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本文目錄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關於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篇

農村問題是農民,農民富則農村富,農村富則國家安定。發展農村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農村小康社會、和諧農村的建立。因此,開展xx鄉農村經濟調查,爲發展xx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找準工作切入點,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xx鄉基本情況

xx鄉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城北部,距施秉縣城48公里,距遵義地區餘慶縣城19公里,東與白垛鄉、南與牛大場鎮相交,西與餘慶縣白泥鎮毗鄰,北與鎮遠縣大地鄉、石阡縣坪山鄉接壤。xx鄉懷抱九龍山,北靠佛頂山,位於省級旅遊景區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有紅豆杉、櫸木、水青槓等國家保護珍稀樹種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動物。全鄉總面積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6909畝,其中稻田5088畝,旱地1821畝,林地面積213227畝,佔總面積的79%。地屬山區,高山林立、巖容發達,東北方較高,最高海拔爲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爲656米。全鄉轄5個村76個村民組,110個自然寨,2087戶,8140人,居住有漢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鄉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煙,是典型的農業、林業鄉。

xx鄉農村經濟現狀

xx鄉現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勞動力5138人佔總人口的63.1%,XX年已外出務工1791人佔總人口的22%、佔勞動力的34.9%。農村經濟來源主要有畜牧養殖、外出務工、烤煙和水稻種植。烤煙生產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頭、茶元兩村,XX年和XX年烤煙產值分別爲108萬元、157.21萬元。水稻種植主要是西面的xx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龍村。畜牧養殖方面,中部和東面的九龍村、茶元村,以飼養山養爲主,西面的xx村以餵養母豬和生豬爲主。XX年xx鄉人均純收入爲1486元,XX年爲人均純收入爲1806元。五個村均無村級集體經濟來源,是典型的空殼村。

此次農村經濟調查,我們從全鄉隨機抽取了112戶,佔總戶數的5.4%,調查人口爲508人,佔總人口的6.24%。調查人口中,XX年人均現金毛收入爲4881.5元,其主要經濟來源有畜牧養殖、外出打工、種植烤煙等經濟農作物、經商、糧食生產、其它,它們分別佔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XX年人均支出爲3744.1元,其主要支出對象爲生活支出、生產投入、建房、酒席、購置農機和車輛、醫療、教育,它們分別佔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XX年人均糧食產量爲637.7公斤。

調查發現

一、xx鄉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來源單一,收入不穩定。由於畜牧養殖和外出打工分別佔農民人均現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當年農民的現金收入。如XX年受國際金融和豬流感事件的影響,xx鄉生豬出欄價格從XX年的8元/斤降至XX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豬出欄價格從XX年的18元/斤降至XX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於生豬、仔豬出欄價格降幅過大,且生產成本並沒有下降,因此養殖戶XX年上半年養殖越多虧損越大,部分養殖戶不得不放棄養殖外出務工,留下來的也不得不大量削減養殖數量,只保留部分母豬。外出務工收入XX年上半年呈下降趨勢。據49.1%的外出務工家庭反映,外出務工子女XX年上半年匯款回家的很少,沒有活幹,工廠時常停工,主要還是受國際金融的衝擊。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大、高等教育成本過高仍是導致農民反貧的主要原因。調查中10人認爲家中有人長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導致家庭反貧的主要因素,佔調查戶的8.9%;6人認爲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大是其反貧的主要因素,佔調查戶的5.4%;3人認爲高等教育成本過高是導致其反貧的主要因素,佔調查戶的2.7%。

三、農村農業基礎設施不足和落後。調查中13人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佔調查人口的11.6%。XX年至XX年上半年,xx鄉新建成的水利溝渠共計5.8千米,目前xx鄉農田水利溝渠待建和需維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積小不利於機械作業,仍屬於牛馬農耕生產。四、農村交通落後。雖然全鄉5個村基本實現了通村公路,但路況差,目前連五級鄉村公路標準都還沒有達到,客運車輛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農用車輛,路況十分惡劣,24公里的通鄉村公路

