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最美味是燒餅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7W
離那家燒餅店還很遠,牛根生就聞到了燒餅香。他餓得難受,胃像是被人攥在手裏揉搓。20多年後,在希爾頓酒店,身爲蒙牛乳業董事長的他,仍記得當時的燒餅香,以及當時的"妄想":"這輩子,真要是有機會,讓我在這家燒餅店裏吃個飽,該多好。"

牛根生:最美味是燒餅

回顧過去,牛根生覺得自己吃不飽的時候挺多。他剛懂事,"文革"就開始了,父母經常挨批鬥,母親又重病纏身,臥牀不起。高中畢業後,父親去世,生活比較困難。那時,卻是牛根生飯量最大的時候。二兩重的燒餅,一頓能吃8個;一兩一個的餡餅,一口氣吃12個;掛麪一頓吃一斤。

"文革"中,父母被抓起來,他自己也曾動手做飯。做的最好的是炒土豆絲。"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沒有做菜了。不過,我一生最喜歡吃的菜,就是土豆絲。"

不僅飯量大,而且往往是別人剛吃到一半,他已經風捲殘雲,將一堆食物"扔"到肚子裏。他解釋說,"過去吃不飽,吃不好,就容易吃得快。現在還保留着這個習慣,吃什麼都香。"

個人,有錢,沒食慾,很可憐。一個人,有錢,又有食慾,他會選擇怎樣的飲食?

直到現在,牛根生吃飯還是"特別"不講究。有時候,一碗方便麪就是一頓晚飯。"當然,有一碗牛肉湯麪是最好了。我喜歡吃麪。如果能回到家裏吃飯,是最舒服的。"

"我的腸胃能力太強了。"牛根生感嘆。"比如說一個要飯的,他腸胃能力能不強嗎?他要是換個地方,就水土不服,不是活活餓死了嗎?"對於自己的童年,牛根生毫不諱言自己當初是吃百家飯長大的。

發跡之後,牛根生一直也沒有改當初敢吃的習慣。1997年,他去荷蘭。吃飯的時候,看到荷蘭人把一整條去過骨的生魚放到嘴裏。很多中國人不敢吃。他想都沒想,吃了下去,雖然味道不是很好,但"至少知道,吃這種魚是這樣的感覺"。

對於吃生魚,牛根生說出了自己敢於"嚐鮮"的觀念:這種魚,荷蘭人1000多年前就這樣吃,咱們怕什麼。所以,只要是外地,看到自己沒吃過,別人敢吃的,牛根生總是很興奮:"要不,你把那個拿過來我吃吃?"而這種敢於嚐鮮或許成爲他獨自創業最原本的動力。

在牛根生的觀念中,吃飯的目的就是不再餓得難受,能接着呼吸,接着活下去。有錢之後,他的飲食習慣並沒有變化。對飲食的要求是"扔到肚裏沒有病就行了"。簡單說來,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就行了。

請人吃飯,牛根生已經養成習慣。在蒙牛內部,也有個規定,請客時,職位高的請職位低的,掙錢多的請掙錢少的。按照規定,每次吃飯,總是他"名正言順"地埋單。如果是在外面和朋友一起吃飯,他就悄悄的把賬結了,絕不聲張。

牛根生自己不喜歡吃大餐。他覺得一是浪費時間,二是浪費糧食,三是浪費錢。最關鍵的是,"吃完之後,感覺還不如牛肉湯麪好"。吃飯不講究的牛根生結婚時"講究"了一把。1981年,在婚禮上,這位新郎倌穿的還是舊衣服,舊鞋子,根本買不起新的。不過,婚宴卻相當豐盛。"當時是借一位老領導的錢辦的,之後把收的禮錢還給他,我手裏又基本沒錢了。"

但是,現在的牛根生幾乎不會大辦宴席了。蒙牛內部規定,高管家裏紅白喜事,不能收禮。誰收禮,就開除誰。如果非要辦,一律免費參加。

生活中經歷了酸甜苦辣,牛根生最喜歡的味道是鹹。他吃什麼菜都離不開鹽,並且口很重,放鹽少了就覺得毫無味道。

公共場合,牛根生總是那條18塊錢的領帶。領帶繪着綠色的草原,蒙古包,奶牛,以及蒙牛的LOGO。對他而言,有"草",有"奶",就是最幸福的。

來源:慧聰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