們每次都能及時調整好心態,適應變化,不怕困難重重,千難萬阻,相信它會是屬於我們的幸福。在我們擁有的時候,也要好好珍惜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驚羨別人的擁有。

我喜愛這本充滿智慧的書,它會讓你改變思維方式,讓你知道如何來適應自己所處的充滿變化的環境,而成功的擁有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3

最近公司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新書,名爲《經營的本質》,讀過以後感到又說受益,明白了一些道理,得到了一些啓示,這是一本對大家都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好書。接下來就談談我的幾點收穫。

啓示一、對於“經營”這個詞,在經濟在理解上是模糊的,往往就認爲經營就是經濟。通過閱讀本書才瞭解了他們之間的區別:“經濟”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人們無限的需求,這是經濟學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而經營與經濟最大的差異在於,經營是用有限的資源,創造一個儘可能大的附加價值,再用附加價值來滿足人們無限的需求。也就是說,經營較之經濟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

啓示二、滿足客戶需求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元素之一,究其本質而言,企業應當貼近客戶,應該滿足客戶的需求。因爲真正影響企業持續成功發展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戰略目標,也不是發展戰略和運營管理的流程,而是專注集中焦點於爲客戶創造價值的力量,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客戶價值”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戰略思想,是一種準則,這個準則和思維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示就是“以顧客爲中心”。用幾十年的發展時間也可以證實只一點是對的,我們正是堅持了以客戶爲中心,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客戶需求,纔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和支持,纔有瞭如今的持續向前發展的。

啓示三、優質服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企業尋求營銷創新的一個有效方法。很多企業以服務取勝,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適當的實施服務戰略可以帶來更大的利潤,就目前的碼頭而言,尤其重視開展優質服務工作,視優質服務工作爲生命線,努力提高服務工作質量,提高可和滿意度,才擁有了大批的辛勞客戶,進而增加了貨流、增長了收入,提高了經營成果—利潤。爲公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視線裏優質服務工作帶來的價值。

啓示四、創新是永恆的話題。“所謂的創新,就是將遠見、知識和冒險精神轉化爲財富的能力。所謂創業,就是把創新放在一個組織中。重複這兩個詞的內在含義,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想法,面對不確定性持續的創新與創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必要的途徑。”縱觀市場中卓越的企業,一點會看到這些企業創新與創業的努力和成效。所以無論在任何環境、任何年代,只要持續創新和創業,就一定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具有創新與創業能力的企業,是不會受到環境約束的。由此可見創新工作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最後,我感到作爲公司的一名青年員工任重道遠。一定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積極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力求滿足每一名客戶的需求,使自己的工作既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能夠給企業創造價值,爲港口事業的興旺發達,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4

最近對人物傳記類的書籍比較感興趣在讀完《毛澤東傳》之後,又馬不停蹄地看完了這本喬布斯傳,由於從新疆成本公開課歸來後,身體一直處於待恢復狀態,再加上本週由於淋雨和吹空調而紮紮實實生了一場病,導致這本書的完成閱讀和寫讀後感的時間都相應後延,實在對不住自己。

說實話,一向不喜歡看外國人的自傳,一是裏面的人名太複雜,很難記住;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存在差異,有些地方是讀不懂的。近來,部門工作開展的不太順利,閒來無事,將部門書櫃的書翻了一翻,發現了本作爲去年《學習型組織創建簡報》稿酬的圖書——《史蒂夫·喬布斯傳》,讀了起來。

此書出版在20xx年10月,而喬布斯在20xx年10月5日因病逝世,想必是在喬布斯去世不久就出版了。現在看來,書的封面符合他一貫的“至繁歸於至簡”的審美風格,一個喬布斯人生後期分頭像照片就佔據了封面的大部分,喬布斯標誌性的絡腮鬍,“三宅一生”爲其設計的套頭衫以及那副無框眼鏡和他標誌性的思考姿勢,底色是喬布斯最喜歡的純白色。封面的背面是一張喬布斯年輕時的照片,佔據了整個版面,一頭長髮,同樣是深色的套頭衫。對比喬布斯兩張不同時期的照片,在容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不變的是他的眼神,深邃、犀利以及堅毅。

本書主題式的記錄方式其實不是我喜歡的傳記類型,時不時會有重複時段的事情描述,其實我更想看到的是從1955年到20xx年比較連貫的發展歷程的描述。但不得不說,艾薩克森的這本56萬字的書寫得非常真實,讓我瞭解到了一個非常真切的喬布斯。

