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9W
本文目錄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關於全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縣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研報告關於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爲防止經濟過熱,防控通貨膨脹,協調經濟轉型,今年國家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與上年相對收緊的貨幣政策下,就農村信用社如何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筆者深入到河北省豐寧縣農村信用社進行了調研。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篇

一、面臨的挑戰

從經濟形勢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這意味着金融危機後實施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將正式轉向穩健的信貸政策。隨着央行多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國貨幣政策的收緊操作已經到來,信貸收緊、利率上調導致金融機構貸款受限。從競爭形勢看,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迅速,股份制銀行紛紛跨域經營、增設網點,各家銀行都在產品服務、營銷機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縣城金融市場競爭不斷升溫。從全國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城鎮化率越高的地區,農信社的市場份額越低。隨着經濟不斷髮展,城鎮化也不斷髮展,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老大”的局面將受到嚴重衝擊,這對於農信社的信貸工作是嚴峻的挑戰。從豐寧縣情看,豐寧地處冀北,集老、少、邊、窮、壩於一身,是國家級重點扶持貧困縣。全縣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弱,經濟欠發達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農民增收、財源增長、城鄉統籌等都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大量的信貸資金支持。加之,豐寧被河北省列爲環首都綠色經濟圈14個縣之一,一批重點企業和項目將落戶豐寧,並開工建設,隨之而來的是資金需求量進一步加大,信貸供需矛盾增加。

二、採取的措施

在國家由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情況下,爲確保全縣“三農”貸款需要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該聯社積極採取措施籌集信貸資金,想方設法增加信貸投放。一是千方百計組織存款,壯大信貸資金實力。截至6月末,該聯社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5.85億元,比年初增加3.32億元;

二是深挖內部資金潛力,大力清收和盤活不良貸款。清收不良貸款是增加信貸投放的有效途徑,年初開始,聯社就牢牢抓住這項重點工作不放鬆,制定了嚴格的目標考覈辦法和責任追究措施,實行領導帶頭,部室包社和全員清收等多種措施,使不良貸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貸款7794萬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資金全部再次用於支持當地“三農”生產;

三是積極爭取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彌補支農缺口。聯社在深入調查掌握支農貸款需求的基礎上,爲確保春耕生產貸款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銀行借入支農再貸款1.2億元,緩解了信貸規模和資金的雙重壓力。

四是準確把握信貸頭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貸規模。該聯社認真做好全轄每一天的貸款發放及回收情況的摸底統計工作,做好轄內貸款規模的調劑,確保每個月的信貸規模既佔滿又不超,杜絕了農戶借不到錢,信用社貸款規模又佔不滿的問題,使有限的信貸資金髮揮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貸款方式,方便客戶借貸。他們採取農戶小額信用、農戶聯保、擔保抵押、公司+農戶、公司+農戶+訂單、農戶貸款企業擔保等方式的信貸“套餐”,客戶符合哪種貸款方式,他們就採用哪種方式放貸,對種植大戶和農業重點龍頭企業,採取幾種貸款方式並用的形式進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縣信用社已累計投放各項貸款9.86億元,同比增加3.83億元,增長62.3%。首先是保證了備耕春耕生產的資金需要,爲不失農時地做好備耕春耕生產貸款發放工作,凡是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業生產所需貸款及時足額發放,突出支持種植大戶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真正使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及時借到了錢、種上了地。入春以來,該聯社已投放備耕春耕生產貸款2.4億元,確保了備耕春耕生產的貸款需要。

二是確保了全縣農業戰略性調整,使農業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證糧食生產貸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貸款2.2億元,突出支持蔬菜種植和肉類生產,加快了112線設施農業產業帶建設,年內新增冷棚350個、日光溫室150個、蔬菜恆溫保鮮面積4000平方米,全縣13各鄉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畝;使鳳山鎮、五道營鄉和土城鎮的集觀賞、採摘等於一體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的產業園區建成;年內新增肉牛規模養殖場10個,標準化雞舍400個,實現肉牛存欄16萬頭,年出欄肉雞1200萬隻。

