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通用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6K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1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淺顯的認識。雖然只是短暫的每週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我平時很少看新聞,很少關注國家政策、社會形勢,因此對社會形勢政策基本不瞭解。而《形勢政策》這門課,正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幫我們瞭解和分析形勢與政策。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通用7篇)

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久也將步入社會,會成爲建設祖國的一份子,祖國“十三五”的實現離不開我們,所以,我們更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有正義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積極向上,學好專業知識,關心國家大事,爲黨的事業做貢獻,提升自我能力。

我們上課的形式是老師講解,雖然每週只有一堂課,但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同學們得興趣也很大。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爲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衆能力,在課堂上,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們欽佩他,是因爲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應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爲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爲,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也爲我們走出學校進入社會提前上了一課,讓我們感受到社會的形式和國家的政策,好讓我們更有準備的爲人民服務,爲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爲一名在校學習的學生,我覺得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課程的認知出現一些比較鮮明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重要性的認知存在矛盾。

在校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普遍渴望的熱情還缺乏具體內容,比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體的指向時,往往出現價值困惑,從而出現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幾種消極認知,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一是:“不願意”,個別學生認爲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專業課的學習,掌握專業技能,這些是硬本領,而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則是軟任務,不一定要學;二是“不重視”,部分學生認爲專業課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根本沒有功夫再來學習形式與政策教育課;

第一頁(總二頁)

三是“不必要”,不少學生認爲要了解形勢與政策,看報紙、上網、聽收音機就行,不必非要來上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課程價值的認知出現了反差或者矛盾,這種消極的認知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待課程的態

度,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個特點: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學生自我評價消極的矛盾。

《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主動思考,而事實上當老師提出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反應,上課沒有積極性。在周圍的同學中,我覺得大多數同學對課程感到滿意,但是隻有部分同學能夠認真聽課,經過課堂教學,只有小部分同學對形勢與政策有了興趣和收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課堂教學目前還存在各種問題,部分同學感到未能從課程學習中直接受益,課程講授也未能真正滿足大多數同學希望能從課程中增強政治敏感性、瞭解形勢與政策以及黨和國家路線方針的意願。

《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僅是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和必要支撐;不僅僅是依靠課堂教學就能夠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課程,更應該把形勢與政策課滲透於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中來。我覺得《形勢政策》課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形勢與政策》課要強化服務功能,凸顯人文精神,實現《形勢與政策》課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統一。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對受教育者來說,一方面要通過接受形式與政策教育瞭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認真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形勢,學會認識、把握形勢與政策,思考應對策略,順應、利用好個人成長髮展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目前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偏重的是傳達、貫徹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學生當作被動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時間講授國內外政策、形勢,很多同學感到講授的內容實用價值偏小,更無法理解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應切實轉變急於灌輸政治理念的觀念,深入體察學生的內在需求,滲透人文精神,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交融統一。

(2) 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形勢與政策》課與個人的長遠發展、持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學生認爲,課程內容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相距甚遠,感覺不到這樣的課程對自己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和價值。大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活躍的特點,但是在思維的深廣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價值認識不夠,教學接受的過程中消極被動應付,導致教學效果自我評價中評價過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應該切實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價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政策及其教育與個人發展的直接關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課價值意義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勢與政策大環境決定着大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空間的最大上限和個人的發展方向;二是形勢與政策也制約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觀準確的把握形勢,順應政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才能正確定位,爲自己的發展確定合理的行業和職業。因此,對大學生應當進行形勢與政策課重要價值意義的教育,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形勢與政策》課在自身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進入學生頭腦。

(3) 利用多種形式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

課堂教學作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主渠道,在傳授知識、培養興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灌輸以及教學方式、考覈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能完全達到教學目的,需要對課堂教學成果作進一步的鞏固。一是要對課堂上反饋回來的信息給予重視,作爲調整教學內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據,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二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切準學生思想脈搏,瞭解學生的思想興奮點。三是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第一課堂,把形勢與政策教育貫穿在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舉辦知識競賽、主題徵文、專家講座等活動鞏固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成果,培養起同學們對時事政策敏銳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興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延伸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來。

