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精選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5W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

又到一年端午節,走在街上,賣糉子吆喝聲聲聲入耳,看着那黃燦燦、又光又亮的竹葉糉葉,吃着那涼絲絲、甜蜜蜜、粘揪揪的糉子,勾起我無限美好的回憶,因爲那醇厚糉香和濃濃愛意摻合的味道已積澱在我內心深處。小時候家裏常常缺少糧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糉子,所以對糉子有一種特別的感情。一粒粒的被牙齒磨出吱吱的響聲,糯米沾着白糖或者一勺勺黑糖漿拈香拈香,紅棗蜜甜蜜甜,那種味道讓我們回味無窮。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精選27篇)

那時,我們村有個大竹園,端午節包糉子的糉葉都是在竹園裏拾的。每到新竹葉落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們去拾些竹葉拿回來,挑選、洗淨、曬乾、疊好後便保存起來,到五月端陽節來時便拿出來用。小時候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家裏做的因爲家鄉糉子是素的,糉葉捆粘米夾紅棗而已。

我家包糉子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母親說因爲父親包的糉子放米適度,煮熟後特別好吃。大約在端陽節前三五天吧,我們姊妹四人便會纏着讓他們包糉子。第二天上午母親會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幹糉葉放進大大桶裏,用石頭壓實泡上大半天再撈出來到河裏一片片漂洗。有時候,我也會被命令漂洗糉葉,那葉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緞子上,舒服極了。午飯後再洗淨準備的紅棗,掏上兩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的。一切準備好後,父親便開始包糉子了。至今父親包糉子的情形我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父親那雙粗大的雙手竟能包出那麼精巧的糉子。父親往往先選糉葉,大葉片一片包一個糉子,小葉片兩片包一個糉子。父親先把那葉片捲成一個漏斗狀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裏旋轉着把米倒進“漏斗”裏,一半時在中間放上兩個紅棗,然後再在紅棗上面放些糯米,再把上面的葉片翻過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糉葉捏一個小棱,把葉片頭紮好最後還要捆糉子,捆的“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親是把糉葉撕成一綹綹當“繩子”,說是免得有異味。捆包糉子可是門技術,記憶中,父親兩手齊上還不夠,最後還要用牙齒幫忙。有時候鄰居們會湊在一起包糉子。小時候頑皮像男孩兒的我也會上去湊湊熱鬧,包、捆,可總是出不了“產品”,或者所出“產品”怪模怪樣。父親和鄰居們包出的糉子,個個都是標準的圓錐體,秀氣可人,尤其是牢固,十個結成一束後,怎麼煮都是煮不散的。母親把父親包好的糉子整齊地排在廚房的大鐵鍋裏,待水沒住糉子後,再放上竹篦,用磚頭壓在上面,然後就開始燒火,待到糉子的清香隨着白騰騰的蒸汽瀰漫開來,米棗香味飄出來時,糉子就熟了。這一幕刻在了我記憶的深處。

端午節的早上,天剛剛亮,我們姐弟四人起牀後做第一件事就是爭着往廚房裏衝,此時廚房熱氣騰騰,瀰漫着糉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這時,我們就顧不上洗臉漱口了,毫不猶豫的從那熱氣騰騰的鍋裏提出一兩個小糉子。溼漉漉的糉子燙得我們不斷的把它從左手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一下了沒辦法吃的,我們只得雙手捧着糉子不斷吹氣。母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們的身後,看我們那副猴急的神態,便會給我們一人一個碗,口裏說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們能不急嗎?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這一天的早日到來。糉子稍冷後,我們便迫不及待的剝開糉葉,用一支筷子對着那雪白晶瑩的糉肉扎入,把糉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裏輕輕一滾,然後將其高舉過頭,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膩不粘,香氣泌入心間。那時,我們感到再也沒有什麼比這一刻更幸福了。

端午節的早上,父親和鄉鄰們一樣,忙着插在山邊割來的艾蒿,懸艾虎。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艾葉還可以治病,農村缺醫少藥,一直以來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葉常常可以派上用場。譬如受了風寒引起頭痛腦熱,用艾葉煮水喝下來,悶頭睡上一覺,出身臭汗就會好;譬如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用細布裹上,在眼睛上滾上幾滾,包括見效;天熱的時候,洗上一次艾葉所煮的熱水澡,疔癤會生得少……

端午節的早上,母親總忘不了給我們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掛胸襟,長大福隨身”。“手脖系五彩,娃娃惹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家鄉的風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的作用。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後來到了離家十幾裏的鄉里去上中學,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送來糉子和雞蛋。後來又考上了師範,三年畢業後,在離家鄉一百多裏的縣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捎來糯米和糉葉(熟糉子容易變質)讓我自己學着包糉子,可是我包的糉子根本吃不出小時候那種味道來。於是還得上街去買糉子吃,賣的糉子米粒裏夾着肥肉、蛋黃、火腿,油油的,又是鹹味,又是甜味,還很膩,吃不慣。越是這樣,越發想吃家鄉的糉子,特別是父親包的糉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年年歲歲端午節,歲歲年年故鄉情,家鄉的端午節,如今,我參加工轉眼二十年多了,歲月的流逝慢慢地養成了依賴與懶惰,端午節時,很少自己親自包糉子,但一種樸素的思想,一縷純潔的情愫,一種濃濃的情意油然而生。那濃濃的情,蜜蜜的意,那清泉、那艾草、那涼糕、那五色符,嵌在心間,彷彿又見父親包糉子的身影,又見到父老鄉親過節時的喜慶和甜蜜!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

