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調研報告(通用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18K

老年人調研報告(通用6篇)

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1

xx社區位於凱裏市西北面,東以文化路爲界,鄰洗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爲界,鄰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爲界,鄰城西街道,北以營盤東西路爲界,鄰本街道的年夜閣社區和樑子巷社區。面積約0.24平方公里。轄區內駐有州、市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共66個,總人口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072人,佔總人口的9.8%

,空巢老人24人,佔老齡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佔空巢老人總數的25%。根據凱裏市老齡工作委員會《關於展開城鎮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的通知》(xx辦發【】1號)精神及西門街道的相關要求,xx社區居委認真組織人員展開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對象

居住在本社區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調研目的

調查瞭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幫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經驗做法,研究探討對策辦法,加強城鎮空巢家庭艱鉅老年人的幫扶工作,給上級黨委研究老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三、調研方法

對轄區空巢家庭老年人進行了問卷和入戶調查。

四、調查成就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於男性,70歲以上的佔多數。本次調查對象24人,男性9人,佔被調查對象的37.5%,女性15人,佔被調查對象的62.5%;60-69歲7人,佔被調查對象的29.2%,70歲以上17人,佔被調查對象的70.8%,其中80歲以上的6人,佔被調查對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單位的,生活來源靠退休金的佔多數。在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單位的20人,佔83.3%,無工作單位的4人,佔16.7%;以領取退休金爲生活來源的20人,佔83.3%,靠社會救助的2人,佔8.3%,靠其它生活來源的2人,佔8.3%。無一人靠子女資助。

(3)國小及腫恣文化程度佔絕大多數。在被調查中,文盲1人,僅佔4.2%,國小11人,佔45.8%,國中6人,佔25%,高中5人,佔20.8%,大專1人,佔4.2%。

(4)身體狀況及生活能力。在被調查的24位老人中,身體健康的有15人,佔62.5%,一般的5人,佔20.8%,兩項合計20人,佔83.3%,身體差的4人,佔16.7%;生活能自理的19人,佔79.2%,身體不好的5人,佔20.8%,其中有兩位的眼睛殘疾,視力相當低,生活難自理;

(5)子女狀況及導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狀況不好的5人,佔20.8%,一般的7人,佔29.2%,精良的10人,佔41.7%。無子女的2人,佔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別處的17人,佔70.8%,其它的5人,佔20.8%。

可見,“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學習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老人或子女長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願望:

1、日常生活的幫助:在被問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認爲無急需解決的問題,有20.8%的老人,急需解決生活、就醫等各種問題。

2、出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方面的考慮,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願與兒女同住,82%的表示願意到敬老院過集體生活。

五、調查反映的主要問題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這種照料應該來自兩方面。一是家庭成員照料,二是組織照料。調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沒有與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幾乎都沒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於組織機構、設施、人員等因素,導致關照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低。組織照料還做得不夠。如何通過軌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務機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熱切期盼,也是許多老齡工作者和城鎮基層工作者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的問題。

六、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人們價值觀改變的成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這個特殊羣體的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讓人憂心,亟待我們通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首先應建立健全城鎮居民ZUI低生活保障軌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在調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體特別不好,他們沒有生活來源,只靠低保維持生活,且身體不好,視力差,他們非常期望政府、社會組織的關懷,所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可以適度緩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醫壓力。

(二)處理好居家養老及社會養老的關係。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養老方式是現在急需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由於我國特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幾千年文化習俗的影響,目前我們應該推崇以居家養老爲主,社會養老爲輔的養老方式。要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民衆家庭養老意識。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讚譽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爲,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如建房時首先要考慮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給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會養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強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和加大硬件設施建設的力度外,還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構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體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數據庫。將社區60歲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齊全、資料齊備、一人一檔的數據庫。二是建築空巢老人關愛服務網絡。通過組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隊、展開“空巢老人關愛結對”活動,互助服務活動、抓好日常生活服務工作等,矯捷展開關愛服務工作。三是完善幫困救助體系。整合各種幫困資源,爲生活艱鉅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幫助,堅持做到“重大節日面上幫、特困對象重點幫、突發事件及時幫”。四是健全應急預案機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結對關愛管理制度、上門察看制度、電話慰問制度、突發事件應急制度等,以保儘早發現和及時處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難,避免意外情況發生。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區各級黨政領導支持下,調整充實社區老年組織機構,採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則,組織老年人展開娛樂、健身、讀報、看電視、上老年電大、短途旅遊等內容的各項活動,特別要鼓勵、引導“空巢老人”走出家門,參加室內外各種活動。充分發揮老年活動中心的作用。改變過去單一搓麻將現象,設置電視、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種活動項目,組織老年人學習政治時事,開展各種趣味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參與社會活動,消除孤獨寂寞感。

(四)加強家庭監護,確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常使老人處於無人照顧,突發疾病搶救不及時,生命受到威逼狀況,這是“空巢老人”面臨的安全問題。社區要分工專人負責“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調查摸清轄區內“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況,並建立家庭檔案。組織社會閒散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定點、定人爲“空巢老人”提供買菜煮飯、購物、打掃衛生等低償家政服務;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等成立愛心互助隊伍,採取結對幫扶辦法,對高齡、體弱動作不便且經濟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無償服務,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2

一、

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如今老齡化已成爲世界人口發展趨勢,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突顯出來,並日趨嚴重。克拉瑪依市也是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日益龐大的老年羣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種各樣圍繞老年生活的問題也接踵而至。但是對於老年人羣這個弱勢羣體,很多人不甚瞭解。沒有對他們生活狀況的瞭解與認知,又何來解決其生活問題的方法?

