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電影2000字觀後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在辛亥革命100週年來臨之際,我從《辛亥革命》這部電影中重溫了那場震驚世界的革命運動,見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在此,我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從而學習和弘揚他們爲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自己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鬥。

辛亥革命電影2000字觀後感

1840年鴉x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野蠻入侵,封建統治腐朽無能,國家戰亂不已,人民飢寒交迫,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深重苦難。在那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人們無不痛切感到,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就必須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對中國社會進行根本變革。辛亥革命的爆發,是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深切願望的集中反映,也是當時中國人民爲救亡圖存而前赴後繼頑強鬥爭的集中體現。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站在時代前列,“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羣之需要”,大聲疾呼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鬥爭旗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希望推動中華民族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外國列強侵略,推動中國跟上世界發展進步的步伐、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孫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領導和影響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有力推動了革命大勢的形成。

1895到192019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

192019年底,孫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組織力量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假扮夫婦,祕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衆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幹壯烈犧牲,黃興也身負重傷。徐宗漢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經過這次的起義,清政府對革命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同時積極尋求與帝國主義的賣國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爲,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在武昌,新軍當中的革命黨名單泄露,湖廣總督瑞澂開始對名單上的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黎元洪被革命軍將士緊急推爲軍政府都督。

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不惜以熱血和生命保衛飄揚着革命紅旗的武漢三鎮。經過這麼多血與火的洗禮,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不斷昇華,兩人決定結爲革命夫妻繼續比並肩戰鬥。

風雨飄渺的清廷只好請袁世凱出山,率北洋軍鎮壓革命。袁世凱一方面鎮壓革命軍,另一方面仍試圖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中,暗地裏通過革命黨人汪精衛傳達與革命黨和談的願望。

革命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奔赴海外,力排衆議,最終說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持清廷。

陽夏保衛戰打得異常慘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毅然決定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圖大業。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佈獨立的消息,黃興等備受鼓舞。

自此,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於坐下來會談,經過艱難談判,雙方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爲首任大總統。孫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雖然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爲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爲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鬥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永遠值得中國人民尊敬和紀念!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陰荏苒,一百年轉瞬即逝,今日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可否認辛亥革命爲我們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礎。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但我們也應適時回望,銘記歷史,在歷史經驗教訓中,把中國做大做強!

周恩來總理年輕時就曾說過:“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至今日我們則應抱着“爲中華之偉大復興而前進”的崇高信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自身素質建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國家建設,讓我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不斷前行。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與天不老,與國無疆!” 前人的聲音再次激勵我們爲了中華之振興而前進!“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來祭奠辛亥英魂,以實際行動來紀念辛亥百年,更要以實際行動來振興中華,強我國家!

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說說孫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國熒屏(熒幕)之上沒有袁世凱,《走向共和》之後,中國熒屏(熒幕)之上只有一個袁世凱,那就是孫淳的袁世凱。《走向共和》若無孫淳的袁世凱,魅力立減三分,也因爲《走向共和》,孫淳也成了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日後我之所以觀看《人間正道是滄桑》,一爲張黎,二爲孫淳。

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僅此兩點,沒有之三。

可以說,若沒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爲題材的影片是不一定會有讓我掏錢的理由。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亞於60大慶和90壽慶,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辛亥革命》的過審必然艱辛,更何況,這部影片的導演還是個有案底的。鑑於當下中國,有着在熒幕上美化歷史的傳統,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擔心,這會成爲又一部大型獻禮片。適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間傳聞,說導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幾乎是兩部電影,一貫善於惡意揣測有關部門的我,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逐漸對這部影片所承載的歷史元素失去了興趣。而當看到電影成品之時,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謂的坊間傳聞,也不得不繼續懷着惡意揣測有關部門。