三是促進了農村信用共同體建設。投放貸款 2.2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的信用共同體建設,新增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累計達到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50家。四是推進了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 ,使“一城、五區、八基地”建設步伐加快。貸款1.1億元,重點投向五區和八大基地建設,通過主打“一主兩翼”、休閒旅遊這“兩張王牌”,使農業觀光基地、有機食品基地、園藝花卉基地、休閒度假基地初具雛形。同時,圍繞京北第一草原、洪湯寺溫泉峽谷、白雲古洞等景區,扶持建設採摘園、家庭賓館、馬隊等鄉村遊項目,特別是貸款300萬元加快了“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宮建設,提升了豐寧旅遊的品位和檔次。五是確保了民營企業貸款需求,使民營經濟成爲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優先滿足優質重點客戶資金需求,貸款1.96億元重點支持了順達、宏達和翱翔等一批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大量的信貸投入,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截至6月末,全縣實現財政收入55237萬元,佔全年預算任務的87.68%,同比增收26844萬元,增長94.54%。

關於全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今年4月份,濱州市民宗局對全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深入地專題調研,同時,組織部分民族工作幹部到煙臺、威海兩市認真學習先進經驗。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民族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市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全市現有39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2萬餘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5‰。其中回族人口1.8萬餘人,佔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8%,主要分佈在陽信、無棣兩縣的26個民族村。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民委、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工作重點縣及鄉鎮黨委、政府牢牢把握“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認真實施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規,採取多種有力措施扶持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少數民族羣衆充分發揮自身內力,埋頭苦幹,勤勞致富,生產生活水平實現了大幅度提高。

(一)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少數民族幫扶工程,通過民族事務協調委員會、新農村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等多種有效載體,積極幫助民族村解決路、水、電、氣、醫、學等基礎設施建設難題。市裏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扶持、下撥本市項目資金,累計投入XX餘萬元,全部用於民族村居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少數民族經濟發展。陽信縣籌資XX萬元爲15個民族村修建了柏油路,通上了自來水、安裝了有線電視;籌資1500萬元爲溫店鎮新建回民海爾希望國小一處,爲劉廟中學新建教學樓兩座;配齊完善了3個少數民族工作重點鄉鎮的衛生院和15個民族村的衛生室。無棣縣投資500萬元完成了五營六個村道路、路燈照明、電網改造等新農村建設項目;爲五營社區配套了幼兒園、老年公寓、民族醫院、超市等基礎設施;爭取上級無償資金100餘萬元,爲該社區配套建設了1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投資200餘萬元,爲五營回民學校建設教學樓、教職工宿舍及綠化、硬化等配套設施工程。民族村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爲少數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各民族村立足村情,發揮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變單一糧食生產爲多種經營,改良種植品種,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無棣縣郭辛店、新立村已形成總計600餘畝的冬棗園,段家村、範家村的經濟林達1000餘畝,五營後村的旱地養藕示範點已取得成功,畝產可達4000公斤,成爲民族村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三) 傳統養殖產業優勢明顯。陽信縣河流鎮劉廟街等10個民族村與鄰近的50多個漢民村形成“放小收大、訂單養殖”的養牛聯合體。1萬多戶漢民家庭在劉廟賒養肉牛2萬多頭,戶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無棣縣民族村3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戶40餘戶,50只以上的規模養羊戶20餘戶。五營中村建起了佔地20餘畝的牛羊交易市場,吸引了秦皇島、唐山、濟南等地客商彙集,日交易量200頭只。同時,在國家扶持政策的積極鼓勵下,我市少數民族肉牛養殖合作社逐步興起,目前,全市民族村有12家肉牛養殖合作社,吸引4000餘名回漢羣衆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出資總額達1億多元,少數民族合作社日益成爲推動我市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的一支重要骨幹力量。

(四)民族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陽信縣民族村少數民族羣衆把肉牛產業作爲主導產業,重點發展肉牛養殖、屠宰和深加工產業,積極打造魯北乃至全國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流通基地、深加工基地。目前,該縣少數民族羣衆投資興建的肉牛加工企業已達70餘家,牛羊肉產品佔到天津清真市場份額的50%、北京清真市場份額的30%以上。同時,注重實施品牌戰略,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被評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鴻安肥牛、立輝肥牛、億利源肥牛、華陽肥牛、廣營肥牛等5個品牌肥牛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華勝、福安2個品牌獲得了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億利源、廣富、鑫源、華勝源等4個牛肉品牌獲得全國優秀牛肉品牌稱號。無棣縣民族村現已發展民族企業30多家。德寶皮革有限公司、鑫合皮業有限公司集皮革加工、購銷爲一體,年產值分別達3億元、2.5億元。華興畜牧有限公司現已發展爲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爲一體的規模化龍頭企業,不僅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當地少數民族羣衆的就業。

