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調研報告(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8W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1

呼倫貝爾市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起步較晚,由於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鑑,負責指導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民政幹部不知從何處着手,推進力度不大。爲更好地貫徹中央、自治區《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9〕30號)和《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內黨辦發〔2019〕32號)精神,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2019年3月,呼倫貝爾市民政局趙勇副局長帶領基政科長、海拉爾區、扎蘭屯市、阿榮旗、莫旗、鄂倫春旗5個村較多、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任務較重的旗市區民政局局長、分管副局長、基政辦(股)負責人一行14人,赴自治區民政廳推薦的民政部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示範地區江西省贛州市、九江市和安徽省淮北市,考察學習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精選5篇)

在緊張的考察學習過程中,大家邊走邊看邊學邊記錄,對村落社區、中心村社區、中心村+村落社區等不同類型的社區設施建設和服務開展情況進行了認真學習交流,一致認爲,先進地區確實取得了不少值得學習借鑑的經驗,甚至有些可以複製,回去後一定要抓緊落實,力爭在本地區創造出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試點經驗,加快推動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一、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江西省贛州市:贛州市是個農業大市,全市土地面積39379.64平方公里,轄18個縣(市、區)和1個開發區,283個鄉鎮、7個街道,3461個行政村、366個居委會,5.3萬餘個自然村,總人口927萬,其中農業人口738萬。

2019年開始在部分縣試點,基本模式是以“村落社區”理事會爲依託,理事會下設社會互助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和公益事業服務站即“一會五站”的工作模式。2019年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抓好村落社區建設的意見》,各縣(市、區)結合新農村與和諧秀美鄉村建設、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深山移民搬遷、因災倒房戶集中建房等工作,發揮村落社區“一會五站”機制和功能的作用,爲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有效的載體,從而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時至今日,全市大部分縣(市、區)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已經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64個,農村社區服務站995個,農村社區服務點2189個;成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1809個,登記農村社區工作者8156人,註冊農村社區志願者6000多人。市級投入農村社區建設資金1013萬元。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農村社區建設,以中心社區(村委會所在地)和村落社區(村民小組)爲切入點,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服務和管理體制,着力推進以便民服務、居家養老、文體娛樂、衛生等爲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二)江西省九江市:全市共有13個縣市區,422個社區,1738個行政村。2019年開始村落社區試點,是全省村落社區建設的發源地之一。2019年起開始“中心+村落”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模式探索,已經建成3827個村落社區,每個行政村基本都有2個以上村落社區示範點。

(三)安徽省淮北市:淮北是安徽省的北大門,1960年因開發閘河煤田而建市,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下轄一縣三區,共有18個鎮、276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220萬人。近年來,突出“一村一社區”特色,堅持分檔定位、分類指導、典型示範、整體推進。全市18個鄉鎮、2個涉農街道辦事處各選樹1—2個精品示範村,通過示範村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促進村莊改造連點、擴線、成片,實現整體推進、全面鋪開,成功打造了“四季榴園”、“長壽南山”、“五彩郭王”、“葡萄大莊”、“隋風唐韻黃新莊”等30個具有淮北地域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2019年6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在安徽省淮北市召開。

二、主要做法

(一)江西贛州以中心社區和村落社區建設爲切入點。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

1、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佈局。按照就近合併、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於發展的原則,在審覈村民住房新建申請時,注意加強統籌規劃,把居住過於分散的村民集中統建成村民相對集中的農村新戶型建設點。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在新戶型建設點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爲平臺,發展特色農業。

2、注重把握“三個結合”。堅持“有序、有效、有力”的原則。一是注重政府推動與村民運作相結合。二是注重政府服務與保護基層利益相結合。三是注重基礎建設與促進民生改善相結合。推動改造空心村、搬遷偏遠村、靠攏中心村、建設新農村。

3、着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加大社區服務的宣傳,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心理認同,使社區建設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