以上是我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內容的體會,和我對這門課的認識,以及根據周圍同學對這門課的認識提出的幾點建議。總之,我覺得學習這門課是必要的,要使這門課真正發揮其作用,不僅要從學生自身方面加以認真對待,而且對於老師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方面也應得到完善。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2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淺顯的認識。雖然只是短暫的幾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我平時很少看新聞,很少關注國家政策、社會形勢,因此對社會形勢政策基本不瞭解。而《形勢政策》這門課,正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幫我們瞭解和分析形勢與政策。

學習這門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規劃的學習。學習規劃,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瞭解到了規劃的背景。規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攻堅時期。規劃,必須根據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充分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

其次,我也瞭解到了規劃要解決的問題及主要大思路。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全會公報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會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黨建: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改革: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久也將步入社會,會成爲建設祖國的一份子,祖國的實現離不開我們,所以,我們更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有正義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積極向上,學好專業知識,關心國家大事,爲黨的事業做貢獻,提升自我能力。

我們上課的形式是老師講解配合ppt演示。雖然每週只有一堂課,但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同學們得興趣也很大。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爲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衆能力,在課堂上,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們欽佩他,是因爲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環境、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應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爲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爲,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作爲一名在校學習的學生,我覺得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課程的認知出現一些比較鮮明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重要性的認知存在矛盾。

在校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普遍渴望的熱情還缺乏具體內容,比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體的指向時,往往出現價值困惑,從而出現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幾種消極認知,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一是:“不願意”,個別學生認爲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專業課的學習,掌握專業技能,這些是硬本領,而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則是軟任務,不一定要學;二是“不重視”,部分學生認爲專業課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根本沒有功夫再來學習形式與政策教育課;三是“不必要”,不少學生認爲要了解形勢與政策,看報紙、上網、聽收音機就行,不必非要來上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課程價值的認知出現了反差或者矛盾,這種消極的認知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個特點: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學生自我評價消極的矛盾。

《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主動思考,而事實上當老師提出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反應,上課沒有積極性。在周圍的同學中,我覺得大多數同學對課程感到滿意,但是隻有部分同學能夠認真聽課,經過課堂教學,只有小部分同學對形勢與政策有了興趣和收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課堂教學目前還存在各種問題,部分同學感到未能從課程學習中直接受益,課程講授也未能真正滿足大多數同學希望能從課程中增強政治敏感性、瞭解形勢與政策以及黨和國家路線方針的意願。

《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僅是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和必要支撐;不僅僅是依靠課堂教學就能夠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課程,更應該把形勢與政策課滲透於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中來。我覺得《形勢政策》課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形勢與政策》課要強化服務功能,凸顯人文精神,實現《形勢與政策》課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統一。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對受教育者來說,一方面要通過接受形式與政策教育瞭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認真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形勢,學會認識、把握形勢與政策,思考應對策略,順應、利用好個人成長髮展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目前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偏重的是傳達、貫徹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學生當作被動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時間講授國內外政策、形勢,很多同學感到講授的內容實用價值偏小,更無法理解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應切實轉變急於灌輸政治理念的觀念,深入體察學生的內在需求,滲透人文精神,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交融統一。

(2)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形勢與政策》課與個人的長遠發展、持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學生認爲,課程內容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相距甚遠,感覺不到這樣的課程對自己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和價值。大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活躍的特點,但是在思維的深廣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價值認識不夠,教學接受的過程中消極被動應付,導致教學效果自我評價中評價過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應該切實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價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政策及其教育與個人發展的直接關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課價值意義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勢與政策大環境決定着大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空間的上限和個人的發展方向;二是形勢與政策也制約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觀準確的把握形勢,順應政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才能正確定位,爲自己的發展確定合理的行業和職業①。因此,對大學生應當進行形勢與政策課重要價值意義的教育,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形勢與政策》課在自身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進入學生頭腦。