本課題將通過對我市老年人生活狀況,尤其是精神狀態的研究,使大家對其有更直觀、更客觀的瞭解,併爲老年人工作做些貢獻。

二、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1、物質生活方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的老年人退休金在1000元以上,還有的有20xx元以上的收入,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醫療保障。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老人們也表示待遇一年比一年好,這表明,我市老年人的物質待遇總體還是好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存在的一些問題:生活有困難的老人基本上有社會保障,但還存在着一部分"邊緣老人",覈算起來生活水平還高於低保條件,但卻由於本人或家庭成員疾病、天災人禍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醫療保障問題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雖然有醫療保障,但還是怕生病,現有的醫療保障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許多閃光之處:有享受生活的;有學習不怠的;有發揮餘熱的;有鍾情文體娛樂的,內容之豐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其實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你的身邊有着一羣充滿活力的銀髮人羣,清晨世紀公園及社區裏有他們鍛鍊的身姿,傍晚廣場上有他們娛樂的背影,原來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來老年人對生活也懷有如此的熱情,甚至比起年輕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次調查顯示,有82.3%的老年人養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40.3%的老人經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經常讀書,有34.5%的老人學習書法和繪畫,有21.5%的人蔘加過老年協會,有三四成左右的人蔘加過老年大學的學習。還有許多老年人熱心參加社會活動,希望發揮“餘熱”,老有所爲。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雖然我們發現部分老年人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安度晚年生活,他們經常與家人、鄰居、朋友打交道,經常參加各種活動,不斷豐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很多老年人做不到這點,在這方面,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社會交往能力弱

老年人作爲社會的一個羣體,需要有社會交往的能力。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半老年人經常與鄰居等其他人羣交往,一些老人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接觸之外,不與任何人交流,這很容易使他們孤獨,從而對生活失去信心。這就說明,我市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待加強。

2、極少參與社區活動

在我們調查的82位老人中,60-70歲的老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爾參與社區活動的有32%,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爾參與社區活動的有35%,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的有26%。當我們問及老年人ZUI願意活動的場所時只有14%的老人表示願意呆在社區活動場所,而有些老人甚至連社區活動中心在哪兒都不知道。還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區辦的老年人活動太少,而且比較形式化,希望能多辦一些適合老年人的定期的社區活動,並希望有關部門能撥款用於購買老年人專用的活動設備。

3、子女的關懷不夠細緻

本次調查顯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對他們是尊重和關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認爲子女對他們非常尊重和關心。有17.8%的家庭關係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認爲家庭關係不和睦。約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兒對他們的關心應該更細緻、周到一些。

在本次調查的家庭中,幾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邊,並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見,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們希望子女能善待他們,多和他們交流和溝通。然而,絕大多數老人都承認與子女存在“代溝”問題。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與父母的交流,隨着時間的推移,“代溝”會越來越深。調查結果顯示,在思想上的溝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開誠佈公,有47.7%的家庭會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擾。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就很難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那份溫暖。

4、缺乏繼續工作的機會

根據我們的問卷結果,有88%的老人退休後不再繼續爲社會工作,難道這些老人都不具備工作能力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隻有6-8%的老人表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滿意。也就是說餘下的90%的退休老人並不是只能看看電視,打打牌,他們中的大多數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幾十年工作經驗的。

一方面,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來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後在家不知道幹什麼,精神也很空虛,而造成他們精神空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退休後的他們失掉了生活的目標和重心。他們中有不少有繼續工作的能力和意願,但卻沒有很好的機會讓他們爲社會作貢獻。於是他們只好轉而靠打麻將、看電視來消磨時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認爲自己老了,沒有價值了,是家庭的累贅,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虛呢?

另一方面,眼下幾乎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問題,僅僅由於這些老人的年齡而棄這些有能力、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力資源不用,豈不是極大的浪費?

綜上所述,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總的來看還是有提升空間的,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方案

1、加快爲老服務設施的建設

老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規範管理。要進一步加大老齡事業投入力度,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質量、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爲老服務場所,特別是市區應該適度超前,建設一個上規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動中心,並加快原有爲老服務場所的改擴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務質量,以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層次的需要。

同時,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充分發揮社會辦老齡事業的積極性,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創辦一批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爲老服務設施,走政府支持、市場開發、社會參與、多方投入的道路,實現老齡事業福利化、社會化、產業化的有機結合。

2、完善老年社區服務體系

要切實加快以社區爲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老年社區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形式。重視社區建設,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是發達國家幾十年來解決老年照料服務問題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借鑑。要從老年人口的實際需要和社區的經濟承受能力出發,充分發揮政府和社區兩個積極性,加強社區建設,積極發展老年服務事業,特別是要改善社區爲老服務設施,提高爲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老年社區服務要以老年人爲主要服務對象,實現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在社區內享受到包括醫療服務在內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

3、加強宣傳力度,形成尊老風氣

本次調查顯示,子女對老人不夠關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都沒有良好的養老、尊老意識,而且對“關心”這個概念認識不全面。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爲只要給老年人足夠的物質享受就是關心老人、體貼老人了,嚴重忽略了老人們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決老年人與子女之間的問題,首先要改變子女的錯誤觀念,讓他們樹立關心老人心理的觀念。也就是說要在全社會形成尊老風氣。

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心理講座、公益廣告等宣傳手段來告訴市民關心老人,尤其是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還可以開展關愛老年人的評比活動,並對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進行公開表揚,鼓勵大家關心老年人。給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與技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人才短缺的狀況。從老年人的角度來看,這麼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酬金,在不高的養老金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生活費,以補貼並不十分寬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擺正自己的心態;此外,這種能者多勞多得的競爭機制,還可以刺激老年人繼續學習,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並形成良性循環,有助於我市老年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給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的工作,能真正讓老年人做到我們一直提倡的“老有所爲,貢獻餘熱”,何樂而不爲?