就要花1.5小時才能走完,XX年到XX年上半年沒有整個鄉村公路投入的維修資金不到10000元。76個村民組仍有21個組沒有通公路,農民生產生活仍是靠肩挑馬馱運輸。

五、農民缺乏先進的勞動技能。調查中有28人建議政府加強對農民先進生產技術培訓力度,佔調查人數的34%。目前,xx鄉有在冊一戶一技能人數爲592人,佔總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農業生產技術爲主,如生豬養殖戶中,真正掌握先進生豬養殖生產管理技術且能長期發展並賺錢不足10戶,而大多數仍是傳統養殖模式,不善於學習和接受別人先進的養殖模式,一但生豬價格出現較大波動,生產就出現虧本。

六、鄉鎮農技部門人才嚴重缺乏,沒有發揮應有的技術指導作用。XX年xx鄉畜牧獸醫站、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技術推廣站分別有編制2人、3人、2人,但截止XX年上半年,三個站在冊人數爲零。xx鄉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在沒有技術員指導下只能靠傳統經驗生產,先進農業技術、畜牧業技術得不到推廣利用,農業、畜牧業技術服務落後嚴重製約xx鄉農村經濟發展。

七、鄉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投入不足,養殖協會沒有發揮作用。xx是以保護青山綠水,發展畜牧養殖和生態農業爲目標,以開發森林探險遊觀光遊爲思路的鄉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xx鄉林業收入佔全鄉財政收入的30%以上,林業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 XX年xx鄉全面開始了天然林禁伐,從那時起在保護青山綠水方面,政府採取了許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標減少數量,加大打擊亂砍濫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綠水是保住了,但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也沒了。如何實施“東羊西豬”大力發展畜牧業,如何搞特色養殖、種植,創建生態農業,使農民從農業結構調整中重新得到穩定的收入,本世紀以來幾屆鄉黨委、政府以資金扶持少數養殖戶,組織部分養殖戶學習培訓先進養殖技術,積極開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務,爲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於鄉政府本身就屬吃飯財政,沒有財政收入,在對畜牧業養殖發展、生態農業的創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車薪。XX至XX年由於得到省直機關黨建扶貧工作隊的幫扶,xx鄉在畜牧養殖業投入上共投入了33.9萬元,主要用於改善養殖戶的圈舍和購買優良品種,而其它年份卻沒有對畜牧養殖業的直接投入,XX年也沒有這方面的資金,且在特種養殖、種植上政府幾乎沒有資金投入。xx鄉現有養豬協會一個,但多年來協會沒有後續資金投入,協會會員沒有開展活動,整個協會沒有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形同虛設。

xx鄉農村經濟發展思路

一、轉變思想觀念,用市場經濟發展觀引導農村經濟發展。思路決定出路,鄉黨委、政府要帶頭轉變思想觀念,用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來引導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村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要抽出時間下村進行調查研究,到周圍縣市調查瞭解農村市場,充分利用互聯網掌握農村市場信息需求,經過分析研究後用來指導農村農業的結構調整。要充分利用現代的傳媒網絡,加強對農民教育,使其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觀轉變爲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的市場經濟觀,爲農村經濟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交通、通訊、信息大通暢,農產品大流通。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後,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瞭解家底是鄉黨委、政府必須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鄉項目庫的建立,做好5年或XX年鄉項目建設規劃,平時做好羣衆的思想宣傳,鼓勵羣衆投工投勞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同時要積極向上級政府部門爭取項目支持,充分發揮了當前“一事一議”項目的作用,做到施實一個,高質量完成一個,管理好一個,使其長期發揮經濟、社會效益。特別是在農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的後期管護上要引導村、組建立管護的制度,形成管護長效機制。要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未來旅遊業的開發聯繫起來,爲將來旅遊業發展奠定好基礎。

