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19K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 篇1

根據省委組織部《關於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社區)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情況調研的通知》(閩委組明電【20xx】24號)要求,20xx年10月下旬,龍巖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深入全市7個縣(市、區)、鄉鎮、村,採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訪談、查看臺賬報表等方法,對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市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1783個(不含社區居委會),20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總支出58111

萬元,淨收益748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58102萬元,村均88.7萬元。債務總額86947萬元,村均負債48.8萬元。20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842個,佔村總數的47.2%,其中:經營收益在3萬元以下333個,3-5萬元118個,5-10萬元211個,10-20萬元99

個,20-50萬元59個,50-100萬元10個,100萬元以上12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941個,佔村總數的52.8%。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5526萬元,佔8.4%;②發包及上交收入4663萬元,佔7.1%;③投資收益751萬元,佔0.1%;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⑤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經營支出4248萬元,佔7.2%;②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36.5%,其中辦公費用4202萬元,村組幹部報酬7691萬元;③其他支出32654萬元,佔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萬元。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臺了加快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措施,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經濟強村。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收。近年來,我市各級通過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覈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盤活存量資源,開展承包租賃經營,使集體資源發揮效益,實現保值增值。如20xx年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通過清產覈資,將一處被私人長期佔用的沿街倉庫300㎡重新追回,並通過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永定縣龍潭鎮龍潭村將新村部4-6樓出租,用於經營賓館住宿,將閒置的舊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下洋鎮思賢村將村集體土地租賃給私人企業主做煤炭運輸中轉站,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

(二)開發集體資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是創建特色產業基地求發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武平縣東留鄉黃坊村投資60萬元,搭建花卉鋼架大棚種植基地15畝,租給花卉種植大戶,每年創收9萬元。二是開發特色資源求發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或發展小水電,或建設魚塘等發包租賃給企業或農戶,也爲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如武平縣中赤鄉、下壩鄉等鄉鎮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沿河投資建設了30多座小水電站,由所在村裏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了村財收入。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官田鄉下浙村等村通過水資源入股開發水電項目,每年按股份分紅均有2-10萬元不等的固定村財收入。

(三)搞活資本經營增收。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驟增,如何用好、用活這些貨幣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對此,我市部分村充分發揮資金優勢,開展資本經營,通過投資購買房產,搞景區開發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新羅區西陂鎮大洋村科學利用徵地補償費,投資興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賓館等項目,每年增加村財收入200餘萬元。永定縣鳳城鎮大園社區將移民集體補償款在縣城南門街購置店面3個,每年有租金收入6萬多元。武平縣平川鎮城南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興辦了中強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業有限公司兩家集體企業,租賃經營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達90萬元

(四)發展休閒旅遊增收。近年來,我市部分村緊緊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廣的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爲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爲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爲代表的“紅色之旅”和“遊在龍巖”和“吃在閩西”的機遇,通過開發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羅區龍門鎮洋畲村與香港青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村內旅遊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開發,着力打造休閒度假、鄉村生活體驗、自然景觀遊覽和原始森林探險爲一體的生態旅遊區,20xx年村集體收入達158萬元。永定縣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每年爲土樓景區周邊村帶來不菲的門票分成收入。如20xx年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土樓景區門票分成收入68萬元,下洋初溪村更達80萬元。

(五)發展物業經濟增收。近年來,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區位優勢,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使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村利用閒置房產和整理取得的建設用地,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民工公寓、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戶,收取承租費,也爲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武平縣平川鎮興南村、巖前鎮靈巖村等15個村,在縣城或集鎮建設辦公樓、店面,每年獲取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物業經營收入;中山鎮三聯村投入10萬元資金與中山鎮政府合作建設巖前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每年增加收益近萬元。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在村集體林權改革中,利用拍賣集體林木所得的資金,在沿街

(路)興建村部綜合樓,一樓作爲店面,二、三樓作爲辦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萬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興辦服務項目增收。一些有企業入駐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作用,在徵地拆遷、矛盾糾紛處理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企業每年給予村一定資金作爲村級辦公經費。如永定縣龍潭鎮聯中村是福建閩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該企業每年給聯中村10萬元辦公經費。福建塔牌集團有限公司落戶武平縣巖前鎮靈巖村、峯貴村,每年給兩個村協管費分別爲30萬元和20萬元。

(七)幫扶帶動助增收。從20xx年開始,省、市、縣三級先後選派了3批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實施幫扶工程。20xx年,我市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的通知精神,在全市開展幹部“聯鄉掛村幫戶”活動。各掛鉤部門、幹部幫助掛鉤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好領頭人,建好新班子,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壯大村財收入。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多渠道爲掛鉤村籌措資金,在引進實施生產性項目上下功夫,拓寬增收門路,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村產業發展。據統計,“聯鄉掛村幫戶”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落實發展幫扶資金2312萬元,落實扶持政策789項,落實支持項目183個。實踐證明,各級幫扶工程對加快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幫扶,開發了一批集體經濟項目,既挖掘了資源潛力,又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後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開展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絕大多數村只強調“

分”的一面,而忽視了“

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戶,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發展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對此意見極大。

(二)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城鎮周邊地區比山區地區發展快、實力強;交通方便、資源豐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收入高,村級班子強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發展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也不平衡,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近40%集中在新羅區。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間收入差距大。20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村均36.7萬元,67%的村收入在30萬元以下,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過

50萬元,收入差距大,呈兩極分化現象。

(三)增收渠道狹窄,來源單一。多數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爲突出。一些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20xx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10940萬元,僅佔集體總收入的16.7%;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徵地補償費等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不少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維持運轉,勉強度日。

(四)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負擔沉重。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非生產支出大,特別是報刊雜誌訂閱費用負擔沉重;一些上級支持農村的財政項目,沒有足額安排項目資金,村集體爲了爭取資金,只好舉債上項目。20xx年全市村級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總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萬元,佔42.6%。負債總額86947萬元,村均48.8萬元。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在現有剛性支出基礎上,村集體必然還要增加更多保潔、路燈、巡邏等方面開支,收支矛盾將更爲明顯,一旦入不敷出,必然舉債負擔,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五)資產經營不善、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範,承包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等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全面分發到戶,村集體卻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財務透明度不強;部分村幹部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存在“寅吃卯糧”現象。

四、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研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爲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爲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調研情況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幹部羣衆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衆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部分村幹部羣衆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研情況看,農民羣衆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爲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各地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進行調整,走有特色的資源型路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郊區和邊遠農村,平原地區和山區等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各方面都有差別,應根據自身優勢、潛力來調整結構,從而揚長避短,實現結構優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一是盤活資產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挖掘、整合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廠房、機器設備、魚塘、閒置土地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搞活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試行對區域位置優越的宅基地實行有償選位,探索開展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二是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爲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爲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三是強化監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進程。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的監管職能,建立“羣衆民主監督、會計覈算監督、上級審計監督、電子網絡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着力構建“管理規範、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的正當收入不流失,不斷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財政和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採取補助或獎勵的辦法,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並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省、市、縣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爲契機,對貧困村予以重點扶持,村實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要加大部門幫扶力度。結合開展“聯鄉掛村幫戶”、“四下基層”活動,採取領導掛鉤聯繫、部門結對幫扶、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方式,幫助結對幫扶村搞好班子建設、發展規劃、技能培訓等關鍵性工作。結合第四批省、市、縣下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工作,選派黨員幹部到部分村任第一書記,爲幫聯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企業自願結對,合作開發,實現雙贏。結對企業可以與村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興辦經營服務設施。