(3)利用多種形式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

課堂教學作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主渠道,在傳授知識、培養興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灌輸以及教學方式、考覈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能完全達到教學目的,需要對課堂教學成果作進一步的鞏固。一是要對課堂上反饋回來的信息給予重視,作爲調整教學內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據,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二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切準學生思想脈搏,瞭解學生的思想興奮點。三是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第一課堂,把形勢與政策教育貫穿在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舉辦知識競賽、主題徵文、專家講座等活動鞏固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成果,培養起同學們對時事政策敏銳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興趣,限度的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延伸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來。

以上是我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內容的體會,和我對這門課的認識,以及根據周圍同學對這門課的認識提出的幾點建議。總之,我覺得學習這門課是必要的,要使這門課真正發揮其作用,不僅要從學生自身方面加以認真對待,而且對於老師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方面也應得到完善。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3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xx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有了深刻、全面、真實的瞭解,雖然大學期間只有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老師結合了現實生活我們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與國家宏觀政策,給我們分析了當前國家形勢,解答了我們對法治發展所關心的問題。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古語也有“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可見,法治的概念古已有之。然而,現今中國仍然時有出現權大於法的法治崩弛現象,例如官員貪污、官商勾結、非法拆遷等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執政黨需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法治概念,把權力裝進籠子裏,用制度來約束、規範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報告明確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即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xx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而報告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需要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法律體系再到法治體系是目前中國法治進程的一大特點。當法治體系構築起來之時,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局面形成之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法治目標就會實現。

黨的報告指出:要“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到20xx年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報告關於推進“依法治國”的“空間”要求。推進“依法治國”是涉及中國各領域、各方面的一項政治任務。“全面性”表現在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使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報告關於推進“依法治國”的“時間” 要求。“依法治國”方略自從黨的xx大確立,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貫徹實施20xx年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的承上啓下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到20xx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總體佈局上,報告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作爲一個整體來統籌安排和協調推進。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使法治在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發揮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報告的這些重要內容,是對憲法精神和憲政制度的再次宣示,維護了憲法權威、弘揚了法治決心,必將成爲今後一個時期推進依法治國的強大動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科學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國不是口號,僅僅止於鼓而呼,它是人民權益實實在在的保護神。因此,法律的“模樣”應該符合老百姓的想象,決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學立法,就意味着,對立法項目開展立法前論證,下基層,聽民意,延長立法鏈條,讓走出“閨房”的法律法規更加被羣衆所熟悉。亞里士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只有科學立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纔有章可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嚴格執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再好的法律也會是一紙空文。執法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每一個執法者都身肩使命。執政者如何執法,浸潤在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動傳遞着法治建設的脈動。因此,在執法過程中,必須要有清晰的執法依據和充分的信息公開,有了這兩樣法寶,羣衆纔有辦法凡事都問個“是否合法”, 嚴格執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顯文明,懲處邪惡,不讓誠信者吃虧,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談公平時曾經說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爲禍尤烈。因爲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髒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麼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也將成爲無源之水,必將乾涸。在人的主體性伴隨信息爆炸不斷覺醒的時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義。更是談到“努力讓人民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期待公正司法能夠摒棄“司法神祕主義”,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開載體向羣衆展現何爲高效司法、權威司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即“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國的最大語境不是國家,而是人民,只有人民自覺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實現。在契約社會,規則必不可少,在社會主義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爲判斷起點而以公平正義爲判斷重點的一種邏輯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內容並要相統一:“合法性思維”,即任何行政措施的採取、任何重大決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維”,要求權力必須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權利義務思維”,即以權利義務作爲設定人與人關係及人與公共權力關係的準則;“公平正義思維”,即公權力要以追求、維護公平與正義爲價值尺度。報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就是要用平等的憲法原則去“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報告強調的就是要把領導幹部已習慣的行政思維、領導思維、管理思維轉變爲法治思維。領導幹部要成爲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範。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應成爲領導幹部“依法執政”和管理社會的基本功。中共提出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中國法治建設有三個關鍵問題:一解決黨的依法執政問題,只要黨能夠依法執政,法治國家就有保證;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問題,只要能夠依法行政,法治國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問題,只有公正司法,人們纔會信賴法律。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注意兩個“權威”一是法律的權威,即憲法法律至上;另一個是司法的權威,它是維護法律權威的權威。沒有後一種權威,前一種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司法是法治的“最後一道防波堤”。報告就此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深化司法改革的關鍵,應繼續深化司法職權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黨和國家要逐步習慣通過司法實現長期執政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將憲法賦予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落到實處;通過提升司法機關的政治地位和落實其憲法地位來樹立司法權威

