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觀課報告(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9W

數學觀課報告 篇1

在今天的觀課議課活動中,我選擇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爲自己的觀察視角,實地觀察了楊志波老師的一節數學新授課,現將自己的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數學觀課報告(精選12篇)

一、觀察點選點說明

我選擇的觀察視角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此基礎上,分爲以下幾個觀察維度:課程的開發和利用、課堂氣氛營造、師生雙邊活動、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達成、學習方式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問題的設計與處理。通過這幾個維度的觀察與診斷,旨在正確認識、瞭解教學中課程開發、師生的雙邊關係的處理,課堂教與學的關係。

二、觀察結果分析:(總體評價、主要優點、教學建議)

(一)總體評價:

讓學生經歷探究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算理,會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聯繫,初步構建加減法認知體系,提高遷移的意識和計算能力。使學生感受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增強用小數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性。

(二)主要優點:

下面重點將在觀察視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課程資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上、課堂氛圍”等方面的優點作如下分析:

A、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1、該教師能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創造性地利用黑板、卡片、教學掛圖、模型、實物等常規媒體,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有利於學生觀察、模仿、嘗試、體驗歡欣愉悅的教學環境,使數學學習更好地體現生活性和思維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學資源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和學科認知發展水平,具有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學資源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語言真實。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該教師適當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該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積極利用聲像資源等,給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豐富、真實的語言學習和體驗的機會。

4、豐富的課程資源,較好地開拓了教和學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學的方式,使數學教學更加真實、生動、開放和靈活,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5、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生活經驗,儘可能創設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應用於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邏輯思維的能力。該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僅起到點播啓發的.作用。

B、課堂氣氛營造

1、該教師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在教學中,能堅持以學生爲本,面向全體學生,調動起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了高度的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功感受;關注個體差異,能做到尊重學生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不同潛能,因材施教,爲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空間。

2、課堂教學中,教師尤其注意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該節課課堂教學氣氛和諧,教學內容和步驟安排合理,課堂互動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如:兩兩練習、自編習題、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大量採取,在老師的調控下,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方式學習和運用數學,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練習鞏固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4、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算理錯誤時,該教師能選擇恰當的時機和靈活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處理教學實踐中出現的錯誤,體現了高超的教學智慧和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

C、師生雙邊活動

1、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採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應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和語言交際的能力。

2、教學中,教師注重分層練習,在玩中學習。讓學生在玩中學。這樣,既讓學生放鬆,又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既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又適應了學生學習的不同層次。提高了實際應用的能力,達到了多元培養目標。

3、課堂上,師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這種師生與生生間的多向交往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

D、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達成

1、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觀察比較,巧妙記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到自己纔是學習的主人。

2、教學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呈現和學習,始終都從生活經驗的角度出發,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化數學知識並採用循序漸進引向深入,爲學生提升“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了前提鋪墊。

3、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形象的語言教學途徑,強調教學過程與結果的並重。教學活動中,學習交流目的明確,操作要求具體。爲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通過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4、在教學中,教師較好地處理好了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數學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活動不僅限於課堂,還延伸到課堂之外。活動設計有利於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聯繫,促進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

E、學習方式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分別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利用成功體驗激趣,直觀教學激趣等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中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操作法與啓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3、營造積極氛圍,激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熱情。

4、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強了師生交往,想方設法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善於探究的學習習慣。

數學觀課報告 篇2

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線老師主體參與,也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教師不是作爲一名旁觀者和外部的觀察者的角色進入對象,而是以一名參與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與對象融爲一體,在課堂評價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地通過體驗、反思來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爲、領悟教學的技藝、體味教學的樂趣和生成過程、感受自己生命意義的存在價值。

我選擇“教學問題的設計”作爲自己的觀察視角,現將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問題設計時考慮到了學生興趣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呈現情境圖後,教師提問:你會不會把9個麪包分給4個小朋友?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競相發言,動口動腦,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問題設計層層遞進

生演示完分麪包,老師提問:還有不同的分發嗎?學生演示不同的分發。在學生分完後,老師提問:應該用哪一種運算表示呢?

