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9W
本文目錄2020年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村支部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區域性環境建設已經成爲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當前,我縣正在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開始步入擴張、裂變、規模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環境建設已成爲影響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日,縣督考辦組織力量,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問題進行了調研。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篇

一、我縣農村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爲主的硬環境建設亟需加強。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強電力、通信、道路、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隨着農村礦業的興起和農業特色產業的壯大,水、電等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爲影響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企業生產經營幹擾因素亟需排除。一是來自行政執法部門的干擾。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環境的政策和措施,並要求各部門按照縣有關要求爲企業和外商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但個別行政執法部門自身利益、個人利益至上,不顧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報”現象仍時有發生,企業有苦難言。二是來自企業周圍村民的干擾。企業周圍部分羣衆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觀念、發展觀念、法制觀念。在企業徵山、佔地過程中漫天要價,百般刁難;在修路、架電過程中以種種不正當理由,人爲設置障礙;個別村痞村霸無事生非,敲詐勒索,蠱惑羣衆,製造事端。三是來自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干擾。我縣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鐵選等行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競相壓價、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現象。同時有少部分業戶只顧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攙假,致使品牌受損,影響行業發展。

(三)鄉鎮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爲無資源、無項目,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同樣沒有現實“資源優勢”的榆樹林子鎮、臺頭山鄉,卻能立足鄉情,主動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強服務,建市場,搞外聯,使蔬菜產業成爲富民立鄉的主導產業。這說明部分鄉鎮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主觀努力不夠,發展觀念不新不活。

(四)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亟需維護。今年以來,我縣農村連續發生多批進京、赴省、到市集體訪和單戶訪。大量的信訪案件分散了各級領導抓發展的精力,也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加強農村環境建設的主要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農村礦業的發展暴露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使企業開工緩慢,不能如期投產達效。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適度超前發展,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幹羣思想觀念,在人文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要對幹部羣衆持之以恆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重點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衆樹立和強化四種意識。一是開放意識。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靠項目、靠開放,要教育幹部羣衆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資源發展觀,強化“零資源經濟”的發展觀,樹立大開放意識。二是大局意識。教育引導幹部羣衆增強全局意識,轉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三是法制意識。加大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羣衆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維護正當權益。四是進取意識。引導幹部羣衆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觀念,培樹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在政務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加強鄉級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羣衆、維護穩定四種能力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增強服務意識。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戶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範,主動承擔風險;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供需市場信息發佈機制,爲羣衆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壯大經濟人隊伍,活躍農村經濟。三是實施陽光工程。紮實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建立重大事項公示、社會聽證、社情~反映等長效機制。四是加強行風建設。有效開展行風評議活動,有效實施羣衆監督;開展執法、執紀大檢查,突出解決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問題。

(四)建立信訪穩定工作長效機制,在穩定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以預防爲主,加大調處力度。要充分發揮信訪網絡的作用,常排查,勤調處。同時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要預先考慮信訪因素,一旦發生矛盾,能夠及時就地解決。二是齊抓共管,構建大信訪格局。對信訪工作,各鄉鎮、各部門一把手不僅要親自抓,而且要善於調動副職及一般幹部共同抓。三是加強幹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對各級幹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設規範化機關,提高各部門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減少工作偏差,維護羣衆利益。四是規範信訪程序,堅持依法治訪。加大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教育羣衆依法信訪。對於有理訪,要依法引導,妥善解決;對於無理訪及信訪過程中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爲,堅決嚴厲打擊,促進信訪工作法制化、規範化。五是加強羣衆思想教育,引導羣衆支持黨委政府工作。教育羣衆既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又要依法規範自身言行。對羣衆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時又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向羣衆講明道理,取得他們對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羣衆中創造優化環境、加快發展的強大氛圍。

(五)完善環境建設工作機制,在經濟環境治理工作上實現突破。一是將環境建設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的考覈指標體系。根據黨羣、經濟、執法、社會事業及其它管理部門、垂直管理部門的不同性質和職能,分別下達不同的環境建設任務,確定不同的環境建設指標考覈分值。二是賦予黨羣部門相應的環境治理工作職能,並在黨羣部門設立“經濟環境治理工作”考覈指標,以此加大經濟環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縣鄉分別成立企業徵山、佔地等事宜協調處理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處理相關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學合理、統一規範的企業徵山、佔地補償辦法,以統一政策、統一標準處理解決相關問題,杜絕羣衆互相攀比、漫天要價等現象,減少不穩定因素。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2020年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 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爲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爲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XX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 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爲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XX年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XX年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爲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XX年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爲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爲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衆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衆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爲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爲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爲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爲主的道地中藥材XX畝,爲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 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爲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爲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衆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衆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爲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爲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村支部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20年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提供一篇調研報告範文,作爲參考

