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6W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大綱要求,低年級學生要掌握20__個生字左右,因此識字也是低年級教學的難點,如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如何開展多樣性識字教學成爲難點。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作爲青年教師,我曾覺得識字是枯燥的,也在尋找着識字方法。這段時間我通過對國小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方法研究的資料整理,對識字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爲老師首先要認識到識字的重要性,不是機械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去展現文字魅力,進行趣味課堂,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孩子主動去學,快樂去學。在學習中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夯實基礎。因此作爲老師我們也要步履不停,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我們應充實自我,只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培育好學生,比如現在我進行識字教學方法研究,在做課題的過程中,明白選取重點、難點,提取各類理論知識的精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去探索去開拓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教學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人文關懷,對學生只有愛,對教學只有激情,卻沒有方法研究、沒有課後反思、沒有不斷探索超越,就沒有進步。

在課堂中我根據“國小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這一特點把實物、圖畫等帶入課堂,讓學生進入具體直觀的學習情景中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去思考這個字爲什麼是這樣寫。比如在教“朝”時,我從甲骨文講起,在黑板上勾勒出這個字的畫:一堆草中間一個太陽,右邊是月亮,和孩子們一起描繪太陽從草叢中升起,月亮還未落下便是“朝”。孩子們一下就記住了這個字,一時之間許多同學開始用繪畫的方式來記字,並也記得牢固。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趣,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去聽,與我互動,學生們也自己在生活中主動認字。這些讓我非常欣慰,非常高興。我在識字教學中仍有諸多不足,但我會不斷改進。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2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以識字教學爲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爲枯燥。因此,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正確引導,使學生樂於識字,學會識字。

一、注重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藉,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爭論的慾望,獲勝的信心。

愛因斯坦說過“對於一切來說,只有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也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

二、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會”學。

學生的興趣有了,還得把生字正確識記下來,那麼該如何指導學生正確對待識記字詞呢?我經過不斷的實踐,總結歸納瞭如下方法:

1、掌握規律法。

2、形象記憶法。

識記生字的過程很枯燥,如果採用比較形象的描述,直觀的演示或聯繫生活實際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前不久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介紹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先生教“紙”字後,很多學生會多加一點,並且屢教不改,於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帶來一張白紙,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在上面狠狠點了一下,紙上馬上出現了一片污跡。先生說:“現在這張紙已有了污點,是廢紙一張,沒用了。”隨手一團,扔進了廢紙箱。從那以後,學生再沒犯過此類錯誤,並且也給作者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這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形象記憶的方法當然還有遊戲、猜謎、多媒體演示等,只要運用恰當,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總結記錄法

許多老師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同一個字寫錯,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是由於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思考寫錯的原因,也沒有去想以後該注意什麼。我給每個學生髮了一個本子,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每次作業中寫錯的字整理下來,自己分析字形,並寫出注意點,還要經常複習,一來二去學生便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4、複習鞏固法。

學生天賦各不相同,一堂課下來對於生字詞,有的只需讀過或抄過一遍便能很好地記住了,而有的則需反覆地練習以加深記憶。不過當時學得再好,時間一長,如果不去再現的話,也會逐漸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行過程是先快後慢的,所以組織學生適時複習便顯得至關重要。複習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抄、默,在熟讀的基礎上做到正確地抄寫並默寫出來。

總之,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方法,就有了學習的效率,這對學生來說是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新課標重新把識字作爲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這是一項相當有意義的舉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是理解的訓練過程,習作教學是運用的訓練過程,而識字教學則是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的基礎。爲此,閱讀教學必須有一定的識字量纔可進行,習作教學更需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方可進行。而低年級學生識字量的不足,嚴重製約了讀寫能力的發展,成爲語文教學的“瓶頸”,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因此,作爲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引領學生走好語文學習的第一程。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學校,學校即生活”。識字教學也一樣,不應只侷限與課堂、課本中,還應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各種有效的途徑。結合自己的教學,我認爲要想引導學生更快地識字,應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引導學生提早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

各種讀物是以漢字爲記載的,儘早、大量地閱讀的前提正是攻破識字關。把閱讀同識字結合起來,可謂一舉多得。既能保證課標提出的閱讀量,又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多識字、快識字、識好字,還使漢字學習與語言學習互相促進,同步發展。因此,每天的家庭作業,我本着能少寫儘量少寫的原則,讓學生每天都有時間去完成拼拼讀讀和拓展閱讀的作業。而且我不僅要求學生讀會、讀通,還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每篇短文中圈出5——10個自己新認識的字。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認了字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通過看書,認識了字;多認識了字,少了攔路虎,就更喜歡看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良性循環。當學生喜歡上書時,吸引他們的則不僅僅是多認識幾個新字,而是書裏所描寫的那新鮮的、五彩的世界。顯然,在閱讀的過程中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閱讀,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

二、教會學生利用生活舞臺,學會在生活中識字。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識字的過程中,我也深深地體會到:生活纔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與歸宿點。讓學生留意周邊的廣告牌、路標,給家裏的傢俱都貼上小標籤,每個禮拜比一次,看誰認得最多。實踐一個階段下來,學生不但認識的字多了,連自主識字的意識也被帶動起來了,你追我趕,都不甘落後。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識字也一樣,如果光認不用,學生可能很快就會將其遺忘。而用過了,不僅記得牢,理解也更深了。因此,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識字量後,我開始了一週兩篇日記的練習。寫一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做的事,寫一寫心裏話,寫一寫喜歡的人、事、物。總之,就是寫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不要求他們寫得多麼好,但要求寫正確、寫完整、寫通順。就像《新課標》說的,要對寫話有興趣,而不讓其成爲學生的負擔和累贅。

低年級是漢字識記能力最強的學段,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突出低段教學的識字重點,抓住識字教學,爲將來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4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鬆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國小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準中又說:國小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爲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瞭解學生閱讀動向。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