ZUI後我們衷心地希望所有忙碌了大半輩子,爲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老人們能夠在他們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爲”!

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3

_社區位於凱裏市西北面,東以文化路爲界,鄰洗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爲界,鄰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爲界,鄰城西街道,北以營盤東西路爲界,鄰本街道的年夜閣社區和樑子巷社區。面積約0.24平方公里。轄區內駐有州、市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共66個,總人口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072人,佔總人口的9.8%

,空巢老人24人,佔老齡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佔空巢老人總數的25%。根據凱裏市老齡工作委員會《關於展開城鎮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的通知》(_辦發【_】1號)精神及西門街道的相關要求,_社區居委認真組織人員展開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對象

居住在本社區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調研目的

調查瞭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幫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經驗做法,研究探討對策辦法,加強城鎮空巢家庭艱鉅老年人的幫扶工作,給上級黨委研究老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三、調研方法

對轄區空巢家庭老年人進行了問卷和入戶調查。

四、調查成就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於男性,70歲以上的佔多數。本次調查對象24人,男性9人,佔被調查對象的37.5%,女性15人,佔被調查對象的62.5%;60-69歲7人,佔被調查對象的29.2%,70歲以上17人,佔被調查對象的70.8%,其中80歲以上的6人,佔被調查對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單位的,生活來源靠退休金的佔多數。在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單位的20人,佔83.3%,無工作單位的4人,佔16.7%;以領取退休金爲生活來源的20人,佔83.3%,靠社會救助的2人,佔8.3%,靠其它生活來源的2人,佔8.3%。無一人靠子女資助。

(3)國小及腫恣文化程度佔絕大多數。在被調查中,文盲1人,僅佔4.2%,國小11人,佔45.8%,國中6人,佔25%,高中5人,佔20.8%,大專1人,佔4.2%。

(4)身體狀況及生活能力。在被調查的24位老人中,身體健康的有15人,佔62.5%,一般的5人,佔20.8%,兩項合計20人,佔83.3%,身體差的4人,佔16.7%;生活能自理的19人,佔79.2%,身體不好的5人,佔20.8%,其中有兩位的眼睛殘疾,視力相當低,生活難自理;

(5)子女狀況及導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狀況不好的5人,佔20.8%,一般的7人,佔29.2%,精良的10人,佔41.7%。無子女的2人,佔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別處的17人,佔70.8%,其它的5人,佔20.8%。可見,“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學習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老人或子女長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願望:

1、日常生活的幫助:在被問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認爲無急需解決的問題,有20.8%的老人,急需解決生活、就醫等各種問題。

2、出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方面的考慮,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願與兒女同住,82%的表示願意到敬老院過集體生活。

五、調查反映的主要問題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這種照料應該來自兩方面。一是家庭成員照料,二是組織照料。調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沒有與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幾乎都沒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於組織機構、設施、人員等因素,導致關照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低。組織照料還做得不夠。如何通過軌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務機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熱切期盼,也是許多老齡工作者和城鎮基層工作者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的問題。

六、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人們價值觀改變的成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這個特殊羣體的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讓人憂心,亟待我們通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首先應建立健全城鎮居民ZUI低生活保障軌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在調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體特別不好,他們沒有生活來源,只靠低保維持生活,且身體不好,視力差,他們非常期望政府、社會組織的關懷,所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保障機制可以適度緩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醫壓力。

(二)處理好居家養老及社會養老的關係。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養老方式是現在急需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由於我國特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幾千年文化習俗的影響,目前我們應該推崇以居家養老爲主,社會養老爲輔的養老方式。要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民衆家庭養老意識。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讚譽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爲,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如建房時首先要考慮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給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會養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強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和加大硬件設施建設的力度外,還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構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體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數據庫。將社區60歲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齊全、資料齊備、一人一檔的數據庫。二是建築空巢老人關愛服務網絡。通過組建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隊、展開“空巢老人關愛結對”活動,互助服務活動、抓好日常生活服務工作等,矯捷展開關愛服務工作。三是完善幫困救助體系。整合各種幫困資源,爲生活艱鉅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幫助,堅持做到“重大節日面上幫、特困對象重點幫、突發事件及時幫”。四是健全應急預案機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結對關愛管理制度、上門察看制度、電話慰問制度、突發事件應急制度等,以保儘早發現和及時處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難,避免意外情況發生。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區各級黨政領導支持下,調整充實社區老年組織機構,採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則,組織老年人展開娛樂、健身、讀報、看電視、上老年電大、短途旅遊等內容的各項活動,特別要鼓勵、引導“空巢老人”走出家門,參加室內外各種活動。充分發揮老年活動中心的作用。改變過去單一搓麻將現象,設置電視、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種活動項目,組織老年人學習政治時事,開展各種趣味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參與社會活動,消除孤獨寂寞感。

(四)加強家庭監護,確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現,常使老人處於無人照顧,突發疾病搶救不及時,生命受到威逼狀況,這是“空巢老人”面臨的安全問題。社區要分工專人負責“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調查摸清轄區內“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況,並建立家庭檔案。組織社會閒散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定點、定人爲“空巢老人”提供買菜煮飯、購物、打掃衛生等低償家政服務;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等成立愛心互助隊伍,採取結對幫扶辦法,對高齡、體弱動作不便且經濟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無償服務,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4

