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7W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寒假裏我認真地閱讀了彭興順的《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讀後讓我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爲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爲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在過去許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對自己的學生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孩子纔會親近你,這樣你纔會感到人生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兌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纔會爲人師表,爲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爲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一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養成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有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蔥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爲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爲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裏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說,我感覺到教育就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說放棄,也不能說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假期裏我認真的閱讀了彭興順《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這本書讓自己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爲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常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爲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對一切孩子,這就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這樣你就會感到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會喜悅,就能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兌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纔會爲人師表,爲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爲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蔥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爲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爲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裏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說,我感覺到教育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說放棄,也不能說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我們努力做好園丁。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教育即喚醒》是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靈江國小語文教師楊聰老師的教育手記。一位比我還小三歲的老師教育上卻比我有思想的多。他覺得教育的樂趣來自對孩子的興趣,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目的,不是評判,而是喚醒,更是善的傳遞、愛的共鳴。

“問題學生”一直都是廣大學校、家長所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我們這些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採用的教育態度,採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羣體的身心發展都有着不容小覷的影響。

著名的基層教學老師楊聰,摒棄了面對“問題學生”採取忽視、監管、批評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實踐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關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靈,重塑他們的自尊與自信,因材施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習和學校不再成爲孩子的負擔。

他用以樸實無華的文筆,記錄了教師與孩子之間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與情況,一個個小故事《蒲公英的約定》《我的“雕蟲小技”》《我讓學生哭了》《 小敏的課外書》……一個個最直接、最真實的教學案例,叩擊心靈,引發思考。讓我深受感動。在爲我們這些身處基礎教育前線的教師們道出更爲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時,也爲“問題學生”指明瞭新的方向,讓孩子迴歸最本真的情懷,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兩種愛是最無私的:一是母愛,一是師愛,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師愛是一種情感與心靈的融化,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儘可能深入的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對於問題生的思想工作應做實做細,溝通要有藝術,那種以批評爲主,教育爲輔,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會嚴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對於問題學生更是如此,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學生,要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裏去,用充滿感情的言辭去點燃學生的感情之火,與學生的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是心與心的碰撞,用真摯的情感燃起學生的希望。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讀完該書,我的頭腦也如同經歷了一次風暴,使我對教育和現狀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我爲作者在書中所展示的事實和透射出的智慧和遠見所吸引,所震撼,同時又面對現實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發對自己教育實踐的思考和反省。

(一)震撼:爲什麼在我們領導專家和老師的眼裏一堂完美得無懈可擊的課,卻被外國專家所否定。爲什麼20多年前中美兩國專家在一次互訪後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預測,結果卻使人大跌眼鏡。美國專家稱:中國學生是世界最勤奮的,學習成績也是世界最優秀的,可以預測,20年後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會把美國遠遠甩在後面。中國專家稱: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文化一定趕超這個超級大國,但20年過後,這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00多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而中國沒有培養出一個這樣的人才,兩家的預測都錯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已經落後了。試想一個佔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這個聰明又勤奮的民族,爲什麼卻出不了這樣一個頂級的人才。其實我們基礎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問題,我們已經在起點上已經輸給人家了,而且輸得不知不覺,但後知後覺尚可亡羊補牢,迎頭趕上,萬萬不可做不知不覺的愚者,錯失歷史發展機遇。一旦錯失,將會付出沉重的的代價,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這一點。目前,我們的教育正處在新的歷史轉型時期,經歷着全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有着深層次的背景和歷史的必然。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迫使我們的教育作出反應,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當前知識經濟時代靠的是知識,創造和核心技術,誰佔領了新科技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最大的發展,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因爲核心技術在市場經濟中是買不到,而科技的發展有懶於教育的發展。面對這場全新的教育變革,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該做些什麼

(二)矛盾與困惑

我們基礎教育的宗旨使學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續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可我們一方面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另一方面應試教育搞得紮紮實實;我們一方面大聲疾呼地提出減負,但實際卻在不斷的給學生增負。孩子從小失去該有的天真,爛漫,活力和創造。我經常想:孩子從小付出這樣沉重的代價,這給他將來的發展帶來多少積極的影響呢對大多數孩子來講這種過重的負擔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而已。,無多大益處,弄不好反而得消化不良症。理想和現實永遠是矛盾的,如何化解,減少這種矛盾,就是我們所要做的工作。這場新教育革命的到來,正開闢出新的成才道路,改變着我們根深蒂固的陳舊的'觀念,改變我們的課程和評價體制,但面對新課程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如何應戰又作了些什麼準備

