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9K
本文目錄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關於促農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調研報告某縣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安遠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安遠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臍橙、生豬、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紙業原料林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爲加快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期,我們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查。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安遠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安遠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農民增收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爲動力,以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爲保障,努力推動安遠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

(一)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六大特色產業漸成規模。通過立足市場,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體系完善、結構合理、佈局科學”的果業(加工橙、臍橙)、生豬兩個產業確定爲農業優勢產業,食用菌、蔬菜、油茶、紙業原料林等四個爲特色產業格局。目前全縣已開發果業面積38萬畝,其中無公害臍橙31萬畝,加工橙3.69萬畝;水果年產量達25萬噸,其中臍橙22萬噸;全縣生豬出欄16萬頭,生豬存欄13萬頭;以珍稀品種爲主的食用菌5000萬袋,其中工廠化生產4500萬袋;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種植面積2萬畝;西瓜種植面積5萬畝;全縣現有油茶林面積2、85萬畝;全縣紙業原料林面積達5萬多畝。據統計,XX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979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5300萬元,林業產值13200萬元,漁業產值4899萬元,牧業產值36400萬元,分別增長8.5%、 9.5%、8.8%和4.2%。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39元,同比增長9%。

(二)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產業化經營紮實推進。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幾年來,安遠縣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戰略,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龍頭企業上檔升級,使農業產業化鏈條不斷延伸,農產品基地面積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XX年新增12家臍橙打蠟分級包裝銷售企業,至此,全縣擁有安聖達、贛州王品、養生堂、金豐利、仙人峯、祥源等40家加工企業,40條生產線,日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以上;XX年新增貯藏庫、氣調庫 40000平方米,全縣貯藏保鮮能力達到8萬噸;XX年出口臍橙8.1萬噸,出口額達到5296萬美元;全省第一家引進橙汁加工企業—養生堂基地果業有限公司。多年來,我縣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據調查,我縣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以生產銷售型、農產品加工銷售型、技術指導銷售型三種類型;目前,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登記共有97家,專業合作社已基本覆蓋果業種植、食用菌、生豬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近幾年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證明,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調查,全縣以臍橙、食用菌、生豬三大產業加工企業爲主的龍頭,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8個,涉及果業、食用菌、生豬等加工品種,其中2個是省級龍頭企業,4個是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全縣8個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年總產值達5.6147億元、現有固定資產17290萬元、上年上繳稅收1389萬元、上年企業利潤5657萬元。

(三)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安遠縣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狠抓質量管理,無公害生產栽培技術得到了全面推廣,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臍橙簡易貯藏、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生產技術,建立完善農業檢測中心,加強了農產品的監測檢測,全縣農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目前,全縣無公害臍橙面積13.6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生產基地12萬畝;臍橙(2個柚子基地)出口種植基地17個,面積5.34萬畝,成爲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贛南第一縣;全縣通過江西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驗收備案的出口加工企業15個;“三百山”臍橙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江西省名優產品”和“中華名果”等稱號,在中國贛州臍橙節品質評比中榮獲“贛南臍橙王”和“贛南臍橙金獎”稱號;“金寶牌”小南瓜、甜瓜、小青瓜等評爲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東江源良種豬場、鳳山食用菌生產基地分別評爲無公害基地;XX年江西王品公司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臍橙轉換認證證書,有機轉換認證面積1591畝。

(四)全縣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全縣發展果園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萬餘畝,主要分佈在三百山鎮、欣山鎮、車頭鎮、孔田鎮、鶴子鎮等鄉鎮;XX年全縣共修復水毀河堤35處,修復水坡、水圳120座(處),維修灌溉渠道110條(260處),新建果園山塘、農田灌溉山塘46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XX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500畝,改造中低產田1000畝,完成投資5000餘萬元,完成土石方120餘萬方,實現改水受益人口0.7萬人;全縣已建成沼氣池25000個,XX年全縣農業機械補貼404.49萬元。

