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考察報告(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 篇1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據中澳兩國農業部的技術交流合作協議,由農業部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團一行5人於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亞進行了旱作節水及保護性耕作農業專題考察。考察期間,在澳農林漁業部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後深入到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可持續農業灌溉研究院、農業大學、農機生產企業、農場等部門參觀訪問,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廣泛的座談和交流,並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使考察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現將考察到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精選6篇)

一、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現狀

澳大利亞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爲旱作農業區。爲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對降水的利用,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亞的農業科技工作人員探索出了農機固定道作業、免耕等技術體系。

(一)旱地農業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亞由於土地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生產基本上是全程機械化作業,爲了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各農場普遍採用動力在10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業機械。同時,由於大型機械反覆在耕地上作業,損失了部分機械動力,會造成土壤壓實、不利於降水入滲等,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經過多年研究,昆士蘭大學總結了一套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該項技術主要是通過在農田中根據機械作業幅寬,所種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寬度的機組作業固定道,每次在田間作業的機組動力驅動輪和機具承載輪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該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表明,按照傳統的拖拉機作業模式,一臺大型農業機械在農田中作業的時候,首先會造成作功能量損失(Energy Effects),表現在:一是由於拖拉機在疏鬆的土壤上作業,機車及作業機具的輪胎會壓實耕地面積20%,這樣使機車的牽引作功(Tractive Efficiency)損失15%~20%。二是由於輪胎對土壤的壓實影響,導致作業機械在進行作業時,必須對這部分被壓實的土壤進行再疏鬆,這就會造成25%~40%的耕作作功(Traffic Efficiency)損失,這兩項合計會造成拖拉機在完成所需作業的同時,必須額外付出40%~60%的功率消耗。就是說,拖拉機的全部動力能量只有一半左右是生產所需的有用功。第二方面是影響土壤團粒結構(Aggregete Site):由於土壤被機械反覆碾壓,土壤的團粒結構會增大。據該機構研究,採用固定道作業模式,固定道以外的土壤水份在15%~35%時,小於12mm的團粒結構數量均大於45%,非常適宜做種牀。而採用傳統作業模式的土壤,團粒結構小於12mm的明顯減少,只有土壤水份在20%~25%以上時才適宜播種。第三方面是影響降水入滲(Infiltration Effects):採用固定道作業由於減少了大面積對土壤的碾壓,因此可以明顯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一般壓實土壤的地表徑流是未壓實土壤徑流的3倍以上。第四方面是對產量的影響(Crop Yield)。綜合以上因素,採用固定道作業模式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20%。

固定道自從1992年開始研究以來,到目前在澳大利亞推廣應用的種植面積大約有50萬公頃,固定道寬度普遍爲3m。實踐證明,採用固定道作業可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從而減少大型農業機械使用中的功率損失(相當於減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間土壤的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同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可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昆士蘭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省壽陽縣進行了這方面的技術合作,並在山西省壽陽縣建立了示範區,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二)土壤鹽鹼化的治理與水資源管理

總體上說,澳大利亞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農業區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歷史上由於在重點農業種植區,採用各種灌溉措施,對水資源的利用不盡合理,導致在一些灌溉農業區出現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嚴重鹽鹼化的趨勢。爲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減少鹽鹼化對種植區生產的影響,目前在這些重點農業區採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與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嚴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亞東南部水資源的管理採取了政府指導下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我們訪問了其中維多利亞州的GOULBURN---MURRAYWATER機構。該機構圍繞政府對當地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關政策要求,在當地主要用水大戶農場主參與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協調監督下,通過向管轄區內的用戶(主要是農場主)收取一定費用來進行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該機構經過多年建設,在灌溉區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輸水和蓄水系統,實現水的統一調配供應和管理。每年該機構根據水資源總量爲各用戶測算一個合理的灌溉用水量,爲每一個用戶(農場)設立一個用水計量儀,限量供水。由於水資源屬於國家,灌溉農場打井取水也受到嚴格限制,需要經過水資源管理機構初審並進行鑽探和樣品檢驗之後,方可決定能否打井取水,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開採。該機構在控制用水總量的前提下,鼓勵不同水用戶之間相互轉讓用水額度,根據各自的生產需求調劑用水餘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術發展。在澳大利亞部分實行漫灌方式的農場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窪位置都建立一個蓄水坑,讓灌溉水自然滲排,這樣既減少了灌溉水的下滲量,又可以將灌溉滲排的水集中起來重複利用;在部分有條件的農場,大量採用大型移動式噴灌機械進行噴灌作業,主要是中心支軸式噴灌機械,作業效率高、效果好,也節約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種灌溉方式是將灌溉水和地下鹽鹼水適度混合灌溉,即節約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過抽出地下水來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種灌溉方式是將城市污水經過部分專用耕地進行生物過濾處理,用於大田農業灌溉,該項技術目前正在我國天津市武清縣進行合作試驗。

3.激光平地,節約灌溉用水。採用漫灌方式時,如果土地平整度不夠,灌溉水流動不暢,水會大量滲漏到地下,也影響灌溉效果。在澳大利亞農場,大量運用激光平地技術平整土地,這種平整田塊中一般的漫灌作業,就可以使作物出苗長勢整齊一致。我們在新南威爾士州一個農場看到有10多公頃到20多公頃沒有任何田埂的水稻田塊,單位面積產量比沒有經過激光平整的小田塊高出5%左右。我們感到澳大利亞農場的農業生產已經從激光平整土地技術的應用中間接地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從大田農作物的生產來說,這種經過激光技術平整過的土地,既利於自流灌溉和機械化作業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也顯著地降低了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收種作業的成本投入。

(三)免耕、少耕及保護性作業的研究及應用

爲了減少對耕地表土層的反覆碾壓而帶來的物理性狀的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失墒,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大量採用免耕、少耕及秸稈覆蓋、倒茬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目前澳大利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的田間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鏟取代了鏵式犁,進行不翻動土壤的淺鬆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播種時同步進行施肥作業),這樣既能切斷上茬作物和雜草的根系消滅雜草,又疏鬆了土壤,利於下茬作物根系的發育,另外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秸杆還田覆蓋的作用,已經受到澳大利亞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重視。有關部門的研究結果表明,秸稈覆蓋主要是利於促進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儘量吸納降水,防止徑流和蒸發損失,從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夠用於作物生長。對作物的生長和土壤有機質的改善作業一般在5~10年後纔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秸稈還田覆蓋已經成爲澳大利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種農作物的倒茬輪作,是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實現免、少耕技術有效應用的輔助性措施。澳大利亞許多農場通過在牧草、水稻或小麥、三葉草等作物之間進行倒茬輪作,既實現耕地養分的供求平衡,又可減少同種作物連作而帶來病蟲大量繁殖的機會。在經過3~5年時間的連年免、少耕輪作後,進行一次耕翻作業,可進一步降低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二、收穫及體會

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土資源豐富,有其獨特地理環境條件的國家。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自然條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資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全部爲旱作農業區,灌溉農業區也面臨和存在着土地鹽鹼化問題。但是通過考察粗略體會到,澳大利亞農業研究、農牧產品生產技術,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以爲主要基於幾方面原因:

(一)農業科研和技術開發注重適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科研、管理等部門都十分注重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實用農業科技,做到了科研與應用緊密結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澳大利亞的科研技術人員結合本國農牧業環境條件,針對農牧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研究開發對土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意義的適用技術,包括基礎理論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

1.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運用,建立可持續灌溉農業。由於澳大利亞水資源的缺乏,加之歷史上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土壤鹽鹼化。澳大利亞水資源管理部門等機構經過多年研究和試驗,總結出了引流灌溉與排水結合、灌溉水循環利用等綜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控制和減少土壤鹽鹼化,同時總結了水資源在不同農作物之間生產效率的差別。其中每千噸水在園藝場的產出值爲500~20xx澳元;在奶牛場的產出值是200~300澳元;在農作物種植上的產出值是50~100澳元;在牧草種植上的產出值是20~40澳元。因此在水資源管理部門,在政策上鼓勵農場之間可以相互轉賣用水定額,儘可能促進水資源生產效率的提高。另外,澳大利亞科研機構研究開發了水文數據設計計算機模型,用於水資源合理開發、土地鹽鹼化的監測等。

2.研究開發適應乾旱條件的農業生產技術。澳大利亞旱作農業生產中普遍推廣採用免、少耕作業、秸稈還田覆蓋、多種作物倒茬輪作等,已形成較爲成熟的耕種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狀。近幾年,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進行的旱作農業固定道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和應用結果表明,該項技術降低了能耗,減少徑流,培肥了地力,也促進了糧食產量增加。

3.精密農業工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根據目前澳大利亞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條件,新南維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DPI)運用攝像系統、電子傳感器、計算機等技術和設備,研製開發了用於精密農業生產的無人操作農業機械控制系統。現主要用於拖拉機田間噴灑農藥的植保作業、開溝作業以及棉花的機械化收穫作業。計算機控制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的田間作業,提高了農業機械田間作業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投入,爲大田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奠定基礎,同時他們也正積極開展GPS(地理信息系統)系統的實驗研究。

(二)注重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在澳大利亞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應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更高的單位面積產量,而更注重在保持農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通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技術措施的應用,儘可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儘可能高的產出。

如在固定道作業模式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試驗研究的出發點是爲了在保持原有單產水平前提下,減少傳統機械化作業中的動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狀的破壞,保持土壤的蓄水納墒能力。總體看,該項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已經表現出較好的綜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稈還田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來說,專家認爲,該項技術不會直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而對土壤生態的保護則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生產應用,最重要的目的是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求生產過程中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維爾士州,當地的初級產品研究中心(DPI)與農場合作,圍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對年度的降水量進行預測之後,再協助農場確定該年度的種植品種及數量,以求實現在雨水較好的年份農業產出量大,在較旱的年份生產損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爲了生產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

