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地方的散文美文:青湖魂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W

“青湖洲苦悠悠,三年兩不收……”這歌謠是昔日水患給青湖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真實寫照。青湖,地域名,是安義縣管轄青湖洲的一部分。

讚美地方的散文美文:青湖魂

青湖全境如一隻長葫蘆,上有沙洲,因洲上有青草和小湖,湖水清澈見底而得名。隨着時代的變遷,湖水被歲月的風雨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東、西兩條潦河像母親的雙臂一樣懷抱着青湖。解放前,因爲沒有堤壩阻攔,加之河水水位與村莊地勢基本持平,只要天下大雨,河水就漫上村莊,淹沒莊稼,青湖人民飽受水災之苦,顆粒無收,只有吃野菜、草根、米糠充飢,有的甚至四處乞討……

青湖地處偏僻,與永修縣交界,有“守邊關”一說,加上交通極爲不便。出入和運輸主要依靠小船擺渡。小夥子到了娶親的年齡自然討不到媳婦,做父母的急得團團轉,這麼辦呢?總不能打一輩子光棍呀!那時不知誰立下了一個規矩:青湖的姑娘一般不外嫁,要嫁就嫁給青湖的小夥子,儘管這樣,還是有小夥子娶不上媳婦,無奈之機,父母只好四處託媒婆找合適的人家換親(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嫁給女方的兄弟,女方的兄弟娶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如此聯姻,青湖人親連着親,走到一起大多數是親戚關係。

這樣的苦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半年(下半年很少漲水),青湖人民開展生產自救,在荒蕪的田間地頭種上粟,那場面真夠壯觀的,男女老少齊上陣,田野里人頭攢動,到處是晃動着忙碌的身影,像是一幅繁忙的勞動畫卷一般:男人彎腰,雙手握鋤頭,用力引溝,女人則鉤着頭,不停地往溝裏撒粟種子,像蜻蜓點水一般;男人吃公家飯的,則由女人引溝,小孩子撒種,那頭像小雞啄米一樣上下點動着。畢了,擡着頭,拍拍身上的灰土和痠疼的腰,朝遠方張望片刻,長長地舒一口氣,繼而又低下頭,用雙腳撥土給粟種蓋上薄土。有一首歌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貧窮的現狀:青湖洲苦悠悠,有女莫嫁青湖洲,粟米飯餐餐有,大米飯要等到臘月二十九。

1935年,儘管潦河邊上修築了堤壩,但是由於堤壩修得低而矮不堅固,每逢漲水或發春水,堤壩時常倒塌,莊稼同樣遭殃,可是勇於和自然災難作鬥爭的青湖人不甘心呀,莊稼淹了,又重新耕種,種了又淹,淹了又種……青湖人民還是吃不飽肚子,過不上好日子。

解放初,青湖人民在政府的領導下,每年冬修,大興水利,出現了“紅旗招展,萬人修堤”的壯觀場面,男女勞力用肩膀擔,用土車推……聲勢浩大,空前無比。勞動的號子,此起彼伏,迴盪在潦河上空,傳得很遠很遠。冬修“兩頭摸黑”,夠辛苦的。他們通常早上6點鐘出工,天還沒亮,還得做好中飯吃的菜,一般是豆渣、蘿菜,家庭條件好點的有幹鹹魚,用竹筒裝好。出門時,一頭挑着勞動工具,一頭挑着竹筒和餐具,冒着凜冽的寒風,踩着“咔嚓咔嚓”的冰塊,相互吆喝着同伴,向堤壩上走去。“開飯囉!”中飯時分,只見兩位壯士用竹槓擡着,滿甑冒着熱氣和香味的米飯大搖大擺地走來,一邊走,一邊吆喝着。他們聽到吆喝聲,紛紛放下工具,依次排好隊,走近甑邊,盛好了飯,把扁擔一橫,坐在堤壩上,一邊沐浴着暖陽,一邊端着大碗,大口大口,有滋有味地吃着噴香的甑蒸飯。吃着吃着,天空中傳來了嘰嘰喳喳的叫聲,擡頭一看,原來是一羣羣的鳥兒在天空中盤旋、嘶叫……在那個飢餓的年代,甑蒸飯是何等的誘人啊!收工也是6點鐘,天,幾乎暗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風直鑽進衣領裏,熱汗瞬間變冷汗,令人周身發抖……此後,每年冬修堤壩時,不斷加固、護坡,青湖人民再也沒有受過水災了,吃上了香噴噴的白米飯,過上了幸福而快樂的好日子。1979年青湖修通了連接萬埠的公路,後來加鋪了瀝青路面,通了班車,並連接了永修城山到塗家埠的公路,青湖人終於結束瞭望河興嘆的歷史。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殊的生產、生活和地理條件磨礪出青湖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形成了青湖人鮮明的個性。

