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學習日記

來源:瑞文範文網 4.27K

◆王合建

“國培”學習日記

前言:

10月16日——31日,我榮幸地參加了“國培計劃(xx)——國小科學骨幹教師培訓”活動。此次活動是由江蘇漢博教育培訓中心、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項目教學中心共同承辦。16天的學習,來自全國各省的國小科學教育精英共100人歡聚一堂,共同聆聽教授、特級教師高屋建瓴的講座,對《新科學課程標準》深入解讀;老師們通過參與式的學習培訓,進行思想、觀點的激情碰撞;大家在交流中,在參觀考查活動中增進友誼。通過培訓,我們對國小科學中的“大概念”和“小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探究研討式”教學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對一節課的評價、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設計和製作模型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難忘的16天培訓,其中還有許多需要消化和吸收的東西,這需要時間,需要靜下心來回味和研究。下面是本人在學習期間的幾篇日記,呈現給大家共同分享。

10月18日 星期二

到南京兩天有感

9月中旬接到前往南京參加“國培”國小科學骨幹教師培訓的通知,我就天天數着日子,希望這一天早些到來。想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小科學教師精英匯聚東南大學這一百年名校,大家在一塊學習、生活,我就心生憧憬,無比激動。

16日一早,我從家鄉谷城縣火車站出發,歷經12個小時,於晚上7點左右到達南京火車站,乘坐公交車非常方便地到達文園賓館。並很榮幸的和四川宜賓的一名教師同住一間寢室。洗去一身的風塵,等待第二天的相聚。

第二天,在會務組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前往仰慕已久的東南大學。原來和我們住處就一街之隔,不到5分鐘就到了。進入校園,映入眼簾的是參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寬闊整潔的校園路面上,行走着東南大學的學子,一座噴泉水池格外引人注目,正噴出幾米高的水柱。我們一行人行走在大學的道路上,座座教學樓進入我們視線,這些樓房有陳有新,陳的房子雖舊但不破落,聳立在那裏仍然在爲教學和學術發揮作用,更像是向人們展示她悠久的歷史和承載的文化底蘊。走着走着,來到了我們學習的地點。

一百名來自全國各省的科學教師和教研培訓人員相聚在一起,不能說不是一件幸事。在培訓班負責人的主持下,東南大學的副校長鄭家茂向我們致了歡迎詞,並向我們介紹了東南大學這所百年名校的情況,讓我們對這所學校增加了更深的敬意。

簡短的開班儀式結束後,培訓隨即開始了。這兩天,我們聽取了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葉善專教授爲我們作的兩場講座:一、國小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和基本目標;二、物質科學領域科學概念講解。從葉教授的講座中,我知道了新的《科學課程標準》正在申請修改,課程的性質和培養目標都將發生變化。我十分佩服葉老在物質領域的研究造詣。作爲大學的教授,給我們國小科學教師講解物質概念,能深入淺出,讓我們聽的明白。他要求我們國小教師對待科學概念要了解高深,不能侷限於小學生掌握的淺顯層度,要做到厚積薄發。他在講座過程中,風趣詼諧,滿頭花髮的老人,能親自制作反映科學原理的動畫,讓我十分敬佩。他一站就是兩個小時,而我們卻坐着聽講,也讓人心疼。

我們還聽取了黃海旺主任爲我們作的“探究式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講座。他向我們介紹了古今中外探究式教學的發展史。尤其談到,目前的科學課改革,過於強調探究過程,淡化知識教學,是在走另一個極端。在這一次新課標修改當中,已經將概念教學放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來講,知識與過程同等重要,這一點,我深表贊同。

這次國培項目負責人葉兆寧老師給我們作的“國小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爲主要的學習方式”的講座也讓人受益菲淺。她主要向我們分析了爲什麼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有方法的傳授。她敏捷的思維和對國小科學教育的認識都讓人折服。

這幾位老師的講座是精彩的,有效的。他們都在圍繞即將審覈通過的《新課標》在進行解讀,有計劃地將其中的內容融入到各自的講稿之中。彰顯了教授和主任們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

這兩天,我們還在下午放學後,參觀了校園內著名的女性物理學家吳健雄紀念館,這讓我們感受到這所大學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魅力。我們還組建了班集體和學習小組,取了組名,介紹了自我,推薦了班長;我們和這裏的大學生一起刷卡打飯,儼然像是一名東南大學的學子了。這讓我這個沒有真正讀過大學的人也激動了一回。