(三)反思:課改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但也給了我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的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講,面對新課題,不管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是新教師。如何成功地走進新課程,沒有現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但使用新教材過程中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宗旨是不可動搖的,這發展應包涵四層的含義

(1)這發展是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給每位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2)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而不僅僅側重於智力上的片面發展,更不能以知識分數來判定學生髮展的優劣,還應該包括道德,情感,行爲習慣等都方面的發展。

(3)這發展是一種個性的發展,對於智力正常的人來說,我們應該持這樣一種觀念:學生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差異之分,讓每個學生的個性潛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展。

(4)這發展應該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效果會在他今後很長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體現,不僅僅以分數的獲得和立竿見影的效果爲終點。有人說:"科學與藝術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頂匯合擁抱".這句話應該是對持續發展的最好詮釋。回顧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確的觀念化注於具體的教育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實每一位有志於教育事業的老師,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己的班級就是自己實踐探索的基地。作爲一個老師對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加以用心設計,並在課後不斷反思總結,纔會有所進步。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而我自己作爲一個老師對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學行爲又有多少省悟呢只有在不斷學習,否定和總結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進新課程。在這場偉大的教育變革中,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教師,平凡而偉大,-苦而又有樂趣。

你可以入睡前細細回味一天-勤工作中的甘甜;你可以在學生一天天的成長中體味事業的平凡而偉大,從中領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意蘊;你可以在學生細微的愛心舉動中,也可以在來自遠方的問候中品味教育的真諦——學會愛……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我們常說,愛是教師的天-。不錯,做好教師,愛必須貫穿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顯-的愛,更需隱-的愛;有爲學生取得成功而喜悅的慈母之愛;更有“恨鐵不成鋼”苦口婆心教導“差生”的嚴父之愛。因爲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愛能喚醒一個沉睡的心靈;愛能激發破土幼苗的生命力。教師的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一屆的行爲,而應該具有永久的生命。教育不止,愛心不息!

幸運的是,我就曾飽經了這份愛,國小一二年級時的班主任是我印象最深的,她住在鎮上,而我們的學校卻在鄉下,每天都要步行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不過在我的記憶中她從沒遲到過。記得那時經常下雨,鄉間的小路泥濘不堪,很容易滑倒,但這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要算是過一座獨木橋,那橋由兩根很細的木頭拼成,僅此而已。每縫下雨天,我們幾個膽小的就小心翼翼地爬着過去,她知道後,就每天在上學時守在橋邊,把我們一個個背過去;她知道我們到鎮上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就幫我們購買了很多學習用品,誰需要就可以到她那裏去買;爲了讓我們勤儉節約,她不怕麻煩開辦了小銀行……

今天,每當我想到這些,不免有些激動。曾幾何時,我還自豪地講給我的學生聽。我想,她的這份愛不正是來自他強烈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嗎!

如今我也是一名三尺講臺前的教師,我可能還不能被稱爲師表,但每當聽到學生們深情地叫出“老師好!”時,我總會意識到“我是教師!我是師表!”因此,我有責任盡一個教師的職責。

教師的愛心,不僅要表現在情感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求變、求新的教學方法上。隨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存在需要變革的東西,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建立起互動開放式的自信、自覺的教學途徑。要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只有謙虛地、廣泛地涉獵,才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領域不斷擴展,才能永葆旺盛的施教能力,才能讓學生不斷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要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必須提高教學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方式、最簡單的途徑教會學生學習知識能力,是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而要做到這點,教師要不斷求得創新,通過改變教法之外,要讓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中學會學習。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閱讀時能讓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後裏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啓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麼呢?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爲題目中明確說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着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爲,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爲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捨近求遠。因爲最先得到的信息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爲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啓發,終於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麼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裏。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並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後熱烈的擁抱了丈夫,並對他的行爲大加誇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並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以前麻煩多少,於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爲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誇讚。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爲,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對象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後,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後,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爲、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爲。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爲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爲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爲習慣,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爲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纔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爲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爲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僞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爲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纔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爲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爲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纔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爲「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爲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爲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啓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纔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纔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爲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爲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爲,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纔可能成爲父母期待成爲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爲也較爲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爲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裏,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爲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爲,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爲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此次的讀書任務大家都一樣,校長向我們推薦了張平主編的《教育的智慧》。從題目看,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因爲曾經讀過另一本也是以“智慧”爲題的書,是從教師的“專業”爲出發點的,讀後覺得收益非淺。不過看着厚厚的頁碼,覺得看不完,於是選擇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簡單地來說說對課堂教學智慧的實踐技巧這一節的體會。

