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 展望發展(教研總結)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7W

夯實基礎 展望發展(教研總結)

夯實基礎 展望發展(教研總結)

本學期,以同備同教一課爲載體的教研活動,在教導處、教科處的組織安排下,按照計劃,有序開展。

活動中,不論組內展示課還是校內展示課,都呈現以下幾方面優點:

1. 精心準備

首先,老師們思想重視。教學中,執教的老師們以高漲的情緒、飽滿的熱情,融入教學中,感染學生,也給聽課者一種享受。

其次,認真準備。在聽課中,我們明顯能感覺到各環節,環環相扣,不管效果如何,至少是老師們精心設計、認真思考、反覆揣摩的呈現。

因此,我敢說只要老師們能這樣堅持下去,必得教學真諦。

2.教有重點

如《認識鐘錶》中,程老師根據教材特點,確立教學的重點是認識鐘錶、記錄時間。且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其他枝枝蔓蔓的東西全部刪除,教學條理清晰,乾淨。感覺是清清爽爽的一節數學課。

再如六年級《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在突出地球資源遭到破壞這個教學重點的同時,又在隨文教學中滲透說明方法,這是課標高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點的確定,不是固定的,根據教材特點,特別是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確定的教學重點纔有實際意義。如《蝸牛與黃鸝鳥》以教會學生唱這首歌爲重點,有別於語數學科的知識運用。

其他的課上重點呈現因爲時間關係不一一例舉。

3.教有過程,學有過程

這點,我想以殷老師的英語課爲例,稍作具體談一談。因爲這節課上,教學中時時處處體現老師的教和學生學的過程。印象比較深的是教學單詞hand時,學生髮音不準,老師沒有草草了事,而是不厭其煩一遍遍糾正,發現學生字母n音不準,通過音標,讀準中間字母n的發音,幫助學生讀準hand的發音。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教與學的過程呈現。凸顯新課標強調的過程和方法

4.教學中能體現課標理念

(這方面想談細一點)

首先,教學中,老師瑣碎的一問一答式的教學現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整合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如徐倩倩教學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對春天小興安嶺的學習,以一個問題“春天,我來到小興安嶺看到什麼。”貫穿始終,簡潔的環節中,學生不再從一個問題翻到另一個問題,疲於應付老師的提問,而是有了更多朗讀、思考、交流的時間。這樣的設計是基於學生學的角度,效果肯定遠遠大於瑣碎的分析教學。

其次,能比較正確把握學科教育的特點,語文課上,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方法和語言積累,數學課上注重方法的遷移運用,注重能力培養。

如六年級孫銀環執教的《數字》,通過對電話號碼、身份證上數字、郵政編碼 數字分析,引導學生髮現數字隱含的信息,認識到數字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的符號,數字也是會說話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編號碼,這是典型的學以致用。

再如三年級組內課《秋天的雨》第二段學習完之後,老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四年級《貓》一課的教學,幾位老師從根據課文語言特點,分別從不同段落中發現語言表達的獨到之處,有的從語氣詞中引導學生體會老舍對貓的喜愛,有的從“小梅花”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有的從關聯詞語的品味中體會貓性格的古怪。這體現同備同教中,不同老師對文本的不同解讀,體現教學的異彩紛呈。初步顯現同備同教的端倪。

語文課上,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是語文課區別於其他其他學科的重要特點。對具有明顯特徵的語言表達沒有關注,語文課的教學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只注重表面的熱鬧而忽略語言品味的語文,已經成爲語文課改的歷史。這點,語文老師們必須要記住。

第三,重視讀的訓練。理解前的朗讀是整體感知,理解中的朗讀是品味,是理解的深入,是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感培養的重要過程。理解之後的朗讀,那是一種表達。朗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內地的閱讀教學又以感悟見長,區別於港臺的國文教學。非常可喜的是我所聽到的語文課,老師們都有了朗讀訓練的意識。

其中,給我印象深的是四年級李老師執教的《貓》,自始至終,老師都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品味,學生學得輕鬆,課堂效果較好。

第四,生本意識增強,課堂能順學而導

如三年級劉老師執教的《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段,以問題“秋天的雨把這些顏色給了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找到相關語句,再理解品味。交流中,學生的發言沒有按照課文敘述的順序,確實做到了喜歡哪句說哪句。老師則隨着學生,學生說到哪句老師引導理解哪句。這樣的教學是對學生選擇的尊重,也是教師駕馭教材、駕馭學生能力的體現。