爲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瞭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佔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着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爲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係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閒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瞭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爲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爲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爲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係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着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爲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係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閤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爲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複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爲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羣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羣中還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溼類風溼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着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爲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係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爲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爲也存在困惑。

3、飲食健康

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並不科學,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影響。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雖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證,但基本上是種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廣泛搭配。肉製品由於物價上漲,物源減少,農民對其望而卻步,加之農民生活較爲儉樸,經常改善生活的相對較少。據調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約佔50%,每週一次的約爲25%,約14%的人平時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樣化,很難保證營養的供應。水果方面,村民平時水果的攝入量比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經常吃的佔34.4%,偶爾吃的佔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經常補充水果在農村尚未真正實現。另外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飯鹽味過重,這長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壓,危害身體健康。

4、生活方式

通過走訪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對較爲科學,但也有一些不科學的習慣充斥其中,影響着人民的身體健康。從睡眠來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習慣,大部分村民能保證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晚11點——早6點),個別能喲8個小時,睡眠較爲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較累,二是無事可做。在體育鍛煉方面,有70%的村民能進行體育活動(多爲年輕人),而剩下的30%多爲老人,他們很少鍛鍊或從不鍛鍊。在於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農田——住宅的生活路線,於外界交流僅限於本組內部,鄰居之間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現在飲食不衛生和在飲酒、吸菸上。由於農村生活條件相對有限,蠅蟲較多,很難保證飲食衛生。在走訪的男性人羣中,50%的人抽菸,且煙齡較長,抽菸量較大,這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爲突出,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酒方面不太嚴重,約60%的人不飲酒,在量上把握適當。這些習慣不利於健康,但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因素,健康觀念等的制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積極的引導。

(三)文化娛樂條件

由於農村物質生活條件、村民思想觀念、政府組織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娛樂,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相對枯燥,條件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屬於後者,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1、現狀

從硬件設施來看,該村建無文化大院和文化舞臺,乒乓球檯,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從軟件來看,通過村民反映,本村過去有腰鼓隊,舞獅隊等文藝隊伍,從中有一些具有唱戲、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隨着時間的發展,文藝隊處於解散狀態,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無人引導,村裏文化活動並不活躍豐富。農閒時,住的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一般會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將,打牌,這些活動雖無大害,但浪費了大量時間,且長時間坐着對身體也不利,另外也不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還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裏,不願參與任何娛樂活動,這極易造成思想封閉。

2、原因分析

通過分析,該村文藝活動之所以行不起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缺少合理引導。作爲政府,對村民文化活動這一塊重視相對不夠,在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據村民反映,文藝隊解散後器材歸個人所有(而其不能調動村民),村民對此意見較大。作爲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消減,人們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村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沒有人願意出面組織出面開展活動,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另外有些時候內容不健康(麻將、紙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動)。

②人才斷層。熱心於公益事業的人多數爲老年人。他們有原文藝隊成員,有的會唱戲、扭秧歌。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能再重現年輕時的輝煌,他們不能再進行腰鼓,舞獅等劇烈活動。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活動不感興趣,不願去學習,且大多數在外務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組織也沒人會參加這些活動。

③精力有限。該村一種植業爲主,玉米、花生等種植需要人力精力,農活較多,沒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參與於學習文藝活動。對於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無精力去做。

④認知和條件的限制。生活在農村的人信息相對閉塞,封建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認識程度,或多或少地給農村文娛事業帶來阻力。

三、農村養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爲例)

(一)理論分析

農村養老是人口老齡化之後中國凸現的問題之一,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險養老)等。

家庭養老作爲傳統養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員對其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到死後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行爲的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作爲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社區爲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是一種以社會救濟爲主要特徵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我國農村的非城鎮戶口人員(包括鄉鎮企業職工)支付一定的勞動所得,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取得幫助,享受養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

分析這幾種形式的不同與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是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目標。

由於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還相對處於落後貧困的狀態下,家庭養老模式的地位很堅固。結合朱寨村實際,我認爲家庭養老是適合該村的養老方式。這主要由於現階段,農村養老的人力資源豐富,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制定並且貫徹多年,但由於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時,中國農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顧方面很欠缺,而社會化養老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家庭養老成爲首選。此外,由於資金的限制,中國農村養老機構大多處於初級階段,很難得到與家庭養老一樣的精細照料。家庭養老仍然是爲中國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來源、補償精神空缺的辦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數會選擇在家中養老的原因既有受傳統文化影響,即“家”的觀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觀上,家庭養老在中國農村是優於社會化養老的。

當然,家庭養老對有子女家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於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進行社區養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給與關懷,如建養老院等)。

(二)實際操作

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作爲村兩委,一要加大宣傳,形成氛圍。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相聲等形式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使村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意識。要加大對尊老愛老典型的宣傳,樹立典型。該村的“好公婆”、“好媳婦”暨“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要繼續開展下去,但要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發揮出來。二要真說實幹,做出成效。要加強對關愛老年人這一塊的資金、技術投入,成立老年人組織(如剛剛建立的老年人協會,還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組織)配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器具,書籍,使各種設施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繼續把老年人藝術隊扶持下去,培養扭秧歌,銅器,舞獅,旱船,太極拳等民間藝術繼承人,給村民進行培訓。鼓勵村民開展文娛活動。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要加強對孤寡老人,五保戶,低保戶的關愛,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經常性的走訪慰問,使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要對家庭不和諧的進行批評教育。

