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調查報告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本文目錄毛概調查報告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留守兒童毛概空巢老人調查報告關於毛概思想社會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毛概調查報告4篇大綱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 查 人:***

20**年中共xx大進一步明確“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同時到2020年實現人人有社會保障。要實現這一目標,是已經具備社會醫療保險性質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爲農村社會醫療保險,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近幾年來,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精神,各級政府統一領導部署,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實施,廣大農村羣衆積極參與. 地區初步確立了“大病統籌、醫療救助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我利用寒假時間對農村醫療保險的運行情況進行了社會調查,總結概括制度實施以來的基本情況、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發展對策。

本次調查立足於山西臨汾萬寧村的基本醫療保險情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按不同年齡分別發放問卷100份,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0份,有效回收率爲95%。

一.對問卷調查進行分析得:

,被調查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8—60歲,學歷主要是國中和高中,分別是22%和36%。大學及以上的人數比例是20%。考慮到年齡太小和太大的村民對農村醫療保險不是很熟悉和了解,學歷對調查問卷的填寫也會有一定影響。因此更加側重於年齡在20~60歲之間學歷爲初高中和大學的村民的看法和反映以保證問卷的有效性.

在對相關部門對農村醫療保險的宣傳的調查中,呈現出一個嚴峻的事實。其中55%的農民都選擇了選項中的不宣傳,有力地說明了相關部門如鄉鎮政府或村委在保障醫療保險得到落實方面做得不夠好,因爲宣傳不到位,農民對這項制度也就不瞭解,也就無法信任它,到最後農民是基本享受不到這種保障。另外,有18%的人反映相關部門是通過海報和傳單來宣傳的,18%的人表示是通過口頭宣傳的,並且很多村民反映雖然這是一種最蹩腳也是最原始的宣傳,但由於很多村民不太識(在這次的調查人羣中。就有9%的人是文盲。而分別有13%和22%的人學歷是國小和國中)所以相比之下這種方式比較受歡迎,也普遍反映效果較好。還有9%的人表示自己村是通過其他一些方式來進行宣傳的。

農民是一個十分重視既得利益的羣體,期望着最少的付出獲得儘可能多的回報,調查顯示,農民期待合作醫療能夠報銷60%~100%的醫藥費用,然而截至XX年6月底,全國4194萬人次13.94億元的醫藥報銷費用佔籌資總額的46.14%,住院醫藥費用平均有27.25%得到報銷,實際的報銷比例與期望的巨大差距使農民心理產生一種失衡的矛盾,直接影響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在對醫療保險個人所承擔的費用的合適程度的調查中,分別10%和29%的人分別反映過高和高,佔將近50%的比例,47%的人表示基本適合,而只有分別爲2%的人選擇了低和太低。這足以說明醫療保險中個人所承擔的費用偏高,這會導致下面提到的有些問題

最嚴重的缺陷是政府宣傳力度不夠,這個問題已經在上面強調過,所以不再贅述。其次是普遍反映農民的受益面窄,佔20%。還有分別爲16%、15%和15%的人表示常見病多數不在保險範圍內、手續多。成本高以及政策透明度低。前面兩個其實也是主要的原因,很多農民反映大多數常見病都不在報銷範圍之內,投保就會有點被騙錢的感覺,雖然我們都清楚,醫療保險制度完全是爲了能讓農民受益而制定實施的,但最後使有些農民得出這個結論便是制度的失敗所在了。

可以得知85%的調查者認爲當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手續比較繁瑣,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贊成當前的程序。由此來看,正是由於複雜的報銷程序導致大多數農民對目前的新型合作醫療運行狀況不滿意。

在當前農民看病就醫存的最大問題,有43.9%的人認爲此刻鄉鎮醫院醫藥用度太貴,家庭難以承擔,農民還反映農村醫療保險定點的鄉鎮衛生院醫藥用度更貴(相對私人的診所醫院)。並且按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規定,只有在指定的定點醫院就醫所產生的用度才能得到補償。農民並沒有得到實惠。另有33.2%的人認爲鄉鎮醫院就醫步伐複雜,醫療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技術水平較差,醫療裝備陳舊,農民不能從其獲得醫療保障。農民大病小病不願去鄉鎮一級醫院就醫。同時也有7.9%的人認爲鄉鎮醫院路途太遠,不方便就醫,15%的人對當前鄉鎮醫療狀況不滿意。

二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總結出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社會滿意度低