一、喬布斯表達情緒過於直接,一度成爲制約其發展的短板。

看完這本書後的最大的一個感受是,很多的名人其實也有七情六慾,對自己和同事苛刻的要求一度也令喬布斯舉步維艱,導致其在1985年被逐出蘋果。我們現在無法評述如果喬布斯處事溫和是否會有更大的成就,喬布斯這種追求完美的性格必然會導致其對周圍事物苛刻的要求,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在表達自己對方案的看法時,直言其是垃圾,讓很多同事都承受不了,而在受到挫折時,他也會很動情地流下眼淚,其人的真性情躍然紙上。雖然很多的同事都很瞭解他的這個性情,但真正能接受他的這種性格的人的確不多,這也是其被逐出蘋果的主要原因。

在這一點上,其實是有利有弊的,因爲這樣可以讓對方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原則和觀點,在團隊合作中,感於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有可能是一個好的建議,也會起到反面效果。就這一點而言,個人認爲,喬布斯的處事方式不值得借鑑和模仿,但敢於真誠地坦陳自己意見的溝通方式值得我學習,當然,也別忘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前,要確保自己已經深思熟慮過。

二、天才的想法和對產品質量完美的追求成就了喬布斯。

相比比爾蓋茨而言,喬布斯雖然不是一個好的編程者,但是喬布斯對產品有着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可以一眼看出產品的不足之處。本着大道至簡的設計理念,喬布斯對所有的產品都經過了多輪次的推敲,而且有很多產品在臨近發佈時仍會被其全盤否定,他對產品的極致追求可謂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他很早就嚐到過甜頭,但是接踵而來的失敗幾乎讓他難以翻身,幾個產品系列的失敗和個人性格的缺陷導致其被逐出蘋果。好在喬布斯也算是幸運的,關鍵時刻有人幫了他,讓他有機會總結過去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後去重新改變世界。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名人、偉人的成功都有幸運的成份在裏面,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把它作爲我們不努力的藉口,因爲,如果我們不努力,即使機會降臨在你頭上,你也沒有能力把握住。

而聯繫到我們公司,對產品質量的完美追求的勢頭好像不如前些年強勁,一些低級的錯誤也較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產品中,更注重1W的輸出而忽視一線的輸入,易用性的優先級慢慢被排到了後面,過多地去追求一些華麗的、高級的功能應用,而不是把每個界面都做到極致。試想,如果喬布斯來我們公司,會有一番什麼樣的景象?

三、強大的執行力是蘋果和喬布斯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旦有了一個好的靈感和想法,喬布斯會竭盡所能將其實現。當然,後期蘋果的好創意一個接一個,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與喬布斯的麥金塔、麗薩、NeXT電腦的多次試錯經歷有關,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喬布斯的總結能力還是很強的。另外,相比很多人而言,喬布斯這種敢於嘗試的作風是很多人都很欠缺的,在家想一萬遍,還不如實打實親手做一遍,即使做的效果不好或做錯了,這種真實的經驗也是人生最有價值的財富。記得有人說過,膽商重於情商,情商重於智商,以前還不太理解,現在我越來越認可這句話了。膽商裏面包含的是想象力和執行力,而這一點,正是喬布斯成功的關鍵所在。

四、極強的控制慾讓喬布斯成爲了一個非常棒的整合者。

與其放任某些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發展而長吁短嘆,還不如行動起來,整合自己的資源將其解決。這是自身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企業實力提升的關鍵所在。除了“操心”之外,還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這種“決心”會成爲我們學習新知識、思考新問題的本質動力,纔會逐步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看問題的深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停滯不前。

五、一點容易被人忽略的點:喬布斯很多的知識也是來源於閱讀。

喬布斯除了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高手手把手教他之外,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他整個成長階段,他的閱讀量也是非常驚人的,書中多處都有提到這一點。這點也是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點,我們不能被“天才論”迷惑了雙眼,要看到喬布斯在積累方面的付出,閱讀是付出的一部分,試錯是付出的另一部分。

六、再好的產品也需要好的營銷。

我們國度好像受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影響,很多都去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從書中可以看到,喬布斯在面對每一次的產品發佈會時,都會花超出大家想象的精力和成本去做精心策劃,不僅僅只是達到產品介紹的目的,更多的是傳遞蘋果的價值觀。每次演講都會精心策劃一個開場,動用各種手段推陳出新,在吸引大家眼球的同時又能引發人們的深思,使得蘋果的追求卓越的領跑者形象深入人心。我們公司也可適當加強這部分的宣傳。