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

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

4、批語註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

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爲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5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潛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而在我看來,語文不只是一門學科,一種潛力,更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語文以其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出於對語文的熱愛,我選取了做一名語文教師。

在多年的教學中,透過不斷的實踐與總結,我對於語文的教學有着些許的心得與感悟。

一、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互爲對象和前提的。傳統教學中,教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還記得擔任語文教師的初期,由於沒有經驗,一向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透過教學成果的反饋,發現這樣教學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於是,開始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交集,所以,對於課堂的安排和掌控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只是教學地位的轉換,而是對於學習的態度的轉變。

學生不再將自我置身事外,而是以課堂爲己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果。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爲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1、抓住教材中重點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有明確的知識追求目標。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個性要注重知識與現實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我此刻學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浪費時間的隨波逐流。

3、讓學生在課堂裏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與空間,所以在對課堂的安排上,要給予學生必須的時間。

4、做到教師引導與學生思考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成爲學生的舞臺。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

談到創新潛力,這其實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課題。我們從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中,以及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中,都能夠看出創新的重要性。而創新潛力的培養便成爲了培養學生的又一重要任務。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創新的小能手,只是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束縛了思維,同化了想法。而教師要做的,不再是統一學生對事物,對課文的理解,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的想象,跟着感覺去描繪自我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會因爲同學的不經意的一個想法,而引起進一步的思考,從而體會出從前未曾體會到的涵義。

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在培養學生創新潛力的同時,也開拓了教師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民主的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慾望。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教師與學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爲完整的人與人之間理解與溝通,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教師就應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關係。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簡單的學習氛圍,學生構成用心、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感情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歡樂,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下創新基礎。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不僅僅如此,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嚮往、迷戀、用心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慾的源泉,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培養創新潛力的起點,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資料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潛力。

3、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用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熱情鼓勵他們用心思考,引導大膽提出疑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

4、培養學生髮散思維,是創新的關鍵。

以上是我透過教學實踐的些許心得與感悟,覺得語文的教學,其實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在教學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會透過不斷摸索,和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來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潛力。因爲熱愛,所以我相信我能夠做得更好。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劉帥老師的《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幾點思考》後,自己對語文專題式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語文專題式學習貫徹了"以學生髮展爲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思想,它跨越學科,跨越課內外,跨越了時空。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進行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有所發現,在學習中有所感悟,在學習中有所收穫。以下是我對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幾點心得:

一、專題式教學的凝聚性

一個專題就是一個焦點,以作品的主題爲專題點,圍繞這個點選材。我們的主題單元教學,大多圍繞一個話題組織材料。就必須在吃透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礎上,找出單元課文的相通點,找出學習方法的共性。如:九上第二單元以"生命"爲話題,選取了《談生命》《那樹》《地下森林斷想》《人生》《落葉》,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也是"生命之歌".這樣在本單元的學習中,題材以散文爲主,所選課文的主題相同,每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談了作者對生命的認識,理解和感悟,讓學生在學習中加深對生命的認識,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專題式教學的開放性

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於課堂,可以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例如在專題《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一些好的廣告語進行欣賞。嘗試給身邊的某一件物品寫一段廣告語,也可以讓學生爲某一公益活動寫個廣告語。在講授《春》時,先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春天,用感官去領略春的美,用音樂去歌頌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筆去描繪春的美,當學生的心中有了春天,再回到課堂,感受作者文字裏的春天。這樣一比較,看看自己與作者在繪春時有何不同,既達到課堂教學目的,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專題式教學的共生性

"專題式教學"語文觀的精髓就是"人文精神與語言的共生".?專題式教學把傳統的語教學和現代的語文教學融合爲一體。"過去的教學是給學生一杯水,而專題式教學是給學生一片海洋。"傳統的語文教學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認爲語言僅僅是爲了表達的需要,而現代語文教學就重視了語言的存在性,文章的語言可以生成思想,我們在品讀語言中去體會作者的感情,去挖掘文章的主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只有把語言與精神有機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應充分認識這一點。

四、專題式教學的多樣性

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以單篇課文傳授爲主,習慣從文章的作者,課文的重點詞語教學、段落層次的劃分、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的寫作方法等幾方面組織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成了一種習慣,千篇一律,沒有創新,學生學起習來沒有了興趣。專題教學就要從這些傳統教學的框框中跳出來,系統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把握教材,給學生儘可能多的信息。教師要轉變角色地位,從原來灌輸知識的指揮者變成穿針引線的引導者,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從多個渠道蒐集材料,用多種方式進行展示,不但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多方面的培養學生的能力。

專題教學,任重而道遠,改變要從教師開始。教師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沉悶的課堂氣氛,學生死板、被動的學習,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語文教學流於形式,就像是失去了自己家園。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語文專題教學滲透到自己的教學中,以生爲主,讓自己的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既然給了學生一片天空,就不要折斷他們的雙翼,讓他們在自由翱翔中漸漸豐滿羽翼。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7

1、認識了新教材的編排體系。

在本次培訓中,專家教師主要從教材的編排體系,識字教學、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的具體呈現形式等方面進行詳盡的解說和指導,我對新教材的新模式有了較明確的瞭解。說實話,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麼的清楚,這次培訓聽了專家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途徑的方式,真正把語文學習推向生活,推向社會,讓學生從小就關注生活,在生活時間和體驗中學習語文。

2、認識了新教材設計特點上的趣味性。

通過培訓,我感覺到,面對新理念的教材,教師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係,自己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教學內容提示及一些教學中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識字課,我們要了解它的編寫形式、特點,內容與專題緊密聯繫;還要了解涉及的字形形式多樣,體現出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課文還採取韻文的形式編寫,易於朗讀。特別是低年級的國小生,我們要充分地發揮課文中的插圖作用,藉助圖畫猜識生字,讀通句子,把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到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鼓勵他們獨立完成。

