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6W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

張定宇:步履蹣跚與時間賽跑,只想爲患者多贏一秒;身患絕症與新冠周旋,顧不上親人已經淪陷。這一戰,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間;那一晚,歌聲飄蕩在城市上空,我們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精選17篇)

陳陸:最先出發,時刻抵達,爲危難的鄉親奉上最好的年華。欠身體一臺手術,欠妻子一個告別,欠父母一次團圓。洪水洶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過後,你是天空中燦爛的霞。

張桂梅: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喂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竈,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煮沸擔心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王海:在朝陽下俯衝,迎着西風開火。空中的尖刀,以一當十;疆土的堅盾,巡天衛國。山河已無恙,祖國的雄鷹已飛得更高,你刻在機身上的星星,是戰士們的巡航座標。

汪勇:沒有人能百毒不侵,熱血可以融化恐懼;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責任催促你重裝上陣。八方統籌,百般服務。你以凡人之力,書寫一段傳奇。

謝軍:滴答,滴答,中國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長,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第五十五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葉嘉瑩: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祕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里,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毛相林:絕壁上打響了抗爭命運的第一炮,山坡上種下了嚮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認命,你這硬實的漢子,終於帶着鄉親們爬出這口井。山到高處你是峯,路的盡頭是家園。

國測一大隊: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傳家寶,奉獻還是家常飯。人們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們偏向艱苦挑戰。爲國家苦行,爲科學先行,穿山跨海,經天緯地,你們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獵獵風旗。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2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題記

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感動我的有10個人,第一位是隱姓埋名30多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第二位退休後20_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第三位榮譽遲到20_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爲好市民方俊明。第四位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建。第五位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爲羣衆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第六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第七位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的村官段愛平。第八位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第九位是爲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的老兵陳俊貴。第十位是爲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秀出宏偉鉅作:《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但在這些人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六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款的時候卻很大方,劉盛蘭是一位普通再不過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20_年幾乎沒嘗過肉味兒,沒填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不捨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但這些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該思考答案。

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3

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爲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爲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爲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爲這種“敢爲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

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爲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爲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爲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精神。

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4

聶海勝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了空軍招飛,1983年6月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爲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正式成爲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覈。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__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20__年6月23日10時07分,在聶海勝的精準操控和張曉光、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聶海勝成爲繼劉旺之後,第二個手動駕駛神舟飛船的中國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20__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宣佈,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6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於9時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天地通話。7月4日,神舟十二號乘組兩名航天員成功出艙,聶海勝在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員聶海勝和劉伯明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在艙內航天員湯洪波的配合支持下開展艙外操作。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1月5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執行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等3人已完成隔離恢復,目前正在休息地療養恢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5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說,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6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爲活着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着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臺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爲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爲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7

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爲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衆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爲老百姓着想,處處爲老百姓辦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彥夫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樸實而閃光,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無私奉獻,觸動着你我內心最敏感的情感。

樸實,是立身之本,是大愛無私的人生態度。朱彥夫作爲一級傷殘軍人,毅然放棄優越的特護待遇,主動回到家鄉爲羣衆服務。他擔任村支部書記25年,沒有領過工資,作了上千場報告,沒要過一分錢報酬,還用自己的撫卹金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衆識字,自掏腰包採購公用物資。“作爲共產黨員,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朱彥夫這些樸實話語,折射着堅定的信念,體現着“無我”的境界。

樸實,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展現的是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爲黨和人民事業奮鬥;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羣衆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爲老百姓着想,處處爲老百姓辦事。朱彥夫用行動展現了共產黨員的“無我”境界。

樸實“無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還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幾步不摔倒,就是一種幸福;幹村支書,爲羣衆多辦點好事,也是一種幸福;苦熬七年,寫成一本書,奉獻給社會,更是一種幸福。”在這裏,朱彥夫對幸福的理解是那樣樸實,完全超越了個人慾望。從朱彥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奉獻者的“無我”風采,聽到的是一曲奉獻者的“無我”之歌。

心底無私天地寬。今天,我們謳歌英雄、崇尚楷模,不應該止於“誠心正意”的敬仰,而應該有起而行之、始於足下的行動,紮紮實實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樸實而“無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終將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8

“陳陸是我很好的兄弟。”

連日來的抗洪搶險,方銳的臉和手臂被曬得黢黑,眼中佈滿血絲。

方銳說,從7月18日開始,陳陸已經連續4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長期泡水,並在救援艇裏屈膝而坐導致陳陸的膝蓋已經浮腫。