社會保險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強調的不是個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險金的社會滿意度。而調查研究中發現一些農民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是基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低,農民瞭解不深,怕政策有變,認爲是把自己的保險金拿去補償別人了等的考慮。而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不滿主要是因爲保障水平低,參加和理賠程序繁瑣等。此外政策不公,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療設備陳舊老化,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導致醫療衛生問題嚴峻,農村基層醫療服務困難重重等導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社會滿意度低。

(二)保障水平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這個定義顯示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救助農民的疾病醫療費用的而門診、跌打損傷等不在該保險範圍內,這項規定使得農民實際受益沒有預想的那麼大。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不到位

現有的宣傳多集中在詳細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給農民帶來的表面好處上,沒有樹立起農民的風險意識,也沒有體現出重點,沒有對那些不參加的農民進行調查研究,使得宣傳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許多農民並不真正瞭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他們僅從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慮,由於自己身體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沒有必要花那個冤枉錢。還有一些農民認爲是把自己的保險金拿去補償別人了。宣傳也沒有把具體的理賠標準發給農民,使得他們在理賠時,看到那麼多藥費不能理賠一些農民有被欺騙上當的感覺。

(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登記、理賠程序過於繁瑣

首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登記程序繁瑣。 其次農村合作醫療的理賠程序也很繁瑣。城鎮居民的醫保都是可以拿來抵押一部分醫藥費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醫療費的,事後再來結算。而有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要農民先墊付,這樣假如一些農民借不到錢還是看不起病,然後持着有關手續到合作醫療報帳中心申報,最後又要去信用社領錢。有的村莊離報帳中心和信用社很遠,來回的車費都比較貴。繁瑣的登記、理賠程序增加了農民許多的麻煩,降低了農民的滿意度。

(五)對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難是普遍性問題

作爲向參合農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定點醫療機構,其行爲不僅關係到參合農民的醫療負擔,同時還會影響到參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態度。儘管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採取了各種手段,由於對定點醫療機構存在監管困難,導致某些定點醫療機構不能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執行,擅自在醫療行爲中增加目錄外藥品,加劇參合農民的負擔的現象屢禁不止,令新合管理部門非常頭痛。

三.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給出幾點建議:

(一)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在基層第一線工作的農村幹部和醫務人員要深入學習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其更加準確細緻地做好羣衆的宣傳教育和解釋工作;加強對農村羣衆進行科學常識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破除陳舊保守觀念,解放思想,在農村大興“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文明新風,引導農村羣衆用科學的方法治療疾病。

(二)嚴把審查關,做到應保盡保。

在符合參保條件的範圍之內,儘快將願意參保的農村羣衆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村、社一級的負責人在出具有關證明時要認真負責,杜絕冒名頂替現象發生。建議在醫保證上貼示本人照片,以便確認使用人。

(三)全管理監督機制,真正做到取信於民。

1.充分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或管理委員會職責,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管理和指導等工作,定期向同級人大彙報,主動接受監督;

2.加強經辦機構建設,按規定落實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規範管理;

3.完善基金監管機制,制定監督管理規定,形成定期審計監督制度,確保基金運作規範、透明、高效,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強醫療服務,規範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診治,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和非有效醫療費用比,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

(四)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首先是加強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各級財政預算支持以外,應動員社會力量,向基層醫療機構捐贈相關的醫療設備,在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設備水平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降低設備購置支出。其次是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培訓。上級醫療機構應採取多種形式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技術支持,接納基層人員的進修併爲其減免某些費用支出。第三是加強基層醫護人員的技術培訓,爲降低基層醫護人員的進修負擔,各級政府應設立基層醫護人員培訓補助基金給予適當的補貼。四是明確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職責,並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

四.未來發展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黨的十七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的要求之一,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治之中。在xx大過後新增財政衛生投入將繼續優先用於農村衛生事業和支持困難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的控制了農民“因病反貧、因病致貧”,更好的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空間是廣闊的,未來發展是美好的,農民將得到更好的保障。

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留守兒童毛概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涌入城市,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許多農民工無法把子女帶到城市去讀書,只能將子女留守在農村,由長輩、親屬照管,因此產生了留守兒童這一新的羣體。由於缺少家庭教育管理,缺乏親情呵護,這些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和行爲習慣等方面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已經成爲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人民羣衆十分關心、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爲了瞭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進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漣水縣婦聯在XX年11月,通過發放情況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對全縣19個鄉鎮的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

我縣現有總人口109.7萬人,其中留守兒童4.5萬餘人,主要集中在鄉鎮。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是多方位的,非常複雜的,也是持久的。從調查的結果發現,這些正處在成長髮育時期的兒童,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面臨許多有關於日常生活、學習、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令人擔憂。