4、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一是健全領導機制。縣、鄉兩級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村級有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試點工作納入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村幹部目標管理考覈內容,有專門工作經費,各項資金合理統籌。二是搭建服務平臺,引導行業、單位進村服務,有效整合資金、資源、資產,避免重複建設。建設一批村民迫切需要的農民培訓學校、便民百貨店、農資供銷店、文體活動室、綜合工作室、計生服務室、農技推廣站、勞務輸出服務站、醫療保健站及衛生監督站,使政策法規、村規民約、產業技術、有線電視、電話寬帶、致富信息、交通安全、環境衛生、婚育新風及文明誠信進農家有了平臺和載體。三是強化資金保障。當地財政將農村社區建設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相關部門給予項目資金傾斜、掛點單位幫扶、城鄉結對共建、村級集體資金統籌安排、羣衆自願籌資籌勞等多種途徑,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合力。贛州市鼓勵縣(市、區)積極開展精品農村社區創建活動,對通過驗收的精品農村社區建設點,市財政給予每個2—5萬元獎勵。充分發揮創建和示範帶動作用。

(二)江西九江市的農村社區建設特點是“中心+村落”模式,既以建制村設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爲“頭”。下設:1、新農村建設服務所。2、公共事務服務所。3、衛生保健服務所。4、農業生產服務所。以村落社區爲“足”,採取“一會五站”管理模式,成立以“五老”(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爲主體的志願者協會,下設社會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節站、文體活動聯絡站、科技信息傳遞站,實現對村落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是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得到拓展,村“兩委”組織引領農村發展的能力明顯提升。二是農民羣衆多樣化需求得到基本滿足,農村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加強。三是村級服務平臺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四是基層民主建設得到有效落實,村民自治進一步深化。在社區建設中重點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社區與村“兩委”的關係,社區必須在村黨支部的領導、村委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二是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社區與部門之間的關係。每個部門幫扶一個村,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合力推進社區建設。四是社區與村經濟實體的關係。村集體資產預留一部分給社區,如門面房、魚塘、果園等做爲社區的經濟來源。

(三)安徽淮北的主要做法。1、分類施策,提升農村社區建設實效。針對依礦建鎮、礦鎮伴生的市情實際,以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爲契機,將全市農村劃分爲城郊、近郊、遠郊三個圈層,在尊重農民意願、保持皖北地區農村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注重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產業向農村輻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探索出六種建設模式。一是採煤塌陷搬遷模式。對於採煤塌陷搬遷村莊,改變傳統就地分散安置的做法,本着“人口集中、土地集約、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由煤礦企業出資,政府規劃建設農村社區,對塌陷村莊進行統一搬遷安置。二是集鎮改造開發模式。對於集鎮周邊村莊,充分發揮集鎮配套齊全、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優勢,採取單建或聯建的方式,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集鎮供電、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善農貿市場、衛生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村社區的人氣、商氣得到明顯集聚。三是建設徵地搬遷模式。對於因道路交通、園區建設以及城市發展需要搬遷的村莊,在做好規劃選址基礎上,採取政府統建、村民自建等多種方式,建設農村社區。四是“空心村”整治模式。針對一些規模較小、分佈較亂、宅基地佔地較多的村莊,結合空心村治理,就地建設安置房或置換土地另闢新址建設房屋,通過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農民宅基地換安置房的形式,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改造了一批“空心村”。五是並村自建模式。依託中心村或規模較大的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引導農戶本村加入、鄰村遷入、跨村併入,解決羣衆居住分散問題。六是舊村整治模式。對於一些不具備搬遷條件的遠郊型村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以政府項目資金爲引導,實施“穿靴戴帽”,鼓勵羣衆對破舊房屋進行整治修葺。目前,淮北市已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完成了省級標準化農村社區全覆蓋。2、創新機制,激發農村社區建設動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着力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常態化、長久化。一是着力構建高位推進機制。市委成立美好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專門工作機構,加強對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和指導。制定下發《關於全面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廣泛開展“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一聯一幫一包”等活動。全市207個機關事業單位、89個企業與276個農村社區結成幫扶對子,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着力構建融合發展機制。創新構建以村黨支部爲核心、以村委會和村級合作經濟組織爲兩翼的新型農村經營管理方式,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積極發展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業,社區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三是着力構建評議監督機制。設立監督電話、羣衆投訴箱、意見反饋簿,拓展監督渠道,探索實行“流動票箱”制度,每年不定期組織羣衆對村級組織及村兩委成員工作進行評判。四是着力構建投入保障機制。採取社區自籌、上級支持、礦企共建、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保障農村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和日常辦公經費。按照“收入有增長,幹好有前途,離任有保障”的思路,建立村幹部報酬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全市2050名在職村幹部報酬實現縣區財政統籌、打卡發放,並納入養老保險保障範圍,解決了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激發了工作熱情。