爲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更好的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及準確把握我省“xx”時期主題、主線、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根據縣委組織部關於開展XX年度農村黨員幹部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意見,我中原路村支部邀請農村黨員幹部、羣衆代表以及致富帶頭人和返鄉農民工召開座談會,通過討論和交流,以及在外務工返鄉人員在外地接觸的先進的經驗,找準影響和制約我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中原路村經濟發展現狀

中原村位於城關鎮西北部,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共有12個自然村,現有人口5202人,隨着農業產業化和開發集中區推進,城市建設工作是我村重要任務之一,道路建設方面,國泰路以及即將通車的祥和路、民安路都涉及我村土地,今年在縣委縣政府以及其他徵地單位規劃中,我村仍是重點之一,像嘉和公司(太和油廠)、移動公司、三精醫院以及紅十醫院和即將開工的國家級項目溼地公園等工程,都在我村有所涉及,由此土地流轉帶來的安置和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

二、存在問題

通過調研也發現,我村雖然在農村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農業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村工作還面臨很多困難和矛看,工作中還有許多不足和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首先,農業生產總體上還是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其次,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土地灌溉面積不多,大多地塊都要靠天落雨,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晚弱。再次,農業生產基地規模化程度較低,較先進的生產技表難以推廣,優良的農作物品種無法大範圍耕種,必然使農戶的產出效益受到影響,制約農業資源的優化以及農民的增收。

二是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當前,部分農民的素質還有侍提高。近年來,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女性較多,他們接受科技的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還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_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三是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暫時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村組黨員老化。由於外出的人多,要求入黨的人少,黨員老化嚴重。二是創新意識還不夠強。部分村黨員、幹部仍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少,導致村級組織在一些工作開展中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小組沒有集體經濟收入。

四是失地農民問題成爲日趨嚴峻的問題。隨着城市建設步伐的推進,土地糾紛頗多。土地承載着農民諸多希冀,承擔着農民社會保障功能,如土地爲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爲一種商品,由於價格上漲具有增值的功能,農民子孫後代對土地擁有繼承權。城鎮化過程中,許多農民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夢想被擊碎,農民失去集養老、就業、生活保障於一體的土地後,卻不能和城裏人一樣擁有社會保障。在現行徵地貨幣安置方式中,失地農民極易成爲“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成爲新的城市貧民,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補償,其補償標準雖然相對於過去也“水漲船高”,但與土地非農升值相比,差之甚遠。計劃經濟下的一次性補償,其標準低,不全面,一旦補償費用光,生活無保障,農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對補償低,農民反映強烈,不願田被徵。一方面有農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外出務工農民將無力耕種的農田交給親朋友鄰代耕代種,也未辦理任何手續,這爲日後因土地的權、責、利而發生糾葛埋下“伏筆”。在種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況下,農田多數是無償流轉,此前,農村土地流轉往往不規範。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或因家庭缺乏勞動力致使農田棄耕,從而請人代耕,往往只是口頭約定的“口頭協議”、“君子協議”,未簽訂正式的土地流轉合同

三、村支部討論有關的意見和建議

針對我村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作爲中原路村黨支部,要盡力而爲,多爲羣衆辦幾件看得見、摸得着、促進科學發展的實事好事,集中力量解決一些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突出問題,真正讓“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羣衆得實惠”。根據討論,總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是要在全盤規劃上突破,確定科學發展的方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着眼點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城鄉一體,社會和諧。按照這個要求,農村建設規劃首先要着眼產業佈局,着眼經濟發展,應做到五個結合:與壯大發展區域經濟相結合;與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相結合;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相結合;與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相結合;與啓動農村市場相結合。

二是要緊緊抓住改革創新這一根本動力,着力加快農村制度建設。鑑於農村土地資源有限,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這一現狀,我認爲必須儘快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逐步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管理辦公室,配備村級土地流轉交易信息員,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鑑於個別村存在的土地糾紛現狀支部認爲必須同時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

