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9.46K

教師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1

教育工作者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

在教育、就業、分配、社保、醫療等諸多領域中,教育同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和未來息息相關,是廣大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同時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在教育領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是要努力推進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服務均等化”。2013年,隨着隨遷子女會考政策的全面放開,我市教育公平向前邁出了重要步伐;被稱爲太原史上最嚴“減負令”的實行,將育人爲本的要求進一步推向落實;我市迎澤區在全省第一家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認定,標誌着教育均衡在我市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當前,教育均衡是人民羣衆最強烈的訴求,教育公平是每個家庭最熱切的期盼。讓更多的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這既是教育公平的體現,也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的具體要求。

爲此,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要把均衡發展作爲改革的主要着力點。這對我市來說,一是要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在“十二五”末即2015年前使全市90%以上的學校都實現標準化;二是在此基礎上,全市10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認定;三是要通過“聯盟校”、學區化、集團辦學等辦法,改造和提升一批薄弱學校,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四是要進一步深化結對幫扶、合作共建、教師交流等工作,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步伐;五是從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方面制定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中國小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徹底摒棄“評學生看分數、評學校看升學率”的老觀念,通過“綠色指標”評價體系,讓每個孩子實現自身的發展和進步,促進教育公平和人才成長。

教師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2

今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改革”是公報中出現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全文共出現59次。這也表述了中央對改革的關注和決心。對於一名大學青年教師來說,我只關注教育和文化改革,下面就對此次公報的瞭解及心得作下簡要總結。

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關於教育改革,公報將教育領域的改革,描述爲“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其中三個“最”,既表明了對民生問題的持續關注,也體現出了改革的創新。比如,在教育領域的改革,使用了“綜合改革”的字眼,這實際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範疇。可以展望,這不僅意味着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要強化履行政府的法定義務,還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將向更加註重教育規律,注重創新的模式轉變。

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形成的一個系統。既要有經濟發展,又要有政治發展,也要有文化發展,這三者是不可分離的。但同時它們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個國家可以擁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卻未必有高度的文化發展水平。馬克思也曾經講過,-本文出自範.文先生網-- 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爲此,這就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羣衆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當然我們的經濟繁榮很重要,軍事實力增強也很重要,制度建設也很重要,但是最後中華民族能不能復興,最根本的標誌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社會科學、大衆文化等等。只有當我們的整個文化體系具有現代性,具有領先性,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民來學習,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現代化纔可以說是真正的實現了,中華文化纔可以說真正復興了,整個中華民族纔可以說真正復興了。

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活動的基本內涵。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類。如今,我們已進入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交往的廣泛和大衆傳播技術的迅猛拓展,使得社會心理和民衆素質,越來越成爲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這就預示着各種文化產品,作爲社會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將會加倍地呈現。文化及其產品日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爲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因素。人們看得很清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正在並將繼續爲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支撐。在這中間,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形成的影響力,也會日益凸顯。文化產品有認識、審美、教育等功能。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的影響力,屬於教育功能的範圍。

教育事業是培養人才的行業,教育系統是社會的文化高地,是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對社會的文化建設具有強烈的輻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範功能。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大力推進學校文化改革建設,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學校文化的創新力、軟實力和競爭力,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