問題設計有階梯,層層遞進,逐級攀登,對於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設計一系列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水平,化難爲易、化繁爲簡、由近及遠,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大問題,通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達到“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問題的提問掌握時機

教師在提問設計時,能視課堂教學流程中各個時機、環節的不同而不同;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問方式縱橫交織,多種多樣,採用了多種提問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選擇比較式、填充補續式、追蹤探因式、檢查整理式等。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能把握提問時機,掌握火候,啓發引導,循循善誘,本課的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

四、問題的提問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

提問時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教師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後,待學生略作思考後,指名學生個別回答。學生答題後,教師又恰當地指名其他學生,引導他們對這一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評價。這樣做有利於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

在問題設計上,胡老師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在學生分完麪包列完算式後,老師提問:同學分完了麪包,還有很多的東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寫到草稿紙上?這個問題要求不明確,不具體。

數學觀課報告 篇3

因學校安排,3月28日——31日。我有幸參加了寧夏銀川市組織的“綠色課堂杯”全國高中數學優質課大賽現場觀摩交流會,在這4天時間裏,共聆聽了專家孔凡哲教授3個半小時的“綠色課堂”學術報告。觀摩了9節示範課,9個參賽選手的自評,現場教師提問交流,專家點評。聽了高慧敏教授的長達1個半小時的講座,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讓我收穫頗豐,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先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創設教學情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孩子的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些課中,教師都重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從情景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例如在重慶育才中學馬黃萍老師的《計數原理》中,從前不久馬航失聯客機事件入手,整節課都以這一事件爲背景,讓學生深切理解了分類,分步計數原理及其應用,並請學生以失聯客機事件爲背景編兩類計數原理應用題。讓學生切身感受身邊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在昆明年輕教師陳榮玻老師課堂中,通過學生觀看《子午書卷》欄目中報道的距今20__多年但出土時卻保存完好的女屍的情況,猜測;估數引出課題;這些教學情景的創設,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情景和機會。

2、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這幾節課我看出每位名師都在向我們傳遞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看到每位名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而是現在課堂中的,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體現主動性學習,重視學生的能力的培養。

智慧之花開在孩子們的手上。我們老師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俗話說:心靈手巧。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知識。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感覺到整個課堂體現的特點:一是將課堂交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主人翁思想,這樣就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建立了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成爲了課堂上的主人;二是老師無批評、責怪的語言,更多的是鼓勵和表揚,整個課堂讓人感覺輕鬆、活潑;三是老師的教學理念新穎,注重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方法;四是老師教學語言幽默風趣,能迅速激發學生聽課激情,提高聽課注意力,使學生能積極發言;五是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空間,在科學的引導下讓學生暢所欲言,發揮想象,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六是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新、奇、貴、曲折,喜聞樂見。幾位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想方設法的借學生的口說老師想說的話,真正做到了知識的遷移。教學過程的推動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智慧的體現。這些名師就是把自己和學生的智慧充分地挖掘,放大,施展,從而使他們的課生機勃勃。

在這短短的時間裏,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優質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他們所設計的學習情景,不僅絢麗多彩,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蘊含着數學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學生通過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主動地參與探究解決問題。這些名師不但關注學生,把握數學的解題方法,而且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人耳目一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

數學觀課報告 篇4

11月9日,我參加了xx國小的磨課活動,對王濤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課。通過課前觀課會議的分工,我承擔的觀課維度是有關“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中的第一個問題——創設的情境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保持持續的關注。本節課以創設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圍繞着學習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愛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一個環節:在複習引入,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階段,教師設計了猜測認識三角形,全班學生反應迅速、整齊,大多數同學積極舉手主動參與猜測認識三角形的活動。說明在這個情境中,爲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喚起舊知學習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個環節:在觀察情境圖,進一步瞭解三角形的面積的一般步驟的階段,教師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創設了形象情境。從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回答情況看,這些形象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並能使學生保持關注。

教學第三個環節:在基本練習的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完成書中練習題進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學生雖然能認真完成練習,但因爲此時教師對交流的要求欠具體明確,學生的交流活動比較被動,是在教師不斷巡視提醒中完成的。

教學第四個環節:猜測,驗證三角形的面積的是推倒,教師精心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觀。學生們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利用圖中呈現的所有信息編出了不同的四個故事,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教學第五個環節:在結構訓練階段,爲學生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搭建了思維的平臺,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目標。

