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6W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爲背景,正面描繪北平學生愛國運動,表現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曆程。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8篇)

主人公林道靜,一個不滿於大地主家庭黑暗統治而出走的中國版娜拉,遭遇現實種種挫敗後,跌入幻滅的泥潭,以自殺來表決她對社會的不滿,適逢北京大學生余文澤,把她救回,繼而兩人相戀,但由於餘永澤平庸、自私、瑣碎、兩人的婚姻成了林道靜的牢籠,使她無法實現自身獨立的價值。兩人政見上發生了分歧,使富有正義感的林道靜毅然與餘永澤決裂,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在接觸到先進知識分子成員盧嘉川、林紅、江華等人後,逐漸使林道靜從個人遭遇和理論認識開始,從民族矛盾上升到階級矛盾,從個人奮鬥,個人英雄式的事業到參加集體階級鬥爭和樹立革命英雄主義,爲勞動人民大衆而奮鬥。

在革命戰亂的年代,人們的選擇只有兩種,一是轟轟烈烈投身革命,爲國家民族,爲勞苦大衆的自由而鬥爭,像盧嘉川,江華等先進知識分子。一是如魯迅筆下待以療救的“中國人”,他們身上有着“中國的頑症”,有些人對革命充耳不聞,這是普遍存在於人民當中;有的但求自身享樂;對國家民族命運視而不顧,如自私自利的餘永澤和白麗萍;有的甚至是更恥於這些的,以革命烈士的鮮血來療救自己,使自己平步青雲的人,如戴瑜。而主人公林道靜正是懷着正義感和對自由的追求,慢慢地從對革命的無知走向革命。

如今生活在物質充裕,和平的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沒有經歷過三餐不繼的日子,也沒有面臨過國破家亡的危境,於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觀念也正漸漸地從有的人的大腦中淡化了。這些人爲了個人的利益,置國家,集體的利益於不顧。每年全國偵查出來的貪污案不計其數,他們當中有多少是“位高權重”且工資是“取之於民”的高官貴人啊!像劉志華,何閩旭,是人民哺育着他們。但他們回報給國家人民的又是什麼呢?又有多少人爲自己的腰包,置工人們的生命而不顧。每年煤礦坍塌,瓦斯爆炸,工廠火災等事故斷送多少勞苦人民的生命,但那些間接的肇事者又有多少爲此事付出代價,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吸取教訓。有人說,社會現實能扭曲一個人的人性,使之從清廉,崇高走向墮落,腐敗。無數的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社會也確確實實是個大染缸,但是清者自清,仁者見仁,這是人性深處的道德人格問題,人性的弱點,是可以克服的,社會上也不是有牛玉儒等等的現代“林道靜”性人物用生命證明了這些嗎?

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們沒有被壓迫,被統治的困況;在這物阜民豐的時代,我們不乏物質的享受;在這張揚個性的時代,我們沒有失去自由的苦惱。我們所缺乏的不是知識,是像林道靜那樣積極拯救黨國的熱情的求知若渴的心,和對人民負責和爲人民服務的那份心,只有對追求有着這樣的熱情和這樣的心,我們纔不會對知識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是上升到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文學造詣層面上,也以這樣的知識回饋國家。也只有這樣的一份奉獻自我的心,我們在是非曲直、善良的十字路道口上,纔不會迷失自我,而做法正確的選擇。

《青春之歌》經過了半個世紀多的沉澱,它穿越了歷史的時空,跨越了歷史的隧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神與意義依然清晰可見,仍可以引起我們這代人的深刻的反思。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2

純白、高潔、清澈……這是我讀《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靜的第一感。陰暗、無恥、骯髒……是我對當時那個社會的評價。

林道靜生於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後來被地主害死。道靜年幼喪母,又飽受林家的凌辱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接着,林家夫婦竟想利用林道靜來賺錢——送她去讀書,再找個人嫁個好價錢。但是她抵抗着,終於與親人斷絕了關係,離家出走。

因此,林道靜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爲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與衰落:大官、富人所謂的衣冠楚楚下的貪財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林道靜一心向着革命,與衆多革命戰士一起爲新的社會努力着。

林道靜在改變着,變得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怕人們的疏遠甚至於完全孤獨,不怕親戚朋友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甚至不怕與丈夫餘永澤長久的美好關係斷裂,直到分離。對革命的熱情,導致她堅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犧牲,也永不後悔、至死不渝!