二、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發展上缺乏優惠、扶持政策。據調查發現,近幾年安遠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於實際需要,對發展農業上應有的優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沒有真正的把農業資金用於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沒有發揮其最大效應。如今我縣現行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致使全縣農口各部門各自爲政,各涉農部門之間工作溝通少,農業信息不流暢,導致部門之間在工作上難以統籌協調。一是現行的農口系統技術指導人員出現了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的現象,技術服務指導跟不上現今的農業發展,致使農技幹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縣各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數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鄉鎮中心工作,無心也無力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農業幹部和農技人員不善於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滿足於現狀,對農業發展的思考不多,農技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全縣農業專項資金整合度較低,發揮效益不夠,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深,重視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種養大戶的支持不夠,使企業、合作社、種養農戶在發展、擴大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益不明顯,帶動性不強。據瞭解,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服務觀念比較落後。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和農業產業項目不多,規模不大,檔次不高,深加工企業少,經濟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較少。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弱、投入資金有限、經營範圍小、財務管理基礎薄弱、扶持政策較少且滯後等方面抑制了發展。全縣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沒有建立完善,運行機制不到位,基本上還處於一種自發銷售的狀態。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不緊,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體系。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安遠縣基礎設施對發展農業的支撐作用不強,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未根本改變。據調查,一是全縣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庫僅有2座,100萬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庫4座,10萬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庫 28座。二是水利管理關係未理順,水利設施設備的作用發揮不大。有絕大部分部分水庫的放水設施和灌溉渠道配套不完善。我縣臍橙產業常年因缺水導致產量下降,現全縣果園普遍在果園建有蓄水池,但還是不夠果園需水量,滴管設施遠遠滿足不了正常的生產管理,節水工程開展工作範圍還不夠大,制約了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農業投資渠道不寬,本級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還不高。近年來,安遠縣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投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市級農業項目資金,縣級財政投入未達到中央關於“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的要求。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渠道不寬,對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也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資金使用效率低。農民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業科技轉化,轉變增長方式,合力推進效益農業。一是要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示範基地的科技帶頭作用,致力於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方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提高適用技術的轉化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抓好大面積生產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贛州市十大農業技術、簡易貯藏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科技示範戶”建設,增強科技入戶能力。三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各涉農部門應加強與上海農科院、江西省農科院、華中農大、江西農大等科研院校聯繫。四是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服務指導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將現行分散的各鄉鎮農技推廣資源整合,建立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同時要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步伐,使他們走出傳統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的侷限,掌握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強化農技推廣的有效性,吸收農業學院的大學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提升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素質。

(二)依託銷售網絡,加快優勢產業開發,大力構建品牌農業。一是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的銷售網絡,打響三百山臍橙知名度。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或引導地方能人開辦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副產品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延長農副產品銷售鏈,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創新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加大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緊緊抓住安遠縣面臨的各種發展機遇,結合實際,儘快對全縣農口單位進行整合,強化農口系統的統籌和協調,同時要利用我縣在果業、生豬等方面的優勢,成立農業特色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爲載體;要整合上級農業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規模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把農業發展資金與現代農業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把上級支農資金用好用活,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安遠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業發展機制,爲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作用。二是農業項目建設要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發展,避免重複投資,充分發揮農業資金效益。三是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進行集約化和產業經營。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五是要把龍頭企業作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積極支持安聖達公司、天華現代公司、雙孢胎有公司等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擴規上檔,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農業產業項目的組織、策劃、生產管理,充分發揮其帶動示範作用。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力度,增強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機,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和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羣衆的迫切願望,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 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爲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爲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XX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 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爲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XX年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XX年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爲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XX年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爲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爲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衆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衆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爲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爲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爲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爲主的道地中藥材XX畝,爲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 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爲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爲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衆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衆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爲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爲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關於促農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我國是農業大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關鍵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各級黨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當前一項嚴峻、迫切和現實的課題。因此怎樣促使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成爲我們工作的重點,通過“三項活動”進行了調研瞭解,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促進農民增收