其次,作爲村民,一要努力樹立感恩意識,養成尊老愛老習慣,在生活當中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細緻關心四時冷暖

,爲老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努力解決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難。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點,不急躁,細心傾聽老人心聲多和老人交流。

四要全力豐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勵老人蔘加娛樂活動等,力求做到老有所樂。五要與村民和睦相處,見到老人熱情主動,幫助老人,正確處理與老人的關係,不能嫌棄老人。六要相互學習,向先進典型看齊。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具體實施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難,年輕人合老年人的關係將會有所改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一定會得到合理解決。

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5

爲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瞭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__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佔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着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爲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係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閒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瞭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爲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爲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爲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係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着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爲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係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閤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爲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複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爲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羣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羣中還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溼類風溼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着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爲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係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爲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爲也存在困惑。

3、飲食健康

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並不科學,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影響。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雖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證,但基本上是種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廣泛搭配。肉製品由於物價上漲,物源減少,農民對其望而卻步,加之農民生活較爲儉樸,經常改善生活的相對較少。據調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約佔50%,每週一次的約爲25%,約14%的人平時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樣化,很難保證營養的供應。水果方面,村民平時水果的攝入量比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經常吃的佔34.4%,偶爾吃的佔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經常補充水果在農村尚未真正實現。另外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飯鹽味過重,這長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壓,危害身體健康。

4、生活方式

通過走訪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對較爲科學,但也有一些不科學的習慣充斥其中,影響着人民的身體健康。從睡眠來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習慣,大部分村民能保證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晚11點——早6點),個別能喲8個小時,睡眠較爲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較累,二是無事可做。在體育鍛煉方面,有70%的村民能進行體育活動(多爲年輕人),而剩下的30%多爲老人,他們很少鍛鍊或從不鍛鍊。在於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農田——住宅的生活路線,於外界交流僅限於本組內部,鄰居之間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現在飲食不衛生和在飲酒、吸菸上。由於農村生活條件相對有限,蠅蟲較多,很難保證飲食衛生。在走訪的男性人羣中,50%的人抽菸,且煙齡較長,抽菸量較大,這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爲突出,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酒方面不太嚴重,約60%的人不飲酒,在量上把握適當。這些習慣不利於健康,但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因素,健康觀念等的制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積極的引導。

(三)文化娛樂條件

由於農村物質生活條件、村民思想觀念、政府組織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娛樂,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相對枯燥,條件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屬於後者,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1、現狀

從硬件設施來看,該村建無文化大院和文化舞臺,乒乓球檯,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從軟件來看,通過村民反映,本村過去有腰鼓隊,舞獅隊等文藝隊伍,從中有一些具有唱戲、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隨着時間的發展,文藝隊處於解散狀態,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無人引導,村裏文化活動並不活躍豐富。農閒時,住的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一般會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將,打牌,這些活動雖無大害,但浪費了大量時間,且長時間坐着對身體也不利,另外也不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還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裏,不願參與任何娛樂活動,這極易造成思想封閉。

2、原因分析

通過分析,該村文藝活動之所以行不起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缺少合理引導。作爲政府,對村民文化活動這一塊重視相對不夠,在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據村民反映,文藝隊解散後器材歸個人所有(而其不能調動村民),村民對此意見較大。作爲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消減,人們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村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沒有人願意出面組織出面開展活動,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另外有些時候內容不健康(麻將、紙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動)。

②人才斷層。熱心於公益事業的人多數爲老年人。他們有原文藝隊成員,有的會唱戲、扭秧歌。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能再重現年輕時的輝煌,他們不能再進行腰鼓,舞獅等劇烈活動。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活動不感興趣,不願去學習,且大多數在外務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組織也沒人會參加這些活動。

③精力有限。該村一種植業爲主,玉米、花生等種植需要人力精力,農活較多,沒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參與於學習文藝活動。對於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無精力去做。

④認知和條件的限制。生活在農村的人信息相對閉塞,封建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認識程度,或多或少地給農村文娛事業帶來阻力。

三、農村養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爲例)

(一)理論分析

農村養老是人口老齡化之後中國凸現的問題之一,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險養老)等。

家庭養老作爲傳統養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員對其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到死後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行爲的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作爲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社區爲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是一種以社會救濟爲主要特徵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我國農村的非城鎮戶口人員(包括鄉鎮企業職工)支付一定的勞動所得,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取得幫助,享受養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

分析這幾種形式的不同與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是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目標。

由於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還相對處於落後貧困的狀態下,家庭養老模式的地位很堅固。結合朱寨村實際,我認爲家庭養老是適合該村的養老方式。這主要由於現階段,農村養老的人力資源豐富,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制定並且貫徹多年,但由於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時,中國農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顧方面很欠缺,而社會化養老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家庭養老成爲首選。此外,由於資金的限制,中國農村養老機構大多處於初級階段,很難得到與家庭養老一樣的精細照料。家庭養老仍然是爲中國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來源、補償精神空缺的辦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數會選擇在家中養老的原因既有受傳統文化影響,即“家”的觀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觀上,家庭養老在中國農村是優於社會化養老的。

當然,家庭養老對有子女家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於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進行社區養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給與關懷,如建養老院等)。