(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多予少取”的方針,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落實村級發展用地機制。土地是現階段農村ZUI重要、ZUI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徵用留用地政策,村集體土地被徵用的,按批准徵用土地面積的5%—10%作爲村級發展留用地,用於發展二、三產業。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要採取積極的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興辦村級企業的債務,可在覈實情況的基礎上,採用債務剝離給企業的辦法。爲興辦教育,電力設施形成的債務,可根據產權的變化,用劃轉的辦法去剝離債務;有債權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債權力度,加快償還的速度。三是增加對村級組織的支持力度。要在稅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村級組織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級管理、優撫的支出列入轉移支付的範圍。四是建立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按照省裏的標準,對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市裏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經濟薄弱村也給予一定扶持,作爲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於村幹部補貼和村組織日常管理開支。

(五)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爲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爲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嚴格考覈問責與激勵。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鄉鎮考覈的內容,制定詳細的考覈辦法,切實加大考覈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將村幹部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鉤,對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要給予獎勵。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 篇2

爲推進我縣農業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經縣委、縣政府研討決定,我們組織個鄉鎮黨委書記、有關部分首要負責同志和重點村村書記,於本月16、日赴三縣就農業產業化、新民居建設進行了調查學習。實地觀賞了涿鹿縣礬山鎮新民居建設、萬全安家堡規劃養殖小區、崇禮設備蔬菜基地等個點。經過現場看點、聽取狀況引見,三縣立足縣情、發揚優勢、科學經營、強力推進的工作姿勢以及比學趕超的工作氣氛給我們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觸三縣農業鄉村經濟迅猛發展的還,我們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動很大。

一、三縣首要做法和經歷

(一)抓特徵,縣政府打造優勢產業帶。

三縣都把特徵優勢產業作爲培強農業、發展鄉村的重中之重,規劃擴張力度大,典型培養條理高,促農增見效果好。涿鹿縣依照“區域化結構、產業化運營、專業化生產”的思緒,因地制宜發展葡萄、杏扁栽種、奶牛養殖三大主導產業,並將設備蔬菜、張雜穀子栽種作爲後續產業着力培強。特別是,該縣建成個葡萄栽種專業鄉鎮、個專業村、帶動萬農戶從事葡萄栽種,發展栽種面積萬畝,年產葡萄近億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定名爲“中國葡萄之鄉”,產業化運營率到達%以上。萬全縣充分審閱本身前提,經過擴展種養規劃、盤活閒置資產、統一託付治理、農民入股分紅等有用辦法,配以完善的治理體制,逐漸構成了“以鮮食玉米爲主的特用玉米栽種加工、以燕麥爲主的雜糧加工、以暖棚養豬爲主的畜禽養殖加工和以果蔬爲主的栽種加工”四大特徵主導產業。該縣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明顯,先後榮獲“中國鮮食玉米之鄉”和“中國燕麥之鄉”稱號,年農大家均純收入完成元。崇禮縣根據地輿、天氣等天然資源優勢,大力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設備建設,經過規範化服務和新種類、新技能的推行,着力發展設備蔬菜,率領全縣農民走上致富路。該縣發展設備蔬菜面積萬畝,以崇禮蔬菜爲主體的“壩上蔬菜”享譽京津及周邊市場,年銷售蔬菜萬噸,完成產值億元。

(二)抓機制,縣鄉村合力推進新民居示範村建設新民居建設是改善鄉村生活情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進農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具體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主要戰略意義。涿鹿縣從年開展新民居建設以來,各項目標延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該縣共有個村列入省級新民居示範村,重點打造了礬山鎮東關村和涿鹿鎮清寧堡村兩個環首都新民居精品示範點。該縣在新民居建設進程中,一是嚴厲土地政策,一直依照縣域鎮村空間結構規劃、新一輪土地應用總體規劃,充分尋求農民志願,合規有序開展施行;二是搞好結對幫扶,堅持“+++”的幫扶工作機制(每個示範村由一名縣指導、一個縣直部分、一個效益較好的企業和名幫扶工作隊員一起幫扶),協助示範村建班子、做規劃、定政策、引項目,保證新民居建設強勢推進;三是增強資金治理,執行“專帳覈算、專人治理、專款專用”,保證悉數資金用於新民居建設。各級財務獎補資金和包村幫扶資金悉數用於示範村配套設備、公共服務設備、鄉村建設規劃、土地整治及堅苦戶建房借款貼息,三措並舉,爲該縣新民居建設供應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務,夯實農業鄉村發展基本農業鄉村發展迅速,服務到位必不成少。三縣在推進農業鄉村經濟繼續發展進程中,立足分歧角度,採取分歧方式進行扶持協助,塑造了一批全縣、甚至全市農業亮點。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三縣縣政府和相關部分翻開思緒出政策,拓寬渠道籌資金,努力協助處理髮展中碰到的堅苦,爲農業良性發展奠基了堅實基本。涿鹿縣經過協調農行、信譽社等金融部分對農業發展賜與信貸支持,特別是在農戶小額信貸、中長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爲農戶每年供應-萬元小額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萬全縣財務每年安排不低於萬元的專項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進行扶持。並對企業技改擴模賜與借款貼息,對土地依法流轉並用於發展設備農業的農戶及市場主體賜與補助,極大提高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自動性,構成了一批產業龍頭和國家、省、市級產物。崇禮縣出臺了蔬菜產業扶持政策,安排設備蔬菜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用於設備蔬菜借款貼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電、三膜掩蓋、規範化技能推行和農民專業協作社補助。縣縣政府協調農行、信譽社爲農戶新建大棚供應借款,每新建畝大棚,可借款元,財務貼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補助元,打井配電補助%;每個示範村專業協作社補助萬元,從基本上保證了主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產業龍頭帶動。三縣在努力發展產業的還,積極奔波市場,鼓舞和指導農民成立產業龍頭,扛起致富大旗。涿鹿縣堅持“羣衆主體,組織先行”的準則,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組織運轉規範化、生產技能規範化、運營銷售品牌化、社員技藝職業化、產物質量安全化)”要求,堅持專合組織家;並依據產業發展近況,在強大現有龍頭企業基本上,發展了佳禾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張家口金農集團等家省市級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加強了帶動才能。據調查,該縣家產業龍頭共帶動萬農戶完成增收億元。萬全縣採取“協作社(企業)+基地+農戶”運營形式,發展龍頭企業家,成立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家,經過培樹典型、示範帶動,構成對主導產業的強勢拉動。崇禮縣圍繞主導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使崇禮縣特種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崇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家龍頭企業發展成爲集新種類和新技能引進、推行,農產物產、加、銷爲一體的領軍企業,在此基本上,合時組建蔬菜協會(協作社),對蔬菜銷售渠道、恆溫設備、品牌、生意人等資源有用整合,規範治理,成爲全國的越夏彩椒生產基地和河北省蔬菜產業示範縣。

