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魔鬼增長是靠“壓榨”勞動者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3W
客觀地說,目前勞動力價格的低廉,有着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因素在內,然而,勞動力價格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市場供求關係所決定的,而是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稟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換言之,中國超低的勞動力價格即使是由自然稟賦造成的,也不佔重要地位,而更多的是由一種人爲的制度在起作用。

中國經濟魔鬼增長是靠“壓榨”勞動者

勞動力的價格之所以長期低下,事實上跟國家採取的“競次”策略有關。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在經濟競爭中要獲取競爭優勢,辦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加大經濟活動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國人民福利的情況下,提高經濟活動的生產率;另一種則是以人爲壓低工資、放任環境損害爲代價,從而贏得競爭中的價格優勢。後一種辦法被形象地稱之爲“競次”,即所謂打到底線的競爭。

應當看到,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20多年中,無論是國家的科研和教育投入,還是企業自身的研發投入,都長期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這種情況下,經濟還能取得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因素即是人爲壓低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所以,中國的GDP增速雖是發達國家的好幾倍,但工資增速卻遠落後於這個幅度。比較一下日本就更清楚了。日本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其工資的成長速度比美國快70%,到1980年就已經與美國持平,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時間;而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經濟也高速增長了近30年,工資卻只有美國的1/20、日本的1/24。在製造業,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甚至比1990年代纔開始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顯然,單用中國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是無法解釋的。因爲無論是日本還是印度,其人口密度都要比中國大,而內部市場潛力又要比中國小。

中國用超低的勞動力價格,是否換來了強大的競爭力呢?沒有。統計顯示,如果考慮生產率因素,在勞動力密集型製成品方面,創造同樣多的製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中國的1.3倍,日本相當於中國的1.2倍。而與韓國比較,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甚至還高20%。這意味着中國用相當於美、日將近1/25的工資,換來的僅僅是非常微弱的勞動成本優勢。

可見,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固然可以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有限且非常脆弱的比較成本優勢,但這種以犧牲人民福利,降低社會倫理標準爲代價換取的所謂國家競爭力的辦法,是一種典型的競次。作爲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藉口避免工人失業而將人力資源打壓至簡單再生產的底線,就像一個工廠不提折舊費用一樣荒謬。而採用這種有悖人類文明的競爭手段,縱然可以創造短期超常的產出,但絕不可能成爲最後的贏家。(鄧隸文)

來源:中人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