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養老狀況的調查與思考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6.94K

據統計,澧縣共有60歲以上老人106453人,其中農村老齡人口87092人,佔全縣老年人總數的82%。這個龐大的老年羣體與城鎮老年職工的重大差異是他們無工薪,沒有退休金待遇,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後,生活沒有固定的保障。如何解決他們老有所養的問題是當前急需破解的一大難題,它關係到廣大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關係到農村的繁榮和穩定。

農村老人養老狀況的調查與思考大綱

一、目前澧縣農村養老的現狀與特點

(一)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

94.14%以上的老人依託家庭養老,入住敬老院及靠集體供養的老人僅佔農村老人總數的5.86%左右。老年人絕大部分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少數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與子女家也相距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較為密切的關係。部分老年人的供養還停留在柴米油鹽等實物支付為主的傳統供養方式上。

(二)社會養老為補充形式。

目前,澧縣農村社會養老主要形式為五保供養。我縣共建成了高標準的鄉鎮敬老院32所,達到了“一鄉一院”的目標,集中供養五保對象1650人,年供養標準為2160元。各敬老院均配套了廚房、餐廳、活動室,購置了電視機等娛樂工具,院內修建了豬舍,開闢了菜園,有的還建了魚塘。對另外分散供養的3450人,年供養標準為1000元,並採取包扶扶養責任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照料。目前為止,我縣還建成了15所農村五保之家,為146名分散供養五保户解決了住房困難問題。從XX年起,五保户全部納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取消了住院費起付線,合作醫療報銷之外的部分由民政部門大病醫療救助金中解決。同時,還建立了五保户喪葬互儲金制度,為全縣五保老人建立了吃、穿、住、醫、葬全方位保障網。

綜上可得出如下結論:(1)近幾年,雖然我縣農村養老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農村老年人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階段。(2)目前開展的社會化養老方式雖然服務對象不多,但卻是農村養老方式的巨大進步,對今後不斷建立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意義重大。(3)農村個人、家庭、社區(探索階段)、政府在農村老年人供養體系中互為補充,但個人和家庭的作用較為顯著,政府作用較為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我縣實際的養老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農村養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一)農村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更促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亟待轉變。隨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沿海發達地區流動。據統計,我縣農村留守老人總數近5萬人,佔老人總數的52%以上,這部分老人的供養方式以自我供養和子女現金供養為主,大部分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精神上孤獨寂寞。年輕人的離家離鄉,勢必對傳統穩定的家庭、對老年人的供養產生負面影響。

(二)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和家庭養老帶來沉重的負擔。澧縣目前總人口91萬人,其中老年人口占11.7 %,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帶來沉重的壓力,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三)農村社會養老事業起步較晚,底子較薄,發展合力不足。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體系及良性運行機制還沒真正形成,除五保供養稍微面寬力足外,其他諸如居家養老、養老儲蓄或商業保險等供養形式力度明顯不足,沒有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發展合力。

三、對策措施

(一)鞏固和支持家庭養老。在我國,社會成員的家庭觀念較為牢固,老年人則更是愛家、戀家,願意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根據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發展狀況,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主要還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員解決,家庭在養老方面具有社會服務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礎地位還是得長期堅持。要通過道德教育、輿論宣傳和制度規範,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在養老中的作用,決不能因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而將本應由家庭承擔、家庭又有能力承擔的責任推向社會。

(二)繼續加強社會養老。要根據需要,逐步擴大敬老院的規模與容量。全縣敬老院可供集中供養的牀位只有1780個,僅佔五保總數的29%。五保人員入住尚且難滿足,社會老人更加沒有入住的機會,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資金。目前縣、鄉財力都十分有限,除了縣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外,各鄉鎮要克服等靠思想,積極爭取外援支持;要加大投入,逐步緩解敬老院運行資金缺口。據調查,一所鄉鎮敬老院要保持正常運轉至少需要5—6萬元。而我縣財政為每所敬老院補助僅2—3萬元工作經費,要保證敬老院的正常運轉還存在一定困難。在調查過程中,各鄉鎮普遍認為,鄉鎮敬老院是社會公益**利機構,應該按“七站八所”對待,納入縣財政統管範圍,徹底解決敬老院運轉困難問題;要全面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務水平。目前,各鄉鎮敬老院的管理基本上規範有序,但在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待加強,應想方設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會交往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

(三)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居家養老是傳統家庭養老和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2010年元月二十九日,全國老齡辦等10部委聯合簽發了《關於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在城市社區普遍展開,同時積極向農村社區推進。力爭“十一五”期間,全國城市社區基本建立起多種形式、廣泛覆蓋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農村社區依託鄉鎮敬老院、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現有設施資源,力爭80%左右的鄉鎮擁有一處集院舍住養和社區照料、居家養老等多種服務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意見》認為:“各級政府要統籌考慮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和運營管理等問題,合理配置資源。有條件的地區可針對性地設立專項資金,開設資助項目。”2010年,中共常德市委辦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各區縣(市)政府按照當地老年人口數每人每年3元標準,逐步籌措資金,建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各級財政要合理安排老齡工作經費,保證老齡工作的正常開展。”近年來,縣民政局結合農村社區建設和鄉鎮敬老院改擴建,加大了農村社區老年服務工作力度,對居家養老有了初步探索。建議縣政府結合我縣人口老齡化現狀,根據《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意見》精神,建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支持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

(四)鼓勵農業勞動者自我保障,大力發展老年協會組織。鼓勵農業勞動者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儲蓄,為將來養老做好資金上的準備,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鼓勵發展各種老年協會組織,加強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