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外公的生日,我和姐姐早早起牀,一起認真地製作了一張漂亮的生日賀卡,姐姐又把她平時變魔術的用具裝進書包。

中午到了外公家,外公家準備了豐盛的酒菜,舅舅買了一個兩層大的生日蛋糕,那生日蛋糕比我們畫的還好看。舅舅把生日蛋糕放在客廳的桌上,我插上蠟燭,姐姐用打火機點着,表弟樂樂把燈關上,又拿出他帶來的手風琴,我們一起合唱“生日快樂”,唱完後外公許願,吹滅蠟燭,這時屋裏的燈突然全亮了,我們邊跳邊鼓掌,逗着大人們都笑了。

外婆在餐廳裏喊:“快過來,吃飯啊”,我們又跑到餐廳裏,圍着桌子坐好。在大人們舉杯祝賀之前,我和姐姐拿出我們準備的生日禮物遞給外公,一起念道:“祝外公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外公看着我們畫的生日賀卡,說:“這麼好看的生日蛋糕,還有彩色的蠟燭,這生日禮物太好了。”

飯菜很豐盛,有魚,有雞,有火鍋,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菜。我們小孩吃了好大一會兒,不見菜少,都已經很飽了,就跑到樓上玩去了。

下午在客廳休息時,姐姐開始變魔術,我們全家都圍着看,只見姐姐熟練地把兩個硬幣放在桌面上,在上面並排放二張撲克牌,然後把外面那枚硬幣往外推推,讓第二張撲克牌蓋住這個硬幣,再往裏推一下,慢慢地吹一口氣,翻開撲克牌,只見第一張牌下的硬幣也跑到第二張牌下面來了,大人們都覺得奇怪,誇姐姐真行。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我們該回家了,今天我們玩得可真高興。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3

端午節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日子,端午節是一個糉子飄香的日子,還是一個紀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節”大家一聽到這個節日就一定會想起美味可口的糉子,但是端午節的由來大家知道嗎?還是我來告訴大家吧!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屈原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位鼎鼎有名的詩人,但因被一些小人陷害,最後跳江而死,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就在他死後往河中扔糉子。

端午節的糉子都是大人們辛辛苦苦包出來的,每次見媽媽包,我手也很癢癢,想包極了。終於有一次端午節我對媽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媽媽說:“行呀。”包糉子開始了,只見媽媽把泡在水中的糉葉放在手中,並說:“要多拿幾片才行。”我答應着拿了三四片後,就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七折折八折折,便開始放米。

放米時媽媽還特意告訴我:“米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多了包時包不住,少了不好吃。”我裝着似懂非懂的樣子點了點頭,便開始放米,放時還接二連三地問媽媽:“這樣行不行?”放好米後,我把糉子一捆,一個糉子便包好了。

後來我又按照這樣包了幾個後,媽媽便煮糉子了,煮好後,我嚐了一下自己的勞動果實,好好吃……我邊吃邊聽到媽媽的誇獎,心中像蜜一般甜。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4

端午那天我早早的起了牀,走到廚房正看見奶奶、奶奶和爸爸在熱火朝天地不知道在做什麼?

我走近一看,原來是在包糉子啊!我恍然大悟今天是端午節啊!我去洗了手,擠進奶奶和奶奶的中間,只看見一些綠綠的葦葉、黃黃的糯米、紅色的豆子和一捆捆線。我尋問奶奶糉子到底怎麼做?奶奶用柔和的聲音說:“首先把葦葉圍成一個漏斗形狀,把糯米放進去,然後按住再裹起來,最後用線捆起來。看一個糉子就做好啦!”我看着奶奶的做法也隨手拿起了兩片葦葉開始包了,我好不容易把葦葉包成了一個漏斗形狀了,我把糯米放進了皺巴巴的葦葉裏。咦,爲什麼糯米會從下面漏出來呢?我低頭一看原來底下有一個很小的洞,我輕輕地把葦葉收緊一些,可是天不從人願葦葉破了。“唉!”我開始不耐煩了,奶奶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對我說:“寶貝,別灰心,多做幾次就會了。”說着奶奶拿起葉子包了起來,看,小巧玲瓏的葉子在奶奶的手中變成了一個綠油油的大糉子。我驚呆了,奶奶包糉子的速度竟然這麼快。我暗暗下決定:我一定要把這糉子給包好!

經過幾十次的失敗我終於包出了一個像樣的糉子,不管它很難看,但是我還是很欣慰的,因爲它是我經過幾十次的失敗才包好的。

奶奶把糉葉放在已經煮開的開水中,燒上個幾分鐘。我問奶奶“爲什麼要把糉葉放在開水中煮?”奶奶說:“等一下,包起糉子來好包一些。”奶奶又把糯米浸在水中,浸好後,奶奶在糯米中倒入適量的醬油攪拌均勻。糯米好了,該新鮮的豬肉上場了,奶奶把豬肉一塊一塊切得特大,因爲我最愛吃糉子裏的肥肉。

材料準備好了,該開始包糉子了。奶奶把準備好的材料放在桌子上,奶奶動手了,她把糉葉捥成一個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底部放上一層糯米,在中間夾上一塊肥肉,上面再鋪上一層糯米,把多餘下來的糉葉,蓋上,再用線,一圈一圈的包緊再打上結,四隻糉子爲一串,奶奶一個小時不到就包了幾十串。我看奶奶包得那麼的輕鬆,自己也想包一個糉子,自己怎麼包也包不好,奶奶在催我“快點,快點,要蒸糉子了。”我在奶奶催促下包好了一個糉子,這個糉子真是難看。哪能跟奶奶的相比呢!