(三)政府對農業的發展給予了積極的扶持

澳大利亞是個以農牧業生產爲主的國家,政府對於農業的發展,農牧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十分重視。其國家農漁林業部(Agriculture、FisheriesandForestry---Austrilia)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制定農業政策,提供項目資金。政府提供的項目資金包括投資和貸款。近幾年,爲了鼓勵人們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資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資源繼承信託項目,這是一個貸款項目,總金額15億澳元(相當於人民幣75億元),執行期爲6年。用於信貸的子項目包括,蔬菜、園藝、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團走訪的維多利亞州可持續灌溉農業研究所,新南威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根據當地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開發所需經費和人員開支全部由政府承擔。爲了推廣新的先進農業技術成果,除科研機構外,每個州還有大量的技術推廣人員,其中新南威爾士州現有技術推廣人員300餘名,推廣所需費用和人員開支也全部由政府資助。

在農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亞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對農用柴油實行財政補貼政策。據瞭解,農場主用於農業生產的柴油,政府給予每升補貼0.32澳元,約佔市場價格的30%,這種扶持農業的優惠政策極大的推動了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加速了農業的現代化。

(四)完善的機械化是保持農場穩定生產經營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積均有幾百公頃。考察團接觸到的有從事奶牛養殖、畜產品採集加工、馬鈴薯、柑橘、葡萄、糧食及蔬菜等作物種植的生產農場。給我們總的印象是,農場規模很大,機械化程度高,社會化服務完善。

---一個擁有250公頃草場、300頭奶牛的奶牛場,工作人員僅3人。奶牛場配置有一次能同時容納60頭奶牛的環形脈衝管道擠奶設施,在擠奶的同時餵給奶牛精飼料。每頭奶牛腿部都置有電子識別號牌,當每一頭奶牛進入擠奶設施後即被電子識別系統記錄下產奶量,計算機根據產奶量指令送料裝置供給相應的含有不同營養成份的精飼料添加,以補充奶牛的營養所需。這樣300多頭奶牛的擠奶和精飼料補充飼餵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產出的牛奶全部密閉罐裝儲存,快捷衛生。

---一個生產馬鈴薯的農場種植規模800公頃,一年種兩茬,生育期100天,每公頃產量75至90噸。馬鈴薯從播種到收穫,以及清洗、分選、包裝等商品化加工處理,爲一條龍機械化作業。據農場主介紹,整個農場日常生產作業只有5個人,只在收穫季節的20天左右才臨時僱用10個臨時工進行產後的加工處理作業。整個農場的大型拖拉機、噴灌機、薯種處理機、移栽機、薯類挖掘機、清洗分級包裝機等設備共20多臺套,投資約220萬澳元(相當於人民幣1100萬元)。全農場馬鈴薯的種植、加工完全機械化作業,生產手段先進,生產效率高。

---在耕地面積667公頃具有灌溉條件的農場中,三年種植糧食作物,三年種草放牧,農牧輪作。農場的耕地全部經過激光平地機整修,主要種植小麥、油菜籽和水稻。該農場的機械設備投資不大,僅有幅寬8米的條播機1臺,190馬力拖拉機2臺,農用運輸車2輛,10噸浸種(稻種催芽)罐2臺。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主要靠農機服務公司提供作業服務。如種植水稻,由農用飛機公司提供稻種飛播作業服務,農機公司提供水稻收穫作業服務,並由專門的穀物烘乾服務公司進行稻穀的烘乾和貯存,直至稻穀上市被收購。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爲農場主提供了技術支持,減輕了生產壓力和管理的負擔。

澳大利亞的農場能夠得到穩定發展,與擁有的大型機械化裝備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是分不開的。

三、建議

(一)我國在旱作農業區應加大力度推廣普及免少耕及秸稈還田覆蓋耕作技術,具備條件的地區應積極採用固定道作業方法

目前,我國旱作農業區基本上沿襲鏵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種方式。鏵式犁翻耕土壤後需要耙地,才能達到播種作業要求。雖翻耙整地效果好並利於消滅病蟲草害,但這種耕種方式使土壤失墒嚴重,並易產生徑流導致養分損失。結合我國以小型農機具作業爲主的特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應採用翼形鏟不翻動土壤的淺鬆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同步進行播種和施肥。免少耕、秸稈覆蓋等生產技術,將有助於我國旱作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型農業機械作業的旱作農業區,可以借鑑澳大利亞的研究成果,實行固定道作業,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徑流,提高農作物產量。據澳大利亞研究,農業機械動力一般在50~70馬力比較適宜,在我國可以在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推廣應用幅寬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業方法,適當增加大型農機具的數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準農業技術的生產應用

近年來,以GPS(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DDS(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應用爲主要內容的精準農業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穩步發展。目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農業研究機構已在部分地區試驗開發爲田間作業機組配套的水肥施用動態控制系統及執行機構,在田間水肥施用、果實採摘收穫等作業時,可適時監測土壤墒情養分及產量等狀況,爲進一步的精準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及農業生產資料,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是發展精準農業的首要目標。在我國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的地區,也應積極開展田間機械化精準作業技術的試驗探索工作,我們認爲應借鑑目前澳大利亞的做法,積極進行精準農業的技術基礎準備,針對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國營農場等較大規模的種植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基礎條件,搞好田間作業機器系統的控制執行技術的試驗開發工作,以追蹤國際精準農業的技術發展,多方位地帶動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

(三)灌溉技術的研究,土壤的鹽鹼化問題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對於農業國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據澳大利亞新南維爾士州初級產品研究中心測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間地表流動不暢不僅滲漏損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間部分低窪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鹽鹼化。目前以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田灌溉仍將以漫灌爲主,由於土地平整度不夠,地表水流不暢導致灌溉不勻和積水滲漏,影響灌溉效果並使產量不穩。土地平整度不夠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亞的農田灌溉(漫灌),有四點可供我們借鑑。一是運用激光平地技術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時不積水;二是及時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輸水系統防滲和減少輸水距離等。

(四)鞏固和發展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澳大利亞農場主,從事糧食生產,依賴服務組織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的經營方式,在我們目前農村雙層經營體制下,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現代農業是社會化的生產,生產過程的諸多環節離不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持,只有合理進行資源配置,農業生產在宏觀上才能取得最佳經濟效益。隨着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社會化技術服務的需求顯得日益突出。國家應進一步採取傾斜政策,結合運營機制創新,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和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及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服務經營機制和運營方式,更好地爲農業提供技術支持,解決好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和辦不好的季節性生產問題。

(五)對農用柴油進行價格補貼

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對農用柴油實行約30%的價格補貼。目前我國農用柴油也多次漲價,給農民增加了很大負擔。在我國加入WTO後,對農用柴油實行補貼,既符合世貿規則,又可以減輕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對先進農機具、農機化技術的應用。

(六)有待進一步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1、澳大利亞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術。澳大利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使得本國生產的牛奶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0%,而我國牛奶蛋白含量平均爲4%,達到5%即爲高蛋白牛奶,因此該方面的技術合作前景廣闊。

2澳大利亞在果樹栽培中採用了一種V形樹冠種植、實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樹產出量。值得我們借鑑和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3、果園生產機械技術和機具。在澳大利亞柑橘的葡萄種植園,已經實現了果實收穫的機械化,效率很高,該項技術可以逐步在我國的大面積果樹和葡萄種植園區進行試點試驗。

4、畜牧業生產機械化技術。澳大利亞從牧草種植、收穫到畜產品採集(牛奶、羊毛)等環節已實現全過程機械化。在我國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應借鑑澳大利亞的草原、草場畜牧業發展的經驗,特別是牧草生產、草原和改良機械化技術和機具,在我國重點牧區進行引進試驗。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 篇2

11月,保監會派員訪問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保險與金融學會、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澳大利亞保險集團公司、澳大利亞OAMPS保險經紀公司等機構,重點考察了保險市場發展狀況以及保險職業教育培訓情況。

一、澳大利亞保險市場基本情況及其特點

(一)保險市場基本情況。截至底,澳大利亞共有人口20xx萬,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043億澳元(1澳元約合人民幣5。8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近4萬澳元。澳大利亞保險業比較發達。,全國保費收入爲558億澳元,世界排名第12位;保險密度2762澳元,排名第14位;保險深度8。03%,排名第17位。

壽險市場。截至12月31日,澳大利亞共有37家壽險公司,管理的資產約爲20xx億澳元,保費收入爲350億澳元。養老金業務佔壽險公司資產的87%,佔壽險總保費的86%,其他份額爲普通業務。約26%的養老金資產是以壽險保單形式持有的。躉交業務佔壽險保費的80%,其中大部分爲與養老金相關的產品。銀行控股的壽險公司佔壽險總資產的40%,新單業務保費的45%,總保費的43%。外資壽險公司佔總保費的31%。

財產險市場。截至6月30日,澳大利亞共有財產保險公司133家,淨保費收入爲211億澳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財險市場淨損失率爲62%,比上年同期增長58%。淨承保綜合賠付率爲86%。稅後淨利潤爲51億澳元。財產險公司總資產爲801億澳元,總負債爲560億澳元,淨資產爲241億澳元。

(二)保險市場主要特點。

一是保險市場集中度高。少數保險公司通過購併和重組,實現集團化經營,佔據保險市場大部分份額。截至底,前3大保險集團佔壽險保費收入的58%,前10大保險集團更是高達90%。截至6月,澳大利亞前5大保險集團佔財產險保費收入的70%,投資收入的67%,總資產的63%。

二是保險產品多樣化,非傳統型產品比重高。澳大利亞社會福利水平高,居民在養老、醫療、教育和就業方面的壓力較小,因此在保險需求上對傳統產品需求較少,而對投資理財類產品需求廣泛。截至底,澳大利亞的壽險保費中,投資類產品佔73。4%(其中投資連結產品爲60%,投資型分配年金爲7%,投資連結賬戶型產品佔6。4%),風險型保費佔12。7%,其他類型年金佔11。4%,傳統型產品約佔2%,非投連型分配年金佔0。5%。

