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業有“核心競爭力”嗎?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5W
你的企業有“核心競爭力”嗎?
爲什麼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發展了20年左右的時候,或者是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都發現過去增長的勢頭難以保持,甚至還在不斷地萎縮?

在過去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企業不需要什麼核心競爭力,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發財。但現在,企業核心競爭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關於核心競爭力的幾個標準,說得通俗點,就是“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

“光榮與陣痛”並存的一年

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一直關注着企業和企業家,爲我們瞭解企業和企業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去年年底,《對話》欄目對近一百位首次受表揚的“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進行了問卷調查,並邀請受到表揚的企業家走進央視演播室,錄製了一期以“我們的2004”爲主題的專題節目。近日讀到中信出版社前不久出版的《他們說》一書,收錄了部分參加本次節目錄制的企業家的問卷以及補充的其他十多位知名企業家的調查問卷,比較全面地展示了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態和企業家的回顧與反思,值得所有關注中國企業成長的人士一讀。

無論對中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家羣體,2004年都是值得載入史冊的一年。這一年,當今中國許多赫赫有名的企業,包括聯想、海爾、方正、萬科、科健、科龍、正泰、德力西等等,剛好走過了20年的風雨歷程;這一年,發生了TCL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系統的歷史性事件,標誌着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上了新的臺階;這一年,中央決定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整體上市,銀行體制改革邁開了新的步伐;這一年,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和WTO規則下中國市場的全面開放,使衆多民營企業步履艱難,不知所措……這一年,確確實實是“光榮與陣痛”並存的一年。

爲什麼賺錢越來越難了

光榮是奮鬥的結果,陣痛是歷史的積累。中國的民營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從無到有、持續高速增長之後,可以說,現在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都面臨着成長的困惑。簡單地說,民營企業家都感到賺錢越來越難了,增長越來越慢了。20世紀90年代一位民營企業家總結說“稍不留神就賺錢”,現在民營企業大都感覺到“一不小心就虧損”。在過去,一個企業如果運氣不是特別不好,一年保持20%、30%的增長並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現在對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講,要趕上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可能都有相當大的難度。還有一個表現是,一些企業的物質產量的增長速度快於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而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又快於利潤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生產些東西也許不是難事,難的是怎麼賺錢。爲什麼產量的增長相對容易些,而利潤的增長相對難些?因爲銷售與價格有關。打價格戰,是容易把東西賣出去,可後來卻發現沒掙多少錢,甚至還虧了本,所以利潤增長得越來越慢。

持續的增長不僅僅是企業領導人的願望與衝動,也是企業內部員工所期望的。我國企業尤其習慣於高增長,如果一個企業年增長50%、60%、100%,那麼這家企業的矛盾就少,每個人都擁有發展機會,每個人都感到高興。然而,一旦這個企業的速度降下來之後,企業內部的種種矛盾就出現了。因此,增長的衝動在大量的企業當中都是存在的,尤其是上市公司,這一衝動可能會更大。因爲股民、市場仍在期望着你能夠不斷增長,如果不能持續增長,股票價格就會下跌,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優秀的企業面臨着增長的困惑,這些優秀的企業家們一定會尋找應對的措施來突圍,來保持自己持續的發展。比如,TCL採用國際戰略聯盟,逐步走向國際,收購跨國公司來完成自己的國際化;北京大學旗下的方正集團,也可謂中國IT行業的佼佼者,在過去的幾年裏,一直在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包括兼併鋼鐵企業、金融企業等等,企圖建立一個“專業化基礎上的多元化企業”;聯想集團則從多元化回到專業化,出售了非主營業務部門,進行了戰略性裁員,並收購IBM個人電腦系統,試圖建立自己在計算機行業的國際領先地位……在這些企業當中,有些做得比較成功,有些不一定成功,有些現在還不清楚,但這都是優秀的企業家們所應該想到、應該做的事情。

問題是,爲什麼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發展了20年左右的時候,或者是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都發現過去增長的勢頭難以保持,甚至還在不斷地萎縮?

這既有外部環境的問題,也有企業自身的問題。外部環境,簡單地講,就是隨着中國經濟的不斷改革和開放,市場越來越完善,競爭愈來愈激烈。經濟學上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賺錢就越難。爲什麼當初是“稍不留神就賺錢”?因爲缺乏競爭,只要你做點事,你就能賺錢。而現在不是這樣了,中國企業不僅面臨國內同類企業的競爭,而且必須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的競爭。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中國的市場越來越規範了。在八九十年代那種不規範的體制下賺錢,同現在在漸趨規範的體制下賺錢是完全不一樣的。過去企業生產一個不合規範的產品,可能沒人會追究,甚至地方政府還會對其進行保護,但現在是越來越不可能了。同時還要看到,中國消費者也越來越挑剔了,從過去只關心商品價格的高低,已經轉向了對產品品牌的重視;從只重視產品本身,到關心企業提供的服務。而中國企業大都是沒有品牌的企業,僅僅是靠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低成本的產品,更沒有學會服務。

我們還可以列出許多環境方面的變化,都使我們的企業越來越難以適應,難以生存。這實際上暴露出了我們企業本身的問題。

必須解決的十個問題

在過去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企業不需要什麼核心競爭力,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發財。但現在,企業核心競爭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可我們國家的企業最缺乏的就是核心競爭力。我在三年前,曾概括過關於核心競爭力的幾個標準,說得通俗點,就是“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每一個企業每天都應問問自己:我出售的產品、提供的服務中,屬於我自己獨特的東西有多少?我們憑什麼可以把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我們看看中國大量的企業,自己做的東西,別人很容易模仿,自己生產的東西市場上也越來越容易買到,企業沒有核心技術,沒有核心價值理念,沒有好的公司文化,沒有協同力,所以單個人都可離開原來的企業出去乾和原來的企業一樣的事情,與原來的老闆競爭。這些都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表現。

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爲,中國企業必須解決十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如何完成思維定式的轉變;第二,如何學會制定公司戰略;第三,如何學會滿足日益挑剔的客戶;第四,如何學會管理差異化的員工隊伍;第五,如何學會處理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關係;第六,如何應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第七,如何學會管理大企業;第八,如何學會合作和產業整合,特別是價值分享;第九,如何學會在規範的制度下經營企業;第十,如何平衡企業目標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限於篇幅,我不能在這裏對這十個問題展開討論。

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政府掌控的制度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因素是決定企業規模從而決定企業增長極限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整體的制度環境決定了企業的規模只能達到300億,你要搞出一個500億的企業是很難的。所以當我們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未來增長潛力的時候,不要忘了有一個靠單個企業無法控制的制度因素,該因素實際上在決定着企業成長的平均極限。因此,爲了我國企業和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我認爲,政府首要的任務仍然是改善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特別是產權制度。

自1984年發表《時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一文,我研究企業家問題有二十餘年。我一直認爲,企業的發展決定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企業家的命運決定整個國家的命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GDP由不到三百美元上升到了一千多美元,原因何在?簡單的答案是來自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別是企業家資源的利用。中國未來的希望,也在於中國企業家的價值創造。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