開始蒸糉子了,奶奶把一個個糉子放在鍋裏煮。我燒火,我燒了個兩個小時多,糉子雖然熟了,我燒得卻像兩紅蘋果似的,通紅通紅的。

糉子蒸好了,我開始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了,一揭蓋,一陣一陣糉香爭先恐後地撲鼻而來。我拿出自己包的糉子,雖然有些糯米露出了,但一吃,好難吃,但我把那隻糉子吃了。因爲那是我自己包的。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5

天氣漸漸熱起來了,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快來臨了。說起端午,還有些來歷: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提起端午節,自然要想起糉子:奶奶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每年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又大好。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鋁鍋裏煮一個多小時,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奶奶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奶奶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不論是臘肉糉子還是紅棗糉子都讓人吃了還想再吃,比起有名的嘉興糉子都要好,當然這可能是我個人感覺。

看着快要到來的端午節,想着奶奶包的糉子,我急切的盼望着那一天早點來臨。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6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農曆五月初五的日子越來越近,端午節即將到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作爲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各式各樣的節日風俗必不可少,吃糉子、掛艾草、賽龍舟、洗藥浴、放紙鳶……吃的玩的不盡相同、五花八門。作爲一名黨員幹部,在端午佳節之時,不僅要參與風俗之中,更要體悟端午風俗蘊含的“從政之道”,從而得到人生啓迪。

從“賽龍舟”中體悟比學趕超。“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每年端午時節,在中國南方地區,賽龍舟的風俗活動尤爲激烈,幾十人組成一隻龍舟隊伍,在江河中相互趕超、決一勝負,鼓聲、槳聲、水聲、歡呼聲匯成一片,賽龍舟最能感受到拼搏的精氣神,不到終點永不言棄。作爲一名黨員幹部,就是要時刻保持“比學趕超”的精神,才能不斷成長,把工作做得更好。要立足崗位“比”,在同行業中比工作質量、工作成效、工作方法;要對標先進“學”,善於從先進人物、先進事蹟、先進舉措中汲取力量,並轉化爲幹事創業的動力;要鼓足幹勁“趕”,對標先進找準差距後,就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迎頭趕上;要加足馬力“超”,成爲崗位上的標兵,別人學習的榜樣。

從“蓮心糉”中體悟清正廉潔。糉子是端午節必備的美食之一,肉糉、蛋黃糉、綠豆糉……品種豐富味道鮮美,但在糉子大軍中,蓮心糉不得不說。蓮心糉食材簡單,就是將蓮子放在浸泡好的糯米之中,用糉葉包裹上,蒸熟即可,蓮心糉因爲其清香微甜,味道獨特,得到衆多食客的好評。糯米和蓮子都是白色的,乾乾淨淨、潔白無瑕,好比是從政爲官的第一原則——清清白白。“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黨員幹部要有“蓮(廉)心糉”的品質,始終堅守清正廉潔的政治操守,始終堅守乾淨做人的道德底線,始終以爲政清廉而取信於民,不該拿的不拿,不該碰的不碰,不斷提升黨性修養,增強拒腐防變能力,堅決不摸廉潔的“高壓線”,保證黨的肌體健康。

從“洗藥浴”中體悟祛病強身。“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風俗,很多地方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寓意祛除疾病,洗去晦氣,帶來好運。黨員幹部“洗藥浴”可以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但要達到祛病強身效果就必須多管齊下。要堅持把思想作爲行動指南,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強化理論學習,把黨章、黨規當成“必修課”“終身課”,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將理論學習同實踐相結合。要堅定理想信念,不斷補足思想之“鈣”,築牢信仰之“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纔不會得“軟骨病”。要不斷錘鍊過硬本領,往基層一線、艱苦偏遠、人民羣衆需要的地方走,在經歷風雨中見世面、長才幹、壯筋骨,練就幹事創業的十八般武藝。

從“避五毒”中體悟慎友爲伍。民間認爲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因此,每逢端午民間就有“避五毒”風俗,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爲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避五毒”這個風俗讓筆者聯想到了,在黨員幹部爲官從政的路途上,總是有不法商人、不法分子等“五毒”企圖用金銀細軟、錢財美色的“病毒”來侵害黨員幹部,稍不注意就會被引入歧途,幹出違法亂紀的事。從許多典型案例來看,很多黨員幹部都是被所爲的“朋友”拉下水,所以,黨員幹部在與人交往中一定要“慎友”,對那些三觀不正、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要避而遠之,要交好友、交益友、交諍友,切忌把朋友關係異化爲酒肉關係、金錢關係和交換關係。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7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糉子!今天,媽媽就在教我包糉子呢!你瞧……

做糉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媽媽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糉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裏,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媽媽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媽媽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糉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糉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糉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着了。媽媽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着吹着,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糉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麼過去了,嘴裏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想着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8

每年端午節我都要跟爸爸媽媽到鄉下爺爺家過。

早上時,我們就一起去集市買艾草,據說他可以驅蚊除蟲,驅災辟邪。我們把買來的艾草放在門口,掛在窗戶上,整個村子在這一天都洋溢在艾草的清香中。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個綠色的海洋,漂亮極了。

到了正午十二點時,家裏的長輩就要給晚輩掛五色繩。它有青、白、紅、黑、黃,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五色繩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長命繩、避邪繩、快樂繩……戴了它,你就會強身健體,長命百歲。