(一)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

父母不在家,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飲食問題。留守兒童大多與(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在學校寄宿,所以在飲食方面都有人照顧,89%的留守兒童每天都能按時吃飯,但有62%的孩子偶爾吃到新鮮水果,在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雖然留守兒童可以吃到飯,但質量得不到保證。分析數據得知,只有56%的孩子能堅持每天吃早餐,有44%偶爾吃或者很少吃早餐,影響了留守兒童營養和健康。飲食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監護人因素。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家庭屬於隔代監護,祖輩的文化程度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科學飲食,也不管有沒有營養。二是飲食消費觀念。消費觀念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孩子們的零花錢上。農民工長年在外,不免產生對孩子有補償心理,於是就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調查發現,他們零花錢的去處大部分是買零食,而且垃圾食品佔大多數,這也是留守兒童不吃早餐的原因。

2、衛生狀況變差。兒童良好的衛生狀況和習慣以及生理衛生知識的有效獲取和掌握,是保證其身體正常發育和成長的關鍵因素。但是,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這方面的情況並不是很樂觀。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衛生狀況下降、衛生習慣變差及生理衛生知識指導缺失的問題。父母外出打工後,一些留守孩子、特別是男孩子衛生狀況下降,衛生習慣變差。關於這方面的情況,流動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無可奈何和無能爲力。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雙方、特別是母親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衛生方面關懷和指導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性別比較低,留守女孩子的數量遠遠高於留守男孩子。留守女孩子,特別是國中階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體正處於快速發育和變化的時期,她們更需要得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在生理衛生知識方面的關懷和教導。但是,由於一些農村學校對該方面的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變化出現時表現出極大的恐慌和不安,並不知所措。

(二)完成學業方面問題突出

通過跟孩子的聊天發現,在學習方面,70%的留守兒童認爲父母外出打工對他們並沒有大的影響,而且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54.4%會選擇向老師求助,從這兩點上可以看出在學習中他們更願意依賴他們的老師。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沒有辦法照顧孩子,絕大多數孩子是由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輩來照顧,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親戚來照看。由於老人們一般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對孫輩較爲溺愛,只重中孫輩們的身體健康,在教育方面不怎麼在意。而其他親戚因爲留守兒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出於各種原因放任自流,導致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由於長期沒有家長的陪同及約束,又缺乏好的學習環境,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與普遍孩子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大部份學校中,學生成績的好壞是對學校和教師進行評價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只重視“好”學生而忽視對“差”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好的留守兒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時由於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家務負擔都很繁重,他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特別關照那些留守兒童。所以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情況都不容樂觀。

(三)不利於兒童健康心理人格的培養

0—14歲時間段是少年兒童基本思想品德、情感、性格、人際交往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如果沒有對兒童進行良好的引導和教育,將會導致極爲嚴重的後果。調查發現有80%的孩子認爲周圍的人對他們很關心,但在平時和周圍的人發生矛盾時會有45.4%選擇保持沉默,悶不吭聲。在平時與他們的交流時我們也不難發現他們很多自信心不足,而且有69%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很一般,一點也不優秀。所以留守兒童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與孩子多年不曾見面,致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爲問題。如:性質柔弱內向、自卑心理障礙、孤獨無且心理、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

(四)留守影響兒童安全

調查發現,很多流動父母對留守孩子最擔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問題。他們擔心孩子夏天到河裏游泳,擔心孩子打架鬥毆,擔心孩子登高爬屋,擔心孩子觸電等等一系列潛在的威脅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流動父母對留守孩子安全監護的缺失,使農村留守兒童的確存在安全問題和潛在的安全隱患。這種安全問題和隱患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輩監護人所看護的留守兒童數量過多,造成了他們對留守孩子安全監護的真空狀態。我們的調查發現,在一些農村勞動力外出很多的村莊,有些老人要負責照顧他們所有外出打工子女留在家鄉的孩子,少則一、二個孩子,多則四、五個留守孩子。第二個原因是留守兒童大部分是15、16歲之間的學齡兒童,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自律性比較差,他們好動、好玩、好奇心強,對一些較危險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斷和行動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劇的發生。

二、漣水縣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關愛、服務留守兒童,既是婦聯工作的重要職責,也是全社會的重要責任,更是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中,漣水縣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創新四大關愛服務機制

1.組織領導聯動機制。縱向上,縣裏成立了以縣長爲組長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領導小組,各鄉鎮村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橫向上,部門與部門之間密切配合,協調工作,實現左右聯動。

2.聯席會議機制。我縣充分發揮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的作用,牽頭、協調、指導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同時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共有25個部門作爲成員單位,各鄉鎮婦聯作爲列席單位,定期對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進行討論、研究、交流,對其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會辦,分頭、分類解決。