三是提高土地流轉實效。要完成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就必需改動過去渙散的運營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規劃種養。爲此,涿鹿縣積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採取租賃、交換、轉包、讓渡等方法,託付協作社進行土地流轉。該縣指導洪大有機蔬菜協作社租賃土地畝建設日光溫室,指導黑山寺鄉、東小莊鎮農民經過土地交換方式,流轉土地餘畝發展設備蔬菜,經濟效益完成翻番。萬全縣具體增強縣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本能機能,規範流轉合同,並堅持“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準則”,客觀評價大戶、協作社、企業的資信狀況,經過土地承包運營權入股,堅持股份制協作組織,加以縣政府科學指導協調,ZUI後在各市場主體之間完成土地流轉,完成了各方效益的化和產業發展的久遠化。

二、幾點啓迪經過對三縣調查學習,我們以爲,這種高起點、高規範的農業鄉村發展形式,恰是我們要學習借鑑之處。

第一,改變觀念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永久主題。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水平決定着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必需把推進思想解放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堅持用工業化的思想指導農業,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加速農業工業化歷程。

第二,創新科技是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同萬全、涿鹿縣比較,我縣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奉獻率低,致使產業規範化水平不高。我們必需全方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以科技創新使用推進農業生產。

第三,健全市場是促進產物銷售的關鍵環節。市場系統是農業賴以發展的載體。我縣農業市場還處於低程度發展階段。我們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場”要求,重點擴建和新建一批設備完全、功能完善、輻射才能強的農副產物專業市場,促進農產物的區域化生產和規劃化銷售。

第四,培強龍頭是完成農民共富的有用路子。產業龍頭是率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必需把產業龍頭作爲完成農民共富的強力引擎,把發揚好引領效果作爲率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對我縣農業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學習借鑑三縣經歷,ZUI主要的是做好與赤城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思想觀念上完成改變,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規範化生產及鄉村新民居建設等方面獲得打破。

(一)堅持發展第一,做強主導產業。三縣農業鄉村發展的實踐證實,要想完成農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選擇一到幾個合適當地實踐的主導產業,制訂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縣而言,要藉助環首都扶貧開發和綠色經濟圈建設有利機遇,積極跑部進省,爭奪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業真正成爲促進農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產業。把培植農產物加工龍頭企業作爲發展規劃農業的關鍵行動來抓,增強指導,建管並舉,並選準二商、戰友公司,在發展初級種養的基本上,購進加工設備,引進先進工藝流程,以大帶小,由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爲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產物生產加工基地。

(二)堅持龍頭帶動,抓好規範化生產。把加速龍頭企業發展作爲推進農業產業化運營的中心,圍繞蔬菜、畜牧產業,大力扶持和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才能強的主幹企業,提高農產物附加值。指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執行規範化生產,發展綠色無公害產物。加速建設農副產物、活畜買賣中心,擴建鄉鎮農貿市場,構建多條理、多功能、多類型的市場系統。

(三)盤活閒置資源,做好土地流轉。可以借鑑萬全縣經歷,發揚村兩委效果,指導農民一起參加。應用“龍頭企業+農戶”形式,鼓舞農民以土地作價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轉到農業龍頭企業或協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勞就可以取得比土地產出更高的淨收入。這樣既有利於龍頭企業完成集約化、規劃化運營,添加單產,也能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解脫土地約束、安心外出務工,還能讓不肯外出的農民經過在企業從事勞動添加收入。這是一個符合實踐、可以完成的多贏形式,該當大力推行。

(四)營建優越情況,保證良性發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縣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創立、營銷開闢、查驗監測等方面添加扶持資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溝、渠、路等基本設備建設,提高生產才能。協調涉農金融機構,探究信譽擔保機制,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和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及農產物營銷、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門檻,簡化借款手續,加強農戶、業主、協作社的抗風險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場競爭才能。二是簡化審批手續。經鄉村贊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調地,須由縣農牧局立案;其他組織和個人建設種養基地的,縣農牧局審批後,由國土局立案。農產物加工企業用地,土地出讓金除上級收繳和賠償村集體及農民個人的費用外,當地留成局部按規範的下限徵收。設備棚室、鄉村道路、農田水利設備等用地一概視爲設備農業用地,不收取任何費用。還,在信息服務、稅收優惠等方面爲企業發明優越情況。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 篇3

此次社會實踐的主題是:退耕還林,農村經濟的革命.由黃前,曾興,肖遊川,袁蘭,濮曲波,陳銳,參與完成.實踐從7.23日開始,7.30結束,歷時七天.我們在這七天中採訪調查了鋪子灣鎮農業部門,當地農民,還有新店鎮七星椒種植基地,以及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的種植加工基地.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於下:

7.23日,我們帶着滿腔熱情和大學生的求知慾來到了鋪子灣鎮政府,由李書記給我們座談講解當地退耕還林的成果和艱苦找尋出路的過程,我們從談話中深切體會到當地發展的不容易,以及政府對農民退耕還林作出的大力支持.在不擔心吃飯沒保障的情況下,農民都積極配合政府把退耕還林做好.其中ZUI爲突出的是當地大規模種植的香蕉,在李書記的安排下,我們由周淑芳阿姨帶領參觀了他們鎮的香蕉種植基地,到達基地的時候,我們都不由自主的驚呼出聲,一望無際的香蕉海洋,讓我們看到了農民收成時候那幸福的微笑.周阿姨仔細的給我們的疑問作出回答,我們瞭解到,管理這麼大面積的香蕉林,在人力方面還是比較省的,大概2-3個人就能管理40畝,一個星期割一次多餘的香蕉葉,在割葉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同時觀察病害,發現有病害的植株就要馬上從地裏剔除,避免傳染.如果傳染病爆發,將帶來無法彌補的經濟損失,每根香蕉種苗多是從外地引進的高產品種,每棵五塊左右,要兩年纔開始結實,在管理階段每次施肥都超過一千元的投資,如果死亡,損失會很大.我們走了半天才將這片蕉林走到盡頭,烈日當空,同學們都露出滿足的笑容,汗水綻放在這片土地上,我們都很高興,雖然這片蕉林不是我們種的,但是它們代表着國家搞退耕還林的成果,農民並沒有因爲退耕還林變的吃不起飯,而是越來越富裕,生活越來越紅火.也更清閒了很多.如果是水稻,有誰能一個人管理近20畝土地.退耕還林,讓當地蕉農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7.24日,我們再次來到鋪子灣鎮,周阿姨和我們輕車熟路的直接去了香蕉種植基地,這天我們將要參觀比較現代化的設施,種植香蕉也是一項技術活,如果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持,也種不了這麼大規模的蕉林,上千畝的香蕉林,如果全部用人工挑水灌溉施肥,那得花多少人力啊.周阿姨帶着我們來到了他們種植基地的蓄水池,我們到了一看,無數複雜的管道交錯在水池四周.向遠方的地裏延伸.周阿姨給我們解說到,這些水管分向所有的香蕉林,在香蕉林裏每十米有一個小型蓄水池,小型蓄水池的水由這個的水池供應,水管連通這些水池,每個水池又有一個放水口,出水口都有一條小水溝,這樣就形成了一條灌溉線,管理也方便,要灌溉的時候只要將大水池的水放出,就灌溉完成.這解決了農民很大的問題.爲他們省下了很多麻煩.即使五十歲的老年人也能做到.解決了灌溉,還有施肥的問題,適合香蕉的肥料主要有碳銨,複合肥,菜枯等.如果靠農民一棵一棵的鬆土施肥,也是一項很沉重的負擔,對農民的人力要求會提高很多,針對這樣的狀況,鋪子灣農業部門研究之後採取了灌溉和施肥同步的辦法,把肥料加在蓄水池中,爲了避免造成堵塞,在灌溉時加大水壓,灌溉完成都會做一次清水灌溉,達到清理管道的目的.這樣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節省了施肥成本,肥料加入水中活化後更易於香蕉吸收.