到了下午兩點,孩子們身上都有着“濃郁”的汗臭喂。所以家長總是要給孩子們泡洗澡水洗澡。這洗澡水是由艾草、魚腥草、毛苦草等十餘種草泡成的水,洗了這種水,身上就不會長東西了。

晚飯時,餐桌上的菜也各有予以:魚代表年年有餘,豆腐代表清清白白,湯圓代表團圓……

到了晚上,是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因爲父母要帶我們出來買香包。集市上的香包形態各異,有的香包是圓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還有一些我們叫都叫不出是什麼形狀的。香包也有些大小不一的,大的比臉盆還大,小的卻只有指甲蓋那麼大。奶奶告訴我,香包的寓意是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向暴力的香囊有時是好吃的糖果,有時是小小的豆豆,有時是一些好玩的玩具。

一天過去了,這別具特色的端午節可真令人難忘啊!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9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孕育了獨特的節日文化,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人們往往會想到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這位愛國詩人不忍看到國家滅亡,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決定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

但是,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慣,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爲“詩人節”,“重五節”。

過端午節,必須要吃糉子、掛菖蒲、賽龍舟、喝雄黃酒。過端午節前,家裏人已經準備了足夠的糉子,還有許多親戚互相送糉子,互相品嚐這些美味。

端午節的早上,家裏的大伯買了一些菖蒲、艾蒿,高高地插在大門上,這樣可以驅邪避毒。媽媽把糉子都放進鍋裏蒸,媽媽還給了我和哥哥一人一個熟雞蛋,據說這一天吃雞蛋可清熱明目。

等到糉子熟了以後,我們便蜂擁而上,拿起香氣四溢的糉子,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糉子,接下來就是喝雄黃酒了。大伯把酒打開,我們開心地喝着。據說喝雄黃酒也可以驅邪避毒、強身健體呢!

過端午節最重要、最有趣的活動就是賽龍舟了。我們一家人打開電視機,一起觀看精彩的賽龍舟。只見他們划槳的動作整齊劃一,鬥志昂揚,龍舟像閃電一樣向前駛去,真是一場精彩的龍舟表演啊!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我們要傳承這些民族文化,讓它們更好地發揚下去!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0

“端午到,大街小巷糉飄香,艾草艾葉掛門上,戴着香包吃糉子,蚊蟲不來身邊鬧。”

每次過端午節都讓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過端午節的情景。外婆總會準備很多東西,比如雪白的鵝蛋、綠皮的鴨蛋、黃色的雞蛋、新鮮的大蒜、糉子、香包、五彩線以及手工製作的小辣椒等。

我覺得有意思的就是外婆做的五彩線和手工小辣椒。五彩線是由紅、黃、白、黑、綠五種顏色的線搭配在一起,扭成一條做成的。外婆會把這些做好的五彩線,幫我和妹妹們戴在脖子上、手腕、腳踝上。一旁的妹妹們,個個都很開心地笑着說:“這五彩線真好看!像戴着項鍊和手鐲一樣。”而我卻很好奇地問外婆:“外婆,在端午節小孩爲什麼要戴這些五彩線?”“戴五彩線是爲了不會被蛇咬,也代表着吉祥如意。”外婆邊綁着線邊說道。

這時,媽媽抱着兩歲的小妹也過來了。只見外婆拿着紅色的、綠色的布,還有一些芝麻粒,放在桌上開始忙起來。我連忙問:外婆,你現在要做什麼東西啊?“外婆擡起頭笑咪咪地看着我說:“做個小辣椒,給小妹妹戴呀!”“小辣椒?!”那該怎麼做?我詫異地說。這時外婆已經把紅色的布剪出一個直角三角形,把它捲起來,看着像一個小喇叭一樣,邊緣都用線縫起來並留下一個口,再往裏面慢慢地裝上芝麻粒,然後再縫口。接着外婆又把綠色的布條剪成一邊帶着牙齒形的,和一個綠色的辣椒枝幹,把它們縫在剛做的小喇叭大的那頭上,一轉眼一個紅紅的辣椒就成了,把它再縫在五彩線上,像手鐲的裝飾品一樣,好看極了。給小妹戴在手腕上後,她會時不時地放進嘴裏,咬來咬去,吃得津津有味呢,我想,她可能把辣椒當成了磨牙棒吧!

過端午節當然離不開包糉子了。外婆包的糉子前會先把準備的糯米泡上半天,還有黃橙橙的鹹蛋黃,甜甜的蜜棗,煮好的紅豆,火腿鹹肉也會提前備好。外婆包糉子很快,一會一個一會一個,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個。於是,我邊學邊做,先把糉葉折成三角形,再把已經泡的發胖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進去,可是,這淘氣的糯米總是接二連三地往外跳,我急得滿頭大汗。這時,外婆看到了說:“孩子,你這個米放得太多了。”經過外婆的指導,我忽然明白了,原來包糉子也有很多技巧。

這就是我在外婆家過的最有意思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1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爲了讓孩子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20x年6月x日,君融天湖幼兒園開展了端午主題活動之快樂包糉子活動,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師一起親手包糉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則自由參觀,有的小朋友還積極參與進來呢,大家都體驗到了包糉子的快樂。

活動前幾天,老師們就已經給孩子們講解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習俗。孩子們被老師講述的故事感動着,其中最爲孩子們津津樂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過老師的講解,孩子們瞭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意義,瞭解了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及文化。

