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課》觀後感心得範文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4W

《一堂好課》將電視的傳播優勢注入“課堂”之中,以流動的“課堂”走進、傾聽、理解年輕人,引發他們的集體共鳴。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一堂好課》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堂好課》觀後感心得範文5篇

《一堂好課》觀後感

12月15日(週日)20:30,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一堂好課》將走進中央美術學院,由著名作家、學者王蒙擔任主講人,講述一堂描摹時代、刻畫人生的“青春文學課”。此外,“課代表”白舉綱、費啓鳴、于斌、宋繼揚、鄭繁星、李泊文也將現場帶來青春文學歌曲聯唱,與觀衆共同探討青春與文學對於人生的意義。

回憶幼時啓蒙 解讀國內外名作

王蒙用文學留住青春、修飾世界、塗染人生

青春是什麼?在康輝看來,青春可以是年華、是歲月,但也可以是心境,“因爲有的人可能生下來就老了,但有的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本堂課的主講人王蒙就是這樣一個年過耄耋,依舊“青春不老”的創作者。據悉,王蒙從十九歲開始從事寫作,曾任文化部部長,著有《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在至今六十六年的筆墨生涯中,他從未停止記錄和探索的腳步,始終以旺盛的創作力和永遠青春的筆觸,描繪着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的繁榮興盛,見證並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王蒙透露,他的中篇小說《笑的風》即將於12月刊登在《人民文學》。這是他今年發表的第五部作品,且每一部作品的題材、寫法都不盡相同。究竟是什麼祕訣,讓王蒙能夠保持這種創作的青春?在他看來,文學對於人民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裏呢?

本期節目中,王蒙將回憶自己幼年時的文學啓蒙,並通過解讀國內外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講述文學與青春、文學與現實生活、文學與革命、文學與生活水準等之間的聯繫。他認爲,“文學是對青春的一種挽留”,“文學的世界給現實的世界進行命名與修辭、虛構與暢想、塗染與激活”。

《一堂好課》觀看心得

一堂好課,我從開始上學到現在,我看的一個視頻——《一堂好課》是我由史以來上過最好的一分堂課。

這一堂課老師是金一南,主要講得就兩個字:愛國!愛國也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個一百年1840~1949,中國最黑暗時期。我聽老師講的故事;我自己也分析了一下,首先清朝不應該花大量的錢去建圓明園,因爲建園子有什麼用,沒什麼用,這個園子就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如果不修這破園子,鴉片戰爭我們不會輸,就因爲鴉片戰爭輸了,外國才知道中國看着大,就是一塊肉……

中國的內亂和蘇聯很相似,沙皇統制腐敗,很快沙皇被推翻了,但剛推翻又有德國人,還有反社會主義的人們,還有沙皇沒有被消滅的人。這不和中國當時的情況很像嗎?爲什麼蘇聯在幾年時間就結決了,而中國花了那麼長時間,因爲中國不團結,有投降的人,有漢奸,所以纔會花很長時間,如果我們團結一致,那日本算什麼呢?

關於第二部分我只想說,實現中國夢,就不能被人阻撓,不被人阻繞就要強大的國防實力,我的理想是設計強大的導彈,而且要在國慶時展出。

《一堂好課》觀看感悟

弘揚愛國精神 感知文化力量

“《一堂好課》聚焦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帶領觀衆感受激人奮進的家國情懷。”談起製作背景,湯浩告訴記者,這是央視綜藝頻道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圍繞“生動講好愛國故事、大力傳播主流價值觀”要求下用心安排的。

中國文聯副主席郭運德認爲,“我很欣賞節目‘點亮思想之光,嘉獎向學之心’的創作初衷。過去,熱熱鬧鬧的東西太多了,現在我們需要一點有價值、有情懷、有民族文化氛圍的內容,而且要做得實實在在,讓人發自肺腑地願意親近和喜歡,這種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人。《一堂好課》整體氛圍很好,質樸親切,生動自然,每一堂課都可以變成對社會的提問,真正地在年輕人心上種下一顆種子。”

