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2W
本文目錄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邊遠山區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和鎮黨委、鎮政府的總體部署,在對全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分析,現將調研的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xx村委會的基本概況

xx村委會屬於xx縣xx鎮,是壩區村委會,下轄8個村子9個村民小組離鎮政府3.00公里,全村1165戶3600人左右,主要從事農業,全村經濟總收入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XX左右元,房屋多以磚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全村國土面積8.02平方公里,海拔1458.00米,年平均氣溫18.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現在主要以種植蔬菜爲主。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全村已實現了安全自來的飲用,戶戶實現了“三通”,進村道路爲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在村內有志才國小,學生有300多人。

在黨建中,該村設黨總支1個,設有8個黨支部,擁有黨員總數146人,黨員中男黨員95人,女黨員51人,黨員情況逐步轉向老齡化,40%年青黨員基本都在外打工。團員64人。

二、取得的成績

(一)國家政策利民惠民,農民盼望新農村建設,大家認爲黨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村和諧,難點在農民增收。近年來在省、州、縣、鎮政府及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在種植業和外出打工潮的推動下,基本實現了快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農村農業經濟實現較快發展。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成爲新農村建設亮點。xx村委會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受到各級政府及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村組織實現了人畜飲水安全改造、村內道路建設、村內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逐漸成爲新農建建設的亮點,農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在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村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三、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耕地少,水資源匱乏。由於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本村一直來耕地面積有限,而有限的種植面都是用來種植水稻。近年來,受天氣影響,降雨量的減少,村裏的生活、生產用水面臨嚴峻的考驗。

(二)主導產業缺乏強勁支撐,特色產業還未形成規模。目前仍以傳統的糧、豬型爲主,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少且發展速度較慢,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普遍存在規模較小,擴大發展受阻,缺乏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拳頭”型產業,農民增收渠道較窄。普遍存在規模較小,產業化水平不高。

(三)人居環境改善壓力較大。農村居民住房條件相對不高,垃圾亂堆亂放,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能源建設亟待加強。

(四)存在黨員老化,年輕黨員較少,後繼乏人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缺能人、強人。本可以組織村民一起出力,對環境整治,修溝打壩,修橋補路等事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村民已養成依賴懶散習氣,自覺性差,事事依靠政府出資解決。一講管理,就是要錢要物,一講自治,就是帶頭起鬨。沒有起到勤勞致富、先鋒模範的帶頭作用。

(五)農村因建房而致貧。在農村由於生存問題不得不建房。由於家庭收入少,建房後,家庭就會更加的貧困,建房時由於家庭貧困不得不向外借款,建房後因種種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款又需要償還,所以導致生活水評下降。

(六)村民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居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較保守,傳統意識比較牢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識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公共衛生、熱心公益等集體觀念逐步淡化,亂堆、亂放、家庭衛生問題比較突出,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行爲依然存在。

四、發展措施

一是落實好各項惠農、支農政策。鄉鎮要不折不扣的把中央、省、市、縣的各項惠農、支農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保護力度,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和收益。

二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現階段我村的產業發展方式還是以“單打獨鬥”爲主,很難形成規模,更談不上品牌效應。同時,也增加了生產的成本。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深入實施科技興農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使農民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加大農村剩餘勞力的轉移力度。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本村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通過組農民工轉移培訓,發放農民工手冊的方式,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盡快就業,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四是積極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和廣大農民自主創業。鄉鎮、村要引導農民領辦、創辦、合辦民營企業,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餘勞動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

五是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鎮政府要加大農村水利建設保護的實施力度,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現代農業,提高農業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在村開展節約用水宣傳活動,提高羣衆的節水意識。

六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在農村,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本村農民羣衆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七是用技術武裝農民。充分發揮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組織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科技致富、市場競爭和自主發展能力。

八是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要充分利用當前農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時機,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的教育,不斷提高農村黨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黨員幹部帶頭致富能力,培養髮展型的農村基層幹部,增強基層民主管理能力,培養服務型的農村基層幹部,增強現代科技能力,培養技能型的農村基層幹部。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衆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衆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衛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稅費改革後,農戶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村、**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從XX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萬元,與XX年的**萬元相比,增長**%;所有者權益**萬元,比XX年的**萬元相比,增長**%,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XX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村、***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爲突出。XX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萬元,村社均**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衆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爲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說,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衆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爲烏有。

