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調研報告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3W
本文目錄2017年農村社會調研報告鄉鎮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調研報告農村社會管理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農民和農村的認識,他們在思考,農業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民是中國最廣大的羣體,卻還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勞累,同學們也希望能再有機會與農民的充分交流,瞭解了農民的疾苦,切實地瞭解、反映“三農問題”,爲問題的解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農村社會調研報告3篇

此次調研,對於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採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採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爲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爲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xx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爲:“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XX萬,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爲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於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爲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麼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爲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羣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於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着盡孝早己爲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纔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爲民的村幹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纔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裏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於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於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即使籤合同也不瞭解合同中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願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說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爲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爲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說“書上關於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爲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瞭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願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國家的教育管理體制,建國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由中央財政負責,但這段時間,農民和各級政府沒有注意農村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辦學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數額也不大。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要,1987年之後,中央把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地方,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給鄉鎮財政以及農民增加了負擔,以至於學校教育負債嚴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即使後來教育體制由“分級負責,以鄉爲主”改成“以縣爲主”,這些後果仍沒有太大改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留不住,農村學校中的老師或者是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的老教師,或者是本身知識水平就不高的年輕教師。很多學校的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等提高素質的課程無法開課,這樣的教學水平也很難要求農村學生能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水平。

二是農民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數農民的觀念中,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上了高中與只上國中或國小沒什麼區別,還是要回家務農。因此,很多農村父母在孩子上國中時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想到將來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不如現在就外出打工掙錢,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錢去上大學,每年大學聯考後都有媒體報道許多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的學生,這也影響了農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農村學校較高的輟學率。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也開始明白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將孩子送進城市的學校學習,雖然這樣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也會給農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能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已經在改善,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羣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齡在40歲以上的較高,在兩個縣189份問卷中,40歲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佔7.5%,30歲以下的有21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佔38%。從XX年春季學期開始,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不用再交雜費,從而可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中國政府已經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中國農村教育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較大的改善。

鄉鎮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調研報告2017年農村社會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做好農村社會穩定工作,是爲經濟建設創造安定環境,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下面就如何發揮基層黨委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中的作用,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

一、當前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問題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問題作爲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這就是“徵地補償”。隨着道路建設的發展和工業開發、小城鎮建設的推進,建設性項目徵地範圍逐漸擴大,但由於不同期項目的補償政策不統一,就容易引起農民的不滿情緒。徵地補償問題牽扯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在這個問題上是空前團結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爲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如果處理不妥,將可能會激化爲羣體性事件。從我鎮信訪形勢來看,反映土地方面問題的佔相當一部分。村幹部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沒有發言權,因爲羣衆認爲他們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講話,因此對他們不信任,有發言權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們在處理涉及徵地事件時,一定要千萬謹慎。

2、農村村務公開問題

農村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是農民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多數農民對於這項關係自身利益的事情相當關心。但是,在有些村組,村幹部卻對這項工作並不熱心,所以造成村務尤其是財務的公開不規範、不徹底,甚至是流於形式,引發羣衆上訪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

3、農民法制意識問題

雖然法制建設在農村逐步加強,但受觀念影響,部分農民還不習慣用“法”來解決爭端,而依靠單純的“私力”解決,明明違了法,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4、農村幹部的工作問題

一方面有些鎮村幹部工作作風飄浮,羣衆觀念淡薄,工作方法簡單,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幹羣關係緊張;另一方面由於某些考覈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麼弄虛作假,要麼侵犯農民的利益,把幹部直接推向農民的對立面。

5、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隨着經濟的發展,加上農村文化的相對缺乏,賭博迷信、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農村地區發展蔓延,已成爲誘發多種犯罪的社會毒瘤。

6、勞資矛盾問題

我鎮屬於工業經濟發展鎮,基本上每家農戶都有人在企業工作,農民與企業主之間因工作、報酬引發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時由於目前辦企業的門檻較底,“開關”廠比較多,勞動法律制度執行不徹底,企業職工(農民)的權益不能有效保障,導致了羣衆性事件的加劇。