兩天來,我們對鋪子灣香蕉種植產業的調查也結束了,走之前周阿姨的一句話讓我們印象深刻,她說:你們大學生不要看不起農村,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了,農村幹活也不都是體力活了,要不了幾年,大學生可都要朝我們農村奔呢.這算是對中國未來的預見,確實,中國的科學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騰飛,這些技術在農村的應用也慢慢的推廣了,但是農村缺少眼光開放,真正有技術的人,這對於我們農業大學的學生是一個機會,也是挑戰.如果能合理利用資源,用科學的種植觀念來發展農村,就像鋪子灣這樣,科學種植,在有所收穫的情況下,必定會帶動周邊農村跟着發展,ZUI後農民的生活也會徹底改變.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抓緊在大學的學習機會,多吸收些實用的,先進的,科學的知識.中國的農業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中國的農業.

7.25,我們在李書記的指導下來到了鋪子灣佔地60畝的大型養豬場,由於養豬場的細菌檢查極爲嚴格,我們開始並沒有被允許進入廠房參觀,而是在辦公室和廠長劉阿姨進行了採訪,在採訪中我們瞭解到,這個養豬場是由私人開的,她只是負責管理和監督,在劉阿姨管理期間,養豬場每年向各地凍場供應兩萬多頭成年豬,年收入上千萬之多.是什麼讓這個起初只有二十多頭種豬的小型養殖公司發展到現在年收益上千萬的大型養殖場?劉阿姨解答了我們的疑問.他們在剛開始的時候,規模很小,本錢也不多,廠房也是使用的以前廢棄了的農貿市場,給他們提供種豬的公司配備了一批技術人員幫助他們發展,保證了在起步的時候沒有出現種豬死亡,在科學養殖的保護傘下,仔豬的成活率更是高達百分之九十多,在餵養上,也採用種豬公司提供的高效飼料,每三個月就能讓一頭仔豬成長到200多斤,對於消毒設施,國家有提供支持,而且國家免費提供消毒藥水,解決了大型養殖發病率高的情況,隨着收入的增加,養殖場也不斷擴大,到現在,養殖場已經將退耕還林的土地都修成了養殖基地,聘請了當地農民70多個,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地農民失去土地生活沒保障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污水處理,該養殖場花巨資修建了比較現代化的污水處理池,爲了節省資源,養豬場用來清洗豬圈的水都從河裏抽取,經過污水處理池處理後回收再用,至於豬糞和處理後排出的水都集中給當地農民用來灌溉或者運往外地飼料廠回收.這樣就限度的利用了水資源和廢棄物.也對周圍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更是給其他排污量較大的產業很好的上了一堂可持續發展的課.

這個養殖場給我們隊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似乎大家都興起了養豬的念頭,不僅個人發展了,還給周邊農民解決了上崗問題,讓大家都有飯吃,有錢拿.國家倡導共同富裕,也許鋪子灣的養豬場就是這樣的典範.養豬場也讓我們見識到了科學的養殖方法和現代化的養豬觀念.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僅增大了養殖效益,也對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污水處理一直都是很多產業不願意去面對的問題,但是國家既然提出了污水不能隨意排放,就應該去做,把污水排放降到ZUI小,要造就一個成功的企業,信譽和聲譽同樣重要.如果因爲處理污水很貴就不去管,影響到周邊人民的生活環境,那樣的企業遲早倒閉.

次日,我們乘車來到了新店鎮,之所以選擇這裏進行退耕還林與農村經濟調查,是經過大家共同商議決定的,七星椒爲威遠縣新店鎮歷史悠久的特產,具有皮薄肉厚、色鮮味美、辣味醇厚的特點。曾遠銷韓國、斯里蘭卡、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地。1995年在全國第二屆農業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全國優質農產品稱號,並取得gb認證。XX年8月成爲中國吉尼斯吃辣椒比賽指定用椒。七星椒現已開發出幹椒、泡椒,椒面、節椒、餈粑椒等5大系列,二十多個品種,在省內外有較高的聲譽。聽說過威遠的人不多,但是沒聽說過我們新店七星椒的人就太少了.自從國家宣佈退耕還林條列以後,新店鎮在政府的帶領下開始了七星椒的大規模種植,家家戶戶都動員起來種植七星椒,在新店一看,滿山遍野都是七星椒那挺立的身姿.看着不由讓人心中一震,好繁茂的七星椒!

到新店鎮之前,我們通過鋪子灣鎮政府的介紹,已經也新店鎮七星椒項目組的長輩們取得了聯繫和溝通,他們表示願意支持我們的調查和採訪.當我們到了新店鎮的時候,受到了新店鎮七星椒項目組的李老伯熱情接待,在辦公室我們進行了採訪,他給我們看了很多有關新店七星椒報道的報紙,還有很多種植七星椒的獲獎證書,我們都慎重的接在手裏仔細看着,聽李伯給我們講有關他們七星椒種植的經驗和榮耀.新店七星椒ZUI開始的品種個體小,椒內籽粒很多,並不是很好,雖然辣味兒足,但是在市場中並沒有多大突出的競爭力.但是自從政府將新店七星椒項目款播放給新店鎮後,政府有了經濟基礎,就能更好的種植和發展七星椒,在新店建起了100多畝的育苗基地,全部由大棚覆蓋,增加冬天育苗的成活率,由於很多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讓七星椒種苗的成活率高達99%以上,而且在選育高產品種的時候,運用組織培養,轉基因技術等,將原來只有半米高的七星椒提升到了2米以上的珠高,更是把畝產量1000-斤提高到了令人驚訝的4500斤以上,種植一次七星椒,有七個月的時間都在收穫,從七月初到第二年都不斷的成熟,讓農民享受近半年的收成的快樂.如果袁隆平先生是水稻之父,那新店的七星椒項目組的同志們就是七星椒之父.經過近20xx年的不停選育,七星椒的品種已經堪稱完美,一棵棵兩米多高的七星椒植株,一層層火紅的七星椒,我們都張大着嘴巴保持着驚訝的姿態久久站在七星椒林裏面.

