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前移“中年危機”漸成“五年之癢”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7W


新華網重慶9月8日專電(茆琛 謝倩)

壓力前移“中年危機”漸成“五年之癢”

“超時間工作”;

“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律”;

“長時間睡眠不足”;

“自我期望高且容易緊張”……

這些曾經困擾中年知識分子的問題,同樣成爲城市白領小趙的煩惱,不同的是小趙出生於1976年,尚未步入中年。小趙傷感地告訴記者,專家將同時具備以上四類問題者劃定爲過勞死“易感”人羣。心理專家認爲,誘惑增多、期望升高、競爭激烈時,人到中年才感到的各種壓力正侵蝕着27歲至29歲年輕人的心理,“中年危機”前移現象應該被社會警覺。

都市年輕人演繹“小小鳥”命運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卻怎麼也飛不高”,在趙傳的歌經歷了流行—經典—懷舊等前綴後,那些聽着《我是一隻小小鳥》的國中生已經在都市各個階層實現個人價值。在採訪中,他們告訴記者,每當入夜躺在牀上想着房車貸款和上司的臉,總會不由自主想起這首老歌。

“我總是夢見已經簽單的客戶突然解約,夢醒後心驚肉跳。”小付是聯通公司大客戶部一名職員,已經工作了五年。他說,“當經理當成客戶經理,做代表做成客戶代表”是這一行的自嘲。小付的收入與業績掛鉤,“績效”使他感到壓力,工作忙碌導致的失戀更讓他對自己失望。小付說,他對現在的生活不滿足,希望改變,但是苦無門路。

中華醫學會重慶市精神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況利指出,年輕人擁有的民主和自由越來越多,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成正比增加,很多年輕人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感覺不開心、鬱悶,覺得自己在工作中不能擔當有用的角色,逐漸產生能力恐慌。甚至有的年輕人表示活着沒有意義,準備以自殺來逃避問題。
爲什麼煩惱總在第五年?

中國人力資源網的一項對5266名在職人士的調查顯示,參加工作5年以內的人,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嚴重。工作的第5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有心理健康問題人的比例達到最高點30.4%,這部分人士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心理緊迫感。

步出學校進入社會的青年學子往往會懷抱萬丈雄心壯志,然而五年之後,現實會切斷這些初生牛犢的夢想和憧憬。他們想換工作又難以捨棄辛苦培養起來的人際關係,離開熟悉的環境就意味着從頭來過,雞肋般的工作梗在這些年輕上班族的咽喉處。

“工作有時就像婚姻一樣,即使沒有感情卻成了習慣,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在重慶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陳先生如是告訴記者,“像我們這種做貿易的人,只要手邊有一些穩定的大客戶,就可以考慮脫離原有的公司自立門戶。當時我有很多同事都選擇了這條路,而且做得也相當不錯。”看着別人生意越來越火,錢越賺越多,而自己雖然爲公司賺取了高額利潤卻只能拿很少的提成,最重要的是不能得到老闆的賞識,一直也沒能升職,陳先生陷入“留職”或“創業”的兩難選擇之中。

重慶市榮格心理諮詢所專家周矩指出,在職人士工作五年後初時的新鮮感消失,能力的提升也進入高原期,對工作沒有成就感,任何事情都激不起他們的興趣,對生活也失去了目標。五年後,他們能得到表揚的機會減少,沒有外來的認可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自信。周矩認爲,目前我國的社會價值評價標準非常單一,即成功或失敗,而判斷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也是單一的,職場人士很容易受社會大潮影響而產生職業倦怠。
三十待立,70後需要重新定位

對於年輕下屬的心理問題,管理者在表示理解的同時,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果工作10小時算正常,那跟我工作就要作好每天工作11小時的準備。”這是重慶女人廣場職業經理人趙文龍先生對下屬的要求。他認爲,一些年輕人把努力工作當作壓力,不自覺地將牴觸壓力的心理轉換爲拒絕努力的行爲,這並不可取。趙文龍說,年輕人就是要敢於拼搏,“壓力”只是努力工作中的附屬品,年輕人不要在拒絕努力時,把努力當作是壓力。 他指出,年輕人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認爲自己高人一等,要用一種平常心對待生活;善於調整計劃,有選擇而非被動選擇地去完成事情。

心理學家則認爲,出生於70後的職場新人,成長環境比較順利,沒有經歷過他們前輩所經歷的那些磨難,強烈的挫折感促使他們產生壓力。中華醫學會重慶市精神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況利指出,今天社會中的年輕上班族目標定得高,急功近利,意願與現實不符,理想短期難以達到,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年輕人的鬱悶、焦躁,他們不滿現狀,抗壓能力相對較弱,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一個月多少工資纔算滿足?”、“升到哪個職位理想纔算實現?”、“怎麼樣才能維持一個家庭的基本消費,過寬裕的日子?”“有了孩子後,怎麼才能將他培育成材?”等問題成爲“70後”心中難解的迷。

心理諮詢家周矩提出,處於“五年”症狀的在職人士要客觀的評價自我,做好職業規劃,不要盲目尋求新的刺激點,否則將進入一個“五年”循環期,問題並不能得到解決,應該從與自己本身的工作有關聯的事物中探索新刺激點,從而找到工作的挑戰性,激發闖勁。

 況利建議生活在現代大都市裏的人要能做好自我定位,分短期、中期、長期給自己樹立目標。她說,過高的目標是一種激勵,但難以完成的目標則是挫折感的“元兇”。爲此,心理學家建議年輕人依據現實設立目標,根據事業進程靈活調整目標。同時,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要以堅強、樂觀、踏實的心態去面對社會的不公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從新定位,適應社會。(完)

來源:新華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