(一)以市場爲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各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爲導向。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爲主導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意義十分重大,它是第二、三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保證;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既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又吸納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三是注重以市場爲導向,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名、特、優、新的產品。

(二)加快城鄉統籌發展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

有關數據顯示,我區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爲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一是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二是加速城鎮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於促進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新戶籍管理制度,建立開放式的戶籍制度,尤其是在(區)縣級城鎮更不應受地區和戶籍制度的限制,應允許自由遷移及定居。

三是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四是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爲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同時,合理組織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加強對境外勞務合作的服務與管理,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三)積極引進業主、大型企業,搞好農產品儲藏及深加工,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

加工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發展深加工企業,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爲此,我鎮應依託本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如吳灘農業服務公司等龍頭企業發揮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四)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增加農民流通收入

發展合作經濟和經紀人隊伍,做好農產品流通工作是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農產品信息服務。發揮農產品信息中心網絡的作用,建立農產品信息發佈和跟蹤制度,對影響農民增收的大宗農產品做好預測預報;加強同國內外、省內外農產品大網站的聯絡,及時捕捉市場信息,通過農信通,村村通網絡準確、及時把農產品的銷售信息傳播到農戶手中,真正幫助農民瞭解市場、參與市場、掌握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

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引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優勢產業的行業協會,引導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發展各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如我鎮郎家村的蔬菜和現龍村的花椒專業合作社等充分發揮市場流通中介組織、專業隊伍、農民營銷經紀人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更好地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收購、加工儲運等多種經營服務,不斷搞活農產品的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三是千方百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舉辦和參加各類農產品的展銷會、訂貨會、品嚐會和促銷會等活動,擴大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要大力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支持營銷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赴省內、外參加全國性的農產品展銷活動,推銷農產品,搞活市場流通。

(五)強化科技興農,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科技收入

爲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農科教結合示範區的作用,從強化科教興農、知識興農入手,繼續推廣和創新科教興農,走企業帶動農民的模式,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逐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如郎家村入住的天罡星農業有限公司,形成月產新鮮蔬菜800多噸的規模。一是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建立健全良種引進、繁育、推廣體系,加強農業各類優新品種的引進、繁育、開發,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圍繞大宗農產品及名特優農產品,制訂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加大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力度,積極參加國家、省級優質農產品品牌和綠色食品標誌的申報,積極推行優質農產品註冊商標,通過品牌戰略,促進名牌產品產業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農業現代標準化示範區建設。

(六)激勵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資本和經營性收入

創業是富民之基。沿海的農民之所以比較富裕,主要就是因爲他們是全民創業,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闆。要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致富,就必須儘快把生產性農民、務工性農民向經營性農民轉變,把農民以勞動收入爲主向資產性、經營性收人爲主轉變,努力走出一條讓民衆通過誠實勞動、艱苦創業得到更多實惠的創業發展之路。

(七)實施和落實好國家扶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

國家每年爲“三農”問題出臺許多政策,因此加強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更好的保護農民利益是我們政府當前面臨的重要工作和任務。而我國農業的弱質、弱勢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決定了它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產業。如國家實行的種糧補貼、農機具補貼、退耕還林直補、家電下鄉等補貼,國家每年都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政府要在wto規則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一要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體系,由農戶承擔費用轉向政府財政補貼。二要建立農業收入保障體系,由農產品價格補貼轉向農民直接收入補貼。三要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開展農業用水、用電、農機服務等農業生產性項目價格和收費專項治理,對農民建房收費進行專項檢查,實行涉及農民負擔案件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查處因加重農民負擔引發的惡性案件和羣體性事件。四要對農戶購買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適度的政策性補貼,每年農業生產資料需求旺季,除要出臺一些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政策外,還可根據農民購買的數量給予統一直補,切實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八)加強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民收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經過對比鄰幾鎮(街)的考察發現,我鎮的區位和交通條件都十分滯後,交通不僅僅代表着運輸業,更是文化交流、人員交流、經濟交流的樞紐,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發展才能更好的引導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因此積極爭取上級配套資金改善交通設施。