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紀委監委幹部乙秋月在觀看完陳凱歌的時代影像課後告訴記者,節目中一名儀仗大隊戰士說“把每一個動作都做到極致,不辜負自己穿上的這身軍裝”,正是因爲這樣的意志才讓人們看到閱兵式上嚴謹的軍容、威武的軍姿,讓他們成爲被記錄的時代的縮影。作爲一名紀檢監察幹部,要履責擔當不忘初心,忠誠乾淨不辱使命,堅決不放過任何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捍衛紀法尊嚴,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纔不辜負胸前佩戴的黨徽。

xx政治工作部正團職幹事吳一一說:“《一堂好課》積極引導和教育15歲到35歲的受衆。這檔節目幾乎把有效的教育形式都用上了,這是很好的探索。未來我們還應該堅持不懈地通過創新,去打通教育和受衆之間的最後一毫米,就是手機觸摸屏,要引導年輕人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汲取思想營養上,而不是繞道而行。”

“思政課、文博課、時代影像課……弘揚愛國精神、感知文化力量、見證時代發展……每期《一堂好課》,都是一堂啓發思想、啓迪心靈的人生之課。”來自吉林的觀衆李承育說,“《一堂好課》有態度、有觀點、有見地、有,不僅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更教會我們如何進步成長。新時代呼喚新作爲,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更多這樣的名師好課,傳遞思想信仰、傳承中華文明、傳播時代強音。”

《一堂好課》觀後有感

人生處處是課堂 人生處處遇名師

“該節目由著名主持人康輝擔任‘好課班主任’,邀請12位‘學科領路人’,有金一南的思政課、單霽翔的文博課、陳凱歌的時代影像課、範迪安的美育課、王蒙的青春文學課等12門課程,從國學、軍事、體育等領域爲新一代年輕人傳道、授業、解惑。”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策劃評估組負責人,《一堂好課》節目模式研發、總導演湯浩告訴記者。

《一堂好課》將電視的傳播優勢注入“課堂”之中,以流動的“課堂”走進、傾聽、理解年輕人,引發他們的集體共鳴。節目邀請頂尖學者和文化大師,將錄製現場搬進各所見證歷史的校園,讓受衆得以沉浸在青春氣息濃郁的學習氛圍,以“知識榜樣”的力量指引年輕一代。

“人生處處是課堂,人生處處遇名師。古往今來,興衰罔替,唯有名師好課,熠熠生輝。”節目開講前康輝如是說。康輝通過兩小兒辯日、藺相如完璧歸趙、西漢名將陳湯千里單騎浴血黃沙、唐代名相魏徵直言敢諫等經典故事,將《一堂好課》的意義娓娓道來。

這些故事告訴人們,無論是一個懷揣夢想的個人,還是一個蓄勢待發的團隊,在前進的道路上都需要一堂好課。不論是一言興邦,還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都是《一堂好課》所要表達的。節目中一句“沒有大國崛起,何談公民尊嚴”,更讓現場士兵們以及場外觀衆心中的愛國之心熱血沸騰。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中華民族,何以復興?首堂課中,金一南爲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有力迴應——信仰,共產黨人以信仰表現出了改天換地、摧枯拉朽的力量。

在金一南的娓娓道來之中,觀衆對中華民族千年來的風雲激盪、中國共產黨九十八年的篳路藍縷、新中國七十年的波瀾壯闊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這堂思政課,將思想之光投射給觀衆,點亮了他們心中的思想之火。

爲什麼第一堂課選思政課?“班主任”康輝表示:“因爲思政課是最能夠直接幫助年輕人扣好人生的第一顆釦子的課程。”課堂上重點圍繞“我們爲什麼要愛國”和“怎樣才能真正地愛國”兩個方面,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熱血事蹟、中國工業實力的發展、中國人民的極大發展,以及中國軍隊對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維護等,講述了中國百年救亡的苦難鬥爭史和百年復興的輝煌奮鬥史。