三是保險中介在保險市場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目前,澳大利亞有保險經紀公司500多家。保險經紀公司不僅提供保險銷售服務,而且具有開發保險產品、提供保費融資的功能。保險經紀公司積極開發產品、進行保費融資,爲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澳大利亞法律不禁止保險人投資保險經紀公司,但保險人向保險經紀公司的投資超過14。9%時,應向監管機關報告。不過目前在澳大利亞由保險人全資擁有的保險經紀公司很少,主要是因爲此類保險經紀人的身份很難得到其他保險公司的認同。

四是監管部門重視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澳大利亞保險監管部門除對強制性險種的手續費率有規定外,如僱員賠償保險的手續費率爲5%,汽車意外傷害保險的手續費率爲10%,對其他險種的手續費率沒有限制,完全由市場調節,稅務部門允許手續費全部進成本。市場競爭使各家保險公司的手續費率大體相當,如車險手續費率總體水平爲15%左右。同時,保險消費者有權瞭解保險公司支付的手續費高低,消費者的監督使保險交易保持了較高的透明度。

五是購併和重組是保險企業擴張的有效途徑。IAG是目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最大的財產險集團,旗下共有7個子公司,但70年前該公司只是一個向道路救援服務會員提供汽車保險的互助社。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一系列收購和重組,IAG發展成爲澳大利亞最大的非壽險公司。

六是保險行業協會發揮了較大作用。澳大利亞最大的非壽險保險行業協會——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共有58家會員,會員業務佔行業的90%以上。該理事會在維護會員利益和爲政府分憂解難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在過去費率統一時,主要協調各家保險公司之間的利益。費率放開後,主要代表行業與政府監管部門協調有關政策。

二、澳大利亞保險職業教育與培訓

澳大利亞的保險職業教育與培訓主要是由保險協會或學會組織推動的。澳大利亞主要有四家保險行業組織,即: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投資和金融服務協會、全國保險中介人協會、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保險與金融學會。這裏重點介紹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保險與金融學會(ANZIIIF,以下簡稱澳新學會)。

澳新學會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首屈一指的保險教育和培訓機構,實施的培訓活動主要包括學位授予培訓計劃和會員資格考試製度。該學會於在澳大利亞保險學會和新西蘭保險學會基礎上合併而成,目前有合格會員11794名,在各州和領地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在新西蘭)都設有分支機構辦公室。

澳新學會授予學位的保險培訓計劃。包括非壽險、壽險、保險經紀、損失理算、財務規劃。其畢業生可以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一些大學申請修讀本科、碩士和MBA課程。此外,澳新學會還設計了“繼續職業發展計劃”,所有會員可以自願選修。澳新學會各分支機構每年爲會員進行職業培訓和組織社會活動超過200次。此外,學會確立了保險業員工需要的核心能力標準,促使其他提供保險教育的機構據此重新規劃教育和培訓方案,並且設計了相應的評估方案以確定員工是否符合這些標準。

澳新學會的保險學會會員資格考試製度。澳新學會開辦的會員資格考試是爲保險、金融界人士開辦的一種專業考試。該項資格考試分爲財產保險、保險經紀、損失理算和人壽保險四大類,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財產保險準會員考試課程包括服務消費者、保險法與監管、保險產品、覈保引論、理賠。保險經紀準會員考試包括經紀環境、風險管理與經紀人、管理經紀業務、經紀程序與實務、管理客戶服務。損失理算會員考試包括損失理算原理和實務、理算協調、準備損失理算報告、財產保險損失理算、意外險損失理算、組織管理6門必修課和其他2門選修課。人壽保險準會員考試包括人壽保險覈保、應用人壽保險法、精算基礎與報告、人壽保險營銷原理與實務、營銷組織、退休金保單與實務引論。

三、啓示與建議

(一)集團化經營必須注重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建設。集團化要達到高效率,其前提條件是集團公司擁有強有力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和企業風險管理文化。目前,我國共有6家保險集團公司,集團化綜合經營的規模效應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在加強保險公司法人治理和內部控制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今後,應將保險公司集團化綜合經營與加強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機制緊密結合起來,發揮集團化經營的優勢,儘快形成一批公司治理富有效率、內部控制嚴密、競爭力強的保險企業集團。

(二)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保險職業教育和培訓模式。保險職業教育和培訓是培養保險人才、促進保險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澳新學會的發展歷程顯示了保險職業教育和培訓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我國保險職業教育和培訓還剛剛起步,儘管已經存在一些保險職業培訓機構,但大都實力較弱,沒有形成市場品牌。應借鑑國外保險職業教育和培訓經驗,立足於國內保險業發展實際,採取“監管部門推動、行業組織主辦、保險公司參與”的模式,密切聯繫市場,積極引進和開發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議建立全國性的保險考試培訓中心,負責對中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和監管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知識的培訓。

(三)保險經營應因地制宜,適時拓展業務領域。和澳大利亞相比,我國保險需求呈現多層次、差異大的特點。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部分收入水平較高、消費能力較強的城市居民對理財類保險產品需求較大;而廣大農村地區則對傳統型的低保費、高保障的風險型保險產品需求較大。同時,隨着社會養老、醫療制度的改革,城鎮居民對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我國保險企業在開發保險產品和制定市場開拓戰略時,應找準市場切入點,沒有必要盲目跟風,喪失經營特色。

(四)大力發展保險專業中介機構。保險中介是保險市場社會化分工的必然結果。發展保險中介有利於提高保險資源的配置效率。建議推進保險公司專業化、社會化經營,支持和發展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允許保險經紀公司開發和設計保險新產品,提供保費融資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大保險代理和保險公估市場的對外開放力度,引進資金實力較強、管理經驗豐富、經營記錄良好的外資保險代理和公估機構,促進保險中介市場的專業化水平;完善保險專業中介從業人員的持續教育和培訓制度,嘗試建立“保險經紀師”、“保險公估師”等職業資格考試製度。

(五)加強保險行業協會建設。目前,我國保險行業協會遠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建議:一是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實現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二是賦予協會更多職能,使保險行業協會成爲政府監管的有效補充。三是推進協會專業化,分別成立壽險協會、非壽險協會、保險經紀人協會、保險代理人協會、保險公估人協會等。

考察團全體成員

20xx年xx月xx日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 篇3

20xx年5月15日至25日,建設部建築市場管理司組織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對其建築市場準入制度和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進行了考察。考察團一行9人,由新疆建設廳建管處處長王春林同志擔任團長,走訪了澳大利亞建築商聯合會、悉尼科技大學、新西蘭諾圖諾亞市市政府等機構,聽取了建築市場和從業人員管理方面的專題報告。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大利亞、新西蘭建築業的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由6個州、兩個地區組成。人口約1900萬,建築業生產總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建築業從業人員約佔到全部從業人員的8%,就業人數超過7萬人。

新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由北島、南島兩個主島和斯圖爾特島、坎貝爾島等幾十個小島組成。人口約360萬,建築業生產總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在建築投資中,絕大部分是私人投資,政府投資所佔比例很小。

二、澳大利亞、新西蘭建築市場監管情況

(一)兩國均貫徹小政府的原則,建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負責建築市場的監管。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建築市場管理主要由各州、市地方政府負責,各級政府雖都設有專門的`政府監管機構,但其名稱、職責、權限、人員編制均不相同,沒有全國統一的管理模式。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以影響建築業形勢的新政策、如新稅制、勞動關係、環境控制、金融和企業法,推動經濟改革議程,各州和地區政府負責管理和計劃審批系統。如昆士蘭州建築事務局,負責承包商工商執照的發放和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環境的監管。而在新南威爾士州頒發建築執照的權利在1990年前由各州的建築師聯合委員會實施,1990年後則轉到公平貿易部門(屬政府機構)。

在新西蘭羅託魯阿市,政府市政廳負責教育衛生、體育、市場等公共項目建設,下設工程部負責工程的具體管理。同時該市由12人組成了市政委員會,研究解決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二)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爲加強建築市場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澳大利亞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州和地區都有各自的立法權和行政體系,各州政府有自己的規劃、建設和環保法律,指導地方政府的運作,這些法令在州與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澳大利亞制定了建築法則(bui1ding code of Austra1ia),在一些基本技術上做了統一規定,這些規定適用於全國各個州和地區。同時也制定了完善的工程建設標準和規範體系,分爲商業、工業、公共建築和民用住宅建築兩大類(BCA20__,BCA20__),根據建築結構形式的不同,又分爲木結構、磚石結構,混凝土結構等專業結構和建築標準、規範。

新西蘭的建築管理法規主要是建築條例,適用於所有工程,包括政府投資和私人投資工程。建築條例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建築條例1991(bui1ding act 1991),主要規定新西蘭建築活動控制的內容。二是建築管理規則(bui1ding regu1ation 1992),主要包括強制性的新西蘭建築規則和建築活動的管理程序;三是補充規定(approved document),是由建築業當局發佈的幫助人們運用建築規則的文件。建築條例是建築活動,包括安全、健康、殘疾人無障礙設計等的基本要求和需要建築活動參與者遵守的基本規則,管理思想在於只要不違背基本規則即可,給建築活動的參與者留下了較大的靈活運用的空間。如在安全方面,只提出建築物要能抗幾級地震的要求,至於採用什麼樣的技術措施不具體規定。建築條例要求在建築活動過程中要保證從業人員的安全,但採用什麼安全措施不作要求,但一旦出現工傷事故,企業要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

(三)兩國承攬工程承包商都需取得建築執照,但對市場的准入均採取相對寬鬆的管理模式,對承包商審查注重考覈是否專業人士和是否經過專業培訓,不考覈註冊資本金,也不分交通、水利等專業類別。

澳大利亞要求承包商必須取得政府工程的工商執照才能進行政府投資項目的競標。政府對承包商的工商執照管理嚴格,凡違規者施以重罰,加之各方主體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能夠做到行業自律,建築市場主體較爲成熟,市場秩序良好。

新西蘭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發給證書和資格證,也根據要求分等級(初級、三層樓和政府工程),但一般只分三級,不過多劃分級別,建築執照各州原則上互不通行。

(四)兩國都比較重視建築市場的監督管理。雖然兩國的建築市場監督管理方式和重點有所不同,但其管理機制基本相同。政府對政府投資項目和承包商的監管更加註重,特別注意加大承包商的法律責任,以確保公衆利益和政府投資的效益。