3、認識了新教材的內在聯繫。

新教材針對拼音認識漢字、學習詞語和兒歌,提倡學以致用,強調拼音的實用價值。教材倡導學用結合,在運用中學習。課本中中安排了詞語和兒歌,並且結合詞語和兒歌的學習認識漢字。這些詞語,都是由學生學過的音節組成的常用詞語,每課的幾個詞語之間存在着內在的邏輯關係,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語言特點。所選的兒歌也都包含本課新學的音節。這些詞語和兒歌,爲學生鞏固拼音、複習本課和前面學過的字母和音節提供了語境,體現了拼音學習的工具價值,同時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形成初步的語感。

4、明確了要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

教師和學生都要樹立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理念,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首先,教師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爲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如果我們用大量的作業把學生課餘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學生便喪失了自我發展的空間,窒息了學生的靈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練習,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纔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深入。

5、明確了培養習慣的重要性。

重視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的培養。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考慮學生起點,着力改進學生日常交際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缺少交際意識、不考慮對象場合等。教材中的幾次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實踐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原則:相互尊重。這是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的基點,是需要從一開始就着力培養的交際習慣。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8

一、轉變觀念仍是關鍵

部編教材的出臺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這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國中部編教材的實施必須更新觀念尤其是教材觀。解決了教材觀才能談改善教學才能談有效教學。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例新是部編教材“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部編教材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課本、讀本吃透教材宏觀調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課本是點,讀本是面,我們須下大力氣備課本、備讀本,把讀本分門別類的和課本相對應做到課本、讀本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閱讀和寫作分開是部編教材的又一亮點。寫作要遵循創作的規律採用階梯式的訓練方法,進行系統的記敘文、議論文的訓練,讓學生一步一個階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長。

部編教材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了明確的規定和具體的要求不能隨意化,要作爲語文課的一部分,做到口語訓練和課文教學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二、語文是終身學習,教師也不例外

部編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提高自身的閱讀量。全體語文教師還要必須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以適應教材和時代的要求。廣博的知識、較高的語言水平和誦讀能力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師所必備的,“終身學習”不再是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每位教師的要求。

三、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部編教材爲學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學習空間,廣大語文教師應抓住契機,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採用形式各異的開展各項閱讀名著活動。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閱讀,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學校可以通過成立大烏山讀書學會或者讀書社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精選優美文章並印發下發給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閱讀完之後認真書寫自己的感受,每班課代表負責將讀後感裝訂成冊形成校本教材。要將閱讀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時代的進步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又爲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爲先進的手段和更爲廣闊的空間,語文教師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擴大語文外延。語文課之前可以將每天的時事通過一體機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的作文素材更加充實。

四、運用“拿來主義”,大膽取捨

對於部編教材我們也應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運用腦髓自己拿來”大膽取捨。課本上的篇目有些可以不講,每週精選的閱讀週刊、讀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講。另外,爲部編教材配置的新教參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儘可能多的參考資料,面對那些紛繁的資料,我們也必須採用“拿來主義”。

五、要善於總結和回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閃光的做法、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卻如過眼煙雲,沒有積累下來,沒有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因此,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每週要對每個學生本週掌握的生字詞要嚴格把關,每個小組長負責好自己小組成員的生字詞的默寫,每週的閱讀週刊優美段落的背誦以及仿寫。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9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三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已有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和學習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在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認識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差距,虛心向經驗豐富和具有先進教學方法的教師學習,取長補短,力求使自己在較短的時間裏縮短與他人的距離,不斷進步.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和點滴的教學進步。以下是我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的回顧與總結:

一、思想政治表現

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我認真閱讀報刊、雜誌,及時收聽廣播,瞭解國內外大事,以清醒的頭腦看待問題,分清是與非,對與錯,時刻以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標準提醒自己, 不斷地嚴格要求自己,決不做出有損國家與人民利益的事情,儘自己的能力做好學校交給我的各項工作。此外,我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早退不遲到,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以新的教學方法指導教學,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

二、教育教學工作:

1、我認真備課,積極、細心地鑽研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求最佳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倡導教師要轉換教學角色,由老師的教變爲學生主動地學。此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認認真真地備課,深入地鑽研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即備教材又備學生,尋找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他們因材施教。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運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們逐漸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向40分鐘要質量。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的語文能力、素養及語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語文成績也有很大的進步。

2、做好中下生的課外輔導和優生的培養等各項工作,效果顯著。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根據優生與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學習要求的不同採取了一些不同方法,就是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和事例,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鼓勵他們多開展有益身心的讀書活動,利用課餘時間多讀課外書籍,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因爲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很有好處。因爲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爲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爲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纔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本學期,我班的語文成績在原本的基礎上都得到相應的提高,我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3、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愛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爲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從作文的選題入手,以寫童話、想象文爲主,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積累大量的語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我充分利用課前一分鐘,藉助故事,作文佳作,讓學生邊聽邊記好詞好句。平日每天輪流,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摘錄好詞好句,要求其餘學生讀讀記記。做好家長和學生的工作鼓勵他們到廣州圖書館或中山圖書館辦借書證,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到這些大型的圖書館閱讀和借閱大量的書籍。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本班學生的詞彙量大大增加,語句通順了,閱讀興趣濃了,寫作能力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語文是語言。因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爲此,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採取強硬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爭取進步。

三、爲了提高本人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我積極參加各種教育教研活動和各種提高班的學習,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收集更多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利用課餘時間閱讀大量的教育教學書籍和報刊,汲取其精華,撰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取長補短,在學習中不斷地取得進步。此外,本人在教學中還及時瞭解學生們的各種動態,積極地與科任老師和家長取得聯繫,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各種方法,使每一位孩子共同進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由於經驗頗淺,許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光陰似箭,任時光飛逝,我辛勤工作,驀回首,點滴作法涌上心頭,存在的問題還需努力解決。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於我班學生知識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爲了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症下藥,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性,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規”字右邊本該“見”而非“貝”字,這類似的問題我進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對修辭手法的確定運用,對各種句式的變換,對病句的修改,對生字新詞的理解運用,對近、反義詞的積累等,我都逐一進行講解或強調,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語文本事。