目前威遠新店七星椒在以新店爲中心的周邊各鎮行成了五萬多畝七星椒生產基地,種植量佔全縣的80%以上。爲保證“七星椒”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優良品質,威遠縣政府成立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辦公室,並及時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原產地域產品的市場監控,切實保護“七星椒”獨有的地域和品牌特色,爲推進威遠縣農業產業化再上一個新臺階作出貢獻。

7.27日這天.我們早早的就起牀,按照昨天新店鎮李老伯的要求八點就在政府大樓下集合,這天,我們在他的帶領下來到了新店鎮政府的大棚育苗基地,放眼望去,白色的大棚朝着遠方不斷延伸,清晨的霧氣中脫隱若現,似一白龍,壯觀而神祕.我們經過簡單的消毒和處理,計入了大棚,現在還沒有到育苗期,大棚裏也沒有空着,我們看到土塊並沒有其他見過的那樣硬梆梆的,感覺一點營養都沒有,而是鬆軟的紅土地,中間夾雜着點點白星,李老伯解釋說這些是石灰粉,用於消毒,每年育苗之前都要對大棚進行消毒和補肥,如果少了任何一步,育苗的成活率就會大大下降甚至是全部發病死亡,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那新店七星椒起碼五年無法恢復生產,全國都會受到一定影響,至少四川會出現短暫的七星椒真空,損失是巨大的.我們新店承受不起,四川也承受不起.在原來育苗對於七星椒的種植也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大意不得.

這和我們作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育苗是七星椒種植的起點,育的苗子好,種出的椒就差不了哪兒去,作事情也一樣,起點就要做好.貫穿始終,才能看到成功.作爲大三的一名學生,真想對大一的師弟師妹們說,大學是你們人生新的起點,加油把她做好,抓緊寶貴的四年吸收知識,等將來進入社會纔會有所用途.

大棚配備有換氣設備和溫控設施,可以可能的滿足七星椒發育的需要.氧氣含量,光照,溫度和水分對於七星椒幼苗都非常關鍵,七星椒項目組的成員都是經過幾年乃至十年的種植經歷的,對於七星椒的生理習性已經非常瞭解,每天巡視種苗的生長狀況,隨時關注大棚的溫度變化,對水分更是控制的非常精確,在滿足七星椒生理需要的情況下,不多灌水,給種苗提供了ZUI理想的發育空間,每年從這裏輸出的種苗高達7—9千萬株,幾乎滿足了整個新店鎮的需求.而且因爲這些種苗的品種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具有很大的潛力,種植後收成很豐盛,農民都爭先恐後的聯繫育苗基地,希望獲得更多的七星椒種苗.也是爲什麼現在七星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甚至周邊農村也學着種植七星椒了.

這樣雖然讓七星椒的規模擴大了,也使得種苗將面臨供不應求的境遇,也會降低七星椒的價格,而育苗技術不是一般人都會的,造成育苗人力上出現不足,農民的知識吸收能力也有限,像這樣的細活他們基本上幫不了什麼,所以新店鎮七星椒項目組的老輩們經過商議決定,扶持有意願做七星椒的公司,把技術傳給那些公司,然後由他們提供一部分種苗和對外貿易的一致合作.這樣,在幾年的時間裏面,新店就先後出現和發展起來了好幾個七星椒公司,主要負責育苗和收購加工七星椒,這對於宣傳和發展七星椒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7.28這天,我們就在李清泉總經理的帶領下參觀了他們的育苗基地和七星椒加工廠,清泉公司的育苗基地雖然也有四十畝,但是跟政府的比起來,少了很多現代化的設備,比如溫度調節設備,去年雪宰.造成清泉公司的種苗死亡率高達50%多,也是因此,本來和清泉公司簽訂了種苗供應合同的農戶買到的種苗很少.李清泉經理告訴我們,其他七星椒公司也遭受了同樣的災難,今年的收成大大減少了,本地收購七星椒的價格也從去年的一元多上漲到現在的三塊,雖然和國家物價上漲有關係,但主要還是七星椒的產量降低導致的.設備上的落後使得發展七星椒的發展道路變得崎嶇坎坷,但是清泉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都沒有放棄,因爲他們對七星椒有絕對的信心,他們堅信自己家鄉的特產會走出山區,有那麼一天,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有吃七星椒,雖然現在種苗受損了,但是明年還可以重新育苗,而且有了失敗的經驗,他們正在籌備花錢在今年的育苗期將一系列的現代化設備都應用到自己公司的育苗基地上.做到真正的現代化生產.爲了七星椒的普及,這些私人公司已經放棄了很多個人利益,都是向着整個新店的七星椒產業貢獻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社會實踐小組的同學們都很爲他們的精神索感動.對於太陽的灼熱似乎也不那麼煩躁了.

鄧小平同志的一句話非常經典—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通過這天的見聞,越發覺得科技的應用真的非常重要,在農業也是這樣的,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沒有好的七星椒種苗,也就沒有農民的豐收和生活狀況的改變,誰說農業沒前途,現在該改成缺乏科技的農業纔是沒前途.有了科技的摻入,中國農業必將蒸蒸日上.

7.29日,我們帶着團隊出錢印刷的七星椒種植技術要領等資料,來到了新店鎮的奇龍,高山和金蓮等新店七星椒種植示範村進行了調查和七星椒種植技術宣傳.經調查,內江市威遠縣新店鎮共21個村子,323個社,總人口53000人,其中農業人口49000人,耕地面積47000畝(其中土地23500畝),交通便宜,自威公路穿境而過,村村通公路.新店的自然條件和土壤條件十分有利於七星椒的生長,XX年12月,新店就被四川省特產協會授予”四川省七星椒之鄉”的稱號.七星椒的種植技術已經被廣大農戶掌握,其種植效益很好,畝收入4000到6000元利潤,當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高.而且國家也有支持發展七星椒,給農戶每畝80元的補貼金,這樣也更增強了農民種植七星椒的信心.同時,威遠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等私人企業在新店開辦加工廠,大量收購七星椒,免除了農民種植七星椒的後顧之憂,收穫的七星椒隨時可以賣給七星椒加工廠,按照市場價格算,一分也不會少.新店共三個大型七星椒加工場地,分別在新店的三個方向上,由於價格都一樣,農民可以根據就近原則將椒賣給相應的七星椒加工廠收購站.這樣不僅減少了各個公司之間的摩擦,保障了七星椒產業的正常運行,也方便了當地的農民.