三、加大農業先進技術培訓力度,創建典型示範,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農業技術水平,是其農業增產,經濟增收的重要途徑。鄉黨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進農業先進技術人才,爲農民提供技術報務;二要花錢聘請農業技術專家到鄉村,分期分批的對農民進行農業先進技術培訓;三要培養領頭雁,在技術、資金、市場信息上幫助示範戶發展壯大,通過示範戶帶動周圍的羣衆共同致富。四是要結合實際,發展市場需求的商品。如利用xx茶元、塘頭村高海拔氣候特點,在夏季大量種植冷涼蔬菜。

四、建立農村穩定的信貸體系、互助組織,帶動農村全面富裕,鼓勵土地流轉,爲農業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打好基礎。在鼓勵現有農村信貸服務的同時,政府要教育好農民,要學會用明天的錢、用別人的錢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準一個項目就應當大膽的把握時機嘗試一個項目;要拿出一定的資金作爲農業發展基金,並且每年以百分之幾的遞增資金投入,爲農民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服務,爲暫時存在困難且又是好項目的農戶解決燃眉之急,渡過難關。要調動農民自身的潛力,指導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養豬專業合作社、養羊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等,或者是農民專業協會,讓這些農民合作組織發揮它的協作、互助作用,同時在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合理進行土地留轉,一是解決土地荒蕪問題,二是爲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提供土地,真正實現農產品商品化。

五、提高農業服務水平做好農業服務,確保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一個地方農業服務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其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作爲基層政府,一要做好國家政策落實服務工作,要將上級黨委、政府制定的“三農”政策切切實實逐一兌現給農民,要調動全體基層力量,將上級黨委、政府“三農”政策向農民宣傳到位,實施到位,使農民得到實惠,共同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二要爲農村建立和培育農產品市場,使其最終實現農產品規模化、產業化、商品化、集約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護主義,鼓勵農產品流通、交易,要培養鄉土物流人才,發展壯大物流業,要籌資爲農村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產品貯藏設施、有條件時還要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三要培養一支技術過硬、思想過硬、能吃苦耐勞的農業專業技術隊伍,做好對農民技術培訓和服務。四要建立農村信息技術服務網絡。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在互聯網上搭建一個農村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利用廣播電視傳媒,利用現代交通樞紐將農民的農產品變成商品,將農村的自然資源變成商品,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六、朝旅遊業方向發展,在特種養殖、種植上下功夫。要長期保護xx的青山綠水和野生生態資源,必須走旅遊業和特種養殖、種植發展道路。xx地處三地四縣五鄉鎮交匯處,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優勢潛力,要充分利用施秉縣北環路打通後的機遇,把xx未來發展融入施秉、鎮遠、石阡、餘慶旅遊發展圈,逐步開發佛頂山、九龍山健身遊、探險遊、觀光遊、鄉村避暑遊和鄉村特色食品小吃遊。要與石阡的窯上景區、施秉的杉木河、黑衝、雲臺山景區連成一遍,通過發展旅遊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保護青山綠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豬、野山羊、五步蛇、烏梢蛇、古妮蟲草是xx的野生自然資源特色,但現在人們仍在非法獵取,除了繼續打擊不法行爲外,政府應鼓勵部分農戶從事石螃、野蜂、野豬、野山羊、烏梢蛇、古妮蟲草等野生動植物的人工養殖種植,用來滿足市場需要,減少對野生資源的破壞,實現保護野生生態資源目的。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關於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爲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爲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爲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爲3651元,同比增長14%;XX年爲4218元,同比增長16%;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爲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爲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爲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爲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爲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爲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爲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稅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7萬戶。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爲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爲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爲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爲。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爲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爲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爲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稅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爲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爲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爲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覈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爲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爲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爲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爲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爲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爲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爲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爲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爲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爲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爲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xx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總人口5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萬人,耕地面積782.2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近年來,xx轄區內國有商業銀行、農發行、城鄉信用社及其分支機構、郵政儲蓄銀行等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貸支農、支付助農、信用惠農”的思路,積極貫徹落實中省“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不斷實現金融服務科學化、創新化、規範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現狀與成效