澳大利亞將工程建設項目分爲民用住宅和商業、工業、公共建築兩大類。對商業、工業、公共建築一般採用總包、分包工程管理體制,政府主要注重對總承包商履行合同約定的工期、質量和投資等方面的監督,民用住宅建築主要由分包商承包。爲確保建築工程的環境質量、安全及合同履約,澳大利亞規定,承包商承包建築工程要給政府交納定金,如違反了環保、質量、安全方面的規定,定金將被罰沒。同時承包商還必須購買工程保險,保險金爲合同價款的0。7%。如不能履約,對建築承包商的罰款,最高可達建築本身造價。爲避免發生工傷事故,除了進行系統安全培訓外,每個工人上崗前要進行4小時的崗前培訓,違反此規定要進行處罰。爲確保工程款及時支付,澳大利亞政府專門制定了工程款支付的法律和工程合同,規定工程完工後,業主和總承包商之間,總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間一般在15天內結清工程款,最長不超過25天結清,合同付款有爭議的由陪審團裁定。

新西蘭羅託魯阿市政府規定,工程項目的圖紙完成設計後,必須進行審查,合格後方可建造,市政廳工程部監督人員對工程項目的關鍵部位進行檢查驗收並簽字,上道工序不符合標準,不能進入下道工序,工程完工後由市政廳頒發合格證書才能使用。對於私人投資的商業工程項目,政府一般不干預其設計和招投標,但監督人員仍按照程序進行監督管理。建築承包商、設計公司一旦有違規行爲,要進行記錄,有不良記錄的承包商和設計公司不僅要進行處罰,而且在今後承包工程上還要有所限制。

(五)兩國對政府投資項目均實行較爲嚴格的公開招投標管理制度。由於兩國的行業協會比較發達,專業人士註冊執業制度與行業自律緊密相連,業主在選擇承包商時主要看重業績、信用和價格,因此非政府投資項目的招標,政府一般不進行干預。

聯邦政府制定了改進建築管理方案,對建築領域各種犯罪行爲,尤其是賄賂、暗箱操作等進行了具體規定,對政府投資的大型教育、醫療項目更是制定了完善而詳盡的採購程序和行爲準則。

新西蘭對政府投資項目,如市政、水利等工程,均實行公開招標,一般由8—10家以上承包商參加,在評標時更加註重承包商的業績和實力(年營業額),只有達到標準後,才考慮報價,報價幅度在10%以內都有可能中標。100萬新西蘭元以內合同由項目主管(CEO)直接簽定,100萬元以上由市政委員會簽定合同。

(六)兩國政府沒有專門的質量、安全監督部門,對建築工程的質量、安全主要採用市場機制進行控制,即通過保險擔保制度,促使承包商將質量、安全當做自身追求的重要目標,以獲得好的質量、安全記錄,在擔保保險機構獲得好的業績評級,降低擔保、保險成本。質量、安全管理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在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竣工驗收階段都強調質量安全管理。

在澳大利亞,建築商根據其學歷、資歷、經驗和經濟實力被分爲三級,承包商的業績由政府部門進行考察記錄。在新西蘭,由市政廳負責建立對設計公司和承包商的信用檔案,並隨時作好信用記錄。政府除直接管理政府投資的項目外,還要對民間投資的工程負責監督檢查。政府投資項目的項目經理由政府招聘,憑其業績與經驗決定取捨。

三、澳大利亞從業資格管理制度基本情況(新西蘭沒有從業資格管理)

(一)管理體制

澳大利亞對建築業從業人員實行執業資格管理制度,這項制度最早由英國引入,並經長期實踐,目前形式和內容基本固定。作爲一個聯邦制國家,澳大利亞各州在從業人員資格管理方面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各州在聯邦法律框架下自行設定從業人員教育培訓體系,制定執業資格管理制度。但各州之間合作也比較緊密,在制度體系層面上基本大同小異,只是個別具體做法有所不同,而且州與州之間的執業資格通常是互認的。

澳大利亞從業人員資格證書的管理機構是各州政府隸屬的公平貿易管理辦公室,該機構是法定執業資格頒證部門;澳大利亞還有一些民間社團如澳大利亞建築業協會、建造師學會等,參與從業人員資格的日常管理,幫助政府部門做一些具體事務性工作,但其主要職責仍是代表會員利益,規範並促進行業自律。

(二)從業資格的取得

澳大利亞從業資格人員資格劃分爲水、電、砌築等45個專業,不分等級。取得執業資格必須具備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理論知識是通過學歷教育取得,實際操作經驗則通過教育培訓積累,通常不少於4年。

澳大利亞建築業執業資格操作經驗培訓有三種模式:師徒關係模式(The indentured apprenticeship),在學徒和師傅之間簽定的合同;見習合同關係模式(The trainee apprenticeship),以學徒身份被公司僱傭;非經營培訓合同(The non—trade traineeship),在非經營性的業務領域接受專項培訓。

對於同時具備學歷證書和實際操作經驗證明的人員,即可以提出申請,經過認證合格並由政府機構頒發資格證書。特殊情況下,對於實際操作經驗非常豐富而非經學歷教育的人員,在獲得政府認可的獎項或通過專項培訓考試合格足以證明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也可以向政府管理機構提出執業資格申請,通常也能獲得通過。

(三)執業的監督管理

從業人員取得執業資格後,即可在建築領域以個人名義執業並承擔獨立法律責任。這種執業有兩種模式:其一是當其本人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達到建築商執照審覈委員會(Bui1der’s Licensing B’d)規定的相關標準,可以向政府機構即公平貿易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fair trading)申請建築承包執照,成爲建築商(bui1der),這種建築承包商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建築業企業,不同之處在於建築商可以是其本人一人,也可以基於發展需要僱傭多人(包括學徒和已經取得執業資格的人員);另一種模式是取得執業資格後被其他建築承包商僱傭,在該公司進行執業。

建築商(Bui1der)承接的工程可以自己自行設計、施工,也可以將其中的一部分分包出去或將全部工程量分包給分包商而只進行總承包管理,但無論是否分包,建築商必須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職責並對業主負全部法律責任,分包商對建築商負責。

澳大利亞對於執業人員的清出制度非常嚴格。建築承包商和執業資格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否則可能被吊銷執照及資格證書。比如澳洲對於施工安全和從業健康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建築承包商和執業資格人員不按照政府規定做,第一次被發現違反規定將至少面臨高額罰款,第二次發現則將被吊銷執照或資格證書。

四、國內與國外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制度的比較

通過考察,我們發現目前我國正在推行的建造師執業資格管理制度與澳大利亞相比較,雖然執業資格均由政府部門負責頒發證書並實施監督管理,但二者仍有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取得建造師執業資格的方式不同。按照我國現行建造師管理制度,取得建造師執業資格的唯一途徑是通過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目前大中專院校的課程設置與執業資格考試沒有必然聯繫。而澳大利亞因執業資格制度由來已久,建造師執業資格已經與學歷教育掛鉤,學歷教育的課程設置考慮了執業資格人員執業的所需理論知識,同時澳大利亞也結合建築業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人員取得執業資格的途徑,對這類人員獲得執業資格比較切合實際情況。

二是建造師的市場地位不同。我國實行建築業企業資質管理制度,建築業企業是法律意義上的市場行爲主體,建造師只是作爲建築業企業內部的執業人員在建築市場從事建築活動,建築業企業與業主簽定合同並履約,法律責任由建築業企業承擔。例如即便因建造師本人的過失造成合同違約,違約法律責任由其所在建築業企業承擔。而澳大利亞實行個人執業資格管理制度,與業主簽定合同的是具有執業資格的建築商個人,建造師個人是法律意義上的市場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由建築商(Bui1der)個人承擔。一旦發生合同違約或工程建設工程中建築商及其下屬人員違反政府相關規定等情況,建築商本人必須承擔違約責任並承擔政府部門的處罰。

五、建議

(一)建築市場監管方面

1、應健全完善以個人執業資格爲主的市場準入制度,逐步替代以企業資質爲主的建築市場準入制度。

2、將建築市場監管的重點放到建築市場各方主體的市場行爲上,儘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即包含業主、勘察設計、監理和施工企業和註冊執業人員等各方市場主體,集工程承發包、工程質量、安全等各種市場行爲爲一體的綜合信用檔案,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和社會輿論監督,增強行業自律性和市場各方主體貫徹執行國家建築法律法規的自覺性。

3、將工程監管的重點放到政府投資項目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建設項目上來,同時加強政府監管機構建設,改進當前施工圖審查、招標投標、工程質量、安全監督體制,使政府有限的管理資源發揮最大的管理效能。

(二)建造師執業資格管理方面

1、從目前建築產品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生產形態過程看,現場管理經驗和綜合協調能力對於將來擔任項目經理的建造師來說至關重要。國內雖然絕大部分項目經理實際工程管理經驗非常豐富,但當前建築業全行業人員學歷層次普遍不高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狀況還將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長期存在。目前國內建造師制度規定取得執業資格的唯一途徑是通過考試,這種過關考試對於提高建造師綜合素質、推進全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管理密集型轉變非常重要。但是,鑑於當前國內建築業現狀及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未完全掛鉤,爲有效解決考出不能執業、實際乾的考不取資格,建造師執業資格的取得應參照國外的經驗做法,適當考慮當前市場上實際操作經驗非常豐富的項目經理情況,實行雙軌制,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和培訓體系,對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在其通過理論知識培訓達到實際需要並經考覈合格,可以直接給予執業資格。

2、當前國內建築施工的主體是建築業企業,在建設工程招投標過程中,項目經理掛靠現象屢禁不止,問題十分突出,而項目經理在建築市場中的法律地位並不明確。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的推行,可以逐步實現突出個人執業資格,淡化建築業企業資質管理,將有助於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秩序。