三、實地參觀

1、潔源村。是贛州市瑞金市沙洲壩鎮農村社區建設的先進村,全村620戶、2725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社區服務主要覆蓋臨近的5個村民小組,屬於“中心村社區”。在管理上有以下特點:一是村兩委與社區交叉任職,社區工作人員由村兩委成員和志願者兼任。二是成立志願者服務站,爲村民提供寄遞服務、網購(銷)服務、金融服務、便民服務、出行服務、政務服務等便民服務。三是實行“一組三會”制度,例如在危房改造過程中,由“黨小組”提出議案,“戶主”會議討論決定建設方案,“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實施,“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驗收。村民理事會由8人組成,鎮蹲點領導任名譽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掛點單位代表、村幹部代表、老黨員代表任理事。通過“一組三會”制度不但充分體現了村民自治,還減輕了村兩委的負擔。

2、華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贛州市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一個自然村,是個著名的紅色村莊,因此也叫“紅軍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119戶462人。是典型的“村落社區”,是在村民集資興建的祠堂基礎上,開展文體活動、議事協商、便民利民服務,代辦公共服務。實行“一組三會”運行模式,成立社區黨小組作爲領導機構,提出會議議題;成立戶主會作爲權力機構,制定規劃、計劃形成決議、決定;成立理事會作爲辦事機構,具體落實決議、決定;成立監事會,監督執行決議情況,既顯現了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羣衆積極性,工作人員全部是志願服務。村裏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外出務工,留村的只有一些老弱婦孺,成立義工協會,開展留守兒童照顧、開設婦女兒童之家等爲村民提供服務。村裏建設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統一安置”的思路,依託村裏地處贛閩兩省邊界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把村子打造成一個集“紅色”“綠色”“古色”於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村莊。

3、銘恩社區。是由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5個建制村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形成的銘恩新村。社區建設上做好“三個結合”,形成合力。一是與和諧秀美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採用新戶型,融入客家民居元素,實現“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二是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鼓勵農戶進城、進村鎮、進社區建房,引導農民分散向集中居住轉變。三是與經濟開發區建設相結合。鼓勵開發區企業外來員工在安置點購房,真正使企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由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進行管理,設立行政事務代辦點(由派駐的鄉政府幹部代辦),爲村民提供服務。採取“一組兩會三站”管理模式,社區黨小組指導成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下設物業管理站、愛心服務站、和諧平安站,強化日常管理服務。按照城市社區的理念,統一規劃實施綠化、亮化園林景觀建設。修建集健身、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銘恩廣場。設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留守兒童遠程視頻聊天室、農家書屋、村史展覽室等功能區。

4、田莊上社區服務中心。坐落在興國縣埠頭鄉,是全縣集中興建的移民安置點。不管是哪裏的人,只要搬遷至這裏,就可以享受到社區化服務。

5、紫竹陳社區。是九江市姑塘鎮沿湖村的一個自然村“村落社區”,是由村民集資建設的祠堂,市民政局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做爲社區的辦公和活動場所,採用“一會五站”式管理模式爲村民提供服務,村裏將一處魚塘劃給社區,做爲社區的經濟來源。