人力資源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喬布斯是改變世界的天才,在他的極端世界裏,他將人以及事情很簡單地歸爲兩類:天才與笨蛋;糟糕透了與棒極了。這一點在他的整個人生軌跡中都得到了十足的體現,更體現在蘋果公司的人力資源與企業文化建設上。喬布斯推崇自由、創新的企業文化,無論是在蘋果公司還是在後來的皮克斯公司,辦公室的氛圍都是自由輕鬆的,但同時也是適合創新的。喬布斯成功地利用自己強大的現實扭曲力場,不斷地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潛能,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功完成,數以千計的發明在他的公司誕生。這與喬布斯的找人、用人的理念是分不開的。他善於發現那些與公司企業文化相匹配的天才,同時也能夠及時剔除那些循規蹈矩、成績優異的績優生。他的成功可以說和他敏銳的觸覺及過人的智慧有着很大的關係,但同時也與他手下富於創新的天才們有關。

做人的簡單與純粹

喬布斯是一個性格直接的人,儘管他是個談判的天才,善於運用強大的現實扭曲力場,但他不是一個諂媚的人,不是一個會耍小心機的人,他有着做人的簡單與純粹,甚至可以說,在有些時候,他是一個感性大於理性的人。他善於欺騙別人,更善於欺騙自己,比如他明知麗薩是自己的女兒卻拒絕承認,他明知道自己的癌症治療需要手術,但仍然寄希望於意念療法及極致的素食。但倘若他不是這樣一個固執、執着的人,他就不是喬布斯,他也不會成爲一個改變世界的天才。

追求完美的至簡主義者

在閱讀過程中,有感於喬布斯追求極致完美的個性,他可以做到對傢俱的不滿意而讓家裏面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着的,長時間都沒有沙發,只是一些塑料泡沫的堆砌;他可以做到對產品每一個細節之處的極致完美的要求;他可以做到爲了發佈會的完美,一遍遍地演示自己的發言稿,一遍遍地完善發佈會現場的各種細節。追求極致完美的人,才能做出如此完美的東西,麥金塔電腦、iPod、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數字產品,這些風靡全球億萬人的電子產品,以近乎完美和極致的簡約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乃至生活的方式。

新一代的iphone即將推出的消息令不少朋友激動不已,但看完這本書後,我會有個疑問,那就是——沒有喬布斯按照苛刻的標準來折磨自己的團隊,新的蘋果產品會像以前那樣讓人心動嗎?從感情上,希望能。如果蘋果仍然延續這種創新和追求卓越的勢頭,相信到時候大家更多的會是探討“如何保持一家公司的持續創新能力”的話題。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5

一口氣看完了《鹿鼎記》,只覺暢快淋漓之極。韋小寶之滑頭、狡詐,與其他英雄的神勇仁義,實在是天壤之別。但也正因如此,我更喜歡韋小寶。 他可能連英雄都算不上,與金庸其它小說的主人公相比,雖然都是男性,生長在一個風聲血雨的江湖之上,但他貪生怕死、奸詐狡猾、不學無術、氣量狹窄、見風使舵……總之英雄好漢所應有的一切品德他都沒有,只有那一張油嘴滑舌的嘴巴,讓他在這個動盪的時代有一席之地,其他,不值一提。

正因爲韋小寶如此品格,初看《鹿鼎記》之人不免抑鬱不已,看着他一見到強敵轉身便跑,或是大聲叫饒,總是覺得世上窩囊之人無過與此;看到他一見上級的面便阿諛奉承,馬屁拍的十足,而一見到官位比他低下的人便甩出大帽子來壓人,一副貪官污吏的模樣,不禁感嘆這人竟如此勢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還有他那引以爲豪的甜言蜜語,以及成篇成篇的大話,讓你暈頭轉向,不知何時在暗地裏被他刺一刀,那更是他的特長。

這樣一個人,註定是不能成爲武俠小說主角的。 而他的出現,就註定是一個異數。儘管平時你絕對看不到他有良心,但危急關頭卻又發現他還是有一丁點的,當皇上命他去剷除天地會逆賊時,他雖設法逃脫,但關鍵時候卻冒死救友,不惜違抗聖旨,也不肯出賣朋友;而當天地會衆人逼他去行刺皇上時,他又顧全對皇上的義氣,不肯答應,最終使他一腳踏兩船,兩邊不討好。這些,卻又與其性格分外不符。 儘管他在敵人面前爲求活命什麼也願意幹,不把自己當人看,但在美女與賭桌面前,他又成了不屈不撓的勇士,本分也不肯屈服,有時乾脆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勇往直前似乎無所畏懼,其實心裏卻滿是畏懼。這些,都是其活生生的寫照。