儘管我喜歡張黎,但我仍然覺得,在電影院裏看到的這部《辛亥革命》實在難堪佳作。

在近兩個小時的片長裏,這部電影幾乎一步一個腳印,印證着我對劇情的猜想。《辛亥革命》在以幻燈片的形式,快速地將我們廟堂願意告訴我們的 “辛亥”,也是我們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現。因此,我們在膠片中,理所當然地看到了毫無私心的孫文、野心膨脹的袁世凱、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無能的朝廷衆官——這些一部以廟堂意願的主旋律方式來表現“辛亥革命”電影的元素,一個都沒少,而且都在恰當的時刻用恰當地出現。可以說,除了黎元洪被強拉下水的那個橋段讓我頗有點意外之外,其他和歷史有關的橋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內——平淡而無驚喜。

所以在我看來,《辛亥革命》的劇情是平庸的——這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革命電影所應該有的劇本。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和》般的思考,那無疑是失望的,從目前的電影來看,或許同樣有思考,只是已經被剪刀剪得支離破碎。因此我寧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謂思考,是廟堂的思考,而不是張黎的思考。

缺乏足夠尖銳的視角,讓《辛亥革命》這部用正序講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個流水賬。正如我前文所說那樣,這部影片的情節遞進方式是幻燈片式的。誠然,這段龐大的歷史確實無法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說清楚,更何況,戰爭戲以及情感戲這兩大賣點又佔據了一定的片長,留給“歷史”的膠片並不長,因此涉及到孫文、黃興、袁世凱等主角的劇情是邊刪邊說,和主人公無關但可能有用的劇情則能不說就不說。這直接後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劇情的銜接方式居然採用了我最不喜歡字幕介紹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樹之戀》和《建國大業》中出現,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顯得負責任的地方在於,張黎還是爲字幕所介紹的劇情配備了幾個簡單的鏡頭。而在片末,更是出現了我所預料的字幕,這和內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滾動字幕,一樣讓人覺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謂,片頭字幕抖一抖抖出了電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劇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關鍵。

如果說《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電影版,那無疑也是閹割閹割再閹割後的。如果看過《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後難免會開始懷念,因爲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漸變成了神。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樣,用一段孫文的演講來結束影片,只是這段長長的臺詞,卻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選擇性跳躍的劇情,讓這部其片長本無力承載這段歷史的影片,竟讓我覺得有點漫長,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員的精彩表演。而同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滿主旋律氣場的表演相比,袁世凱以及清廷官僚這些所謂反面角色的戲,成了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當孫淳扮演的袁世凱出場之後,《辛亥革命》就幾乎成了戲骨們的狂歡。張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讓我有點失望,而孫淳則完全達出了我的預期,遺憾影片並沒有給袁世凱這個梟雄更多的片長以及更多的刻畫,我明白,這是廟堂使然,審覈使然。儘管束縛重重,孫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個演員,孫淳的袁世凱所迸發出的氣場,是無論往趙文瑄和成龍身上打上多少的燈光,給了他們多少極具氣勢的姿勢和鏡頭都無法達到的。有意思的是,這部革命黨盡皆挺胸昂首的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孫淳跪在殿內的戲,他和陳沖的對戲,是影片中爲數不多的,可以反覆觀摩的橋段。確實如有人所說那樣,《辛亥革命》只要看孫淳的表演,就值回票價,而對我而言,則更爲極端——《辛亥革命》中只有孫淳,倘若無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後糾正一個網絡上一個流傳並不太廣的揣測。預告片中有個成龍抱着馬克辛衝鋒的鏡頭,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質疑,說《辛亥革命》亂來,把馬克辛當衝鋒槍了。在此我要爲張黎說句公道話,《辛亥革命》的“硬件”還是相當過硬的,攝影師出身的張黎是不會在大膠片上留下任何破壞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革命》的服裝道具佈景等元素不可謂不精緻,而戰爭場面更是達到了國產電影的一流水準,因此他不會在馬克辛這樣著名的重機槍身上犯下低級錯誤。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此處成龍抱着馬克辛衝鋒不假,但他沒把這樣的重機槍當衝鋒槍用,而是抱着他衝到下一個戰壕,然後重新架起掃射,片中還特意點到了馬克辛發熱量大的特點,解決的方法就是對着槍管撒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