3.激勵保障機制。一是經縣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出臺了縣“xx”婦女兒童發展規劃,把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放在當地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起研究、一起佈置、一起落實、一起檢查、一起考覈,並列爲縣政府民生10件實事之一予以落實。二是縣政府及時劃撥10萬元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專項啓動經費,其它所需的必要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社會互助機制。關愛服務留守兒童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其中鄰里具有人員熟、性格熟、親情熟、話語熟的優勢,尤其是中華民族具有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我們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要求鄰里在生產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關照。在今年夏收夏種期間,我們組織了全縣27支鄰里幫工隊,幫助留守兒童的家庭進行夏收夏種。

(二)建立四大關愛服務網絡

1.以親屬爲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在家庭監護上,既有留守兒童自身的家庭監護,也有親朋好友之間的熟人監護。目前,全縣擁有兩類家庭監護人員6.9萬人。

2.以學校爲主體的校園監護網絡。我們以家長學校爲陣地,定期交流留守兒童在校學習、生活情況,對其監護人進行業務培訓。全縣所有學校都開辦了家長學校,一年授課2期,每期半天,使學校成爲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成長之“家”。

3.以志願者爲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目前,全縣已組建了6支志願者服務隊。一是愛心助困服務隊,讓留守兒童不因生活困難而掉隊;二是巾幗環保服務隊,讓留守兒童熱愛環保,崇尚自然;三是衛生健康服務隊,讓留守兒童具有身心之悅;四是家庭教育服務隊,讓留守兒童具有良好教育之境;五是巾幗文體服務隊,讓留守兒童具有生活之樂;六是法律維權服務隊,讓留守兒童具有權益之護。

4.以村(居)社區爲主體的管護網絡。主要實施“四個一”。即:一校一警維護校園安全,一村一隊接送留守兒童,一戶一人呵護留守兒童,一天一巡淨化社會環境。

(三)打造“5+1”關愛服務模式

我們主要打造婦女兒童之家、巾幗志願者、社會救助、企業參與、就業創業等關愛服務留守兒童的“5+1”模式。

1.婦女兒童之家模式。新的縣婦兒活動中心大樓即將竣工交付,全縣所有鄉鎮建立了婦兒活動中心;全縣375個村(居)社區全部建成了婦兒之家,其中大東鎮施窪村等85家達縣級標準,漣城鎮城東社區等3家爲省示範之家,漣城鎮軍民社區等31家爲市示範之家。

2.巾幗志願模式。縣婦聯重點打造“百名巾幗志願者 法律維權進萬家”、“愛心助成長巾幗在行動”志願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孤困兒童等品牌,全縣目前已發展關愛服務留守兒童巾幗志願媽媽3000多人。

3.濟困扶助模式。一是在今年中華緣文化節期間,縣委、縣政府籌集了380萬元資金救助全縣貧困留守兒童;二是全縣建成45個寄宿制學校,配備了食堂、宿舍、球場等硬件設施以及生活教師、心理輔導等軟件設施,同時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減免學雜費3760萬元,免費發放教科書109531套。三是縣法院、司法局、衛生局、科協等部門爲全縣2萬多名留守兒童普及醫療衛生、法律法規、科普知識280餘場次。

4.企業參與模式。縣婦聯積極爭取有關企業的支持,在關愛服務留守兒童工作服務體系建設中,讓企業獻上一片愛心,盡上一份社會責任,籌集30萬元作爲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發展基金。

5.就業創業模式。讓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打工就業創業是解決留守兒童不留守的根本。一是以培訓促就業。依託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繼續開展對婦女的各類技能培訓;二是搭建羣衆創業平臺。目前,縣工業園區、鄉鎮集中區和村創業點共吸納了本地勞動力就業近10萬人。三是提供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帶動婦女就近就地就業。四是繼續培育巾幗科技創新基地。縣婦聯積極主動,跟科技部門密切配合,在我縣岔廟鎮建立提子園示範基地,帶動當地161名婦女依靠科技創業致富。五是做大柳編、手工編織、雲錦織造等來料加工項目,使全縣5.3萬名婦女業有所就,勞有所得。