7.30號,我們應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邀請,到清泉公司和他們的技術人員進行了時長5個多小時的交流,和他們一起觀看了新店七星椒種植產業發展道路的錄像,這是他們公司自己做的,我是看着電視劇和動畫片長大的,這是我第一次感覺視頻很真實,視頻裏面都是說着和我一樣四川話的農民,他們緊張的表情讓我們覺得很可愛,很親切,看着他們在太陽下忙碌的身影,我們都感到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氣似的,好想上去幫忙,視頻裏面給我印象ZUI深刻的,就是有個老人家在採摘成熟得紅彤彤的椒果,她把椒在並不乾淨的衣服上擦了擦,居然就那麼吃了起來,我是吃過七星椒的,開始有點甜甜的感覺,但是隨後就被辣的口水直流,喝了很多冷水都不行,還是痛的厲害.只見老人家一口就將一個七星椒含進了嘴裏咀嚼起來,而且看那樣子,根本沒有一點被辣到了的感覺,我半開玩笑的跟組裏的人說七星椒不辣,李清泉就說,她那是吃椒吃的多了,再辣都不怕的.我們才喔一聲,那要多麼深厚的情感才能吃下那麼多辣死人的七星椒啊!隨後清泉公司拿出他們的項目企劃書給我們看,還有一系列的獲獎證書,他們很希望我們大學生,特別是農農業大學的學生畢業了能夠回來爲七星椒的種植大計作出一點貢獻.我在想在場的隊員應該也喜歡上七星椒了,但是大學裏可能發生很多事情,我們既沒有答應什麼,也沒有拒絕什麼,就說我們畢業了再說.我也不希望我的組員一時意氣用事,就那麼限定了自己人生的發展道路,如果七星椒以後太普及,那她就算不上一個很好的發展道路,我們如果要發展,就要創新,現在的七星椒已經太完美了,無論質量還是產量,都是前所未有的高,而且如此有前景的項目,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估計等兩年後我們畢業,再回來,事情就不是想的那樣好了.我們纔剛剛踏入大三,如果現在不把精力放在努力考研或者爲自己找尋出路上,而是把一切都寄託在變化極快的七星椒上,萬一畢業七星椒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適應不了那樣的變化,無疑會對我們隊員造成沉重的打擊.從會議室出來,我們留影紀念了這幾天陪伴我們的日子.然後一隊人浩浩蕩蕩的回去了.社會實踐也自此宣告結束.

主要體會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我們深刻的體會到農村的樸實,真誠和對生活的執着和熱愛.農民的要求其實很低,他們要的就是能吃飽飯,家裏兒女都聽話,爭氣.只要日子能過得去,即使困難一點也要堅持.農村和城市很不一樣,很多人都覺得城市的人更有文化,比農村的人更懂禮節,沒有農村人野蠻.其實那是很荒謬的想法,只有親身和農村朋友接觸過的人才知道,農民,其實很可愛.他們勤奮但不是野蠻,他們說話粗俗但是有道理,他們迷信但是他們心裏有希望.

國家很重視農村發展,因爲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業支持,中國就沒有騰飛的可能.總理爲了老百姓,把物價提高,無非是爲了農產品在市場有個好的價格,農民也好有多餘的錢擴展農業年在全國範圍開展的退耕還林項目,算是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面貌.把農村老式的生產模式打破,重新塑造了一個很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對於農村將來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此次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們的隊員受到了很好的鍛鍊,在學校,沒有這樣鍛鍊的機會,學校學的知識只有在這樣的實踐中才能得以發揮作用,也是這次實踐讓我們的隊員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也讓他們提前接觸到社會,有利於隊員將來的人生之旅.

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引導力度不夠,退耕農戶對補助期滿後“吃什麼”心存惶惑。退耕還林針對的就是西部地區水土容易流失的邊遠山區山坡耕地,這些地區經濟落後,農民傳統意識濃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農戶除留少量菜園地以外,其餘土地幾乎退完。還“林”的品種中極少有幾年就能見效益的經濟林,絕大部分屬生態林,而在退耕還林地區,同時也是林木禁伐區。國家對退耕農戶補助是有限的,補助年限期滿後,到底靠什麼吃飯,老百姓心裏無底,這是退耕地區農民普遍存在的擔憂心理。

二、個別村組幹部“多吃多佔”,形成農民意見大,告狀多。山區山高地薄,糧食收入低,經濟來源少,種地划不來,一些農民靠在外地打工掙錢,乾脆不種土地;有的農戶舉家外遷,土地隨意荒置。但過去農業、林特稅費照交不誤。爲完成任務,年終時就由村幹部想辦法爲他們補繳。近兩年,國家免徵農業、林特稅費後,村幹部理所當然就收歸集體或據爲己有,進行退耕穫取補助。另一方面,在退耕還林實施之初,部分農戶對政策持觀望態度,一些村幹部帶頭執行,當領取補助時,這些農戶又後悔當初。此外,張三家多一點,李四家少一點,未全部按坡地程度以及耕地與荒山比例退耕等情況。客觀上造成一些農民百姓牢*滿腹,告狀心理逐漸形成。

三、大戶參與承包,加劇了農民的仇富意識。退耕還林政策鼓勵大戶承包,一些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將土地集中承包進行退耕。但因是先承包退耕,經過檢查驗收,還要爭取國家退耕指標,這些過程往往要經過一年、兩年才能兌現補助,本身就有投入風險,因此,只有少數有膽識和資金能力的“大戶”才能實現。一旦得到國家補助後,這樣又造成了被流轉了土地的農戶的心理不平衡。

四、重退耕,輕管理。退耕還林工作從爭取指標、規劃設計、農戶實施、檢查驗收、撫育管理,直到兌現補助,上至林業工作人員,下至退耕農戶,程序多、時間長、任務重,量大面廣,涉及千家萬戶。一方面從管理上,工作人員隊伍人力不足,經費有限,容易出現疏漏;另一方面,退耕農戶只圖首次檢查驗收兌現補助後,就疏於管理,使退耕地處於自然發展狀態,達不到退耕還林的理想效果。

解決問題的方法:

預防對策

一、加強政策宣傳,引導農民更新傳統觀念,加大扶貧力度。目前,山區農民仍然對退耕還林政策缺乏理性認識,依舊是“一碗泥土一碗飯”的耕作。我們各級政府要引導說服他們,就是長江上游流失的一碗泥土,到下游的損失就是一百碗飯。換句話說上游的一碗飯所付出的勞動代價,就能掙到只要保持好水土流失的一百碗飯,這需要我們的幹部下功夫,苦口婆心地從大局到細處,耐心地去說服、去引導。另一方面,要儘量多地爭取國家扶貧政策,ZUI主要的還是要靠退耕農戶自力更生,自我解救,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通過遷移式扶貧、多種經營等措施解決退耕補助過後“吃什麼”的問題,消除後顧之憂。

二、對村幹部“多吃多佔”,引發告狀多的問題,作爲村幹部一方面要嚴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潔;另一方面要像村級財務公開一樣,搞好退耕面積及兌現補助的公示公開,必要時要在羣衆大會上說明白,講清楚。當然對實屬多佔白佔未經過土地合法流轉的,一定要將多領的補助和退耕地退還給原戶主或村集體。