今晚,我到附近的街道轉了一下,去感受這所城市的氣息。馬路兩旁粗壯的梧桐樹證明這裏是一座有歷史的老城區。寬敞的街道,車水馬龍的公交、轎車,滿眼的燈紅酒綠,證明這裏是一座富有現代氣息的新城區。行色匆匆的行人,證明這裏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表明他們是這座城市的一員。只有我,沒有目的地的悠閒,在欣賞着城市裏的一切。

培訓纔剛剛過去兩天,還有許多富有挑戰的課程在等着我們。我將在這一段時間,認識更多的老師,結交更多的朋友,收穫更多的知識。走近東南大學,走近南京。

10月19日 星期三

參與式學習和案例交流分享

今天的學習和前兩天比較,有了形式上的變化。老師採用參與式的學習方式給我們講授“運動與力”的概念。在講授“物體的運動”時,老師給我們十個小組各提供了一組材料:“回力車、彈力球、玩具猩猩、玩具甲蟲、陀螺、秒錶、皮尺”。讓我們研究各種物體在怎樣運動?如何描述?運動多久?怎樣分類?任務明確後,全班都行動起來,個個都投入到實驗和測量中去,活像一個個國小生。實驗結束後,紛紛發言彙報實驗情況。在講授“磁力”概念時,又是一組材料:“尺子、磁鐵、回形針、一疊塑料片、一疊紙、一杯水、沙子”,要求我們研究“磁鐵吸回形針的距離與中間的介質有關嗎?”接受了任務,大家又忙活起來,個個小組都認真的測量、記錄,不亦樂乎。每個組彙報的方法和結果都有所不同,老師要求我們思考,我們的實驗方法嚴密科學嗎?通過分析,大家發現每個組的方法都存在不嚴謹的地方。通過這個參與式活動,讓我們認識到在設計實驗時,一定要反覆思考、質疑,儘量保證實驗的嚴謹。

下午,我們分組交流了各自準備的教學案例,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每組選擇一個最優秀的案例在全班交流分享。每個組選出的代表都了不得,都能夠侃侃而談,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教材版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設計意圖。理論加實踐的講解,讓我們彷彿在課堂中聽課一般。最後,實行民主投票的方式,從十位老師中選出最優秀的兩位,要在後幾天給我們提供觀摩課。我們組的組長,來自福建的葉老師從中脫穎而出。這讓我們都感到高興,我們小組成員都願意當她的參謀和助手,爭取在正式講課時取得最佳效果。

10月20日 星期四

遊秦淮夫子廟

今天下午2點,我們100名學員在班主任的帶領下,乘坐東南大學的校車前往南京地質博物館參觀、前往美名遐邇的秦淮河和夫子廟遊玩。

在地質博物館,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和人工模型,瞭解到地球上生物的演變;參觀了地球行星展館,看到了大量礦產資源,觀看了大型的地球構造模型、觀察了地球上板塊的分解等等,讓我們對這個人類居住的星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巨型的恐龍骨架模型讓人震撼。

來到秦淮河和夫子廟,這裏人頭攢動,接踵摩肩。學員們都很興奮,大家被這裏的古典建築和清澈的河水吸引,紛紛留影紀念。照完像後,大家又被這裏的小商品吸引,這裏有數以百計的小商鋪,賣着大同小異的小商品。如雨花石、玉器、服裝、針繡、小吃等等。大家和商家討價還價,挑選着。雖然夫子廟就在眼前,門票也不貴,但時間較緊,大家卻沒有進去參觀,不免有些遺憾。

5點半集中,就在附近的一個餐館吃飯,然後要看秦淮河夜景。班主任說着,把我們領進了吃飯的地方。100個學員第一次吃桌餐,第一次聚的這麼齊,不同省份的學員坐在一張桌上,共坐了一個大廳,這讓大家都很興奮,很親切。大家在一起交流着,菜端上來了,黃酒斟進了酒杯。大家舉起酒杯交杯換盞,合影留戀,共祝大家在南京學習愉快,生活快樂。句句祝福的話語、陣陣喧鬧喝彩聲拉近了大家的距離,也將活動的氛圍推到高潮。

酒喝的差不多了,還要保持清醒,因爲我們還要結伴而行,給老鄉美女當護花使者,看秦淮河夜景。走出餐館,滿眼的燈光,河道里的遊船亮起來了,每間房子上的燈亮起來了,路燈亮起來了,廣告牌亮起來了,商鋪更加熱鬧起來。我們一行七人,隨着人流閒逛着,期間常見到外國的朋友。還是要帶一點雨化石回去啊,也不枉來了一回,反正也爲貴。於是花十元錢選了五個小石頭,看一看夜間遊船80元一人,沒捨得玩。

時間雖然還早,但着實有些累了,於是,我們坐上公交車回到了寢室。在網上交流彼此的感受,上傳照片,撰寫博客……

10月21日 星期五

探究過程例談

我們有沒有真的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沒有真的以學生爲本,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今天,北京市特級教師彭香以“植物和動物”爲主題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我們開展參與式學習。探究的主題是我們國小科學老師十分熟悉的“植物的莖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嗎?”