幼兒園裏的老師們也早早的準備好了包糉子的材料,首先孩子們認識了棕葉、糯米、黑芝麻餡料、火腿腸等材料,然後在老師的帶領下準備包裹糉子。

代老師先給大家演示糉子的製作方法,孩子們認真地傾聽着。演示完畢後,孩子們也迫不及待的行動起來,只看到一雙雙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張張翠綠欲滴的糉葉間”,幾分鐘後,在孩子們辛勤的努力下,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糉子躍然桌上,雖然不成樣子,但蘊含着孩子們甜甜的心血。

我們開展這樣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小朋友們都知道了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有吃五黃、掛五端、染紅蛋、佩香包、賽龍舟、品糉子的習俗。

在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裏學習了包糉子,既鍛鍊和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獲益匪淺。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2

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有悠久燦爛的文化,連外國人也驚歎不已也!就說說豐富多彩的端午節吧。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彷彿過春節一樣,早早的起了牀,便做起了美味可口的糉子來吃,而且下午還要去江邊觀看每年一次的賽龍舟比賽呢!

中午,我匆匆忙忙的吃過豐盛的午餐,便飛一樣的跑到江邊。哇塞!江邊早已是裏三層外三層的人了,真的是人山人海的呢!有的揹着小孩;有的端着凳子;有的拿着小的五星紅旗;有的手中拿着無數的氣球;有的......;我深怕自己看不見,就擠到了最前面。江邊早以停着九條漂亮精緻的龍船,每艘龍船上面都坐着身着鮮豔服裝的賽手和鑼鼓手,他們有快樂隊,有前進隊,有小康隊......。突然,一聲槍響,大家開始了激烈的龍舟比賽。你看:快樂隊和前進隊都並駕齊驅的劃在了最前面,不一會兒,小康隊像箭一樣的衝了上來,他們的手法整齊,指揮有序......。人們的掌聲。加油聲。吶喊聲。尖叫聲響遍了整個河岸,傳向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使全國人民都在爲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歡呼!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小康隊取得了第一名,人們歡呼的叫了起來,高興的跳了起來,五彩繽紛的氣球飄向了的藍藍的天空!

啊!這真是美好快樂的一天,更是豐富多彩的一天!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塞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習俗,傳說是爲了紀念我國愛國詩人屈原的哦!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3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着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爲導,擡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_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爲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4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主要是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主要以吃糉子,包糉子,和划龍舟爲主。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人們把端午節叫做“詩人節” 說完了習俗,來說說我們家最近爲端午節發生的的事情吧。前幾天,我們小區開展猜謎拿糉子的活動,爺爺奶奶他們贏回來了好多甜糉子,可誰知,我一點也不喜歡吃甜糉子,反而還討厭吃甜糉子。“可只有甜的啊。”爺爺說。我說不吃就是不吃,爺爺無奈的搖了搖頭,笑了笑,說:“你不吃,我們吃!”

媽媽爲了讓這個端午節過得開心,她特意買了好多又大又“肥”的肉糉子,我見了,趕忙說聲謝謝,然後手也不洗的就拿起糉子狼吞虎嚥起來。

昨天,我們四年級還在學校專門搞了端午節吃糉子賣東西的活動,我們班賣的是香包和夢工廠泥吧的泥塑作品。我們的攤前人山人海,幾個人忙都忙不過來,陳老師只好派我去叫援兵。不一會兒,我們的商品就賣光了,陳老師笑的合不攏嘴。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5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流江邊仰天喊叫一聲後,便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每當小朋友唱起這兒歌時,人們就知道端午節要來臨了,

一轉眼,端午節來臨了,一大早起來。吃過早飯後,就匆匆忙忙地出門去看賽龍舟了。剛來天鵝湖(賽龍舟的現場),就看到了“人海”。原來是就要開始賽龍舟了,“好險來得及時”我想着。突然,觀衆沸騰起來,只見從遠處划來了十幾條龍船。龍船偏長細窄。龍頭有黑.灰.紅等顏色。很快,比賽開始了。選手們爭先恐後,不甘落後。觀衆們也在一旁加油鼓頸。就要接近終點了,選手們敲鑼打鼓,唱着打油詩。到終點了,來自荔灣區的選手獲勝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搶鴨子”遊戲了。資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許多鴨子仍進水中。選手們從船上跳進水裏抓鴨子,抓到的歸自己。圍觀的觀衆也不甘落後,紛紛跳進水中。場面一片混亂......

比賽結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家人說說笑笑,開心極了!端午節也將隨着笑聲一直留傳下去,成爲全世界人民的節日。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6

端午節自古是中國的節日,可聯合國卻將它定爲韓國的節日,這毫無道理!荒謬!

中國古代用十二天干、二十四地支來計年,而端午正是從中取出二字拼湊而成。這個節日的名稱正是中國特有的計年法,這端午節怎麼不是中國的呢?

再來說說屈原。屈原是兩千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宰相,因爲被奸臣所害,被貶到了汨羅江當縣令。後來楚國滅亡,愛國的他投江自殺了。當地老百姓很想念屈原,划着獨木舟將糉子投進河中,由此來紀念屈原。屈原是中國人,戰國也是中國的歷史時期,這麼明顯的事例指向一個答案——端午節是中國的!