正因如此性格,他一點也稱不上英雄,甚至半點俠義心腸也沒有,有的只有厚厚的臉皮、滿滿的虛榮心、孤注一擲的勇氣以及一時衝動下的義氣和俠義。也正因如此,他不像其餘人物一樣虛僞,他只是個小人,卻是個坦蕩蕩的小人,爲了生存他不擇手段,但爲了朋友美人卻讓他變得無比高尚,儘管只是短暫的。

總而言之,鹿鼎記寫的不是英雄的故事,而是一部紀實小說,寫出了一個小混混如何在這個社會立足,如何活得精彩,活得自在,這些,記錄的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的一生。 他不是英雄,他很自私,卻又可以很偉大。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6

用了很長時間讀完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

這本書是霍金的非常著名的宇宙學著作,涉及了人類對宇宙研究的歷史以及寫作當時宇宙學最新的前沿性問題。它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銷了1000多萬冊,被稱作是國際出版史的奇觀。我想之所以這麼火,那是有原因的,因爲這麼一部深奧難懂的科學著作,寫得卻極其通俗有趣,貼切生動,像我這種科盲都能讀下去,且能讀完。

當然,我不能說我完全讀得懂,畢竟用於研究宇宙的理論和學說太過“專業性和數學化”。我只能說是讀了,大概瞭解了人類對宇宙本質探索的歷史和進程,粗略知道了人類歷史上有哪些科學家對“宇宙爲什麼存在”這個問題作出了哪些巨大貢獻,並由衷地昇華出了一種對這些引領人類理性精神的偉大科學家的膜拜之情。我想,有了這些,這書我就沒白讀。

讀後,我有點兒感想:

其一,一部原本形而上的科學著作都可以被寫得如此淺顯(貌似,但這樣的方法可以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羣)易懂,接地氣,爲什麼我們很多的文學文藝評論卻搞得晦澀拗口,讓人感到高深莫測,懸在空中?實際上,有些東西有那麼玄嗎?

其二,我的數理化基礎太差,以至影響到我閱讀這類書的效果。不錯,我喜歡讀書,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我能讀懂每個句子,但卻不能保證我通曉了全篇語義。這真是很遺憾!在閱讀中,我甚至想是否有必要系統地學習一下數理化知識,把小時候學過的撿拾起來,把那個年代沒機會學的補充完備起來。我知道這難以實現。

其三,小時候養成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向會影響到人一生的閱讀興趣。小時候沒有什麼娛樂項目,讀書就是最大的樂趣;那個時候書又少,所以抓到帶字的就看一看。家裏的書,包括哥哥們的語文課本(我的課本已全然是另一副樣子),借來的書,得着就翻翻。記得家裏當時有一本《辭海》分冊,好像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已沒有了封面,是我最常翻看的一本書。那時候小,愛幻想,對地上的事兒覺得沒什麼意思,對天上的事兒卻覺得很有興趣。這興趣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涉及到這方面的書喜歡看,涉及到這方面的影像更喜歡看。

可惜,我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太差了!再說一遍:這真的很遺憾!

《巨人三轉》讀後感 篇17

前幾天,看到同事讀這本書介紹說非常好,自己也找來認真讀了一下,讀完後,自己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那些整天逼着孩子學習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對孩子的信心。那些對孩子‘推着、壓着、吵着、罵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對孩子的自信。”

愛孩子,這是千千萬萬父母都有的情感。但是,如果他們只知道愛我們,任何事都聽我們的,如此的袒護,對我們並沒有太多的好處,這反而是對我們有所不利呀!我們的父母應當懂得教育自己的子女。

仔細思量自己的教學,我又何嘗不是這樣,當學生學得不如我所預期的那樣好的時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並在言語和行動中表露出來,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產生我就不是這塊料的想法,讓自信的大廈從此坍塌。

其實我們也看到在教學中對孩子說:“有進步”、“還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氣,再努一把力就會成功!”、“我真爲你驕傲!”、“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積極有進步的言語暗示時,孩子就會興高采烈,喜悅洋溢在臉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脫口而出:“我已經講了很多遍啦,怎麼還不會呀”、“怎麼講,你也不會明白的”、“算啦,就這樣吧”、“怎麼這麼笨啊”,對孩子的過失,做不到寬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滿,品頭論足、求全責備,給孩子帶來過多的負面信息。看到沮喪寫在孩子的臉上的時候,我們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言語和指責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心理負擔;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行爲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信。

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自信。看着孩子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不是爲教書而教書;是不是應該多學習一些教學的藝術,像盧勤那樣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讓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環境中,讓孩子慢慢地由消極變爲積極,將“你能行”變成“我能行”。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