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6W
本文目錄農業調研報告新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農業執法體系改革調研報告關於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調研報告

作爲鄉一把手,爲了切實解決當前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廣大羣衆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嚴格按照市、縣科學發展觀要求,深入各村進行多次調研走訪,就我鄉發展旱作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等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總結如下:

農業調研報告4篇

一、**鄉現狀

**鄉屬**縣西北部丘陵區,位於**山下,**北畔,距縣城55公里。東與**縣相鄰,南與**鎮、**鄉接壤,西與**縣相依,北與**鄉交界。全鄉轄18 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5192戶、14312人,其中勞動力9469人,年均輸出勞務近6000人次。總土地面積307050畝(204.8平方公里),土質以沙質慄鈣土爲主,其中耕地面積61258畝,水澆地面積1600畝,林地面積86281畝,草場面積44229畝,全鄉退耕還林面積共34057畝,其中草帶面積17028畝。

**鄉屬壩上小氣候鄉鎮,有着獨特的自然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適宜土豆、莜麥、胡麻、小麥、甜菜、青玉米等農作物種植。該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十年九旱,種植業收入微薄。全鄉農村經濟收入以牛羊育肥和勞務輸出爲主。上年度,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180元。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自然條件差。一是地處偏遠,二是立地條件差,三是資源稀少,四是勞動力缺乏。

地處偏遠。**是全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距縣城55公里,處於**,尚義,康保三縣最貧困區域,交通閉塞,信息不靈;立地條件差。土地瘠薄,降雨稀少,地上水、地下水匱乏,草場“三化”嚴重。可以說發展高效種植業缺水,發展質量效益型畜牧業缺草;資源稀少。地上樹少、草少、石頭多;地下水少、礦產少,目前除發現有硅藻土礦以外,還沒有發現探明有其它礦藏;勞動力缺乏。全鄉14000多人,外出8000多人,佔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勞動力缺乏,特別是高素質的勞動力更少。在家的主要依靠傳統粗放低水平種養方式維持生活,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夠。

經濟發展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經過鄉村幹部羣衆多年來的艱苦奮鬥、不懈努力,**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很大成績。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與其它鄉鎮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現爲:一是產業結構層次低,二、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我們現在仍是以農業經濟爲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一產業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佔到80%以上,而工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的比重只佔20%左右,特別是立鄉項目、生產性項目、對財政貢獻大的項目,數量少、規模小。這是我們最大的差距,也是我們鄉窮、村窮、人窮的根源。二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條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業仍舊是靠天吃飯。農村行路難、看病難、飲水難、甚至看電視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改善。三是農業增長方式落後。目前我們的農業生產仍停留在以分散農戶爲單位的傳統粗放低水平的生產經營方式,投入少、科技含量低、產出少,效益差。規模經營少,產業化水平低。

思想不夠解放。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工作存在不少差距,確實是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有客觀的因素,但主觀上和我們的思想解放不夠有很大的關係。我認爲我們一些幹部羣衆至少有兩種陳舊的思想觀念。一是悲觀消極,得過且過的思想。認爲**自然條件差,要人沒人,要水沒(!)水,要資源沒資源,能幹什麼,能發展什麼,就這樣啦!缺乏工作動力,滿足日常應付,加快發展的鬥志喪失了,幹勁不足了,艱苦奮鬥的作風下降了,悲觀消極,得過且過,一天一天混日子。二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我們不少的幹部羣衆對經濟發展現狀、農村的貧困、農民的貧窮,已經麻木不仁,熟視無睹,認爲是正常的事。發展中習慣於用老辦法、老套路想問題辦事情,沒有用超常規思維去謀發展,超常規舉措去幹事業,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窮而不思變、不思進。

