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會中“不鼓勵農村孩子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8W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兩會),分別於2011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關於兩會中“不鼓勵農村孩子讀書”心得體會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提出“不應該鼓勵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的觀點,在網上引來一片譁然。3月9日,王平接受中國經濟網和鳳凰網的獨家對話,她表示堅持原來的觀點。她說,當下社會價值觀混亂,農村孩子容易受誤導去讀大學,不如靜下心來思考出路。現在讀了大學也不見得有知識,而農村這塊土地是有潛力的。最後她說,她也沒讀過大學。她表示堅持“不鼓勵農村孩子讀書”的觀點。

對於王平同志的觀點,我個人並不認可。人人生而平等,這已不再是少數先進知識分子的觀點,這已得到了整個文明社會的認可。是否讀大學應該由學生自身基於自己的理想抱負與價值觀念去做決定,而不應該取決於出身與家庭背景。

當然,王平同志提出如此之觀點並不是無事生非。這恰恰反映出目前我國大學教育和社會就業中存在的弊端。相當一部分農村來的學生可能迷惑於城市繁榮便利的生活,畢業時已忘記了自己上大學前立志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的志向,而城市來的學生可能對物質生活有了較高的追求與依賴,不願意生活在並不發達的農村、山區。這樣,就導致了農村來的大量優秀人才流向城市而城市來的優秀人才只有很少部分流向農村的不利於農村發展的現實狀況。

可是,針對此種現象,我們應該做的是儘可能改革完善大學教育,而不是聽之任之。

大學是高等學府,是一個每一個寒窗苦讀的學生渴望進入的象牙塔。好的大學有着濃厚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誌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每一個努力爲自己未來奮鬥的學生,不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都有資格進入大學從而接受“大學精神”的薰陶。

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爲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爲大學使命。而育人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要教育學生以天下爲己任,繼承前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之情,學習前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爲民的品德。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合格的大學生,應該是有抱負、有政治遠見、有廣博知識、有責任心的人。這樣的人,會關心國家大事,使自己服從於社會,服從於國家,服務於人民。這樣的人,會清楚的認識到我國目前的現狀,會深刻了解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大的差距。所以,不論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都會有一部分大學生投身於貧窮落後地區的建設,也會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留在城市、爲城市的進一步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享受現代文明。

作爲一名堅信共產主義、堅定支持共產黨的領導並熱切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大學生,我們應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素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建設祖國爲主、自身享受爲輔,畢業後積極投身於經濟不發到地區的建設之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