20xx年,法治中國路蹣跚前行,從1997年,依法治國首次進入中國國家決策到今天中央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在歷史上,人民對法治的期待從未如此熱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沿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實現路徑。在這一漫長而坎坷的路途中,貴在樹立法治理念,貴在追求法治精神,當人們對法治形成一種信仰,那麼法治也必將沁入人心!讓我們以此中央全會爲起點,期待法治中國更光明的未來!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4

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淺顯的認識。雖然只是短暫的幾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我平時很少看新聞,很少關注國家政策、社會形勢,因此對社會形勢政策基本不瞭解。而《形勢政策》這門課,正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幫我們瞭解和分析形勢與政策。

學習這門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學習。學習十二五規劃,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瞭解到了十二五規劃的背景。十二五規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攻堅時期。“十二五”規劃,必須根據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充分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

其次,我也瞭解到了十二五規劃要解決的問題及主要大思路。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全會公報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會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黨建: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改革: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久也將步入社會,會成爲建設祖國的一份子,祖國“十二五”的實現離不開我們,所以,我們更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有正義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積極向上,學好專業知識,關心國家大事,爲黨的事業做貢獻,提升自我能力。

我們上課的形式是老師講解配合ppt演示。雖然每週只有一堂課,但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同學們得興趣也很大。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爲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衆能力,在課堂上,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們欽佩他,是因爲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環境、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應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爲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爲,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作爲一名在校學習的學生,我覺得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課程的認知出現一些比較鮮明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重要性的認知存在矛盾。

在校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普遍渴望的熱情還缺乏具體內容,比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體的指向時,往往出現價值困惑,從而出現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幾種消極認知,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一是:“不願意”,個別學生認爲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專業課的學習,掌握專業技能,這些是硬本領,而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則是軟任務,不一定要學;二是“不重視”,部分學生認爲專業課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根本沒有功夫再來學習形式與政策教育課;三是“不必要”,不少學生認爲要了解形勢與政策,看報紙、上網、聽收音機就行,不必非要來上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課程價值的認知出現了反差或者矛盾,這種消極的認知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個特點: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學生自我評價消極的矛盾。

《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主動思考,而事實上當老師提出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反應,上課沒有積極性。在周圍的同學中,我覺得大多數同學對課程感到滿意,但是隻有部分同學能夠認真聽課,經過課堂教學,只有小部分同學對形勢與政策有了興趣和收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課堂教學目前還存在各種問題,部分同學感到未能從課程學習中直接受益,課程講授也未能真正滿足大多數同學希望能從課程中增強政治敏感性、瞭解形勢與政策以及黨和國家路線方針的意願。

《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僅是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和必要支撐;不僅僅是依靠課堂教學就能夠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課程,更應該把形勢與政策課滲透於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中來。我覺得《形勢政策》課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形勢與政策》課要強化服務功能,凸顯人文精神,實現《形勢與政策》課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統一。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對受教育者來說,一方面要通過接受形式與政策教育瞭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認真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形勢,學會認識、把握形勢與政策,思考應對策略,順應、利用好個人成長髮展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目前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偏重的是傳達、貫徹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學生當作被動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時間講授國內外政策、形勢,很多同學感到講授的內容實用價值偏小,更無法理解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應切實轉變急於灌輸政治理念的觀念,深入體察學生的內在需求,滲透人文精神,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交融統一。

(2)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形勢與政策》課與個人的長遠發展、持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學生認爲,課程內容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相距甚遠,感覺不到這樣的課程對自己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和價值。大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活躍的特點,但是在思維的深廣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價值認識不夠,教學接受的過程中消極被動應付,導致教學效果自我評價中評價過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應該切實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價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政策及其教育與個人發展的直接關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課價值意義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勢與政策大環境決定着大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空間的上限和個人的發展方向;二是形勢與政策也制約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觀準確的把握形勢,順應政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才能正確定位,爲自己的發展確定合理的行業和職業①。因此,對大學生應當進行形勢與政策課重要價值意義的教育,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形勢與政策》課在自身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進入學生頭腦。