3、隨着入世後過渡期的即將結束,國內建築市場國際化的時代競爭即將到來,與此同時,國際建築市場的大門也逐步對國內建築業企業打開。爲加快國際接軌步伐,使國內建築業企業能夠“走出去”,國內建造師的國際互認工作尤顯緊迫。這需要我們積極創造條件,參照國際慣例加快制定建造師執業資格管理的配套規定,抓緊推進建造師互認工作,加快融入國際市場,爲國內建築業發展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考察團全體成員

20xx年xx月xx日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 篇4

爲進一步加強中澳兩國奶業在奶牛飼養管理、乳品加工及商貿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xx年11月2日至11日,由中國奶業協會四而博達公司組織的中國奶業高端商務考察團赴澳大利亞進行了爲期10天的考察交流活動。共有來自黑龍江省奶業協會、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銀橋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洛陽巨爾乳業有限公司、XX市晨光乳業有限公司、北京大道之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東一家人食品有限公司、北京順陽光農場、高林屯種畜場、柏拉蒙奶牛繁育有限公司、北京農學院、山東省獸藥質量檢驗所、陝西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15家單位的20位代表參加了此次考察活動。

考察期間,中國奶業協會代表團一行與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澳大利亞乳業局、維多利亞州政府、澳大利亞領科集團等單位召開了專題報告會。雙方就兩國奶業發展情況、澳洲奶業投資環境及相關機構、中國奶業市場需求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報告會間隙,澳大利亞領科集團負責同志和代表團成員就雙方較爲感興趣的乳製品貿易和來澳投資建廠等話題交換了意見和看法。同時,代表團一行還參觀了吉普斯蘭島地區的牧場,caldermeade奶牛場,考察了澳大利亞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商邁高集團下屬的jelbart奶牛場。代表團成員與農場主及技術人員就奶牛繁育、飼養管理,草場分欄管理及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交流。此次考察活動,在澳大利亞領科集團的精心安排和支持下,代表團全方位地與澳大利亞奶業各方面的官員、專家、企業家就奶牛飼養管理,乳品加工,政府及行業服務,乳製品貿易及乳製品消費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交流,較全面地瞭解了澳大利亞奶業發展狀況,並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啓示,達到了預期目的。在考察中與澳大利亞奶業界的政府機構、專家學者、乳業協會等建立了聯繫,拓寬了溝通的渠道,爲今後中澳雙方奶業進一步交流與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大利亞奶業概況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的澳洲大陸上,總面積776.4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約22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90萬人。全澳農牧業用地4.9億公頃,其中牧業用地佔55%。另外,澳大利亞是世界天然草原面積最大的國家,草地面積達458萬平方公里。奶業是澳大利亞農業中一項重要的支柱產業,是僅次於小麥、肉牛的第三大農業產業。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良的草場,科學的管理,及最新遺傳育種技術的廣泛運用,使澳大利亞以高效率的方式生產出優質的牛奶,其乳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一)以放牧爲主的奶牛養殖業

20xx/13年度,澳大利亞產奶牛總數約爲165萬頭,牛奶總產量爲920萬噸。奶牛養殖在澳大利亞各州均有着很長的歷史,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其中以維多利亞州爲最主要的奶牛飼養和牛奶生產區,該州的奶牛飼養數量佔全國65%,其次爲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州,奶牛飼養數量佔全國的22%。澳大利亞的氣候和自然資源十分有利於奶業生產,近80%的奶牛是草地放養,牧草生產依靠天然降雨,有部分內陸地區是依靠灌溉系統。具體來看,目前不補飼,完全依靠天然降雨的牧場佔到牧場總數的30%,生產的牛奶佔總產量的18%;不補飼或補飼少量飼料,依靠天然降雨加灌溉的牧場佔到總數的50%,生產牛奶佔52%;在降雨和灌溉的基礎上,補飼穀物等飼料的牧場佔16%,生產牛奶佔25%;還有2%的牧場採用集中飼養的模式,生產的牛奶佔4%。在這種靈活多樣的生產模式下,澳大利亞的牛奶生產效率高,質量好,而且成本遠低於世界上其他主要的牛奶生產國。

(二) 乳製品企業和乳製品品種多元化

澳大利亞是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其開放的市場和多元的文化吸引了衆多投資者。這種多元化也體現在奶業生產上。

澳大利亞的牛奶加工企業是多元化的,包括由奶農所擁有的合作社公司、上市公司、私營公司和跨國公司。合作社公司不再佔據主導地位,其加工量佔牛奶總量的33%左右。最大的合作社公司(雙江mg公司)加工的牛奶約佔澳大利亞牛奶總量的30%。其他形式的澳大利亞乳品公司也表現的十分活躍,上市公司有瓦倫堡乾酪和奶油公司、必佳乾酪公司;私營公司有百樂公司、burra食品公司和longwarry食品公司;國際化的跨國公司包括恆天然(新西蘭)、麒麟(日本)和lactalis公司(法國)等。這些世界乳業中的巨頭通過新建或收購的方式爭奪澳大利亞乳製品生產消費市場。

澳大利亞乳製品品種的多元化表現在產品的豐富多樣,有奶酪、飲用奶(包括鮮奶和uht奶)、脫脂奶粉、黃油、全脂奶粉及其他產品(包括酸奶、奶餅乾、奶油凍等,見表1)。奶酪是最重要的乳製品,其產量佔到了乳製品產量的33%,飲用奶和脫脂奶粉是其他兩個產量最高的乳製品,分別佔到乳製品產量的27%和28%,全脂奶粉佔到9%,其他佔3%。)

(三)旺盛而趨於穩定的乳製品消費

澳大利亞主要消費的乳製品是牛奶、奶粉、奶酪、黃油、黃油混合物及酸奶(見表2)。澳大利亞奶業的發展,源於旺盛的消費需求。據澳大利亞乳業局的數據,20xx/13年度,澳大利亞人均消費牛奶107千克,奶酪13.5千克,黃油3.7千克,酸奶7.2千克,將以上摺合成液體奶,年人均消費達到驚人的323.2千克,而發達國家人均乳製品消費量爲238千克,世界平均爲107千克左右,發展中國家平均爲72千克,我國僅爲32千克,由此可見,乳製品在澳大利亞餐桌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澳大利亞乳製品消費趨於穩定,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飲用奶消費從全脂牛奶轉變到特製的牛奶品種,如減脂和低脂牛奶,同時風味牛奶的市場份額也在增加;乾酪消費中非切達乾酪的消費不斷增加;奶油的消費量一直在減少,這是因爲消費者尋求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入量。酸奶的消費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因爲它既方便又健康,所以倍受時間緊迫的消費者青睞。

(四)乳製品貿易具有較強競爭力

澳大利亞是重要的乳品出口國,在國際乳製品貿易方面有較強的競爭力,其牛奶產量僅佔全世界產量的2%,出口量佔到全球總量的7%,在全球乳品貿易中排名第4,僅次於新西蘭(37%)、歐盟(31%)和美國(11%)(見圖2)。近十年來,澳大利亞牛奶總產量中約40-45%用於出口,與本世紀初50-60%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幾年中一系列的乾旱使澳大利亞的牛奶總產量出現下降。

20xx/13年度澳大利亞乳製品出口總值超過27.6億澳元。澳大利亞的出口集中在亞洲地區—佔出口總量的74%。日本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佔出口總值的19%,其次是中國大陸,佔出口總值的14%。20xx/13年度澳大利亞最大的五個出口市場是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新西蘭。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仍然是中國(見圖3)。

二、澳大利亞奶業經驗及對我國奶業發展的啓示

(一)奶牛生產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在過去30年間,澳大利亞的奶牛場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二,從1980年的22,000家減少到20xx年中的不到6,770家。與奶牛場數量減少形成對比的是,澳大利亞牛奶的總產量卻穩步增加,1980年的總產奶量爲556.5萬噸,到20xx年總產奶量增長爲920萬噸。這是因爲奶牛場規模的擴大和奶牛單產水平的提高。1980年,平均畜羣規模是每個奶牛養殖場85頭奶牛,平均單產爲2848升,20xx年平均畜羣規模增長到240頭奶牛,平均單產達到5926升。澳大利亞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但其奶業發展並未一味追求數量和規模,而是通過提高生產水平,增加單產,選擇與其國情相適應的適度規模。我國資源稟賦條件決定了小規模養殖在一定時期內仍是未來奶業發展的主體,因此我國奶業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通過改善飼料、改良品種和提高管理水平來增加牛奶的單產,從而實現更少的奶牛場、更適度的規模、更高的牛奶生產率。

(二)利益合理分配的合作社模式保證奶業生產安全高效

澳大利亞奶業生產有兩種模式,一是農民擁有的合作社和股份公司進行奶製品的生產與加工,另外一種是奶牛場和獨立的乳品企業(包括私營、上市及跨國公司)通過合同收購的方式進行合作。其中奶牛場參股的合作制模式佔有重要地位。奶農通過自願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奶農是合作社的股東,合作社則直接創辦加工企業。加入合作社後奶農所生產的牛奶必須全部交給合作社乳品加工廠,合作社的乳品加工廠也有義務收購社員生產的牛奶,這樣既可以解除奶農銷售牛奶的後顧之憂,又可以使奶農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奶牛養殖,進而提高牛奶的質量和產量,進而合作社的乳品廠可以獲得數量穩定和質量較好的原料奶,協調牛奶的生產加工和乳品銷售。奶農合作社使奶農和乳品廠之間的整體利益一致,關係易於協調,爲促進奶業生產的優質高效,保證乳品質量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奶業發展還處在初期階段,奶農和乳品加工企業還沒有建立緊密的利益鏈接機制,這爲生鮮乳質量安全帶來隱患,可借鑑國外的經驗,有序提高原料奶生產、乳品加工、市場營銷環節的依存度,通過建立奶農合作社、奶牛場入股加工企業及自建乳品企業等方式推進一體化經營,推進利益合理分配的同時保證牛奶生產的優質高效。