三、突出重點工作,科學引領發展

針對我鄉地處偏遠、立地條件差、資源匱乏的現狀,我們要從劣勢中尋找比較優勢,把劣勢轉化爲比較優勢,破解發展瓶頸,提高發展能力,創新體制機制,科學引領發展。

1、落戶一個項目,富裕一方百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最薄弱的環節。因此,我們要超常規思維去謀項目,超常規的舉措抓項目,以脫皮掉肉的精神跑項目,必須在項目建設上有大的突破。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認真謀劃。圍繞我們的土地資源優勢,比較充裕的農畜產品,人力資源優勢謀劃規模養殖場以及農畜加工項目。圍繞上級政策,謀劃基礎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目前我們已經謀劃了**村硅藻土項目包裝和招商、明喜營肉羊養殖、什巴臺肉驢養殖加工、滿德堂生豬養殖、少道尼肉雞養殖加工等重點項目。還謀劃了農村道路、中低產田改造、旱作農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各村各部門要按照這一思路進一步挖掘優勢,深入研究謀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二是拓寬渠道。要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渠道。一是鄉村幹部要充分利用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業緣關係深入接觸廣泛聯繫,招商引資。二是各村要對外出務工人員摸底,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聯繫,鼓勵回鄉創業,並通過他們介紹投資者來投資置業。三是推動全民創業。在家有能力的村民,要教育引導鼓勵他們帶頭創業。關於項目落地建設,可以落戶到**,也可以落戶到**鎮及其它鄉鎮。這樣,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內容擴大了,資源利用範圍更寬了。三是優化環境。要樹立“人人都是招商環境,人人都是項目建設環境”的理念。要建立項目建設跟蹤服務制度,對每個項目要實行專人負責,對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全力幫助協調解決,爲投資者提供一切方便。重招商更重親商、安商、富商。對存心刁難,阻礙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人,不管是誰,是什麼部門,包括駐鄉單位,我們都要嚴肅追究責任。四是強化責任。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人有責,鄉領導負責聯村包片至少完成一個50萬元的招商引資項目,每一名鄉村幹部都要積極主動參與招商引資項目工作,每一個人至少聯繫一個項目,提供一條有價值的信息等等,形成人人關注招商、人人爭跑項目的良好氛圍。五是制度保障。我們要嚴格按照鄉制定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優惠辦法,對引薦者進行獎勵。對完不成,無所作爲者,年底不能評優、評先、晉升。

2、樹立一個典型,帶動一方羣衆。要牢固樹立,沒有典型就沒有效果,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的思想。一是抓好奶牛小區建設。緊緊抓住奶站整改圈舍改造的政策機遇,努力爭取圈舍補貼資金,通過奶站補貼承建、奶農享用的辦法,大力實施奶牛養殖小區擴模工程。建成飼養、生產、銷售集聚區,養殖入小區交奶不出院,夯實奶業發展基礎,迎接奶業市場復甦。二是抓好甜菜種植園區。甜菜是立縣富民的龍頭產業,是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夯實甜菜產業基礎就牽住了農業經濟的牛鼻子。今後我們將利用扶貧資金在西水泉、大恆城一帶,繼續開發高標準節水農業園區,建設成甜菜高產栽培示範基地。閆家坡村在深入細緻地做好羣衆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引導農民通過土地調整、轉租、轉包等形式整合資源,加大集中連片種植甜菜規模。各村都要從本村的實際出發抓出一批養殖大戶、養殖場和規模種植區,提高農業發展的水平。

3、做好土地流轉,推進農村改革。(一)抓好土地流轉。受外出人口增多和旱災頻繁等因素的影響,我鄉土地棄耕撂荒和粗放經營的現象比較突出,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今後確定在西水泉、徐大保、大恆城、南號人口稀少村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分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上千畝,實現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爲集約化農業的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各村也要結合實際在土地流轉、“三荒”開發、水利改制、新型合作組織建立等方面做一些有意的探索和嘗試,深化農村改革。(二)抓好土地復墾。針對我鄉外出人口多,不少村莊土地閒置的實際。今後我們將爭取土地部門支持,大力實施搬遷復墾,爲全縣項目建設提供用地置換招標。

四、突出實踐特色,創新活動載體

如何加快鄉村發展,實現農民致富,是擺在我們幹部眼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必須突出實踐特色,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方面做出表率,爭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旗幟和標杆。

(一)爭當發展旱作農業的排頭兵。我鄉地處**西北部丘陵區,乾旱少雨、水資源貧乏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佔80%以上的耕地面積爲旱地是我鄉農業生產的實際。針對我縣特殊的氣候和自然條件,要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就必須高度重視旱作農業,堅持走節水農業與旱作農業並重、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的路子。

發展旱作農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必須多措並舉

1、落實工程生物措施,建設旱作基本農田。要繼續堅持開展以土地保持爲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工程措施責任,中部平川區,西部丘陵區要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模式建設和完善旱作農田。同時,要適當落實生物措施,抓好原有農田林網的植網補帶、坡樑地的防護林營植和旱作農田生物埂建設,形成防護體系。