(五)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我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羣衆不斷拓寬致富門路,從事多種經營,餐飲、客運等第三產業的業戶數不斷增加。僅陽信、無棣兩縣少數民族羣衆經營的餐館、店鋪等就已發展到100餘家,以肥牛、手抓羊肉、特色燒烤等爲代表的民族特色食品成爲當地的知名餐飲品牌。同時,少數民族羣衆積極發展以客運爲主的交通服務業。目前,全市民族村擁有客車100餘輛,年均收入達4萬元。陽信縣流坡塢鎮南街村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樞紐優勢,少數民族羣衆擁有客運車輛50餘輛,成爲全縣最大的公路客運專業村。

(六)羣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市民族村大部分少數民族家庭實現了電器化,大部分住房爲磚瓦結構,部分羣衆蓋起了樓房。無棣縣五營中村建成了配套設施齊全的農村社區---“伊安小區”,成爲全市民族村居新農村建設的樣板工程。各民族村擁有運營車和家用轎車近2500輛,僅陽信縣劉廟10個村就擁有寶馬等各型家用轎車近300輛,並且劉廟村人均純收入由XX年的3500元提高到現在的11000元,人均純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速度三項指標均高於全縣平均水平。

二、民族村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民族村的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少數民族羣衆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民族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民族村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由於民族村之間基礎設施、經濟基礎、區位交通、經營習慣、羣衆思想解放程度等諸多歷史淵源和現實因素的影響,民族村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以陽信縣大營村和劉廟村爲例,大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以傳統農業生產爲主,少數民族羣衆思想解放程度低,XX年人均純收入在7000元左右;劉廟村交通便利,少數民族羣衆思想活躍,經商意識強,主要從事肉牛養殖和深加工產業,XX年人均純收入在11000元左右。

(二)民族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我市的民族企業產業種類單一,80%以上民族企業經營肉牛養殖和深加工產業,對市場依賴度高,一旦市場行情有較大波動,民族企業發展就嚴重受挫。多數民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落後,企業生產效率低下,經營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產品種類較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差,抗市場風險能力低。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用地緊張,發展後勁不足。諸多因素的合成制約,使民族企業的發展面臨着嚴峻挑戰。

(三)村級集體經濟非常薄弱。民族村村級政權組織基本上無經濟收入,大多是“空殼村”,這既受國家政策體制的影響,更是部分民族村班子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夠,缺少創新發展思路,帶領羣衆致富能力弱,部分少數民族羣衆主動發展動力不足等自身原因造成的。民族村集體經濟的薄弱,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民族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長足進步。

(四)富餘勞動力就業難度較大。由於民族村少數民族羣衆綜合素質較低,缺乏外出務工就業必需的職業技能,受清真飲食習慣制約,使得有些務工單位不願接收少數民族人員。同時,部分少數民族勞動力在本地轉產就業缺乏必需的資金,致使少數民族富餘勞動力就業困難重重。

三、加快民族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切實提高思想認識,不斷增強做好民族村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在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中,不斷強化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和宣傳,使其深刻認識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提高貫徹執行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和有效性,做到自覺維護少數民族羣衆合法權益,關心、關注少數民族羣衆的民生事業,大力支持和幫助發展民族經濟。少數民族幹部羣衆也要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實現“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觀念轉變,深刻認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各部門的重視和扶持畢竟是外因,民族村幹部羣衆的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和艱辛努力纔是內因,“輸血”只能解決燃眉之急,“造血”纔是長遠發展之本,幹事創業、發展經濟的重任責無旁貸。

(二)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村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加快民族村經濟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每年要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民族工作,定期聽取有關部門的工作情況彙報,研究解決加快民族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數量,以“生態文明村”建設、“第一書記”駐村任職、對口定點幫扶等爲抓手,幫助民族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民族經濟加快發展。各級領導要經常深入民族村進行調查研究,瞭解經濟發展情況,以便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扶持政策,採取切實有效的工作舉措,幫助民族村逐步縮小彼此之間的經濟差距,力求做到平衡發展、協調發展。