7、外來人員管理問題

近幾年,我鎮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多,由於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們明顯感覺到社會穩定工作的壓力,主要包括流氓惡勢力、衛生防疫和計劃生育等。

二、引發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1、經濟上的因素

經濟的發展,拉大了貧富差距,加上外來人員大多從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來,巨大的差異特別是暴富的榜樣激發了人們對財富的慾望,與此同時,人們的致富能力卻顯得不足。這種慾望與能力的不相稱,促使一些人鋌而走險,通過種種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這就導致不講信用、坑蒙拐騙和偷盜搶劫醜惡現象的增加,引民不穩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如果沒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來大民主。羣衆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要使羣衆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總之,要讓羣衆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他們有意見就能提,有氣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會來大民主。羣衆把氣出了,問題儘可能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在民主呢?”而從目前來看,鎮村幹部下組入戶少了,針對農民的會議也開得少了,與農民面對面的溝通少了,羣衆直接向幹部和組織反映情況的機會也少了,農民參與政治的渠道相對變窄了。這就使得農民對政府的瞭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尋求正規渠道、手段解決問題,造成羣訪、圍堵公路等羣體性事件的增長。

3、文化上的因素

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對農民的思想也產生了深刻的衝擊和影響。農村社會分化帶來多元化的社會形態,農民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亦面臨分解與重建的過程。但是由於規範的制定遠遠落後於變革的速度,舊的價值觀念喪失對大衆的內在約束力,而隨着外來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傳播,廣大農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結構將會不斷趨於豐富和多元化,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觀念也會大量涌現,致使各種觀念相互碰撞與衝突頻發。社會所倡導的價值標準與實際生活中人們所奉行的行爲準則在許多方面相背離,使得人們在處理集體與個人、公與私、義與利等重大問題上愈來愈向後者偏移,農村各類關係的調節由道德槓桿爲主逐步演變爲利益槓桿爲主,利己主義思想逐漸擡頭。於是在圍繞宅基地、承包田、農民負擔、計劃生育、投工投勞等利益,產生了幹部與羣衆、羣衆與羣衆等諸多矛盾體。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可能激化,導致經濟、民事糾紛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4、組織上的因素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的改革極大地震撼和衝擊了我國的農村社會結構,各結構要素之間恆定的關係不復存在,分化與整合之間難免會出現失衡與失調現象,從而導致農村社會穩定難以持續維持,大量非穩定因素產生。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後,組織結構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並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經濟組織和民間組織,其結構模式多樣化及異質性特點十分明顯。實際情形是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仍處於滯後狀態,作爲國家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組織,及農村自治組織的村,在農村政治結構中仍未健全和完善,特別農村自治還在試驗階段,不能有效地整合農村新興的各種社會力量,就無法相應提供足夠的參與管道,致使衝突和摩擦不可避免,極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農村的穩定。

農村社會管理調研報告2017年農村社會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爲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我鄉組織開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調研活動,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的現狀和成效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複雜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和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因發展與羣衆訴求矛盾變化。隨着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推進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羣衆的利益訴求在不斷變化。農村新政策的執行中產生的新型社會矛盾逐步表現出來,成爲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且呈逐年增長之勢。在試點農村宅基地頒證過程中,各種矛盾表現比較突出。政府各種惠民政策理應得到羣衆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羣衆對政府爲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規,矛盾突出。我鄉移民安臵點,部分移民對土地問題、房屋問題訴求多,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實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訪、鬧訪問題仍無法徹底控制。

二是農村綜治維穩、治安管控、特殊人羣管理。農村社會安全形勢相對穩定。鄉、村兩級定期開展各種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將排查結果及時上報、落實措施解決。特殊人羣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對社區矯正人員一人一檔管理;對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建檔管理;對重點上戶等重點人員定期上門溝通疏導、掌握動態;對流動人口管理仍未規範,由於流動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收入不穩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難;對精神病人高度關注的特殊人羣,農村精神病人由於家庭困難絕大多數得不到治療,流散在社會給社會,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