從“百年苦難”涅槃成“百年輝煌”,《一堂好課》告訴我們:五千多年來,因爲有着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和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信仰,中華民族經受住了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歷經百年苦難走向偉大復興,我們心中家國天下的燃情基因深入骨血從未丟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堂好課》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年輕人能夠從中看見自己,看見身處時代潮涌中自我的站位,從而迸發出砥礪前行的激情與動力,在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堂好課》觀看體會

文以載道 成風化人

“希望節目能起到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作用,特別是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讓更多年輕人越來越接受和喜愛文化類節目。”談起對節目的理解和感受,首度擔綱文化類節目的康輝告訴記者,希望課堂內容能提供給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一些文化或精神上的養分。因爲每位主講人都是各領域的大家,他們深入淺出地把自己沉澱下來的精華帶到課堂上,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

談起在節目中得到的收穫,康輝說,“班主任”的角色其實更多的是給課堂創造一個好的氛圍,開放、包容、有益、有趣,讓主講人和聽課人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場。

在與主講人和聽課的年輕人接觸過程中,康輝感覺大家在共同尋找一種少年心、少年感,或者說一種初心、赤子之心,有夢想、有追求,實現夢想的勇氣、力量和行動,“這就是大家所追求的少年感、少年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一堂好課》總製片人呂逸濤告訴記者:“《一堂好課》用‘戶外課堂’的節目形態展開大衆教育的全新探索,尤其是讓主流價值和青年人羣親切對談,用思想之光,爲他們引路。”

“每位主講人對學術非常嚴謹與認真,因爲節目里老師是真正地在講課授業,而不是來上個脫口秀就一個觀點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所以每位老師都要準備講義,每位老師對於自己的講義都很認真在備課。”談起拍攝過程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和收穫,湯浩告訴記者。

正因爲如此,有的老師也會“遲交作業”,因爲錄製過程當中常常要根據主講人的講義來製作很多視覺呈現,幫助現場的觀衆理解講課的內容,以及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融入課堂內容;有的主講人希望再修改、再完善自己的講義,希望再晚兩天交講義。

據瞭解,金一南事前已給了200頁PPT,可到了錄製現場,他第一件事就是跟湯浩說,他又加了10多頁的PPT,還加了些短視頻。單霽翔事前準備了300多頁PPT,可到現場後又給了一個U盤,說用這一版吧,結果是500頁的PPT。陳凱歌則是一字一字地手寫講稿。湯浩說,從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主講老師們對《一堂好課》的課程內容都是非常重視和非常嚴謹的,都是很認真地給同學們準備了非常充足的內容素材。

湯浩介紹,每節課的主題都是和主講人一起商量出來的。比如,第二集節目最初是希望單霽翔講“如何讓文物活起來”,但是後來,他更願意講“文化遺產與人類的關係”,以及“如何讓文物更有尊嚴”。

記者瞭解到,這期節目最後選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錄製,節目組認爲要向世界傳揚中華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能與世界溝通的人懂得和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中華傳統文化,而北外的學生學習各個國家的語言,當他們瞭解這些內容後,在與外國人交流時,才能更好地介紹中國。

談起對主講人的選擇標準,喜馬拉雅副總裁,《一堂好課》製片人、總導演周曉晗告訴記者:“主講人既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每個人對於自己所講述的課程都要有深刻的實踐,這樣在跟同學們溝通的過程中,他們就有很多跟自身有關的實踐案例跟大家分享,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更能夠讓同學們接受他們的觀點。”

周曉晗介紹,對於課代表的標準相對寬鬆,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能起到表率作用,影響周邊的同學好學向上,所以節目在選擇課代表的時候並沒有做過多的設計,而是還原他們學生的本質,去掉明星屬性,讓他們跟所有同學坐在一起,就自己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進行提問,參與討論,引導更多的人思考問題。

“節目希望打造一種現象,就是過去我們都是追明星,而實際上明星也是普通年輕人,他們也跟普通年輕人一樣有着對知識的渴求,有着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希望能在年輕人當中體現一種更加積極向上的追求,那就是對知識的追求。”湯浩告訴記者,“這也是我們在模式研發過程當中的初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