每逢端午節,我們都會包糉子,各式各樣的糉子很是惹人喜愛。有肉餡的、蛋黃餡的、豆沙餡的……幾千年來,吃糉子早已成爲端午節的標誌性活動。而韓國在當時還只是遊牧民族,並沒有這習俗。中國人開始過節時,韓國還未成型,這端午節當然是中國的啊!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每逢端午,全國各地的人都會賽龍舟。在江上奮力拼搏的青年,岸邊觀賽叫好的觀衆,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賽龍舟是體現中國人團結的運動,因此,賽龍舟是個很好的證明,端午節就是中國的。

這麼多證據都可以證明,端午節本來就屬於中國。聯合國怎能將它定爲韓國的呢?

歷史告訴我們:韓國的年輪只有七八百年而端午節的起源是戰國時期;

雖然幾十年中國的確沒有放假,可端午節肯定是屬於中國的啊!無論從前,現在,還是以後,端午節都是中國的!歷史是不會改變的!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7

五月初五端午節,在樂從英雄河道上舉行龍舟賽。

今天,這裏陽光明媚,把水照得銀光閃閃。這時一羣羣觀衆爭先恐後地來到觀衆臺上,不一會兒,觀衆臺上就擠滿人了。觀衆臺的上面還掛着一條橫幅,上面寫着“龍舟邀請賽”幾個醒目的大字。橫幅的上面插着五顏六色的彩旗,旗幟正迎風飄揚。彩旗的下面掛着一個個紅紅的燈籠,真是熱鬧極了!

“呯”的一聲炮響,放龍了!在等候區等候已久的選手們用力揮動船槳,幾百條龍舟齊頭並進,霎時間全都離開起點。遠遠望去,龍舟就像一支支射出去的箭。

龍舟開始向觀衆席這邊划來了。這時“團億傢俱城”隊和“龍威傢俱”隊兩條龍舟把所有的龍舟都甩在了後面。這兩條龍舟實力非常接近,激戰了三百多米都不分勝負。“龍威傢俱”龍舟隊的運動員有的張大了嘴巴,猛吸氣向前劃,有的漲紅了臉,好像在說:“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團億傢俱城”龍舟隊上的鼓手在用力地敲打着鼓,這鼓聲的節奏把在奮力向前劃的選手們調整得整齊而有力,濺起來的水打在選手的身上,都分不清是河水還是汗水了。同時,觀衆們也熱烈地叫着:“加油!加油!……”現場氣氛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要到終點了!選手們集中自己所有的`力氣向終點衝刺!觀衆們的加油聲也越來越響!就在衝過“龍門”的時候,“團億傢俱城”龍舟隊率先衝線了!緊接着“龍威傢俱”龍舟隊也衝線了。“耶!耶!”觀衆們傳來一片片歡呼聲。

啊!真是場激烈的龍舟賽啊!看來,我以後也要多多關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舟賽。

端午節感受作文600字 篇3

端午節,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而我和他也有一個約定,我每年深情期盼,它也會帶來濃濃驚喜,然後同我一起迎接這份動人的情。

在這一天,我們一大早起來,進入了忙碌,爲這個“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準備準備。

在我們這裏,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吃糉糕了。在今天早上,我們去買了一些糯米、大棗和白砂糖,而且我們在老家,有一個很大的大竈,我們打算用大竈來做那些美味的糉糕,然後可以開始了。

首先我幫媽媽把糯米洗淨,然後把大棗一個一個用手掰開,把裏面的棗核取出來,和糯米一起放到鍋裏,把蓋蓋上,然後奶奶開始生火,奶奶加上柴草,一下一下把火煽起來,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個工作了。

接下來就是做油餅,我挖出幾大碗麪粉,用水和好,別說,還挺累的,我和爸爸把它們和成一塊塊小餅,然後在鍋里加油燒熱,把餅放進去,就炸成了油餅。

糉糕也出鍋了,我用筷子挖出一些放到油餅裏一卷,一個油餅卷糕就好了,咬開它,一場濃郁美味的表演在我的牙齒間盛重登場,那些味道瞬間激發了我的味蕾,剛開始是外脆裏柔的油餅,一陣陣油香和麥香流過我的口腔,再往後是甜甜粘粘的糯米,那些糯米軟糯適口,入口即化的感覺讓我無法再感覺到糯米那原本的顆粒感,有一些大棗藏在其中,當你正品嚐糯米的香甜時又咬到了一個大棗,瞬間,十分濃郁的棗香填充了我整個味蕾,那些棗甜在味蕾上舞動,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端午節,它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從老家大竈裏飄出來的糉香,還是那份真摯的端午情……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8

今天是6月x日,也就是端午節媽媽早早的起牀了,準備了好幾個糉子,中午的時候媽媽買齊了“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和雄黃酒。

後來我查了資料,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還爲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午的時候我吃了“五黃”不過雄黃酒真難喝。

至今爲止還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19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着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爲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糉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裏......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爲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0

去年的端午節。在老家,我舅舅參加了我們老家的賽龍舟。他是最後一名。他上龍舟之前,還給我們打了個招呼。賽龍舟開始了:舅舅將槳在水裏劃的水花四濺,也不顧頭上的汗,就拼命的劃。兩岸的人民震天動地地喊着:“加油!”龍舟在不斷的滑行。岸上的人們是人山人海啊!

