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聽課心得(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5W

愛蓮說聽課心得 篇1

今晚聽了20xx年安陽市國中語文優質課競賽中的《愛蓮說》一課,加上前兩天聽的《馬說》,感覺作爲一次市級優質課競賽的課,顯得稍顯欠缺。當然,這也是值得自己認真反思的。

愛蓮說聽課心得(精選5篇)

《馬說》一課執教者是一名精明能幹的女教師,應該說教學基本功還是不錯,主要問題在於教學思想。老師太能幹了,於是和學生的關係就疏遠了。整節課都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沒有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給人的感覺,教師是在表演,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脫節的。

今天這一節《愛蓮說》除了和前一節課同樣學生活動不夠之外,還有這樣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教學內容太少,沒有做到短文精教。一篇淺顯易懂的短文《愛蓮說》,竟然把它分成了兩個課時,這一個課時主要是分析品味寫法,學生朗讀背誦,但是因爲教學環節少,文章比較簡單,切入點也缺乏深度,所以感覺這一節課基本上是泛泛而談,缺乏深度和高潮。這節課應該安排一兩個有深度的環節,特別是應該有課外拓展的環節。

二是教師講得實在太多太多,本來課文的難度就不大,但是老師還要包辦。比如朗讀訓練“予獨愛……”,老師仍然要去範讀,完全可以讓學生讀,評、再教讀。感覺整節課仍然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被動的學習,不知所云地學習。

三、教師的基本功不夠。這樣一節市級優質課,老師開始的兩句帶,着濃厚河南味的普通話,接下來是不規範的課題板書,就有點失水準。再加上後面老師表現出來的慌張,還有對教案的生疏,對課文也不夠熟悉,老師背誦“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這句名句居然一下子卡住了。老師的範讀水平也並不高,沒有把味道讀出來,所以後面學生的朗讀也讀得不太好。

看得出,這位老師還比較稚嫩,下一步,好好練練基本功,教學中注意環節清楚,注意把課堂還給孩子,一定會得到較快的成長。

愛蓮說聽課心得 篇2

聽國中部老師講授《愛蓮說》一課,頗有感觸,記之於下。

第一關於教學設計的問題。本課任教老師安排了兩個課時,所聽爲第一課時。學習目標設計的是,體會蓮的高潔品質,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掌握襯托手法。這三個目標,分別通過解決“結合文中直接描寫蓮的句子,分析作者賦予了蓮怎樣的品質”,“作者借讚美蓮表達了自身怎樣的人生追求”,“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那麼作者在文中提及牡丹和菊的用意是什麼?”這三個問題來完成。第二個環節的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第二個問題回答的是作者所託之志的問題,而不是託物言志這一手法。另外,從分析蓮的高潔品質到分析作者的志缺乏過渡,課文處理的粗糙。忽略了學生思考二者相似性的問題,而解決二者相似性這一問題正是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託物言志”這一手法的唯一途徑,整個學習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從分析蓮的特性得出蓮具有高潔品質這一結論,然後啓發學生蓮的高潔品質和人有什麼關係,和作者有什麼關係,學生只有先明白了蓮的特性與人的品質具有相似性,纔會明白作者是要通過蓮的特性來寫人的品質這一託物言志手法的。其次,在處理第三個問題的時候,很明顯教師不能夠掌控課堂了,或者說對於課堂生成的環節,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回答第三個問題時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是襯托,有的說是對比,有的說是反襯等等很多。教師疲於解釋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卻沒有講清楚此處到底是怎麼襯托的。而且,跟國中生講解襯托對比的區別,明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是沒有必要的,也是無效的。

第二關於課堂細節的問題。學案上出示的是“學法指導”這一標題,但是下面的內容卻是“託物言志”這一概念,並且對於“託物言志”這一概念的解釋還是個病句,缺謂語。標點使用也不恰當,不能用頓號並列狀語和定語。在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討論結果的時候,沒有在討論時就指定或者推舉代表,而是等到展示時才推舉,浪費了一些時間,降低了課堂效率。問題設計沒有目的性,比如“請同學們瀏覽大屏幕”,請同學們瀏覽大屏幕幹什麼?目的何在?對於學生的評價針對性不強,只是簡單的說好,好在哪沒有說明。學生展示完後再讓別的學生評價,在評價第二個學生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基本性的問題,即這個學生的展示,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缺乏思維展示這一點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在照搬教材詳解而不是自己思考討論得出的結論。不能滿足於學生說出來“是什麼”“不是什麼”還應該讓學生說出來“爲什麼是什麼”“爲什麼不是什麼”。關於課文的總結,準備好一段話,讓學生填空,個人認爲這樣有固化學生思維的嫌疑,不利於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新課標鼓勵多元文化個性解讀精神相悖。讀的環節太少,按說可以當堂成誦的。兩個課時有點多。