她不是一個人,她有着和她一樣的一羣人。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這種品質讓他們走上了與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不像所謂的懦夫,呆在家裏不聞不問。更不像那些欺軟怕硬的漢奸,背叛祖國!他們是勇敢者,是他們站出來與敵人戰鬥!!正因爲我們中國有許多這樣的人,才能戰勝日本和衆多侵略者。

我發現,最初林道靜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潔的蓮花,現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3

很多年前,讀過這本書,因爲十一的徵文活動,讓我又一次想其它。回想當時對這本書的感覺只是覺得他跟很有場面感的戰徵時期的小說不一樣。再讀還是很喜歡文中的林道靜,每讀一本書都覺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經歷人物的痛苦,歡樂,蛻變,成長。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鬥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

林道靜爲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爲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國小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餘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爲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纔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纔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我們的當下也是如此的。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4

這是噹噹上一度很火的暢銷書。作者是韓國的金蘭都先生。

細心的讀者們會發現,當前市面上涌現了一批類似於傳授生存經驗的所謂勵志書。《教你白領生存法則》,《寫給青年的話》……諸如此類。似乎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想經“過來人”稍加點撥繼而在他們給的法則中尋找一種自己適用的。或是迷失在五味陳雜的生活中時找到些振作的動力。他們相信總會在書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鳴。

我在買這本書的時候被下面的書評吸引,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書有着不同的感悟。媽媽們想立刻推薦給青春期的孩子們讀,青年們在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讀過書後發現其實書中的很多話是那些我們聽了無數遍的老生常談。但書裏的幾個觀點的確引起了我的共鳴,很是感慨。

書的副標題叫做“寫給獨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你”。小時候我們沒有iPad,沒有電腦,但比現在過的開心充實。有家人相親,朋友相擁,彼此互相關心,同甘共苦,同喜共悲。現在我們有了手機,電腦,微博,微信,卻慢慢變得不開心。我們變得孤獨了,每個人都忙於經營自己的生活。雖然藉助網絡能快餐式的分享話語,但是真正能夠傾聽的對象卻變得越來越少。爲自己分憂解難的人一直在減少,但是自己需要爲之負責的人卻變得越來越多。這便是成長的代價吧。我們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一路走來成爲了適應人情世故的社會人。我們不斷的得到,也不斷的失去。當我在大二這上學期明確了自己不考研直接就業後,我才真正的意識到我的人生要經歷一個重要的轉折。去年的我還在高三,焦灼的翻着大學聯考志願書想給自己一個好的開始,而兩年後的我便要踏上真正的社會開始打拼了。我要自己租房,做飯,交水電費,一個人生活。我該實現經濟獨立,不再理所當然的接受新年的紅包反而派發紅包,我該慢慢的學會給父母添置各類生活用品,安排他們出去旅行散心享受我的回報。而此時此刻,你一定會發現我的確是獨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孤獨張望。

作者關於希望有個很有意思的詮釋。他將人生比做時鐘,假設壽命是80歲。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將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20xx年相當於3個小時,以此類推20歲是早上6點,29歲是上午8點42分。讀到這裏,我馬上算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時鐘,18歲纔是早上5點24分!心裏不禁一陣竊喜!我爲什麼總沉浸在後悔中,我爲什麼會愚蠢的覺得很多事情都一副來不及的樣子,我不該爲自己製造放棄或逃避的藉口,我的人生之路尚早,現在擁有大把的時間,未來懸而未決,沒有什麼不能改變。就像一句臺詞寫的那樣:“人生從不會嫌太年輕或者太老,一切都剛剛好。”正能量全部被激發,燃起希望就是這麼簡單。

你真的快樂嗎?至少我不是真的快樂,或者說我是真的不快樂。前一段時間消沉的一度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絕望到自己快放棄了自己。恰巧最近夢裏反覆出現同一個地方,夢裏的我在那裏走了很多彎路,不斷的問路,奔跑着找路。我相信這是內心深處的真相——我找不到自己該走的路。我的時光以高中的開始作爲分割,那之前是快樂,之後是不快樂。反覆尋味發現,容易的時光總是快樂的。