(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不斷加大對民族村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各有關部門在安排農業、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事業發展資金時,重點向民族村傾斜;在項目立項、開發、推廣等方面優先考慮民族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儘量放寬對民族企業貸款的門檻限制,爲民族企業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推動其不斷做大做強。工商部門在民族企業、少數民族合作社、個體工商戶註冊登記、生產經營時,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土地部門和各有關鄉鎮採取靈活有效的形式,幫助民族企業和少數民族合作社解決生產經營項目用地、減免稅費等問題。民族、民政部門可借鑑煙臺市的經驗做法,引導民族企業、少數民族合作社成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會,凝聚力量,團結一致,抵禦市場風險。農業、畜牧、人保等部門在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時,優先安排少數民族羣衆參加培訓,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同時,及時爲少數民族勞動力提供當地就業和外出務工信息,並採取各種措施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此外,對願意回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和當地就業人員,爲他們提供優惠政策,甚至資金技術支持,以此提高富餘少數民族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四)民族村自立自強,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本領。民族村要切實加強兩委班子建設,在上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選擇黨性觀念強、羣衆威信高、致富門路多、帶頭作用發揮好的少數民族幹部羣衆,及時調整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不斷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村兩委班子要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立足實際,藉助外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少數民族羣衆共同致富。民族企業、少數民族合作社要樹立正確、寬廣的“人才觀”、“用人觀”,學會現代經營理念,聘用高級專業人才抓好經生產營管理,建立起科學規範的現代生產經營管理機制,同時,不斷增強自我創新能力,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拓展民族企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空間,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少數民族富餘勞動力要立足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掌握更多實用的技能和本領,不斷蒐集就業信息,積極探索致富門路,從而提升自身的就業、創業能力和機會。

縣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研報告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在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中,對我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以下調查。

一、縣域經濟發展方式

在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大人民幹部羣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排名第32位。,全縣生產總值158.22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爲12.37億元,二產增加值爲106.54億元,三產增加值爲39.31億元。今年初,海鹽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臨港產業基地、文化休閒勝地、開放和諧福地,全力打造濱海新城的“一城三地”發展戰略以後,縣境內沉睡千年的53..5公里自然海岸線開始甦醒,臨港地區成爲我縣經濟新的增長點。臨港產業的興起驅動了三次產業的進一步優化,綜合實力持續增強。至10月,海鹽縣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125.3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3%,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將比去年增長10%左右。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

(一)優化第一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特色農業

海鹽縣原是以種植水稻、棉花爲主,兼營蠶桑、畜牧的農業縣。農業在全縣生產總值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逐步趨向合理。傳統的產業經過品種改良和技術改造,形成了“膳博士”豬肉、“尼鬆野鴨”“海鹽大頭菜”、“一口香茄子”等一些品牌,增加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密梨、柑桔、葡萄、青蟹、河蟹、黃鱔、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特種種養業蓬勃興起,並逐漸形成規模。至今年10月,全縣已有25家農業龍頭企業,31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使第一產業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至今年10月底,第一產業增加值爲7.3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7%。

(二)工業興縣,二產快速發展

近年來,海鹽縣深入開展“合力興工”活動,堅持引內與引外並舉的方針,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振興工業。今年,隨着“一城三地”戰略的實施,臨港地區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海鹽更受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今年1至10月,累計新批外資項目23個,增資項目15個,合同利用外資2.42美元,完成年計劃的91.7%,實到外資9928.55,同比增長75%,完成年計劃的99.3%;新批縣外內資項目103個,實際引進內資93000萬元,同比增長41.3%,完成年計劃的71.7%。國內外企業的入駐及內外資金的引進,使海鹽縣的工業生產走上了快速道,在全縣生產總值中成爲“大哥大”。

隨着改革開放步子的加快,海鹽縣對外貿易也不斷髮展。至10月底,海鹽縣進出口總額達8.69億美元,增長42.62%,其中出口總額達7.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2%。其中緊固件、玩具等特色產品出口增長60%、501.4%,佔全部出口額的比重分別達到36.9%和10.3%。

至今年10月底,全縣完成第二產業增加值爲84.84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爲80.7億元,增加6.3%。

(三)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現代服務業

海鹽縣海海岸線綿長,海塗平緩、遼闊,是一塊興建外海碼頭、從事現代物流業的風水寶地。隨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縣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外海碼頭、港口物流的步伐也不斷加快。今年8月,秦山港務1個5000噸級的外海碼頭建成投入運行。至10月底,浙江林龍集團公司的1個3000噸級的外海碼頭主體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5%。兩個2萬噸級的公用碼頭項目已委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完成了項目建議書的初步編制,並完成了這兩個碼頭沿線初步的地質勘察和水深、水下地形的測量工作。