到了比賽中間,大家喊累了,就靜靜地看着比賽,似乎無人在喊叫。但只有人在拍手。表弟們拍的手都紅的要死。到了比賽中間,舅舅在的那艘龍舟速度減了不少,大概留在最後衝刺。可我估計應該衝刺不了,因爲,龍舟只有劃纔可以遊動,不劃,就倒了下去。

比賽中間,也是很難劃的,只能奮力地劃。水花不斷地濺到了各位選手的衣服上,只剩下“咚咚咚咚鏘”的聲音了。我們都停止了拍掌,等着比賽的結尾,突然有兩條龍舟劃地飛快,我舅舅所在的那艘龍舟馬上在後面趕。兩岸的人們開始快活地喊叫起來了。又是震天動地,喊的耳朵都“聾”了。比賽馬上接近結尾,龍舟更是加快了速度,我舅舅所在的那艘龍舟,保持着第三名的速度。所有龍舟只奔目標,“咚鏘”“咚鏘”“咚咚鏘”的聲音敲響了。龍舟們到得了目標,我舅舅那艘龍舟是第三名,共有4艘龍舟,這個成績還是相當的不錯的。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1

時臨仲夏,歲至端午。2200餘年過去,端午節日與端午文化綿延不絕。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屈原,稱讚其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黨員幹部當以屈原爲標杆,莫忘“四思”而行、“四省吾身”,用行動傳承屈原精神。

思愛國,守初心。“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體現了屈原追求國家富強、堅持高潔品行而不怕千難萬險、縱死不悔的家國情懷。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黨員幹部要深入瞭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黨員幹部要在這大有作爲的時代永葆愛國愛黨的赤誠本色,不遺餘力地爲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思憂民,重實幹。“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無論身處何境,屈原情繫蒼生、心繫百姓的悲民情懷始終如一。“青年黨員幹部的腳一定要踩在地上”。回顧的足跡,從大漠戈壁到邊關海島,從改革前沿到老少邊窮,從街頭巷尾到田間地頭,每到一處,他都要詳細瞭解當地羣衆收入情況生活狀況,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是否看得起病、上得起學。特別是每逢春節將至,他都要到中國最貧困的角落去,體察民情傾聽民意,用自己的雙腳爲全黨作出了榜樣。作爲一名新時代的黨員幹部特別是組織工作者,要牢記的要求,練就過硬“腳力”,深入基層一線,準確瞭解羣衆所思所盼,才能講出羣衆喜歡聽的話,才能幫助羣衆解決現實問題。

思廉潔,守規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屈原主張對內舉賢任能,變法圖強,對外聯齊抗秦,振興楚國。因不願隨波逐流、與小人同流合污遭到貴族的誣陷,被疏遠流放,最終石沉汨羅江。司馬遷盛讚他:“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對黨員幹部而言,清廉不是最高要求,卻是最後的紅線。要守住廉潔的底線,不逾越紀律規矩。要做到無人之時常自律,細微之處常自省,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決不抱僥倖之心,決不陷入“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讓步”的泥淖。

思創新,勇探索。“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這種爲了夢想敢於探索的勇氣,在歷史演進中得到永生,成爲中華民族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精神內核。指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黨員幹部在本職崗位上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想法、方法,要敢於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破除慣性思維,把創新和日常工作有效融合,讓創新真正成爲推動工作的主動力,才能幹出創新的工作成果,從而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2

爲切實貫徹落實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通知精神,承載端午節所蘊含愛國主義的道德內核,增進社區羣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營造慶祝傳統節日的良好氛圍,我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端午節慶祝活動,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爲確保此次活動順利開展,社區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對端午節活動進行總體部署,並制定了活動方案,要求各工作人員在活動中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突出講文明·樹新風和獻愛心等具體要求,全面推進我社區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我社區利用宣傳欄、簡報等多種方式對端午節相關知識進行了廣泛宣傳,並開展“話端午,揚民族傳統文化”活動。讓全體幹部職工及羣衆瞭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不斷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難家庭進行慰問,贈送了端午節禮品,同他們一起包糉子,一起聯歡,讓羣衆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古人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廣插艾草,抹雄黃酒,以免災去病,端午節成了我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的大節日。社區結合認真開展端午節除塵活動,倡導健康生活,淨化在機關環境。掀起講文明、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在本次活動中,香榭里社區充分利用傳統節慶日對全體羣衆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導文明和強化作風建設的熱潮,更是承端午文化精髓,揚民族傳統底蘊,爲爭當“文明衛生城市創建者”這一奮鬥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3

六月的天空是湛藍深遠的,六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六月是炎熱的。端五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辮子,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吃糉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糉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糉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糉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說說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糉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糉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糉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糉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糉子。

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糉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4

清晨的陽光普照着大地,一縷陽光照進我的牀頭。我剛睜開眼,一個人影“飛”到我的身邊,可把我嚇了一大跳,如果不是我“良好”的心理素質,肯定會嚇出心臟病。我定睛一看,哦,原來是老媽呀!還沒反應過來,我的手腕上就多了一個五彩繩。我恍然大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我懶洋洋地起了牀,媽媽說晚上要吃糉子,現在要去採購包糉子的材料。我聽完立馬打起了精神,正愁沒事幹呢!我馬上自告奮勇要一起去。我們來到商場,商場裏的東西琳琅滿目,我們來到賣糉子材料的分欄,“哇,糉子材料真多呀!”我和媽媽開始挑選材料。我隨手拿了一把糉葉放入購物車,媽媽看了看又拿出來放了回去,說:“這個糉葉太窄了,包不了糉子。”我又拿了一個大的糉葉放進去,媽媽又搖搖頭說:“這個也不行,太大了,包出來的糉子都入不了味道。”“不就包個糉子嗎?幹嘛那麼多窮講究!”我嘟囔着,又把糉葉放了回去。媽媽聽了,從糉葉中挑出來一些葉子,意味深長地說道:“你看這些葉子不寬也不窄,剛剛好,而且光滑整齊,包出來的糉子,色、香、味俱全,媽媽想告訴你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馬馬虎虎,不然就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嘿!原來糉子選材裏面也有不少學問呢,我不敢再怠慢了,開始細心地挑選起別的材料來。

