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母愛的散文美文:愛在面中

來源:瑞文範文網 6.8K

前段時間,家裏收到一個大大的郵政包裹,足有七八十斤重,看了下地址,是遠在應縣的親家寄來的。層層打開,只見一個尿素袋子套一個炭肥袋子,再裏面裝着幾個小袋子,分別是小米、葵花子、大豆和軟黃米麪。我趕緊給親家母打電話致謝,她大老遠的寄這麼多東西過來,我的心裏真過意不去。親家母連聲說沒事,說小米豆子和葵花籽是地裏種的,軟黃米是剛剛磨好的面,吩咐我炸兩頓油糕吃。

讚美母愛的散文美文:愛在面中

我知道,軟米麪的前身是粟子,小時候,經常看母親和鄰居大娘們在磨盤上推磨,過篩,最後碾出的軟米,每掬一捧,都蓄滿着辛苦。

那天,我把軟米麪先蒸再揉,包上棗泥,炸出來的油糕,很好吃,這每一個柔軟香甜的油糕裏,都有來自親家的關愛。

在我家老院的南牆跟,有兩扇石頭舊磨盤。奶奶給我講過,在從前,出了門拐個彎的坡上頭有個小院,我們家蓋有兩間磨坊,老奶奶帶着她和倆妯娌,隔幾天就得去小院套上牛磨面。民以食爲天,春夏秋冬不間斷的磨面,是尋常人家即時候的頭等大事。

聽着奶奶的話,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沒見過面的老奶奶:坐在板凳上,頭頂一塊白毛巾,面前一個長長的竹編笸籮,裏面支一根長擀麪杖,老姑和奶奶撮過來一小簸箕磨碎的麥粒,老奶奶用細羅在擀麪杖上來回篩,盪出白白的麪粉倒掉糠皮渣渣。很快,老奶奶的臉上身上甚至眼睫毛上,落滿了白白的麪粉。

磨出來的面,分三等:頭摻面蒸走親戚用的白饅頭,二摻面做餃子皮和麪條,剩下是日常蒸饃用的面。以前走親戚行事情,都要提上饃包包或提籃,裏面放着硬麪饅頭。現在我還記得,那種饅頭,表面光滑如玉,泛着亮光,掰開剝起來一層一層的,有嚼勁,好吃。老奶奶、奶奶她們那時候,個個都有絕活,手工和麪拿捏到位,蒸得一手好饅頭。

猶記得,爺爺在世時,喜歡吃手擀麪,只要爺爺在家,每天中午,奶奶都會做一鍋麪。既做臊子面、旗花面、酸菜面和撅片面,也做湯麪、炒麪、拉麪和涼麪。冬天,奶奶還做雜麪旗子,用麥子,大豆,高梁等十來種雜糧磨成面,顏色是栗色的。奶奶做的哪種面都好吃,讓我懷念到如今。

一家八口人的飯桌上,每天離不了饃和麪,磨面是頭等大事。我記事時有了磨面的機器設備,只是要淘糧食。於是,每過一段時間,奶奶就把麥子從大甕裏舀出來,一簸箕一簸箕的簸乾淨,撿去石子和雜質,再放到一個專門淘糧食的甕中,放滿水淘洗兩遍,再晾到席子上曬個半乾。裝到毛褳(一種專門裝糧食的袋子,粗布類型的)裏,放一晚上,然後送到磨麪廠。奶奶會專門叮囑工作人員,留點頭摻面,走親戚時蒸白麪大饅頭用。

淘過的糧食磨出來的麪粉,雪白,乾淨,有筋道,蒸的饃饃,擀的面,都順滑好吃。後來鎮上有了大型麪粉廠,大大的方便了周圍的村民,人們把打下來的糧食寄存到那裏,需要的時候只說取回一袋袋面就行了。

前幾天回家,吃飯的時候,母親端出來才蒸好的饃饃,我咬了一口,覺得口味與往常不同。母親說,這是她像老從前一樣,在家裏把麥子挑撿乾淨,然後送到小型麪粉廠先褪皮再加工好,母親說,據說有的工廠加工的麪粉裏放有增白劑,蒸出來的饅頭雪白,但口味不好。出於安全考慮,現在村裏許多人都淘麥磨面了。端詳着手中的饃饃,儘管不是很白,可細細咀嚼,確實比以前那些面蒸出來的味長。

臨走時,母親非要舀幾碗面給我帶上,說吃餃子的時候和麪。我回來試了下,真的,這次的餃子,與以往不同,好吃看得見,皮兒擀得薄還不破。現在,還有一點面放在櫥櫃裏,我都不捨得吃了……要知道,這幾碗面裏,包含着母親對我濃濃的愛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