三是農村文、教、衛、公益性事業的發展。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來,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羣衆反映很好。農村垃圾池、農家書屋、村健身場所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羣衆積極性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完善。農村網絡信息管理問題日益突出,羣衆對農村網絡信息的要求較高,有待進一步普及落實。

二、農村社會管理中存在問題與困難

一是基層組織者法律知識欠缺、工作方法簡單。村、社基層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識欠缺,對於一些政策規定自身未吃透,解釋工作開展困難,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層組織工作浮於表面,對可預見的矛盾沒有做過深、過細、過實的工作,不能與羣衆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與溝通,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二是羣衆基礎比較薄弱。在當前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利益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羣衆訴求日益多元化、複雜化和利益化的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忽視社會管理,缺少與羣衆的溝通交流,對羣衆關心不夠,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動遲緩、水平不高,組織力和號召力不強,羣衆有了矛盾直接找鄉、縣解決,甚至採取上訪、鬧訪等方式,從而影響社會治安。

三是基層綜治工作有待加強。對特殊重點人羣的管控工作有待進一步落實、完善,其中流動人口管理、重點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層力量薄弱,對重點人羣的管控仍存在空檔問題,鄉鎮基層力量嚴重不足,有待加強完善。

三、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對策

要減少影響農村安全穩定的因素,提高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水平,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基層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依法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層組織做羣衆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機制。針對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主要是面廣量大的各類矛盾這一特點,要建強基層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隊伍結構,吸收具有一定學識、一定基層工作經驗、熟悉法律知識、會做羣衆工作的人員擔任調解員,加強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調解隊伍的素質。

三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廣大羣衆、村社幹部缺乏法律知識是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爲此要廣泛開展法律進農村、法律進社區活動,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教育羣衆要誠信守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正確處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加大對羣衆的心理疏導,引導羣衆通過協商、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矛盾糾紛,避免非理性的衝動。

四要加強綜合治理工作。基層綜合治理工作關係到農村基層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綜合治理工作,要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爲主、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廣大人民羣衆自覺參與的齊抓共管機制,順利開展農村基層綜治工作。

農村社會現狀調研報告農村社會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農村社會現狀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農民和農村的認識,他們在思考,農業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民是中國最廣大的羣體,卻還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勞累,同學們也希望能再有機會與農民的充分交流,瞭解了農民的疾苦,切實地瞭解、反映“三農問題”,爲問題的解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調研,對於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採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採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爲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爲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xx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爲:“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XX萬,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爲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於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爲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麼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爲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羣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於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着盡孝早己爲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纔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爲民的村幹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纔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裏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於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於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即使籤合同也不瞭解合同中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願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說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爲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爲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說“書上關於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爲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瞭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願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國家的教育管理體制,建國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由中央財政負責,但這段時間,農民和各級政府沒有注意農村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辦學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數額也不大。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要,1987年之後,中央把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地方,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給鄉鎮財政以及農民增加了負擔,以至於學校教育負債嚴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即使後來教育體制由“分級負責,以鄉爲主”改成“以縣爲主”,這些後果仍沒有太大改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留不住,農村學校中的老師或者是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的老教師,或者是本身知識水平就不高的年輕教師。很多學校的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等提高素質的課程無法開課,這樣的教學水平也很難要求農村學生能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水平。

二是農民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數農民的觀念中,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上了高中與只上國中或國小沒什麼區別,還是要回家務農。因此,很多農村父母在孩子上國中時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想到將來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不如現在就外出打工掙錢,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錢去上大學,每年大學聯考後都有媒體報道許多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的學生,這也影響了農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農村學校較高的輟學率。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也開始明白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將孩子送進城市的學校學習,雖然這樣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也會給農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能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已經在改善,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羣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齡在40歲以上的較高,在兩個縣189份問卷中,40歲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佔7.5%,30歲以下的有21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佔38%。從XX年春季學期開始,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不用再交雜費,從而可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中國政府已經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中國農村教育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較大的改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