第五,所有展示的老師,課堂教學都較以前有進步和提高

從執教老師自身來說,教學中不再顯得慌亂,能比較沉着地應對課堂;從聽課者來看,我們不再爲他(她)感到緊張,聽得也較輕鬆。

老師們,每節課的優點都有很多,我的聽課筆記上,針對每節課都的評價都不少於一面,限於時間關係,只能擷取其中共性地方與大家一道分享。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儘管優點多多,但離精品課還是有距離的。基於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表現在對教材的解讀上。

如果把教材看做是呆板的、冷冰冰的鉛字,那麼,你的教學必然也是呆板的,缺少靈氣。教師對教材的鑽研,被稱爲二度開發,它是教師集自己的認知、閱歷、體會於一體。有一般讀者而變爲老師教學本文,則還要依據課標和學生實際及單元主題等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刪取、提煉、重組。

如《釣魚的啓示》。文中對傍晚直至月光下湖面景色的描寫確實很優美。如果僅僅作爲寫景來教學本段,且作爲教學重點來處理,顯然是不可取的;立足全文看這部分內容,顯然是從一個側面說明這件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記住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點點滴滴。這樣看,你怎麼也不會把這段作爲教學的一個重點來處理。

這篇課文比較難教,教學中,既捨不得放下父親的描寫不顧,更不可以放下對作者的相關描寫,不得以,兩線並行,結果又導致瑣碎問答,到底何去何從?

課文從一件生活小事獲得啓示: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教學時,抓住“我”的言行,揣摩“我”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我”的艱難抉擇,可是在這種情形下,父親堅持讓我放魚,說明父親的教育着眼於孩子的終身發展。最終兩線歸一,共同表現中心。

再看孫銀環執教的《數字》,是一節體現典型生活中的數學的課。老師自己事先對教材有的解讀,明確數字不是冷冰冰的,它會說話。然後把自己的解讀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再從教材和生活中篩選重組教學內容,由於教學內容學生熟悉,學起來有興趣,所以,很輕鬆完成本課教學。

老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課堂教學的深度。

第二,要考慮預設與生成

大凡課堂生成不斷的教學,都是高效的。因爲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導致課堂是動態的,雖然現在大多學生被訓練得上課時會猜答案,但是他們的思維活躍。因此,纔會有課堂的精彩的、不可預約的生成。

如六年級數學《營養搭配》。老師設計讓學生小組討論制定小明的午餐食譜,結果很難做到按營養學家提供的具體數字來安排食譜。到底要怎麼吃這頓飯才符合營養學家要求呢?學生直至下課也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這裏面就是對學生在討論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充分預設,導致教學任務按時完成。

第三,第一課時,生字詞的教學不能忽略。

這點在開學粗的新課標學習上已經講過,就不再累述。

第四,生本意識還有待加強

還以殷老師的英語課教學爲例,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堪稱是生本意識的教學範本:

複習書上的問候語,老師舉起小熊,走到學生跟前——

老師用英語說早上好,學生不語。老師提醒他:how are you? 這名學生還是回答,老師再問,這次他回答了,但是回答錯了。老師再次糾正。然後,老師再走到另一學生跟前練習完整的對話。結果學生熟練應答。可以這麼說,後一名學生答對也是在老師一次次糾正前面學生不會的基礎上答對的。如果老師在第一次答錯或不回答時就放棄指導,另換他人的話,後面的回答即使答對,也不是你老師課堂教的,而是他本來就會。

因此,生本意識的增強,尤其是面對學生出現不會或錯誤的時候,是最能看出老師的教學真功夫和理念。所以,我們不要怕學生課堂回答錯了,學生的錯誤往往能成就老師的精彩!

第五,教有過程,但方法策略還顯稚嫩,難點的突破還有待加強

如《認識鐘錶》時,都是老師撥指針,學生說,爲什麼沒有考慮讓學生動手撥指針,其他學生說出時間呢?

再如《蝸牛與黃鸝鳥》教會唱歌是重點,但難點如何突破?歌譜中的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還有附點等學生是不是能唱準?

最後,說明一下,雖然點評了一些課,都是我個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會後單獨交流;尤其是語文課呢還能多說兩句,至於其他課如果有說的不到之處,還希望老師們能指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