海鹽縣又有南北湖、秦山核電、白塔山、綺園等旅遊資源。南北湖風景區通過核心區整治、景點建設,風景更加優美,遊客量迅速增加,今年1至10月,已接待國內外遊客137.95人次,旅遊收入達9.98億元。

商貿業隨着海鹽縣經濟的發展也日益繁榮。目前海鹽縣已登記註冊的各類商品交易市場25家,其中可稱爲專業市場的有農副產品綜合市場、木材市場、泰發車城、中國國際緊固件五金城、海安汽貿汽配城和二手車交易市場5家。

隨着“一城三地”戰略的深入實施,海鹽縣三產也發展迅速。第三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也不斷加大。今年1至10月底,第三產業增加值已達到33.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8%。

二、海鹽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宏觀我縣經濟發展的現狀可謂不錯,但微觀一、三、三產業的發展方式,不難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海鹽縣辦縣經濟發展方式還是依靠第二產業帶動,還沒有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次產業發展中也存在着不少問題:

1、第一產業。由於小城鎮建設滯緩,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由於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還不完善,影響了要素的集聚。因此,農業產業化程度還不高。傳統農業在農業總收入中還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優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程度還不高。

2、第二產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的企業比例較高,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再加上節能排污指標趨緊,企業發展的形勢日趨嚴竣。海鹽縣的外貿產品集中於緊固件、玩具、服裝等幾類傳統優勢出口商品,面臨着出口政策調整的影響、人民幣升值的衝擊及國際貿易摩擦的風險,產業升級迫在眉捷。

3、第三產業。資源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海鹽縣是臨港地區,有着豐富的岸線資源,還有海河聯運的優勢。利用岸線及海河聯運的資源,興建碼頭、發展物流可以說是實現海鹽縣經濟新增長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步子還邁得不快。海鹽縣有南北湖、秦山核電站、白塔山、杭州灣跨海大橋、綺園、天寧寺等名勝古蹟,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近年來,旅遊資源雖然在不斷加大開發力度,成效也比較明顯,但旅遊資源還沒有得到整合,設施還不夠完善。按照市場發展階段標準劃分,海鹽縣部分專業市場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多數還處於低級市場形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市場還未形成。

三、轉變海鹽縣經濟發展方式的設想

面對海鹽縣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如何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實現我縣經濟新的增長。xx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爲我們指明瞭方向。xx同志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領先第二產業推動向領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領先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領先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xx同志的報告,結合海鹽縣的實際,對轉變海鹽縣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以下設想:

(一)優化第一產業

新農村建設是優化第一產業的有效載體。要以貫徹黨的xx大精神,推進社會主新農村建設爲契機,致力農村經濟轉達型。一是要全力推進中心鎮建設。根據“優化產業佈局、促進要素集聚、合理錯位發展”的原則,建設新型城鎮,打造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聚水平,逐步形成與新型城鎮相適應的佈局合理、行業齊全、業態先進的商貿服務體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加快轉變。二是要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特色產業。在海鹽縣農村經濟發展中生豬、水果蔬菜、淡水養殖、花卉苗木等已顯示出比較優勢。要繼續做大、做優這些產業。三是要大力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經紀人、種養大戶等各類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經營主體。四是要實施農民自主創業“領頭雁”工程,培育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需要的農業經營人才隊伍。五是要規劃建設面向長三角的區域性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進一步拓寬農副產品銷售的渠道。

(二)做強第二產業

工業是強縣之本。必須堅持走工業強縣的道路,根據海鹽縣工業發展的實際,要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一是要優化結構,加快發展臨港工業。按照《海鹽縣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空間佈局、發展重點,選擇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符合臨港元產業發展規劃有好、大、優落戶臨港地區。通過好、大、優項目建設的帶動,推進工業結構升級,提升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壯大支柱產業集羣,形成以臨港產業爲主導的產業集羣,提高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實施“名牌工程”,走品牌經濟之路。針對我縣特色優勢產業,制訂品牌建設規劃,打造海鹽產品、行業品牌,做強我縣現有企業。三是要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中小企業對縣域經濟發展有着獨特功能和作用,是解決就業、開發資源的有效載體。要進一步拓展全民創業領域,暢通創業通道,支持各類民營創業主體進入壟斷性行業和領域,進入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進入社會事業領域,進入金融服務業。

