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及結題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1W

方案 及結題報告 - 心語 - 心語" alt="“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及結題報告 - 心語 - 心語" src="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htmleditor/portrait/minimo/preview/minimo19.gif">

“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及結題報告

一、 課題的提出

縱觀國小品生的教材內容,是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爲目標”“促進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課程,教材圖文並茂,豐富多彩,且又源於少年兒童現實生活,是少年兒童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有着“小、近、實、趣”的內容特點,是學生“可信、可學、可做”,也便於教師在教學中能讓學生感悟、體驗,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生素質的提高。但目前品德教學方法單一、呆板。教師以爲教材就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於是,有的採取語文化的教學手段去指導學生照圖講圖,說文解字,有的僅僅圍繞課題對學生純碎性的灌輸式思想教育,有的乾脆依樣畫葫蘆的照本宣讀,畫畫答案,敷衍塞責等等。如此以來,無法滲透思想教育與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知、情、意、行”要素的統一性的學科內在特點。因此,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讓品生課成爲真正的活動型課程作爲一項非常重要的科研內容。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道德成長或發展的根源不在於單純的外部環境,也不在於單純的主體內部。而在於主體與其道德環境的積極的交互作用——活動或實踐,學生才能對道德規則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並因此調節自己的行爲,而且正是在活動中,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善於合作等品質。要想使學生德育水平真正提高,必須重視活動型德育課程的教學,基於這些,我校決定從現在開始進行“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的實驗課題研究。

二、 課題的涵義

活動型課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一種以品生爲依託綜合性學習內容,以學生主體的活動及體驗學習爲主要形式,以增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爲的統一協調發展爲主要目標的課。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徵面向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 課題研究目標

1.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國小品生教學活動中活動性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性)

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以學生主體的活動及體驗學習爲主要方式的學習方式,增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爲的統一協調發展,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自主性)

3.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將綜合性的知識學習與學生的能力、態度、行爲培養統一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潛能。(實踐性)

四、 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操作

1. 活動型課程的研究主要內容

(1) 讓生活以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中再現

品生教材採用大量的真實反映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圖片,爲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都來到書上,都走進了課堂。而課堂的活動真實就是生活的再現。

(2) 讓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經過幼兒園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品生課正是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並予以繼續教育與培養的,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2. 操作過程

(一) 活動課要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活動課的設置必須從教育的需要出發,一切有利於教育學生,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使整個活動課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和思想性。在組織工作中,一定要克服“爲活動而活動”的傾向,使活動課真正成爲教育人,培養人的活動。品生課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國小生認知能力有限,因而要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二) 活動內容豐富,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

兒童的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愛好多變,富於幻想。國小品生課正是抓住兒童的這些特點,既有美麗的圖片,還有想一想,做一做,試一試等形式多樣的問題,因而活動課以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才能適應這種情況,才吸引學生。

知識性是整個活動課的基礎,將知識富於生動活潑的形式之中,學生參加活動猶如在五彩繽紛的知識的海洋中遨遊。科學性是活動課的標準。活動形式符合實際,符合學生需要,內容正確新穎,切合學生水平。兒童的興趣容易激發,但也容易冷化,難於集中,很不穩定。尤其受情緒的干擾較大,具有很大的自發性。因此,活動課中對學生的興趣不能一味遷就,而要因勢利導,使學生興趣得到健康發展。

(三) 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活動的內容,設施等都是學生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整個活動課是爲了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組織的。因此,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就成了活動課成敗的關鍵問題。

在活動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是活動符合他們的實際,激發他們的興趣,創設條件,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動腦動手。在活動中運用知識學習,鍛鍊技能掌握技能。

在活動課中注重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並不意味着忽視教師的作用。在活動課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幫助學生選擇活動項目,進行必要的組織工作,爲學生參加活動提供條件。教師同時又是活動的指導者,在活動中啓發誘導學生,在知識、技能、思想以及活動組織等方面協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

五、 本課題研究方法

1.“教育調查法”:採用事實調查和徵詢意見調查對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的實施現狀進行調查瞭解。

2.“實踐行動法”:根據課題的內容,課題組成員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有行動,有研究,在行動中研究,使行動過程成爲研究過程。

3.“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實錄,進行研究分析並進行案例反思。

六、本課題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3月至7月)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做好人員分工安排,學習新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並且學習相關理論,蒐集相關的參考資料。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8月到xx年12月)