(四)開展關愛服務活動

“五個一”主題實踐活動。開展一次溫馨提示活動。以縣委辦、政府辦名義給留守兒童家長寄發《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開展一次愛心結對活動。組織黨員、幹部、教師、團員、“小小志願者”、“五老人員”和社會愛心人士與農村“留守兒童”結對,目前,全縣已有各種類型的結對16000餘對, 涌現一批“代理家長”、“愛心媽媽”、“校外輔導員”、“學習小夥伴”,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組織一次親子交流活動。組織農村留守兒童給外出務工父母寫一封信,利用網絡、視頻跟父母進行溝通交流,彙報學習、生活、思想和心理情況。組織部分長期未與父母聯繫的“留守兒童”到父母工作所在地與父母團聚。開展一次愛心助困活動。組織女幹部、女黨員、女職工、大學生村幹部、“五老人員”和社會志願者幫助貧困留守兒童解決生活困難。依託“六一兒童節”, 組織一次送文藝、醫療、科普、法律下鄉進村(社區)、進校園活動。

三、進一步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思考

不論是留守兒童教育,還是流動子女教育,它們都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爲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加深社會力量幫助兒童的參與程度。社會組織是世界發達國家普遍具有的幫助機構,其中幫助兒童是重要的內容。在我國,這類系統尚欠發達,類似ngo的組織的作用還不十分明顯。隨着我國的不斷髮展,社會工作制度的建立應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政府部門應充分引導和發揮ngo組織的作用,加強協作,在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同時,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師生談心制度》、《家訪制度》、《心理諮詢教師工作制度》、《課外學習小組活動制度》等有關規章制度,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所在學校和校外教導員、代管人進行溝通),爲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三是農村中國小班主任和老師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啓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爲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構建父母子女溝通機制,鋪架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交流的橋樑。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建議有關地方開設“留守兒童”家長熱線機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五)加強對監管人員的教育。爲解決大部分監護人員年齡大、文化低的問題,我們應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婦女兒童之家等活動陣地,加大對“代理家長”的教育力度,使他們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掌握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法,更好地承擔起看管和照顧孩子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家長要增強責任意識,有條件的應將孩子帶在身邊,爲孩子提供更好的監護責任和教育機會。而對於將孩子帶在身邊確有困難的,要根據孩子成長的需要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平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繫,經常與孩子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想法,爲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六)依託基層婦女兒童活動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充分發揮鄉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村級婦女兒童之家及農家書屋等活動陣地,開展有益於留守兒童成長的關愛活動,經常組織留守流動兒童開展演講、歌詠、書畫、體育等活動,使活動陣地成爲真正留守兒童的快樂家園、心靈驛站。面向社會吸納、選聘一些關心兒童工作,富有愛心、具有豐富兒童教育經驗的社會各界人士,如退休教師、幹部等做兒童工作的志願者,發揮志願者作用,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添力助跑。

毛概空巢老人調查報告毛概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 統計數據顯示,XX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 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瑤族佔21.95%,全縣轄13鄉3鎮。都陽鎮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都陽村都陽街。東接七百弄鄉,北連北景鄉,西鄰巖灘鎮、江南鄉,南接百馬鄉、古河鄉。XX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都陽、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滿江、雙福等7個村。都陽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這裏說的老年人指的是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已經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佔全縣60週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爲17244人,女性人數爲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況,其中文盲的佔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國小教育 的佔33%,受到國中教育 的佔4.6%,受到高中教育 的僅佔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佔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來源情況,靠子女供養的佔81.9%,自己供養的佔9.7%,社會扶助的佔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 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建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但是場地有限,希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因此,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 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結束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關於毛概思想社會調查報告毛概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調查目的

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爲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爲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後的就業大有裨益。通過調查可以瞭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從而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後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調查對象

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爲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其中通信工程專業20名,土木工程專業10名,旅遊管理專業10名,會計專業5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5名。年級分別爲大一學生5名,大二學生30名,大三學生15名。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

調查結果

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爲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麼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爲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學認爲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絡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爲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爲完全或基本相符。

能夠使大學裏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 的學生認爲兼職是爲以後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爲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鬆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係。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週末。有31人認爲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爲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爲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羣衆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 “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 “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着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着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結論與建議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實踐是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的活動,而人是社會的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因此,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行爲,而是社會的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羣衆。“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準,社會實踐不但爲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也是培養和鍛鍊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該說不僅有助於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認識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說明了親身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並不排斥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實踐的發展不斷促進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而隨着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與此同步,人的認識能力也就不斷地改善和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認識和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但是認識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對實踐進行指導。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使實踐與認識相結合。大學生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瞭解實際情況,結合所學爲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務社會,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二是志願者服務,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專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三是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種貫穿於日常生活當中的社會實踐形式,以小見大,以細微之處見長,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長效機制。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很多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到各地和很多行業去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考察,回校後進行認真的討論總結,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理解社會,思考未來的人生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