6、雙樓村。隸屬於安徽淮北市高嶽街道辦事處,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663口人。“一村一社區”模式,是全國開放式村部發源地,率先提出“拆除一堵牆、建設一個廣場、建好八個室(社區幹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全程代理室、文體活動室、信訪調解室、計生服務室、圖書閱覽室和警務室)、設立四個欄(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政策宣傳欄、信息發佈欄)、打造五個中心(辦公議事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文體娛樂中心)”的開放式村部建設工作思路。

7、南山村。居淮北市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辦事處,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首批示範村。主要特點是:特在治理、優在服務、美在環境、魅在文化、壽在心和。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爲核心,村委會爲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爲補充,駐村單位和農村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村“兩委”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政府購買公益崗位人員參與管理,傾力打造服務平臺,開展爲民全程一站式代理服務,投資700餘萬元興建幼兒園、文化禮堂、衛生室,採取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吸納社會資金800萬元,建設南山水廠和拉圾中轉站等。成立南山蓮心果蔬、油品專業合作社,實現農超對接,爲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8、榴園村。是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的建制村,轄4個自然村。按照“統一規劃、分佈實施、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石榴產業優勢,尊重羣衆意願、地域特點、現有建築風格,不搞大拆大建,通過結合治理,加大舊村改造,走出了一條可複製且極具皖北特色的新型農村建設實踐路徑。榴園村建有爲民服務中心,是村兩委集中接受羣衆訴求、爲民辦實事的場所。爲民服務大廳實現一站化工作處理,採取一個窗口對外,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務體系。

四、學習體會及工作建議

(一)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不增加管理成本。農村社區建設重在引入服務理念,使基本公共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無需單設機構,不必重複建設服務設施,不會大量增加管理成本。中心村社區(一村一社區)以“兩委” 爲主導,兩委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充分調動大學生村官和政府購買公益崗位服務人員的社區工作積極性,以村民理事會鄉賢理事會、民風民俗理事會、志願者協會、老年人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爲支撐,村社區服務中心爲平臺,村民爲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民主管理機制,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村落社區以“黨小組”爲核心,村民理事會爲主導,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

建議市政府加快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步伐,培育壯大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

(二)頂層設計,形成建設合力。由各級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社區建設聯席會議)統一規劃協調,整合各部門資源、資金,合力集中打造,有序推進。

(三)政策扶持,搭建服務平臺。贛州市出臺的《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贛市字〔2019〕36號)要求,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19萬元以上扶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市本級福彩公益金每年切出50%用於扶持社區及居家養老設施建設;縣市區將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市區本級福彩公益金50%投入社區基礎設施。

淮北市出臺的《關於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的實施意見》(淮政辦〔2019〕61號)中明確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資金採取按階段“以獎代補”的形式,由市、縣財政按7:3分別承擔。如:每個村市級資助21萬元,縣級匹配9萬元。

建議市、旗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或以“福彩公益金”資助農村社區建設,給予每個村社區5—10萬元的建設補貼。

(四)培育發展能力,保障社區運轉。爲保證社區(村)正常運轉,要給他們保留部分資產資源(門面房、魚塘、果園、機動地、集體草場等),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和合作經營,使他們有能力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五)社區居民服務全覆蓋。社區服務要覆蓋到轄區範圍內的全部人羣,常住人口無論有無戶籍和城鄉戶籍,無論企業和行政事業人員,不留死角,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比如被撤銷(並)的鄉鎮蘇木所在地城鎮戶籍人員和外來常住人口,都要納入所在地社區(村)管理和服務。

(六)抓住時機,因地制宜。抓住“十個全覆蓋”工程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兩委班子有力的、人口條件相對集中穩定、有產業支撐、羣衆積極性高的村進行“一村一社區”建設。規模較小的村、人口居住分散或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可以按“多村一社區”的形式組織社區建設。在較大的自然村,可探索進行村落社區建設。