(三)做大第三產業

我縣三產的潛力還相當大,挖掘潛力,做大三產,是轉變我縣經濟發展方式的明智選擇。一是按照《海鹽縣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建設“浙北重要的區域性物流轉換中心”的發展思路,加大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構築外海碼頭、物流基地的建設平臺。引進外海碼頭、物流企業等重大項目。二是整合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按照“先進、開放、綠色、休閒”的發展目標,整合南北湖風景區、秦山核電、大橋觀光、白塔山海島等旅遊資源,形成海鹽旅遊的大格局,並以旅遊業帶動賓館、飯店、商貿等消費需求。三是壯大城市經濟。按照“整治、提升老城,規劃、建設新城”的城市發展目標,加快老城區整治步伐,同時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有序推進濱海新區建設,構築一個集商務、旅遊、休閒、文化於一體的自然生態良好、文化品位高尚、濱海特色鮮明的城市新區。四是加快專業市場建設。乘杭州灣跨海大橋、杭浦高速的建成通車,我縣成爲浙北乃至長三角區域性的交通節點的機會,採取整合提升、培育扶持、引進建設等各種措施,加快發展專業市場。以大市場、促進我縣三產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相互間是由內在聯繫的,在發展中,要努力尋找互相之間的聯繫點和結合點,積極探索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的新路子,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轉變。

四、加快海鹽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建議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xx大的號召,也是實現縣域經濟新增長的必然選擇。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這裏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新發展理念,創新工作機制

創新是發展的核心。黨的xx大號召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省委號召“創業富民、創新強省”。建議在貫徹黨的xx大精神和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發展戰略中,一定要樹立起創新的理念,創新工作機制,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獲取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一審一核”和職能歸併,簡化審批程序,強化後續監管。推行“下沉式”的管理體制,按照財力和事權相匹配的原則,下放權限,擴權強鎮,增強鎮(區)基層發展活力。二是創新考覈機制。建議建立以畝均投入、畝均銷售、畝均稅收論英雄,以單位減排、單位節能、單位降耗論英雄的考覈機制,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的加快轉變。三是開展土地股份合作試點。研究制定土地股權的界定、設置、分配、管理等方面的操作細則,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機制。四是建立倒逼機制。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加大差別電價的實施力度。制訂淘汰劣勢產業的相關標準。從產業能效、土地集約、環境保護、投入產出、工藝技術等方面,提出界定有關淘汰劣勢行業和企業的標準。同時制定鼓勵劣勢企業退出的相關政策,加快淘汰劣勢行業和企業,促使產業主體提升層次。五是創新融資機制。進一步加強銀企合作,做好銀企抵押融資、項目包裝融資。引進縣外商業銀行,搭建融資新平臺,探索政府直接融資新途徑。同時,搭建外資、內資、民資融資的新平臺,儘可能讓項目建設的資金從多渠道涌入,突破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缺乏的瓶頸。

(二)開展招商引資,增強發展動力

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靠項目作支撐。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需要大項目作引領。因此,可以說招商引資是加快海鹽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眼下,杭州灣跨海大橋即將通車,海鹽縣打造“一城三地”的發展戰略已經明確,“以港興區、港區聯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已經形成。建議抓住機遇引進與港區開發關聯度高的大項目,延伸產業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建好平臺,增強吸引力。加快海鹽東段的圍塗工程建設,抓緊實施海河聯運規劃內的內河航道改造工程,加大縣開發區、海鹽港區內的道路、電、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構築招商引資的平臺,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客商來海鹽投資創業。二是實施接軌戰略,拓寬招商引資路子。利用我縣與上海地相連、人相親的優勢,深入實施接軌上海、長三角的戰略。利用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的機遇,主動承接杭州、寧波、慈溪等地的產業轉移。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圍繞“提升傳統產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臨港產業”的總體思路,堅持引內和引外並舉,完善產業招商、節會招商、“以民引外”,“以外引外”。積極探索網絡招商、中介招商與代理招商,構建立體招商體系,擴大覆蓋面,提高成功率。

(三)引進高新技術,培養各類人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廣泛開展技術協作,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此,建議:一是要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協作,運用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改造我縣傳統的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引進人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人。要從轉變我縣經濟發展方式的實際出發,不拘一格引進人才,特別是各類科技人才,培育人才高地。三是培訓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隨着“一城三地”戰略的深入實施,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的市場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因此,要採取多種形式,培訓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技能,以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同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中央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海鹽縣委、縣政府也已作出了部署,我們相信只要按照黨中央及縣委、縣政府的部署,理清發展思路,紮紮實實地工作,海鹽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定會不斷加快,海鹽經濟一定會出現新的騰飛!