三、對退耕面積50畝以上的“大戶”,上級主管部門一要查證所辦手續是否合法;二要認真核實面積是否準確;三要查看管護是否到位;四要在全面覈准的基礎上,嚴格執行中央政策,給予獎勵,鼓勵“大戶”爲退耕還林做貢獻。

四、退耕還林工程浩大,尤其是一線工作量更大,需要各級黨委、政府聯合組織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齊抓共管;同時還要教育農民嚴格按照退耕還林政策,既要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又要履行應盡義務,加強管理,確保“退”得下,“還”得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退耕還林的實質目的。

五、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對那些弄虛作假、虛報冒領的幹部,也只有手中掌管政策、掌管權力的幹部才能爲之,一經查實,必須給予黨紀、政紀處理,觸犯刑律的要堅決追究刑事責任,決不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百姓享受到這項惠民政策,使他們得到真正的實惠,確保這一浩大工*正成爲千秋偉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利民工程。(楊倫格王西建)

根據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專家進行的退耕還林工程中期評估,儘管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在具體工作中仍存在七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規劃滯後、戰線過長、重點不夠突出。到今年底,退耕還林工程將完成規劃數的一半,但由於前期工作不足,退耕還林總體規模和總體規劃尚未被ZUI終確定,各省(區、市)的規模及規劃也難以制定;25度以上坡耕地應是退耕還林的主要對象,主要分佈在西部,而目前退耕還林工程卻涉及全國25個省(市、區)的1710個縣;退耕地實際操作沒有具體標準,耕地統計口徑不一,再加上退耕還林政策優惠很多,使各地退耕還林工作出現爭指標、爭退耕,該退的沒有退、不該退的卻退了等現象。《水土保持法》明確規定,禁止25度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同時,《土地管理法》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但一些地方未優先安排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退耕,有些地方甚至將基本農田也實行退耕還林。

二是退耕還林配套保障措施沒有得到徹底落實。多數省(區、市)缺乏退耕還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規劃和計劃;工程區大部分地方經濟基礎薄弱,財政困難,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在資金上有很大困難;目前國家各部門對農村的各項資金投入項目分散,各有要求,也沒有重點用到退耕還林地區各項保障措施上。

三是乾旱、半乾旱地區造林喬木過多,初植成活率低。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歷多是草原牧區,乾旱缺水、風大以及耕作不當等因素導致當地耕地沙化,理應退耕還草,發展草畜業。但由於退耕還林有8年的補助政策,而還草只補助2年,這些地區退耕還林中灌木林(含灌草間種)和喬木林(含喬草間種)佔的比例高,十分不利於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是封山綠化沒有被列爲工程建設內容。封山綠化是中央退耕還林“十六”方針的重要內容,又是植被恢復見效快、效果好、省錢的好辦法,特別是在立地條件差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岩溶地區,人工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生長慢,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能力弱,應提倡封山育林。但目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只安排了人工造林,沒有安排封山綠化。

五是造林種草品種單一,良種率低,對水資源考慮不夠,若遇上連續乾旱、病蟲害及林產品市場等問題,將有一定的風險。

六是退耕還林糧食兌現機制與糧食流通市場化不盡適合,退耕還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糧食產量。

七是組織協調不夠,退耕地缺乏管理、工程建設責任落實不夠。退耕還林工程存在配套保障措施與退耕還林工程脫節,規劃與政策不夠銜接,部門協調不夠,退耕地缺乏管理,工程建設責任不夠落實,及前期工作和檢查驗收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

以上問題和建議均由我們實踐總結所得,也許不是很很細膩,如果有所欠缺的地方,我們會繼續我們的實踐,進行實地調查和修正.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 篇4

農村如何發展,發展到什麼水平,是關於一個地方社會水平能夠到何種程度ZUI基本的一個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農村發展的關注一直都不夠,缺乏政策引領和項目支撐的農村逐漸被社會所忘記,那裏的人們渴望的不再是自己家鄉的發展,而是能夠逃離人煙逐漸稀少的村落。

近三年以來,隨着城鎮化的步伐逐漸放緩,人們這纔開始將眼光放在農村這個可以大有作爲的廣闊天地之中,然而,此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桃花源而是一片極度缺乏發展的落後村落。

就筆者而言,近年來對農村社會發展狀況有些許的思考和調查,有些觀點可能不夠全面和深入,但主要表述的是對農村發展的一種期望。

一、農村社會現狀。

農村的社會現狀,筆者將之劃分爲人文、經濟以及社會三種模式。

(1)人文模式。

如今的農村大部分都秉承着兩個極端,一個是節氣即春節、清明等節日人流量較大,隨處可見的是趕回家過節氣的青壯年,另一個極端就是每年元宵之後,冬至之前,用村落人稀來形容都不算過分,這就造成了很多生活隱患。因爲青壯年外出務工,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留在家中,這就造成了農村社會養老問題和留守兒童的問題。

就筆者所見所聞,近些年以來,因農村一老一少居家而產生的一系列醫療問題、教育問題都非常嚴峻。如醫療問題主要發生在農村老年人對疾病的認識和預防方面做的不到位,有些老人對自己身體的情況僅僅是簡單的通過能吃幾碗飯、能幹多少活來判定,而缺乏醫療器械的輔助,所以造成了一些家庭老人突然遭遇血壓升高中風等情況發生。

而在農村,當遭遇到了醫療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家庭在經濟和親情的承受力在這一刻將面臨重大考驗;教育方面出現ZUI嚴重的問題就是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的忽視,一方面是由於老人對知識這一塊的認知的缺乏,另外一方面是對子女是否接受較好教育的慾望的降低,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適齡兒童教育問題。

(2)經濟模式。

現在的農村經濟很簡單,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農耕經濟,主要依靠土地來產生價值,近些年來,人們對土地產生價值的期望是滿足於口糧的需求,主要原因是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回報不匹配。

第二個是新型種植經濟,隨着新龍村等一批依靠苗木種植、果農經濟的逐漸壯大,農村逐漸形成了另外的一種經濟模式,那就是依靠苗木市場和水果市場來發展的種植經濟。

第三個是養殖經濟,近年來,隨着溫室養豬、養鴨以及養牛等產業進駐,而帶動了一部分農戶參與到養殖行業之中。

第四個是打工經濟,主要是建築業,抹灰工是整個農村青壯年選擇ZUI多的一個行當,也是對外的一個特色職業。

的確,每年外出抹灰的青壯年爲帶回大量的現金,一方面促進了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本土經濟的發展和盤活,抹灰產業也可以說是重要經濟支柱之一;ZUI後一個是政策經濟,隨着國家多農村發展的逐漸重視,各種推進農村發展的規劃和項目也接踵而至,這個政策項目都需要人去實施,這也促使了一部分農民參與到其中收貨財富。

(3)社會模式。

在農村我們遭遇ZUI多的就是對比,我有你沒有,我就比你牛;你有我沒有,我就瞎嫉妒。這不是歧視,而是實實在在所存在的社會想象。當

然隨着近些年經濟的好轉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人們在個人收穫財富方面還能夠理智對待和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提升自己收穫財富的方法和速度。

但是一旦涉及到政府出面、政府出錢的事情就會出現很激烈的對比,我將之稱之爲爭桃心理,比如,20xx年底,我們組織了一次對棗林村36戶貧困戶的一次慰問活動,就遭遇到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鬧事,有些村民甚至耍潑阻止我們活動的進行。給我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第二種是10%和90%原理,舉兩個實例,一個是戶戶通水泥路硬化項目,我們遭遇了這樣的責難,一位老鄉責備我們說:“路好好的爲什麼非要弄成水泥路,我家牛的腳都磨破了,再說我們也習慣了泥巴路了,弄成水泥路就是方便那些當官的開小車回來,是不是?”