2、落實農藝措施,轉變生產方式。一是推廣抗旱良種,要在對現有馬鈴薯、莜麥、亞麻等旱地作物品種加快科研步伐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品種適應性和單產水平。同時,要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一些耐乾旱、耐瘠薄旱地優良品種。二是優化作物佈局。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優化佈局,形成區域規模。三是科學配方施肥。採取農家肥和化肥混施,以增施農家肥培肥地力和化肥配施的辦法,大力推行泥土配方施肥技術。

3、落實林木措施,提高旱農水平。一是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要在機翻、機播、機收等方面,下力推廣機械化作業。二是大力推廣保護地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旱地、陡坡地防護林建設,擴大面積,增加品種。三是大力推廣集水補灌技術。充分利用地表水建蓄水池,大力推廣建旱水窯集雨儲備設施。

4、加大對旱作農業產品的開發,搞好深加工。目前,我縣對馬鈴薯、莜麥、亞麻的開發還不夠,精深加工方面更是欠缺,產品宣傳不夠,附加值太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聘請專家,專門進行研究開發,進行深加工,打好有機牌,提高知名度。

5、要推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好辦法,使土地能夠合理流轉,使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便於機械化規模作業,積極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擴大規模,形成特色,創出效益。

6、要切實加大對旱作農業的投入力度,要在旱作基本農田、農業機械規模化種植、旱水窯集水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時切實加強農業科研,林木推廣網絡建設投入力度,以保障網絡不斷,人員不散。

7、要積極探索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的路子。大力培育種植觀賞性植物和採摘性植物,發展觀光旅遊業,多途徑提高農業種植效益。

(二)爭當作風建設的領頭雁。針對當前一些幹部普遍存在的宗旨觀念淡(!)薄、思想解放不夠、工作作風不實、辦事效能不高、法紀觀念不牢等突出問題,在幹部作風建設上提五點要求:一是要樹立奉獻意識,做到勤政爲民。作爲一名幹部,無論是上級黨組織委派的,還是村民選舉的,要時刻將自身的職責和工作掛在心上,要多辦順民意、解民憂的實事好事,積極主動地幫助羣衆解決生產生活上存在的實際困難。二是要樹立責任意識,做到勤奮敬業。各級幹部要充分認識肩負的責任,把思想統一到幹事業上,把精力集中在做實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凡是職責範圍內的工作,必須盡職盡責的做好,決不能推諉扯皮;凡是上級交辦的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決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凡是涉及人民羣衆利益的事情,必須千方百計辦好,決不能麻木不仁。當工作和個人私事發生矛盾時,必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三是要樹立標準意識,做到盡善盡美。凡事都要講求質量標準,對待工作絕不能馬馬虎虎,敷衍塞責,虎頭蛇尾,應付差使,更不能拿羣衆的血汗當兒戲,該做的事能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能經得住檢查,能經得起考驗。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樹立一個榜樣。四是要樹立爭先意識,做到真抓實幹。要認真落實工作責任,超前謀劃超前落實,增強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別人沒想的我幹了,別人想到的我幹好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反事都要爭個先進。今後要嚴格兌現獎懲,實績突出要給予獎勵,實績一般的要施加壓力,實績較差的要解剖整改。綜合排位末位的村班子要調整黨組織書記,倒數3名的村幹部要調整工作角色,營造不幹工作不行,幹不好工作也不行的氛圍,讓所有人都動起來,都在爭先晉位。五是要樹立自律意識,做到堅定廉潔。每名幹部都要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在思想、行動上自覺與上級黨委、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堅決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決策和部署。要嚴格遵守組織紀律,自覺服從領導,自覺維護班子和團隊團結,要維護集體領導權威,在工作中不準散佈不利於工作和不利於團結言論。更要嚴格遵守黨的經濟工作紀律、羣衆工作紀律和廉潔自律有關規定。在利益面前,把好思想關、權力關、親屬關和生活關,築牢防線、守住底線、不越紅線。以自身良好的形象贏得羣衆的擁護。

今後,我們將以更加開放大氣的理念,科學發展的思維,鏗鏘有力的措施,緊緊圍繞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堅持完善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解決實際問題爲重點,爲推動全鄉經濟發展推波助瀾,實現全鄉經濟揚帆遠航。

