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99K
本文目錄2019年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農村經濟計劃(草案)的通知》要求,我局積極按照調研要求,深入農林、財政、農工部等涉農部門進行深入細緻的調研。

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篇

一、基本概況

xx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東連興平,西臨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相望,地處東經108°61′——108°19′之間。東西長22公里,總土地面積397.8平方公里(586817.25畝),海拔高度411——603米。全縣共12個鄉鎮212個行政村,其中農用地452809.35畝,全縣總人口41.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11萬人,可以說xx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大縣。

二、農業農村經濟現狀

1、今年糧食產量形勢較去年相比,略有減產。去冬今春降雨量是歷年同期的三至四成,XX夏播植面積32.1萬畝,小麥產量達到122044.2噸,夏糧產量比去年呈減產趨勢,下半年由於氣候適宜,農作物長勢較好,今年秋播面積達33.5萬畝,預計平均畝產達到442.9公斤,秋糧產量預計達到148371.5噸,秋糧預計較往年增產6%。XX年全年糧食產量預計270415.7噸,總體較去年糧食總產量28萬噸略減產9000多噸。

2、畜牧養殖業總形勢較好,畜牧業經濟效益有望較大提升。今年我縣畜牧業面對生豬市場價格低迷,h7n7禽流感及黃浦江漂浮病死豬事件,對我縣畜牧業產生較大沖擊,生豬價格曾一度最低達到3.4元/公斤。後經我縣採取積極宏觀指導,政策信息支持,技術服務,人員保護包場等措施,動員養殖戶填槽補欄,截止8月份,我縣生豬存欄達到57.1萬頭,奶牛存欄4.56萬頭,家禽存欄173.6萬頭,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5.02億元,畜牧業純收入1.42億元。下半年,畜產品價格有望較大提高,預計畜牧業今年總體形勢較好。

3、農業產業化強勢推進。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59家。全縣共流轉產業化發展用地3.82萬畝,形成以大莊、南仁爲中心設施蔬菜基地,以蘇坊、xx鎮、普集鎮、南仁的大路菜基地,以小村、普集街的大蒜基地和延渭河帶清水蓮菜基地的四大蔬菜及產業基地。一批以蘇繪公司、馨秀專業合作社、南可手織布爲龍頭的手工布藝產業,以康穗食品專業合作社爲龍頭的食品加工產業,以長寧鎮田大、金城、候家爲基地的制刷業。建成了南仁“畜、沼、果”循環農業示範園、xx鎮萬畝優質良種繁育基地、蘇坊特色園林觀賞植物示範園、大莊核桃苗木繁育示範園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其次,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我縣先後建設農技(機)服務站、土肥站、植保站、農產品質量監測站以及12個基層畜牧站,下一步將繼續完善農技基層服務站建設,建立自上而下的農業服務體系,爲農民羣衆增產增收做好服務工作

4、外出務工成爲農民收入新亮點。我縣現有農業人口38萬人,人均耕地面積僅爲1.1畝,加之我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只能靠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截止目前,我縣外出務工人數達到104902人,外出務工主要流向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柱、以及省內一些地區,根據最新數據,外出務工人均月純收入爲1300元至1500元,外出務工已經成爲我縣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新方向。

5、農民收入呈現多樣式增收。我縣農民增收來源結構主要由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農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四方面組成,XX年我縣農業生產總值將預計達到19.4億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現金)收入將預計達到9473元,比上一年增長16%。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4263元,佔年人均收入45%,家庭經營性收入3884元,佔年人均收入41%,轉移性收入爲947元,佔年人均收入10%,財產性收入爲379元。占人均年收入的4%。

三、支農政策落實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1、政策落實情況

⑴糧食補貼政策情況。XX年省級下達我縣玉米良種補貼面積均爲33.7萬畝,補貼資金337萬元,下達我縣小麥良種補貼面積32.76萬畝,補貼資金327.6萬元。以“一折通”形式每畝10元補助資金補貼將全部發放。

⑵農機補貼政策情況。XX年農機補貼工作自5月7日開始,截止7月3日第一批補貼資金380萬元指標確認書已發放完畢,共發放《指標確認通知書》467份,補貼機具932臺,受益農戶415戶,補貼資金380萬元。經鄉鎮驗貨覈實、公示,縣補貼辦抽查覈實已報財政結算資金129.845萬元。