數學觀課報告 篇5

我觀看了研修平臺爲我推送的六節數學優質課教學視頻,內容涵蓋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計等不同知識領域。其中有兩節課給我帶來的收穫和啓發最大,下面分別就這兩節課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一、圓的認識——注重動手實踐經驗的積累

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的課堂教學實錄,執教教師是濱州市惠民縣孫武鎮十方院國小的王海燕老師。這是一節成功應用了先進的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示範課,自動錄播教室的錄製效果也很棒,觸控一體機的使用恰到好處,40人的班額大小適當,學生整齊的校服以及積極的精神面貌爲課例增色不少。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王老師精彩的教學設計以及高效的教學實施環節。王老師通過趣味運動會設計遊戲導入新課,然後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議一議中明確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和性質,充分運用了課件的幾何直觀的特點,很好的認識圓的特點,最後又迴歸現實生活的應用,設計套圈遊戲,車輪是爲什麼是圓的,以及課外練習的拓展,畫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

最後,提一個的建議:在練習環節有個練一練的題目,師生一問一答,效率低,效果也不很好。可以改由學生講解,即完整又清晰,難度也不大。

二、體積單位間的換算——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中心國小的顧建鋒老師執教的《體積單位間的換算》,是新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自動錄播教室錄製的,雖是借班上課,但是教學效果非常好,是一節值得好好學習的示範課。

顧老師是一位數學素養非常高的老師,無論是粉筆字的板書,數學語言的規範,數學問題的設計,數學思想的滲透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很高的水平。國小男教師特有的嚴謹、大氣的教學風格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顧老師首先從複習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入手,引入探究體積單位的換算,這期中滲透了化新爲舊的轉化思想。在探究新知環節,又是處處滲透轉化思想,借鑑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學習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從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化”——乘進率,從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聚”除以進率。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注重學生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設計了牛奶包裝箱、用磚砌牆、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等現實問題,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小結中,又一次總結昇華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化陌生爲熟悉,化複雜爲簡單,化未知爲已知。

給本節課的一個建議,由於教學容量大,教學時間比較緊張,有些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比較倉促。如,在練習環節,小組展示講解,4600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小組的展示沒有完全展開,教師就草草一帶而過。應該適當刪減前面幾個題型雷同的題目,讓出時間給這個小組詳細展示覆名數換算的過程。

最後,感謝本次網研修,既爲優秀教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又爲我們普通教師提供了學習提升的機會。這種大範圍、多角度、高層次的溝通交流有效的推動了教師的成長和發展。

數學觀課報告 篇6

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教育部的規定——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有效的教學體現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爲條件,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並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專業與水平不斷地提升與發展。本文通過對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一、何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達得預設的學習結果並學會學習,同時使教師自身素質得到積極發展。具體表現在:在認知上,促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學生從不喜歡數學到喜歡數學,從不熱愛到熱愛。通過有效的課堂學習使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法。而對教師來說,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感受到教師自身的教學魅力與價值,同時享受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精彩的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的數學教學。

二、探究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最大限度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感受、去經歷數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發現的成功喜悅,才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節《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教學時,筆者提早一天叫學生自己做了一個圓錐模型,上課時說:“這節課我們學習《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圓錐的側面積怎麼求呢?你能以你製作的圓錐模型爲工具,運用已學的知識探究出圓錐的側面積嗎?能用字母表示圓錐的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嗎?”經過約2分鐘的時間,筆者看到大部分學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圓錐的側面剪開展平成一個扇形,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知所措。又問:“圓錐的側面是曲面,怎麼求曲面的面積?”“利用轉化思想把曲面轉化爲平面。”大多數學生齊答。一小部分學生欣然一笑,把圓錐的側面剪開。又過約1分鐘,有一學生高興地喊:“老師我知道了:其實圓錐的側面積就是剪開的扇形面積S圓錐側面積=S扇形面積=”,“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老師我的是S圓錐側面積=rl”,“我覺得是S圓錐側面積=πrl”,“我認爲是S圓錐側面積=πl”學生搶着答。大概過了五分鐘後,我叫各種答案的代表站起來解釋。“沿圓錐的一條母線剪開,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根據扇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得到S圓錐側面積=”“能解釋n、R各代表什麼嗎?”“n指扇形圓心角的度數,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樣,但得到S圓錐側面積=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長,r是扇形的半徑。”“我的方法也一樣,但得出的S圓錐側面積=πrl,其中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l是圓錐的母線。”“我得到得S圓錐側面積=πr,其中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h是圓錐的高。”“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作爲公式該選哪個呢?爲什麼?”“第四種,求圓錐的側面積,就該已知圓錐的相關量,而第三種雖然也已知圓錐的相關量,但比第三種複雜,所以我覺得應該採用第三種作爲公式。”筆者笑着爲他鼓起掌。接着,教室裏掌聲一片。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爲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水平。