新農業科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農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爲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於xx月xx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爲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爲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爲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爲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爲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着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xxxx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爲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xx”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爲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爲先導引領,政策爲主導推動,利益爲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xx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爲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羣衆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着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爲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xx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老祕網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爲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覈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啓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爲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戶,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後的保障問題,而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 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鑑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爲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項目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項目落戶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爲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臺並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絡服務平臺,創建農產品產加銷和信息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着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戶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農業執法體系改革調研報告農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目前,由農業部門執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已達38部,執法職能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投入品管理、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民權益保護、農業安全生產等6個方面。總的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法制建設成就顯著,農業執法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一是農業執法由分散走向綜合,農業執法日趨規範,農業執法地位和執法形象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9個市(地)、1762個縣(市)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共成立了10個省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204個市(地)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1916個縣(市)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植物檢疫、動物防疫、漁政漁港監督等法律法規授權的專業執法隊伍也得到了規範和發展。

二是農業部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已全部納入綜合辦公,很多地方的農業部門也相繼開展了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大方便了申請人,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爲深化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農業行政審批行爲,農業部在中央國家機關中率先設立了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廳,將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許可事項,納入行政審批綜合辦公大廳統一受理,統一回復,實現了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每一項行政許可項目都明確了審批內容、法律依據、辦事條件、辦理程序、承諾時限和收費標準。

三是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初步形成了部、省、縣相互配套、互爲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國家級(部級)質檢中心323個,省、地、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1780個,檢測範圍涵蓋產地環境、投入品質量、農產品等各個環節,檢測技術人員達1.96萬名,檢測能力大幅提高。

二、當前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相比,農業執法體系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的不適應。

1.思想觀念不適應。一是有的單位或個人對農業執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職責、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二是有的單位或個人缺乏責任意識,存在“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重檢測,輕查處”等傾向。三是有的單位或個人缺乏協作配合意識,溝通協調的主動性不強,辦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難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單位或個人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不善於在現有法律中尋找工作的依據和手段。

2.體制機制不適應。一是農業執法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農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事後監管和檢驗檢測體制尚未完全理順。還有很多地方尚未實行綜合執法,多頭執法、隊伍分散、力量薄弱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檢驗檢測體系不夠健全,檢測技術和設施裝備落後,檢測能力和水平與農業部門日益繁重的農業執法任務不相適應。二是執法協作和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後監管中往往各自爲戰,一些行政許可信息發佈不及時、不具體,影響了對違法行爲的及時認定和查處。

3.人員素質不適應。一是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現有農業執法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多,法律人才少,低學歷人員多,高學歷人員少,難以勝任日益繁重的執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質有待加強。一些農業執法人員礙於情面不願執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執法,削弱了農業執法的權威。

4.保障能力不適應。一是科技支撐薄弱,較強能力、較高水平的農業科研機構數量少,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修訂滯後。二是執法經費不足,很多地方執法經費難以保障,有的甚至連人員工資都無法保證,“以罰養罰”、“收費養人”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農業執法裝備陳舊、匱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證設備等必要的執法裝備,執行重大任務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強。此外,農業執法沒有統一着裝,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執法的形象和權威。

三、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的思路

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農業部門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業執法體系,儘快完善農業執法體制,努力創新農業執法機制,大力提升農業執法能力,不斷強化農業執法保障,切實履行農業部門法定職責,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健全農業執法體系。以事後監管、行政審批、檢驗檢測爲重點,加快形成機構合理、權責明確、行爲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農業執法體系:一是紮實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構建以綜合執法機構爲主幹、與法律法規授權機構執法相結合的事後監管體系。二是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構建以“一站式”綜合辦公爲基礎的行政審批體系。三是加強農業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構建以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爲骨幹的檢驗檢測體系。

2.完善農業執法體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執法資源,全面提高執法效能。紮實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力爭3年內,在全國農業縣(市、區)全部實行綜合執法,實現行政處罰職能統一行使,執法人員統一管理,執法力量統一調度,執法文書統一規範,爲農業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大力推進行政審批綜合辦公,統籌推進政務公開和信息公開,保障公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加快推進農業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增強農業執法的技術服務能力,提高農業檢驗檢測機構公信力。

