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展分第一要務把廣東建設成分經濟強省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內容提要]如何把廣東從一個經濟大省建設成爲一個經濟強省?本文強調要遵循江澤民總書記的教導,堅持以發展爲第一要務,提出了把廣東建設成爲經濟強省的戰略思路:通過結構創新解決生產力問題;通過制度創新解決生產關係問題。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着力點是一致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出兵實現建設經濟強省的戰略目標,我們要在五個“加快”上下功夫。

以發展分第一要務把廣東建設成分經濟強省

[關鍵詞]經濟強省;發展;第一要務;加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李長春在省第九次黨代會上的報告,提出了把廣東建設成爲經濟強省的新任務、新要求,充分體現了江澤民總書記“5·31”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了發展——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認爲,只要遵循江總書記的教導,堅持以發展爲第一要務,通過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就能把廣東

建設成爲經濟強省。

一、廣東建設經濟強省的重大意義

把廣東建設成爲經濟強省,具有如下重大意義:

(一)建設經濟強省,充分體現了江澤民總書記“5·31”重要講話精神

江澤民總書記在“5·31”重要講話中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把

發展作爲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李長春書記在省第九次黨代會上的報告,通篇扣緊發展這個主題,強調“必須堅持發展不動搖”,“我們黨的一切奮鬥都是爲了解放和發展生產

力”。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經濟強省的新任務、新要求,是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5·3l”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和具體行動,是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當前,全黨、全國人民正在認真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5·3l”重要講話精神,加快發展先進生產力,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這就是我們建設經濟強省的政治基礎和根本保證。

(二)建設經濟強省,完全代表了全省人民的根本

利益和願望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早在1980年,小平同志鼓勵廣東人民:“自己要去闖,殺出一條血路。”1992年初,小平同志再次親臨廣東,要求廣東要力爭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久,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要求廣東要力爭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基本實現現代化。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再次要求廣東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多年來,廣東人民一直遵照黨中央第二、三代領導核心的指示,義無反顧,堅定不移地致力於發展經濟,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朝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奮力邁進。建設經濟強省,既代表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願望,又體現了全省人民的意志和信心,鼓舞了人心,凝聚了民心。這就是我們建設經濟強省的社會基礎和前提條件。

(三)建設經濟強省,是全面推進經貿工作的強大動力

廣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是全省經濟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管理全省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兩個重要環節。去年,工業增加值佔GDP的44.72%,流通業增加值佔GDP的19.86%,兩者加起來佔GDP的64.58%。經貿工作管理範圍之廣,佔CDP比重之大,職能作用之重要,將直接關係到建設經濟強省的大局。因此,全省經貿戰線的同志一定要以建設經濟強省作爲我們全面推進經貿工作的強大動力,按照李長春書記提出的“不僅發展快、總量大,而且結構優、質量高、效益好、後勁足”的要求,恪盡職守,勇挑重擔,與時俱進,奮發有爲,在建設經濟強省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廣東建設經濟強省的堅實基礎

1997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正確地分析判斷經濟形勢變化,果斷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成功地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克服了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負面影響;全省化解了金融風險,千方百計擴大內需和擴大出口,初步實現了對經濟運行的有效調控,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民經濟進入了快速平穩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爲建設經濟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經濟保持快速平穩發展

1997年至2001年,全省GDP年均增長10.12%,增幅相差僅1.3個百分點,在世界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我省經濟發展沒有出現大的波動(1991年至1995年,全省GDP年均增長19.22%,增幅相差7.4個百分點)。2001年,全省經濟突破了“兩個萬億”:GDP達到1055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超過10000億元,廣東成爲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

(二)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

市場對外開放正朝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拓展。商品、金融、要素等市場體系日趨完善,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越來越強。不斷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市場中介組織加快發展,橋樑和紐帶作用不斷增強。以按勞分配爲主,按要素分配爲輔的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體系逐步形成。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規體系日臻完善。

(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廣東省以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三大新興支柱產業爲主要推動力,依靠高新技術改造提升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建築材料三大傳統支柱產業,着力培育和發展森工造紙、醫藥、汽車三大有潛力的支柱產業,逐步淘汰了落後生產力和“五小”企業,產業的競爭力得到全面提高。三次產業的比重由1997年13.5:49.9:36.6轉變爲2001年的9.6z 50.2:40.2。高新技術產業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9%上升到

2001年的18.6%。2001年,全省九大支柱產業的產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爲72.3%和65.3%,比i998年分別提高3。1和4,1個百分點。

(四)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改善

全省經濟環境建設實現了從重“硬”向“軟”、“硬”並重的轉變。一方面;交通、通信、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現代化的交通網絡、通信網絡、電力網絡基本建成,全省環境保護有較大改善。另一方面,隨着政府機構改革和轉變職能,各級政府的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社會信譽不斷提高,並且培養造就了各行各業一大批高級人才;還制定了一大批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地方性法規,全面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逐步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法制,從而營造了“軟”;“硬”兼備、有序競爭和文明法治的經濟社會環境。