一、 充分預設,教師必需心中有生。

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備好之課,這是處理好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準備得好預設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備課時必須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度現狀出發,分析文本,制定多維目標,然後依據目標預設幾種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思路,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項的種種情況想清楚。

二、 以理服人,教師順應課堂生成。

音樂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着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爲活的教學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輕輕一“點”間不斷迸發,盡顯其個性、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模仿跳舞是興致高所致。老師如果生氣發火,必定會影響課堂氣氛,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鼓勵、讚賞,最終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音樂潛能得以開發,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 讀懂學生,引領學生思維發展。

教學與思維的關係極爲密切,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感知客觀事物,記憶學習材料,而且要通過思維去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音樂課中,不善於運用思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樂基礎技能,理解表達歌曲情緒,創作音樂旋律。因爲學習要求各種類型的四位活動參與,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更爲重要 ,思維能力提高越快,學習也就越有效。

四、 專業發展,提升自身知識尺度。

我們都知道,音樂知識是爲學習音樂服務的。在音樂教學中,不能隨意套用智育教學的模式。如果將藝術教學簡單地變成知識的記憶,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實現,而且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過分的強調音樂知識的熟記,忽視音樂實踐,那麼音樂審美將成爲空談。音樂知識的講解、音樂技能的傳授和練習應避免偏重於語言、樂譜、動作等“非音樂聽覺體驗”方面。如果依靠單純的說教,是缺乏音樂美感的。我們要把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內容融合在聽、唱、動等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它、運用它,從而提高音樂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樂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風,偏離“音樂”的現象就會減少,使音樂課迴歸自身本色。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專家王曉春老師曾用“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作爲標題,是啊,對學生每位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有學生因爲特殊原因課落下了,我會利用業餘時間給他們補課,及時與家長聯繫尋找解決辦法。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們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並不陌生,卻又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多彩的心靈世界,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學生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如此。

批評不是解決學生問題的唯一方式

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弄清楚學生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學生,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當你理解了學生,批評學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學生,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這是我從這本書上得到的啓示。

教育智慧是一門藝術

教育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蘊藏着許多智慧。一直以來,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好多就發生在我身邊,也曾經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經讓我憂心忡忡,也曾讓我牢騷滿腹,而我機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讀到“水彩筆的故事”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時也經常的遇到此類問題,但很少去動腦筋思考和觀察學生的表現,而是“無研究的教育”,這種簡單的教育,沒有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對教師的能力也沒有絲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維習慣是,遇到事情總想問個爲什麼,猜猜有幾種可能的原因,然後,加以驗證,有時不妨多轉個彎想一想。

面對教育中頻頻出現的各種問題,作爲教師的我們不能首先慌了手腳,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原因左右着他們的行爲,我們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們要有大將風度,不要用我們的急躁表情和過激言語讓孩子害怕、叛逆、壓抑,而要尋找到合適的“點”,讓孩子自我成長。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呢?教育智慧從日常善於捕捉的點滴小事中來,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來,從概括反思中來,從良好的心態中來只要我們以研究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向研究型教師努力,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明瞭化,你可以發現:原來教育可以如此輕鬆又愉悅!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我發現了真正開啓孩子心靈的鑰匙——用愛心啓迪學生的智慧,用智慧開啓學生的潛質。當然,我知道僅僅看完這本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正確運用該書中的正確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反思和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和質量,爲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暑假期間,一有閒暇,我便仔細閱讀由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的專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節,真有點兒手不釋卷。這是一本極有意義的書,書中明確提出:教育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是通過億萬年的基因傳留,從出生之時,就像新的電子計算機攜帶了本機程序一樣,擁有了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依靠這樣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師轉變爲主要依靠學生,從而帶來教育的巨大變革。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爲本的實質。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說教的對象,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現就印象較深的幾處談點體會:

一、教師應給自己的角色正確定位。 書中提出:學習者擁有強大的享受成長的機制,在他們面前,教師應是“伺服器”。教育者應知道兒童有這樣的機能,於是等候時機,加以激揚,促使生命獲得更充分的成長,獲得更濃烈的成長享受,從而天天向上。教育者應作爲“僕人”幫助他集中和方便於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過開啓之,導引之,讓學習者走一條容易發揮自己天賦的途徑。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樣地率領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辦羊羣的吃食,而是把羊羣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羣(當然也負着安全和保護之責),又尊重着羊羣的獨立的生命活動。如: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只要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嘗試,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個三角形,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後再算出整個圓的面積。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後將其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計算出圓的面積。最後都能推導出S=Πr²。也即自古華山一條道,條條道路通羅馬。當然教師應及時發現,在“危難之際”顯身手,及時點撥、引導,效果遠遠超過教師越俎代庖式的說教。

二、教師要有新錯誤觀——教室是出錯的地方。承上所說,既然有許多知識是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學生正是在不斷地克服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感悟方法,獲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兒童的錯誤中常常包含着正確和靈氣。有個中國孩子在日本上學,這個孩子的日語不好,但上課發言非常積極。孩子的父母問他怎麼就不怕出錯,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說:不怕,老師說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教室,出錯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爲我們的學生還不成熟,容易出錯,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纔是不正常的。因爲出錯,纔會有點撥,引導,解惑;纔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纔會有對學生巨大寬容,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和保護。如果,我們也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細聲細語,一定會信心十足,回答問題何愁聲音不響亮?

三、教師也應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的代名詞,而應成爲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成爲一種人的生活方式。教師應與書爲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要善於從師生共創的生命舞臺上,從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體驗一種生命的滿足與快樂,得到生命的成長與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專業成長,實現自己的價值。

對於郭思樂的理論,瀋陽市教育專家協會會長李錦韜先生,對其教育的意義作了幾個“顛覆”的概括:一是顛覆了以往以師爲本的教學,實現了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顛覆了以往教師研訓主要研究教師怎樣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則在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讓學生好學的問題;三是顛覆了以教師教得好爲好課的標準,轉變到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爲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學得更好;四是顛覆了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的德育課程教學,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課堂之中。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本學期有幸拜讀了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新書《我的教育心》,該書以自傳體的形式介紹了自己從教三十年的經歷,有成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憂慮。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李老師的形象,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他也犯過錯誤,也曾無意中對學生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但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關心、愛護學生,不斷總結髮現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誤變成教育財富。

全書中貫穿一個主題:反思、樂趣。

我認爲李老師最寶貴的教育財富不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遠保持的一顆純淨的童心。翻開《我的教育心》一書,習慣性地先瀏覽了一遍插圖,於是發現裏面近一半的圖片是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玩”在一起:剛參與工作時與學生在郊外,把語文課搬到油菜花地裏,和學生一起用身體把“一班”二字寫在風雪峨眉山上,和學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險,甚至和學生玩“老鷹捉小雞”、掰手腕……李老師一張充滿童真的笑臉笑得比學生更燦爛。這不是單純的玩樂,這正是李老師的教育,他說:對學生嚴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學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罵皆成教育。

有時我們老師也會開玩笑地說,和孩子們的鬥爭又開始了。李老師也有這樣的說法,他認爲這是一場持續終生的“戰爭”,敵人當然不是學生,而是我們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難。如果真正愛孩子,就在研究他們。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因爲愛孩子,我們就會想:怎麼才能不辜負孩子的愛呢?那就要把他們教好。怎樣才能把他們教好呢?那就要動腦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個難題,就把它當成課題來研究,長期帶着一顆思考的大腦工作,就會有起來越豐富的智慧。要樂於和後進生打交道,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教育智慧,同時體驗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見李老師是個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樂觀的、積極的教育狀態,正如李老師所說:每一位老師的一生是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全取決於我們的精神狀態。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教育經歷,告訴同行: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當作一門職業,那將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動——爲學生累,爲家長累,爲領導累,爲社會累……但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那麼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願的!