(七)建議召開全市農村牧區社區建設推進暨現場觀摩會。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2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爲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爲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範、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佈局。堅持以農村羣衆需求爲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於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交通佈局、生態佈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爲45個農村社區,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佈局,依託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採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於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啓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戶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爲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區,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羣衆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戶2.56萬農村居住羣衆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區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福互助院、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衛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持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件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牀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羣衆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羣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區(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區)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爲開展社區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絡。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短信羣發系統、親情視頻聊天系統爲羣衆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爲羣衆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註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羣衆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爲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區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紮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置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窗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羣衆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絡。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閒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羣衆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爲農村羣衆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絡。在農村社區設置社區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羣衆矛盾糾紛。截止20xx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餘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範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羣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幹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羣衆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範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幹部+信息員+戶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戶主基本情況),一戶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羣衆,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爲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困難和問題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羣衆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羣衆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幹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麼是農村社區,爲什麼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爲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瞭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爲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羣衆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髮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願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幹部後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爲60個村配備月工資爲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餘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幹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隻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脫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羣衆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侷限於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幹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後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爲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爲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建議及對策

隨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着深刻變化。縣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農民羣衆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爲農民幸福安康、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多謀福祉,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強大合力。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廣大羣衆的參與支持。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要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相關制度體系,明確責任目標,形成“縣委正確領導、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密切配合、鎮村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增強廣大幹部羣衆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切實克服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通過典型示範、樣板引路,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羣衆參與社區建設,使羣衆從內心深處認識、認同和接受農村社區,努力營造羣衆踊躍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一是堅持城鄉一體,詳細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以鎮村規劃、產業規劃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爲依據,結合新一輪行政村撤併,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社區建設既要服務方便羣衆,又與未來區域發展方向相一致。對經濟富裕、村莊規模較大的村,直接建設成爲農村社區;對村莊規模小、居住分散和設施滯後的村,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到鎮區,聯村合建社區;對於地處深山區和自然條件差的村,通過移民搬遷,實行聯村共建,在縣城建設中心社區。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渠道,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同時,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等實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資源,實行農村社區建設多元投入。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籌集資金,爲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市補助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列出年度社區建設專項預算,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重點對工作進度快、聚集人口多的農村社區進行獎補。二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則,將農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補助、貼息、獎勵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4、完善配套建設,拓展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着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以完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就業培訓等事關羣衆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爲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水平,使社區服務中心達到內部結構、功能名稱統一規範,尤其是在各項待遇領取、保費繳納等方面最好確定一家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一卡通服務或者現金繳納保費的方式,方便農村“三留守”人員,從而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戶”農村、“紮根”基層。三是積極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百貨供應、農資供應、餐飲服務、農機維修、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四是建立健全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志願者協會、老年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和文藝宣傳隊等,開展鄰里互助等羣衆性自我服務活動。

5、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實壯大社區幹部隊伍。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充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使社區工作人員在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優化,同時,探索建立縣鎮機關幹部到社區掛職任職制度,真正實現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有人辦事、高效辦事”。二是建立幹部培訓機制。採取遠程教育、網上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社區服務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待遇。努力改善基層幹部待遇偏低的現狀,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調動農村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基層幹部活力,推動農村社區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3

一 調查數據

概況:

xx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 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黃煙500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二) 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學。

(三) 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 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xx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於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爲此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二)我爲鄉親獻計策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爲xx村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xx村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在村莊規劃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極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種柿子樹,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爲村民增加了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這可能是我國農村規劃之創舉,大有爲之大力宣傳的必要。

經濟發展方面,農業往立體結構方向發展。注意了抓好經濟作物和加大力度發展高效田的同時保持糧食產量。此舉既保證了村民糧食自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精神文明建設,結合村民樸素民風,村裏還制定了強有力的規章制度,保證了 村裏良好風氣的形成,爲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當然,這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領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他們卻沒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標前進。爲此,我們同父老鄉親們一同探索前進的路。