(3)利用多種形式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

課堂教學作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主渠道,在傳授知識、培養興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灌輸以及教學方式、考覈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能完全達到教學目的,需要對課堂教學成果作進一步的鞏固。一是要對課堂上反饋回來的信息給予重視,作爲調整教學內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據,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二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切準學生思想脈搏,瞭解學生的思想興奮點。三是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第一課堂,把形勢與政策教育貫穿在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舉辦知識競賽、主題徵文、專家講座等活動鞏固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成果,培養起同學們對時事政策敏銳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興趣,限度的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延伸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來。

以上是我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內容的體會,和我對這門課的認識,以及根據周圍同學對這門課的認識提出的幾點建議。總之,我覺得學習這門課是必要的,要使這門課真正發揮其作用,不僅要從學生自身方面加以認真對待,而且對於老師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方面也應得到完善。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5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淺顯的認識。雖然只是短暫的幾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我平時很少看新聞,很少關注國家政策、社會形勢,因此對社會形勢政策基本不瞭解。而《形勢政策》這門課,正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幫我們瞭解和分析形勢與政策。

我們上課的形式是老師講解配合ppt演示。雖然每兩週只有一堂課,但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同學們得興趣也很大。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爲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衆能力,在課堂上,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們欽佩他,是因爲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應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爲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爲,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作爲一名在校學習的學生,我覺得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課程的認知出現一些比較鮮明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重要性的認知存在矛盾。

在校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普遍渴望的熱情還缺乏具體內容,比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體的指向時,往往出現價值困惑,從而出現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幾種消極認知,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一是:“不願意”,個別學生認爲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專業課的學習,掌握專業技能,這些是硬本領,而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則是軟任務,不一定要學;二是“不重視”,部分學生認爲專業課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根本沒有功夫再來學習形式與政策教育課;三是“不必要”,不少學生認爲要了解形勢與政策,看報紙、上網、聽收音機就行,不必非要來上形勢與政策教育課。可以看出,同學們對課程價值的認知出現了反差或者矛盾,這種消極的認知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個特點: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學生自我評價消極的矛盾。

《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主動思考,而事實上當老師提出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反應,上課沒有積極性。在周圍的同學中,我覺得大多數同學對課程感到滿意,但是隻有部分同學能夠認真聽課,經過課堂教學,只有小部分同學對形勢與政策有了興趣和收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課堂教學目前還存在各種問題,部分同學感到未能從課程學習中直接受益,課程講授也未能真正滿足大多數同學希望能從課程中增強政治敏感性、瞭解形勢與政策以及黨和國家路線方針的意願。

《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僅是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和必要支撐;不僅僅是依靠課堂教學就能夠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課程,更應該把形勢與政策課滲透於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中來。我覺得《形勢政策》課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形勢與政策》課要強化服務功能,凸顯人文精神,實現《形勢與政策》課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統一。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對受教育者來說,一方面要通過接受形式與政策教育瞭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認真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形勢,學會認識、把握形勢與政策,思考應對策略,順應、利用好個人成長髮展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目前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偏重的是傳達、貫徹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學生當作被動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時間講授國內外政策、形勢,很多同學感到講授的內容實用價值偏小,更無法理解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應切實轉變急於灌輸政治理念的觀念,深入體察學生的內在需求,滲透人文精神,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交融統一。

(2) 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形勢與政策》課與個人的長遠發展、持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學生認爲,課程內容和自己的學習生活相距甚遠,感覺不到這樣的課程對自己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和價值。大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活躍的特點,但是在思維的深廣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價值認識不夠,教學接受的過程中消極被動應付,導致教學效果自我評價中評價過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應該切實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價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政策及其教育與個人發展的直接關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課價值意義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勢與政策大環境決定着大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空間的最大上限和個人的發展方向;二是形勢與政策也制約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觀準確的把握形勢,順應政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才能正確定位,爲自己的發展確定合理的行業和職業①。因此,對大學生應當進行形勢與政策課重要價值意義的教育,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形勢與政策》課在自身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進入學生頭腦。