關於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根據省委組織部《關於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社區)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情況調研的通知》(閩委組明電【20**】24號)要求,20**年10月下旬,xx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深入全市7個縣(市、區)、鄉鎮、村,採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訪談、查看臺賬報表等方法,對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市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1783個(不含社區居委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總支出58111萬元,淨收益748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58102萬元,村均88.7萬元。債務總額86947萬元,村均負債48.8萬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842個,佔村總數的47.2%,其中:經營收益在3萬元以下333個,3-5萬元118個,5-10萬元211個,10-20萬元99個,20-50萬元59個,50-100萬元10個,100萬元以上12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941個,佔村總數的52.8%。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5526萬元,佔8.4%;②發包及上交收入4663萬元,佔7.1%;③投資收益751萬元,佔0.1%;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⑤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經營支出4248萬元,佔7.2%;②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36.5%,其中辦公費用4202萬元,村組幹部報酬7691萬元;③其他支出32654萬元,佔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萬元。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臺了加快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措施,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經濟強村。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收。近年來,我市各級通過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覈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盤活存量資源,開展承包租賃經營,使集體資源發揮效益,實現保值增值。如XX年xx縣新泉鎮新泉村通過清產覈資,將一處被私人長期佔用的沿街倉庫300㎡重新追回,並通過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xx縣龍潭鎮龍潭村將新村部4-6樓出租,用於經營賓館住宿,將閒置的舊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下洋鎮思賢村將村集體土地租賃給私人企業主做煤炭運輸中轉站,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

(二)開發集體資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是創建特色產業基地求發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xx縣東留鄉黃坊村投資60萬元,搭建花卉鋼架大棚種植基地15畝,租給花卉種植大戶,每年創收9萬元。二是開發特色資源求發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或發展小水電,或建設魚塘等發包租賃給企業或農戶,也爲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如xx縣中赤鄉、下壩鄉等鄉鎮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沿河投資建設了30多座小水電站,由所在村裏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了村財收入。xx縣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xx市南洋鎮梧溪村、官田鄉下浙村等村通過水資源入股開發水電項目,每年按股份分紅均有2-10萬元不等的固定村財收入。

(三)搞活資本經營增收。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驟增,如何用好、用活這些貨幣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對此,我市部分村充分發揮資金優勢,開展資本經營,通過投資購買房產,搞景區開發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xx區西陂鎮大洋村科學利用徵地補償費,投資興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賓館等項目,每年增加村財收入200餘萬元。xx縣鳳城鎮大園社區將移民集體補償款在縣城南門街購置店面3個,每年有租金收入6萬多元。xx縣平川鎮城南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興辦了中強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業有限公司兩家集體企業,租賃經營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達90萬元

(四)發展休閒旅遊增收。近年來,我市部分村緊緊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廣的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爲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爲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爲代表的“紅色之旅”和“遊在龍巖”和“吃在閩西”的機遇,通過開發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xx區龍門鎮洋畲村與香港青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村內旅遊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開發,着力打造休閒度假、鄉村生活體驗、自然景觀遊覽和原始森林探險爲一體的生態旅遊區,XX年村集體收入達158萬元。xx縣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每年爲土樓景區周邊村帶來不菲的門票分成收入。如XX年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土樓景區門票分成收入68萬元,下洋初溪村更達80萬元。

(五)發展物業經濟增收。近年來,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區位優勢,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使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村利用閒置房產和整理取得的建設用地,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民工公寓、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戶,收取承租費,也爲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xx縣平川鎮興南村、巖前鎮靈巖村等15個村,在縣城或集鎮建設辦公樓、店面,每年獲取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物業經營收入;中山鎮三聯村投入10萬元資金與中山鎮政府合作建設巖前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每年增加收益近萬元。xx市雙洋鎮東洋村在村集體林權改革中,利用拍賣集體林木所得的資金,在沿街(路)興建村部綜合樓,一樓作爲店面,二、三樓作爲辦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萬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興辦服務項目增收。一些有企業入駐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作用,在徵地拆遷、矛盾糾紛處理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企業每年給予村一定資金作爲村級辦公經費。如xx縣龍潭鎮聯中村是福建閩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該企業每年給聯中村10萬元辦公經費。福建塔牌集團有限公司落戶xx縣巖前鎮靈巖村、峯貴村,每年給兩個村協管費分別爲30萬元和20萬元。