(三)種養結合模式推進奶業可持續發展

澳大利亞草原和土地資源豐富,特別是擁有高質量的牧草,適宜的氣候和茂盛的牧草使得全年放牧成爲可能。以放牧爲主或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既保證奶牛飼草飼料、特別是青貯飼料和牧草的供應,發揮奶牛的遺傳潛力,又保證合理利用奶牛糞便還田,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提高作物產量,形成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平衡的生態農業系統,可謂一舉多得。在美國、歐洲等一些奶業發達國家,奶牛生產必須配套飼草飼料地,種養結合的奶牛生產方式十分普遍,即使在土地資源稀缺的荷蘭、日本等國家,種草養畜也被十分重視,只不過不同國家根據資源稟賦不同,配套的飼草料地比例不同。我國奶業目前進入到轉型時期,特別是當前,隨着標準化規模養殖的迅速推進,奶牛糞污處理和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在發展現代奶牛養殖業的過程中必須實行農牧結合。我國幅員遼闊,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進行規劃,如在大城市郊區,土地資源緊缺,可考慮發展集約化規模養殖;在農區和牧區,可利用草地、山地和耕地,發展種養結合的奶牛養殖模式,提高奶牛生產的質量效益。

(四)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保證奶業生產穩定有序

澳大利亞的奶業主要實行以牧場主自願組成的奶牛合作社和各專業協會相結合的行業管理、社會化服務模式,涵蓋了奶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後三大環節。澳大利亞奶農自願組成和加入各種類型的合作社,一個農場主往往在不同的經營環節上同時參加幾個不同的合作社,平均每個農場主參加2.6個合作社。在這種情況下,農場主便與合作社形成了一種橫向的、扇面型的多層經營體制,其行爲貫穿於整個產業鏈的始終。從澳大利亞奶業發展的經驗來看,獨立且關聯的奶牛協作組織已成爲奶業產業化良好的組織載體,成爲奶業產業鏈中連接龍頭加工企業與奶牛養殖戶的紐帶,它把分散經營的奶農,通過交換相聯合,形成規模經濟,使農戶獲取規模效益,有效地提升了奶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我國奶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但爲奶業生產服務的專業化協會(組織)、提升奶農話語權的合作社以及研究行業特點和指導行業發展的機構還非常稀缺,可以說,奶業發展的成熟度還不夠,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和有關單位的重視和努力,通過不斷完善和推進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我國奶業協調有序發展。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 篇5

澳大利亞是一個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國家,政府和國民的生態環境意識都很強,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澳大利亞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特點

1、政府主導。澳大利亞生態環境建設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

健全的機構體系爲澳大利亞政府主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奠定了基礎。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早設立政府環保部門的國家之一。早在1970年,維多利亞州就成立了環境保護局。目前,澳大利亞在聯邦政府(commonwea1th government)、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地方政府(1oca1 government)三個層次都設有專門的環保機構。聯邦政府設有環境與遺產部。州一級的環保機構較爲複雜。以維多利亞州爲例,政府設立了自然資源與環境廳,下設環境保護局、自然資源局和生態再循環局。

充足的人力和資金投入爲澳大利亞政府主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條件。澳大利亞聯邦環境與遺產部有500名工作人員,各州環境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在1000人以上。近年來,澳大利亞每年的環境保護投資都超過85億美元,約佔gdp的1。6%。維多利亞州環保局每年的經費預算爲32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來源於州政府撥款,一部分來源於排污收費。

統管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發展規劃和實際運行是澳大利亞政府主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具體表現。澳大利亞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主要通過協商和合作方式來實現國家環境發展規劃,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則主要採取直接干預方式使州環境規劃得以實施。各級政府都直接主導相應層次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實際運行,絕大部分環保工作由政府直接參與完成。

因地制宜,分區管理,是澳大利亞政府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做法。根據資源生態環境特徵,澳大利亞把國土劃分爲若干個區域,因區施策。維多利亞州把全州分爲4個區域,州環保局在每個區域都設立一個辦事處。昆士蘭州把全州劃分爲北部、中部和南部3個地區,州環保局內設的地區辦公室常年在各自的地區辦公。

2、依法治理。澳大利亞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立法和執法工作。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早出臺環境保護法律的國家之一。早在1970年,維多利亞州就制定和頒佈了“環境保護法”。目前,澳大利亞已經建立起了十分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在聯邦層次,環境保護立法已有50多個,有綜合立法,如“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持法”;也有專項立法,如“大堡礁海洋公園法”;還有20多個行政法規,如“清潔空氣法規”、“輻射控制法規”等。在州層次,各州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都多達百餘個。

澳大利亞環保法律法規的條款很細,可操作性很強。維多利亞州的“環保收費法規”,條款多達百餘條,從收費的種類、標準、單位、計算公式到最大排污允許量、交費流程、費用減免等,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僅垃圾填埋就按照廢物種類和數量列出了16個層次的收費水平,每個層次收取若干個“費單位”。“費單位”的個數,由垃圾填埋成本確定。每個“費單位”的具體金額,由當年物價水平確定。這樣的規定,可操作性很強,避免了執法的隨意性,減少了執法過程中的摩擦。

澳大利亞環保執法十分嚴格,體現了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在澳大利亞,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機構,只要違反了環保法律法規,都要受到嚴肅查處。在著名的大堡礁綠島公園,遊客不許帶走任何自然物體(包括貝殼),違者處以高額罰款。在昆士蘭州北部地區,有倆人曾因砍伐20多棵樹而被判十多年徒刑。在維多利亞州,環保局每年都要向法院起訴40—50起損害環境的案件。今年澳大利亞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一些地方終年滴雨未下,許多城市都出臺了嚴厲的節水措施,在時間上嚴格限制洗車、澆草坪等耗水性活動,任何人違反,都要受到處罰。

爲了確保環保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澳大利亞各州都組建了“環保警察”(sepp)。環保警察隸屬環保局領導,是環保局的一個內設機構。環保警察的人數不少,維多利亞州就有120名,佔環保局總人數的1/3,該州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多數具有當環保警察的經歷。環保警察身着統一制服,佩帶鮮明臂章,專司環境執法工作,具有很大權威。

3、綜合協調。澳大利亞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工作的綜合協調,一方面協調有關部門的行動,另一方面協調社會公衆的行動。

協調環保有關部門的行動,是澳大利亞政府綜合協調環保工作的基本層次。在澳大利亞,三級政府都有好幾個部門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事務,爲了避免推諉,減少摩擦,各級政府通過法律和跨部門機構來協調。在維多利亞州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廳,由廳長辦公室對下屬的環保局、自然資源局和生態再循環局進行協調。

協調公衆的環境行爲,是澳大利亞政府綜合協調環保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公衆場合尤其是旅遊勝地,導遊都要向遊客介紹政府的環保規定,提醒遊客嚴格執行,做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雜物,什麼都不帶走”。在著名的企鵝島,政府規定在觀看企鵝歸巢時,不許大聲喧譁、使用閃光燈照相,數以千計的遊客在持續兩、三小時的觀看中,無人違反規定。

把環保事業融入發展之中,是澳大利亞政府綜合協調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功經驗。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溼地建設。澳大利亞把溼地建設與水源淨化結合起來,與候鳥繁棲地的培育結合起來,與房地產開發結合起來。墨爾本市水利部門與房地產開發商在該市遠郊的一個地方聯合建造人工溼地,使當地的環境顯著改善,房地產價格上升了10倍,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4、全民參與。發動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澳大利亞政府推進環保事業的基本做法之一。

澳大利亞政府十分重視通過宣傳教育示範的方式,引導國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堪培拉“無垃圾城市”計劃的推進,就是建立在廣大居民積極參與的基礎上的。它的目標,是在不再填埋垃圾,實現全部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在計劃實施的每一個階段,政府有關機構都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和講座等形式,告訴居民應該如何做。環保部門還開辦了“無垃圾城市”計劃教育中心,爲居民免費提供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知識和技術,引導廣大居民自覺參加到這項計劃中來。

鼓勵企業參與環保產業的開發,是澳大利亞政府發動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成功做法。澳大利亞政府對從事環保事業的企業在稅收、設施等方面給以優惠,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環保產業。堪培拉市有70—80家企業從事垃圾收集、分類和填埋工作,每年創造1000多萬美元的產值。政府還與商業企業合作,推出了“生態商業”計劃,鼓勵商業企業減少水、電、汽等資源的使用。

澳大利亞政府還十分注重公民對環境法律制定的參與,激勵公民關心環境,爲全民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廣闊空間。澳大利亞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採取全民參與的方式,面向社會招標,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競標,由中標者負責起草,法律法規草案散發廣大公民,廣泛徵求意見。這樣做,既提高了公民對環保事業的參與度,拉近了公民與法律和政府的距離,增強了公民遵法守法的自覺性,又保證了法律法規條款的完善和對現實生活的貼近。

廣大居民具有很強的生態環境意識,以實際行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居民自覺參與植樹、清理垃圾、拯救動物等活動。居民房屋前後的花園和草坪,都按政府有關部門的統一規劃和要求,由居民負責栽植和管護。全民的廣泛參與,真正實現了國民環境行爲與政府環境導向的統一。

二、澳大利亞政府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基本職能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承擔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職能不盡相同,既明確分工,又密切協作。

1、聯邦政府的職能。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生態環境建設職能主要定位在國家利益層次。

聯邦政府承擔的生態環保職能包括:國際環保公約談判及簽定,國內環保法規制定,外海水域管理,跨州環保事務協調,少數重要生態區域的直接管理,重要環保科學技術的研究及推廣,與州政府在環保方面的聯合行動等。爲了完成上述職能,聯邦政府設立了環境與遺產部,內設11個司局,即戰略發展司、政策協調司、許可及立法司、環境質量司、科學監測司、海洋及水利司、南極司、國家公園司、自然遺產司、人文遺產司、氣象局;另外,還設有一些其他專門機構,如大堡礁海洋公園事務辦公室、全國溫室辦公室、全國海洋辦公室、悉尼港事務辦公室等。

2、州政府的職能。各州政府承擔着政府主要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職責。

歷史上,澳大利亞各州總督直接向英國女皇負責,各州的獨立性很強。澳大利亞建國之初,環境問題尚未顯現,國家憲法中未能提及聯邦政府的環保責任,環保主要是州政府的職責。

州政府的生態環保職能十分寬泛,主要包括:環保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環境標準的制定和監督執行,環保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大氣、水、土壤、近海的環境監測和管理,生態植被的保護和建設,野生動物和自然人文遺產的保護,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管理,資源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企業環境許可證的發放和監督,污染綜合治理,環保執法,環保宣傳和環保教育,與聯邦政府的聯合行動等。