青湖人敢想敢闖。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如春雨一般滋潤着青湖大地,不甘貧窮、勤快儉樸的青湖人,紛紛背起揹包,腋下夾把雨傘,匯入創業大軍的滾滾洪流中,走南闖北覓財路,從事煨湯、鋁合金加工……後來有人這樣評價青湖人,“一個揹包一把傘,跑遍全國當老闆”。青湖人常說,窮沒有根,富沒有骨。我們就不信那個邪!青湖永遠窮下去?!他們憑着一股敢想敢闖、不甘落後的倔勁、闖勁、拼勁,商海搏擊,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腰包漸漸鼓起來了,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一條條水泥路直通村口,村容村貌舊貌換新顏。青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界對青湖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青湖小夥子深受外鎮、外縣,甚至外省姑娘的青睞,姑娘們都說,青湖小夥子不僅人長得英俊,而且敢想敢闖,像一個男子漢!

青湖人親善親和。青湖人有一個共性,有人碰上急難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樂善好施,傾力相助。客人來訪,主人熱情有加。男主人遞煙倒茶,女主人立馬繫上圍裙,快步走進廚房煮湯熱水,款待客人。青湖人積極倡導尊師重教,扶貧濟困之風,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20xx年青湖有識之土,率先創立青湖助學、獎學基金會,用於獎勵會考、大學聯考青湖籍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鄉賢達人、創業人士,傾力傾情,慷慨解囊向基金會捐善款。更難能可貴的是,許多青湖籍大學生,參加工作主動把第一個月工資捐給基金會。捐資助學在青湖蔚然成風,日益成爲青湖一張靚麗的名片。到目前爲止,基金會收到善款30多萬元,發放獎金15萬餘元,受益學子163名,受到新聞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讚譽;青湖人團結和睦,尊老愛幼,大到村居之間、鄰里之間,小到兄弟、姐妹之間、妯娌之間極少有口角是非,臉紅耳赤之事。青湖人做生意素來推崇“和氣生財,以和爲貴”的理念,以誠待人,崇尚和諧,追求文明,家風民風淳厚。20xx年春節,青湖村成功舉辦了百家宴,全村1300多位村民團團圓圓,和和睦睦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那個親熱勁,儼然像一個溫暖、和睦的大家庭一樣。

青湖人勤耕勤讀。青湖人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怕苦,不怕累,用勤勞的雙手耕耘、播種、收穫。青湖是夾沙土壤,土質肥沃,俗稱夜潮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適合種植水稻、蔬菜、蘿蔔、尤其是棉花。聰明、勤勞的青湖人因地制宜,大面積種植水稻、棉花。幾年工夫,把一個窮得叮噹響的青湖打造成一個遠近聞名的“棉花、魚米之鄉”。有道是“青湖是個好地方,地肥水美五穀香。”青湖人重視教育,他們有一句口頭禪: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窮怕了的青湖人,時常教育他們的子女:要好好讀書,讀好了書,學到了知識,纔可以建設好青湖。學子們在父母的激勵下,一個個埋頭苦讀,奮發向上,學風日漸濃厚。青湖區域雖小,但人傑地靈,俊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後,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1000多人,涌現了一批令青湖人引爲自豪的榜樣人物:早期中共安義縣委主要領導人之一袁覺蒼、國家軍用紅外技術專家劉上乾、模範軍醫陳大新、北大學子張功球等。

有人說,是潦河水滋潤了青湖這塊神奇的土地,賜給了青湖人靈氣。

也有人說,是青湖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奇蹟,改變了青湖人命運和麪貌。

更多的人則說,是黨和政府給青湖人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歲月如歌,今非昔比。如今,青湖人早已告別了“苦悠悠的日子”,享受着“甜滋滋的生活”,一代代青湖人發揚“青湖魂”精神,揚帆遠航,用汗水、用智慧、用勤勞編織更加動人、更加美妙的青湖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