(3) 利用多種形式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

課堂教學作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主渠道,在傳授知識、培養興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灌輸以及教學方式、考覈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能完全達到教學目的,需要對課堂教學成果作進一步的鞏固。一是要對課堂上反饋回來的信息給予重視,作爲調整教學內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據,形成教學與管理的良性互動。二是要通過多種形式切準學生思想脈搏,瞭解學生的思想興奮點。三是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第一課堂,把形勢與政策教育貫穿在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舉辦知識競賽、主題徵文、專家講座等活動鞏固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成果,培養起同學們對時事政策敏銳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興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延伸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來。

以上是我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內容的體會,和我對這門課的認識,以及根據周圍同學對這門課的認識提出的幾點建議。總之,我覺得學習這門課是必要的,要使這門課真正發揮其作用,不僅要從學生自身方面加以認真對待,而且對於老師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方面也應得到完善。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6

斗轉星移,絲綢之路歷經滄桑鉅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東盟國家時,相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建設“一帶一路”,是着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不失時機地推動實施這一戰略構想,必將爲實現中國夢開拓新局面、創造新機遇,必將給世界夢注入更多新動能、新活力。

實現和平發展的戰略舉措

近代以來的世界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部西方大國武力崛起的“鐵血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破除“國強必霸”的陳舊歷史邏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志強調:“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這個關鍵階段,我們面臨的壓力和阻力前所未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在中國由大到強的關鍵階段作出的重大決策。推動實施這一決策,必將對中國和平發展發揮重要戰略支撐作用。

推動和平發展的大國方略。“一帶一路”是一條和平之路。亞洲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具活力和最富潛力的地區,也是當前國際戰略競爭和博弈的一個焦點。面對周邊領土主權爭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問題交織疊加的安全態勢,我國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指明瞭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建設“一帶一路”,有助於相關各國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爭端,推動各國關係協調與和諧,使沿線國家走上和平發展之路。同時,對保障我國戰略安全、拓展戰略空間、穩定能源供應、保障經濟安全,突破遏制我國的戰略包圍具有重要意義。

實現國家間戰略協作的有效平臺。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與戰略對接,對於推進和平發展至關重要。同志強調:“彼此坦誠相待,不懼怕分歧、不迴避問題,就各自外交政策和發展戰略進行充分交流,增進政治互信,促進戰略對接”。同志在訪俄時表示,歡迎俄方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使之成爲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新平臺。在訪歐時進一步指出,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這些倡議得到受訪各國元首的贊同和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是一條合作共贏、惠及各方之路,是我國與其他大國實現戰略對接、實現國家間戰略協作的有效平臺。

承載絲路精神的文明載體。推進中國和平發展,既需要與各國經貿合作的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促進。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強調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鑑,尊重道路選擇,堅持合作共贏,倡導對話交流。“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涉及幾十個國家、數十億人口,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創造了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文明。建設“一帶一路”,需要繼承和弘揚“絲路精神”,充分發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促進不同文明共同發展。這將有力推動形成“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當代文明交流盛況,爲中國也爲世界的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謀劃

黨的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打造升級版、催生“又一春”,關鍵一招是進一步釋放深化改革開放的紅利。建設“一帶一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擴大開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內引外聯促進經濟發展的務實之舉,是順應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的重大戰略舉措。

對外開放的新深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逐步擴展。從興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到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從推動沿江、沿邊和內陸省份對外開放到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建設“一帶一路”,是我們黨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條件下,以全新理念推動的新一輪開放,有利於實現國內與國際的互動合作、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相互促進,從而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釋放發展潛力。