二、靈活機動處理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生的學習要體現自主、探究、合作。所以我在教學中往往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景靈活調整課程資料,以求學生能盡興地表達自我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體現自主性。要使學生始終堅持一種旺盛的學習勁頭,教師也必須對自我的教學方法加以探究,不斷更新自我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中,我時而以讀代講,自主感悟;時而鼓勵學生各抒已見,盡情發表自我的看法;時而採用一些別開生面的方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三、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最重要的學習莫過於方法的學習。搞好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有的同學爲什麼老是玩,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爲什麼呢首先,我們強調上課專心聽講,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然後還要及時複習。有人說,聰明與否,在於是否思考。這是很關鍵的,我們要着重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睡前回顧當天所學,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多,但要適用,易行,便於操作,還要督促學生堅持。

四、做好扶優轉差工作

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感到“吃不飽”,而成績差的學生又常常“吃不了”。這就給我們教學提出了一個難題,必須保證優生夠吃,差生能吃。不然,都會有意見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業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須全面完成的基礎上,優生能夠自選一些操作實踐題,使之能夠有所爲。經過一學期的實踐,我覺得這方法十分有效,來期還將大力推廣應用。

五、突出章節過關

本期的教學資料,分爲八個單元。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我都進行檢測,針對學生存在的知識點問題,及時解決。對確實困難的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個別教育,使之掌握,並能運用。由於抓好了章節過關,本期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有了提高。

六、拓展知識視野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僅有學生對知識有了必須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

1、優秀文段朗讀。經過學生自主收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2、迎國慶,辦小報的活動。收集春聯寫春聯的活動。讓學生自我收集資料,把辦好的小報貼在歡樂園地裏,全班同學進行講評,談樂感受,給每個同學都評樂分數。

3、整理詞彙,收集詞彙活動。貼合各種要求的詞彙,在不斷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的詞彙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在比賽中,比的是學生的反應和機敏,學生在活動中增長了知識,訓練了動腦的本事。

4、進行講演比賽。班級中進行的講演比賽,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我的觀點,時間不在長短,關鍵是要勇於參與。在這個學期中,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和經常開展語文活動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是有直接關係的。

在本期的教學中,我採取語文課代表競爭制,每次考試分數者就是語文課代表,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我,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進取性,語文基礎知識得到了提高,語文本事得到了增強。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並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難點、重點分析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並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第一課時

1.偏僻的平橋村,爲什麼“在我是樂土”?這說明了什麼?

分析:(1)“我”在那裏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麼作用?

分析:作者是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寫得有形:“起伏的羣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

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爲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鬆、愉快、興奮的心情。

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爲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裏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

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續密。

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爲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爲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本文記敘的順序和詳略安排是怎樣的?

這篇課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敘外,其他都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各部分的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層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第二層插敘,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寫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第二部分:

第一層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蠶豆吃。

第三部分:寫六一公公送來蠶豆。

既然是按時間順序記敘,就有必要交代一下看社戲的時間。課文開頭寫道,按習慣,“我”母親“夏間”該回平橋村去省親。但“我”母親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回去住幾天,而“我”也跟着去平橋村了。這個開頭交代了所記事情的時間、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時候每年都跟了母親回去,那麼文中所記是其中哪一年的事呢?從第5自然段可以看出,那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樣,事情發生的時間就更加清楚了。

課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如標題所示,是社戲,因此,文中的第二部分的四個層次,包括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以及看社戲後歸航,大致上都是詳寫。說“大致上”,是因爲各個詳寫的層次中也有略寫。例如寫社戲的各個節目中提到,“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對小旦、小生的表演就寫得極簡略;又如寫母親深夜等候“我”回來,也只一句話:“橋腳上站着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相反,略寫部分中也有詳寫的,如第三部分對六一公公的描寫。文中詳寫與略寫配合得當,形象地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的美好品德,展現了廣闊農村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作品的中心意思就這樣憑藉合適的材料得到了有力的體現。

本文是怎樣將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相結合的?

分析:記敘性文章的詳寫部分,大多含有相當多的描寫和具體的敘述,而略寫部分則通常只有敘述,具體的或概括的敘述。

具體的敘述能夠把敘述對象的形貌、情態、動作、發展變化等表述得十分清晰。與靜止的描寫相比較,具體敘述又顯得簡潔明快,因此在當代小說創作中被廣泛地運用,以適應快節奏社會的需要。在課文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敘述,加以揣摩,可以認識具體敘述的特點。

文中寫少年們駕船去趙莊的句子是這樣:“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爲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再來看看文中怎樣詳寫他們歸航。雙喜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踊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迴轉船頭,駕起櫓,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句中用“徑奔”、“拔”、“點退”、“迴轉”和“駕”這麼一串動詞,再一次生動地寫出了江南水鄉少年在勞動中練就的一身駕船本領;這些動詞再配合着“踊躍”一詞,又反映出大家了卻了看社戲的心願後的滿足感,全都想着快快回家了。

緊接着文中寫道:“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來。”這一句也是表現少年們駕船技能的,但卻屬於描寫。文中用了個有水鄉特色的比喻,加上個“躥”字,形象感很強。老漁父喝彩,是側面描寫航船速度之快。描寫通常文字較多,但如這一句用的是“白描”,也是比較簡明的。