當我閱讀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卻讓我有了具體的思考。李老師在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人一種平和的狀態,這樣的工作心態,來源於李老師善於撰寫反思。

李老師的教學工作,同樣有不得不迎接的檢查,同樣有多樣的評比……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着教育學生,完成學校的多種任務的過程。我們學習名師魏書生、朱永新、李鎮西……如此多的名師,教學特色不同,教學方法不一,若是我們一一模仿,最終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領悟名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萬變不離其中。教師要保持高昂的狀態,不斷調整,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展現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鎮西有寫隨筆的習慣,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夠體會日積月累的作用。他的創作,均來自於小事的思考,來自於自己的見解表達。

教師要樂於調整自己的狀態,讓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充滿生機。教師要樂於從著作中反思點精神類的東西。因爲這樣才足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教師要能夠從緊張的工作中,找出快樂的內容,讓學生髮現學習的快樂。

李老師書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愛心和責任心。”說這句話,是極爲簡單的事情。如說所作,則需要有對教育的執着與熱情。以往學習教育名家的方法,對於豐富自己的教學有着顯著的作用。“永遠保持現有的純淨的童心,還要有愛心,善於積累智慧。”積累好詞佳句是學生階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讀書的時候,習慣於積累我覺得有價值的語言。這些語言看似簡單,細細體會,蘊含着哲理。我們隔幾日便取來讀一讀,思考片刻,便覺得又有新的收穫。

樂於反思,收穫樂趣,是我從李老師的書中又一次尋到教學快樂的方法。李老師的書中還提到“這個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快樂……不僅僅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還充分體驗到生活的快樂,思考的快樂,來自集體溫暖的快樂……”

是的,樂於反思,收穫樂趣;樂於反思,收穫教育的幸福。樂於積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緩緩的幸福!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在我的教育教學思想中,所思考的就是學校、教師、學生三個主體,定位什麼樣的學校,培育什麼樣的教師,培養什麼樣的學生關係到學校教育的成敗。我認爲,學校應該是樂園型的,孩子們樂學,老師們樂教,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人都感覺到溫暖,個個都神采奕奕,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活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充滿笑容。教師應該是學習型的,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裏,學習是第一位的,而帶動學習氛圍形成的主要是教師,教師的正面影響力對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讓孩子們在不斷更新的知識海洋裏暢遊。學生應該是自主型的,主動的獲取,自主的選擇,有主見的學習,在孩子們眼睛裏能看到閃動的靈性,在孩子們臉上能看到滿足的笑容。所以,我提出了打造和諧純淨的樂園型學校、輕負高效的學習型教師、樂學高能的自主型學生的目標,這9個詞來既是我們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斷衡量、對照、總結、提升的辦學標準。下面我用3個關鍵詞來詮釋我的教育教學思想:

關鍵詞一:和諧

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教育環境問題,我們常說的學校風氣就是教育環境的主要體現。在這一問題上,我主張用和諧一詞來概括。和諧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我在20xx年提出了“家園”的辦學理念,把打造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作爲學校全面成長的基礎。

家園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和諧,學校、家庭的和諧,學生、教師的和諧,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關係需要一個具化性的載體,那就是家園,在家園的詮釋上,我確定了三個更加具體的目標方向,家園教育、家園文化、家園精神,把感恩、承擔、分享的育德教育和表達、思考、創造的育智教育作爲家園教育的核心內容,把愛的文化、美的文化、情的文化作爲家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把無私奉獻、勇於擔當、團結合作作爲家園精神的核心內容,形成明確的辦學理念,指導學校工作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勁往一處使,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二:實用