經濟轉型的新引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市場需求明顯減弱,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一定製約。同時,我國經濟經歷長期高速增長之後,結構性矛盾和產能過剩壓力凸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引擎,能夠形成新的亞歐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帶動我國內陸沿邊向西開放,擴大西部經濟發展空間。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打造東部經濟升級版的新支點,能夠帶動沿海地區優化外貿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形成與東南亞國家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互利合作的新拓展。發展潛力就是發展空間,發展潛力越大的地方,發展空間也越大。互補就是互利,發展稟賦互補性越強,互利共贏的利益匯合點就越多。“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和地區有較強的發展潛力,與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強的互補性。從世界範圍看,亞洲和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相對滯後,如基礎設施建設不聯不通、聯而不通或通而不暢,制約了區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一帶一路”分別從陸上和海上推進互聯互通,拓展開放通道,能夠使相關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深化區域合作,爲亞洲的整體振興插上強勁翅膀。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找到利益契合點,能夠最大限度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新格局。

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戰略紐帶

同志強調,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共圓世界夢。“一帶一路”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相關國家人民築夢的戰略紐帶。

創造戰略機遇的中國智慧。由於絲綢之路沿線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相關國家近年來紛紛提出針對這一區域的戰略構想,影響較大的有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戰略”、俄印等國的“南北走廊計劃”、歐盟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和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世界主要國家針對這一區域的貿易自由化戰略或區域經濟合作方案,爲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創造了機遇。同志強調,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爲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爲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建設“一帶一路”,能夠充分發揮上合組織、東盟“10+1”、中阿合作論壇等現有機制作用,促進區域內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帶動沿線國家經濟轉型和發展。這既能爲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條件,又能向相關國家和地區輻射“中國紅利”,實現戰略機遇的對接、交匯。更爲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態勢,加快形成國際經濟新格局,進而對經濟全球化產生深遠影響。

建設世界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近年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國公民和企業走向海外的數量屢創新高。“一帶一路”不是中國利益獨享的地帶,而是各國利益共享的地帶。建設“一帶一路”,充分彰顯了中國敢於擔當的精神風貌和互利共贏的合作態度,有助於我國同沿線國家一道,推動政治、經貿、人文、安全各領域合作再上新臺階,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真正使中國夢與世界夢交相輝映。

推動踐行正確義利觀的中國道義。新形勢下,中國積極倡導正確義利觀,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遵守國際關係基本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爲一己之私損害他人利益、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建設“一帶一路”,是中國踐行正確義利觀的實際舉措,既維護和實現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兼顧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利益。這樣的主張與行動,順應天下人心,彰顯人間正道,贏得廣泛認同,搭建起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的橋樑,譜寫新的追夢華章。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3000字 篇7

通過一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學習,使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瞭解,雖然就那麼幾節課,但卻使我收穫很多,感觸頗多。

當今社會,面對競爭、壓力和各種複雜環境,以及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挑戰,很多大學生都顯得無所適從甚至驚慌失措,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開設就顯得尤爲重要。把形勢與政策課與專業知識有效的結合不僅提高了對專業知識了理解,把形勢與政策課與人才培養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結合起來,即增強了學生對國際國內形勢的關注,也通過對國內國際形勢的理論,正確、客觀地分析自身的優缺點,增強自身的責任感、緊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能把自身的專業知識等在此過程中並得到鍛鍊,提出自身的獨特見解,增強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發散思維,也側面地促進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提高了思想道德修養。

其實,“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包含形勢與政策兩大部分:形勢是國際和國內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態勢;政策是黨和國家爲實現一定時期的目標和任務而制定的行爲準則。政策的制定要以國內外形勢爲客觀依據。而形勢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政策的相應調整。身處在不斷變革時代的大學生,從客觀方面看,沒有對形勢和政策的準確把握和理解,沒有心懷祖國、胸裝天下的視野,就有可能走彎路、錯路甚至於死路。同時要想成才立業是非常困難的。

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人才培養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情況,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必須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必須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腳踏實地、情繫人民,這必然要求大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將形勢與政策課程真正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同時,形勢與政策課的設置,就是爲了使大學生客觀、正確理解國家方針、政策,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強化學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堅持以人爲本、德育爲先,全面發展的思想。因此,我認爲形勢與政策課應成爲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包括我並不是很積極,要麼乾脆不來,要麼懶散地在教室裏睡覺,要麼玩手機,要麼看課外書籍等等。當我試着以一個學生的角度去分析這個現象:我發現,大部分同學在沒上這門課之前就預先地認爲這門課沒意思、沒有用,所以上課沒勁。可以看出,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於這門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和“有用之處”沒有一個清楚而正確的認識。因此,我認爲老師要想上好這門重要課程,首先得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積極性,講清楚這門課的“有用之處”,讓我們知道通過學習這門課我們能收穫些什麼。那麼,《形勢與政策》這門課到底有什麼用呢說到底,老師能教給我們什麼呢?