三是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要緊緊抓住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這一重大戰略,着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實施村佈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加強農村規劃管理,大力推進中原路安置區和祥和路安置區的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完善農村路網。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垃圾收運設施建設,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切實改善村容村貌。創新機制,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繼續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發揮基層黨建“五大載體”功能,突出抓好黨員幹部教育;強化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意識,營造和諧、團結、進取的村班子隊伍;認真做好黨務、村務公開,嚴格按照程序,及時公開羣衆關心的熱點問題。加大社會保障力度,進一步推動農村合作醫療,擴大新農合參合率,擴大農村合作醫療的惠及面;積極開展民政救助,加強對五保戶、低保戶及低收入家庭、因病返貧家庭的救助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全民法制意識;加強維穩工作力度,突出聯合調處工作機制,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強化矛盾糾紛排查,最大程度減少集體訪、越級訪、非法訪。加大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強化流動人口管理和室教工作,提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水平。加強文明創建工作,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抓好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從改水、改廁和垃圾處理入手,加大農村文明創建力度,達到“村容整潔”目標。並積極培養先進有思想文化水平高的村民以及致富能手成爲黨員,爲村黨組織建設增添新鮮血液,爲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打下堅實的基礎。

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xx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總人口5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萬人,耕地面積782.2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近年來,xx轄區內國有商業銀行、農發行、城鄉信用社及其分支機構、郵政儲蓄銀行等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貸支農、支付助農、信用惠農”的思路,積極貫徹落實中省“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不斷實現金融服務科學化、創新化、規範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現狀與成效

(一)突出窗口指導,提高“三農”信貸政策執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銀監分局,積極貫徹落實中省有關“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先後制定出臺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全市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xx市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金融支持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指導意見》、《加大金融支持城鄉統籌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見》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指導意見。並結合xx“三農”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設施農業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等支持措施。同時,人行xx中心支行作爲管理機構,積極探索信貸政策窗口指導的有效途徑,以35個信貸政策監測基點爲平臺,將涉農信貸投放納入信貸政策導向評估考覈體系,對金融機構“獎優罰劣”,引導轄區內涉農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XX年12月末,涉農貸款餘額爲306.78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49.18%,當年新增14.68億元,佔各項新增貸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實了中省各項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

(二)提升服務水平,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xx各級金融機構以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爲突破口,持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建機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隊人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個一”工作機制,出臺了《關於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召開了全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推進會。通過應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農業生產補貼、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減少了國家補貼資金髮放環節,又擴大了農民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還防範了補貼資金被擠佔、截留等風險,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逐步成爲全市農民獲取金融基礎服務的有效補充。

二是強宣傳。以金融機構爲主體,在廟會、集會上通過發放年畫、宣傳摺頁、宣傳紀念品、有獎問答、現場解答、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使農民羣衆對銀行卡有了基本的瞭解。同時,中支與金融機構攜手,組成志願者隊伍,開展“面對面”宣傳,提高參與度。316名團員青年組成央行青年志願者隊伍,定期進村入戶,宣講使用銀行卡的方便,並通過現場髮卡等形式,提高農民羣衆對銀行卡的持有率。五年來,中支通過從點到面、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宣傳方式,累計組織開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暢刷銀聯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動五月”等主題宣傳活動105次,發放資料13萬份,惠及50多萬人次,使銀行卡知識走進千家萬戶,延伸到農村地區及打工地的“神經末稍”,增強了農民羣衆使用現代化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意識。

三是創建示範縣(村)。XX年,確定了xx縣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示範縣,流曲村爲示範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導xx支行指定縣域金融機構在全縣布放atm機35臺、pos機290臺,實現了自助設備在鄉鎮布放的全覆蓋,暢通了“三農”資金流轉渠道。截至目前,xx縣人均持卡量1.1張,持卡消費額佔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24.29%,受理銀行卡的商戶增長3.3倍,國家30多種補貼資金通過銀行卡發放,xx縣被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評爲“陝西省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優秀示範縣”。

(三)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支農力度。xx各級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依託自身職能,不斷改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範圍,創新服務產品,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務,開展綜合試點。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個縣(市)支行開展了“一行一特色”綜合試點工作,先後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抵押貸款、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果庫庫存擔保貸款等新的抵押擔保貸款產品,涌現出了“銀行+擔保公司+農戶+公司”、“一折通”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模式,爲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借鑑。各縣(市)支行也根據當地實際,紛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蒲城支行設立了鄉長金融助理;華縣支行推行了“點單式”金融服務新模式;韓城支行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xx支行以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爲依託,創建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被納入總行國家級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的備選庫。多樣化金融產品解決了部分農戶和涉農企業融資問題。