(1) 組織實驗人員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並深入實踐研究,形成改革實施方案。

(2) 成員組成員,每人定期開設一節觀摩課,彼此交流觀摩,把成功的課型進行推廣。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1月到xx年5月)

課題組成員對各類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撰寫論文,形成課題的研究報告,存入我校檔案,作爲評選優秀教師及學生的依據。

“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研究”結題報告

“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研究”課題於xx年5月通過沂南縣課題辦評審立項。這期間,課題組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活動,爲教學實驗和正式研究做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工作。課題組成員通過自主學習和集體交流討論,都比較深刻地把握了課題研究的目標、理論依據、基本內容、重難點、研究的主要形式和方法、研究的價值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落實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新課程的實效性。它主要是依據新課程的基本特徵(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和課堂教學的基本現狀提煉出來的。研究的重點是如何讓品生教學成爲活動型的課程,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怎樣在生活中再現。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主要在於直接應用於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地準確地把握和落的基本理念並且較好地體現在教學、教研的實際工作中。

從xx年5月起,我們根據人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一至四冊的教學應用,採取邊學習、邊設計、邊實驗、邊反覆修改完善和分子課題、分階段的方法開始了課題的研究工作。期間,我們主要針對《品德與生活》第一冊教材組織了教學設計工作和教學評價辦法的研究工作。第二階段,共收到課題組教師反覆應用修改,並精選推薦的教學設計共22篇(節),經課題組認真評審,共評出教學設計一等獎2篇、二等獎4篇、三等獎8篇,共計14篇。

這期間,課題組集中學習了3次,聽研討課10節,評選教學設計2次。課題組教師也同時開展了理論學習、專題研討,實驗課評課展示、論文撰寫、教師崗位培訓等豐富多彩的課研活動,也取得了不少階段性課研成果,這極大推進了我校《品德與生活》新課程的教學和教研工作,也大大提高了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水平。

我們的課研工作在第二階段加大了課研力度,更加深入地開展課堂教學實驗和理論研究,並加強了課題組自身的隊伍建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對“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研究”進行了理論上、方法步驟上的進一步論證和完善,特別是在課題理論依據、課改的新理念方面提升了高度,提高了認識。因爲有了第一階段課研的經驗,我們對課研的形式、方法、步驟,要求更加明確,加強了課研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2.繼續開展了常規課研工作。中心組始終堅持以活動爲載體的課研形式,每個課研階段(每個學期)集中學習3次(每學期七年級次,期中前後一次、期末一次);聽課評課達到2次以上;省、市開展的相關的培訓、研究活動,課題組骨幹成員都必須參加。同時要求每階段必須組織3次以上的研究活動。每個課題組成員必須堅持“五個一”的課研標準(每個學期寫一個教學設計、寫一篇相關的論文、上一堂公開課,幫帶一名同科教師、記一萬字的學習筆記或學習心得)。以課堂教學的設計實驗爲核心,積極開展相關的教材研究、評價研究,並且兼顧到農村學生的不同教學條件。

3.以教學設計爲主,積極開展新課程優質課賽課活動。全鎮掀起“落實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教研熱潮。賽課成績的取得,得力於課研究,證明了開展課堂教學設計實驗是有實效的。

4.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教材、教法的研究。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成效。我們課題組共撰寫教學設計60篇,其中優秀設計30餘篇等.

5. 作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自身能力和素質得到提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得到加強,對於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起到了極爲重要的作用。而 創造性的使用和深入生活去挖掘教材,是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的前提,是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保障,是提高課堂實效的最基本的途徑.

6.學生方面,開放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的研究,我們的出發點是緊跟課改形勢,實施好新課程,落實好新理念,努力提高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實效。在課研過程中提升任課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使廣大教師在理論研究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實質性成果。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加強課程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經驗,也就是說教育要回歸生活,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所以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應該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的現實生活,沒有今天就不會有明天,要爲兒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生活中有許多情境和事件都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內涵,如家庭生活中蘊含着家庭倫理,集體生活中蘊含着團結友愛與合作,社區生活中蘊含着公共道德和環境意識。怎樣在教學中避免脫離現實生活的空洞說教,把蘊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規則挖空掘出來,是我們每個品德教師都努力奮鬥的。

“國小品生活動型課程研究” 課題研究在教研室領導的指導和全體課研成員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任務,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