數學觀課報告 篇7

在參加的山東遠程研修中,我有幸觀看了朱、王、王和姜四位老師的數學課堂,每一位老師都精心準備,教學方法獨特,教學手段新穎,教學水平高超,教學層次清楚,教學效果好,使我收穫頗多。其中王秋菊老師執教的《分數與除法》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好,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師生平等、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動手動口動手能力等都展現得淋漓盡致。王老師的個人素質高,語言魅力強,對學生的個性化評價到位,課堂活而不亂,教學效果好。下面我就具體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

一、複習知識到位。

引導孩子回顧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爲新課中的分數除法的研究墊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情景導入到位。

王老師用學生最熟悉的小點心和蛋糕創設問題情境,並指名學生閱讀問題,用算式表示,6÷3=2,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在黑板上進行總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識間的聯繫,看得出王老師的精心設計。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問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張?3÷4=?(張)。讓學生經歷了猜想和驗證,先讓學生自己猜測會有多少張,再讓學生用圓形的彩色卡片學具動手操作驗證,教師巡視指導,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有了學習的內驅力,積極性自然被調動起來。操作驗證完成後,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上臺展演和描述,教師相機板書,3÷4=,並要求學生根據算式體驗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口述。並用字母表示,a÷b=(b不能爲0),區別分數與除法:分數是一個數,除法是一種運算。讓學生勾畫出教材中的內容並閱讀,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方法得學習借鑑和推廣。

四、鞏固練習到位。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要求,在不同層次的練習中,建構知識框架,練習設計由易到難,努力做到分數與除法的密切結合,如:7÷13= 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到位。

分數與除法相互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爲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承上啓下的作用,王老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方法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獲得。課堂上給了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學生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教學過程,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獨立地發現並獲得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效果較好。

數學觀課報告 篇8

我觀看了遠程研修中展示的課例——吳正憲老師的《估算》。課堂直接導入主題。“學習估算時遇到過什麼困惑,困難?有什麼問題?”這樣的導入既開門見山,又啓開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吳老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板書出來,爲接下來的教學埋下了伏筆。一開始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數學來源於生活。吳老師出示的幾個情景都來自於生活:青青購物,曹衝稱象,春遊租車,安全過橋。學生身邊的事,學生感覺自然,貼近自己,有趣也有用,所以學生容易接受。

值得讚賞的還有,上課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什麼是估算?”“估算有什方法?”“什麼時候用估算?”“爲什麼要估算?”“估算有什麼用處?”在完成新知識的傳授中不留痕跡的一一做了解答。

估算大象的的體重,是課堂的高潮,也是這節課最精彩之處。吳老師沒有去幹預、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由的盡情地發揮。讓學生自己歸納方法。於是課堂沸騰了,各種方法一一出現: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四捨五入,調湊估。創新思維的'不斷涌現。吳老師沒有說過多的話,去幹預學生,而是關鍵時去引導。對學生每一種方法給予肯定和引導和鼓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功比起物質獎勵,要長久得多,自然達到樂學的目的。

追問是本節課又一個特色。數學的根本之一,是尋根問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吳老師用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說出爲什麼。請看一個重難點的破解:和一個學生的對話。

師:“結果沒出來,但思路已經有了,你是怎麼想的?”

生:“比較準確地往大估。”

師:“比較準確地往大估,這話很有分量!啥叫準確?你把它看作什麼?”

生:“我把它看作整十數。”

師:“聽懂了嗎?

生:“聽懂了。”

師:“都是一個一個的整十數,我想,在你的心中悄悄的有了標準,,你爲什麼把328作而看作330,而不看作320呢?”

生:“看成320就變小。”

師:“也就是說,當個位上是8,你就往上怎麼樣啊?”

生:“往上估,往大估。”

師:“那你把352看作360了,是嗎?把352看作350更好,還是看作360更好一點。”

生:“350。”

師:“你想改過來爲什麼你變化了?爲什麼你改成350?”