具體的敘述與白描的界限不易分清,以上講到的兩個具體敘述的例子,看作白描也未嘗不可。對同學們來說,重要的是學會寫具體—一在需要的時候。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三(3)班全體師生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科任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耐心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期末考試,語文科平均分85.9分,及格率98%,優秀率85%。黃韜、左意然、趙曉曉三位同學分別榮獲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期考總分第一、第四、第五名,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說:“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她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爲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爲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爲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春天》後,組織學生去郊外走一走,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黨和人民的要求尚差甚遠,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教材分析】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教學目標】

(1)學會文中的生字詞並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啓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重點難點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着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同學講的很好。的確是,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們陪童年魯迅走過了充滿童趣的生活,今天我們將追尋魯迅兒時鄉村生活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二. 檢查預習:

1、生字注音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蘊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本教研組自去年開始進行校本課題:通過磨課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研究,通過一年的實踐,現將此階段的體會與反思總結如下,供各位老師參考。

一,關於磨課的體會:

第一,爲什麼而磨課?我們將此歸納爲三句話:爲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率而磨;爲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學風格而磨;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而磨。從整體上說,即是爲了夯實教與學的基礎而磨。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始終是教學的最根本的問題,通過磨課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率也自然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的目標。爲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學風格而磨,教師個人的性格,氣質以及風格各不相同,而磨課絕對不是要形成整齊劃一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教學風格,而是要幫助教師逐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更富有特色的,具有效率的和成熟的教學風格,唯此,才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而磨,磨課的最終着眼點應當是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總而言之,磨課應當是作爲比較全面的提高教與學的基礎而進行的實踐活動。

第二,如何來進行磨課?

我們認爲它基本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步驟:設定基礎目標:課堂教學能力的涵蓋範圍很廣,一次磨課的過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們認爲,比較具有效率的磨課應當是事先設定某一個比較具體的目標,然後通過後續的實踐得以提高;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適當的多次反覆操練;評價與總結。

第三,磨課的目標是什麼?

磨課的目標是形成精品課,優質課抑或常態課?我們認爲磨課的最終目標是形成更好的,更有效率與風格的常態課。即使通過多次的過程而能夠形成很好的課,這個課也應當是歸屬於常態課,這與磨課的本意是相符的。

第四,磨課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通過實踐,我們認爲,磨課的基本原則應當包括:

①選擇性原則:磨課的課程內容應當有所選擇,一般不宜選擇具有一些爭議性,過於複雜性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②個體性原則:基於每個教師的教學能力的不同以及教學風格的不同,應當考慮到每個教師的個性特徵和教學能力的不同掌握程度,而制定相適應性的方案;

③適度性原則:即是以達到事先設定的基礎性目標爲標準,進行次數不同的操練,而不必規定限定性的次數;

④多樣性原則:即是在磨課的實踐操作上,可以採取多樣化的形式,既然上課可以採取多次獨立磨課的方式,那麼備課是否也可以獨立的進行多次的磨課式的操作呢?還有教學的其他環節是否也可以進行獨立的磨課式的操作呢?值得大家思考。

二,關於磨課的反思:

第一,理論的學習尚需加強。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和總結,通過學習理論,可以增強自己實踐的指導。在這方面,我們的學習還十分的薄弱,還缺乏系統而完整的學習過程,這也直接的制約了實踐的活動和效率的提高,在今後的研究中,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第二,實踐的計劃性待加強。限於現實的多種因素的制約,對於開展這項研究性工作的時間性和計劃性都不是太強,在今後的工作中也要適當的加強,爭取做到有計劃的開展工作,爭取早日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提高教學的質量。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號召:“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並以現代化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羣文閱讀教學思想,是緊緊圍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新課標等最新教育指導的重要理念創新,適應了語文課程改革和發展趨勢。隨着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最新信息化手段發展進步,有創造性地將信息化資源引入羣讀教學課堂,將有效拓寬學生閱讀資源組成結構,豐富羣文閱讀教學方法模式,提升教師和學生深入互動的羣文閱讀教學成效。

一、信息化條件下羣文閱讀教學重要意義

信息化條件下羣文閱讀課堂,運用當前迅猛發展的各型互聯網資源進行輔助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大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營造多樣化學習環境,激發學生閱讀學習興趣

隨着知識社會的來臨,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要求學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並吸收信息。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改革,需要從改變閱讀材料和閱讀策略兩方面入手,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信息化資源輔助教學能根據教學內容、性質及特點,藉助不同的畫面(靜態與動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樂、聲效等),創造圖文並茂、動靜結合、聲情融合的形象化閱讀教學環境,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現閱讀內容,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有利於他們更好地記憶並掌握所呈現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提高閱讀學習動機和積極性。

(二)提供個性化學習內容,提高閱讀教學的針對性

由於各種互聯網教學軟件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及系統原則,學生可以依靠電腦和軟件的幫助,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認知風格和學習興趣的需要,以人機交流的方式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自學。互聯網海量數據對課堂教學帶來的主要影響是使教師從依賴以往的教學經驗教學轉向依賴海量數據教學分析進行教學,使學習者對自我發展的認識從依賴教師有限理性判斷轉向對個體學習過程的數據分析,從而使傳統的集體教育轉向對學習者的個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習者的需求、教學指導更具有針對性,進而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習成功的實現。

(三)構建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

羣文閱讀要改變的並不只是學生的閱讀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運用信息化資源開展閱讀教學,有利於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習爲中心,以任務爲中心”的現代教學模式。在互聯網資源輔助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以及其它軟件和硬件的幫助,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自己去探索,以獲取知識,培養技能。它能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教學內容,使學習者的語言輸入數量多,內容新,教學效率將大幅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將得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得以提升,閱讀習慣更容易養成。

二、信息化資源在羣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主要支撐

教育資源的信息化運用,就是要通過互聯網把教育資源進行數據整合和優化配置,讓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一種流動的良性循環,讓分享和貢獻資源的渠道越來越多,讓學習資源發揮的效用越來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羣越來越廣,最終形成一個互通有無、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資源信息化環境。