二是以縣域產業集羣和工業園區爲切入點,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農行xx分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服務對象,持續加大對“菜籃子”、“米袋子”、農產品物流、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農戶貸款”、“xx農業產業化”等服務“三農”新模式。近年來,累計發放金穗惠農卡33.4萬張,佔到全市總農戶數的32%;累計投放農戶小額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戶達2.9萬餘戶,建立惠農金融服務站近4000家,全市鄉鎮達到100%全覆蓋,先後爲200多戶中小微企業發放約19.8億元貸款,做到了“惠農天下,益農萬家”,先後榮獲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羣衆滿意十佳單位等多項殊榮。

三是以“一村一品”爲載體,創建“信貸專業村”。郵政儲蓄銀行xx市分行充分發揮其營業網點90%以上分佈在縣及縣以下地方的優勢,以創建“規模化養殖專業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農產品收購專業村”爲突破口,大膽嘗試“信貸專業村”服務新模式,受到陝西銀監局的肯定並在全省範圍推廣“xx模式”。其具體做法是:針對種養殖大戶、個體農產品收購戶及微小企業主缺乏標準化、規範化財務信息的狀況,信貸人員通過走村入戶深入調研,科學制定信貸支持方案,並聘請村幹部爲信息聯絡員,配合做好信息溝通工作,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都在當地,具有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優點,符合個體農戶和中小企業主需求特點。已累計爲全市百餘個專業市場、專業村提供資金扶持,放款戶數達4000多戶,爲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扶持。

四是推行“陽光信貸”,促進羣衆致富。陝西省農村信用社xx辦事處積極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五年發展規劃》,成立了公司、農戶、個人三大貸款營銷中心,推行全員深入農戶,開展專業化信貸營銷服務。各聯社在全市網點設置“陽光信貸”公示牌,實行“信貸服務五公開”,向客戶公開貸款種類、對象、條件、利率、審批程序等,提高了辦貸透明度。累計向42.72萬農戶發放貸款207.44億元,向976個農民專合組織發放貸款2.61億元,發放新農村建設示範園貸款24.65億元。同時,在轄區內10家縣(市、區)聯社設立了惠農資金兌付中心,代付涉農資金20餘項,累計代付資金總額60餘億元。10家聯社還設立了專門的創業促就業貸款服務中心,累計發放創業促就業貸款5.14億元,支持1480名返鄉農民工就業,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功勳單位”榮譽稱號。

(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出臺了《xx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規劃(XX-XX)》,召開全市各級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座談會,把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徵信知識宣傳週、3.15消費者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宣傳徵信知識誠信意識。人民銀行xx中心支行從信用信息服務入手,爲配合並推動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在農村地區持續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指導農村信用社累計爲97.4萬農戶家庭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82.56%;評定信用戶43萬戶,評級面達44.1%;創建信用鄉鎮25個,信用村732個,爲信用戶發放無需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12.26億元。中支團委組織開展了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評定工作,按程序選樹了55名農業產業化代表、大學生創業典範、青年創業帶頭人等農村優秀青年爲第一批信用示範戶,已向示範戶發放貸款上百萬元,支持青年創業發展。通過信用示範戶帶動,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逐漸形成,也促進了農村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

二、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隨着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實施,農村經濟日益活躍,對銀行信貸需求也日趨強烈,但是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與較爲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務相比,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在量上差距較大。隨着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傳統農戶主要用於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性貸款比例大幅下降,個體、私營企業貸款劇增。但目前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外,無論是農行、農發行還是農村信用社,對農戶和企業都設定了較高的信貸准入門檻,小額貸款對種養大戶及農村個體加工運輸戶,3萬元以下的授信額度則遠遠不夠,資金供求矛盾較爲突出,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地域範圍向外拓延,可以同時經營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金融服務業務。由於農村金融服務受限於自然條件,貸款風險大,成本較高,利潤較低,爲實現盈虧平衡,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在主觀上希望進一步拓展城鎮金融服務。當前對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農村存款如何確保返投農村,仍然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因而縣域信貸資金向城市集中,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低於城市地區,由此造成農村金融服務“失血”較爲嚴重,加劇了農業資金的供求矛盾。