經過一番仔細地挑選,我們終於選好了合適的材料。回到家後媽媽把江米、糉葉、蜜棗等泡在幾個容器裏。我焦急地等待着……

幾個小時後,媽媽叫我:“包糉子了,快來幫忙!”“來了,來了!”我興奮極了,連蹦帶跳地跑進廚房。要知道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糉子。我照着媽媽的樣子,將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卷兒,把江米和去了仁的蜜棗放入糉葉內,像模像樣地捲進來,用一根繩捆得緊緊的,生怕有一點疏忽,可是毛手毛腳的我做出來的糉子奇形怪狀,就像戰敗的殘兵——缺胳膊少腿,完全沒有糉子的模樣。過了半天,我終於做出來一個自認爲不錯的糉子,舉起來正要顯擺一下,捆糉子的繩子突然鬆了,江米粒像逃兵一樣“飛奔而去”。

辛苦了老半天,糉子終於做好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我心裏美滋滋的。端午節這一天雖然很累,但卻過得很充實!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5

端午節在古代是衛生防疫節,也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後來因爲遭到排擠而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他是我國偉大的詩人,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逢端午節賽龍舟,往江河湖海里扔糉子、飯糰,祈求魚蝦不要傷害到屈原的屍體。

屈原留給我們的愛國精神,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小朋友的愛國方式就是認真聽講每一節課,環保工人的愛國方式就是打掃乾淨每一條街道,護士的愛國方式就是照顧好每一位病人。每個人的愛國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其實他們都在做自己小小的一份貢獻。

這次“風情萬糉過端午”主題活動,是班級家委團組織的,讓我們玩得太嗨啦!葉吳優爸爸在黑板上畫滿了小糉子,可愛極了,有一個小糉子,還說“求抱抱”呢!林宥宸奶奶是貢獻最多的一個人,她做了純天然烤串給我們吃,只放了一點點鹽和味精。還有叔叔阿姨都來幫忙,幫我們包糉子,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手把手教我們包糉子。我們組的小糉子很特別,每一個小糉子上面都畫上了一個可愛的笑臉,而且還寫上自己的名字呢!叔叔阿姨的這些愛心和幫助都是無私的貢獻。

祖國就像一個大大的懷抱,我們要像屈原一樣愛國,像叔叔阿姨一樣無私奉獻,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一份愛心和溫暖。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6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糉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爲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的體會與感受精選集 篇27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可惜沒能吃到家裏的糉子,只能在學校超市買幾個回來煮,也就算過節了。看着身邊的同學都陸陸續續回家陪家人過端午節了,不禁輕輕嘆了一口氣,有羨慕,有無奈,其中滋味,該是孤單一人在外求學,感覺無依無靠的人都明白的。

來廣州讀書這一年多,深深感受到自己對傳統節日變得冷漠了。像中秋節、清明節和端午節這些傳統節日同學都會回家陪家人一起過,只有情人節、聖誕節和女生節這些我認爲不痛不癢的節日纔會全班同學一起過。像我這種不能回家又在廣州感覺沒有任何歸屬感的,只能宅在宿舍看看書、上上網,看着QQ空間上同學炫回家後家人的各種關愛,默默地點一個“贊”。

據我在中大讀書的同學說,他們學院今年給每個學生發了2個糉子,這就是中大學子的福利吧,住在中大附近的廣外學子的只能當作沒看見。中大孩子們你們就別得瑟了,廣外校友在外有所作爲,將來衣錦還校之時也是廣外騰飛之時!

不過我也很享受這僅有的3天假期,《紅樓夢》看了幾遍,還是愛不釋手,剛好放假有時間,今天又拿出來看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最後那兩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子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再次引發我的感慨,突然好想哭,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從心裏承認了自己是一個不孝順的女兒。我突然又想起不久前在圖書館舉辦的空巢老人展上看到的那些老人,其中有一張照片的文字寫到:我知道把老人放在這邊不好,可是我城裏的2個孩子要上學,我們夫妻倆要拼命賺錢,都是照顧得了老的照顧不了小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羨慕那些能夠每逢有節日就回家的同學,我也好想回家,幫忙料理做糉子的材料,然後美滋滋地跟老爸老媽老弟一起包糉子。家裏的糉子裏面的餡都是非常多的,豈是學校的糉子所能比的?去年我所在的社團也組織我們在一起包糉子,雖然包的糉子很好吃,大家也玩得很開心,可是那種感覺跟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因爲家人有一種血緣情懷,那意味着至少這輩子我們是彼此在這個世上的依靠。

真感恩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都能流傳下來,讓那一顆顆在外奔波勞累的心可以在節日期間找到一個“藉口”回家。是啊,家永遠是溫馨的港灣。像我這種因爲求學和路途太遠而不能回家的人,雖然心裏有些失落,不過也沒關係啦。

我從今年2月22號來廣州就沒有回過家,暑期打算在這邊實習也不回家了,覺得自己好“狠心”,怎麼就不回趟家呢?我也說不清其中緣由,這樣糊里糊塗的過日子,也挺好的。

大大的端午節,小小的一點個人感想,還有小小的一個願望:明年端午節回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