陳陸的生前戰友們在追悼會上舉着的橫幅合肥市消防支隊供圖7月22日清晨,幾乎一夜未眠的方銳和陳陸來到位於同大鎮政府的防汛指揮部瞭解汛情,隨後準備趕往連河村救援被困羣衆。出發前,方銳找到鎮政府對面的小店買來一些牛肉和雞肉準備在路上吃,補充體力,並再次勸陳陸注意休息。

但陳陸還是出發了,向着最危險的地方前進。

在陳陸同事記憶中,陳陸永遠挺在戰鬥一線。肥西縣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吳勝平早在20__年就領教了這位好兄弟、好戰友的“拼命”勁兒。

20__年,吳勝平與陳陸同一批加入消防隊伍,在後來的15年人生路中,這對兄弟總是彼此陪伴,相互鼓勵。

“他意志力太堅強了。”

20__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陳陸與吳勝平一起作爲安徽消防總隊抗震救災隊的一員,赴汶川參與地震救援。當時行軍時間緊迫,大家就躺在馬路上休息,但陳陸的腿卻被蜱蟲叮咬,引發過敏起泡流膿。

陳陸他咬牙堅持,拖着傷腿,揹着60 餘斤重的破拆設備,連續10天在震區搜尋生命。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隊供圖吳勝平回憶道,當時他們接到一個女孩的求助,稱自己的父親被埋在廢墟下。然後他們3個人輪流徒手挖,才把女孩遇難的父親挖了出來。“陳陸見女孩可憐,就把身上帶着的400塊錢全給了她。”吳勝平說。

吳勝平告訴澎湃新聞,地震過後很多人失去了家園,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農民搭了破棚子、睡在地上,陳陸又把行軍攜帶的棉被給了那位農民。

“說實話,我總感覺到這一切發生的不真實。一個好兄弟突然就沒了……昨天我夢到他。他還在,我們還在說話。”吳勝平說道。

男人們之間的那份情誼總是無法感性表達,說完夢到陳陸的話後,吳勝平拿起消防制服帽,奔回了工作崗位。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9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唸完六年書後,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後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並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於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範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後,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後來認爲,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爲國共戰爭史上一首黃昏的戀歌。

1948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黨的監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於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准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國臺灣。曹秀清帶着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爲了兌現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羣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着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領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纔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於是她向中國臺灣當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中國臺灣!”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着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中國臺灣,讓他協助蔣‘總統’反攻內地。”這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於獲准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爲半年,逾期不歸,罰以鉅款。爲防不測,中國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中國臺灣。

杜聿明獲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妻子能來內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麼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於明白丈夫鐵心紮根內地並非權宜之計時,她於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願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麼?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麼樣,於是杜夫人爲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導致的夫妻隔絕,竟因爲物理的原因,因爲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0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的聰明。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啓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而對於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爲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麼,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爲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麼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瞭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1

聶海勝1964年出生於湖北棗陽楊壋鎮一個小村莊裏。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爲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裏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國小時他經常穿着姐姐的舊布衫,打着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爲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2

朱彥夫,1933年7月出生於沂源縣張家泉村。14歲參軍,16歲入黨,經歷過上百次戰鬥,十次英勇負傷,三次榮立戰功。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傷殘軍人。

他放棄榮軍休養院特護待遇,毅然回到家鄉,並以驚人的毅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他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25年,帶領羣衆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徹底改變了山鄉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彥夫在朝鮮戰場重傷回國,入院治療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他所在部隊確認他所在連隊已經全部陣亡,被確認爲“烈士”。

他傷勢嚴重,昏迷不醒,醫院採取搶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醫生嘆息道:“他如果能夠活上三年,就是奇蹟!”

截肢手術以後,他各部位傷口深度感染。高燒不退,出現中毒性化膿症狀。歷經反覆搶救,他的病情仍然沒有起色。醫院將他從“特號牀”,轉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專門爲危重傷員設立,接近於太平間。唯一不同的是躺在牀上的人呼噠着一口熱氣,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護士專門守護。

他那不足一米長的軀體躺着一動不動,似乎已經油枯燈盡。傷口滲出的膿血浸入被褥,腥味撲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顫動的神經,證明他沒有死去。

志願軍各部隊派人到醫院查尋本單位傷員,他所在團的查尋人員到“太平室”看到他卻根本沒有認出來。

進入“太平室”93個日日夜夜之後,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復活了!