6.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得不到體現。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土地徵用費補償問題上,“分光用光”的現象相當普遍。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徵用的土地補償費、青苗費均一起分到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卻分文沒有收取。二是農村發展留用地政策受條件、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絕大多數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幹部和羣衆對發展村級集體企業心存疑慮,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他們片面地認爲,“村幹部再回頭搞集體企業,一無精力、二無能力、三無財力,力不從心,不合時宜。”缺乏敢想敢做敢爲的勇氣和魄力,喪失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機遇和主動權。

8.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起步難,面臨難以跨越的高門檻。近年來,各金融部門風險意識不斷加強,貸款審批權限上收,村級靠貸款創辦集體項目的難度加大,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創辦集體經濟項目的門檻被擡高,與先進村的差距也隨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級債務沉重,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債務形成的原因較多,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如小水電、道路、標準廠房的貸款利息)、各類創建配資金的投入以及非生產性支出等。

10.村級基層組織建設亟待加強。從調查情況看,全市兩位村主要領導文化年齡結構欠佳的狀況,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影響着村集體組織的決策能力,多數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更談不上魄力和膽略。甚至個別“問題”人員通過各種手段進入村班子,影響團結和工作的開展。

11.農經隊伍力量薄弱,與工作量不相適應。目前,我市各鄉鎮街道僅有1至2名專職(兼職)農經工作人員,日常工作量大、任務重、強度大,哪裏需要哪裏搬,時常處在被動應付面上工作的狀態,根本顧不上指導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另外,農經工作人員在職稱評等方面也面臨着突出的制約因素,影響着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查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爲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爲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情況調查來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是幹部羣衆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我市完成村辦集體企業轉制,受此負面影響,各級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衆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是部分村幹部羣衆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受調查的37個行政村情況來看,農民羣衆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

我市村莊分佈在平原、半山區、山區,村與村之間條件千差萬別,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爲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

1.近郊村要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信息通暢、人才資源豐富、基礎設施較好等有利條件,在發展二、三產業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農副產品商貿市場。集體投資辦市場、商場,以場生財。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過創辦蔬菜農貿市場和停車場,年可收租金等65餘萬元。二是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要利用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發展加工業,拉長產業鏈,而這也正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難點。三是建立服務市場,興辦各類服務實體。本着爲民服務的方針,爲本地的個體私營企業開展產品推銷、供應原輔材料以及信息、運輸、餐飲等有償服務,既爲農業和農民走上市場架起橋樑,又爲村集體經濟發展裝壯大增添一條途徑。也可依託原有基礎產業,建立各類中介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組織,從中收取服務費、管理費,以壯大集體經濟。

2.山區要搞好農業資源開發,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山區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一要開發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發展新項目,開拓新產業。發展一些集體統一經營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開發利用集體自然資源如山地、水資源等,通過招標等形式開發經營,獲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現有村級集體的山林、茶園、果園、竹林、水域等資產,使村級集體資產獲得保值增值。針對“分得過多,統的較少”的實際,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農戶的責任山以及長期失管荒蕪的山地,通過規劃,向農民返租,統一開發後重新承包給農戶經營,獲得發包收入。二是合股經營,通過筍竹兩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電等項目開發,村與農戶或投資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開發經營。三是實施品牌戰略,重視科技投入和產品營銷,發展優良品種,開展產業化經營,不斷提升農產品的檔次和質量。

(二)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

農村集體資產是廣大農民多年來辛勤勞動積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強化管理,實現村級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財有術,理財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積累機制。凡是集體項目都要落實責任制,及時收繳承包金或租賃費,把該收的錢收起來。對農戶長期放棄管理,粗放經營甚至荒蕪的承包項目,由集體收回後,實行招投標承包經營,提高經濟效益。要對屬於集體的山地、水等資源實行有償使用。第二,加強資產覈資,盤活集體存量資產,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爲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爲經營性資產來運作,根據有關政策,保護好、發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後的成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對使用集體房屋和集體公益設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費和公益事業費。第三,進一步規範村級財務代管制度。強化開支審批、收支預決算、財務審計監管、民主監督、財務公開等工作,堵塞村級財務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優化集體經濟發展環境。

從調查座談體會到,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困難重重,不論是近郊村、遠郊村,還是山區農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極大的扶持,尤其是對山區集體經濟基礎較差的村,更應加大扶持力度,採取“扶兩頭,帶中間”的辦法,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要活用村級留用地政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體必須佔有生產資料,而土地是現階段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留用地”,從面上理解就是留給將來農村發展使用的土地。與其留着將來用,不如現在就用,遲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當前關鍵建設時期,必須突破僵硬的思維定勢,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精心保裝,適度開發,早開發早發展。從幹部羣衆的呼聲來看,村集體佔有10畝左右爲宜,這樣村均固定收入可達到10萬元以上,減輕村級組織的開支壓力,維持村級正常運轉。