我們培養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現在能考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將來孩子的發展走向,我們應該把教育的眼光放得長遠,今天的教育是爲了明天的成才,這也是我們實施教育的目標和方向。首先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孩子們將來能夠在社會立足、能夠不斷髮展的基本能力我認爲就是三個:表達、思考和創造能力,表達是人與人交往、合作、溝通的必備素質,也是呈現、釋放、展示的基本條件,國小階段是人表達能力發展的基礎階段,應該在各科教學中都要進行培養;思考是一個人做出選擇和判斷而付諸於行動的前提,也是一個人以上中作重要的基本素質;創造能力則是緊跟時代發展,不斷髮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素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就有意識培養孩子們的這三種素質。也許我們所需要的素質很多,但是我們更應該清楚看到孩子們所需要的核心素質,所謂花多不豔,我們關注的多了反而都不會精緻,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所側重,有所明確,更好的爲孩子將來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三:規範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興趣和習慣,興趣需要保護,需要我們創造培育學生興趣的空間,習慣需要養成,需要我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體系環境,所以,學校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做事情的規範,也就是一個依賴的標準,學校的管理需要一個標準,教師的教育教學需要一個標準,學生的學習、活動、生活,也需要一個標準,如果我們按照標準去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孩子們的興趣就能得到培育和保護,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習慣就會健康的養成。

我覺得,規範一方面是一種條文式的規定,反映到實際就是學校的規章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則是一種體系化建設,讓學校工作的每一個方面都能夠形成一個系統,一種體系,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一種自動運行的機制,學校這個大系統就能自動健康的運行,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能夠自覺自願的接受良好的訓練,得到健康的發展。

制度化建設,我覺得包括制度、規範、辦法三個層面,制度是具有約束力的,學校這樣的環境,更多體現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於引導,允許犯錯,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約束,我更傾向於制定規範,就是告訴孩子們對與錯、好與壞、醜與美、從小建立起道德的標準,引導孩子們在不斷自我判斷、自我修正的基礎上規範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體系化建設則是趨向於工作的習慣,在學校,德育體系、教學教研體系、藝術教育體系、文化建設體系、學校管理體系是主要的內容,在各個體系中,又要形成多個系統,就德育體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統,讓德育教育者能不斷更新知識和方法,不斷增加教育的技術含量;德育活動系統,從班隊會、大型活動、常態活動等方面形成相對穩定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避免各種變化對活動效果的干擾;德育媒體系統則是一種宣傳表揚、承認肯定、正面引導的有效手段,相對固定的專題、形式、選題方向、宣傳取向都是這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評價系統更是弘揚正氣、健康行爲的重要方面。

也許用這樣短短的時間難以把我20多年來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達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內容、科學操作、長效堅持,我們的教育理想一定會成爲自己教育人生中開得最豔的鮮花。 《我的教育理想》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大聲疾呼:“……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喚過,“我們希望今後辦教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

“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鍊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鍊和感化鍛鍊先生力量之大。”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告誡青年教師:“只有當教師在共同活動中做孩子們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時,纔會產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強人的靈魂,要去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關注他們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教師創設民主、寬容的教學氣氛。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所以說,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和諧關係,是發展(注意:我這裏說的是“發展”而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於思考。同樣是教了20xx年書,有的老師可能相當於只教了一年,因爲他不斷地重複自己,只有實踐而沒有思考;而有的老師則真是教了20xx年,因爲他在不斷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簡單參莎‘的路。思考,積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學個性。

我始終認爲,作爲“知識分子”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觸覺十分靈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堅定的人生信念。作爲思想者的教師,在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讓思考的火炬照亮我們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備課的時候,能不能先拋開教參用自己的心靈直接與作者對話?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能不能在講清楚“考試重點”之後,與學生談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作文教學,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題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大學聯考作文動態,也多琢磨學生的寫作心理?面對無法避開的題海,能不能動一番腦筋進行篩選和提煉?每上完一堂課,能不能通過寫教學手記對其得失進行一下反思?面對每一個學生,能不能在關注他們表面上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成績的同時,更研究一下他們的心靈?此外,我們在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的同時,能不能關注一下語文界、教育界、整個社會乃至天下的風雲變幻?我們在尊重並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教育理論與傳統的同時,能不能以追求科學、堅持真理的膽識,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錯誤之處?甚至對一些似乎已有定論的教育結論,我們能根據新的實際情況、新的理論予以重新的認識與研究?….

