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課題實驗課例展評活動小結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1W

6月17日,《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題組成員在惠陽區實驗國小舉行了課例展評活動。本次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體現了我區參與《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題研究的學校通過兩年的實驗,對《課程標準》提出的“口語交際”這一新要求又有了深刻的瞭解,並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本次課例展評活動給參與實驗的學校及老師們提供了一次展示、交流、研討的機會,讓各課題組成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口語交際課題實驗課例展評活動小結

本次課例展評活動體現了以下的特點:

一、把握口語交際的三要素

口語交際是指以口頭語言爲載體而進行的交際雙方互動的信息交流活動。構成這一活動的主要是以下的三個要素:一是交際主體,指參與口語交際實踐的人,包括聽、說雙方,而聽、說雙方也是不斷變換的;二是交際載體,即人們說的話,簡稱話語;三是交際的環境,它包括說話的前言後語、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以及參與說話人的文化背景、自然環境等,簡稱爲語境。從課例展評活動中可以看出,各課題組成員都能較好地把握口語交際的三要素,並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體現交際主體的互動性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 口語交際必須通過大量實踐鍛鍊,才能內化爲能力。它要求教師運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羣體互動等多種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在動態的交際中反覆訓練、體會、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從課例展評中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展評課例都形成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將實際生活中各自所遇到的情況展示出來,議一議、演一演、評一評,體現了交際主體的互動性。

三、展現口語交際的情境性

《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生動、逼真的情境展現,極富感染力,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慾望。本次課例展評正突現了這一特點。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聯繫實際生活,拓展時空,再現多彩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觸發他們的靈感,使他們有話可說,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體驗自己口語交際等各方面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一、忽視了學生的應對實踐

口語交際應着重“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而應對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應對實踐。再者,口語交際活動如果沒有了“應對”,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際活動”,充其量只能算是“說話訓練”。在幾個課例中,老師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表達”能力是比較重視的,但對學生“應對”能力的培養卻疏忽了,至少可以說,在操作上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很多情況下,老師沒能適時引導學生建立交際關係,這樣,自然就造成了“應對”的缺席。關於這個問題,希望老師們能進行深刻反思,課題組擬另行安排時間作專門探討。

二、忽略了語言提升的層次性

口語交際就是憑藉聽、說進行交流、溝通,傳遞信息、聯絡感情、處理問題的。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過程中,應體現一個提升的過程,即由簡單地說,到說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條理。反思本次的課例展評活動,教師在豐富與提升學生的交際語言這一方面有所忽略,學生表達中用詞不當、出現病句、語句顛倒重複、語意不夠順暢等不夠規範、不夠準確、不夠清楚、不夠條理的地方,教師沒能及時地、恰倒好處地給予點撥,未能較好地體現學生語言提升的層次性。

因此,在今後的實驗中,我們應該進一步明確,口語交際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水平,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只管說得熱鬧,不管語言質量、語言習慣的傾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