3、地方政府的職能。澳大利亞的地方政府,是指州政府之下的基層政府。

按照澳大利亞憲法,地方政府的權力是由州政府賦予的,因而地方政府的環保行爲要受州政府的指導和干預,要在州政府的環保計劃框架內進行。

地方政府所承擔的生態環境建設職能較少,主要是:垃圾清理和管理,噪音等影響環境因素的控制,住戶發展對環境影響的控制,社區環境摩擦的協調,在州政府發展計劃框架下制定和執行社區環保規劃等。

4、政府之間的合作。由於各州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爲了更好地履行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職能,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以及州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展開了密切合作。

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合作的一個積極成果,是1992年達成的“澳大利亞(聯邦和州)政府間環境協議”。該協議明確提出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將以合作和協商的原則處理面臨的環境問題,規定了各級政府在制定環境政策和法規時必須遵循的原則,並對具體的環境議題制定了一系列協作行動計劃。根據該協議,澳大利亞成立了由聯邦環境與遺產部部長任主席、各州總理代表(負責資源或環境的各州部長)爲成員的“國家環境保護理事會”。該理事會可以審議和通過全國性的環境標準,理事會成員2/3多數表決通過的文件或決議將自動成爲各州的法規予以實施。

州政府之間的合作形式更加靈活,合作內容也更加寬泛。有以法律爲基礎的正式合作,也有資源或環境部門之間交流經驗、交換意見、共享信息、共同開發環保技術等方面的非正式合作。

政府之間的有效合作,既強化了各自承擔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職能,又增強了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行動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在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了合力,確保了政府生態環保職能的順利履行和生態環保目標的實現。

三、加強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幾點建議

澳大利亞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做法,對我們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黨的__大報告已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作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十分短缺的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任務非常艱鉅。我們一定要增強環境憂患意識,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1、確立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澳大利亞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做得好,一條重要經驗是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堅持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在著名旅遊城市凱恩斯,一發展商申請在風景區建造7、5公里長的空中索道,市政府要求其不得毀壞熱帶雨林,發展商不得不用直升飛機運送建築材料,修建索道支架。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往往成爲一對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基本點是牢固確立環境優先的現代發展理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去換取經濟增長,都不能以眼前發展去損害長遠利益,更不能用局部發展去損害全局利益,決不能走“先開發、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2、加強生態環保法制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具有長遠性、戰略性、全局性的特點,需要建立長期穩定起作用的法律保障機制。我國已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對推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情況仍不同程度存在。加強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十分必要。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消除在生態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立法空白。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規條款。通過修改法律法規,增強可操作性。再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任何單位和個人,只要違法,都應按照法律法規嚴肅處理。同時,要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最後,應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參與環境法律法規建設。環境法律法規正式頒佈前,應向全社會公佈草案,廣泛徵求意見。

3、加強政府生態環保職能。各級政府應就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基本職能進行合理明確的分工,中央政府的環保職能應主要定位在國家利益層次,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的具體責任,加強對地方政府履行環境職能情況的監督和考覈。要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等方面,爲全面加強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職能創造條件。應逐步改變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分工過於分散的局面,建立一個相對集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管理機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地區,應打破行政區劃,按照自然區劃建立有權威的機構。國家財政應適當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預算,增加環境事業基本建設投入,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

4、強化全民環境意識。公民的環境意識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重要基礎,應該把環境教育納入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工作的軌道。環境意識的培育要從娃娃抓起,應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持久的生態環境教育,逐步把生態環境知識列爲中國小的一門課程。加強環保宣傳和示範工作,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愛護環境、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的氛圍。強化環境制約措施,用法律法規嚴格約束每個人的環境行爲,以此增強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責任。

考察團全體成員

20xx年xx月xx日

澳大利亞考察報告 篇6

摘要:

當前,我國教育結構正在進一步調整,各項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如何從國情出發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終身教育體系,提高和培養高等林業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就業能力,加強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及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做好森林保護工作,是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澳大利亞在林業教育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關鍵詞:

澳大利亞;林業教育;考察

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有關方面的邀請,經國家林業局國際合作司批准,由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組織,包括北京林業管理幹部學院、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大林學院、寧夏大學農學院、新疆農大林學院、福建林業技術學院有關人員參加的中國林業教育考察訪問團,於12月30日至1月13日赴澳大利亞、新西蘭考察了兩國的林業教育和森林保護情況。此次考察重點是澳大利亞的高等林業教育、成人教育、技術培訓、森林保護與防火、畢業生就業等。考察團先後考察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資源環境與社會學院、悉尼TAFE、新南威爾士州資源保護局、墨爾本大學林學院,還參觀了教育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和實習林場,並順訪悉尼大學參觀了校園。考察團現場聽取了有關專家的報告,同時也向對方介紹了中國林業教育的情況。雙方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交流,進一步探討了兩國有關教育領域合作的問題。在考察過程中,全體團員積極認真,克服天氣炎熱等困難,不僅虛心聽取對方的情況介紹,還提出大量的問題,並進行熱烈的討論,特別是就雙方合作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這次考察,團員們收穫是較大的,不僅開闊了眼界,學習到了許多經驗,而且雙方就防火人員培訓、互派學生進修、林木樹種引進等達成了初步意向,爲今後開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一、考察的基本情況

(一)澳大利亞的高等林業教育

澳大利亞全國共有8所大學設有林學院或資源環境學院。其中只有國立澳大利亞大學資源環境與社會學院和墨爾本大學林學院可以授予林學學士學位。其餘大學可提供林學方向的有關課程,但不能授予學位,可以向這兩所大學申請授予。該國的高等林業教育規模不大,林科本科每年招生不到百人,在校博士50人左右。近兩年招生人數有所下滑,每年都完不成招生計劃。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資源環境與社會學院始建於1925年,位於首都堪培拉,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學校有良好的實驗、實習條件。該院1965年以前是獨立設置的林學院,1965年改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林學系,將林學系與地理系合併成爲資源環境與社會學院,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規模較大的學院。目前學院設有林學、地理學、人類生態學、資源與環境管理4個專業,學制都爲4年。學院每年招生人數100多人。學生可以同時學習其它專業的課程,同時獲得第二學位。學校將林學與社會學合併組成一個學院,主要是考慮林業的研究和發展與社會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聯繫,特別是現代林業已經和傳統林業完全不同。該院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培養,每年不僅從國內各地招收學生,而且還從世界各地招收學生和訪問學者。該院對外交流密切,就有北京林業大學和甘肅農業大學的訪問學者和學生在此學習和研究。

墨爾本大學林學院是一所歷史比較悠久的學校。學院距離校本部100多公里,坐落在環境優美的森林中。學院佔地面積20公頃,周邊有公頃的森林供學生實習,主要爲桉樹,另外有400公頃的松樹。學院有一流的實驗室和木材加工廠,還有一個藏書量達十幾萬冊的專業圖書館。並有供學生臨時住宿的學生公寓。目前學院有教師20餘人,教授3人;在校學生8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20餘人、碩士生45人、本科生160人、其餘爲專科生,另外還有一些留學生,主要來自美國、中國、加拿大和東南亞等。學生大一、大二在校本部學習,大三以後在學院學習專業課,並進行實習。主要專業方向有森林培育、木材科學、森林防火等。許多林業企業和農場主爲學生提供獎學金。由於學生的實踐能力強,所以畢業生就業比較容易。近幾年的畢業生從政較多,這受到了學校的讚揚。學院認爲,林科畢業生從政有利於整個社會進一步認識林業,能夠提高林業在社會中的地位。但近兩年招生人數減少,每年計劃招收40名,結果只有20多名。學院希望從國外多招一些留學生。

學院同時還承擔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的培訓任務,受林業聯合會和僱主的委託,每年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培訓對象主要是在職人員,實行半工半讀,內容包括林業管理、商業管理和人力管理,各佔1/3。培訓等級從第二級到第四級。

學院還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林業研究中心,每年研究經費達1000多萬澳元。充足的研究經費也爲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二)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與培訓

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即TAFE(Technica1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亞三級教育中最大的部門,也是澳大利亞培訓勞動力最主要的單位。每年有80%左右的中學畢業生進入其間學習,還有許多在職人員和大學畢業生也要進入其間進一步學習。TAFE屬於政府所有,並由政府管理和撥款,招生計劃由政府根據社會需求下達。政府撥款80億澳元,同時TAFE還接受社會資助。目前澳大利亞全國有84所TAFE,在校生52萬人,在職學生14.2萬人,教師2.2萬人。TAFE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課程設置直接服務於社會和行業,有極強的針對性。TAFE能提供5種不同層次(包括碩士、學士、專科文憑、高級證書、普通證書)的資格證書,設有上千個職業與非職業課程,課程非常實用,爲勞動力進入社會提供了全部所需要的技能訓練。TAFE所有的文憑全國通用並得到承認。尤其是大部分的專科文憑課程能夠得到全國各大學的承認,爲將來想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創造了十分便利的條件。這種各類教育相互銜接、協調發展、有機結合的體系,在澳大利亞經濟建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AFE另一個特點是收費非常低,只有普通大學的1/10%1/5。低廉的學費也是吸引學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爲了保證教學質量,澳大利亞技術與成人再教育中心制定了全國統一的課程體系標準,每一門課程都需要由權威教育機構(成員包括教育及行業代表)進行評估,每年考評一次。我們所參觀的新南威爾士州南悉尼TAFE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該校學生有79273人,有10個校區,培訓專業科目達500多種,專職教師735名,兼職教師3000名,管理人員920名,其辦學特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該校的特點爲:

1、據市場需要設置學科專業。服務業爲主的專業最多,其次是製造業。主要專業有會計、旅遊、祕書商業、營銷、企業管理等,林業專業學生很少。據統計,全校共設有1500門課程。