鄉親們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廠,把自己生產的蘋果加工成成品再銷售出去,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然而另一方面領導們卻考慮着要承當巨大投資風險,基於此,他們的夢想遲遲沒有實現。現今,農村收入不高,集體基金有限,承當風險能力極小,在如此現狀下,村領導們當然是不敢貿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敗了卻無顏面對鄉親父老。的確,暫不說基地太小而帶來的原材料供應不足和技術問題,就連產品銷售渠道也夠戧。不過,在現有條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運轉週期短的小型企業(如生產洗滌用品的企業)倒是比較可行的。

現在,村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經濟作物和種高效田。高效田是給外國公司制種,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並負責回收種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勞力。通過這條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較之下,這是迄今爲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爲此,加大宣傳,極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資,發展高效田,是xx村近幾年致富的首選之路。

通過幾天的實踐,我們發現該地農民的經商意識非常薄弱,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其時,逐步使他們轉變觀念對經濟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xx村結下了不解的情節,或許就像大家所說的,她成爲了我的第二故鄉,在以後的生活中,她會永遠讓我牽掛。有時候我想,一個人也許就爲某種情感而活,爲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養我者、我養者;愛我者、我愛者,這也許就是一個人活着的理由。xx村的鄉親啊!我將在城市的一角永遠地爲你們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衆"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衆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爲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衆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的現狀,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理解,深化對改革開放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纔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悅,纔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衆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啓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 ,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4

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農村——中國的主體,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爲此,今年暑假我進行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的發展狀況。我做了以下社會實踐調查:

地點:南陽鎮

時間:20xx-7-01到20xx-7-24

調查程序:總體觀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整理總結

主要資料:關於環境、人文、經濟的發展狀況

經實地考察,我得知:早在改革開放前,南陽地處山溝,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人們的生活十分貧窮,基本只能滿足三餐而沒有剩餘的費用。人們的衣着也十分單調,並且款式單一,基本談不上好看。

由於生活貧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較低,當時只求飽,根本顧不上營養。有時甚至要吃樹根。

居住條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戶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對較緊張。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係數低,不美觀。

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縣城看病,極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基本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也不斷上攀。

現今人們告別了單調時代,穿上了豐富多彩的衣服,趕上了時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們注重的是營養,各餐均衡搭配,基本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更有雙湖二級公路的建設,打通了與外界交流的動脈,迅速帶動南陽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都選取在南陽投資建設,工廠多了,人們不再失業,做到有勞有得。

如今,在南陽的建築面積不斷擴大,一片新氣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觀又安全。

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年春節都會舉行一系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還開了書店,在業餘時間人們都會去看看書。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時也滿足了精神需求,

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做生意都改不少,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人基本都裝上了電腦,跨上了信息時代。

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的垃圾處理不當、污水未經處理排到河流中、超多的森林被砍伐。爲此,我期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帶頭先行,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繼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農村社區調研報告 篇5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兩三年,也就是溫上臺後,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爲農村出生的孩子,我對現在農村發生的變化感到非常高興,當然農村的發展仍然存在嚴重的不足。

我從我寒假在家裏的調查以及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所看所見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瞭解的農村。

自從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實施以來,農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業並沒有擺脫爲別的行業服務的地位,農業創造的財富無情的轉移到別的行業,這和別的國家爭相補貼農業形成了鮮明對比。二十年來農村的變化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我就農村的經濟,教育,衛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調查大概談一下我的看法。