(七)幫扶帶動助增收。從XX年開始,省、市、縣三級先後選派了3批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實施幫扶工程。XX年,我市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的通知精神,在全市開展幹部“聯鄉掛村幫戶”活動。各掛鉤部門、幹部幫助掛鉤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好領頭人,建好新班子,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壯大村財收入。同時,堅持“輸血”與 “造血”並舉,多渠道爲掛鉤村籌措資金,在引進實施生產性項目上下功夫,拓寬增收門路,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村產業發展。據統計,“聯鄉掛村幫戶”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落實發展幫扶資金2312萬元,落實扶持政策789項,落實支持項目183個。實踐證明,各級幫扶工程對加快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幫扶,開發了一批集體經濟項目,既挖掘了資源潛力,又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後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開展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絕大多數村只強調“ 分”的一面,而忽視了“ 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戶,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發展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對此意見極大。

(二)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城鎮周邊地區比山區地區發展快、實力強;交通方便、資源豐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收入高,村級班子強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發展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也不平衡,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近40%集中在xx區。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間收入差距大。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村均36.7萬元,67%的村收入在30萬元以下,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過50萬元,收入差距大,呈兩極分化現象。

(三)增收渠道狹窄,來源單一。多數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爲突出。一些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XX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10940萬元,僅佔集體總收入的16.7%;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徵地補償費等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不少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維持運轉,勉強度日。

(四)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負擔沉重。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非生產支出大,特別是報刊雜誌訂閱費用負擔沉重;一些上級支持農村的財政項目,沒有足額安排項目資金,村集體爲了爭取資金,只好舉債上項目。XX年全市村級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總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萬元,佔42.6%。負債總額86947萬元,村均48.8萬元。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在現有剛性支出基礎上,村集體必然還要增加更多保潔、路燈、巡邏等方面開支,收支矛盾將更爲明顯,一旦入不敷出,必然舉債負擔,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五)資產經營不善、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範,承包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等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全面分發到戶,村集體卻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財務透明度不強;部分村幹部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存在“寅吃卯糧”現象。

四、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研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爲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爲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調研情況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幹部羣衆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衆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部分村幹部羣衆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研情況看,農民羣衆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爲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各地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進行調整,走有特色的資源型路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郊區和邊遠農村,平原地區和山區等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各方面都有差別,應根據自身優勢、潛力來調整結構,從而揚長避短,實現結構優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一是盤活資產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挖掘、整合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廠房、機器設備、魚塘、閒置土地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搞活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試行對區域位置優越的宅基地實行有償選位,探索開展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二是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爲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爲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三是強化監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進程。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的監管職能,建立“羣衆民主監督、會計覈算監督、上級審計監督、電子網絡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着力構建“管理規範、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的正當收入不流失,不斷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財政和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採取補助或獎勵的辦法,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並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省、市、縣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爲契機,對貧困村予以重點扶持,村實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要加大部門幫扶力度。結合開展“聯鄉掛村幫戶”、“四下基層”活動,採取領導掛鉤聯繫、部門結對幫扶、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方式,幫助結對幫扶村搞好班子建設、發展規劃、技能培訓等關鍵性工作。結合第四批省、市、縣下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工作,選派黨員幹部到部分村任第一書記,爲幫聯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企業自願結對,合作開發,實現雙贏。結對企業可以與村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興辦經營服務設施。

(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多予少取”的方針,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落實村級發展用地機制。土地是現階段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徵用留用地政策,村集體土地被徵用的,按批准徵用土地面積的5%—10%作爲村級發展留用地,用於發展二、三產業。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要採取積極的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興辦村級企業的債務,可在覈實情況的基礎上,採用債務剝離給企業的辦法。爲興辦教育,電力設施形成的債務,可根據產權的變化,用劃轉的辦法去剝離債務;有債權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債權力度,加快償還的速度。三是增加對村級組織的支持力度。要在稅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村級組織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級管理、優撫的支出列入轉移支付的範圍。四是建立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按照省裏的標準,對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市裏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經濟薄弱村也給予一定扶持,作爲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於村幹部補貼和村組織日常管理開支。

(五)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爲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爲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嚴格考覈問責與激勵。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鄉鎮考覈的內容,制定詳細的考覈辦法,切實加大考覈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將村幹部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鉤,對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要給予獎勵。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