他的意識漸漸恢復,看清楚身邊的護士,用微弱聲音茫然問道:“這是什麼地方?我在這裏幹什麼?”守候他的護士高興極了,一邊用溼毛巾爲他擦拭眼睛,一邊趴到他耳邊說:“這是在醫院的病牀上,你主要是太勞累了。你已經睡了很久很久,也該醒來了!”

他的意識繼續恢復,感知到傷口的疼痛。他舉起兩隻胳膊,發現手腕以下沒有了雙手。他動動雙腿,發現膝蓋以下沒有了小腿和雙腳。他癲狂了,拼命掙扎,狂撕亂咬包紮胳膊的綁帶。

院長和主治醫生聽到喊聲跑過來,看到從上帝手裏奪回來的這條生命發出復活的信號,興奮異常。他憤怒而又絕望地大喊大叫:“爲什麼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沒有腿咋走路?沒有手咋扣扳機?你快給我找回來!”

主治醫生向他解釋:“你傷口的深度和麪積都很罕見,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險,絕對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沒有了手,沒有了腿,我活着還有啥用!”

院長耐心地對他說:“你能夠死而復生,就是很大的奇蹟。你現在還能夠呼喊,這已經很好啦!有什麼要求你就說,也可以把心裏的憋屈難受釋放出來!”

他從“太平室”重新搬回“特號牀”,終日鬱鬱寡歡。他想結束生命解脫自己,又想到指導員高新坡的遺囑,想到戰友杜玉民、萬中祥、徐風明等烈士的託付……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苦不堪言。

主治醫生認真地對他說:“像你這種情況,有勇氣活下去纔是英雄!輕生是自私,自殺是孬種!”這些話像一把重錘敲擊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他在醫院先後經歷47次手術——顱腦取彈、面頰植皮、腹內排異、眼部摘取彈片、四肢反覆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斷地創造着奇蹟:坐起來了;會大聲說話了;手術部位癒合了……痛楚漸漸遠去,大腦日趨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彥夫不甘心在榮軍休養院“重殘所”裏面被人照顧着度過一生,他想家鄉、想母親了。他身強體壯的時候保家衛國,傷殘退役以後應該陪伴着家鄉和母親。他向組織上提出要求,經組織批准以後回到了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3

他的人生很“壯美”

朱彥夫有一句名言:“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渴望求生自強,寧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恆的護理!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是英雄,在尋求生活自理這個新戰場上,同樣不能夠當孬種!

失肢者的潛能,只有從嘴巴上開發!他如果想要走向社會,首先要渡過“寫字關”。他沒有手,沒有腳,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練習過很多次,終於可以用嘴寫字了。只是神經失控,補皮彈性差,張合吃力,需要逐步適應。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頭,張大嘴巴咬住筆桿,筆尖在舌口的搓託下,在紙上徐徐蠕動。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兩片嘴脣和舌頭一翹一收、一伸一縮、一探一動指揮的結果。

寫着寫着,口涎順筆而下,流到筆尖,洇在紙上,同落紙未乾的墨跡融合,成了一灘灘淡灰色污漬。銜筆久了,口勁小了,寫着寫着,“呱嘰”——筆掉了!那就歇一歇,再銜再寫。短短十幾分鍾內,鋼筆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浹背,也就能夠寫成幾個字。寫出來的字大得怪異,既不像漢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認得出、看得懂。

他說:“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沒有啥做不到的。”他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牛虻》。爲了教育、激勵後人,他用嘴銜筆,用殘肢抱筆,歷時7年,創作完成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男兒無悔》,被譽爲“中國當代保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4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着,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成爲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餘生。被譽爲“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啓發。葉先生曾說,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爲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於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爲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着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癡”。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着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纔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說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於是,他苦練演說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後,終於感動了世人。憑着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說:“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於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於駛向成功的彼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5

時代的精神時代的路

20多年前去下莊,走了整整兩天。第一天大清早從重慶城區出發,傍晚到巫山縣城;第二天大清早從巫山縣城出發,坐面的到鎮上,在鎮裏等順風車到最接近下莊的一條“車路”的路口,沿着一條接一條的田埂和山徑轉幾個小時,傍晚時分到了下莊的“莊口”。站在山崖邊往下看,下莊的房屋隱隱可見。再看去下莊必經的“掛壁路”,還沒進去就開始擔心自己怎麼出得來。

