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舊書店逐漸“搬”上網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2W
老吳稱,如今能讓讀者們有“尋到寶”感覺的舊書已經少得可憐。

傳統舊書店逐漸“搬”上網

“如今經營艱難,收入也僅夠搵兩餐。”位於廣州文德路的浩天書店是一間傳統意義上的老書店。這家店,沒有藉助網絡或者“轉行”兼賣打折新書來帶動生意,依然保持着幾十年前舊書店的經營模式———由店主老吳自己四處走訪廢品收購站找書,或者等待讀者送舊書上門,再轉賣給讀者。老吳坦言,如今傳統舊書店已難於經營。日前,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廣州市內的舊書店多數已經轉型,不少舊書店已經逐漸“搬”到網上,傳統舊書店已經是鳳毛麟角。

小店保持“原味”

走過十五年

“小店裏的貨架都是十幾年前添購的。除了書本的流通,一直以來,小店的外觀及經營模式可謂一成不變。我每天都會抽一些時間,走訪廣州多個廢品收購站尋找貨源。”

日前,記者來到了文德路一條小巷子的角落裏,一間不起眼的小瓦房前。如果不是因爲中間小房子門外有“舊書店”的牌匾,很難想象,一間書屋就藏身於此。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老吳就是這間小書屋的老闆。據稱,他在文德6巷這間小書屋裏,已經呆了近十個年頭。由於當天早上是工作日,老吳知道,像這樣的時間段,客人是較少的,於是他開門走進小書屋裏,稍做整理後,打開電視機,關注起了股票行情。

老吳表示,他與“舊書”結緣已經將近二三十年,平時就喜歡收集和收藏舊書。十五年前,由於藏書愈多,加之對這一行的喜歡,他索性在文德路一帶開了“浩天”舊書店,並於八九年前搬到文德6巷。老吳表示,他在這裏經營,就是覺得,老西關的街坊中,有文化的人多,這是書店生存的沃壤。老吳表示,由於年齡、知識以及資金等的限制,他無法在經營上做一些改變,比如建網站進行收購銷售之類。

生意漸走下坡

如今僅夠搵兩餐

“之前還略有盈餘,如今只能搵兩餐了,一來是因爲好的舊書越來越難以收買到,且其中真正有收藏或研究價值、能讓讀者們有‘尋到寶’感覺的舊書更是少得可憐。二是隨着電子書的出現,人們閱讀習慣改變的影響。”

記者在“老吳”的舊書店看到,老吳的小書屋已略顯“疲態”,即便是位於書屋門口,作爲書屋門面的舊書屋牌匾也富有滄桑感———斑駁、簡陋。店內十來平方米的空間內,堆滿密密麻麻的書架,顯得非常侷促,而店內的書架已經非常老舊,配上“拆塵鬆散”的破舊天花板,似乎已經沒有了再簡陋的空間。

老吳告訴記者,“巴掌大”的小店,足足收藏了一萬多本舊書,這些舊書多是二三十年前的書本,也有少部分“古書”———清末民初及更早年份的書。在文德6巷開店八九年來,店內裝修、環境一直變化不大,唯一區別是開店之初,生意還不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生意逐漸走下坡路。

老吳表示,爲了幫補生活,他還幫人修補舊古書,或者自己炒炒股票。“我覺得舊書市場還是有前景的,因爲有價值的書有着非凡的收藏價值,但我極其有限的財力,買不了多少有價值的舊古書。”老吳說。

老吳故事

即便收入不濟 小店也將開下去

一九七八年自己寫了數千字的《談吐藝術》,用蠟版雕刻印刷出來,並跑去街頭擺攤出售,每本賣5毛錢,幾天就賺了兩三個月的工資。那時候開始,年僅二十歲的老吳與書結緣,收藏舊書便成了業餘愛好。

之後,老吳做過工人,開過貨車,但始終找不到感覺。三十五歲時,老吳開起了舊書店,但即便是興趣引導職業,也並沒有給老吳帶來很好的回報。老吳表示,在生意好的年頭,盈餘都再投入到舊書收購中了,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改善,因此頗有意見。“我現在居住在老西關的祖屋,目前的收入水平離買新房子、改善家裏人居住環境,還差十萬八千里。”老吳表示,即便收入不濟,他的小店也將繼續開下去,直到自己退休。

記者走訪

多數舊書店

都已“搬”到網上

日前,記者走訪廣州多家有舊書出售的書店發現,傳統意義上的舊書店已經是鳳毛麟角,且大部分書店都不再是以傳統模式經營。不少舊書店藉助了網絡,或者兼賣新書帶動生意。不少店主表示,專門做舊書生意並不容易做。前天下午,記者來到中大附近有舊書出售的文津閣和小古堂書店,發現這裏的舊書店,都進行了一定的“轉型”。

文津閣書店

文津閣書店這裏的裝修較爲簡單,約一百平方米大的地方,排滿各式書架。記者發現,書店裏的書有新有舊,舊書的數量僅是新書的一半,店員告訴記者:“這裏從剛開業就不只是賣舊書的,也賣特價書。三聯和中華書局的書七折,其他特價書5-六折。”該工作人員表示,文津閣書店在網上有“店面”,而且生意不錯,記者在現場看到,文津閣實體書店,即便是週末,顧客也只有三四人,人流並不密集。

小古堂書店

而位於中大東門對面的小古堂書店,則用網店形容似乎更爲貼切。記者發現,小古堂外面的招牌很顯眼,但進去到裏面卻發現,這家書店“蝸居”在二樓的一個五六十平方米的小房間裏,書架間僅能容一人通過,現場除了記者一人外,無其他顧客。

據店員介紹,小古堂以前沒有實體書店,而只是一家“孔夫子舊書網”的網上書店,存書的地點也是位於下渡路的城中村裏面,一般人很難找到。直到三年前,才搬到現在的位置。記者發現,這裏也有不少新書出售。記者在“孔夫子舊書網”上也找到了小古堂的網店,但網店與實體店分開,網店銷售的書沒有放在實體店上。記者看到,網店上的書大部分是幾百元一套的線裝書。

花絮

顧客去“舊書店”

乃爲舊教材

日前,在暨南大學商業中心二樓的“舊書店”,由於也賣着二手教材及其他學習資料,故前來看書的人不少,但記者在現場觀察了二三十分鐘,發現大部分顧客尋覓而來都是爲了尋找舊教材。

據介紹,在英國和日本等地的舊書店,有相當一部分店主本身就是藏書家、出版家或是退休的大學教授。相比之下,國內舊書業的經營人才在知識結構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