二是要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權。採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等形式推行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允許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與其他投資者共同興辦企業或開展物業經營,獲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到城鎮發展集體經濟,從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中,安排一部分作爲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用指標,給集體經濟薄弱村2至3畝的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並以最低價位在區位較好的城鎮規劃區內落實地塊建設工商用房,以獲取穩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稅收分享政策。村級在村內或城鎮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民營經濟,創辦工商企業,新增工商稅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給予獎勵,用於補充村級收入的缺口。按工業集聚要求搬遷至其他鄉鎮工業園區的企業上繳稅收,原所在村應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着力改變引進企業越多,村負擔越重的局面,從而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門政策資源,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關部門的涉農政策資金在扶持農村發展上,存在着不確定因素,且隨意性較大。爲此,要整合部門政策資源,優化資金配置,規範操作,增強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級組織的財權和事權,按一定比例加大對農村道路養護、衛生保潔、綠化等市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統籌村級班子成員工資報酬,切實減輕村級組織的開支壓力。

(四)化解村級債務,切實減輕村級負擔。

村級債務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阻力,要採取各種措施和辦法,切實減輕和緩解村級組織的負擔,使村級組織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上輕裝上陣。一是增收還債。通過大力培植集體收入來源,增加集體收入,提高還債能力。二是清欠還債。主要是加大對農民欠繳的“三提五統”和各項承包費的清繳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堅持執行先黨員幹部、後農民羣衆的原則,在廣泛動員的前提下,對有能力還款而不還的,必須利用法律手段收繳。三是降息減債。對於高息借款,不管原來達成什麼協議,都嚴格按照金融部門規定的同期利率計算,由鄉鎮農經站統一換據,簽訂協議,或由政府進行適當貼息,以此減少村級負債。四是節支還債。嚴格覈算享受誤工補貼人員數量,減少工資支出。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對辦公費、報刊費、會務費等項目要實行限額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達到增收節支的目的。五是覈銷減債。對村級債務進行全面審覈認證,經過覈定已確定認爲無效的債權債務,按法定程序予以覈銷。六是歸責還債。對原村辦企業向銀行貸款形成的債務,要按照誰借誰還的原則落實債務人,債務由企業承擔並負責償還;企業倒閉的,可以採取股份合作、租賃、拍賣等形式處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規定償還債務。

(五)加強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提高發展活力。

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爲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雙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爲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完善對村幹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幹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爲考覈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充分調動農村幹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防止個別村幹部採取虛報瞞報手段,謀取不當利益。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五、需要調整或出臺的扶持政策

1.村級留用地政策。

2.村幹部報酬逐步統籌。

3.農村社會公共服務經費(正常運轉經費)的補助政策。

4.發展物業經濟的扶持政策。

5.村幹部的激勵、關愛政策的繼續運行。(解決有人辦事的問題)

6.由村級出資共建農村公共設施的收益回報機制。(水、電等壟斷性行業)

7.進一步完善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地利益保護政策。

8.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重點扶持薄弱村和山區農村)

邊遠山區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按照局黨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辦其他黨員幹部先後兩次深入南川區水江鎮梓漳村和武隆縣浩口鄉農戶家中體查民情,傾聽民意,增進羣衆感情,瞭解羣衆所想所盼、所憂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性作風教育。對邊遠山區農村的現狀和經濟發展談點自己的思考。

一、邊遠山區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兩個村都是邊遠山區,均屬山地淺丘地貌,無支柱產業,都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屬縣級貧困村。就拿浩口村來說吧。浩口村位於武隆縣西南,西南與貴州省真縣接壤,東南與彭水縣交界,芙蓉江爲武隆、彭水和貴州省真縣“兩省(市)三縣”界河,浩口村地處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鄉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南與芙蓉江界河臨界,全村幅員面積 17.8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0 畝(其中水田600 畝,土 900 畝),該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農戶370 戶 1340 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口800 餘人,建卡貧困戶190戶 525人。共產黨員 54 人。住房磚混結構的比例爲 20 %,電視入戶率爲 95 %,電話普及率爲100 %。9公里的村道路屬二級泥石路。當前,梓漳村和浩口村和存在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經濟發展滯後。梓漳村和浩口村主要農作物爲水稻、玉米、紅薯、土豆等,浩口村主要經濟以烤煙、生豬爲主;梓漳村主要經濟以生豬和養殖爲主。浩口村70%以上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從事生產的大多是老、弱、殘,文化素質低,思想守舊,農業技術知識缺乏,致富能力弱。