當代“平民教育”的含義至少應該有這樣幾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面向每一個人的教育”。在全國氾濫成災的“應試教育”,本質上也是面向少數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學習優勝的學生,而使大多數人成爲教育的失敗者。第二層含義是指“面向弱勢羣體的教育”。在任何社會和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處於低層和邊緣、需要特別關注的階層和羣體。在今天的中國,也存在着各種處於邊緣地位、需要特別關懷和照顧的弱勢羣體,如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兒教育、殘障兒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關注。第三層含義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養合格公民爲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質上就應該是來自生活、聯繫實際,因而是清澈明淨、樸實無華的。

做一個好孩子,讓家長幸福;做一個好學生,讓老師幸福;做一個好夥伴,讓同學幸福;做一個好少年,讓社會幸福;做一個好教師,讓學生幸福;做一個好校長,讓師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讓祖國幸福!

每學年開學第一天,全校老師都要向孩子們舉手宣哲——

我是光榮的人民教師,肩負民族的希望,胸懷祖國的未來,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對國旗,面對學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靈獻給學生,用人格引領人格,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呵護生命,尊重個性,激發創造;發展德智體,弘揚真善美;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將通過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養健壯、善良、正直、睿智的現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識分子推動中國文明進步的神聖使命!

“科學質量觀”。第一,追求可持續的質量。既要重視學習成績,更要重視人格塑造、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既要爲學生的升學服務,也要爲學生終生服務。

第二,追求整體的質量。面向每一個孩子,着眼於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教育,應該是面對每一個孩子,全面實施素質培養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他能達到的最好的發展的教育。無數“每一個”的成功,便匯成我們“整體”優異的質量。

第三,追求和諧的質量。以人格教育爲核心,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發展,但一定要協調發展。這裏的“全面發展”,指的是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的成長,而不是說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都必須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質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學、過程快樂、結果理想,讓孩子現在就幸福。很多時候客觀上就是引導老師們“只要目的,不擇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將來”。

法國現任總統薩科奇在20xx年致全體法國教師的信中寫道:“教育就是試圖調和兩種相反的運動,一是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進每個兒童走上人們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實驗的七大行動。

第一,營造書香校園。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讀書環境與氛圍,推薦優秀的閱讀書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培養師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爲伴隨人終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爲建設書香社會奠定基礎。

第二,師生共寫隨筆。對於教師而言,寫帶動的是閱讀,是思考,是實踐。對於學生而言,日記可以記錄成長的痕跡、反思自己的行爲、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聆聽窗外聲音。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學會聆聽窗外的聲音,學會關心窗外的事情;通過種形式的活動,豐富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形成多元的觀,培養他們創造的激情,提高廣大師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第四,培養卓越口才。口才訓練就是開展聽說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口頭表達能力。學校要讓學生有當衆說話的地方和機會,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說話,讓學生討論,讓學生爭論,讓學生真正地“說起來”。

第五,建設數碼社區。學校要以“教育在線”網站爲平臺,以校園網爲基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培養教師和學生強烈的信息意識和嫺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設學習型的網絡社區。

第六,構建理想課堂。一般來說,理想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長。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這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認同和參與,應動員家庭力量也參與到這一實驗過程中來,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長尤爲重要。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寒假裏,我讀了教育學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起初,我以爲這是一本寫給學齡前孩子家長的書,對它有些意興闌珊,爲了開學能交出一份讀書心得,又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讀完書,發現封面上有一首紀伯倫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它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詩把我重新領進書中,細細咀嚼,頗有感觸,無論是作爲母親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書中自有我們可取之處。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點是我從書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無論是作爲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瞭解,尊重孩子,對他們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作爲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孩子參與到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給孩子信任和自由。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爲了取悅我們,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作者倡導給孩子自由,她在書中這樣寫道:“給孩子自由,不是對他們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 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是啊,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爲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爲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說,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爲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真正把自由交給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再次以紀伯倫的詩結束我的文章,與大家共勉。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它發展的機會,就會一個個地枯死,就會發生兒童可能能力遞減的現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於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 這是一本專門闡述早期教育對兒童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對於兒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爲,兒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遞減法則的,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可能能力的實現就越少。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可能能力的發達期是很長的,但是也有的動物可能能力的發達期很短。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同樣,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發達期給一個完全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認爲,“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人”。。