以前,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是做作業,寫口算題永遠是班級第一快,一堂課別人背一篇作文我能背三篇半,毫不費力就會在期末取得好成績,看着別人做不出來很簡單的題我十分不理解,自己永遠是同學父母和老師口中表揚的那一個。似乎,一切都那麼容易,想得到的都輕而易舉。會考成績出乎意料的好所以進了重點高中的實驗班。面對一羣理科精英,我一下慌了陣腳。前桌是個數學天才,放學回家書包空洞洞的只有一本書,週末固定在家打遊戲,做數學題永遠只需要一半的規定時間。過道旁的男生英語課從來沒記過筆記,物理課老師出題他沒動過筆直接想出答案,語文課的時間幾乎都用來偷偷玩手機看籃球文字直播。還有一個會考全市第二名的同學科科出色,我在羨慕他強大的理性思維時也深深的折服於他雄厚的文學功底。從此我開始了綠葉之旅,襯托着班級的一朵朵紅花。顯然,老師的注意力再也沒放到過我身上。爲數不多的幾次是和我談話,都是在我的物化生慘不忍睹的情況下說理科不擅長那學文科不錯,其他的,再沒有值得提及的。也是從那以後,我的性格發生了最明顯的轉變。從原來的樂天派變成了稍有自卑,再也不習慣被當作焦點,越不被人注意越好。

我認真的反思生活後發現,快樂的時光總有相似之處:容易的做好每一件事,受關注受表揚受鼓舞,不嫉妒不小氣,不盲目放大別人的幸福對自己的幸福縮水,不和更幸運更成功的人比較,不拿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每個人的天份各有不同。我沒有一個靈光的腦袋抓住時機白手起家鑄造奇蹟,但我可以做好份內的每一件事,盡職盡責。我無法統領數千記的下屬在商戰中廝殺,但我可以把家人照顧的十分妥帖。不是說上帝在給你關了一扇門的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嗎。我相信上帝給我開了一扇心靈之窗,讓我學會平和,寬容,善良,感恩,珍惜,發現生活無處不在的美。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5

剛開始決定看這本書就是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

最吸引我的是這本書中“抓住你身邊的時間小偷”這一節內容,有一位了不起的日本先生,既是名醫又是經濟評論家的他,一句話就可以讓幾十萬股民買入或賣出手中的股票或更改銀行存款,他是一個很忙很忙的人,卻又能夠遊刃有餘的駕馭着4 至5 種社會角色。祕訣在哪裏,就是決心把壞習慣戒掉,在空閒的時間做自己應該做的或是本應該完成卻一拖再拖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就是這樣,沉溺於各種暫時的快感而無法自拔,將寶貴的時間一點點耗盡,到頭來卻要用加倍的時間或精力來彌補之前未完成的事情,這樣就讓人感覺很累,所以我們並不忙,卻總是把“我很忙”掛在口中,這就是爲什麼感覺到很忙很累的原因了,但是又只有忙碌才能擠出時間,看似矛盾,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在忙碌中才能感受到時間是多麼寶貴,於是便會把要完成的事快馬加鞭又不是質量的完成。就是趁現在,把時間一分再分,好好地去完成當下的事。我意識到自己也是這樣,不會合理地管理時間、制定計劃,然後就會發現,暑假已經過了一半。

這本書是一本勵志書,更是一本心靈指南!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6

就因爲這句“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於是我停下手中的活兒,輕輕翻開第一頁,有太多共鳴的語言把我深深吸引住了。讀完後心靈受到很大的洗禮和啓發。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隨着環境慢慢改變,我亦是如此。正值青春的我該如何做?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尋找自己?

每個人都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還會大聲喊出這就是我的青春。當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遇到不如意,然後開始自暴自棄。當再次遇到類似情況的發生時,我們開始害怕、惶恐,慢慢就會丟失自我。其實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許,我們便發現青春時的我們是多麼的恐慌和無知。

人生沒有最佳新人獎。

我現在要做的,僅僅只是我自己想做的,而急於功利卻不願意觸及的事,敬而遠之,以後的工作或許在目標上可能不盡人意,但是最後的目標,它必是我一生追求的。並且是我喜好的工作。就像奧斯卡電影節沒有最佳新人獎一樣,我要得到的是最後的最佳女主角獎。

抓住身邊的時間小偷。

我們常常尋找藉口而不去做那些該做的事,而這個藉口很多時候都要歸結在可憐無辜的“時間”上,我們常說:“我沒做是因爲我很忙,沒時間做”這樣的藉口。但我們並不知道,當我們在說這句話時就在白白浪費時間。或許我可在等公車時可以聽聽動聽的音樂,可以看看一段優美的文字等,日積月累相信收穫會頗多。