(一)移動互聯網在羣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移動學習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移動互聯網教育掀起的熱潮基於移動終端智能化的普及。據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3月,移動互聯網用戶淨增1394.1萬戶,總數達到8.17億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佔96.4%。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這一新的技術平臺,構建教師—學生—家長良性互動的教學平臺,能夠充分發揮出其在羣文閱讀教學中的技術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助討論上,互助教學對於學生知識的構建、擴展和提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手機互動不受時空的限制,教學互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並且互動過程更生動,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生家長中間組建QQ羣和微信朋友圈等,引導學生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通過即時互動和合作進行文章閱讀學習,學生之間分享閱讀知識,

相互探討閱讀心得。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互動,移動互聯網使師生互動將更加開放、多元和頻繁,比傳統教學更加豐富。

(二)大數據技術在羣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教育理論創新和教育教學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在羣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大數據的雲計算處理平臺,教師可以把多篇文章課堂視頻、學生問題、交流反饋等內容用雲計算來處理,及時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中,由於各種閱讀資源繁多,內容形式多樣,佔用空間大,小容量的存儲設備(如U盤、移動硬盤等)已無法完成存儲任務了,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這一組羣文時,需要大量的視頻、多媒體資料對這些自然景色進行輔助教學。同時,無論是什麼便攜式的存儲設備,都無法像雲存儲一樣使用方便。因此,我們可以廣泛地使用雲存儲來進行羣文學習資料、學習課件、課堂視頻的儲存,便於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復習和鞏固課堂知識。此外,這些雲盤還有一個好處,即在相同的雲服務器內部傳輸數據非常快速。通常在同一個雲服務器內共享其它賬戶的海量數據也只是瞬間就能完成的,因此同學之間相互共享學習資料、交流和討論課堂知識變得更加方便。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羣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虛擬現實是指將某一現實情景藉助計算機技術處理後在課堂上播出。這一技術能夠模擬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功能,使人能夠沉浸在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境界中,並能夠通過語言、手勢等自然的方式與之進行實時交互,創建了一種虛擬化的多維信息空間,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利用虛擬現實方式進行羣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習者真正進入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誘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和思考。比如,爲了研究《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一組羣文展示的壯麗景象,對於課文中描寫的內容、意境及表達的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聯想表達出來。而文中僅有一幅圖片,即使教師再深情講解,學生再深情美讀,也很難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似乎也難於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而顯得枯燥乏味蒼白了。因此,基於3D虛擬現實等技術,還原出作者描述出的現場環境,進入文章設計場景進行交互體驗等,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裏通過畫面,盡情地發揮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和作者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三、運用信息化資源提升羣文閱讀成效的實踐方法

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夠廣泛存在並運用於羣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總結全過程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如圖1所示。

圖1羣文教學組織實施流程圖

(一)羣文閱讀教學準備環節

首先是要選好文章。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可基於教材單元整組、綜合性學習等羣文閱讀教學,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題。基於課外閱讀、略讀課文等羣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從文章內容、人文內涵、表達方式等多角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精選文章。

準備授課素材。針對選好的文章主題,利用互聯網上浩瀚的知識資源,蒐集羣文閱讀教學相關的圖像、視頻等內容素材,有助於輔助閱讀教學。

製作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形象又有趣。能幫助學生理解複雜、抽象的知識,實現了動畫、圖形、聲音、文字的整合應用,課前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利用前期收集相關材料,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二)羣文閱讀教學實施環節

分組遞進引導。在羣文閱讀教學中,不能一篇1篇孤立地呈現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最好有一定的結構,才能取得羣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分組遞進式的羣文閱讀教學結構,即先讀一組文章,再讀另一組文章,一組一組地呈現文章,學生始終在多個文本共讀中進行思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虛擬現實感受。學生藉助必要的設備(如特製的服裝、頭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與羣文閱讀虛擬環境中的實體對象進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提高閱讀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師生互動探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製作多種閱讀場景、閱讀思想選項,讓學生通過答題、演講等方式,參與教與學的互動,共同探究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三)羣文閱讀教學總結環節

社交軟件交流。充分藉助QQ、微信羣等社交軟件,使師生之間在羣文閱讀教學後,能以一種交互的方式呈現信息,學生在網絡中不僅接受,同時也在表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可以與教師發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問題,請求指導,並且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交互式的教學加強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對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大數據成績分析。大數據技術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觀、最準確的教育評價和學習分析的依據。基於大數據的羣文閱讀成績分析,由原來的經驗式評價轉變爲基於數據的過程性評價,通過大數據支持來分析教學規律,通過存儲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數據,用以預測和優化學習過程,爲教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個性化閱讀指導。運用互聯網資源教學着眼因人施教的教學原則,教師根據教學管理軟件,隨時診斷學生羣文閱讀的知識缺陷、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找出學生知識盲點、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爲老師進行“發現式”教學、實現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創造了必要的途徑。

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並以現代化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將教育現代化推動前進。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6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4.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徵手法。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2、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課時:

二教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課文導入:

A、詩人汪靜之有一首詩寫得很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幾句:……生命是一樹繁花,時間是一根鐵鞭,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詩人關於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麼絢麗與多情!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兒時的記憶裏,父親的花兒卻落了。

(出示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

B、有一位作者在一篇小說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可是,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場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裏面的一個個人物形象都離她而去,一直到最後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結束了。那時作者剛滿十三歲,就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這是一篇關於童年回憶,也是關於童年告別的文章,就讓我們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尋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

(出示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

1、簡介作者: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版,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國小、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着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併兼任《文星》雜誌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誌》,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爲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週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中國臺灣報刊。[

2、圈劃課文註釋①,本文出處——《城南舊事》。

關於《城南舊事》:這是作者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收入她回憶童年時期在北京生活往事的5篇小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其中的最後一篇。

關於主題曲《送別》:(李叔同詞)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大家可以唱一唱。)

3、提出突破口: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含義到底是什麼?(任意討論)

理解清楚課文後,請大家完整回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我會讀

(1)疏通字詞:

衣襟 驪(lí)歌 花圃 徘徊 抽屜  咻(xiū)咻

哭號(háo) 腫脹 狼狽 柵欄 包袱  廊檐 叮囑

恐懼 玉簪(zān)花

(2)思考:

A、本文是什麼文體?