生:“我用四捨五入法。”

師:“當個位上是2”

生:“往下估,往小估”

師:“7呢?”……

最後總結1至4往下估,5至9往上估。

這種層層遞進式的追問,學生不但學到了方法,而且化解了難點。

總之,吳老師的課堂師生融合,學生在互動中求知,既輕鬆掌握了知識,又潤物細無聲地培養了能力。我受益匪淺,將來在課堂上要建立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同時,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不光從書本上獲取數學知識,還要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素材,把生活中的數學情境,應用於課堂。

數學觀課報告 篇9

於6月31日我和袁豔豔老師在濱州三中聽市級優質課,那時我抱着市級課總比縣級課好的心態纔去的,心想或許有的課還不如我講的好,但通過這兩天聽課16節,讓我對今年的數學優質課有很大的改觀,本次活動反映了新課改以來,老師教學方式的多元;數學教學以生活爲源泉,更重視數學本質,注重挖掘蘊涵的數學思想;重視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注重學生的認知變化。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啓發引導,緊緊圍繞學生的興趣,圍繞數學本質,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參賽老師都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的表現形式,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在應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的同時,並能很好的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相結合,做到嚴謹和生動相結合,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達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我感覺今年的數學優質課比上屆講課水平平高一籌!

在這16節課中,參賽老師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每節課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看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兩個過程,而是一個統一體。老師並不是一味的'向學生講解知識點的重要,並不是一味的指導學生如何解題,更多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在引導學生慢慢發現問題,體驗數學的本質。例如鄒平的長山一中的一個老師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中,並沒有延續老的教學理念,而是努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創新精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得出結論,再在推理論證的過程中學生歸納總結平行四邊形的判定1和2,從而進一步比較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可以看出題設與結論是互逆的,從而讓學生不由自主的產生疑惑,並提出後面兩個命題也是正確的問題,並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髮現問題並用於創新提出新的問題。老師不急於回答正確與否,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解答非常流暢、一氣呵成、學生的假設是那樣的正確,說理是那樣的完美,老師不動聲色把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不得不歎服這位老師的策劃是那樣的詳略得當,整個一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也投入到講課中去,當進行到某個環節時,我想下一個環節要是這樣處理就好了,結果和我不謀而合,我的心情也溢於言表,特別是當她喊下課的那一剎那我都想站起來爲她喝彩,上班這麼長時間以來這是第一次聽課這麼入神。在此不得不讓我想到新形勢下需要我們教師平時應深入解讀教材,瞭解課堂,尋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課堂生命的再創造,爭取使我們的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走進數學,讓學生有興趣學、願意學,並且能自主地進行嘗試,爲學生真正營造一個綠色的生態課堂,真正使學生成爲一個具有獨立見解、善於理性思考、積極開拓應用、勇於創新變革的人。

其次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惠民王曉濤老師的《不等式》,實話說她站在臺上給人的感覺是長相平庸、貌不驚人,但隨着課的進行,她在處理每一個環節時都是那麼的細緻,比如不等式的解集,先讓學生根據字面意思回答集合是什麼含義,並及時的表揚了學生,然後通過查辭海再出示集合的含義,再進一步闡述了集合在數學上的含義,讓學生真正知道爲什麼引入集合這個概念,讓學生知道爲什麼要學習集合這個概念而不是灌輸給學生,通過聽她的課還讓我感受到她那豐厚的文學底蘊,非常有藝術性語言的表揚學生,使學生倍受鼓舞,學習勁頭更大了,回答問題更積極了,他們配合的是那麼的默契,較之平時給他們上課的老師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我對此次外出學習感觸頗深,認爲短短的兩天時間,雖然聽課非常勞累,但收穫多。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我要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結合我校實際,認真反思我的工作,特別是在發展尖子生方面要有所突破,如何用藝術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好好學習,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多作探索,力爭爲樂安的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數學觀課報告 篇10

本次數學遠程培訓,對我來說,受益良多,深受啓迪。這次培訓的內容十分豐富,從理論上提高教師的職業水平,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不僅是教師自身的需求,而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短短的一個多月中,我認真聆聽了很多專家的精彩講座,積極做好學習筆記,努力用新知識來提高自己。