(一)突出窗口指導,提高“三農”信貸政策執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銀監分局,積極貫徹落實中省有關“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先後制定出臺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全市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xx市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金融支持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指導意見》、《加大金融支持城鄉統籌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見》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指導意見。並結合xx“三農”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設施農業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等支持措施。同時,人行xx中心支行作爲管理機構,積極探索信貸政策窗口指導的有效途徑,以35個信貸政策監測基點爲平臺,將涉農信貸投放納入信貸政策導向評估考覈體系,對金融機構“獎優罰劣”,引導轄區內涉農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XX年12月末,涉農貸款餘額爲306.78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49.18%,當年新增14.68億元,佔各項新增貸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實了中省各項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

(二)提升服務水平,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xx各級金融機構以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爲突破口,持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建機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隊人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個一”工作機制,出臺了《關於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召開了全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推進會。通過應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農業生產補貼、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減少了國家補貼資金髮放環節,又擴大了農民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還防範了補貼資金被擠佔、截留等風險,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逐步成爲全市農民獲取金融基礎服務的有效補充。

二是強宣傳。以金融機構爲主體,在廟會、集會上通過發放年畫、宣傳摺頁、宣傳紀念品、有獎問答、現場解答、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使農民羣衆對銀行卡有了基本的瞭解。同時,中支與金融機構攜手,組成志願者隊伍,開展“面對面”宣傳,提高參與度。316名團員青年組成央行青年志願者隊伍,定期進村入戶,宣講使用銀行卡的方便,並通過現場髮卡等形式,提高農民羣衆對銀行卡的持有率。五年來,中支通過從點到面、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宣傳方式,累計組織開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暢刷銀聯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動五月”等主題宣傳活動105次,發放資料13萬份,惠及50多萬人次,使銀行卡知識走進千家萬戶,延伸到農村地區及打工地的“神經末稍”,增強了農民羣衆使用現代化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意識。

三是創建示範縣(村)。XX年,確定了xx縣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示範縣,流曲村爲示範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導xx支行指定縣域金融機構在全縣布放atm機35臺、pos機290臺,實現了自助設備在鄉鎮布放的全覆蓋,暢通了“三農”資金流轉渠道。截至目前,xx縣人均持卡量1.1張,持卡消費額佔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24.29%,受理銀行卡的商戶增長3.3倍,國家30多種補貼資金通過銀行卡發放,xx縣被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評爲“陝西省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優秀示範縣”。

(三)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支農力度。xx各級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依託自身職能,不斷改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範圍,創新服務產品,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務,開展綜合試點。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個縣(市)支行開展了“一行一特色”綜合試點工作,先後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抵押貸款、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果庫庫存擔保貸款等新的抵押擔保貸款產品,涌現出了“銀行+擔保公司+農戶+公司”、“一折通”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模式,爲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借鑑。各縣(市)支行也根據當地實際,紛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蒲城支行設立了鄉長金融助理;華縣支行推行了“點單式”金融服務新模式;韓城支行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xx支行以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爲依託,創建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被納入總行國家級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的備選庫。多樣化金融產品解決了部分農戶和涉農企業融資問題。

二是以縣域產業集羣和工業園區爲切入點,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農行xx分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服務對象,持續加大對“菜籃子”、“米袋子”、農產品物流、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農戶貸款”、“xx農業產業化”等服務“三農”新模式。近年來,累計發放金穗惠農卡33.4萬張,佔到全市總農戶數的32%;累計投放農戶小額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戶達2.9萬餘戶,建立惠農金融服務站近4000家,全市鄉鎮達到100%全覆蓋,先後爲200多戶中小微企業發放約19.8億元貸款,做到了“惠農天下,益農萬家”,先後榮獲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羣衆滿意十佳單位等多項殊榮。

