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9W

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 篇1

5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山西的大同雲岡石窟,調研文化傳承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爲考察的一項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情懷和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凸顯了國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長遠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護和傳承好中華文化的每一個“構件”,才能守護好華夏之光,保護好文化之魂,更好地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通用5篇)

傳承文化的歷史之“脈”,要講好鮮活生動的好故事。傳承文化的歷史之“脈”是源與流的關係,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做好傳承人就要會講好故事,不但要有“主動說”的姿態,更要有“貼近說”的智慧。“之乎者也”誠然是聖人之言,閃耀着古人的智慧,但對於羣衆而言,難免晦澀難懂、苦於理解,文化歷史這本“書”不可避免地被“束之高閣”。對此,不妨用羣衆喜聞樂見的“好聲音”讓文物開口說話,讓傳統文化的“原生態”在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更加鮮活精彩,在羣衆的口口相傳中,讓文化故事走進街頭街尾、尋常巷陌,“飛入尋常百姓家”。

守護文化的精神之“礦”,要譜寫融合推動的新篇章。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一座座藝術寶庫,更是一座座精神富礦,如何守護好這些富礦,要做好融合推動的新篇章。一方面,要創新用好精神的物質載體,用好“兩微一端”,通過多媒介、新媒體傳播文化精神的正能量,讓文化精神在形與神的融合統一中得以發揚光大;另一方面,要對文化精神體系不斷地完善和更新,融入時代賦予的新內涵、新思維,融入人民的創造精神,讓文化精神更具時代特徵和人文價值,在與時俱進中更加豐富,擁有可持續的生命力。

打開文化的發展之“路”,要涵養積水成淵的大胸懷。文化的發展之“路”,不能走入過度消費的誤區,不能一味地迎合經濟利益,將其不斷地兌換成經濟價值,而不着眼於文化更長遠的發展。長此以往,過度的商業化勢必消解文化本身的價值,令文化發展涸澤式微,形成惡性循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打開文化的發展之路,需要微視野,還需要大胸懷,要把“文化筐”裏的壞果細緻挑出,以免腐壞物質產生滲透影響;還要積極廣泛地同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學習借鑑世界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增強文化的軟實力,促進文化的大繁榮。

大同雲岡石窟從過去的荒涼山區到如今的美麗景區,這背後離不開雲岡人十幾年來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鑑往知來,守護華夏之光,保護文化之魂,我們當盡己所能地傳承文化的歷史之“脈”,守護文化的精神之“礦”,打開文化的發展之“路”,讓文化的“遠方”更精彩。

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 篇2

5月11日,在山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市雲州區西坪鎮坊城新村,同村民坐在炕沿上拉家常。

“炕”是承載中國北方羣衆衣食住行的生活原件。從東北到關中,在城市以外,土炕用它的厚實與炙熱散漫着鄉村的煙火。

從同羣衆一起坐在炕上“嘮嗑”的鏡頭裏讀懂總書記的人民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炕頭話家常、問冷暖,成爲習近平總書記訪貧問苦、解鎖問題的一把“鑰匙”。在山西岢嵐縣趙家窪村特困戶劉福有家,習近平總書記坐在炕沿上,招呼老兩口在自己身旁坐下,對他們說,“來,咱們拉拉話。”從種地、旱情到打工,習近平都細緻詢問,關切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計。同羣衆一起坐在炕上“嘮嗑”的鏡頭,還出現在內蒙古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寧夏楊嶺村村民馬克俊家、甘肅元古堆村馬崗家……在“嘮嗑”的點滴細節裏,習近平總書記把黨中央的牽掛送到了鄉親們心裏,把羣衆的困難和訴求記在了自己心裏,把“炕”上嘮的大事小事轉化爲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從親自摸一摸、看一看鄉親們的炕頭裏讀懂總書記的人民情懷。20__年,在河北張北縣小二臺鎮的貧困村德勝村裏,看到羣衆徐萬家燒的炕,習近平總書記特意用手摸了摸,試試暖不暖。在新疆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他們住的抗震安居富民房,俯身摸了摸起居室炕上的地毯,特地問了一句,家裏的炕熱不熱。總書記用親自摸一摸、看一看鄉親們的炕頭來感知羣衆生活的冷暖。從20__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甘肅、內蒙古、陝西、江西、河北、四川、北京、雲南等地調研,深入到羣衆當中,拉家常、問冷暖,聽民聲、解民意,身體力行地踐行着以人民爲中心、始終心繫人民的思想,從一舉一動、一問一答中更能深深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濃濃的人民情懷。