——小說(自傳體小說)。

B、本文有兩個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其中的中心人物是?

——“我”(英子)、爸爸;

——中心人物是:爸爸。

(二)、我會理。

整體把握文章結構:你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了嗎?思考文章的線索。

本文有兩條線索相互穿插成文,請分別概括它們的線索內容。

一條:寫眼前——“我”參加畢業典禮(告別童年);

一條:憶往事——爸爸對我的愛和影響(告別爸爸)。

2、再次默讀課文,理清本文條理,說明這兩條線怎樣互相穿插?

明確:(1)眼前:畢業典禮開始前,我坐在大禮堂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將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

回憶:由媽媽說戴着夾竹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引出前一天去醫院看爸爸的情景。

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遲到”的囑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遲到。

(2)眼前:畢業典禮就要開始,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牀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 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院裏的石榴和夾竹桃……

回憶:由今年石榴花開得沒有那麼紅,那麼大,引出爸爸爲什麼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歡花。

(3)眼前:韓主任上臺講話,我們唱驪歌:長亭外,古道邊……

回憶:由我們“長高了,長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了,讓我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寄錢,闖練闖練。

(4)眼前:拿着國小畢業文憑進了家門,發現爸爸的花兒落了。意識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按照你已經熟悉的內容,以及英子參加畢業典禮的前後過程,將課文分成三大部分。

明確:1、(§1—§30)畢業典禮前;

2、(§31—§52)畢業典禮中;

3、(§53—§66)畢業典禮後。

(三)、我能懂。?

文章的結尾,本文原來的題目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你能讀出哪幾層含義?

三、深入研討課文:

(一)閱讀“畢業典禮前”。

1、這一部分哪幾段是寫眼前?哪幾段是憶往事?從記敘的順序說,憶往事部分屬於哪一種順序?

明確:§1—2是寫眼前;其餘(§3—30)是憶往事;從記敘的順序說,憶往事部分屬:插敘。

複習插敘的作用——使情節更加完整、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滿,從而深化作品的主題。

閱讀P38知識框:學習如何自然插敘,融入文章內容。

明確:在記敘的過程中,由於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另一個

或幾個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節和事件的敘述方式,叫插敘。它是記敘文

常用的一種敘述方法。

插敘通常有三種方式:

A、聯想式,就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聯想引出插敘部分。《爸爸的花兒落

了》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B、轉述式,即藉助作品中人物的敘說進行插敘。這種方式往往用“聽人說”、“據說”、“有人說”等引入插敘。

C、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聯想,直接在文中插敘一件事,多用“原來”、“過去”這些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語來引入插敘部分。例如《羚羊木雕》一文,就是用了“上幼兒園的時候”、“上星期一次體育課”引出了下文的聯想。

2、朗讀§3—12,思考:

(1)§3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着,聲音是低啞的”,這是一種暗示,想想暗示的是什麼?

明確:暗示爸爸病重,將不久於人世。

(2)剛剛朗讀的這一部分當中,爸爸有一句話也暗示他將不久於人世,甚至可以看作是爸爸的“遺囑”,是哪句?

明確:§11“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沒有爸爸”一語雙關:既指爸爸有事不在身邊的時候;

也指爸爸一旦去世之後,有暗示的作用。

這句話實際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實際是告訴她爸爸不在身邊,要擔起人生、家庭的責任,勇敢面對生活當中的困境,做一個真正的、獨立的、長大的人。

(3)§4“爸爸啞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我怎麼能夠去?’”這個句子採用“動作+神態+語言”的形式,具體真切,“啞着嗓子”還呼應前文的什麼內容?

明確:——“喉嚨腫脹。”

爸爸爲什麼“笑笑說” ?這是一種高興的、愉快的笑嗎?請說一說這樣

做的原因。類似於哪一篇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形象?

明確:——絕不是高興的、愉快的笑。

——這樣做是由於爸爸擔心,英子知道了自己病危的實情,會影響他畢業典禮時的表現,因此忍着自己的病痛,故意裝出笑模樣來安慰自己的女兒。

——類似於《背影》當中的父親形象“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這是一個體貼關心孩子,慰藉鼓勵孩子上進的慈父。

3、教師範讀§13—§30,思考:

(1)英子想逃學,爸爸打她:§22“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牀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捱打了!”§23“爸爸把我從牀頭打到牀角,從牀上打到牀下,外面的雨聲混合着我的哭聲。我哭號,躲避,最後還是冒着大雨上學去了。”是不是說明爸爸脾氣粗暴,不懂得愛自己的女兒?

明確:不,這其實是表現了爸爸作爲一個孩子的父親的責任心:不縱容孩子的錯誤,讓孩子養成按時上學,對自己學業負責的態度。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13—§30,哪兒體現爸爸嚴厲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顆關愛孩子的心?

明確:——§28“爸爸沒說什麼,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

夾襖。他遞給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13—§30,還有哪些地方同樣也表現了爸爸的嚴厲?暗示了些什麼?爸爸爲什麼要那樣嚴厲,直接並更多的表現他的父愛不是更好嗎?