愛蓮說聽課心得 篇3

開學已經一個月了,但總找不到一刻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時間。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憑着老底勉強的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昨天,全燕清老師提出要聽我的課,很想好好準備一下,但發校服、開會、市運動會集訓、佈置食堂學生座位、晚上查查宿舍,實在是擠不出時間。算了,原滋原味吧!只好對不起我們的老師了。但咱也總不能讓學校給我配的對子太受委屈,現抽空認真反思了自己的課堂,一方面反省自己;另一方面,希望能對我的對子有所幫助,起到共同促進的作用。

《愛蓮說》是一篇雜文。按原計劃我是想一課時上完的,但是隻上了內容的三分之二。這篇文言文裏,我想達到教學目標分別是瞭解“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瞭解本文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增強古文閱讀能力,能翻譯並背誦課文;學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體會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貞氣節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態度。

整堂課可取的地方應該是遵循了古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以讀促譯,就粗避細,整體感知,體會大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儘可能的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不足的是沒能準確地把握教學時間,沒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預計的教學內容。還有三個知識點沒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襯和反襯的作用。最後一段中議論、感嘆、陳述三個句式的對比;拓展託物言志的寫法練習。在完成的內容裏也有不少處留有遺憾。比如:有學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時指出與“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相近。我沒能深入的讓學生去區別它,只是認可學生有那麼一點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準確。生硬的灌輸給學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實順着學生的理解未嘗不可。“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的是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裏卻想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從積極的意義上講,說某人雖身處異鄉,但心懷親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敵營,心在自己的組織。從消極意義上講,說某人身在此,心則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說有的同學身在教室裏心在操場上等等。當時如果這麼講也許會花費更長的時間,應該不實際,但如果我能接着學生的話總決爲“是的,蓮花雖然從淤泥里長出來,但他的心不屬於淤泥,依然是高尚純潔的,而且給人的外表也是一塵不染純潔潔淨的。說明蓮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許會更好一些。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自身,進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學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爲,咱們不能因爲別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於時間沒把握住,一下課是課間操時間,打算結束時再讓王程躍把三句排比句讀一讀,與先前所讀的作個比較,讓整堂課像個故事,首尾呼應,但沒收住,集體朗讀一遍課文就更不用說了。

造成時間不夠的原因,我覺得,應該是在引導學生獨立獲得知識上花費了太多時間。這裏有我的引導方向的問題,也有學生理解能力的問題,同時也說明我對學生的瞭解還不深入,配合得還不是很默契,我所採用的教法和學法不是最適合他們的方法。另外還覺得自己駕馭課堂的應變能力有待加強,對於課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對《愛蓮說》的教學反思,希望通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我的遺憾成爲前車之鑑,不再成爲大家的遺憾,同時也希望能和同事們共同進步!

愛蓮說聽課心得 篇4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賞 析】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歎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闢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爲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羣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爲官的經驗總結,因爲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爲,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爲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衆".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瞭《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瞭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一罷了.這爲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爲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爲強烈,爲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爲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衆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衆心態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爲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歎爲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着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爲君子.君子難爲,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着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衆罷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衆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爲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實爲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愛蓮說聽課心得 篇5

聽了楊老師執教的《愛蓮說》,我受益匪淺,楊老師課堂設計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前交流。楊老師的課前交流可以說駕輕就熟,簡單的幾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之間不再陌生。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語文要善於提問、敢於提問。這就爲整個課堂提供了一個學習活動的平臺。

其次,理解文意。對於文言文教學,疏通文意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怎樣使學生動起來,既學到知識,又鍛鍊能力?楊老師採取“提出問題——生生問答——師生互譯”的步驟,達到了這一課堂效果。

再次,品味文本。楊老師從語言之美、手法之美、立意之美三個方面着手,採取“提出問題——示範舉例——小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驟,完成了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始終跟隨老師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解答,課堂氣氛及其活躍。當學生遇到困難,思路暫時中斷時,楊老師總能非常恰當地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我十分佩服楊老師課堂語言的感染力,佩服他思維的機智靈活,佩服他對課堂極好的駕馭能力。學生們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得到了蓮花“君子”一樣的品質這個結論,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讚美蓮花實則讚美像蓮花一樣的人,使學生輕輕鬆鬆地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

課堂上,老師就是一個導演,學生就是演員,演員的表演要靠導演去指導,要想使演員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水平,關鍵看導演的點撥,楊老師非常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