下莊人鑿山開路的故事,那時已在全市引發巨大反響,但那條下莊人拿生命拼出來的碎石路,一下雨就會被洪水和落石砸毀。在下莊的3天,看到毛相林和下莊人仍舊信心十足,幹勁十足,只是信誓旦旦之間不免流露出一些悲壯。離開下莊時,被沖毀的通村公路還沒有搶通,但毛相林和下莊人堅持要從那條通村公路上送客人。

那次用麻繩捆得嚴嚴實實,被幾個人沿着陡峭的崖壁“提”出下莊的經歷,20多年來不時在腦海中重現,但下莊和下莊的路與當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別。脫貧攻堅精準施策的持續發力,催生了毛相林和下莊人當年“想都不敢想”的鉅變。

仍然大山環峙地處偏僻的下莊,以一個山區小村莊的獨特氣質,映射出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和發展道路。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6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說,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爲村裏的87戶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脫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黨的政策好,我們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穀子,晚上還要去放田水。張順東被電擊傷的雙腳因經常泡在水裏而發炎,加上沒錢醫治,20__年時右腳潰爛得厲害,晚上洗腳就是一盆紅水,不得不截肢。幸運的是,國家給報銷了2萬多元醫藥費。

手術後,張順東籌錢買了一輛三輪車作爲代步和生產工具。20__年,政府補助他們家5.1萬元蓋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車一車拉的。工期緊張時,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連續拉了1個多月,僅運輸一項就爲家裏節省了1萬多元。

新房蓋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腳嚴重發炎,先後做了兩次手術。

疾病無情人有情。東川區委、區政府確保各項政策逐一落實到位,還安排掛鉤聯繫幹部定期走訪、幫扶,爲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和困惑,幫助他們堅定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烏龍鎮黨委、政府和坪子村黨支部及相關幫扶單位,經常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去年6月,李國秀生病無法勞作時,村裏便組織羣衆幫助他們把5畝紅薯秧全部種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關心幫助下,張順東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兒順利大學畢業,成爲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正在靠勤勞的雙手實現務工增收。張順東還買了一臺電腦,積極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希望把更多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 篇17

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上,蘇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亞洲紀錄,成爲首位闖入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亞洲人。這種突破創造了歷史,這種突破振奮人心,而蘇炳添的那種堅持“進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半決賽中,蘇炳添在第三小組第四道。發槍前,他揪了揪緊身衣,雙手合十,大拇指與食指擺出一個“一釐米”的手勢。賽後記者跟他求證手勢的意思,他說這是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

蘇炳添的“進步一點點”是中國人的一大步,也是亞洲人的一大步。但是這“一點點”是突破極限的挑戰,是要建立在日復一日的訓練與自我突破上。蘇炳添說,自己從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時間。此後,他又爲自己制定接下來的0.01秒的目標,“聽起來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願意去嘗試。”

爲此,他保持嚴格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堅持訓練,讓自己的身體機能在32歲還保持在巔峯狀態。就是爲了能不斷實現“進步一點點”。

在知乎上回答“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是種怎樣的體驗時”,蘇炳添也說訓練很累,“很枯燥,有時候確實練着練着就會想,太累了,明天還要練啊太累了,還要練那麼多年,怎麼堅持啊……”但他也說,“這樣堅持下去也是一個再次挖掘自己潛力的過程。”

蘇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成功闖入奧運會決賽,成爲中國奧運歷史第一人,刷新了亞洲紀錄。這背後是他鍥而不捨的努力、始終如一的堅持。

拿金牌可喜,刷新記錄可喜,但這些站上世界頂尖賽場的運動員身上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更可寶貴。“進步一點點就好”不僅是蘇炳添的追求,更應該成爲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座右銘。

我們常說,“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立長志者,不期速成,從“進步一點點”開始,堅持“進步”,必將會離目標越來越近。龜兔賽跑的故事,“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語,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堅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有人說要減肥,然後呢,就一頓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餓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這種狀態明顯不可持續,於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減肥”僅僅成了一句天天掛在嘴邊的口號;有人說要閱讀,讓自己變得“有深度”,於是捧一本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了兩頁之後覺得“太有深度”,棄之……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經說過:“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同樣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圖一口吃成個胖子。要學會循序漸進、持續發展。“進步一點點就好”,就是這樣。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我們也應該提醒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即使只有“一點點”,但只要能堅持下去,數年如一日,十數年如一日地“進步”,就算我們破不了中國紀錄、亞洲紀錄,但終歸能挖掘出自己潛力,實現更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