3.創新農業執法機制。建立農業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的執法協調會商機制,建立不同層級、不同區域農業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機制,建立農業執法中的檢打聯動機制,建立執法監督檢查機制和執法考覈評議機制,進一步推動執法機制創新。

4.提高農業執法能力。通過強化農業幹部法制培訓、加大農業執法投入等措施,加強執法人員管理,規範執法行爲,建設一支素質高、戰鬥力強的農業執法隊伍,全面提高農業執法能力。

5.強化農業執法保障。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執法的領導,把執法工作作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來抓。完善農業法律法規,加快法律法規的制修訂進程,加強配套制度建設,不斷增強配套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加大農村普法宣傳力度,不斷增強農民和其他管理相對人的法律意識,爲農業執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關於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調研報告農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而“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體要求,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現有資源,挖掘潛力,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合理地規劃佈局,提高農業發展綜合效益和質量,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十五”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科技工作方針,圍繞市委、市政府的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以創新爲先導,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爲手段,先進實用技術爲依託,農業科技增收爲目的,農業科技成績顯著。

1、種植業科技以“種子創新工程”,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組裝配套和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爲手段,促進了糧油增產增收。“十五”期間,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140萬畝,良種良法使產量穩定增長,平均爲310萬噸;油菜、烤煙、辣椒、茶葉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得到鞏固提高;新的種植技術使商品蔬菜產業異軍突起;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並逐步優化,成爲農民增收的亮點,由以糧、油、煙爲主調整爲糧、油、煙、椒、菜、飼料(草)、綠肥、藥材等爲主的多元結構,藥、竹、畜和傳統優勢農業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漸成規模。

種植業耕作制度改革多元化,複種指數達到2.86。主要農作物的良種普及率得到穩定提高。與良種組裝配套的高產、保優、無害化、節本增效等多項農業適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普及,種植業科技成果碩果累累,20**年以來我市獲得部、省、市級農業科技成果達20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46%,農業科技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農村稅費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民負擔得到進一步減輕。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爲千家萬戶與千變萬化市場對接的橋樑,改變了分散農戶在市場經濟中的弱勢地位,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2、科技進步使畜牧業實現了五大突破。一是新的畜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畜牧業發展的增長速度實現了突破,主要生產指標達到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二是防疫技術的創新使動物防疫工作實現了突破,全市轄區內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應急機制逐步完善,動物防疫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逐步健全,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動物防疫的整體能力明顯加強。三是畜禽良種工程建設實現了突破,基本形成了全市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四是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突破,現代畜牧業生產方式正在形成。各地通過積極推行適度規模養殖,鼓勵有條件的鎮村建設養殖小區,結合沼氣能源工程、人工種草工程、稻田生態漁業工程等方式發展 “畜、沼、糧、草、漁”良性循環的生態畜牧漁業,逐步推廣適度規模養殖模式,採取自動料槽、自動飲水器等節料、節水設施,促進了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的逐步轉變,即由附帶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由分散粗放養殖向區域化集約化養殖轉變,由自發養殖向組織化養殖轉變,由家庭(大戶)養殖向工廠化養殖轉變。五是全市生豬出欄率實現了突破,越過100%的大關。由20**年的96.59%的出欄率提高到20**年的106%,提高了9個百分點。

3、林業科技促進了林業“六大工程”實施和“五大轉變”。“十五”期間,全市新增有林地215.7萬畝,新增森林覆蓋率4.9%,使全市森林覆蓋率由“xx”期末的37.8%上升到42.7%,實現年遞增一個百分點的預期目標 ;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實現了從“九.五”期間以木材生產爲主轉向以竹產業、森林旅遊業、特色林產品生產爲主的歷史性轉變,“黔北20萬噸竹漿林紙一體化項目”、“黔北1XX噸方竹筍保鮮加工項目”已啓動,爲竹加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水利科技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的抗災能力。建國以來至20**年底止,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26869處(其中蓄水工程9431處,引水工程13941處,提水工程2444處,水輪泵工程1053處)。蓄水量爲28.811億m3(其中烏江渡23億m3)。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9.19億m3。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47.58萬畝,農業人均佔有0.42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213.84萬畝,農業人均佔有0.36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2.23萬畝。