農村變化最大的應該是房子,從小的時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現在二層的樓房,但是人們的收入並沒有實質上的增加,我大概調查了一下,在我們那裏,現在一般的家裏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畝的地,每年種地的收入只有兩三千元錢,這裏面有農民買種子(大約要一兩百元)和買化肥(也要一兩百元)的錢,還有自己親自勞作,節省了耕地和豐收的花費,所以如果一普通農家只種地的話,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費將所剩無幾,所以我們那裏的農民一般都要去幹零時工。在20xx年後,突然流行了外出打工,這是中國的大勢所趨,沿海的發展給大量的農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機會。現在我們村子只要有一定勞動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雖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國經濟總體水平相比,我覺得還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有的家裏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夠帶回五六千的收入,多點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裏的收入也就是自給自足,也就是現在每個家庭平均每年有兩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個家庭都有孩子,每個父母都要賺錢爲孩子蓋房子,現在農村一般都蓋的是兩層的樓房,如果不蓋的話,自己的孩子將很難找到老婆,而且會被人恥笑,而蓋一個二層的樓房一般都在兩三萬,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儲存的錢也就是爲給孩子上學的費用,以及將來孩子長大了,給孩子蓋房子。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這樣一個循環,父母儲存的錢給孩子蓋了房子,孩子又要養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儲存錢爲了自己的孩子,這裏面不能發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麼重病。再看一下我們那裏的村的集體經濟,沒有一個村辦的企業,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只能到沿海打工,農民沒錢,村的辦公機關沒有收入,舉債運行,到達破產的邊緣,農村的問題是非常嚴峻的問題,農村問題不解決中國不可能富裕,中國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不過中國在發展,農民問題也慢慢的解決。

農村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的嚴峻,因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農村的人口占我國人口的決大部分,可能農村的孩子不能決定祖國的未來,但是也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鄉原來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國小,而現在好幾個鄉纔有一個國小,而我們市的高中也只有兩所高中,而只有一所每年有兩三百個考上大學,另外一所只有幾十個,這樣的狀況怎麼可能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長還有孩子不是不想上學,一是考不上,二是考上了也可能沒有錢上。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但是我問過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卻是用處不大。政府要加強對學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會急需的行業培訓結構。還有就是現在經濟的發展使很多的孩子輟學去打工,我們村現在一個村只有兩三個上高中的,其餘十五六歲的孩子都去打工了,如何讓這些孩子重返學校,也是社會要關注的問題。

農村的衛生保健就更差了。農民以前沒有醫療保險,而現在突出的問題都是看病貴,所以農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還有就是農村沒有自來水,隨着環境的污染,自己井裏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們村和附近幾個村爲例,普遍存在井水過鹹的狀況,而且雜質過多,越喝越渴,沒有人去關注,農民選擇了沉默。

農民看病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構成的:

一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抵禦疾病能力太弱。由於經濟條件差,很多農民大病往往錯過了治療時機,一旦發現已經成了絕症,而且治療費用高,造成許多家庭因病致窮、因病返貧,債臺高築。

二是農村“三級衛生網”功能萎縮,農民健康無制度保障。隨着農村實行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集體經濟實力下降,依賴集體經濟運轉的農村合作醫療名存實亡,農村“三級衛生網”功能逐步萎縮,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是國家衛生投入不足,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多年來,國家對衛生的投入不足,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衛生資源的配置明顯存在着傾向城市而忽略農村的趨勢。

四是醫療市場競爭無序,醫院運轉成本增高。由於財政投入少,醫院的正常運轉主要靠提供醫療服務收取的費用,添置大型先進設備主要靠自籌資金。這種機制實際上把醫院完全推向了市場,其後果是形成醫療市場的無序競爭。

五是醫院過分追求經濟利益,醫德醫風與日俱下。由於醫療制度的弊端,我市大多醫院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公益性質和羣衆利益,醫療行風出現滑波,醫療服務質量下降。