按照相關文件的論述,《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大學生認清國內外的形勢,全面準確地瞭解、掌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這當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師照抄照搬、機械地講授《形勢與政策》這門課,肯定很少有同學想聽。而換一種思路,從提高大學生能力與素質的視角探討《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的,會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國家和社會的形勢與政策連着各行各業,連着千家萬戶,與每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息息相關。作爲大學生,更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科學分析,理性思考,準確判斷,這是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之一。“兩耳不聞窗外事”,閉目塞聽,對世界和國家的形勢發展、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一無所知的人決不會成爲一個合格的、有發展前途的人才。對“形勢與政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分析,既要有理論高度,又要輔之以恰當的論證,與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是能力素質教育與科學方法論教育的有機統一。

《形勢與政策》這門課老師到底該怎麼教,是一個爭論比較多的 ,採用講座的形式上課;有的主張問題。有的主張“講座式教學法” ,使課程更爲生動,有的主張“互動教學法”引進“案例教學法”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主張“實踐教學法”,更多地讓學生深入社會調查研究。應該說,上述這些主張都是教學實踐中的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都值得我們根據自身實際學習借鑑。然而,作爲課程化教學 “怎的“形勢與政策”課,僅僅用上述某一種教學法,顯然是不夠的,麼教”必須與“教什麼”結合起來。對此,我認爲,教學有道、教法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鼓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常, ,同時也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所講授的內容,以具體的事件、政策、社會現象爲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很清晰的理論脈絡和講授線索。於是,這裏就存在一個問題,《形勢與政策》課如果幹巴巴地講事件、政策等實際問題,那就沒味道了,似乎也“沒有必要”了,因爲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傳媒瞭解到正在發生的一切。其實,單純地羅列時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的初衷,不符合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滿足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形勢觀、政策觀及科學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決不能就事論事,一定要因勢論理、因事論理、事理結合,把理論闡釋與實際問題分析緊密結合起來,讓我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顯《形勢與政策》課的魅力。

其次,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原則。如前所述,《形勢與政策》課所講授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時政熱點問題,需要事理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但光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歷史感,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分析結合起來。因爲任何社會現實問題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如果我們不瞭解現實問題的歷史背景及發展變化過程, 《形 就很難對其有全面和較爲深入的理解,勢與政策》這門課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師在教學中忽視問題的歷史與背景傳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半截子教學。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既要重視時政問題的橫向聯繫,又要重視縱向聯繫,不僅要告訴學生問題在當下是什麼形態,還要告訴學生在歷史上它是什麼形態,是如何發展演變而來的。

再者,講授與對話相結合的原則。在信息時代,隨着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現代傳媒日益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對信息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思維敏銳,思想活躍,利用現代傳媒獲取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基於這一特點,《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對於他們而言並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見和建議。這就要求“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能搞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而必須充分調動併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潛力,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討論和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同時對學生比較片面的觀點給予恰當的引導。這樣,課堂教學纔會有聲有色,充滿活力,富有魅力。

最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如前所述,《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具有非常顯著的現實性特點,基本上都是當前的熱點問題。這些社會熱點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都能夠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進行調查研究。因此,《形勢與政策》這門課不能關起門來搞教學,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而要把課堂上講與走出去看結合起來,讓我們帶着問題到社會上去調查研究,然後把調研心得帶回到課堂,實現理論昇華。這樣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拓寬思路,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切身的體會,又可以豐富教學的載體和內容,增加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教學的效果。

最終我想強調一點,那就是學校開設的這門課非常必要。因爲,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不斷地向前邁進,不斷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