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觀後感精彩影評_開國典禮心得體會(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1W

《決勝時刻》觀後感精彩影評_開國典禮心得體會 篇1

好長時間沒寫過影評了,這一次確實是感慨良多。看完決勝時刻,好像心裏多了一樁沉重的心事。我們熱愛和平、盼望和平,並不代表我們畏懼戰爭。他們從火光中走來,從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年代走來,有些卻沒來得及見證勝利與和平的到來,也沒能親眼看看如今這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爲國家和民族犧牲了自我,剝開外衣和光環,其實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毛主席也會爲警衛員有富的終身大事掏出錦囊、也會像普通父親一樣陪孩子捉鳥……電影裏最觸動我的是任弼時同志,爲新中國的建立付出巨大的心血,臨了終於能拿上心愛的小提琴奏上一曲和生死與共的戰友們告別……還有那個16歲渡江時英勇犧牲的二橋,你把勝利帶給了人民把生命奉獻給了新中國,我卻想到了你家中的父親與妹妹,失去了16歲的你,他們又該有多痛苦…… 如今我們國家大體上是在飛速發展的,那我們怎麼才能繼承先人遺志呢?喝水不忘挖井人,我想我們真的不能辜負當年那些爲國家獨立民族富強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因爲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現在所擁有和享受的一切,追根溯源都是來自於一代又一代先烈血與肉的拼搏,即使對自己的生活有怨懟,我們也應該積極地改變現狀,畢竟生活只會因爲你的努力而越來越好,不會因爲你整天做一些不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而放縱你…… 身爲一名國中語文教師,之前上大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類似的電影千篇一律,這一次的決勝時刻將生活細節與歷史縱深巧妙的融爲一體,戰鬥等激烈場面也處理得相當逼真,展現了開國那段時間我從未聽說過的驚心動魄。這一次,我好像確實感覺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應該將這樣沉重而真實的歷史傳遞下去,有些東西應該成爲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烙印。這些話也許你現在看看覺得又是空話套話,但是當你真的走進電影院用心體悟,出來之後一定會和我感同身受的。時代一直在變,但民族之魂絕不能丟。

《決勝時刻》觀後感精彩影評_開國典禮心得體會(精選4篇)

《決勝時刻》觀後感精彩影評_開國典禮心得體會 篇2

電影不錯。電影開場,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是走的東郊民巷,目的就是洗刷當年中國軍警不得入內的恥辱。當英國人的紫石英號在長江上耀武揚威的時候,他們忘記了面對的不是無能的清政府,而是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於是他們被打到擱淺。中國人民終於出了一口惡氣,也讓帝國主義明白了中國人的地盤中國人做主。最後也有驚喜,就是彩色的開國大典錄像。

《決勝時刻》觀後感精彩影評_開國典禮心得體會 篇3

從任何角度看,《決勝時刻》都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的“重大題材”主旋律電影。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

它延續着幾十年來這一類型固有的敘事模式,高大偉岸的領袖人物,激情澎湃的戰鬥場面,複雜而又繁瑣的談判過程與會議場景,大段誦讀的經典語錄,惟妙惟肖的特型演員。

同時它也延續着這個生態閉環內如履薄冰的細微創新,越發親近的重點人物,逐漸豐富的小人物視角,以及日益增加的商業元素,大量參與的明星,都在秉持“莊重、嚴肅、不戲說”的紅線外,試圖增加電影的可看性。

以《決勝時刻》而言,電影裏多線索穿插,傳統敘事線之外,非常與時俱進地編織了一條“諜戰”線。戰爭與愛情也沒有缺位,元素是足夠豐富,但融合得並不好。政治主線不說,諜戰那條線幾乎完全跑偏。好像抓特務的本職工作沒做好,倒是沒少在談戀愛上耽誤工夫。

愛情戲也是無本之木,革命時代的愛,並沒有太多浪漫書寫的空間,石光榮式霸道的“對你好”已算入情境的表達。要不是黃景瑜長得帥,這部分基本不具備任何感人的可能性。

整部電影除了既有的歷史進程,很難凝鍊出一條有意義的故事線。1949年最大的事情,是圍繞政治協商會議,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建立新中國。但具體的表現形式無疑就是開會,怎麼能把政治會議拍出故事感來?會議背後的事情能說的很有限,很多面孔已經消失在當下的語境裏,更遑論去擴展與深入?

便只能泛寫羣像,寫豐富的政治圖景,寫欣欣向榮的精神面貌,寫各黨各派、各行各業。在這方面,我以爲《建國大業》已經做到了現有尺度的極致。而今再由黃建新重來一次,沒有更好,反而在格局與感染力上都有所倒退。

歷史的真實感在創作空間上已無比侷促,無非更生活化更有親和力的主席,更嚴肅更有魄力的總理,以及小提琴拉起“Amazing Grace”的任弼時。便唯有再次依賴特型演員,用取巧的方式強化和鞏固“歷史感”。唐國強們演得不可謂不好,但終歸是觀衆們早已無比熟悉的講述模式,一再重複,無甚新意。

即便是電影裏插入了一堆其它影視劇的素材畫面,觀衆們也絲毫不會覺得違和或突兀,它們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樣的。