5、農機科技推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截止到20**年底,農機總動力165.35萬千瓦,擁有各類拖拉機1.46萬臺,種植業機械0.55萬臺,排灌機械3.71萬臺,植保機械0.23萬臺,收穫機械120臺,脫粒機械1.68萬臺,加工機械7.54萬臺,畜牧機械3.07萬臺,農業機械原值9.32億元,全市已建立基層農機化服務組織445個,有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1.62萬戶。農村糧食和農副產品加工、農業道路運輸、植保等已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農業機械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主要問題

1、農業科技研究開發能力薄弱,有效供給不足。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少,成果整體水平較低。部分成果的實用性不強。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剛剛纔起步。全市農業科技研發人員不僅總量少,而且學科結構、專業結構均不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和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持續農業發展需求,農業科技人員和科研投入尚難於適應進一步深化和超前研究的需要,提高效益、降低投入、保護和重建農業環境的科技積累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機構體制不順、機制不活,致使科技成果產出較低,科研與生產脫節。

2、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成果轉化率低。全市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農業科技服務中介組織發展滯後,服務活力與服務實力不夠。遵義立體農業條件複雜多樣,需求多樣化和成果單一化及推廣服務力量的薄弱,導致實用技術的入戶率和技術到位率不高,再加上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戶經濟能力弱和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缺乏市場驅動力。以上各方面原因的疊加,導致成果轉化率低。農業科技人員繼續教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3、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20**年、20**年、20**年、20**年全市農業科技經費分別爲0.2827億元.0.3067億元、0.3410億元、0.3819億元,分別佔當年農牧漁業總產值127.7528億元的%,133.9183億元的%、135.0736億元的%、154.8350億元的%,而全國20**年達0.23%,全省爲0.09%,差距十分明顯。全市農業科技諮詢服務系統不健全,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後,擴散能力弱,反饋渠道不暢。

二、xx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基地)建設現狀

(一)南陽科技示範園

xx市南陽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位於xx縣,總投資100萬元,核心區150畝,劃分爲五個功能區:綏陽“朝天椒”種繁區、苗木繁殖區、特種蔬菜種植區、精品瓜果種植區和農產品貯藏加工區。自20**年建設以來,探索了在貧困地區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經驗和模式,壯大了南陽村村級經濟積累,成功組建了洋川鎮南陽村蔬菜專業協會培育了南陽村無公害蔬菜,使園區內農戶種菜年人均收入達XX元以上。同時,通過輻射帶動作用,蒲場鎮也組建了蔬菜協會,發展無公害蔬菜的定單生產,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支持下,通過4年的建設,園區已建成:①科技含量高的一個農業科技“孵化器”和農業技術產業化的龍頭企業;②農業高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推廣中心和人才培訓的基地;③科技與生產結合的園區,作爲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④形成佈局合理、科技創新突出、產業化程度高、示範帶動作用顯著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二)遵義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

遵義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從1988年開始創建, 1996年經國家科技部正式授牌成立,20**年被國家科技部複覈驗收再次授牌,成爲全國134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現已基本 形成了南白鎮以冶煉、化工、藥業、建材、鋁加工、食品加工爲主體,龍坑鎮以冶煉、建材、農產品加工、藥業、養殖、種植、休閒旅遊爲主體的產業格局,到20**年底,遵義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共實現:社會總產值126510萬元(南白96848萬元,比20**年增長7.5 %,龍坑29662萬元,比20**年增長6.1%),佔全縣社會總產值的18%,比20**年複查驗收時增35%,年均遞增11.22 %(南白29.75%,龍坑28.63%)。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爲:第一產業爲 9725萬元(南白1775萬元,龍坑7950萬元);第二產業118433萬元(南白90720萬元,龍坑27713萬元);第三產業62791萬元(南白57408萬元,龍坑5383 萬元)。實現利潤19999萬元(南白15620萬元,龍坑4379萬元,比20**年的1246萬元增長251.4%)。實現稅收6206萬元(南白鎮3794萬元,龍坑鎮實現稅收2412萬元)。密集區人均收入3199元(南白3218元,比20**年的2465元增長31%,龍坑3148元,比20**年的2300元增長36.9%)。