⑶政策性農業保險。①政策性能繁母豬、奶牛保險。XX年處理養殖業保險賠案354筆,賠款總計47.12萬元。②政策性設施大棚(銀保富)保險。從XX年開展以來,累計承保1739.4畝,省級財政補貼保費金額48.7萬元。其中:XX年承保53.3畝,XX年承保1000.1畝,XX年承保686畝,累計賠付資金10萬元。③政策性小麥、玉米保險。XX年小麥承保面積30萬畝,保費450萬元,受災損失目前正在統計中,估計高於去年,預計賠付資金在150萬左右;XX年玉米承保7.56萬畝,保費148萬元,賠付玉米種植保險47筆,賠款金額22.88萬元。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縣新農村建設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年內建設新農村示範村37個。同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200口、大型養殖場沼氣池2處、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10個,完成養殖小區沼氣項目建設10個。其次做好鄉村道路維護、村間街道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新化,新修鄉村道路10公里,硬化村間街道8.7公里。新打修復機井38眼,鋪設輸水暗管65千米,新修田間砂石路15千米,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全面啓動20個重點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三是狠抓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完成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農村安全飲水等項目,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00畝、末級渠系改造7500畝,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農村和農業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表現在:一是落後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計劃體制下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嚴重;二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畜牧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比重不高,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優勢沒有發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導致農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幅較慢。

2、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滯後,土地對農民增收的實際貢獻有限。農業結構調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但我縣許多農民還沒有從結構調整中得到實惠。一是少數農民仍然安於“小麥+玉米”的傳統農業生產,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不願參與結構調整。二是農村仍是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經營形式,土地經營權掌握在一個個細小單元之中,尚未形成符合農村產業項目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和政策,土地流轉和集中相當困難,規模農業效益得不到實現。

3、農業成本增加,農畜產品價格波動大,造成農民增收困難。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除政策扶持外,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但農產品價格受到市場因素影響較大,以今年爲例,2月份生豬價格16.4—17元/公斤,雞蛋7.6元/公斤,牛奶收購價3.4元/公斤;4月份生豬價格爲3.4元/公斤;6月份生豬價格爲13——13.8元/公斤,雞蛋爲9.0元/公斤;8月份生豬價格爲14.6——16元/公斤,雞蛋爲9.8元/公斤,牛奶4元/公斤;9月份生豬價爲15.4——16.2元,雞蛋爲9.8元,牛奶價格爲4.6元/公斤。從以上數可以看出我縣今年農畜產品價格基本成上升趨勢,但中間價格波動很大(生豬價格上下波動達到12.8元),由此可以看出農畜產品價格受市場調節影響較大,因此農民想要持續依靠價格上漲來增收不現實。其次,農業成本增加,使城鄉居民農產品需求對農民、農業生產收入增長率的支撐能力下降。如從XX年下半年起,糧食價格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漲幅爲8%,但是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乘機上漲更快,漲幅達10.3%,糧價上漲給農民增收帶來的收益,多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沖銷,農民種糧效益低,有的甚至虧本。目前大部分農民生產的糧食剛好自給自足,對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造成影響。

4、農業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跟不上,農業增收動力不足。一是財政投入不足。就政府而言,XX年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22687萬元,佔財政總支出141676萬元的16%,比上年的支出17%低1.0個百分點。就大部分農民而言,維持生活已屬不易,根本無力增加投入。二是農民貸款難更是一個普遍問題。信貸部門由於受管理權限、效益比較低等方面的影響,信貸支農的門檻設置過高,農民難以取得貸款。

5、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爲弱勢產業,由於農業生產成本高,災害、疫情、市場等風險較大,加之水利設施帶病運行多、水利設施遭人爲毀損嚴重、重建設輕管理現象普遍存在等因素導致保灌率降低,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

6、農民工就業增收能力不高。表現在:一是獲取市場信息和外出務工渠道狹窄,據調查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外出務工的佔60%以上,政府、中介組織只佔15%左右,自由外出達到了25%。二是農民工收入偏低,月純收入在1200—1300元佔20%,1300--1500元的佔70%,純收入1500元以上的佔10%。三是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應對風險能力較弱。

7、農業科技的開發應用程度不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目前農村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投入不足,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受資金困難,基礎設施條件不到位等因素影響,難以實施。二是農機推廣體系不健全,與市場、農民要求存在諸多不協調之處。三是推廣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顯。四是農技成果轉化率低,很多農業科研成果停留在基礎理論上,轉化實用新型成果少。

五、對策及建議

1、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業,焦點在農村,作爲農業大縣,民不富則縣不興,因此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爲核心,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立足本地區實際,發揮區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爲嚮導,抓好以優質小麥爲重點的優質糧基地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壓縮低品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以規模化養殖爲重點,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畜牧業是實現糧食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優化畜產品區域佈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推廣“公司+基地+銀信+農戶”的模式,以牛、羊、豬三大宗畜產品爲重點,搞好配套服務,力爭畜牧業在兩年內佔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把畜牧養殖園區建成全省乃全國有名的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從事畜牧養殖,增強企業輻射帶動能力。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是振興區域經濟的必經之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跳板和撐杆,工業興則鄉興,工業強則鄉強,這已被許多地方的實踐經驗所證明,而招商引資資源共享則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爲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堅持放心放手原則,鼓勵、支持個體、民營等經濟在數量、規模、效益上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產業帶動性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大項目,大上項目。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改善投資條件,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務和輿論環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優勢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沿着健康的道路發展。第三,要圍繞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做文章,用先進技術提高傳統產業,幫助其上檔次、上水平,儘快打造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形成優勢,提高競爭力。

