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調查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9W

**區**鎮城西村是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產糧區。全村共1800人,4000多畝耕地,除去人均1.3畝口糧田外,還有人均1畝的責任田。近十年來,爲摘掉貧窮帽子,城西村不斷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了土地分散經營到集約經營、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嬗變。他們的經驗,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農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調查報告

有地沒錢找出路

地處十年九旱的**區**鎮,水資源嚴重短缺,種植玉米和大豆都歉收,加上糧食價格持續走低,即使遇上好年景,一畝大田也很難看到200元錢的純利。1996年以前的城西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800元,遠遠低於**區的平均水平。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整年,有地沒錢的處境讓村民們愁眉不展,村裏70%的勞動力不再堅守土地而涌向城市,全村棄管土地達1300畝,大批土地處於撂荒狀態,土地成了農民手中的“雞肋”。國家莊嚴地把土地承包權交給農民,“30年不變”。然而,守着幾千畝的土地爲什麼還會受窮?

城西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是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產糧區。在農副產品緊缺的年代,土地產出效益高,自然是農民的寶。然而到了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年代,農民在地裏刨食是刨不出小康的。遇上豐年,即使農民多收了三五斗,也會因爲供過於求而壓低了農產品價格,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時甚至不升反降。爲尋求出路,1996年以來,城西村把目光投向了高效農業,開始種植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村委會帶領全村農民闖市場、交外商、簽訂單。幾年下來,他們發現,種玉米改成種菜養花,並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農民增收難的癥結在於土地,以三五根兒壟爲單位的小生產在產業化大潮中無異於井底之蛙,以一畝三分地爲單位的獨自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啻於風中浮萍,即使有點效益,增加的幅度也很有限,村民收入增長仍然不快。要徹底擺脫農民有地無錢的困境,就必須在千家萬戶分散的土地上做文章。全村幾千畝土地竟難以承接來自日本的小額訂單需求,這個尷尬成爲解決全村土地問題的導火索。村委會認識到,要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就要在土地整合上下工夫,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真正形成與國內外市場對接的能力。由此,城西村土地改革開始浮出水面。

農民搖身變股東

城西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最大阻力首先來自思想障礙。從最初集中土地建現代農業園區,到推行土地股份制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個時期、各個階段,無不經歷着思想觀念的撞擊和交鋒。一輩子刨食在土地上的老一代農民,雖然對貧窮充滿着無奈,但沒有田地種,讓他們覺得沒有了依靠。而年輕的新一代農民,寧肯將土地撂荒幾年,也不情願轉讓土地承包權,畢竟,那賴以安身立命的幾畝土地承載着農家未來的希望,除非你能帶給他更多的實惠和長遠的利益。爲了打消村民們的思想顧慮,村委會成員分工包戶,與村民一筆一筆算清收支賬,解答村民一個又一個問題,先後四次召開村民大會,漸漸消除了農民的擔憂。1998年村委會採取租賃和反租倒包的形式,集中了部分農民撂荒的400多畝土地,建起了大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訂單農業。一時間,城西村花卉、蔬菜等訂單農業發展迅速,生產規模化程度得到提高,產業優勢日益凸現,村民也一次性得到了固定的租金和承包金。

然而,簡單的土地集中,單純的規模擴大,並沒有從體制上解決一家一戶分散生產與產業化經營之間的矛盾。與外商簽訂單時發現,外國人不願意和村一級組織籤合同,因爲村不是經營實體,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根本無法和國際慣例接軌;同時,由於土地承包制的侷限,對外雖由村委會接訂單,但實質上仍是農民個體經營,村一級組織與農民之間沒有形成利益紐帶,相互之間的制約力不強,內部風險很大,這些都讓外商感覺心裏沒底。淺層次的土地流轉形式,不僅沒有解決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而且嚴重製約了土地統一管理、科學規劃、集約生產,使大規模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很難實施,農業科技很難推廣,投資環境很難改善,從而丟掉了一批大客戶。城西村在實踐中認識到,只有通過土地把村民與集體結成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讓責權利更明晰,才能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保證訂單任務按期保質保量完成。園區建設遭遇着“成長的煩惱”,最終也只能通過更深層次的土地改革來解決。

