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文章:伯伯18歲去當新四軍

來源:瑞文範文網 9.99K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在抗日的烽煙裏,伯伯十八歲去當了新四軍。

舊事文章:伯伯18歲去當新四軍

伯伯是我們家族的驕傲,是我們世代居住的小村的驕傲。日寇的鐵蹄踏入鹽阜大地的時候,伯伯正是一個青蔥少年,同時又是一個殷實之家的長房長子。家風謹嚴的傳統人家講究“桑樹挑子從小育”,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伯伯自小就被這個崇尚讀書識字的大家庭寄予了厚望,咿呀學語時就跟隨開館授書的祖父開蒙學讀詩書,《四書》、《五經》、經典史籍,無所不學,稍長,就能出口成誦、下筆成章,一時成爲鄉里的佳話。

封閉的鄉村擋不住漸漸滲入的新思想,舊式鄉塾教育已容不下一個少年日益蓬髮的新思維。經過伯伯多次的抗爭,終於獲許離開家,離開親人,到當時相對繁華、教育相對先進的鹽城去接受新式教育。可是他看到的是倭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民不聊生,無盡的兵禍使得偌大的鹽城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壯志難酬,萬般無奈的伯伯帶着家仇國四處逃難。

那年,一支新四軍的隊伍開進了鹽阜大地,他們衣衫雖襤褸、裝備雖落後,但精神振奮、紀律嚴明,對日本鬼子敢打敢拼,對老百姓和藹可親、秋毫無犯,比起那些明裏打着抗日旗號、暗裏坑民擾民、大發國難財的各式隊伍,真是一天一地!老百姓的心裏有桿秤,誰是真抗日,誰是真爲民,他就是老百姓的貼心人。伯伯和許多老百姓一起,傳頌着抗日民謠:最後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送兒上戰場。

惡劣的環境、艱苦的生活擋不住熱血青年的愛國抗日情,不用太多的動員,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只有白髮老母送兒,新婚妻子送夫去參加新四軍,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在鹽阜大地上演。耳濡目染,深受鼓舞的伯伯,就在這個時候離開了他酷愛的書桌,辭別親人故友,在他父親的囑託、母親的不捨中一頭扎進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

與他一起參軍的同村青年捎信回來:伯伯到了部隊一改往日富家子弟的書生意氣,同戰友們穿一樣的衣衫,吃一樣的伙食;訓練場上刻苦訓練,摸爬滾打;兩軍陣前,勇敢衝鋒,英勇殺敵。與戰友們一道,穿葦蕩、過大河一往無前;拔據點、襲城鎮鬥智鬥勇;演戲劇、教戰歌苦中有樂;寫文章、辦講座宣傳真理。當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的時候,在解放鹽阜的最後一次戰役中,一顆罪惡的子彈奪走了伯伯年輕的生命,奪走了他當初離家時的誓言——趕走小日本好好回家讀書,奪走了整個家族的厚望,把伯伯永遠定格在了十八歲。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十八歲的伯伯滿懷憧憬參加了新四軍,卻沒能看到他嚮往的那一天,這是他唯一的遺憾。但是伯伯和千千萬萬個像他一樣的先烈們的遺憾,換來了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如今,我們常對子女們說,別忘了我的伯伯十八歲去當新四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