2、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TAFE培養的學生受到社會的歡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動手能力強,能夠和實際工作密切結合。學校設有專門的實習基地,並與一些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聘請了一大批有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這樣既保證了學校教學生產實習的需要,也爲學生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3、培養模式靈活多樣。TAFE根據被培訓對象和所學專業,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依據學習課程的程度不同,授予學生不同的文憑。學院碩士學位與學士學位文憑課程一般需要二至三年,專科文憑課程只需一年半至兩年,在職人員進修或想進入大學深造只需要有結業證書文憑,時間只有六個月至一年半,其所修課程大學全部承認。爲保證不同層次的人才和專業的需要,學校的課程安排和培訓時間,短期的只有數小時、幾個月,長期的可達三年。

4、TAFE非常重視教師的業務素質,對任課教師有嚴格的考覈標準,一是學歷必須是大學本科以上,二是必須在本行業工作五年以上,離開本行業三年以上要再回其有關崗位進行培訓後方可上崗。充分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南悉尼TAFE兼職教師是專職教師的4倍以上。

5、注重對外合作與交流。目前,南悉尼TAFE已和日本、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進行合作,主要是開發課程,提供教學服務。在中國已有10個學校與之合作。最近,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引進澳大利亞TAFE培養模式,在所屬8個職業技術學院,實施雙專科雙文憑、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相融合的辦學方式,打破傳統職教模式,以技術應用和實際操作教學爲特色,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能人才。

(三)澳大利亞的森林保護(森林防火)

澳大利亞是一個少林國家,森林覆蓋率只有10%。林業管理主要由各州負責。近幾十年進行較大規模的人工造林,特別是引進了一些國外樹種,如美國的輻射鬆等,但以桉樹爲主要樹種的林分結構沒有改變。由於氣候乾燥,特別是夏季高溫缺雨,加之桉樹屬於易燃樹種,發生森林火災的頻率非常高,如何有效地控制火災是澳大利亞森林保護最重要的內容。

澳大利亞森林防火組織成立於1955年,通過森林防火協會開展森林防火的宣傳、教育、培訓。其防火的宗旨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森林持續發展。防火是每個人的責任,不能只靠政府。全國建立了四級組織:第一級爲州政府,主要負責林木的管理;第二級爲國家公園,包括動物保護;第三級是市區;第四級是鄉村。全國有森林管理協會,各個地區都有相應的管理人員,委員會每年召開二三次會議,對有關人員進行免費培訓,約20個小時。1997年政府通過新的防火條例,制定了三大體系:一是日常保護,二是應急處理,三是事後處理。重在日常保護。澳大利亞防火實行專職人員與志願者相結合的做法,志願者在日常防火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主要是巡查、宣傳,發生火災時協助專業人員開展滅火工作。平時經常要深入到社區、學校對居民和學生進行演講,還要到農場主家中進行走訪,召開不同層次的討論會,充分發揮當地人員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土著人有着幾千年在森林中燒荒的習俗,現在澳大利亞仍認爲:森林火災並非都是壞事,這是自然界一種正常現象。在冬季,燒掉一些林中易燃物,不僅能保護森林,也有利於植被更替和土地恢復肥力。只要將森林火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即可。因此各州對不同地區進行森林資產風險評估,評估標準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原則。首先考慮是否對人員構成傷害,其次是否對動植物構成威脅,第三造成多少財產損失。每個地區都會有發生火災的機率以及造成損失的大小的評估圖,根據評估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同時根據火災級別,制定不同地區的滅火預案。

二、思考與啓示

雖然此次考察時間短,只是走馬觀花,不可能全面深入瞭解澳大利亞的教育情況,但收穫非常大。我國教育結構正在進一步的調整,澳大利亞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鑑,特別是其職業技術與成人教育體系對我國教育結構的改革、調整有着現實意義。

(一)從國情出發,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終身教育體系

中澳兩國社會制度不同,國情差異較大,但兩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教育。目前在我國實現了“普九”教育和高等教育邁入大衆教育之際,在全社會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幼兒園、國小、中學、職業學校、大學爲主體,各種成人教育(包括函授、夜大學、專業技術班)爲輔的全民教育體系。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仍存在許多問題,基礎教育薄弱的地位有待加強,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使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真正實現。高等教育近幾年得到跨越式發展,全國各類在校生人數突破萬,毛入學率達19%。但仍處於初級階段,與國家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羣衆的需求還存在着較大的差距。應採取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借鑑發達國家中私立學校的經驗,促進國內民辦大學的發展,從政策上扶持他們,使這些學校能夠得到認可。吸引社會上各種資金投入高等教育,減輕國家的負擔,形成全社會都來辦教育的良好局面。同時,鼓勵在職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把現有的屬於各部門、各行業的培訓中心和學校對社會開放,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使這些培訓機構達到社會需要的標準。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全國或各地統一的網絡學校和培訓機構。通過建立各種不同的考覈體系和標準,逐步形成學習型社會。

(二)大力加強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職業教育,每年只有15%左右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80%的高中畢業生進入TAFE學習。TAFE(職業技術與繼續教育)成爲其教育的主力軍。由於TAFE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政府、學校、企業聯合制定的技能標準開設所有的技能培養課程,學生取得的證書得到社會認可,同時在TAFE所學的課程高校也承認,學生參加TAFE學習後,根據自己的志願和愛好以及市場就業情況,既可以選擇就業,也可繼續進入大學學習。由於TAFE注重與市場的結合,所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就業比本科生還容易,因此學生中學畢業以後願意進入TAFE學習。這正是我國教育改革值得學習和借鑑的。目前,一方面,我國每年有萬勞動大軍進入勞務市場,由於沒有得到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他們無法進入技術崗位。另一方面,由於勞動力市場出現高學歷熱,近幾年許多中專、技工學校爲生存紛紛升格或併入大學,成爲高等職業學校。這些學校普遍存在着培養目標不明確,市場定位模糊,其結果是培養出的畢業生既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也不強。同時由於其客觀導向作用使學生就業期望值偏高,造成在就業市場上他們既無法和本科生競爭、又不願從事技術勞動工作的局面。現在,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勞動力,許多企業因無法得到高級技工,不得不在全國高薪招聘,甚至從國外引進。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既是滿足社會對技術工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強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一是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凡是對社會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工作,都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在全社會樹立勞動光榮的新風尚。二是制定有關政策,積極引導人們從事勞動技術工作,使從事勞動技術工作的人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同時制定技術職稱系列,鼓勵他們不斷鑽研技術,造就數千萬高技能的勞動大軍。三是現有高職學院要擺正位置,真正做到以市場爲導向,加強學生的實__踐能力,徹底擺脫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四是做好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培訓,這是目前我國培訓和職業教育的盲點。這些人員數量大,流動性強,文化水平低,屬於社會弱勢羣體。應該由中央財政統一支付培訓費,根據市場對不同勞動崗位的需求,在指定的學校對他們進行短期培訓,發給全國認可的證書。徹底解決農民工技術培訓無人管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爲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條件。五是構建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銜接與協調發展的關係,使各類人員不至於在職業教育階段就終斷其學習與發展。

(三)林業高等院校應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澳大利亞大學非常重視林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堪培拉國立大學資源環境與社會學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爲3%2,課程教學與自學時間爲1%1。墨爾本大學林學院就建在森林中,學生在校本部學習完基礎課後,其餘的專業課都要在位於森林中的學校裏完成。在培養學生中,他們強調所學內容與科研和生產密切結合,以提高科研水平和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注重不同學科的交叉,特別是與社會學科的交叉。他們認爲,現代林業的發展與其國家和地方法規及政策有着密切的聯繫,應鼓勵畢業生從政,以影響對林業的政策。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學生學林的興趣和愛好。通過一些企業和僱主設立獎學金來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目前,在我國大學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學生動手能力差,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的現象。一方面是認識問題,認爲大學本科生是高級人才,主要是從事管理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經費短缺和缺乏實習場地,造成許多必要的實習實踐環節不能完成,往往以課堂教學代替一切。林業院校的學生還長期存在專業思想的問題,學林不愛林,學林不願意幹林業。所以,今後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正確認識大學生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的大幅度擴招,大學生在未來社會中將成爲普通勞動者,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系統的理論知識同樣重要。因此,要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作爲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特別是林學,作爲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更應該加強實踐環節的建設。

2。進一步加強林科學生的專業教育,並通過設立專業獎學金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學林愛林。

3。加強學生就業環節的指導,積極做好市場預測,特別是根據林業生態建設的需要,提出林科人才需求的中長期計劃。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建立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與林業及其有關單位建立密切的聯繫,積極鼓勵畢業生到林業生產一線工作。

(四)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做好森林保護工作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經濟發達,勞動力成本較高。雖然澳大利亞與我國的國情不同,但其利用社會力量做好森林保護工作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在森林防火過程中,澳大利亞充分依靠各級協會和志願者,在全國建立了從州政府到鄉村的羣衆性組織機構,所彙集的志願人員是專業人員的7倍之多。特別是志願人員平時深入社區、學校、農場主家中進行宣傳和培訓,發生火災時,與專業人員共同滅火,發揮了政府機構和專業人員無法替代的作用。在我國每年因人爲因素髮生的火災非常多,單靠現有專業人員進行宣傳和防火培訓是不夠的,而且我國一般性的防火安全教育效果又不理想。有關部門應建立全國性的防火協會,調動社會力量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方面,在林區及其附近建立一些志願者組織,利用地理位置近,時間安排方便,定期開展活動和進行有關培訓。另一方面,利用每年大學生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確定一些相關學校成立相應組織,充分發揮大學生專業知識水平豐富、熱情高的特點,深入林區和重點地區開展活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爲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目前圍繞六大林業工程建設,對林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林業院校和各級教育機構必須適應新形勢,加快林業教育改革的步伐,既要培養林業科技攻關、解決林業建設與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技術難題的高級人才,又要培養懂得林業知識、掌握林業技術、熟悉操作程序的數以萬計的技術工人。澳大利亞在林業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考察團全體成員

20xx年xx月xx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