3、強力推進城鎮化,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現代化的核心之一。“三農”問題的解決,其根本出路在於減少農民的數量,實現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專家認爲,當農村人口數量下降到總人口的25%以下時,農村土地的價值才能夠達到市場化的要求,農業土地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才能達到一定水平,農業的科技含量、服務水平和農業成本纔會有大幅度的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纔會有明顯進步。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只有靠實現城鎮化戰略、提高人口的素質和技能,創造就業機會才能夠完成。城鎮化有利於工業產業聚集,有利於服務行業成長,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城鎮化爲工業化載體,爲農業產業化創造條件,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大膽地將一些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推向市場,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走綜合開發、滾動發展之路。二是加快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搞活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搞好城鎮定位,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廣闢投資、融資渠道,集中建設一批工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型、資源加工型、商貿旅遊型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小城鎮。吸引非公有制企業佈局,使鄉鎮企業和城鎮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集體作用和輻射作用,綜合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4、做好對外勞務輸出工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牢固樹立抓勞務輸出就是抓經濟,抓勞務輸出就是抓增收,抓勞務輸出就是抓就業,抓勞務輸出就是抓開放的觀念。積極做到“五個加強”推進勞務輸出工作,即: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勞務輸出網絡。健全鄉村勞務輸出機構,負責收集勞務輸出信息並定期發佈、組織培訓和輸出、開展職工介紹等工作;二是加強市場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嚴厲打擊非法職介機構,堅決取締“黑中介”,維護廣大羣衆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務工人員的素質和勞務技能,提高其就業增收能力;四是加強教育引導,保證有序流動。避免盲目外出、無功而返,變無序輸出爲有序流動;五是加強跟蹤服務,掌握務工人員的思想、工作、生活情況及用工單位的意見和要求,穩定輸出隊伍,加強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引導,就近消化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

5、落實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要不斷的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二是通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等,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幹羣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三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爲,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6、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效率。一是要增加科教興農投入,加大財政對農技研究推廣轉移支出,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科技研究推廣,特別是對農業產業化企業要加大投入力度,促進自主創新。二是要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創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信息化體系。三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基層農技站建設,配備更多更好的專業技術人員,做好對農戶、企業的實地指導工作。其次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六、明年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任務目標及措施建議。

(一)、XX年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總體思路

XX年,全縣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爲主線,按照“擴果、強畜、增菜、優糧、裝大手工布藝”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爭取把xx建設成爲全國有機獼猴桃示範基地、全省重要設施農業基地、全省優質良種基地。

(二)、全縣農村農業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農業總產值達到20.37億,比去年增長5%。

——農村人均純收入10610元,比去年增長12%。

——糧食總產量達到28萬噸,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5.9萬畝。油料產量達到1200噸,油料播種面積6000畝。蘋果產量達到3.83萬噸,蘋果播種面積達到2.4萬畝。

——肉類總產量達到6萬噸,蛋類達到1.5萬噸,奶類總產量達到11萬噸。水產品產量達到1403噸。

——造林合格面積達到6382畝。

——建設基本農田3000畝。

——解決飲水困難人口2.9萬人。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平方公里。

(三)、農村經濟發展措施建議

1、突出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細化產業發展佈局。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獼猴桃示範園、旭日循環農業示範園、xx鎮萬畝良種示範園、蘇坊園林觀賞植物示範園和大莊有機果蔬精品示範園等建設,努力創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啓動手工布藝文化產業園建設,打造“中國手工布藝第一縣”。

2、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積極實施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漆水河流域集鎮防洪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及扶貧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建設農村戶用沼氣500戶、大型養殖場沼氣池2處、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15個,完成養殖小區沼氣項目建設20個;繼續做好鄉村道路維護、村間街道硬化、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

3、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就地轉移、返鄉創業和異地輸出等途徑擴大就業,積極扶持和培育我縣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全年力爭新增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5個,大幅度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通過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民的生產經營性收入;通過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的政策性收入。

4、統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計劃完成22個村社區體育健身廣場建設和提升改造,新建新農村示範村32個,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拔村上樓、整村推進”項目,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力爭年內農民進城落戶1.3萬人,逐步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5、繼續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以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大財政對三農投入力度,積極做好落實好糧食補貼、農機補貼政策,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不斷的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加強對農資市場監管,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通過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增加農民的政策性收入。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2019年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爲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爲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爲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爲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爲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爲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衆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衆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爲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爲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爲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爲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爲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爲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爲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衆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衆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爲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爲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19年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研報告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xx鎮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xx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xx鎮位於中江縣南端,距鎮城約40公里,屬丘陵地區。全鎮幅員面積70平方公里,轄22個村,2個居委會,27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近40000人,非農業人口3000餘人。我鎮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xx鎮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由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民增收渠道不多。爲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xx鎮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對加快xx鎮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爲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鎮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使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爲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以強化帶動爲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業發展道路。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爲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衆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