我們沒有理由放棄,沒有理由虛度青春的美好時光,我們可以適當迷茫,因爲你20幾歲就是迷茫的不安的,但不要忘記,迷茫過後,我們應當回到自己奮鬥的路上,開始新的征程!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7

“因爲不安,所以青春。因爲茫然,所以青春。因爲彷徨,所以青春。因爲孤單,所以青春。因爲忐忑,所以青春。”

剛剛接觸這本書時還很單純,認爲這是本小說但當我讀了一小部分時他把我深深吸引了。就是他讓我青春不在荒廢。文章是以時間順序寫的,就像人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童年之所以無憂無慮是因爲家長和朋友的關心。

“童年時,我們生活安穩無憂,或許那時,你要比現在幸福,但那時的幸福也只能夠稱爲”水族館裏的幸福“有穩定的光亮,溫和的溫度,有家人和朋友生活在一起,每天固定的時間,媽媽會端上美味的佳餚……”這是在文章中,作者的評論。

在作者的看法中,有這些幸福,卻沒有自由:“但是這安穩的代價是那厚厚的玻璃,生活只是在結實的玻璃缸裏朝外張望。”

沒錯,每個孩子都幼稚地認爲長大了好,爲的是想逃開家長和老師的束縛,直到長大的那一刻,才明白:“現在,當我們成人後,那塊玻璃也被打碎,我們變成了能夠接觸到痛苦的小魚。如今,沒有了溫暖的水沒有明亮的光,也沒有了現成的食物,什麼都沒有……不見了同在魚缸裏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只剩自己一個人。”

只有你,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所以,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運動,我就不會倒下。你們可以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8

兒時,青春是一個懵懂的詞彙,那時的我們,只會吃個冰激凌吃得滿身都是,一天無所顧慮,和小夥伴奔馳在寬闊的操場上,那麼活潑陽光的日子,充滿歡聲笑語。不知不覺中,我們長大了,我們不再肆無忌憚去幹一些事情,我們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們內心開始變的不安分,跨入青春,我們變得有些叛逆,我們總想自己去闖一闖……

20歲,今年的我正好20歲,書中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對人生與時間做出這樣的詮釋:假如一個人能活到80 歲,將這一生設定爲24小時,24小時相當於1440分鐘,而將此分爲80年,每等分就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這樣算來,我們剛剛是早上6點鐘,原以爲我們可以不學習了,可以開始享受安逸的生活了,其實恰恰相反,早上6點鐘,正是人剛剛睡醒,要起牀的時候,一天之計在於晨,我們正年輕,我們要有鬥志去奮鬥、去拼搏。

因爲年輕,所以傷的起。我們不應該害怕失敗,我們要有一顆不氣餒的心,風雨過後必有彩虹,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也許我們遇到許多事,讓我們感到傷心、不安、彷徨、痛苦、孤獨。但是勇敢的去經歷這些吧,歷練是祝福,是歷練造就了我們,歷練是力量源泉。

抓住身邊的時間小偷。書中提到的“雞肋時間”指那些零碎的小時間,尤其處在大學的我們,這時間大把大把的有的是,但大多數被我們揮霍掉了,我們揮霍的是青春啊!如此好的時光,我們卻要虛度,想想老來也要後悔。大學的我們懶散慣了,沒有那麼嚴格的作息時間,也沒有人去敦促我們,但我們要有自己的時間表,自己明確的計劃,以及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業問題日益突出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證書,我們還能從大學帶走什麼,上帝只給了我們幾年的青春,難道我們要眼看着它流失掉嗎?上帝賦予我們美麗的嗓音,我們卻要浪費和朋友的無聊的k歌中,上帝給了我們強壯的身體,我們卻用來熬夜,該醒醒了,這樣的浪費青春,我們早晚有一天要輸給未來。

大學的我們,畢竟還是學生,本職還是學習,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要去發掘自己的另外一些潛能,例如社交,去增長一些社會經驗,去積累自己的人脈。我想當我們大學畢業時,沒幾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朋友,沒幾個可以傾訴苦水的知己,我們的大學將過的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正如歌詞中那樣,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看輕我,讓我們不低頭,更精彩的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