從炕上那最通俗、最樸實的羣衆語言裏讀懂總書記的人民情懷。20__年,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羣衆,村民問:“會不會盤腿?”習近平總書記笑着說:“我會,試試嘛,盤腿是沒問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心裏裝着人民,纔會走到人民中間;對人民有感情,纔會說人民說的話,做人民想做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常用、善用“羣衆語言”,在每一次的考察中,都會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話。習近平總書記用最通俗、最樸實、最真實的語言與羣衆交流,看似平實簡單,實則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親民愛民之情。

一方炕頭,散發着感動人心的溫暖,映照出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爲民情懷。

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 篇3

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3年後再次來到山西考察,喜訊傳來,全省人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廣大黨員幹部紛紛表示將繼續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在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譜寫山西新篇章,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

乘勢而上,擂響脫貧攻堅“決勝鼓”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當前,20__年還剩下不足8個月時間,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從秦巴山區到太行深處,總書記不斷按下脫貧攻堅的“快進鍵”,用無聲的行動激勵各級幹部:戰鼓催徵,時不我待。廣大黨員幹部要緊盯脫貧攻堅目標和扶貧標準,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真抓實幹、接續奮鬥,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羣衆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厚植情懷,唱響文化自信“好聲音”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習近平在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從敦煌莫高窟,到大同雲岡石窟,總書記用實地踏訪啓迪國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前正是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黃金年代,我們要不僅要深入挖掘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唱響文化自信“好聲音”。

勠力同心,吹響轉型發展“集結號”

“長期以來,山西興於煤、困於煤,一煤獨大導致產業單一。山西要有緊迫感,更要有長遠戰略謀劃……爭取早日蹚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總書記殷切囑託,字字句句飽含深情、充滿力量,各級黨員幹部要在謀篇佈局確定轉型思路上主動作爲,發揚“愈是艱險愈向前”的時代精神,肩負起爲黨盡職、爲民造福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加強頂層設計,精心謀劃產業,找準轉型路徑。堅持結果導向,打通各類堵點和痛點,帶頭營造人人關心項目、服務項目、支持項目的濃厚氛圍,爲轉型發展交出人民滿意的成績單。

久久爲功,奏響生態保護“進行曲”

從甘肅祁連山下的山丹馬場到秦嶺牛背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長江沿岸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汾河岸邊……祖國的山山水水,都裝在總書記心中,生態保護是總書記核心關切之一。總書記用情真意切的話語告訴大家,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爲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爲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 篇4

在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小小的黃花,在風中搖曳着,大片大片,望不到邊的黃澄澄,也有着望不到邊的希望與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到山西考察,走進這片黃花地,看到這裏的生機勃勃,高興地指出,黃花也能做成大產業,有着很好的發展前景。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產業,讓黃花成爲羣衆脫貧致富的“搖錢草”。

黃花菜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忘憂草”,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那裏的貧困人民脫貧致富,忘掉憂愁,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

黃花搖擺,搖出百姓新希望。富鋅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黃花”,這是大自然的饋贈,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希望。但願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出山林。一聲扶貧號角吹響,如何發展黃花產業,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是雲州黨員幹部心之所繫。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域特色不盡相同,脫貧要杜絕大水漫灌,講究的是精準滴灌,要滴到百姓的心坎中,徹徹底底地拔掉窮根。黨員幹部決不能隨意拍腦袋想問題,捨近求遠找方法。脫貧攻堅,就是要瞄準目標,立足資源稟賦,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住地域特色,將自然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道路,做好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大文章。