三是以“一村一品”爲載體,創建“信貸專業村”。郵政儲蓄銀行xx市分行充分發揮其營業網點90%以上分佈在縣及縣以下地方的優勢,以創建“規模化養殖專業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農產品收購專業村”爲突破口,大膽嘗試“信貸專業村”服務新模式,受到陝西銀監局的肯定並在全省範圍推廣“xx模式”。其具體做法是:針對種養殖大戶、個體農產品收購戶及微小企業主缺乏標準化、規範化財務信息的狀況,信貸人員通過走村入戶深入調研,科學制定信貸支持方案,並聘請村幹部爲信息聯絡員,配合做好信息溝通工作,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都在當地,具有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優點,符合個體農戶和中小企業主需求特點。已累計爲全市百餘個專業市場、專業村提供資金扶持,放款戶數達4000多戶,爲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扶持。

四是推行“陽光信貸”,促進羣衆致富。陝西省農村信用社xx辦事處積極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五年發展規劃》,成立了公司、農戶、個人三大貸款營銷中心,推行全員深入農戶,開展專業化信貸營銷服務。各聯社在全市網點設置“陽光信貸”公示牌,實行“信貸服務五公開”,向客戶公開貸款種類、對象、條件、利率、審批程序等,提高了辦貸透明度。累計向42.72萬農戶發放貸款207.44億元,向976個農民專合組織發放貸款2.61億元,發放新農村建設示範園貸款24.65億元。同時,在轄區內10家縣(市、區)聯社設立了惠農資金兌付中心,代付涉農資金20餘項,累計代付資金總額60餘億元。10家聯社還設立了專門的創業促就業貸款服務中心,累計發放創業促就業貸款5.14億元,支持1480名返鄉農民工就業,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功勳單位”榮譽稱號。

(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出臺了《xx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規劃(XX-XX)》,召開全市各級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座談會,把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徵信知識宣傳週、3.15消費者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宣傳徵信知識誠信意識。人民銀行xx中心支行從信用信息服務入手,爲配合並推動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在農村地區持續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指導農村信用社累計爲97.4萬農戶家庭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82.56%;評定信用戶43萬戶,評級面達44.1%;創建信用鄉鎮25個,信用村732個,爲信用戶發放無需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12.26億元。中支團委組織開展了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評定工作,按程序選樹了55名農業產業化代表、大學生創業典範、青年創業帶頭人等農村優秀青年爲第一批信用示範戶,已向示範戶發放貸款上百萬元,支持青年創業發展。通過信用示範戶帶動,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逐漸形成,也促進了農村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

二、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隨着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實施,農村經濟日益活躍,對銀行信貸需求也日趨強烈,但是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與較爲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務相比,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在量上差距較大。隨着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傳統農戶主要用於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性貸款比例大幅下降,個體、私營企業貸款劇增。但目前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外,無論是農行、農發行還是農村信用社,對農戶和企業都設定了較高的信貸准入門檻,小額貸款對種養大戶及農村個體加工運輸戶,3萬元以下的授信額度則遠遠不夠,資金供求矛盾較爲突出,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地域範圍向外拓延,可以同時經營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金融服務業務。由於農村金融服務受限於自然條件,貸款風險大,成本較高,利潤較低,爲實現盈虧平衡,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在主觀上希望進一步拓展城鎮金融服務。當前對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農村存款如何確保返投農村,仍然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因而縣域信貸資金向城市集中,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低於城市地區,由此造成農村金融服務“失血”較爲嚴重,加劇了農業資金的供求矛盾。