不會有任何情節上的意外,大歷史自不必言,反動派垂死掙扎、負隅頑抗,註定也是徒勞無功。陰謀不成,諜戰自然廢話連篇。小人物的命運也有跡可循,無數細節引來意料之中的“犧牲”情節,看似頗有心思的佈局,處處漏風,無不顯現着創作的疲乏和懶惰。

電影敘事筆力的缺乏,同樣反映在形式與內容的遊離上。時常是高亢悠揚的配樂先至,精緻考究的畫面緊隨,演員們表情生動,細節抓人,唯有情節是忽然跳入的。澎湃的情緒在某個節點毫無徵兆地激發,卻沒有任何鋪墊,空剩下濃烈,只能讓觀衆發動自己有限的歷史知識積累去發散和聯想,自行補足。

這樣的電影本身是“反敘事”的。局部的感情都是成立的,也不乏很多感人或激動人心的段落,但聚合在一起,便陷入各自爲戰的分裂。所以電影最後呈現的面貌,就是流水賬、碎片化、不成體系,人物符號化,風格舞臺化,臺詞口號化。

僅有的一些商業元素,畏手畏腳,並沒有真下功夫去細細雕琢,大大咧咧,形式多過實質,拍得浮光掠影。

縱使如此不講究的商業元素,卻成爲了電影僅有的強記憶點,而佔據更大篇幅的正章部分顯得越發緩慢和溫吞。這種抒情式的漫寫,在長達2個小時20分鐘的時長中延宕,並沒有建立起真正有意義的戲劇衝突,而變成了一種通過表演“真實”而去復刻“歷史”的精緻模仿。

電影真正有價值的,還是那些被重新修復過的歷史影像。它們如此真實地展現出了那個時代那些人,那些瀰漫在畫面中的情感與情緒。無需任何語言的修飾和解讀,這是再高級的表演都無法還原的。

現有敘事語境下,重大題材的創新越發艱難,如今想來,十年前那部《建國大業》,已然是最有成效的破題者。

我們的勝利是摧枯拉朽的,敵人的潰敗是一瀉千里,困獸猶鬥。這不僅是光與暗、暖與冷、正與邪的對照,更是理所當然、不容置喙的定性。在歷史面前,不再有曖昧空間,也不必再送去那些所謂善意的曲筆。好可以形式豐富,筆意深厚,壞也要壞得義無反顧、徹徹底底。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無論形式上、內容上,《決勝時刻》都無法在創作中更進一步,它所做的,就是它所能做到的。基於此,電影雖有很多遺憾,卻也無法再有更多苛責。

不能說這樣的電影沒有技術性或藝術價值,但它們完全是存在於普通商業電影及藝術電影之外,可以自行構建運轉的一套封閉美學系統。就像單位的“筆桿子”們揮揮灑灑所寫就的大部頭官樣文章,高屋建瓴、用詞精煉,引經據典、對仗排比,也算是門檻極高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來,那洋洋灑灑的字的組合,實在難以咀嚼消化,更別說欣賞品鑑。

傳統的主旋律拍到如今,已陷入自我重複、難以創新的困境。紅線就在那裏,立場和語境一早已設置完畢,功過是非早有論斷,可行書寫的空間幾乎沒有。有關方面和觀衆們都雙目如炬,稍有逾矩,都會引發“事故”。這樣的電影也很難形成真正的話題度和影響力,可能獲得的商業價值,多半要靠包場實現。

相比之下,不管你是否是“戰狼”或“流浪地球”的粉絲,都必須承認,與商業類型片融合的主旋律,纔是迭代的新品種,代表了主旋律未來的進化方向。

而像《決勝時刻》這樣的電影,即便放在傳統的主旋律獻禮電影裏,也並不存在更多被記錄被討論的價值。它唯一做好的,就是“不出錯”,而當它切切實實達到這一目標後,便也註定會變成一部難以喚起更多關注的平庸作品。情懷樸素的觀衆便會一再重複這樣的過程,看過了,觸動了,然後忘記了。

《決勝時刻》觀後感精彩影評_開國典禮心得體會 篇4

基本從頭哭到尾,我一直對這種影視毫無抵抗力,聽到國歌就會鼻酸。從電影開頭朱丹播音 孟義喊出"北平解放了",到後面我軍擊敗英國軍艦,將士們冒死渡江,被烈火燃燒着身體還要拼命向前衝去,二橋將五星紅旗插上的同時中彈身亡,再到任弼時拉起小提琴回顧這一路以來的辛酸,以及後面開國大典上真實的影像,等等這些都讓我在電影院哭的像個傻子。正好最近剛學完"史綱"部分,更有感觸,這一路我們走的太艱難了,多少人犧牲了,領導人們付出了多少才換來現在的一切。寫到這裏,正好外面傳來了軍訓新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國",不免再次鼻酸,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繁榮昌盛,新一代的中國人高唱這首歌像是一種傳承,中國少年定會不忘歷史,砥礪前行,爲祖國的復興不斷努力。最後,套用網友的那句話,向革命年代所有爲國家付出努力的人說一句"這盛世,如您所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