還有一個是安裝太陽能路燈的案例,一位老婆婆找到我們說門口自從按了路燈之後,她每晚都睡不着,讓我們把路段換一個地方重新裝,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一個事情我們只要能讓90%的人滿意,那麼就能走,就可行。

二、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

對於目前的農村而言,面臨ZUI突出的問題有四個方面。

(1)教育問題。

教育方面ZUI嚴峻的是一種模式和一種價值觀。一種模式就是留守兒童模式,農村80%以上的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讀書的留守兒童,他們在成長ZUI關鍵的時刻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愛,一方面讓他們在學業方面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沒有父母正確的引導,他們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變化,有的留守兒童ZUI後演變成只管向父母要錢,其他一概不讓父母管的偏激性格。

一種價值觀是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在黃燈教授關於豐三村的文章中提到,大部門農村家庭對於子女教育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基本不抱希望,反而對於他們迅速長大能夠外出打工爲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的需要更迫切,而ZUI後的那根稻草是那些年建築業的火爆和從事建築業那豐厚的收入。

(2)災病問題。

對於現在的農村而言,解決溫飽問題基本上都不存在問題,一些稍微靈活些懂些技術的人甚至能夠走在致富的前列,但是不管如何,當他們突然遭遇災病的時候,這個家庭便轟然倒塌,迅速返貧。

在這裏舉三個實例,一個是花西鄉的一位青年,因爲懂些泥瓦工的本事,生活過得還算不錯,媳婦也娶了,但是在一次幫村裏人做房子的時候被一根意外倒下的一根橫樑砸斷了腰椎,一個個好好的勞力,瞬間變成了一生都需要人照顧的癱瘓病人,而結婚不到兩年的妻子也離開了他,目前,他的生活全然靠父母以及幾個兄弟姐妹接濟照顧。

第二個是鄒崗鎮周興村的一個青年,在廣州一家企業上班,各方面待遇也不錯,談了朋友在老家也擺了喜酒,因爲年齡的原因沒有領取結婚證,但一次在上班途上的車禍斷送原本爲他準備好了的幸福,因企業推脫責任,ZUI重只能享受到每月4000元的生活補助,然而這4000元還不夠他每個月的醫藥費用,更不談爲了搶救生活而欠下的數十萬債務,沒領結婚證的朋友撇下了他,家裏的老母親也因爲孩子的不幸而哭瞎了眼睛。

第三個是鄒崗棗林村的一戶人家,不到三十歲的年齡,突然疾病去世了,而她的妻子爲了堅守與他曾經許下的諾言,獨自一個人艱辛的撫養着他們的兒子,現在其子就讀於一中讀高二。

(3)社會問題。

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依然存在的惡劣傷人事件,近些年雖然有些緩和,但是依然存在着,而且時有發生。

另外一個就是信訪戶的存在,這裏的信訪戶基本上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真信訪,他們的確因爲各種原因受到了區別對待,對於他們的訴求理應受到公正的處理,另外一類則是專業戶,他們以此爲生活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用纏訪、鬧訪來換取一些部門爲緩解矛盾而答應他們一些金錢甚至是政策方面的傾斜。

(4)農村發展的問題。

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個是村集體收入來源問題,就筆者親歷的近20個村而言,基本上都沒有村集體收入來源,無來源再想發展存在難點。

第二個是債務問題,因各種原因,每個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遺留債務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第三個是村級整體發展規劃,村級發展缺乏清晰的路子,沒有明確的思路和規劃,存在着一些不利於村落長遠發展的建築或產業的佈局。

第四個村幹部來源渠道少,收入偏低,嚴重缺乏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三、探索農村發展的幾點建議

(1)鼓勵創業經濟、合作化、入股分紅髮展模式。

近兩年,逐漸出現一批願意回鄉創業發展的大戶,但苦於土地限制和一些政策認識的不清。村級發展可以嘗試與這些大戶進行合作,引導村民拿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村集體土地宜可入股,以合作社的模式運行,同時也可以鼓勵合作社在用人工方面傾斜於入股農戶,讓願意投資的大戶獲得利潤的同時,讓村民享受得到實惠。

(2)發展集中化寄宿式教育。

一方面實行幼兒教育集體會,片區爲單位興建公辦幼兒園,另一方面逐漸形成以鎮爲單位的從國小到國中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寄宿學校,將學生更多的時間交給學校和值勤教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留守兒童的心理負擔。

(3)妥善處理信訪案件。

在市信訪局局長的一次講座中讓筆者ZUI有感觸的是信訪要依法,依法處理信訪事件。對待每一次信訪事件都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制度來,而不是一味的向下一集機關壓任務、丟包袱,讓真正需要信訪的農戶得到公正解決,讓以信訪爲職業的那一撥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4)鼓勵村民回鄉就業。

隨着國家多農村發展的逐漸重視和建築業的逐漸萎縮,新型農民需要逐漸思考未來的發展,開始着手於行業轉型,一方面他們可以參與到本縣一些建設項目之中獲得財富,如在近幾年國家撥付力度較大的小農水項目、農村整村推進項目以及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中本縣青壯勞力參與度並不高,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的逐漸崛起,如電器、藥業、**集團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發展越來越好,也能夠爲廣大農民羣衆提供就業選擇。

(5)明確村級管理者待遇、權益以及義務。

目前,**縣已經明確實施了對村級主職幹部的待遇問題,同時對村級主職幹部的工作提出了嚴格要求,即實行工作日坐班制度,用制度來保證村主職幹部用於村級工作的時間。但村副職幹部的待遇依然沒有能夠落實,雖然已經有初步方案,但是距離實施還存在一定的時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副職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6)有階段性的解決村級債務,爲村集體發展尋找新的突破點。

對村級債務應該進行一次較清晰的認定,該有集體負擔的不能推諉,明確一個清晰的債務償還時間表,讓村集體輕裝上陣謀發展。以鄉鎮片區爲單位,爲每個村設計一個村集體產業的規劃,然後按照規劃逐漸發展,也要有清晰的時間表,按季度設置任務目標,以完全情況打分確定村級發展的考覈情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