黃花絢爛,映出百姓滿臉笑。找到出路,就要爲百姓鋪好路子。貧困地區往往面臨着交通不便、技術滯後、沒有銷路等諸多困境。政策補貼就是要時時處處爲百姓着想,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良策。路不通,我們就修路;水不暢,我們就通水;技術落後,我們就找人才……脫貧攻堅工作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絕對不能找藉口推脫,不能讓那絢麗的“黃花”枯萎,不能讓致富的道路堵塞。只有政策到位了,百姓的幸福生活纔有保障;只有百姓笑了,祖國才能更加美好。

黃花飄香,“扶”出百姓好生活。產業興,則脫貧可期。小黃花,大產業。做好黃花產業,必將帶動其他產業蓬勃發展。培育農家樂、生態園,打造觀景農業,發展地方旅遊產業等一系列聯動式發展使扶貧方式多樣化、扶貧成果規模化。一陣陣黃花香味撲鼻,一片片美景讓人流連,一個接着一個的產業不斷興起,一戶又一戶的貧困人家過上幸福生活,這就是大好的前景,讓人爲之振奮,爲之拼搏。

隨着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不斷逼近,扶貧工作進入了衝鋒的時刻,我們要擼起袖子,奮勇向前,讓黃花依舊芬芳,待到“黃花”爛漫時,百姓仍在叢中笑!

2022山西考察調研決戰脫貧攻堅心得體會 篇5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抵達山西大同。在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正處於種苗繁育階段的黃花一片翠色。黃花耐瘠耐旱,適宜當地種植條件,近年來已成爲貧困戶脫貧的“當家花旦”。藉助雲州模式,大同全市15000多戶貧困戶因此脫貧致富,“大同黃花”也成功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決戰脫貧攻堅需有特色爲先的“當家花旦”。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獨到之處,如何取長補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是實現增收、擺脫貧困的重要手段。“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如果一味地照抄經驗,生搬硬套,只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何謂特色?無非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除了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當地的歷史文化、特有的科學技術、完備的產銷銜接也是一種特色。特色產業要掛上“特”字招牌,包裝好自己;做出產業文化,宣傳好自己;擴大市場空間,推銷好自己。培育一個特色產業,必須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一環一環下足“繡花功夫”,讓貧困戶走出一條有地方特色的致富之路。

決戰脫貧攻堅需有政府發力的“當家花旦”。發展特色產業脫貧,需充分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雲州區爲了把小黃花做成大產業,制定落實了一系列“硬核”政策:“每栽種一畝黃花補貼500元,集中連片200畝以上的黃花種植園全部配套水、電、路,全區中國小操場、有硬化場地的單位爲黃花晾曬騰地讓路。”有此良策,何愁無效?各地政府應當加大扶持力度,貧困戶缺資金,便啓動小額貸款等聯動性支持;貧困戶沒技術,便組織農業知識宣講等實用性培訓;貧困戶怕風險,便加強保險政策性支持。總之,要持續堅持“輸血轉造血”這個理念,緊緊抓住“要見實效、見真實效”這個關鍵,深入對接“一戶一策,精準落實”這個計劃,讓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蓬勃發展。

決戰脫貧攻堅需有市場推動的“當家花旦”。“脫貧致富,關鍵靠產業帶動”,已成爲各地政府精準扶貧實踐的普遍共識。但在政府主導的產業扶貧過程中,市場風險始終是難以化解的不確定因素。特色產業的發展同樣不能忽視市場的重要影響,既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也要藉助市場“無形之手”。如今的農產品市場環境,“買難”與“賣難”並存。該種什麼、該種多大規模,不妨讓市場來“說說話”。單靠政府揠苗助長、貪大求快,往往好景不長、成效寥寥。各地政府要瞄準貧困地區的特色資源,在挖掘市場潛力上下功夫,在對接市場資源上使狠勁,努力將特色資源轉化爲持續收益,真正實現產業精準脫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