於是,城西村提出土地股份制的改革設想。**區、**鎮兩級黨委政府頂住壓力,指導城西村迅速推行土地股份制。他們以集體土地及資產作爲集體股本,在村民自願的基礎上,將61戶農民承包地部分或全部折價入股,成立了大連市農村第一個以土地入股爲主要投資方式的股份制企業——大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規定,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村民一分地爲一股,61戶農民共集中土地293畝,折價佔總股本的13.06%;村以集體經營的1300畝土地和水利配套、溫室大棚等設施入股,折價佔總股本的86.94%。企業的稅後利潤60%用於擴大再生產,40%用於股金分紅,年終一次性分發股紅;公司如發生虧損,則按股份分擔風險。

考慮到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土地股份制在分配方式上打了“折扣”。公司規定,對於農民入股的土地,無論公司盈虧,每年年初,先期支付入股農民每畝保底分紅200元。如果公司年底還有盈利,可繼續分紅。入股自願,退股自由,讓城西村的農民變成股東;產權明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使得村民和集體真正成爲利益共同體。

在公司內部經營管理上,根據個人技術水平和能力大小,股東們既能在公司內承包經營,又可爲公司打工,當農業工人。公司建起了國際水平的溫室工廠,種植花卉等觀賞植物,僱傭村民統一生產。露作和大棚育種由公司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農民具體操作,利潤由公司和農民按比例分成。蔬菜和桔梗等其他作物,採取農民交納土地承包金的方式,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收益全歸農民。公司還聯合省農科所等科研機構共同進行科技攻關,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嶄新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保底收入和年終分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與城西村接壤的城東村53戶農民主動以472畝土地入股,土門村農民找熟人要求加盟公司。短短6年,公司吸納了226戶農民的1757畝耕地,加上村集體1300畝,目前已擁有集中連片、設施完備的入股土地3000多畝,成爲**區技術水平最高、生產設施最完備、經濟效益最好的農業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城西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表面看是土地流轉的一種形式,實質是將現代企業制度引入到農業,把公司制企業的管理體制、激勵機制、經營手段、分配方式,成功嫁接到農業園區的經營和管理上,延伸到農村土地使用權的盤活上。這正是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用工業化管理方式辦好農事企業的實踐形式之一。

集約帶來新變化

高效農業在土地股份制的催化下如虎添翼。走進**現代農業園區寬敞明亮的溫室生產車間,如同置身於全國乃至世界農業的前沿,無論是農業設施、技術水準、作物品種還是管理方式,都與傳統農業大相徑庭。在這裏,不僅能見到組培室、催芽室、穴播車間、智能溫室、微灌和滴灌、克隆技術,還能見到農業工人在花叢樹影間用音樂施肥的新鮮玩意。實行土地股份制後,全村高效農業迅速壯大,種植品種由低效益的糧食、蔬菜、水果,發展到高效益的花卉、桔梗和種苗培育,“**農業”已成爲知名品牌,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乃至有機食品,已進入商場以及各大超市。園區還是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其高品質的花卉和觀葉植物深受日本市場青睞,農業生態旅遊也隨之興起,成爲園區的新興產業,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參觀人員和來訪的國內外客商。最讓人感慨的是,過去分散種糧,每畝玉米淨收入僅有100多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產出不到2元。實行集約經營後,按國際要求種植和加工高收益品種,實踐的效果是,在陽光溫室內種1畝花卉相當於過去種XX畝糧,種1畝蔬菜相當於過去種30畝糧,高水平的土地產出效益等於再造了數十個“城西村農業”。

產業化經營在土地股份制的助推下開創出新天地。實行土地股份制後,園區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樣板,還是農產品深加工、保鮮、包裝產業化“一條龍”的樣板,已產生巨大輻射效應,由“點”成“塊”,由“塊”帶

“面”,快速提升了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如今,**鎮70%以上的耕地成爲龍頭企業帶動下的配套型基地,80%以上的農戶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龍頭企業連接。原來在市場經濟洶涌大潮中風雨飄搖的單個農民,現在與企業形成了“聯合艦隊”,大大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在這個產業化體系中,農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按照企業的要求做好本職工作,生產合格產品,然後就等着按照合同約定在企業拿錢。千家萬戶的農民把自己作爲“車廂”掛在龍頭企業這個“火車頭”上,高速行駛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

農民收入在土地股份制的支撐下快速增長。1996年,城西村還是**區有名的貧困村,村集體負債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800元,在全鎮12個村中名列第10位。實行土地股份制改革後,城西村收入水平持續高速增長,XX年全村可支配財力達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成爲全鎮最富的村。據瞭解,城西村有的村民在公司從事種植技術工作,個人全年收入可達1.5萬元。目前,城西村個人存款已佔**鎮的6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