(二)實際操作

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作爲村兩委,一要加大宣傳,形成氛圍。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相聲等形式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使村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意識。要加大對尊老愛老典型的宣傳,樹立典型。該村的“好公婆”、“好媳婦”暨“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要繼續開展下去,但要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發揮出來。二要真說實幹,做出成效。要加強對關愛老年人這一塊的資金、技術投入,成立老年人組織(如剛剛建立的老年人協會,還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組織)配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器具,書籍,使各種設施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繼續把老年人藝術隊扶持下去,培養扭秧歌,銅器,舞獅,旱船,太極拳等民間藝術繼承人,給村民進行培訓。鼓勵村民開展文娛活動。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要加強對孤寡老人,五保戶,低保戶的關愛,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經常性的走訪慰問,使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要對家庭不和諧的進行批評教育。

其次,作爲村民,一要努力樹立感恩意識,養成尊老愛老習慣,在生活當中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細緻關心四時冷暖,爲老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努力解決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難。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點,不急躁,細心傾聽老人心聲多和老人交流。四要全力豐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勵老人蔘加娛樂活動等,力求做到老有所樂。五要與村民和睦相處,見到老人熱情主動,幫助老人,正確處理與老人的關係,不能嫌棄老人。六要相互學習,向先進典型看齊。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具體實施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難,年輕人合老年人的關係將會有所改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一定會得到合理解決。

年人生活調查報告4

一、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如今老齡化已成爲世界人口發展趨勢,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突顯出來,並日趨嚴重。克拉瑪依市也是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日益龐大的老年羣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種各樣圍繞老年生活的問題也接踵而至。但是對於老年人羣這個弱勢羣體,很多人不甚瞭解。沒有對他們生活狀況的瞭解與認知,又何來解決其生活問題的方法?

本課題將通過對我市老年人生活狀況,尤其是精神狀態的研究,使大家對其有更直觀、更客觀的瞭解,併爲老年人工作做些貢獻。

二、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1、物質生活方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的老年人退休金在1000元以上,還有的有20__元以上的收入,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醫療保障。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老人們也表示待遇一年比一年好,這表明,我市老年人的物質待遇總體還是好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存在的一些問題:生活有困難的老人基本上有社會保障,但還存在着一部分"邊緣老人",覈算起來生活水平還高於低保條件,但卻由於本人或家庭成員疾病、天災人禍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醫療保障問題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雖然有醫療保障,但還是怕生病,現有的醫療保障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許多閃光之處:有享受生活的;有學習不怠的;有發揮餘熱的;有鍾情文體娛樂的,內容之豐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其實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你的身邊有着一羣充滿活力的銀髮人羣,清晨世紀公園及社區裏有他們鍛鍊的身姿,傍晚廣場上有他們娛樂的背影,原來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來老年人對生活也懷有如此的熱情,甚至比起年輕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次調查顯示,有82.3%的老年人養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40.3%的老人經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經常讀書,有34.5%的老人學習書法和繪畫,有21.5%的人蔘加過老年協會,有三四成左右的人蔘加過老年大學的學習。還有許多老年人熱心參加社會活動,希望發揮“餘熱”,老有所爲。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雖然我們發現部分老年人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安度晚年生活,他們經常與家人、鄰居、朋友打交道,經常參加各種活動,不斷豐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很多老年人做不到這點,在這方面,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社會交往能力弱

老年人作爲社會的一個羣體,需要有社會交往的能力。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半老年人經常與鄰居等其他人羣交往,一些老人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接觸之外,不與任何人交流,這很容易使他們孤獨,從而對生活失去信心。這就說明,我市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待加強。

2、極少參與社區活動

在我們調查的82位老人中,60-70歲的老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爾參與社區活動的有32%,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爾參與社區活動的有35%,從不參與社區活動的有26%。當我們問及老年人ZUI願意活動的場所時只有14%的老人表示願意呆在社區活動場所,而有些老人甚至連社區活動中心在哪兒都不知道。還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區辦的老年人活動太少,而且比較形式化,希望能多辦一些適合老年人的定期的社區活動,並希望有關部門能撥款用於購買老年人專用的活動設備。

3、子女的關懷不夠細緻

本次調查顯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對他們是尊重和關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認爲子女對他們非常尊重和關心。有17.8%的家庭關係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認爲家庭關係不和睦。約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兒對他們的關心應該更細緻、周到一些。

在本次調查的家庭中,幾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邊,並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見,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們希望子女能善待他們,多和他們交流和溝通。然而,絕大多數老人都承認與子女存在“代溝”問題。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與父母的交流,隨着時間的推移,“代溝”會越來越深。調查結果顯示,在思想上的溝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開誠佈公,有47.7%的家庭會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擾。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就很難感受到來自子女的那份溫暖。

4、缺乏繼續工作的機會

根據我們的問卷結果,有88%的老人退休後不再繼續爲社會工作,難道這些老人都不具備工作能力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隻有6-8%的老人表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滿意。也就是說餘下的90%的退休老人並不是只能看看電視,打打牌,他們中的大多數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幾十年工作經驗的。

一方面,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來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後在家不知道幹什麼,精神也很空虛,而造成他們精神空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退休後的他們失掉了生活的目標和重心。他們中有不少有繼續工作的能力和意願,但卻沒有很好的機會讓他們爲社會作貢獻。於是他們只好轉而靠打麻將、看電視來消磨時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認爲自己老了,沒有價值了,是家庭的累贅,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虛呢?

另一方面,眼下幾乎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問題,僅僅由於這些老人的年齡而棄這些有能力、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力資源不用,豈不是極大的浪費?