明確:——§13“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

晚。”

——暗示家境富裕,但對孩子並不溺愛,嚴格要求;

——這樣做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作爲父親的威嚴在自己的錯誤面前是不可妥協的,另一方面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也是作爲父親的一份責任,嚴格要求是對孩子負責的體現。

(2)齊讀§26—27,理解語言點:

“老師叫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後,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鐘。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的功課全帶來了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告別了嗎?……我聽到這兒,鼻子抽搭了一下(爲什麼“鼻子抽搭了一下”?——原因①因爲早上剛捱過父親的打,正感到滿腹的委屈;②因爲沒有像老師說的那樣做而倍感自責和懊惱。),幸好我的眼睛是閉着的,淚水不至於流出來。正在靜默的當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勢告訴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過頭,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爲什麼追到學校來?(“瘦高的影子”、“害怕”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一次捱打,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成了當時“恐懼”的化身;反映“我”當時還未理解爸爸的做法,還未懂事;但正是這種另人“恐懼”的嚴厲,卻規範了“我”以後的行爲,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幫助“我”慢慢步向成熟,結構上爲後文埋下了伏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徵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3)§3—30哪句話表明英子理解了爸爸的用心,明白這是一種“嚴厲的愛”,並把理解變成了自己的行動?

明確:§12“自從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遲到過?”

§29“從那以後,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開大鐵柵

欄校門的學生之一。”

朗讀§30,說說作者安排這一段的作用何在?

“後來怎麼樣了,我已經不記得,因爲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記得,從那以後,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開大鐵柵校門的學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着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門前,手裏舉着從花池裏摘下的玉簪花,送給親愛的韓老師,她教我跳舞。”

明確:這樣寫既具體又真切地反映了“早到學校”這件事給“我”帶來了樂趣和信心,暗示了父親的教育對我發揮了很大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突出人物形象、昇華主題的作用。

(二)閱讀“畢業典禮中”。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7

新課程語文中,語文園地裏設置的“我的發現”、“口語交際”、“展示臺”等欄目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着重要意義。

語文園地是前一階段學習的鞏固提高,延伸拓展,在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我以三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四”爲例,談點我的心得體會——如何學成語:

教材有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五個部分。其中日積月累、趣味語文兩個部分都是有關成語的,我把這兩個內容進行整合作爲一個成語專題來教。

新課程倡導“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的新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拓展教材和開發教材。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愉快因素,積極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堂氣氛,努力尋找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愉快因素,張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感體驗。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互動的、是有意義的提升。

從對成語的理解到積累到運用,這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上好語文園地不容易,老師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好。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語並會用,瞭解作家作品,理請文章結構,把握行文線索,分析文中父親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朗讀,理請文章層次,學習插敘手法在文中 的運用,通過人物的語言事件,結合自身實際,用心體味作者的思想感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文中深沉而偉大的父愛,還要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艱苦的環境可以磨鍊人的意志,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父親對“我”的深情。

學習本文插敘的寫法

教學難點:

?1.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揣摩文中的伏筆 及含蓄的表達

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長城外,古道邊,芳草……”這是一手告別的歌曲,是電影的主題歌,此電影曾獲馬尼拉第二屆國際電影節金鷹獎,這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二、簡介作家瞭解作品

?1.作者簡介林海 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她的創作很豐富,有散文集《窗》《兩地》《作客美國》等,她的處女作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是 一部專寫家庭瑣事的文集,短篇小說集有《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等,長篇小說《春風》《雲》。

?2.《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裏。經常癡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衚衕。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脣的年輕人。他爲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裏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裏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爲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着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三、檢查預習

?1.把你認爲難懂難寫的 字詞寫在黑板上

?如:驪歌腫脹叮囑花圃窘迫恐懼

?2.用上其中的三個創設一個情景寫一段話

?四、感知課文理請層次感受文章的結構美

1.學生速讀課 文並屏幕顯示問題:(1)“眼前事”寫了什麼?(2)對“往事的回憶”寫了哪些事?

語文識字教學心得體會 篇19

一、制定計劃,保證線上教學有序進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爲保證線上教學順利有序進行,在3月1日之前,根據本學期線上教學任務,準備好教案、個人教學計劃、線上授課計劃。

二、蒐集優秀的網絡資源

線上有很多優秀的課程資源,比如“智慧樹平臺”、“國家中國小網絡雲平臺”、“鎮江好老師”等等,經過篩選後擇優推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習內容的質量。

三、多種形式教學,保證學生學有所獲

1、線上答疑。鼓勵學生跟着線上教學視頻的進度學習,如有不會的問題及時提問,教師及時進行線上答疑。

2、線上視頻內容補充。教師課前需提前認真學習教學視頻,對教學視頻中講解模糊或與教材不太銜接的地方,按知識點彙總好發給學生,供學生參閱。

3、堅持每天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實訓作品上傳課程羣中展評,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作品,瞭解學生學習情況,並針對問題提出點評。同學之間亦可參考他人作品,瞭解自己作品的不足。

4、對同一個問題,如涉及多人提問,則在羣裏進行總結回答。

5、爲了解學生的線上課程學習情況,每次課後都會給學生布置作業或實訓。並要求學生將作業或實訓結果上交,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或實訓完成情況及時進行點評。

四、加強課堂管理,保證學生按時按量完成學習

1、利用學習軟件鼓勵學生跟着線上教學視頻的進度學習,如有不會的問題及時提問,教師及時進行線上答疑。

2、由於線上教學無法像現場教學那樣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每次課都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筆記,並將學習筆記上傳至個人羣相冊。

五、教學不足

由於網上授課初次接觸,網上教學經驗不足。隨着網上授課的不斷推進,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課後勤於反思與總結,各類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作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爲了學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行動和摸索。

六、改進措施

1、加強課堂監管力度,及時提問,及時反饋。

2、多與學生溝通,及時瞭解學習情況

3、多在作業批改時回覆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積極完成任務。

停課不停學,隔空不隔愛。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在全國抗疫期間,我們也能創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式。線上教學在繼續,老師學生的學習在繼續,希望疫情趕快過去,期待與學生見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