我們的活動設計:

一、猜測:

1、出示一株完成的植物,問:連接植物根和葉的部分是什麼?(莖)你認爲莖具有什麼作用?爲什麼?

學生:支撐、運輸水分

2、猜測:如果莖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猜測一下,莖內部可能有怎樣的構造?

學生:可能有管子一樣的結構

二、設計觀察、實驗活動:

問:怎樣才能弄清楚是否有這樣的構造?

學生:可以將莖切開觀察。

老師指導橫切、縱切的方法,提示注意安全。

學生分組解剖各種莖(草本、木本)觀察內部構造。

問:有什麼發現?

學生:橫切面有一些小點、縱切面有許多條線。

想象:點和線有什麼關係?

學生:無數的點連接成一條條線,就像管子一樣。

啓發:莖裏面就算有這樣的管子,就真的能運輸水分嗎?有什麼辦法證明?

學生設計:將莖放入紅水中,過一段時間後切開觀察。

學生活動。

三、研討:

彙報:有什麼發現?

學生:莖的內部變紅,很長的一截都是。

問:這能說明什麼?

學生:莖的內部有管子一樣的構造,可以運輸水分。

10月22日 星期六

如何評價一節科學課

今天湖北省武漢市的特級教師徐明來到東南大學給我們講學。見到家鄉的人,倍感親切!於是上前打了個招呼,畢竟湖北的教師只來了五個。徐老師爲我們作了一場“國小科學課堂教學評價和指導”的講座。徐老師的講座圍繞課堂教學,例舉前一段時間全國優質課比賽中的課例以及以往的優秀課例,採取互動的方式,讓老師們對課進行評價,接着她再進行評課,然後給我們介紹了評課的一般方法。由於和一線教師的工作離的比較近,淺顯易懂,所以大家都覺得很受用。

徐老師談了自己評價一節課的標準:

教什麼?——目標確定,是否準確?(首先看知識)

怎麼教?——1、教學方法 是否合適? 2、教學過程 是否流暢?

教學效果?——1、教學氣氛 是否活躍?(不等於熱鬧) 2、教學目標 是否達到?

教師素質?——1、基本素質(語言、粉筆字、應變機智) 2、科學素質(知識、能力、態度)

我認爲:教師知道了如何評價一節科學課,理解了一節優秀的科學課的標準,也就知道了如何上一節優秀的科學課。

10月24日 星期一

參與設計課

我們小組的葉老師被推薦爲“國培”學習班提供一節觀摩課,內容是教科版《人的呼吸》。作爲小組成員和一名專任老師,這幾天,我也一直在和葉老師共同操心,設計教學過程。當然,我操的心要比她少得多。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逐步發現一節課中要考慮的問題太多,再次深感作課的不容易。我所設計的《人的呼吸》,與葉老師的思路大同小異。

(教學設計 略)

10月25日 星期二

難忘的一天

今天,大家來得特別齊,來的特別早,因爲大家在等一個人——中科院院士韋鈺。她的到來,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就院士的話說:我已經是70後的人,現在已經脫去了許多榮譽和工作,只想在有生之年,爲國家的教育科學事業貢獻畢生的精力。專鈺原本是學習腦科學的,然而她卻在2002年,承擔起“做中學”課題,10年的研究,衆多的國小科學教師和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深深受益。如今,她已是退休之人,又將研究的重心放在“腦科學與科學教育的關係”上面來。她的觀點讓我們耳目一新,她認爲:人的任何活動都受大腦的支配,做教育必須懂得腦科學,否則就做不好教育。她以大量的事實說明了自己的觀點,讓人信服。

她是自信的,她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家。她的思想特立獨行,她不怕說得罪人的話。她稱呼xx爲“錦濤同志”。這是因爲她是有才能、有思想的人,她常常接觸高層,常常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她深知我國科學教育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無奈的是她不是教育的決策者,但她的思想深刻影響中國的科學教育。