綜上所述,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總的來看還是有提升空間的,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方案

1、加快爲老服務設施的建設

老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規範管理。要進一步加大老齡事業投入力度,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質量、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爲老服務場所,特別是市區應該適度超前,建設一個上規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動中心,並加快原有爲老服務場所的改擴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務質量,以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層次的需要。

同時,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充分發揮社會辦老齡事業的積極性,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創辦一批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爲老服務設施,走政府支持、市場開發、社會參與、多方投入的道路,實現老齡事業福利化、社會化、產業化的有機結合。

2、完善老年社區服務體系

要切實加快以社區爲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老年社區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形式。重視社區建設,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是發達國家幾十年來解決老年照料服務問題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借鑑。要從老年人口的實際需要和社區的經濟承受能力出發,充分發揮政府和社區兩個積極性,加強社區建設,積極發展老年服務事業,特別是要改善社區爲老服務設施,提高爲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老年社區服務要以老年人爲主要服務對象,實現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在社區內享受到包括醫療服務在內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

3、加強宣傳力度,形成尊老風氣

本次調查顯示,子女對老人不夠關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都沒有良好的養老、尊老意識,而且對“關心”這個概念認識不全面。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爲只要給老年人足夠的物質享受就是關心老人、體貼老人了,嚴重忽略了老人們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決老年人與子女之間的問題,首先要改變子女的錯誤觀念,讓他們樹立關心老人心理的觀念。也就是說要在全社會形成尊老風氣。

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心理講座、公益廣告等宣傳手段來告訴市民關心老人,尤其是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還可以開展關愛老年人的評比活動,並對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進行公開表揚,鼓勵大家關心老年人。給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與技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人才短缺的狀況。從老年人的角度來看,這麼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酬金,在不高的養老金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生活費,以補貼並不十分寬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擺正自己的心態;此外,這種能者多勞多得的競爭機制,還可以刺激老年人繼續學習,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並形成良性循環,有助於我市老年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給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的工作,能真正讓老年人做到我們一直提倡的“老有所爲,貢獻餘熱”,何樂而不爲?

ZUI後我們衷心地希望所有忙碌了大半輩子,爲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老人們能夠在他們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爲”!

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6

一、引言

1、調查背景

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稱爲家庭“空巢”綜合徵。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現象尤其引人關注。瞭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幫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經驗做法,研究探討對策辦法,加強城鎮空巢家庭艱鉅老年人的幫扶工作,給上級黨委研究老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2、調查目的

透析空巢老人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4、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

二、正文

(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對空巢老人問題進行了數據統計,下面分析。

據市統計局城調隊統計,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佔到54.0%。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正成爲一個需要迫切研究和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今年,天津市老齡辦組織開展了對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狀況和養老需求的抽樣調查,昨天,調查報告正式發佈。老人們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健康醫療情況、住房情況、生活照料情況、精神文化生活狀況、養老意願和需求等等,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32.4%的空巢老人獨自居住;87.1%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1.8%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以上的數據來自天津市老齡辦ZUI新發布的《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狀況和養老需求調查報告》。此次調查涉及了有關空巢老人生活的諸多方面,從具體的數字可以瞭解他們的真實需求。

1、居住方式

獨自一人居住的有389人,佔32.4%;老夫婦倆共同居住的有811人,佔67.6%。女性空巢老人中獨居的比例遠高於男性。

2、婚姻狀況

已婚有配偶的有817位,佔68.1%;未婚的有12位,佔1.0%;喪偶的有356位,佔29.7%;離婚的有15位,佔1.3%。1190位空巢老人(有10個空填)中,無子女的老人有35位,而子女ZUI多的有9個,平均有子女2.75個。

3、收入情況

有1045位老人有退休金,佔87.1%,每月平均退休金爲1649.95元;有30位老人在繼續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有11位老人享受過社會救助,有192位老人接受過子女(包括孫子女和親屬)的經濟幫助,有23位老人有其他一些收入。有595位老人沒有任何理財項目,佔49.58%。受訪老人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評價還是比較滿意的。

4、日常生活

“能自理,完全可以自己做”的有1065人,佔88.8%;“半自理,需要別人幫助”的有112人,佔9.3%;“不能自理,完全依靠別人”的有21人,佔1.8%。隨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呈下降趨勢。

5、日常生活

問卷中列舉了9種老年慢性病,有173位老人未患有任何一種慢性病,佔14.4%;85.6%的老人患有一種或幾種老年慢性病。9種老年慢性病,按患病人數多少排列,依次是高血壓、心臟病、骨關節病、高脂血症、腦血管病、骨質疏鬆、糖尿病、白內障青光眼、老年癡呆和其他病。老年人對於健康狀況的自評,認爲很好的僅佔6.1%。

6、健康情況

(數據爲訪問前4個月內)有47.6%的老人在訪問前看過病,住過院的比例爲4.7%,平均看病次數爲2.22次,人均醫藥費1501.82元。以此推算,年平均看病次數約爲6.66次,年人均醫藥費支出爲4505.46元。大多數老人感覺看病還是方便的,覺得非常方便的僅有2.7%,方便的有54.3%。83.0%的老人享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其餘老人享有城鄉居民醫療保險。

7、住房情況

54.3%的老人住的房子建築面積在50㎡以下,32.0%老人住的房子建築面積在50-80㎡,9.3%老人住的房子建築面積在80-100㎡,只有4.2%的老人住的房子建築面積在100㎡以上。絕大多數老年人對目前自己住的房子還是比較滿意的。

