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K

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歡迎借鑑參考。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一

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壯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能力,更爲適應國人轟轟烈烈的課改運動,我校特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本人作爲課改運動中的一員,在通過學習、講授課程等過程中,有以下體會。

第一,教學行爲中的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舊的教育體制完全以注重知識的傳授爲導向,習慣於將一些難懂的知識用機械的“填鴨式“灌輸給只會張嘴的學生。新的課程改革正好於此相反,它強調重視人的發展,尤其是身心的發展,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同時也由原來的知識本位向學生的智能本位發展、以人爲本的方向發展,更注重了國家提出的”以德制國,以人爲本“的宗旨;使原來的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向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轉變,在實驗實施階段,我作爲第一戰線的直接參與者,儘自己所能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結合課改的具體要求將一整套新的教學模式輔助於課堂,讓學生先動起來,仍然起指導者的作用。學生的學在教師的教育下一定要改變原有的、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轉變學習方式並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並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學生髮現、探究等的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變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這即就是所謂的由原來的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學老師模式,即始終高高在上而學生俯首貼耳,對教師畢恭畢敬,那麼這對課改有很大的妨礙。

因此,我們作爲課改中的一員首先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尊重,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即互相學習和促進;其次,要改變過去的師生人際關係普遍存在的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影響師生關係,要相互補充,要達到共識、共事、共進。另外,不管是何種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讓學生即在亂鬨的課堂中去活躍,同時也在不同的說法中自己去綜合自認爲完美的答案,這些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發展,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由模式化向培養學生的個性轉變的目的,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踊躍,既使是學習上的優差生,在此種教育形式下,將會有一種“鮮花和小草一樣得到陽光照耀”的感覺。

第二,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爲了更好地貼近生活,爲了適應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雙重關係,我擬訂了自己的課時教學計劃,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長,依據各自不同興趣讓他們進行選擇性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總之,課改是一項長期、艱鉅、複雜的任務。作爲一項新的內容,本人又作爲課改實驗員中的一位,肩負着十分重大的責任。通過近半學期的摸索實踐,自己才知課改的重要,尤其應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顯得更爲重要。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儘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工作心得二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積極地投人到課程改革之中,認真學習鑽研,不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心得體會。現把一年來的實驗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一堂課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麼教都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爲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一年級《摸一摸 畫一畫》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體驗色彩、點、線條、肌理等造型語言。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兩條彎曲的線條,要求學生想象感覺到了什麼。有的學生說感覺像小河,有的說感覺像小路,有的說感覺像山間飄浮的雲,還有的說像媽媽做飯飄出的香味,這時教師讓學生根據想象去練習,不少學生畫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創造性的生動的畫面。這樣爲學生提供了獨立的思考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對那些積極參與抽象造型遊戲的學生以鼓勵和評價。例如: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的畫法很有創造力~等。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同時也讓學生參與評價,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在評價和被評價中樹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教學中注意安排一些選擇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製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現” 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我在介紹完幾種表現方法之後,並不限定學生用哪一種方法,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地選擇方法,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在整個練習中學生還可以和小夥伴合作共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練習,通過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愉悅感和滿足感,

三、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裏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課,我把全班分成六個組,每組有一組長,要求全組學生合作繪製花地毯,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評比,選出好的作品拼貼在一張大紙上,形成一張大的花地毯,最後各小組再把自己組的作品貼在一張更大的紙上,這樣全班學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組合壯觀,色彩鮮豔,達到了很強的視覺效果。全班同學眼前爲之一亮,學生不由得在一起討論,老師適時小結。這樣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從而熱情高漲,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四、讓學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長知識

兒童最“喜” 的莫過於玩了,我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讓他們玩自己親手製作的東西,在玩中增長知識。如教《會轉的玩具》一課時,我讓同桌兩人分別站到課桌兩頭吹動剛做好的風輪,和前後桌比一比,誰的風輪轉得快,爲什麼?學生很快發現,風輪越圓,轉得越快。於是檢查起自己的風輪,看看是否要改進。同時,他們發現,風的大小與吹風的位置和風輪的轉速也有着極大的關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善於發現問題,並能究其根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知識面。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爲對於國小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爲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可以是課前的,也可以是課後的。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爲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這纔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工作心得三

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漸深化、推廣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覺主動地吸收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實踐的實效性,就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由於較多地滲透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思想,新課改初步具備了較爲先進、科學的心理學基礎。但是,若從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來說,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新進展,也應該成爲我們當前課堂教學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爲當代認知心理學被人們看作是繼行爲主義後的心理學的第二次革命。日前,筆者拜讀了由的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樑寧建教授所著的《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這種感受變得更加強烈了。書中講到的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強化了課堂教學的心理學脈搏,爲新課改注入了新鮮的心理學血液,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發展有着頗多的啓發之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本次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創新能力實際上就是個體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結構不良問題的能力的最高表現。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對某一領域中創新性較高的專家和創新性較低的新手所做的對比研究發現:專家之所以創新性高是因爲他們大腦中的知識結構更緊湊,組織更合理,相關知識點聯繫更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這些知識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對新問題的實質性把握、識別、分析、形成合理的解決假設。而在新手的大腦中,其知識的組成單位較小,知識點分散、結構鬆散、聯繫不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時,往往無法快速提取相應的知識用於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應當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係,防止實踐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操作誤區,努力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新課改的應有之義。但是學會學習的心理機制是什麼?當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元認知的研究給我們以很大啓發。元認知即是個體對自己認識活動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學習者對於書本上、實踐中的各種知識的記憶、理解、領會、分析、綜合、運用等活動;另一個是學習者以自己上面的這種學習活動爲認識對象,所進行的計劃、反省、監控、調節等活動,也就是元認知活動。學會學習的涵義應該主要體現在這第二個層面上,因爲,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說,他只有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了一個自覺的反思、監控、調節,那麼他纔會真正成爲自己學習的主體,即真正地學會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元認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技能、影響學生元認知發展的各種因素等,對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

建構主義心理學屬於當代認知心理學這一大研究領域。它實際上從學習者的內部心理層面揭示出,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確立的科學依據。它表明學生不是知識灌輸的容器。對此,新課改吸收了不少相關思想。但是,對於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從教學論的角度出發的,如對知識的相對性、情景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通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的介紹。相對來說,對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機制介紹還不夠。其實當代認識心理學的許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詞典、語義啓動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過程。而且對不同類型知識的內部心理表徵更是有着豐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爲,瞭解、吸收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而內化、滲透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中,肯定會對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和教學實踐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