(二)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不夠健全。隨着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商業銀行在農村基層的網點撤銷,現有機構貸款權限上收,基本上不再辦理農戶貸款和一般性農業生產貸款。農發行作爲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要發放糧棉收購資金貸款。農村信用社作爲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金融機構,主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部分涉農企業貸款,但受資金限制,並不能滿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需求。郵政儲蓄銀行雖發放部分消費貸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涉農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同時,較高的金融市場進入門檻,阻礙了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難以形成完善的面向農村的投資體系,最終導致市場競爭不足,使得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動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金融服務品種有待進一步豐富。一是金融產品單一。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以傳統的存、貸、匯爲主,農村金融服務仍以現金爲主,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尤其是近年來隨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農村資金需求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擴展到生產、消費、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務創新,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農貸款對象範圍狹窄。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對象侷限於農戶和農副產品加工個體戶,涉農貸款過度分散,向農業優勢產業帶、產業區域和“一村一品”示範村適度集中不夠,向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大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不夠,拉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農村金融市場細分不夠。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對多層次的“三農”金融需求主體很少進行細分,對不同客戶往往採取相同的服務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場及客戶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涉農貸款投放的時段分佈與農業生產的需求銜接不緊、相對滯後、存在錯位。據農戶反映,設施農業在一季度的資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時投放農業生產資金,這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四)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滯後。當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障救助機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產單位爲主導,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或遭受天災人禍,農戶就束手無策,難以規避風險。加之,農民自身擁有的房產、土地使用權、種養物等難以作爲有效抵押物,金融機構既難找到適合條件的擔保人,又缺少相應的專門擔保中介機構,並受農業生產高風險、長週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從資金出路和經營效益角度出發,雖有貸款願望,但考慮到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和農戶償貸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貸”心理,對支持“三農”信心不足。同時,農業保險因技術複雜賠付率高,一些商業保險公司考慮其經濟效益目標不願涉足,尚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建議與對策

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其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農”工作發展的新特點和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新要求。針對當前xx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資本的逐利性與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場自發調整,這就要求政府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調整投資方向及投資方式。建議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規,公平、公正地界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和服務職責,對於連續完成一定比例投放當地的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資金迴流到農村,實現金融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地方財政對支農貸款、再貸款給予貼息,進一步落實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激發金融機構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引導資金進入農村。另一方面,人行作爲管理機構,需進一步提升支農再貸款在引導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方面的導向作用。擴大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對象,由農村信用社擴大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等設立在縣域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借鑑福州等地經驗,探索支農再貸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對內控好、涉農貸款比例高、支農再貸款資金需求季節性波動明顯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試行支農再貸款“覈定額度、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爲其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提供更穩定的央行資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

(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繼續完善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把農村信用社發展培育成真正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擴大政策性業務範圍,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等開發性金融業務。建立郵政儲蓄與當地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互通制度,使郵政儲蓄吸收的農村資金,能及時迴流、運用到農村、農業和農民。與此同時,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農村資金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而構建多種所有制並存,佈局合理、競爭有序、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升對“三農”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三)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一是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利用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農民主要聚居地設立atm機和自助銀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對少數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生產季節性強的村鎮,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推行涉農金融業務產品的流程、價格、貸款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放貸”,提高農民獲得公平貸款權的機會。此外,要健全登記、託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農村金融現代化清算系統建設,爲農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續的金融服務。二是拓寬信貸範圍。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探索開展農村教育貸款、生活消費貸款、農村住房貸款等消費性信貸業務。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支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開展貸款、貼現和票據承兌業服務,對優質農業產業化項目可採取社團貸款、聯合貸款等形式,以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適時調整。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起縣鄉兩級農村經濟項目信息庫,實施重點涉農項目進展通報機制、涉農政策出臺前溝通磋商機制,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金融機構據此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節和不同主體金融服務需求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提供差別產品、差別營銷和差別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補償和保障機制。一是創新擔保方式。建議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探索組建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互助擔保機構、財政資金支持的擔保基金等,儘可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信用擔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我市可根據本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及財力狀況,在全省17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之外,對能體現地方特色的項目適時納入基本保險範圍,並不斷提高覆蓋面和保障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戶經營的衝擊。三是加強宣傳。通過地方碎戲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介紹、宣傳農業保險的重要性。也可嘗試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軟件以達到傳播效果,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水平,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自願參保投保。與此同時,加大地方性“三農”保險產品創新力度,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實現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農戶的“多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