8、生活照料

空巢老人的子女和老人聯繫,ZUI多的方式是電話,佔64.7%,其次爲回家探望,佔31.0%,其餘如短信、書信和網絡的比例非常少。每週2-3次去看望老人的佔47.8%。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頻率隨老人年齡的增長而增多。80歲以上老人的子女每週2-3次的佔到61.54%。僅有26位老人僱保姆,28位老人僱計時工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合計僅佔4.5%。

(二)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

1、惠民政策造成空巢老人。由於近年農村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寬鬆,農民工地位明顯提升,種植物不受限制,

耕地因企業佔地不斷減少,被徵地和失業人口不斷增多,種地與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加上近年來打工人員中部分人員已成爲外地老闆留用人才,工薪較高不願返鄉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個人原因造成空巢老人。一是老人自己希望過獨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這部分

老人大多是經濟上能夠獨立,精神生活較爲豐富,身體狀況較好的低齡老人。二是老人對老居住地有深厚感情,即便是子女進了城或是遷了新居,要求其到新地居住生活,但他們不願意離開久居的環境,有山有田有房子,堅持守着老根據地。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爲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

(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4、社會原因造成空巢老人。一是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住房條件改善,許多子女婚後擁有自己的住房,與老人分開居住,造成空巢。二是子女在外就業就職進了城,造成空巢。三是因女兒婚嫁而離開家鄉異地成家,使一些只生有女兒的老人因女兒出嫁而形成空巢。

5、自然空巢。由於有的老人終身未婚,有的老人雖已結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三)空巢老人的應對策略

1、確確實實要立足於社會的發展,用社會化的方式解決問題,主要靠政府,敬老院、養老院不僅要辦多,還要辦好,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歸、老有所終。這是政府的責任。現在各個家庭要想回歸到傳統社會已經不太可能,把贍養老人的問題推回家庭也不可能,只有靠政府來挑大樑。

2、對於家庭的責任不能放棄,政府要鼓勵,社會要提倡,同時還要有具體措施。

3、恪盡孝道是傳統美德,對於這些子女,社會要給予表彰,這是社會的導向問題,引導子女“見先思齊”。與其批評壞的,還不如引導好的,要在道義上譴責做得不好的人改過自新,形成良性循環。

4、要從文化的角度努力,必須要把傳統文化的美德和精華繼承下來。凝聚着中華民族核心的東西就是文化,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如果在文化上不遵從,還怎麼發揚光大?我們談中華文化不要泛泛而談,應該具體到細則和每一點。只有在物質層面、文化層面和社會層面得到保障,才能把空巢老人的問題解決好。

空巢老人的困難不僅在於生活上的孤單和經濟上的拮据,也來自於心靈上,因爲親人陸續離開的恐懼感和目送親人離去卻無能爲力的失落感,以及突然缺乏可交心的對象的空虛感,因此我認爲與老人交流要堅持“積極引導,耐心聆聽”的原則,積極主動的引導老人走入他感興趣的話題,愛心的聆聽他的語言。空巢老人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問題,已經成爲我國亟待_的社會命題。早在1999國際老年人年,國際衛生組織就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觀點,即通過倡導積極老齡化,限度地增加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以實現儘可能延長人類健康預期壽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質量的目標。“空巢老人”隨着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上也就越來越脆弱,對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有關部門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和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比如加大財政對養老事業供給,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機構,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爲“空巢老人”搭建“安”,建立應急求助信息系統等,爲“空巢老人”辦一些實實在在的事。 “勞我以少壯,息我以衰老”。是到了爲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務的時候了,因爲他們正面對或遭受心理危機的困擾。

5、建立村級福利院。以村爲單位,建立規範管理的村級福利院,降低收費標準,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改善養老院的居住和生活條件,減輕老年人的勞動負擔,消除老年人對將來老無所依的憂慮,降低老年人在人生的ZUI後階段的孤獨感,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使空巢老人過上健康的生活。

6、完善農村養老保險。以家庭養老爲主的養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補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作醫療應得到推廣和發展,擴大農村老年人享受低保範圍,簡化保險工作流程,使好的政策在弱勢羣體中積極的貫徹,提高服務水平,讓老年人更加方便的享受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的作用。

7、加強老齡工作建設。空巢老人問題要放在村務工作的重要位置,村委會要成立組織、形成制度關心老年人生活、體貼老年人難處,解決老年人家庭矛盾,檢查督促家庭贍養情況,直接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生活難處和實際困難,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健全村級老年活動室、活動中心,老年人圖書報刊閱覽室、棋牌室等,提高農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8、開展“志願者”活動。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敬老助老,營造敬老氛圍,建立長期服務機制,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爲農村空巢老人服務。積極組織單位的年輕人和社會“志願者”,聯繫一個空巢老人家庭長年定期開展上門服務活動,瞭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幫助他們疏通渠道,解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結束語:

老人,爲社會奉獻,爲家庭奉獻,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鑰匙,不僅養育我們,還以言傳和身教向我們傳播做人的道理,雖然我們有時候感覺老人家們知識陳舊、思維方式過於正統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們心靈的ZUI後的ZUI堅定的依託,我們在現實中碰壁之後,返璞歸真,依然會感受到老人家們傳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會感受到屬於我們民族的內蘊的品質。

空巢老人的困難不僅在於生活上的孤單和經濟上的拮据,也來自於心靈上,因爲親人陸續離開的恐懼感和目送親人離去卻無能爲力的失落感,以及突然缺乏可交心的對象的空虛感,因此我認爲與老人交流要堅持“積極引導,耐心聆聽”的原則,積極主動的引導老人走入他感興趣的話題,愛心的聆聽他的語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