(五)多元經濟競相發展

國有經濟結構和佈局的戰略性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國企、民企、外企“三個輪子”一起轉,形成了以公有

制經濟爲主體,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的新局面。全省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41%提高到2001年的52.06%。民營經濟成爲新世紀最具活力的國民經濟新的一支生力軍。目前,世界500強有28

0戶加大在廣東的投資,在廣東設立總部或研發機構,外資企業在廣東蓬勃發展。

(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廣州、深圳充分發揮了龍頭作用。廣州是華南交通樞紐、物流中心,其貨運量佔全省的52.4%。2001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出口佔全省一半。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IT企業羣和家電企業羣已具雛形。2001年,珠三角地區九個地級以上市電子工業產值達到2854.56億元,佔全省規模以電子工業總產值的97.9%。東西兩翼發展後勁增強。山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加快。全省逐漸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粵東、粵西及北部山區梯度推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三、建設經濟強省的戰略思路

要把廣東建設成爲經濟強省,首先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結構創新解決生產力問題,制度創新解決生產關係問題,兩個創新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着力點是一致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一)結構創新

要認真落實《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努力推動產品、產業、企業、技術、區域結構優化升級。

1.產品結構創新。要大力開發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等九大支柱產業產品;大力發展市場需求旺盛、潛力巨大,市場供給缺口較大、嚴重依賴進口的產品;大力研製對支持和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的產品,如集成電路芯片製造等高新技術產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高一批傳統產業產品。要限制、淘汰、禁止對市場已經飽和並趨於萎縮,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或技術落後、沒有市場前景或高能耗、物耗,對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嚴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產品。

2.產業結構創新。要主動應對世界科技和經濟

迅速發展的挑戰,積極利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機遇,立足於發揮比較優勢,繼續實施《中共廣東省

委、省政府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爲先導,以傳統優

勢產業爲基礎,以新興支柱產業爲支撐的產業配置結構,努力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大影響的基礎產業。

3.企業結構創新。要大力實施大企業和企業集

團帶動戰略,加快廣東省工業龍頭企業發展,使之發展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建立同大型企業合作的分工協作關係,—提高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大力實施民營經濟上水平戰略,引導一批產品適銷對路、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走規模化、集約化之路。要加快劣勢企業退出市場步伐,關閉一批“五小”企業和污染企業。

4.技術結構創新。對廣東省產業升級具有重要

支撐作用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要集中力量進行重點攻關和推廣應用;開發廣東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研製生產在世界市場有影響的、振國威的成套裝備,提高國際競爭力。

5.區域結構創新。要貫徹“分類指導,梯度推進,

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方針,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要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效能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珠江三角洲要緊緊圍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個中心環節,加快建設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爲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具有較強輻

射能力的現代物流基地和國際化的製造基地;東西兩翼要加快“軟”、“硬”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海洋產業,不斷提高工業化水平;山區要充分發揮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加快山區農副產品和林產品的深加工、礦產資源深度開發;以市場爲導向,以舉辦“珠江三角洲和山區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爲契機,促進珠三角產業向山區轉移,掀起廣東“西部大開發”的熱潮。

(二)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要通過改革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舊制度,建立與先進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制度創新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WTO與國際慣例接軌以及政府轉變職能的要求,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爲企業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包括有關的法規、政策、措施以及經貿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使經濟管理工作走向規範化、法制化。

一要繼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要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進一步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一批缺乏法律、法規依據或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行政審批事項。凡是必須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改革審批方式,規範審批程序,實行辦事公開,嚴格加強監督;凡出臺重大決策,要實行事先聽證會制度、事前公示制度,公佈辦事結果,自覺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二要進一步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以產權爲紐帶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除關係國計民生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必須由授權投資機構獨資或者控股外,其他企業要放開股權比例,符合條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加快改造爲多元投資主體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要實現在國有、非國有經濟兩個領域的聯動、互補和有機融合;要突破區域侷限,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重組,做大做強大企業集團。儘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認真落實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制度。要理順投資與被投資之間的產權關係,建立以資本爲紐帶,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母子公司體制。

三要深化企業分配製度改革。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者業績考覈體系,準確計算和評價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發展做出的貢獻,作爲考覈與獎勵的依據。建立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經營者報酬方式和獎勵制度,使企業經營者的勞動報酬與其付出的勞動量和經營效果相適應,充分體現他們的勞動價值。要加強對國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約束和監督,不能不管工作好壞、企業效益高低,都照拿高薪。要堅持獎優罰劣,獎罰並重,對不稱職、瀆職的管理人員必須進行相應的懲罰和制裁。企業內部分配方式,可以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四要加快經濟立法。要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全面修訂有關經濟法規規章的契機,圍繞全省經貿工作的重點,積極配合有關立法部門做好經濟運行、市場流通、國有資產管理、安全生產及行業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爲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五要堅持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國家行政執法責任制條例》、《廣東省行政執法責任制條例》和《廣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辦法》等,逐步形成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監督、依法經

營、依法管理新氛圍,促進經濟管理走向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