她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了錢學森的世紀之問。她認爲:中國教育要以科學教育爲支撐,要有實證精神。要重視早期兒童教育,要重視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要針對學生的天份和個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下午,我們前往中山植物園考查。老師給我們每個小組佈置了任務:尋找十種不同的生物和十個觀察點,探究生物的多樣性,形成結論。乘車來到植物園,這裏遮天蔽日的高大喬木讓人震撼。這裏有數不清的植物物種,大部分都叫不出名字,來到這裏,有一種世外桃源之感。小組的成員共同協助,登山穿林,順利的完成了任務。令人驚喜的是,唯有我們小組發現了“靈芝”。

考查完植物園,我們又乘坐公交車前往紫金山天文臺。在這裏,我們乘坐攬車到達天文臺,看到混天儀等科學儀器。

晚上,全體學員第二次聚餐,用酒交流着感情,傳遞着祝福,讓人興奮,更讓人感到幸福!

10月27日 星期四

這兩天

這兩天也挺難忘。讓人充分感受到組織者——郝老師、趙老師等輔導老師爲活動所做的前期工作。26日全天,我們分組進行製作電動小車的活動。這充分鍛鍊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精神,也顯現出了各個小組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展示時,各個小組的小車形態各異,設計理論各不相同,贏得了全班同學讚賞的掌聲。

27日全天,我們乘車來到瑞金路國小,聽取了5節展示課。其中有三節是南京的優秀青年老師所作,另二節是我們二班的兩位被推薦的老師提供的。我們六組的組長在會上執教了《人的呼吸》一課。效果良好,要知道,這節課也有我個人的設計在裏面。

這樣類型的培訓,還是十分受老師們歡迎的。因爲製作小車的活動充分激發了我們這羣成年人的童趣,更重要的是,我們體會到製作與模型這樣的課型如何操作。觀摩現場做課,並參與研討,也是和我們一線老師貼的比較近的。要知道,大家在研討活動時,脣槍舌戰,真知灼見,思想對碰,常常爲統一的觀點而自發鼓掌,常常爲個人的見解而自發鼓掌,友誼在不知不覺中增進。

10月31日 星期一

要離開南京了

今天是10月31日,是國培計劃科學培訓班學習的最後一天。上午,本次活動的負責人葉兆寧教授進行了培訓總結。她首先對這半個月裏我們學習的課程進行了回顧歸納,然後對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訊息進行了強調,對探究式教學法在國小科學中的重要作用再次作了闡述。她要求大家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把本次培訓的新思想,新方法傳遞給更多的科學教育者,更多的應用於教學實踐中。

接着,兩個教學班的組員分組展示了各自探究性任務的成果。大家分別展示了“自制電動機”“製作日晷”“校園周邊噪音的影響”“轉基因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7項不同的探究性成果。在成果展示活動中,同學們將繪製的海報張貼在教室牆壁上,花花綠綠的海報展示了大家這

幾天利用休息時間勞動的成果,展示了大家文字、繪畫、設計的功底,更主要的是展示了每個小組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此外,每個小組還委派代表結合自制的幻燈片,對小組探究的過程向全班進行交流展示。精彩的發言贏得了陣陣掌聲,充分展現了老師們較高的專業素質和科學精神。來自廣東的何建鋒老師機智敏捷,湖北的熊老師搞笑幽默,四川的王宜云老師的姿體展示,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最後,葉教授播放了一段培訓中心製作的視頻短片,其中是我們在這半個月裏學習、活動的圖片情景。基本上每一位老師都會在片中露臉。在音樂中,我們靜靜的欣賞着我們曾經坐在教室裏的情景,曾經外出考查的情景,曾經動手製作的情景,曾經發表見解的情景,曾經站在講臺,爲孩子們授課的情景……看着看着,大家的眼睛不禁溼潤了,想想過去的十五天,我們在一起學習生活,互幫互助,合作交流,思維碰撞。如今,馬上就要各奔東西,怎不讓人難捨?

好在領取了集體留影,留下了qq羣和漢博網博客,我們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裏回憶、聯繫,互相交流,互相激勵,爲各自地方的國小科學教育事業努力實踐。我們也相信,還有再相聚的一天。

現在是下午3點多鐘,文園賓館裏的學員在相互問候之後相繼離開,前往車站返程。我是晚上7點30的火車,因此還有一點時間,就坐下來將自己複雜的思緒整理記錄下來。要離開了——南京,你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你也是一座環境優雅,樹木蔥籠的園林城市。剛剛到來時,我覺得半個月太久了,現在看來,卻是那麼的短暫。我的感受從難熬到難忘再到難捨,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學員共同的感受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