(二)基層基礎設施差。一是村道路設施差。浩口村村道路全長9公里,1994年修建,屬二級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條簡易公路。兩個村的道路由於缺乏維護,年久失修,邊溝堵塞,沆窪不平,特別是雨雪天氣,車輛就難以通行,嚴重的地方甚至連摩托車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隱患較大;由於道路不暢,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外運困難,難以推銷市場,嚴重製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當地羣衆迫切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資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設施。二是養護機制不健全。在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村集體無錢維護的情況下,村裏未能建立起切實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設施養護機制。三是水利設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設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領導和村民們曾考慮利用山上溶洞自來水資源優勢,統一改造梯田進行種殖,但投資大,資金不足,導致有利的自然資源無法開民利用。

(三)社會服務事業薄弱。一是子女上學困難。從幼兒園開始,小孩就得到鄉上去讀書,加之路途較遠,路況較差,來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鄉上租賃房屋,讓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顧孩子讀書。二是公共醫療衛生基礎條件差。村衛生站名存實亡。據瞭解,村級衛生站基本醫療器械少,技術條件較差,只能進行簡單的打針、輸液,醫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複雜的病人只能到鄉或區、縣、鎮醫院去就珍;村裏的赤腳醫生外出務工後,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錢坐摩托車到鄉上的醫院去看病。技術好一點的赤腳醫生,在沿海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一個月就能賺幾千元錢,所以沒人願意留在村裏當醫生;就是浩口鄉衛生院也僅有3名在職醫生,遠遠不能滿足羣衆醫療衛生的需求,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增強基層鄉鎮衛生院醫生編制。三是勞動力流失嚴重。外出務工人員佔了勞動力人口的85%以上;XX年至今畢業的大學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務工,在村裏很難找到一名20—45歲的年輕人。沒有人才,發展更難。四是公共文化設施滯後。兩村雖然家家戶戶通電話、95%的有電視,但全村沒有安裝寬帶互聯網,與外界聯繫不暢通,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幾點思考體會

熙來書記在市委三屆六次全會上強調:“誰走得勤、看得細,誰就能瞭解更多情況;而誰能真知、詳知,把問題掰開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誰就有更大的發言權,就能拿出實實在在的解決辦法”。我就邊遠山區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談點思考體會:

(一)切實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羣衆反映最多最強烈,體會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層基礎設施問題。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要實現邊遠山區農村經濟的加快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一是要落實惠農政策。進一步強化黨的惠農政策落實,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二是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市、區縣兩級政府應統籌安排扶貧資金,加大對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達,逐步創造條件進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切實加大完善水利資金的投入,爭取市、區縣兩級水利部門支持。四是農村基礎設施維護機制。在村集體無錢維護、多數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農村基礎設施維護機制,加強平時的養護和管理,提高使用壽命。四是加強邊遠山區農村社會事業。加大農村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低保、新農合、法律援助等體系建設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二)進一步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加強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讓大學生“村官”在兩年的服務期內,真正與村民同吃同住,成爲羣衆致富的“領頭雁”。二是配強基層主官。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配強基層主官是搞好村居和鄉鎮建設的重要環節;一個優秀的村支書,能帶好一個班子,帶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針對農村實際,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創造便利條件,鼓勵外出務工的優秀人才積極返鄉創業,爲家鄉獻計獻策。四是強化技能培訓。爲基層組織必需的務工技能技術培訓,讓村民從簡單的出賣“勞力”變成出賣“技術”。在農村,一個致富能手,也許不是幹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車頭”式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視。

(三)進一步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按照市委“三項活動”總體部署,進一步建立健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長效機制,通過開展“三項活動”, 讓機關黨員幹部與普通羣衆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讓廣大羣衆更直接反映問題,密切黨羣、幹羣關係,切實加強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真正讓農民羣衆得到實惠,讓黨員幹部受教育,一是持久開展“三項活動”。把“三進三同”、“大下訪”、“結窮親”形成制度,長期開展下去,讓更多的市領導和市級機關幹部深入邊遠山區農村、瞭解農村、服務農村。二是長期開展“大下訪”。市領導、區縣黨政主要負責人和市級機關黨員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邊遠山區農村,充分聽取廣大農民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訪解民;難、聚民心,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着力化解積案,切實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三是要堅持“基層人才計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紮根基層、紮根邊遠山區,服務羣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