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調整飲食防燥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6W

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傳統醫學認爲:燥易傷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最多的名詞。在乾燥的氣候中,人體可由此產生一系列的“乾燥症”,比如咳嗽、鼻乾燥、咽乾、口燥、音啞、皮膚乾澀、毛髮乾枯、大便乾燥等。因此,立秋後,一定要注意飲食的調整。

立秋調整飲食防燥

不要暴飲暴食

秋季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易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因此,在秋季飲食中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建議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這些食物既有清暑熱又有補益的作用。

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比如尖辣椒、芥末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溼熱之氣積蓄,此時提倡吃一些類似芹菜、香菜等辛香氣味的食物。

飲食不要過於生冷

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爲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所以秋季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寒冷食物容易導致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其次,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不宜選擇西瓜、梨、黃瓜等過於寒涼的食物。

應忌過燥的食物

中醫養生認爲,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爲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該少吃或不吃煎炸類等過燥的食物。

立秋吃什麼

立秋,從此我們將逐漸進入天高氣爽、五穀飄香的季節。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老人可根據秋天季節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併爲越冬做準備。

秋天果實大多成熟,瓜果、豆莢類蔬菜種類很多,魚、肉、禽、蛋也比較車富。人們選擇食物的範圍擴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秋天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有時氣溫仍較高。熱能傷津、傷氣,燥盛則消耗津液。所以,除了應當掌握好飲食起居的調養以外,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爲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氣中溼度小,風力大,人體的汗液蒸發較快,皮膚容易乾燥,汗液中還要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攝入充足。可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每天服複合維生素B1一2片和維生素C50毫克。這樣,不僅對機體健康大有益處,而且對防止秋季機體退行性變化也有作用。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爲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老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現口乾脣焦等“秋燥”症侯,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以常食。

“白露不露”防秋寒

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着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筋絡阻痹,可出現四肢痹症。

慎食秋瓜防壞肚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秋季養陰防濫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爲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事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