(二)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不夠健全。隨着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商業銀行在農村基層的網點撤銷,現有機構貸款權限上收,基本上不再辦理農戶貸款和一般性農業生產貸款。農發行作爲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要發放糧棉收購資金貸款。農村信用社作爲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金融機構,主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部分涉農企業貸款,但受資金限制,並不能滿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需求。郵政儲蓄銀行雖發放部分消費貸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涉農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同時,較高的金融市場進入門檻,阻礙了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難以形成完善的面向農村的投資體系,最終導致市場競爭不足,使得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動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金融服務品種有待進一步豐富。一是金融產品單一。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以傳統的存、貸、匯爲主,農村金融服務仍以現金爲主,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尤其是近年來隨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農村資金需求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擴展到生產、消費、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務創新,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農貸款對象範圍狹窄。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對象侷限於農戶和農副產品加工個體戶,涉農貸款過度分散,向農業優勢產業帶、產業區域和“一村一品”示範村適度集中不夠,向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大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不夠,拉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農村金融市場細分不夠。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對多層次的“三農”金融需求主體很少進行細分,對不同客戶往往採取相同的服務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場及客戶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涉農貸款投放的時段分佈與農業生產的需求銜接不緊、相對滯後、存在錯位。據農戶反映,設施農業在一季度的資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時投放農業生產資金,這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四)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滯後。當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障救助機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產單位爲主導,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或遭受天災人禍,農戶就束手無策,難以規避風險。加之,農民自身擁有的房產、土地使用權、種養物等難以作爲有效抵押物,金融機構既難找到適合條件的擔保人,又缺少相應的專門擔保中介機構,並受農業生產高風險、長週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從資金出路和經營效益角度出發,雖有貸款願望,但考慮到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和農戶償貸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貸”心理,對支持“三農”信心不足。同時,農業保險因技術複雜賠付率高,一些商業保險公司考慮其經濟效益目標不願涉足,尚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建議與對策

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其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農”工作發展的新特點和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新要求。針對當前xx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資本的逐利性與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場自發調整,這就要求政府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調整投資方向及投資方式。建議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規,公平、公正地界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和服務職責,對於連續完成一定比例投放當地的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資金迴流到農村,實現金融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地方財政對支農貸款、再貸款給予貼息,進一步落實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激發金融機構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引導資金進入農村。另一方面,人行作爲管理機構,需進一步提升支農再貸款在引導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方面的導向作用。擴大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對象,由農村信用社擴大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等設立在縣域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借鑑福州等地經驗,探索支農再貸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對內控好、涉農貸款比例高、支農再貸款資金需求季節性波動明顯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試行支農再貸款“覈定額度、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爲其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提供更穩定的央行資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

(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繼續完善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把農村信用社發展培育成真正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擴大政策性業務範圍,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等開發性金融業務。建立郵政儲蓄與當地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互通制度,使郵政儲蓄吸收的農村資金,能及時迴流、運用到農村、農業和農民。與此同時,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農村資金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而構建多種所有制並存,佈局合理、競爭有序、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升對“三農”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三)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一是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利用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農民主要聚居地設立atm機和自助銀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對少數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生產季節性強的村鎮,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推行涉農金融業務產品的流程、價格、貸款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放貸”,提高農民獲得公平貸款權的機會。此外,要健全登記、託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農村金融現代化清算系統建設,爲農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續的金融服務。二是拓寬信貸範圍。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探索開展農村教育貸款、生活消費貸款、農村住房貸款等消費性信貸業務。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支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開展貸款、貼現和票據承兌業服務,對優質農業產業化項目可採取社團貸款、聯合貸款等形式,以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適時調整。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起縣鄉兩級農村經濟項目信息庫,實施重點涉農項目進展通報機制、涉農政策出臺前溝通磋商機制,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金融機構據此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節和不同主體金融服務需求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提供差別產品、差別營銷和差別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補償和保障機制。一是創新擔保方式。建議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探索組建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互助擔保機構、財政資金支持的擔保基金等,儘可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信用擔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我市可根據本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及財力狀況,在全省17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之外,對能體現地方特色的項目適時納入基本保險範圍,並不斷提高覆蓋面和保障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戶經營的衝擊。三是加強宣傳。通過地方碎戲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介紹、宣傳農業保險的重要性。也可嘗試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軟件以達到傳播效果,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水平,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自願參保投保。與此同時,加大地方性“三農”保險產品創新力度,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實現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農戶的“多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