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三農”中農民是根本,只有農民富了,農村經濟才能夠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才能夠上新的臺階。對於農村經濟發展來說,政策上要走好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固定資產的投資和實施。產業上繼續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科技上加強科技興農的培訓力度,保證農民的現代科技知識充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今年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喜人,在保證糧食穩產的同時,特色農業唱起了主旋律,爲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畜牧養殖發展勢頭好。我鎮規模化養殖場共有17家,包括養豬、養牛、養羊,其中壁水天源生豬養殖場以養野豬爲名,總投資300多萬元,形成了龍頭帶動周邊。我鎮在產業化畜牧業發展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勢。

2、農業科技示範效果好。我鎮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建成了一村一品示範片。我鎮推廣了水稻機械育插秧暨超高產栽培,以及玉米紅苕雙苗保溫育苗新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鼠綜防統治、保護性耕作等新技術,大棚蔬菜、綠色花椒、優質蠶桑等項目在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在於增加農民收入,根據目前農業發展現狀,預測今後農民增收情況,總的來看,形勢不容樂觀。農村種植糧食品種較爲單一、農作物價格起伏較大,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固。雖然“政策刺激”給農民收入帶來了一定增長,但農作物品種單一及糧食價格的不穩定仍制約着農民增收問題。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大,農產品獲利空間不斷縮小。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卻始終在高價位運行,加重了農民生產成本,在目前的生產和流通格局中,農民增收的難度也將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層次低,難以持續增收。大部分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較低。並且絕大多數轉移勞動力保留着農民身份,職業穩定性差,難以持續增收。

三、建議和意見

做好今後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應該重點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努力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機化進程,保證農民增收的穩定性。目前農牧業仍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保證。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勢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單產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有力量,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培養種植能手示範帶動,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增加糧食總產量。二要鼓勵農民購買現代農機具,針對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現狀,把科技力量變爲生產力,減輕生產勞動強度,提高生產能力。三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要大力發展優勢、專用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價格,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增產增值。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最有效的辦法是鼓勵興辦民營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要積極大膽吸取外地好的經驗,好的辦法,鼓勵廣大農民艱苦創業,興辦企業。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有特色上檔次,保證產業鏈條完善。如我鎮的優質花椒、蠶桑、大棚蔬菜等已經形成規模,畜牧業養殖規模也逐步壯大,體系不完整、產業不配套,沒有相應的龍頭企業做後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後市危險,因此,鼓勵興辦和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必不可少的。

3、竭力監控農資價格變化和農資質量,幫助農民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要密切關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以及農資質量,嚴厲打擊假冒農資坑農害農,從農民生產投入的第一環節對農民生產成本進行有效監控,以儘量減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動對農民生產投入與增收的不利影響。減輕農民農業生產方面的費用負擔,共同努力從各方面保障農民“節本增收”。

4、是科學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非農產業收入水平。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目標,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農村富足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就業。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上下功夫,不斷充實和完善培訓內容,把職業培訓、技能鑑定和學歷教育相結合,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同時,要積極開闢市場,加強與外地企業聯繫,將用工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民,促進更多富餘勞力的轉移。

某縣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 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xx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爲此,筆者先後深入xx多鄉xx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xx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xx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xx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爲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xx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XX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 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xx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xx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爲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XX年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XX年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爲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xx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XX年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爲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爲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衆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衆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xx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爲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爲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爲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xx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爲主的道地中藥材XX畝,爲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 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爲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爲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衆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xx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衆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爲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爲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