整個國小階段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最佳階段,作爲國小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爲學生的未來着想,切實爲學生終身幸福奠基。從小培養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探求知識、釋疑破難;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潛力充分顯現,培養一批又一批鮮活的有時代特色的創新人才。

教育就是喚醒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翻開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從他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開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心得,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高深的理論,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用他一生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和自己的認真思考,用他嚴密的邏輯思維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正確認識處理教育、教師、學生之間的關係;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基本功;成長爲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像是在聽課,聽一名資深教師在談教師的方向、責任、上進、專業、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其中那些樸實但深刻的語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來,令我耳目一新。第二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是在考試,邊讀邊用書中的觀點來檢查、考量自己,不斷反思和內省,十幾年從教,漫漫求索,猶如同智者談心,談理想,他在幫你答疑解惑,教你辦法和技巧;第三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自己有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就像一個整裝待發的戰士,急於奔赴沙場,去領略“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的豪情。

當我讀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這一章時,激發了我深切的共鳴。作爲一名農民工學校的教師,很多教師都在抱怨學生生源差,學習習慣不好,工作壓力大,我教過很多遍了可學生還是不會。面對這些問題,我掩卷沉思:我們是否真正的靜下心來思考教師自己本身的問題呢?我們是否清晰地瞭解了學生-----“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們是否“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將靈活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爲我們的首要目標”?當我們教師自己感到無奈的同時,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學生的無奈與不滿呢? 林崇德老師《教育的智慧》給出了我們清晰的答案:“教師教學要從三個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便於因材施教;從教材實際出發,便於因“教材”制宜;教師還要聯繫社會發展的實際。”

細細品味林崇德老師的這些話,我覺得一名智慧的教師會首先認真瞭解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情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教學。他指出:當學習者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由於缺乏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造成備課、教學中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上了一堂無效的課,這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浪費。同時這也是一個德育的的過程,一個真正愛學生的教師,他的教學一定是緊緊的圍繞“以人爲本,因材施教”而展開,“愛生教師”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一定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一定是有效地教與學的課堂,當我們的課堂不再成爲學生的負擔、不是學生痛苦的枷鎖、而是成爲學生愉悅的體驗,快樂生活的場所,這纔是愛的體現,這纔是智慧教師的體現。

而這樣的課堂哪裏來?來自於我們的教師精心的準備,投入的激情的課堂表現,更來自於教師深刻的反思與研究。

在備課時,我們在備好學生的基礎上,我們教師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教材的實質和各項知識內容”。 因此教師研究教材、研究知識的本質、研究學科素養的意識都是我們的必備的武裝。教師是否具有教學的高觀點、大視野,教學內容的核心內容及它承載的功能是否弄清了,這會對培養學生的能力產生最終的影響。

上課時教師要重視講授知識所體現出來的本質,注重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繫。而在我們的一些課堂中,很多時候教師由於擔心課時的問題,不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不斷地、深入地理解知識背後的東西,往往是得出或者是給出計算公式之後,就馬上進入練習、應用階段了.這樣學生成爲了運算的機器,而不是具有思維的人。同時我們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學中我們抓住教學內容的主旨,提出最關鍵的,有意義的,能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催化劑。美國的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當一個人一邊工作一邊思考,有一邊思考一邊工作,思想才能作爲一種鑽研精神、求知慾、想要知道和認識的有機的精神需要而進入個人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 自我反思——給自己尋找一面“鏡子”。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設置哪些教學情境?用了哪些評價方法?哪些是成功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問題?這樣的反思也有助於教師瞭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逐漸轉變爲反思型教師逐漸成爲一名智慧型教師。

於是我給自己列出一張任務清單,看着這長長的任務清單,我自己嚇了一跳,原來我還有這麼多的事情要做呀!當我想到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師時,便有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豪氣,也就有了超越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於是當別人在操場打球時,我在和學生談心;當別人沉迷電腦遊戲時,我在書海遨遊;當別人在音樂中享受時,我在一遍一遍觀摩優秀課光盤、寫教學隨筆……

讀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如品一杯香茶,餘香繚繞。要點亮孩子的智慧人生,點亮每一個孩子希望的燈,讓所有的夢,從此不再懵懂;我們需要用書籍的力量,點亮我們的智慧人生,點亮每一位教師智慧的燈,點亮幸福,生活從此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