此次培訓與以往的教師培訓不同,不單單在理論上有依據、在實踐中有實例,而且又能從實踐中回到理論,找到焦點,指導實踐,進行操作。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昇華自己的理論水平,讓人信服。對自己在今後工作中發現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義。通過這次認真的培訓和自己的努力學習,我感到收穫很大,現將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寫出來。

一、培訓學習非常必要。

整個培訓活動安排合理,內容豐富,專家們的解惑都是我們農村教師所關注和急需的領域,是我們發自內心想在這次培訓中能得到提高的內容,可以說是“人心所向”。在培訓過程當中,讓我激動和回味的是教授從教育理論和教學管理生動的教學事例讓我身臨其境。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學是一門偉大的學問,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就能融會貫通的,而是需要自己的認真鑽研和日積月累而成的。作爲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爲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於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思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二、知識更新非常必要。

作爲教師,我體會到要終身學習,平時要勤讀書、勤思考、勤動筆。只有及時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面對競爭和壓力,我們纔可能從容面對,纔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活到老,學到老,知識也有保質期”、“教師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動的水”作爲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絆,骨幹教師都有熟練駕馭課堂的能力,那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在實施新課程中會不自覺地走上老路。新課程標準出臺後,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體系打亂了,熟悉的內容不見了,造成許多的不適應,教師因此對課程改革產生了牴觸情緒,這種牴觸情緒我也有過,所幸沒有持續很久。在這次培訓中,我深刻體會到,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載體,但不是唯一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爲教師的人是活的。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學生知識的廣泛化,作爲新時代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名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我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作爲一名教師,應當經常問問自己。而這次專家給了我明確的回答。今後,我們教師必須用全新、科學、與時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來更新自己的頭腦,這次的培訓無疑給我們一次頭腦風暴。

培訓活動雖然是短暫的,但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至此之後,我會努力學習,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好以後的路,儘快地成長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相信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教育事業中做出成績。

數學觀課報告 篇11

4月27日——29日,與z市小數界的教研員相聚在天佛腳下,進行爲期3天的研修學習,感覺收穫很多。觀摩了七位市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執教的“還原”課,感受到名師的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議了不止這七節課(還有南京的那七節課),讓我們感覺到數學教學的不斷變革;聽了於老師的真實有指導意義的報告,覺得肩頭的擔子越來越沉重。總的說來,做課要追求高效,做教研員要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對得住身爲人民教師的責任。簡單的說,我認爲這三天的學習可用“充實、緊張、幸福”來總結。

一、充實

三天的學習,一直是學校餐廳寢室“三點一線”的忙碌着,但我感覺很充實。七節還原課給我們帶來優秀的教學資源,首先對七位做課教師表示感謝,模仿名師的課,心理壓力一定很大,重壓之下還原出具有我市特色的課,真是不簡單,再次表示敬意。雖然我們沒有機會到南京現場觀課,但是從觀摩還原課和議課的過程中,感受到名師對教材的處理,近距離的欣賞到名師的教學狀態。現在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突出了數學知識研究過程,重視了學生的思維訓練,數學課堂已經從喧譁走向平靜(特別是高年級的數學)。抓住關鍵問題的預設,讓學生在思考中生成靈動的課堂。

七節課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如何面對我們的`課堂?一要帶着研究的心態去備課。認真把握課標理念,以及對本學段的要求,這樣就有了“指南針”,就像於科長對我們的要求那樣;細心研究教材教學用書,整體把握教材的重難點,走進自己的學生,這樣就能“因材施教”。二是要豐富自己的課堂語言,有時我們的語言真的很乏味,要知道我們工作的對象可是很小的孩子呀,他們需要教師的愛與理解。在《認識釐米》的教學中,樑老師對待一年級學生的耐心和鼓勵值得我們學習。三是要及時反思,在積累中不斷成長。也許有許多轉瞬即逝的靈感需要我們及時抓住,課堂中的一些小小的過失需要我們及時反思。

課堂如何彰顯個人教學特色?我們一直都在使用市教學策略,策略集聚了許多教學研究者的心血,在一些課堂上也非常實用。現在我們要與時俱進,策略到了創新的使用的階段,特別是一些善於思考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創新備課。特別是看了一些名師的課後,才真正體會到“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設計教學細節。平時,大家爭議最多的就是情境,大家可以根據現實情況決定。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設計有效的情境,不需要就大膽設計新課就可以了。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有的是我們對教材、學生的獨特理解,不同的理解成就不同的課堂。