六是醫藥進貨渠道不暢,中間環節多費用高。有的醫院的藥品進貨渠道不正規,僞劣藥品魚目混珠,藥品入庫價與出廠價的差價懸殊。

七是地方疾病防治不力,血防工作形勢嚴峻。我市地方疾病中要數血吸蟲病對羣衆健康危害最大。一旦患上血吸蟲病,將伴藥終身,若延誤治療到晚血後期將會丟掉生家性命。

解決羣衆看病貴問題非小事,直接關係到人民健康水平和社會進步,關係到構建和諧社會。委員們建議:

第一、堅持辦醫的公益性和服務宗旨,加快醫療體制改革發展。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市衛生工作,圍繞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快醫療制度改革。

第二、加強衛生宏觀調控管理,合理節約優化醫療資源。市、縣(市、區)兩級衛生主管部門要加強宏觀調控綜合監管工作,合理調配優化醫療資源,認真實施衛生區域規劃,引導醫療市場健康發展。

第三、加大衛生事業投入,重點傾斜農村衛生。政府對衛生投入應逐年增加,增長幅度應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且應傾斜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真正落實“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衛生方針。

第四、辦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牢固構築農民健康屏障。切實抓好鍾祥、京山、沙洋縣(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行工作,關鍵是政府的補貼要及時到位,提高農民的參合率,擴大覆蓋面,防止出現“三起三落”。

第五、切實辦好惠民醫院,真正服務好弱勢羣體。要使惠民醫院真正“惠民”,拿出醫療惠民的硬措施,以解決低收入羣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第六、大力加強醫德行風建設,切實維護羣衆的切身利益。衛生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要重點抓好醫療機構醫德行風建設,使醫院爲社會服務,醫生爲病人着想,醫療爲病人滿意,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徹底扭轉過去偏重經濟創收的傾向,重塑健康衛士的良好形象。

隨着時代的發展與改革,農村的治安也成爲要關注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我們村的治安越來越差,前年村裏的牛差不多都被人盜了,今年家家養狗,但是卻被不法之徒給毒死了,村裏的青壯年少了,也助長了不法之徒的氣焰,甚至達到了明搶明奪的地步。現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人去重視,而這個問題卻和農民的生活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造成農村治療安惡化的因素有:

一是貧困與擺脫貧困的矛盾比較突出。大多數農民仍然處於貧困之中。爲了擺脫貧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難靠當地條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義之財作爲致富之道。因而,在農村的犯罪中,盜竊、搶劫、詐騙等侵財案件佔相當大的比例。

二是有的基層政權組織弱化,客觀上助長了農村不安定因素。一些農村基層政權組織職能處於半癱瘓狀態,對一些民間糾紛置若罔聞,制止不力,估計不足,任其發展,釀成事態;一些農民的矛盾糾紛無法排解,致使農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線失去作用,預防和控制違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訪、聚衆鬧事、阻塞交通等羣體性事件時有發生。

三是執法力量嚴重不足。農村警力嚴重不足,與日趨繁重的社會治安形勢任務不相適應,基層執法人員顧此失彼,疲於奔命,無法投入繁重的治安工作中去,加之裝備落後,人爲造成處理不及時,打擊不力,不能有效震懾犯罪。

四是黑惡勢力和邪教組織屢禁不絕,成爲影響農村穩定的因素。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但是如果和我的父親說農村的信息化時,他可能認爲我在開玩笑,至今爲止,我們村還沒有建立有限的電視網絡,我在家裏只能看一兩個自己市裏的兩個臺。而安裝一個電話不僅要給安裝費,還有每個月交月租費,這極大的阻止了農村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今天,農村被屏蔽。

新時期,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三農(農業、農民、農村)問題高度重視,在黨的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求更加關注農村、農民和支持農業,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村莊也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比如已經不再交農業稅,農民都加入了醫療合作,看病能夠報銷60%,而且農民的思想也開放了,很多都爲自己買了保險,儘量減少天災人禍造成的不幸。

但是這些只是農村的部分問題,完全解決農村仍需要黨中央更加關注三農問題,大力扶持農業的發展,如果佔全國70%以上的農村人口富裕了,中國才真正富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