在密集區內把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以遵義兩城區對農產品的市場消費爲導向,發展村級特色產業,建立特色產業帶和基地村,密集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年加大,20**年,密集區實現:農作物良種推廣率達100%,創辦科技示範基地19個,村級示範達100%,蔬菜種植面積達2.5萬畝,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建立花卉基地5個,經果林基地7個,蔬菜基地9個,特別是龍坑建立的謝家、八里兩大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7000畝,縣級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兩個,面積2800畝,引進蔬菜新品種32個,預計產值 6575萬元,菜農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優質糯玉米遵糯1號廣面積達7萬畝,創產值8500餘萬元。畜牧水產業迅猛發展,到20**年末,良種瘦肉型豬出欄76069餘頭(南白鎮43100頭,比20**年增長42.3 %,龍坑鎮出欄 32969頭,比20**年的24278頭增長35.8%),創產值9221 萬元(南白鎮5200萬元,龍坑鎮4021萬元);大牲畜存欄10106 頭(南白5320頭,龍坑鎮存欄4786頭),出欄2047頭(南白鎮出欄1072頭,龍坑鎮出欄975頭,比20**年的335頭增長191%);家禽出欄76.1萬羽(南白鎮出欄 60萬羽,龍坑鎮出欄16.1萬羽);漁業發展穩步推進,魚苗育種面積達15畝,年培育魚苗XX萬尾,成品養殖面積達600畝,魚產量達450噸,實現產值350萬元。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涌現。隨着密集區特色產業的發與之相配套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也相繼建立,如南白鎮的豆豉廠,龍坑的貴陽南明老乾媽食品公司遵義分公司、龍泰食品廠、龍坑釀造廠、老焦頭辣椒食品廠、遵義興達友源食用油有限公司、xx縣得惠飼料公司、貴州康星油脂有限責任公司、xx縣雙獅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十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既拉長了農業的產業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豐富了城鎮居民對物質的需求,同時也解決了一部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了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xx區農業科技“孵化”器

xx區20**年開始在新蒲鎮建設了農業科技“孵化” 器,規劃面積1.5萬畝,園區定位在科技含量高、管理機制新、投入產出高、示範帶動性強;具有示範推動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科普觀光功能、龍頭帶動功能;“孵化” 器於20**年9月正式開園。迄今爲止,取得一定成績,一是利用溫室大棚、噴滴灌等現代化農業設施進行生產,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示範推廣效果明顯,作爲農業新材料、新技術的展示平臺,“孵化” 器已成爲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的較好方式;二是結合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和綠色證書計劃的開展,以“孵化” 器爲培訓基地,對農業科技人員進行了高新技術培訓,對農村基層幹部進行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知識培訓,對農民進行了適用技術培訓,人數已達5000餘人次;三是利用現代化實施優勢,爲城區節假日提供大量盆花,爲發展花卉產業起到基地示範作用;四是現代農業設施生產的綠色無公害農業精品,高品位的規劃設計,優雅的生態環境,深厚的科技內涵,使孵化園區成爲市民科普觀光熱點地區,是鄉村旅遊的有益補充;五是與信天公司聯合生產石斛苗,目前已達200萬餘株,成爲石斛育苗的良好基地,爲大量提供石斛種苗創造了條件。

(四)湄潭永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技術示範園

湄潭永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技術示範園核心示範區位於xx市xx縣永興鎮,包括永興橋、永興農場、石溪溝、桐子園、雙塘、天堂壩、上壩、天棚等8個村(場),耕地面積1.19萬畝,農業人口8700人,勞動力4258人。核心示範區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壩地貌爲主,其中壩地佔31%、丘陵佔60%,峽谷佔9%。

園區建設共完成總投資1824.7萬元,其中農發財政資金1199.53萬元(有償資金173萬元),農民及單位自籌625.17萬元。其中技術引進54項,完成投資95.48萬元(財政資金),佔計劃的117.88%;技術示範完成3萬畝,投資81.07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9.77萬元、自籌11.3萬元;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完成投資495.47萬元,其中:財政資金347.03萬元(有償70萬元)、自籌148.44萬元;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投資761.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565.94萬元(有償10萬元)、自籌195.12萬元;配套農產品加工完成投資363.31萬元,其中:財政有償資金93萬元、自籌270.31萬元;完成其它投資28.31萬元。

縣委、縣政府以糧油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爲工作主線,以強化糧油深加工體系和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爲工作重點,使核心示範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根本改善,園區功能充分發揮,糧油種植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達到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的,發揮了較強的糧油新技術示範效應,同時也對地方支柱產業發揮了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