二、緊張

談起緊張,我覺得大家應該都有同感吧。爲什麼呢?因爲議課環節,一改往日的形式,“聊天式”的議課環節+於老師的點名議課,讓我們着實認真準備了一把。特別是於老師的隨時點名,讓我有點膽戰心驚的感覺,畢竟是“名師的設計” 和幾百人的會場,評課是一種挑戰。也許就是這樣,迫使我們主動去交流,甚至很晚了,還要過濾一遍課堂,或許就這樣把我們送到“思考的路上”。

其實,緊張是因爲自己平時學習的不足,需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一定要多思考,多研究,讓自己把這份“教研員”的工作,做的.更好。緊張還是責任感的驅使,讓自己不能原地停留,要把這條路走的紮實,寬廣。因爲我們還很嫩綠,就會繼續成長。

三、幸福

三天的學習和相處,讓我們想着同樣的問題,談着共同的困惑,感受着知己就在身邊,幸福觸手可及,也許這就是“累並快樂着”。從於老師送給曾經工作做國小數學教研戰線上的四位老前輩的鮮花和獎章,讓我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這樣充滿真誠的氛圍中,我是其中幸福的一員。

陶醉在幸福的海洋,更深刻的感受到肩上的擔子重量。我們是基層教研員,做着最基層的工作,但基層不可以忽略,而應該認爲基層工作同樣重要。一要傳達好上級的精神,例如備課中應該體現的內容,我們會通過集體備課等活動,傳達給數學教師和相關領導。二是積極開展有效地校本教研活動,真正行動起來,提高教師對教學的研究能力。

數學觀課報告 篇12

通過觀看三位老師的課堂實錄,受益匪淺,集他們之所長,努力進步。

陳老師的課很新穎,面對九年級的大孩子,能很好的引導他們學習新內容,並且以學生爲中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能很好地展示大孩子的特色--自主性。剛開始,由“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引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習舊知引出新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並且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加深知識的印象。本節課,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學習一個知識點,做一些練習來鞏固知識點,在學習了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拓展了本節課的內容。到最後,總結概括本節課的知識,並對本節課的知識做了最後的內容檢測,系統的檢測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是一節值得學習的數學課。但美中不足的是,學生收音不太好,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聲音太小,聽不清他們在回答什麼。

聽完李老師的課真是受益匪淺,我是很喜歡上這樣的課。第一印象就是語言很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並且語言很豐富、有激情,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就是應變能力很強,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或者回答錯誤,老師會很快做出反應,找到解決辦法。板書規範工整,並且能很清晰的列出關係式,找出變量和常量。本節課亮點很多,尤其是小組討論展示環節,很新穎,老師讓學生把討論結果寫在貼紙上,並且貼到黑板相應的小組下,教師一一展示,並給予鼓勵或建議。本節課整體是以學生爲中心,教師引導,層層相扣、循序漸進,雖然這節課內容很簡單,但是學生們的學習氛圍很輕鬆,能很好的帶動學生學習這節課。讓學生在很輕鬆的氛圍下學會了本節課的知識,並且理解本節課知識的思路很清晰、透徹。

聽了齊老師的“圓”這節課,我認爲這節課的亮點就是教師佈置任務,學生自己去講臺展示,環環相扣,一任務一展示,全程都是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自己根據問題找出答案。在最後練習環節,讓學生說出答案,並且要講出來爲什麼是這個答案,要講給同學們聽懂。在剛開始的導入環節,齊老師用了兩個動畫的對比來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圓”,一個是正方形在直線上的運動,一個是圓在直線上的運動。而後,又用了我們平常去玩得“套圈”遊戲,都是很吸引學生去學習本節課。但是老師美中不足的是語言不是太有激情,雖然如此,齊老師準備的學習環節可以很完美的蓋住這個缺點,很不錯的一節課。老師輕鬆,學生也輕鬆。

通過觀看這三位老師的課堂實錄,我認爲我要跟他們學習的還很多,尤其是李杏老師。比如,課堂節奏的把握,課堂語言的組織,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自己學習,更加容易學會、理解知識點,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不累,老師也不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